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

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2-03-14 19:47:54

1.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設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

8月13日,國務院頒發《關於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若干問題的規定》,主要內容是擴大地方和企業的外貿許可權,鼓勵增加出口,辦好出口特區。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定名為「經濟特區」。

2、加入世貿

1995年7月11日,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中國自1986年申請重返關貿總協定以來,為復關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進行了長達15年的努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

中華民國是世貿前身——關貿總協定的創建國之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卻因為政治對立的原因,拒絕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繼續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法獲得在關貿總協定中締約國成員的身份。

在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會議推出2758號決議,即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上做出表態,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了合法地位,中華民國政府也不再出現在關貿總協定的列表之中,直到2001年,中國與中國台灣才陸續加入WTO。

3、農業建設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要用不足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1/5的人口。為保證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國家不斷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加強。

1979年至2007年,農林牧漁水利業累計完成投資16202億元,年平均增長13.2%。這些投資主要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商品糧棉生產基地和防護林工程建設。

通過30年大規模的建設,我國農林牧漁水利業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增強了防洪、防澇、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2007年,我國共有水庫85412座,水庫總庫容6345億立方米,分別比1990年增加2025座和1685億立方米;

堤防長度增加6.4萬公里,堤坊保護面積增加1352萬公頃;建設灌區506處,灌區有效灌溉面積新增711萬公頃。

2007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50160萬噸,比1978年增產64.6%;棉花762萬噸,是1978年的3.5倍;油料2569萬噸,是1978年的4.9倍;糖料12188萬噸,是1978年的5.1倍。

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建設穩步推進,規劃調水總規模448億立方米,建成後將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共同構成「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實現全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目標。

4、交通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交通運輸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1979年至2007年,我國交通運輸業累計完成投資74246億元,年均增長19.9%,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

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至2007年的7.8萬公里,增加了2.6萬公里。這些新增里程大部分是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電氣化鐵路營業里程。

1978年我國國家鐵路電氣化里程僅為1000公里,2007年達2.4萬公里。建成了上海磁懸浮、廣深高速鐵路等工程。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時速350公里的京津高速鐵路客運專線正式通車,京滬高速鐵路也已經開工建設。

2007年,公路通車里程由1978年的89萬公里增至358萬公里,增長了3倍,其中高速公路由1988年的0.01萬公里增至5.39萬公里,增長了538倍。

「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初步形成,公路等級明顯提高,路況明顯改善,帶動了汽車產業的發展。到2007年底,我國私人汽車擁有量為2876萬輛,而1985年僅為28.49萬輛,增長了近100倍。

民用航空得到了長足發展。到2007年底,我國民用航班飛行機場148個,比1985年增加了66個;航線1506條,比1990年增加了1069條;民用航空運輸線路長度為234萬公里,比1990年增加183萬公里。

水運和管道運輸也取得很大成績。2007年,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達38.82億噸,是1980年的17.9倍;管道輸油(氣)里程5.45萬公里,是1978年的6.6倍。上海港口已成為全世界最大港口,年吞吐量近5億噸。

5、城市建設

環境管理和公共設施服務業涉及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與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

國家一直高度重視環境管理和公共設施服務體系的建設。1979年至2007年,我國環境管理和公共設施服務業累計完成投資37705億元,年平均增長31.6%,是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中年平均增速最快的行業。

2007年末,全國城市公共交通運營車34.8萬輛,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10.2標台,比1990年增加8台;城市道路24.6萬公里,是1980年的8.2倍;城市道路面積達42.4億平方米,人均11.4平方米;城市園林綠地面積170.9萬公頃,是1980年的20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9平方米。

30年來,我國供水供氣、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保障能力大幅度增強。2007年,城市供水總量502億立方米,是1980年的5.7倍,用水普及率達到93.8%,比1980年提高12.4個百分點;

城市供氣管道長度22.1萬公里,是1980年的39倍,用氣普及率達到87.4%,而1980年僅為16.8%。2007年,我國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已達10337萬立方米,是1996年的9倍。

2. 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201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迎來4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從4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促使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獲得巨大成功的基本經驗,可以探知能夠繼續指導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向前推進的重要啟示。改革開放40年,取得了重大成就,改革開放推動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改革開放推動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改革開放推動中國全方位開放、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改革開放極大地改變了我國人民生活圖景。
(2)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我國在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3. 列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哪些成就

1、就業總量持續增長。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和勞動力最多的國家,就業工作面臨巨大困難。但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基本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2017年末全國就業人員達7.76億人,比1978年增加3.75億人。城鎮新增就業自2003年建立統計制度以來,年均達到1178萬人左右。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鎮新增就業再上新台階,連續5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累計幫扶80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增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110萬去產能職工得到妥善安置;高校畢業生人數年均突破750萬,年底總體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的較高水平。2018年二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3.83%,6月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4.8%,均處於近年來的低位水平。

2、就業結構不斷優化。

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就業人員規模不斷擴大,由1978年的0.95億人增至2017年的4.25億人,佔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由23.7%上升至54.7%;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017年末全國農民工總量達2.87億人,成為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城鄉就業格局發生歷史性轉折,2014年城鎮就業人數首次超過鄉村。

從三次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體,就業人數由1978年的0.49億人增至2017年的3.49億人,佔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由12.2%上升至44.9%,第三產業佔主導的「倒金字塔形」就業結構進一步形成。從不同經濟類型看,隨著私營和個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2017年末私營企業和個體從業人員達3.41億人,佔到城鄉就業人員的近半數。

3、就業制度實現根本性變革。

隨著改革不斷深入,計劃經濟時代「統包統配」的就業制度實現根本轉變。一方面,我國就業方針不斷與時俱進。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三結合」就業方針,到上世紀90年代「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方針,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新時代就業方針,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逐步建立並不斷完善。

勞動就業法治化建設穩步推進。從1983年開始勞動合同制試點到1986年實行勞動制度四項改革,從1995年勞動法出台到2008年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實施,促進就業和勞動關系調整的法律體系逐步完善。

4、就業政策和服務體系日益豐富發展。

從2002年開始確立積極就業政策體系的基本框架,到2005年積極就業政策進一步延續擴展,再到2008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形成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演進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更加突出創業和就業緊密結合、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拓展就業新空間,積極就業政策迭代升級。從早期開辦勞務市場和人才市場,到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向人力資源市場整合發展,我國逐步建立起覆蓋省、市、縣、街道(鄉鎮)、社區(村)的五級公共就業服務網路,確立了免費提供政策咨詢、信息發布、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創業服務等的基本公共就業服務制度,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不斷發展,職業培訓規模不斷擴大,勞動者就業能力普遍提高。目前,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每年辦理勞動者求職登記5000多萬人次,提供職業指導2000多萬人次,享受政府補貼性培訓的勞動者達1750萬人次。

(3)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4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想方設法先後解決了回城知青失業問題、下崗職工和企業離退休人員生活保障問題,確保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順利推進。進入21世紀,黨中央、國務院確立就業是民生之本、制定積極就業政策,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使幾千萬農民工和大學生實現穩定就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從全局高度把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各地區、各部門深入推進就業工作,使老百姓的收入越來越高、生活越來越好,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總結歷史經驗,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我們黨始終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不改變,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推進就業工作。

4.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成就體現在哪些方面

1、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40年來,中國經濟實現巨變。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79億元,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摺合12.3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1978年,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中國結構實現重大變革

40年來,經濟結構實現重大變革,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提高。2017年,服務業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上升2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提高30.4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轉向依靠三次產業共同帶動。

3、中國對外經濟發展迅速

40年來,對外經濟發展成績斐然,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逐步形成。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對外經濟活動十分有限,1978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僅為20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29位。

2017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1萬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97.9倍,年均增長14.5%,居世界第一位。例如:2017年,雲南省GDP實現2603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94.2倍;對外貿易額233.9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200多倍。

4、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

改革開放40年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主動引導和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型升級成效明顯。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8%,服務業現價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6%。

2013—2017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7%,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12.7%。5年來,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5.9個百分點。新的區域增長極、增長帶逐步形成,對全國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日益突出。

5、中國新動能成長實現新突破

改革開放40年新動能成長實現新突破。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商事制度改革推動新主體快速增加,各類市場主體總量5年增加70%以上。2017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

一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現,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百萬件的國家。新模式、新業態方興未艾。我國創新指數名列全球第二十二位,在中等收入國家中排名首位。

5. 用史實說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鄧小平理論的鮮明特徵:實踐性和創新精神
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實踐的科學。鄧小平理論是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它植根於實踐,堅持在實踐中創新和發展,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
鄧小平理論的主題蘊含著鮮明的實踐性和創新精神。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在總結社會主義實踐經驗中「發現」的問題。通過總結歷史經驗,鄧小平指出:「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這就找到了建國以來我們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出現曲折失誤的根源。這反映了鄧小平堅持實踐第一的創新精神。他把社會主義看成是有待於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發展的運動過程,在發展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才能不斷搞清楚「是什麼」和「怎樣建」的問題。
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在准確把握時代主題前提下提出的新的實踐課題。鄧小平敏銳覺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世界局勢變化的走向,提出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主題,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他強調要把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他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體現了既著眼於中國實際又力爭趕上時代的寬廣的實踐視野。鄧小平正是順應時代發展、依據社會主義實踐和人民群眾的要求,重新思考「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開始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歷程。
重新思考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意味著我們將從對社會主義不切實際的空想轉向在實踐中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道路;意味著社會主義發展將從對革命經驗的總結轉向建設道路的探索;意味著社會主義將從封閉式的實踐轉向開放式的實踐。鄧小平理論正是在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不斷回答和解決「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的。
鄧小平理論的精髓蘊含著鮮明的實踐性和創新精神。在鄧小平看來,新時期的思想解放要立足於社會主義實踐。他強調在什麼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上也要解放思想,實質就在於鼓勵實踐,鼓勵創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實踐意義在於,使人民群眾認識到我們的社會主義還不夠格,尚處於初級階段,需要進行各方面的改革,需要進一步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在這個意義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不僅僅是開啟了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在於它激發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勇於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改革開放20年來,正是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指引下,我們才闖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不斷形成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新認識。
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源於人民群眾的實踐和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鄧小平把人民群眾看做實踐的主體,把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視為實踐的根本要求,把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看做是理論創新的根本。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鄉鎮企業的崛起,從沿海開放、經濟特區開辦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都體現了鄧小平尊重實踐、尊重群眾的創造精神。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正是由於堅持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尊重實踐、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實踐要求和實踐創造作為自己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才使得鄧小平理論成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不斷發展的理論。

實踐本質上是創造性活動,人類社會是在不斷實踐和創新中進步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需要不斷實踐、不斷創新、不斷發展。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民族的偉大實踐和創新精神在新時代的展現。鄧小平指出:「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獨立思考,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來制定政策。」在鄧小平理論的實踐性和創新精神鼓舞下,我們黨揭開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二十年改革開放的歷程氣勢恢宏,波瀾壯闊,成就輝煌。它向世人昭示:二十年改革開放是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進行的,而生動的改革開放實踐又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著鄧小平理論。二十年改革開放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尊重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的偉大進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實踐與創新緊密相聯,相互作用。這是二十年改革開放的主旋律,也是改革開放能夠獲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
(一)鄧小平創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思考過程
再現鄧小平創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時的思考過程,是一件十分困難的工作。盡管如此,學術界還是進行了初步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綜合起來,有以下幾點:(1)計劃經濟在社會主義多國的失敗,足以說明必須對該體制進行革命性變革;(2)社會主義各國對新的道路的探索都指向了商品(市場)經濟,引起了鄧小平對人類已形成的關於市場經濟等於資本主義的傳統觀念的反思,結果,他認為,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一家獨有,而是有很強的兼容性,能為社會主義所用;(3)基於對我國改革在經濟、政治和思想觀念上的多重任務之間相互關系的戰略性思考,鄧小平認為用市場經濟來統領這三方面的改革,具有邏輯上的內在一致性,因而較容易形成改革的良性推進(許新三,2002);(4)鄧小平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是改良而是革命的深入思考,促使他選用了市場經濟而不是商品經濟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5)鄧小平之所以選擇市場經濟,還考慮到了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需要(陳志良等,1992)。
(二)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過程 任何偉大理論的產生,都是創造者對世界某一事物長期觀察並思考的結果。據此,有的學者考察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過程時,將視角伸向鄧小平一生中與該理論創立有關的種種經歷,如留法勤工儉學、莫斯科的大學系統學習、太行區經濟建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探索等(聶運麟,1995),從而大大拓寬了對該理論的研究空間。

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好不容易找到的 採納我的吧

7. 我們要寫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第一,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是中國近代史上無可爭議的歷史事實。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經過幾十年艱苦卓絕的斗爭,終於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使以社會主義救中國的願望變為現實。

第二,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是新中國55年發展中取得的最寶貴的經驗之一。

「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同志在社會主義曲折發展20多年後提出的。鄧小平同志領導全黨堅決撥亂反正,重新認識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創造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完整理論體系,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中國人民所掌握,在世界上創造出了中國式的發展奇跡。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實踐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8.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所取得的最主要的成果是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

9.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哪些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以下的成就:

1、經濟方面:

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2、思想方面:

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3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

3、經濟增長方面:

我國經濟不僅實現了長期、持續、快速增長,而且實現了平穩增長。這里所說的經濟平穩增長,主要就是指經濟周期實現了由建國以來多次發生的超強波周期(波谷年與波峰年經濟增速落差在20個百分點以上)、強波周期(落差在10個百分點以上)、中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上)到輕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下)的轉變。

4、能源工業方面:

能源技術進步不斷加快,在石油勘探開發、水電建設、綜合機械化採煤等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節能環保取得進展,2007年國家核准關停小火電1438萬千瓦,實際關停2336萬千瓦;與2006年相比,6000千瓦及以上燃煤電廠供電標准煤耗降低11克/千瓦時,電網輸電線路損失率減少0.07個百分點。

5、交通運輸建設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交通運輸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1979年至2007年,我國交通運輸業累計完成投資74246億元,年均增長19.9%,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至2007年的7.8萬公里,增加了2.6萬公里。這些新增里程大部分是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電氣化鐵路營業里程。

(9)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擴展閱讀: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扭轉了長期佔主導地位的「左」傾路線,標志著「以階級斗爭為綱」時代的結束,開啟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從那時以來的30年,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改革開放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斗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30年的基本經驗告訴我們,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10. 改革開放40年取得哪些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可以從以下4各方面來看:

1.從經濟發展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弱國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依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理念,我們漸進式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鄉鎮企業發展、城市國有企業、外商投資、金融服務、科技管理體制、經濟特區等相關制度的改革。

逐漸明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政府與市場、國家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全面調動了生產者積極性,激發了經濟活力,完成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共同創造了經濟發展的中國奇跡。

2.從治國理政看,實現了從單極化傳統管理向現代公共服務型治理的轉變。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必然對國家的政府管理體制、傳統管理理念、社會管理能力等帶來巨大的挑戰。

因此,不斷適應經濟體制改革釋放的活力、社會流動性增加、科技互聯網技術崛起、多元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等趨勢,協調推進黨的自身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城鄉基層政權建設等方面的改革,成為中國漸進式改革開放的政府邏輯與基本內容。

3.從城鄉結構看,實現了從落後的鄉村型社會向富足的城鄉融合型社會轉變。1978年,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80%的典型農業型國家。

此後,經過採取加大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單位體制、設立經濟特區、增設開放城市等改革創新,把農民從原有的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個社會呈現出高度的流動性,中國社會走上了現代城市化發展之路,城市活力進一步釋放。

4.從社會民生看,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的整體性轉變。通過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的全方位改革,為廣大民眾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和發展機會,不斷改善民生,不斷增加收入,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這是改革開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之一。

(10)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擴展閱讀: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大量涌現,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創造熱情得到極大激發、創新才華得到充分施展、文化創造活力競相進發、文化創造成果不斷涌現,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十分活躍,精品不斷涌現、市場日益繁榮。

堅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打破了長期束縛文化生產力的制度和體制藩籬,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超過23%,2010年突破1.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78%。

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我國已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海外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逆差逐步減少,圖書版權進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l下降為2010年的3:l。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成就

閱讀全文

與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