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叢連彪對新農村建設都有那些成果呢
我知道他是人大代表,他為人很親和、做事很有力度,挺不錯的!作為一個東北人最有說話權了,他帶領我們養豬,這里的農民經過幾年口袋也有剩餘了不少,他還幫我們修了路,周邊的一些學校也重建了。
Ⅱ 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哪些成果,面臨哪些困難和問題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產城互動、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以及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其核心在於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有效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同時在新城鎮化過程中面臨著諸如投資主體單一、融資渠道狹窄、農村金融發展滯後等問題。以遼寧省盤錦市為例,通過對該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特點、融資需求等情況的調研,深人分析資源轉型城市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有針對性對策建議。
城鎮化建設現狀。
近年來,盤錦市先後承載東北振興、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遼寧沿海經濟帶、石油能源四個國家戰略和遼寧省綜合改革試驗區一個省級戰略。尤其自2009年被正式確立為遼寧省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相繼出台多項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意見措施和指導辦法,並在全面借鑒國內外城鎮化先進經驗的同時,充分結合自身地域小、人口少和城鎮化水平高的地域特色,逐漸確立了「城鄉聯動、全域推進」的就地城鎮化發展模式,堅持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有序推進「五點」城市帶、重點鎮和特色新村建設,逐步構建「城區-縣城-重點鎮-新農村」的新型城鎮化體系。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全面提升。截止2013年末,全市城鎮建成區面積達125.63平方公里,城鎮總人口100.2萬,城鎮化率為69.85%,高於2009年5.85個百分點.
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投資主體單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目前,財政投資在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中所佔份額仍然較大。但是財政資金畢竟有限,並且隨著經濟增速持續放緩,財政收入增速已經出現了大幅回落。從盤錦情況看,全市財政收入增速呈下滑趨勢。2013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同比增長6.1%,比前幾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與之相對應的是,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6%,持續高位運行。2013年,全市施工項目總數高達150餘個,總投資近千億元,其中融資需求佔比將近一半。隨著向海發展、全面轉型戰略的進一步推進,預計未來幾年全市施工項目數將出現新的增長,由此會帶來巨大的資金缺口。在這種情況下,僅靠財政資金投入難以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的資金需求。
融資渠道狹窄,多元化融資需求難滿足。雖然政府每年安排統籌城鄉發展專項資金,並對縣城建設給予資金扶持和稅費減免,但是城鎮化多元化融資需求依然較大。
一是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產業集聚發展產生的大型項目資金需求和日常性資金需求;
二是城鎮化基礎設施,如水、電、路、網及能源應用改造等資金需求;
三是醫療、衛生、教育及農轉非人群創業、再就業等公共服務領域資金需求;
四是推動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打造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的資金需求;
五是建設特色鄉鎮等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資金需求。
而從目前盤錦市融資渠道來看,能夠滿足城鎮化的融資渠道相對較少,主要包括一般性財政支出、銀行信貸和利用外資等,而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直接融資依然不足。另外,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農民創業、住房、規模化多種經營等資金需求也將迅速增加,需要金融機構在營業網點、支付手段、投資理財等多方面為農民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城鎮化建設融資渠道過於狹窄,使得新型城鎮化多樣性資金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融資環境亟需改善。由於農業發展的天然弱質性,金融機構對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金融供給積極性普遍不高,致使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嚴重不足。
一是農村金融服務能力不足。鄉鎮以下地區較多儲蓄類網點尚未升級為綜合類網點,如盤錦市鄉鎮地區金融網點中50%僅能辦理儲蓄業務,而綜合類鄉鎮金融網點跨行支付系統接入率不高,對公結算還僅依託傳統支票、匯兌結算方式,清算渠道狹窄、資金流轉慢和業務單一等弊病致使很多坐落鄉鎮的大中型企業紛紛舍近求遠到縣城開立賬戶,辦理結算。
二是農村支付服務項目較少。農業銀行(601288,股吧)和儲蓄銀行雖然在助農取款服務推廣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但受制於轉賬電話取款限額低,繳費業務功能未開通,以及郵儲銀行推廣進度緩慢而局限了助農服務的深入拓展。
三是農村支付供給需求不對等。受農村地區經濟落後和生活差異化影響,農村支付供給使用率不高,支付工具總體使用驅動力小,制約了農村地區銀行卡廣泛推廣應用。
資金管理不夠規范,融資效果有待提高。城鎮化建設普遍周期較長,政府下撥財政資金時,由於資金流通環節較多,且管理不夠規范,使得城鎮化建設資金到位不及時,資金使用效果不高。另外,城鎮化建設資金多來源於銀行貸款,資金使用成本較高,且政府融資償還大部分來源於土地使用權出讓或財政補貼,其他營利渠道較少。而土地抵押存在變現能力和流動性不強、土地流轉和價格受國家宏觀政策影響大等問題,隨著國家房地產宏觀調控力度的進一步加大,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未來走勢的不確定性加大,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持續下降。高額的利息支出換來的資金只能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當下需求,卻給政府部門帶來了巨大的財政還款壓力,融資效果有待提高。
促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完善資金投入機制,豐富城鎮化投資主體。
一是完善公共財政投入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吸引社會投資主體廣泛參與城鎮化建設發展,建立城鎮化專項基金,對由社會資本牽頭的一些基礎設施投資和公益性支出給予鼓勵、獎勵和補償。
二是強化財政金融協調配合機制。對於城鎮化基礎設施項目,機制的建立有利於改變財政投入管理部門眾多,資金安排分散,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現狀,能夠更好的促進城鎮化基礎設施整體功能的發揮。
三是探索市場化融資方式。實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融資方式多元化、規范化與市場化運作,發揮各類投資者和經營者建設小城鎮的積極性。同時在堅持項目資本金制度的前提下,鼓勵金融機構進行固定資產貸款、項目貸款和地方政府貼息貸款。
創新融資模式,提升資金供給能力。
一是探索多種物權擔保形式的產權抵押貸款。積極推行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推廣應收賬款、倉單、漁權等多種權利質押方式,有效擴大抵押擔保范圍,解決農民融資難題。
二是組織大型項目銀團貸款。允許多家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組成的銀行集團採用同一貸款協議,按商定的期限和條件向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公益性項目的投資人提供融資,開展代理和批發性融資服務。
三是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代農民專業組織、新興行業的中小企業開展直接融資。鼓勵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籌集資金,用於地方政府負責的城鎮化項目建設,彌補地方財力不足。
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改善金融服務環境。
一是構建多層次金融組織體系。各金融機構應改善小城鎮的金融資源配置,增加小城鎮機構網點、人員配置和基礎設施。並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和經營發展戰略明確市場定位,減少同質無序競爭,開展差異化、特色化服務。
二是創新金融產品以滿足城鎮化建設個性化的金融需求。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針對小城鎮服務行業的貸款產品,加大對小城鎮服務行業的金融支持。探索創新經營收益權質押、綠色信貸等模式,提升城鎮文化設施、醫療條件以及社區養老標准化建設水平,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三是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應根據城區擴建及人口增加情況,不斷加大支付渠道建設,增加城鎮ATM機、銀行卡受理設備數量,積極推廣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等支付創新能力。
規范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一是建立資金專項管理制度。城鎮化建設關系城市經濟發展大局,關系當地居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的進步。應建立城鎮化資金專項管理制度,做到專項資金專人管理,專項資金專門用途,杜絕資金違規濫用和到位延遲的情況發生。
二是建立資金使用監督機制。建立城鎮化專項資金監管組織,對於資金的發放、管理和使用提供必要的監督,避免資金挪作他用和不必要的流失。
三是制定資金使用情況定期通報規程。政府相關部門要對資金使用情況、資金主要用途進行定期通報,讓群眾掌握資金去向,有效提高資金使用的透明度,有利於城鎮化資金使用的群眾監督。
Ⅲ 近3年內新農村建設會有怎麼樣的成果
近三年內新農村建設會取得怎麼樣的成果,各地進展不一樣,措施不一樣,版成效不一樣,但從全國概權括來說,主要有這幾個方面: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就是硬體建設會有長足進展,公路(縣級、鎮村組公路)建設得更好,有條件的地方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連接了斷頭路;飲水灌溉工程方面,通過建設自來水,人工水井,池塘堰壩修建,解決了人畜飲水問題,大部分地區解決了農業灌溉水源,好的地方實現了自動灌溉;二是民生建設方面,稅費減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老年群體、貧困群體等農村弱勢群體得到政府的進一點重視和制度保障,婦女兒童身體健康進一點引起重視,區域性疫情和疾病得到控制和防治。條件艱苦,不宜居住的村落在政府垢幫助下進行了搬遷,建了移民新村,生產和生活得到了妥善安置。三是人文建設有了新成果,民族特色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開發,新的農村文化生活方式出現並得到政府倡導、鼓勵和扶持,文化場所大大改善,農村傳統文化得到發掘和弘揚。以上不全面,僅供參考。
Ⅳ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哪些顯著成果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Ⅳ 談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就
在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回室主任陳錫文介答紹說,我國糧食總產量從1949年的1260億斤,到2008年達到10570億斤。農民人均收入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60元左右,2008年達到4761元。特別是2005年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農民最關注的水、電、路、氣、教育、醫療、文化、社保等,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Ⅵ 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果》論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具體化,是遏止城鄉差距拉大趨勢、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建設新農村,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這個根本指導方針,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推進。當前,應集中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真正帶給農民實惠。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為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些理論問題需要深化認識,有些政策問題需要認真把握。
新農村建設新在哪裡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上世紀50年代以來黨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過這個提法。盡管是同一提法,但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全面的要求。
新的背景。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提出的課題。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重點,不是直接對農民進行收入補貼或對農產品價格進行補貼,而是指從用農業積累支持工業轉向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加大公共財政的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找文章,到]惠及農民,讓公共財政更多地覆蓋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提法,與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統籌城鄉發展的指導思想,以及隨後連續重申的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說法一以貫之,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具體化,是遏止城鄉差距拉大趨勢、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為解決「三農」問題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也為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後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更全面的目標。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十一五」規劃《建議》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描繪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應該是:在未來15年左右的時間,使農村的整體面貌大為改觀,城鄉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具體目標應該是:努力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發展農村教育、醫療衛生和文化等社會事業,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加強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明顯改變村容村貌;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
更完整的思路。在指導思想上,明確了一個基本認識,即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生產力,不能把新農村建設簡單地理解為新村莊建設;強調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這個根本指導方針,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推進。在具體工作思路上,不僅注重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改變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不僅重視在經濟上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而且重視在政治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強調繼續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不僅強調立足於促進農業和農村自身的改革與發展,而且重視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不僅強調政府的支持和引導,而且注重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提倡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不僅立足於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而且謀劃長遠,提出了保障新農村建設持續進行的政策框架。
「十一五」時期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在哪裡
「十一五」時期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新農村建設要開好局、起好步,必須集中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真正帶給農民實惠。
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程。穩定黨在農村的各項基本政策,切實維護農民的權益。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優化農產品品種,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加大初級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積極發展農產品的現代流通方式,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起來,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應對進口農產品的沖擊,擴大我國優勢農產品的出口。創造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政策和法律環境,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切實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民勞動技能,培育新型農民。
將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轉向農村。2005年國家財政收入達到3萬億元,而中央財政用於同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六小工程」建設方面的資金約為293億元,尚不足財政收入的1%。與此相對照,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8萬億元,其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達2萬多億元。應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調整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由以城市建設為主轉向更多地支持農村中小基礎設施建設,保證廣大農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逐步實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的同時,不斷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提高其教育質量。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入,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構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的新機制。
逐步提高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看病難、醫療費用高、醫療保障程度低,是當前農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病戶的醫療負擔,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應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相關政策,逐步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逐步建立適合農村實際的社會救助和保障體系。完善農村「五保戶」和重病、重殘人群的供養、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養、救助標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養老保障方面,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和社會養老保險相結合,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Ⅶ 中國新農村建設成就有那些
經典中國·輝煌60年「新農村建設」成就展--經典中國·輝煌60年
足夠你專用屬的了。。
http://nc.people.com.cn/GB/index.html
Ⅷ 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果資料
黨中央、國務院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重大政策。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中央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農業和農村發展出現了積極變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糧食連續兩年較大幅度增產,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加強,干群關系明顯改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好形勢,對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但必須看到,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重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按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的戰略部署,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十一五」時期,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時期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當前,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3)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200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並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提高耕地佔用稅稅率,新增稅收應主要用於「三農」。抓緊制定將土地出讓金一部分收入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管理和監督辦法,依法嚴格收繳土地出讓金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部分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安排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都要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建設標准農田。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金融機構要不斷改善服務,加強對「三農」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征地、戶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5)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國家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節約資源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強種質資源和知識產權保護。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業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6)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促進入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鼓勵商貿企業、郵政系統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通過新建、兼並、聯合、加盟等方式,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連鎖化「農家店」。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快農業標准化工作,健全檢驗檢測體系,強化農業生產資料和飼料質量管理,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供銷合作社要創新服務方式,廣泛開展聯合、合作經營,加快現代經營網路建設,為農產品流通和農民生產生活資料供應提供服務。2006年要完善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路,實現省際互通。
(7)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增加種糧收益,不斷提高生產能力,適度利用國際市場,積極保持供求平衡。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快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產業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和生產效益。堅持和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控,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繼續執行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政策,增加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資金。
(8)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要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繼續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
(9)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範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各級財政要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支持龍頭企業發展,並可通過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立法進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等制度。
(10)加快發展循環農業。要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重點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制定相應的財稅鼓勵政策,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推廣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等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質產業。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葯、節種的節約型農業,鼓勵生產和使用節電、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努力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l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要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著力發展縣城和在建制的重點鎮,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外來人口較多的城鎮要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要著眼興縣富民,著力培育產業支撐,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企業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務,增強縣級管理能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12)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路,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工資保障金等制度,切實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務工農民的職業安全衛生保護。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依法將務工農民全部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探索適合務工農民特點的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辦法。認真解決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問題。
(13)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要加強國家對農業和農民的支持保護體系。對農民實行的「三減免、三補貼」和退耕還林補貼等政策,深受歡迎,效果明顯,要繼續穩定、完善和強化。2006年,糧食主產區要將種糧直接補貼的資金規模提高到糧食風險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區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適應農業生產和市場變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對種糧農民的支持保護制度。
(14)加強扶貧開發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抓好貧困地區勞動力的轉移培訓,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貧困地區調整結構,拓寬貧困農戶增收渠道。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繼續增加扶貧投入,完善管理機制,提高使用效益。繼續動員中央和國家機關、沿海發達地區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事業。切實做好貧困缺糧地區的糧食供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