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工業革命的成果

工業革命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08 19:22:43

Ⅰ 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有哪些成果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在18世紀60年代發生在英國的一次革命,這次工業革命讓機器代替了以往的手工業。而第一次工業革命當中最為著名的珍妮紡織機、瓦特改良蒸汽機,皆是出現在這一次工業革命當中。

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在手工業上面的,還有發生在經濟領域、思想領域乃至政治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不僅僅是提高了生產力,更是鞏固了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並且工業革命也進一步解除了封建統治,更是引起了社會的巨大變革,使社會逐漸分裂成了兩個階級,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而這也為後來的共產主義發展提供了基礎。

Ⅱ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18世紀下半葉和19世紀,在英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美國等歐美先進國家首先發生了工業革命。

機器大工業的產生開辟了利用大自然賦予人類的豐富自然資源的廣闊前景,這就使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產業結構發生根本變化,原來以農業為基礎的農業社會轉變為以工業為基礎的工業社會。這些國家的綜合國力大為增強。世界經濟、科學文化、軍事和政治的重心從亞洲古老文明國家轉移到歐洲和北美,世界格局隨之發生重大變化。
世界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

一、生產力的一次巨大飛躍

以機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機、內燃機和電動機等動力機械取代人力、獸力、水力和風力,克服了人力獸力的局限性和自然力的不可遇見性及難以控制性,提高了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生產力發生了巨大的飛躍。與過去時代的技術變革相比,工業革命中生產技術的變革具有全面、深刻、規模大等特點。它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從紡織工業到動力工業,從采礦業到冶金業,從金屬加工到工作母機的製造,從農業到交通運輸業,沒有一個部門不被捲入技術革命的洪流。在許多工業部門,機械化涉及生產的全過程。

採用機器僅僅是工業革命的一個方面,生產組織和管理的科學化對提高生產效率也起了重要作用。把大量的機器和人力集中在工廠里,實現勞動分工的高度專業化;把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機器合理地組成機器系統,形成生產流水線;科學地計算完成每道工序所需的勞動時間,合理地安排勞動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產品元部件的專業化,增加可替換性,以便實現產品的專業化和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耐用性,以上這些措施都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相伴發展,有充足的勞動力、動力和原材料供應,公用設施齊備,有利於發揮生產專業化和協作的優勢及提高投資效益。

新材料的發現和發明對發展生產力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冶金工業的技術進步,特別是鋼鐵工業的發展為工作機、工作母機、交通工具、建築和日常生活提供了堅固耐用的基礎材料,煤氣製造、發電技術和石油提煉方法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新型熱源和動力。化學工業的發展使人工製造染料、肥料、葯品和其他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系的產品成為可能。

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和組織管理的科學化,使勞動生產率成倍提高,工業生產量和貿易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各項社會經濟指標都明顯改善。在1820—1980年的160年間,16個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總量增至60倍,人口增至4倍,人均產值增至13倍,而一個勞動力的平均年工時卻從3000小時減至不到1700小時,勞動生產率提高約20倍,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增至70歲。

如果我們把目光轉向全世界,經濟增長的幅度同樣給人以深刻印象。1860年至1913年期間,世界工業生產量增長7倍,世界貿易額從1851年的6.41億英鎊增至1913年的78.4億英鎊,增長11.2倍。工業發達國家在世界工業和貿易增長中佔了很大份額。

工業革命使歐美國家經濟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以英國為例,英國(聯合王國)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從1770年的45%降到1841年的22%,1901年再降至6%,工業相應地從24%上升至34%和40%。大不列顛農業勞動力在總勞動力中的比重從1801年的35%下降至1901年的9%,工業勞動力則從29%上升到54%。

工廠工業的發展導致工業資產階級和產業無產階級的產生,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近代大工業的建立奠定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確立了資產階級在國家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的中心地位。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把舊時占統治地位的貴族和地主階級排擠到次要地位。各國經過資產階級激進運動或民主革命,或通過一系列漸進式的改革,資產階級獲得參政權,多數居民亦獲得選舉權,政黨政治及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逐漸建立起來。經濟基礎的發展使國家職能發生變化,政府的機構從王要管理財政、外交、軍事和內政等,變成執行多種職能的龐大機器。以英國政府機構設置為例,1761年政府僅有14個大臣席位,到1892年自由黨組閣時,主管大臣席位增至48個,政府加強了管理經濟、教育、殖民事務、地方事務和司法方面的職能,政府機構的設置和國家職能趨於現代化。資產階級為維護其經濟利益和鞏固其階級統治,建立了非常龐雜和完善的國家機器。經濟上強大起來的歐美大國在對世界其餘地區進行經濟、軍事和領土擴張的同時,還竭力把它們的政治制度推廣到全世界。

二、全球交通網及世界市場的形成

在前工業社會,由於交通工具落後、旅行困難,世界各地區之間基本上處於隔絕狀態,人員往來,文化和商品交流都不多。直到汽船發明以前,海上運輸既費時又艱險,從歐洲到美洲需要航行約2個月。歐洲與美、亞、非各地區的貿易僅為少數冒險商人操縱,外來商品數量和品種都很少,價格非常昂貴。歐洲航海家、商人和傳教士所涉足的地區僅限於沿海商站和河口,亞、非、美各大洲的腹地對歐洲人來說,還罕為人知,至於大洋洲,直到17世紀才被歐洲人發現。

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與船運和陸地軌道運輸的結合,使社會進入汽船和鐵路運輸時代。交通運輸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上各地區彼此隔絕的狀態。自從1819年美國汽船「薩凡納」號橫渡大西洋抵達利物浦和彼得堡後,從歐洲國家到美洲的航行時間從約2個月縮短到19世紀中的10—15天。歐洲國家之間,歐洲和其他各大洲之間,凡可通航的地方,都建立了定期和不定期的航運聯系。在19世紀,造船技術取得長足進步,推進裝置由明輪翼改為螺旋槳,船體由木製改為鐵制和鋼制。19世紀70年代以後,汽船在數量上壓倒木船。英、美、法、德等國都相繼建立遠洋運輸公司,開辟了歐美之間及歐美各國通向亞非各重要港口的定期航線。

自從英國於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以後,興建鐵路的熱潮很快波及歐洲大陸和北美,進而蔓延到歐美國家的殖民地和附屬國。世界鐵路總長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萬英里,1900年達到46.6萬英里。一些國家修建了橫跨大陸的鐵路干線和國際鐵路。美國走在各國前列。它在19世紀建成5條橫貫全國的鐵路干線,把美國東西兩岸和南北疆域都連接起來。加拿大也於1885年建成跨越大陸的鐵路。1888年,歐洲建成加來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鐵路。1903年,俄國建成西伯利亞大鐵路。南美洲從阿根廷到智利的鐵路也於1910年建成。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的發展擴大了大陸各地區之間的聯系,拓寬了商品市場。

歐美國家為了擴大海外市場和加強殖民掠奪,致力於打通遠洋運輸的瓶頸。1855年,美國建成穿越巴拿馬地峽的鐵路,1914年建成巴拿馬運河。這條鐵路和運河把大西洋和太平洋連接起來,使兩洋間的海路大為縮短。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使倫敦到新加坡和孟買的距離分別縮短了1/3和2/5。1895年德國建成基爾運河,開通了北海和波羅的海間的捷徑。

聯結各大洲和大洋的海路的開通,使海上運輸網和陸上運輸網互相銜接,形成全球性的交通運輸網路,導致世界市場的形成。

此外,電報和電話等先進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為世界各地區間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先進工具。

三、先進技術的擴散

工業革命中產生的新技術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必然要從它誕生的地方向周圍傳播,盡管這種傳播會受到各種政治因素和社會條件的影響,但最終還是會推動世界各地區經濟的發展。

近代技術革命的中心首先是英國,然後迅速向歐洲大陸和北美蔓延,再進一步傳播到全世界。新技術的擴散主要通過先進國家對外出口機器、對外投資、工程技術人員的流動和技術走私等途徑。

最先吸收英國先進技術的是社會經濟條件較好的歐洲大陸國家和北美,其次是白人殖民地,再次才是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其他國家。

18世紀下半葉和19世紀初,英國企圖壟斷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曾頒布禁止熟練工人移民和機器出口的禁令。但新技術是封鎖不住的,一些先進機器經特許或走私出口到其他國家,許多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不顧禁令移居國外,向移居國帶去先進生產技術、機器圖紙和技術知識。有些技術情報通過刊物公布於世。

法國在18世紀70年代就引進英國的珍妮紡紗機,隨後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都引進了英國的紡紗機和織布機,機械化的紡織工業技術不久就傳遍了全世界。英國新型的動力機—蒸汽機也在極短的時間內傳到歐洲大陸和北美。法國建成第一條鐵路僅比英國第一條鐵路晚5年,美國晚7年,德國晚10年。在英國出現鐵路後的一二十年裡,在歐洲和北美就掀起了鐵路熱,一種嶄新的陸上交通工具很快風靡全球。

歐洲大陸國家和北美不僅大量進口英國的機器,還引進英國企業家和技術人員。在這方面,法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英國企業家艾倫·曼比和他的四個兒子在法國建立機器製造廠和煤氣廠,並擁有內河汽船。曼比和他的合夥人丹尼爾·威爾遜在巴黎附近開設機器製造企業,這些英國人建造的企業對該時期法國工業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約翰·威爾金森1785年在勒克勒佐建造了法國第一座焦炭煉鐵爐。英國資本、技術知識和熟練的工程師促進了法國內部的汽船運輸和鐵路建設。

19世紀40年代,約有一半的法國鐵路公司股份都是英國的。在法國的英國工程技術人員不勝枚舉,至1830年,有1.5至2萬英國工人受雇於法國,在工廠、鐵路和運河上操縱從英國進口的設備。

英國人約翰·休斯1869年與新俄羅斯合作創建了烏克蘭煉鐵工業,最初該企業的礦工、攪煉工和高爐工都來自威爾士。愛爾蘭企業家W.T.馬爾瓦尼及其合夥人在開發魯爾煤田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蘭開夏機械師威廉、科克里爾幫助比利時創建了紡織業和冶金工業,並在那裡安裝了第一台蒸汽機。挪威也是因引進英國技術和設備,才發展了近代棉紡織工業的。

英國技術對外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是對外投資。19世紀,英國是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在英國資本的支持下,在歐洲和北美建起了一系列的鐵路公司,內河航運公司、礦山、紡織廠、機器製造廠、煤氣廠和自來水廠。資本輸出與機器設備的出口和技術人員移居國外,三者往往緊密相聯,互相密不可分。

英國和跟隨其後的其他歐美國家工業革命的技術成就也傳到拉丁美洲、大洋洲、亞洲和非洲,但這些國家的命運與歐美國家大不相同,這在下一節里談。

四、歐美國家工業革命對亞、非、拉國家的雙重影響

歐美國家的工業革命對亞非拉地區歷史的發展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影響,它加快了弱小國家淪為殖民地和附屬國的過程。與此同時,在歐美列強對亞非拉進行殖民掠奪和經濟開發的時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歐美先進的工業技術帶到這些地區,使這些國家緩慢地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與歐美國家比較起來,亞非拉國家通向現代化的道路是極具艱難曲折的,充滿了險阻和挫折,阻力主要來自歐美列強的掠奪和奴役性政策。

工業革命使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生產力飛躍發展,工業製成品成倍增長。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群眾處於被剝削地位,購買力低下,國內市場需求增長緩慢,接納不了迅速增多的產品,以致造成生產過剩的危機,因此資本家們急於擴大海外市場。同時,歐美列強對原材料和農產品的需求量也急劇增長,擴大廉價的原料和農產品來源也成了這些國家的當務之急。在世界市場上的優勢地位使這些國家獲得大量超額利潤,形成剩餘資本,需要到欠發達國家和殖民地去尋找有利的投資場所,以便利用那些地區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賺取更多的超額利潤。這些因素推動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一個空前規模的殖民擴張浪潮。工業革命也使歐美大國具備了向外擴張的物質力量。

19世紀,特別是該世紀最後30年,是歐美列強爭奪殖民地最激烈、最瘋狂的年代,它們爭奪的范圍從亞洲、非洲、拉美和澳洲的沿海地區延伸到內地,凡是可以開發的地區都有殖民主義者的足跡,整個世界都被帝國主義者瓜分殆盡。

最早開始工業革命的英國也是最大的殖民帝國。亞洲經濟比較發達的文明古國是英國掠奪的首要對象。到19世紀中,英國完全征服印度,並通過2次鴉片戰爭,強迫中國政府割地、賠款和開放通商口岸。它還先後征服新加坡、馬來西亞、沙撈越、北婆羅州、汶萊、阿富汗、緬甸等國家和地區,宣布它們為英國的殖民地或保護國。法國則把印度支那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它多次發動侵略戰爭,最後於80年代佔領印度支那,稍後又與英國劃分在暹羅的勢力范圍。非洲大部分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對遲緩,但那裡資源十分豐富,是西方列強爭奪的最後一塊大陸。

進入19世紀70年代以後,列強瓜分非洲的斗爭進入一個新階段。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北非成為英法兩國爭奪的焦點,埃及於1882年淪為英國殖民地。然後英國殖民主義者溯尼羅河而上,佔領蘇丹和整個尼羅河流域,法國則把阿爾及爾、突尼西亞和北摩洛哥變成自己的勢力范圍。在西非,英、法為爭奪尼日河和剛果河流域而進行角逐。英國佔領了獅子山、甘比亞河、伏爾塔河、尼日河下游的土地,以及黃金海岸(今迦納)和奈及利亞。從80年代起,從地中海到幾內亞的大片土地,形成法屬非洲。德國剛剛完成工業革命,工業家們就建立殖民協會(1882年),推動殖民擴張。德國在80年代奪占盛產金剛石的安格拉、佩昆納,並宣布多哥和喀麥隆為德國保護國。荷蘭和比利時也參與了對非洲的殖民掠奪。

美國在1817年成立殖民協會,鼓吹殖民主義。工業化加快了美國殖民擴張的步伐,首先是越過阿巴拉契侖山脈,向西擴張領土,大肆屠殺印第安人,強占他們的家園。40年代,美國發動對墨西哥的戰爭,吞並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拉丁美洲被美國資本視為擴張重點。

1898年,美國發動美西戰爭,奪取古巴、波多黎各、太平洋上的關島、菲律賓群島,並正式吞並夏威夷群島。

拉丁美洲原為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1810年至1826年期間,拉美人民經過獨立運動,紛紛取得民族獨立。但新獨立國家在政治經濟上很軟弱,英、法、美等國資本乘虛而入,加緊進行經濟滲透,控制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它們通過大量移民、直接投資、進行不平等貿易等方式,掠奪該地區資源,剝削其廉價勞動力,使這些國家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

工業革命以後,西方列強在大肆擴張殖民地的同時,還改變了對殖民地的掠奪方式。在前工業化時期,殖民掠奪的主角是商業資本及其所控制的特許公司。它們對殖民地雖然也進行經濟開發,但更多的是採取直接掠奪、強迫納貢、掠奪式貿易等方式,這些活動並未在殖民地造成根本性的社會和經濟變化。工業革命以後,西方工業國家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了對殖民地的經濟開發,把殖民地當作推銷工業品的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殖民地成了工業資本的剝削對象。他們為了利用殖民地廉價的勞動力和豐富的資源,積極投資鋪設鐵路,修建港口,開發礦山,採伐森林,興辦種植園,建立加工工廠,特別是初級加工工場。殖民活動的范圍向廣度和深度發展。這一時期的殖民活動使被征服地區的社會和經濟狀況發生深刻變化,使它們變成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一部分。

19世紀以前,歐洲國家對非洲的掠奪除了掠取黃金、金剛石、象牙等貴重物品以外,主要是獵獲黑人,從事奴隸貿易,以此作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進入工業革命階段以後,歐洲工業資產階級認為把非洲開辟為工業品市場、原料來源和投資場所更為有利,轉而採取反對奴隸貿易的立場,原先積極從事奴隸貿易的英國、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都在19世紀頭20年先後宣布禁止奴隸貿易。歐洲工業國需要利用非洲的人力資源開發那裡的礦山和土地,以獲取更多的超額利潤。

澳大利亞在1820年前是英國的罪犯流放地,此後英國改變政策,從1840年停止向那裡流放罪犯,轉向重視經濟開發,大量移民,在那裡開采黃金等礦藏,發展養羊業,把澳變成「『約翰牛』的羊毛袋」。1807年,澳大利亞開始出口細羊毛,到1831年,出口量達250萬磅。1851年,澳多處發現金礦,出現淘金熱,此後10年間,黃金開采量價值12400萬英鎊,在此期間羊毛出口量和糧食種植面積都擴大了1倍以上。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的速度和人均收入水平都超過了母國。

英國對印度掠奪方式的改變最能說明工業革命對殖民地國家命運的影響。原先,英國對印度的掠奪主要通過東印度公司進行。它強佔印度土地,徵收賦稅,巧取豪奪。該公司壟斷了東方香料、棉絲織品和茶葉向歐洲市場的出口,賺取暴利。工業革命開始後,英國新生工業資產階級急需擴大海外市場,對東印度公司的壟斷地位提出挑戰。1813年,該公司的貿易業務被取消,變成英國進行殖民統治的軍事行政機構。從此,英國工業品大量湧入印度。

印度曾是紡織工業大國,其手工棉絲織品曾享譽歐洲市場。英國為保護本國毛織業,曾禁止英國人穿戴印度棉織品,對進口棉布徵收高額關稅。英國機器紡織業發展起來以後,機制棉紗和布匹大量輸入印度,在1830—1880年期間,英國輸往印度的棉布從5690萬碼(包括中國、日本、爪哇)增加到181340萬碼,出口印度的棉紗從490萬磅增至4710萬磅。1850年,英國輸往印度的棉織品占其棉織品出口總額的1/4。印度從棉絲織的重要出口國變成進口大國,到50年代末和70年代,印度進口的棉製品和絲毛織品已佔商品總額的50%以上。英國的機器製成品摧毀了印度的手紡車的手織機,破壞了殖民地的城鄉手工業。英國的蒸汽機的科學在印度全境把農業和手工業的結合徹底摧毀了,使千百萬城鄉手工業者和以手工業為副業的農民喪失生計。除紡織品以外,英國還向印度出口金屬製品、陶瓷、玻璃、紙張等工業製成品,印度成為英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市場。

從兩次鴉片戰爭時起,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強行轟開中國大門,把中國變成了歐美工業國家的工業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

在東方,只有日本倖免於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悲劇,它通過明治維新,革新政治,成功地學習了西方的科學技術,獨立地走上工業化的道路,最後也加入了殖民擴張的行列。

歐美工業國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貿易主要是進口原材料和食品,出口工業製成品。以英國為例,1870—1879年期間,英國出口商品中,食品和原料僅佔16.6%,而工業品卻佔83.4%,在進口商品中,食品和原料佔86.6%,工業品僅佔13.4%。同殖民地的貿易在主要殖民帝國的對外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拿英國來說,1913年,殖民地食品在英國進口總額中佔30.3%,原料佔34.5%。

西方工業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開發,對亞非拉的發展產生了雙重影響。

一方面,工業國家的機器製成品在大量傾銷到這些地區的時候,摧毀了當地傳統的手工業,使土著的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傳統的社會經濟結構遭到破壞。西方工業強國在殖民地半殖民地開發礦藏,發展單一農業,它們的一切經濟活動都在於把這些國家變成工業品市場、原料供給地和投資場所。

工業國家對亞非拉地區的經濟開發帶有強烈的掠奪和奴役性質,阻礙了當地經濟的正常發展。帝國主義國家操縱受奴役國家的經濟命脈,控制其財政、海關,主宰其經濟生活,使其長期處於依屬地位。

另一方面,西方工業強國在把亞非拉國家變成工業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把西方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帶到那裡。西方列強的殖民開發打破了亞非拉國家的封閉和隔絕狀態,破壞了傳統的社會經濟結構,使原來的自給自足的農業和手工業土崩瓦解,促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緩慢發展,把亞非拉國家卷進了工業化的洪流,變成世界資本主義大市場的一部分。西方列強為了更好地掠奪亞非拉國家的資源和財富,一般都投資興建鐵路,發展陸上和水上運輸,發展商業,開設銀行,建立工廠,興辦學校,這些經濟活動客觀上促進了當地民族工業的發展和對農業社會的改造。

殖民地工業的發展造就了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廣大人民來說,遭受帝國主義列強奴役的過程是極其痛苦的,但它們經過煉獄般的磨難以後,終於覺醒,以無產階級為主力軍的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多數國家都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獲得解放,紛紛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歐美國家的工業革命加快了世界歷也發展的進程,它不僅使西歐北美的經濟文化獲得空前的發展。也改變了亞非拉國家的歷史命運,把它們卷進了工業文明的潮流。

Ⅲ 三次世界工業革命的成果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課標要求:
了解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 ,
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
的影響
一,蒸汽時代的到來——第一次工業革命
(一)工業革命興起的前提和條件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
1,前提:
2,條件:
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貿易獲得大量資本
圈地運動提供大量廉價的勞動力
廣闊的海外殖民地提供了豐富的廉價原料
殖民地遍及世界,市場需求極大
手工工場時期積累豐富生產技術知識
生產技術
資本
勞動力
原料
市場
(必要條件)
一,蒸汽時代的到來—第一次工業革命
(一)興起的前提和條件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
1,前提:
2,條件:
(二)進程
1,機器的發明和動力的革新
飛梭
織布速度加快
珍妮紡紗機
細而易斷
水力紡紗機
結實,較粗
騾機
水力織布機
又細又結實,要求提高織布效率
"萬能蒸汽機"
瓦特
技術變革
碎石路
約翰·麥克亞當
交通運輸
蒸汽抽水機
安全燈
托馬斯·紐可門
漢弗萊·戴維
采 礦
焦煤煉鐵法
達比父子
冶 金
飛梭
約翰·凱伊
棉 紡
發明
發明家
行業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
蒸汽時代
瓦特改良的蒸汽機車
一,蒸汽時代的到來—第一次工業革命
(二)進程
1,機器的發明和動力的革新
2,工業城市的興起
3,交通運輸業的革命
陸上交通
海上交通
——鐵路時代
——汽輪
蒸汽機車
史蒂芬孫
火車
早期英國的火車
1807年克萊蒙特號蒸汽船
4,擴展
英國(18C中期)
歐美(18C末)
(三)影響
1,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2,引起了社會結構的變化
3,引起了社會生活的變化
4,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
二,進入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
(一)時間(19C下半葉),標志
1,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基本確立
2,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市場,資金等)
3,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三)進程
(二)條件
英國 貝塞麥煉鋼法,
吉爾克里斯特-托馬斯煉鋼法
鋼鐵
德國 西門-馬丁煉鋼法
合成橡膠,合成油漆,塑料
雷佩
第一種人工合成染料
柏琴
提出使用有機化肥
李比希
化學
柴油內燃機
狄塞爾
汽油內燃機
戴姆勒
交通
發明
發明家
行業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明
英國 貝塞麥煉鋼法,
吉爾克里斯特-托馬斯煉鋼法
鋼鐵
德國 西門-馬丁煉鋼法
合成橡膠,合成油漆,塑料
雷佩
第一種人工合成染料
柏琴
提出使用有機化肥
李比希
化學
柴油內燃機
狄塞爾
汽油內燃機
戴姆勒
交通
發明
發明家
行業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明
電的發明和廣泛應用意義最突出
愛迪生發明的炭絲燈
電氣時代
有線電話
想一想今天
的電訊事業
哪些新的發展
二,進入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
(一)時間(19C下半葉),標志
1,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基本確立
2,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市場,資金等)
3,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三)進程
(四)影響:
(二)條件
(見全解)
經濟思想
經濟結構和
生產組織
進行基礎
重工業
輕工業
起始部門
幾乎同時發生在幾
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首發英國,後擴展到他國
發生時空
科學理論指導,與生
產緊密結合
經驗主義,科學與技
術未真正結合
科技含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工匠
發明者
電力
蒸汽
動力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
項目
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有何特點
德,俄,日兩次工業
革命交叉進行
從手工工場中實現飛躍
三,工業時代的經濟組織
(一) 工廠制度的建立
1,建立
2,特點
工業時代的經濟組織特點比較
瓦特的蒸汽機工廠
政府不加干涉
自由競爭,自由貿易
不分離
中小企業佔多數
工業時代早期
代表企業
與政府的關系
信奉的理念
所有權與經營權
企業
規模
時期
(二)壟斷組織的形成
1,概念
壟斷組織——大企業之間為控制生產與市場以獲取更大利潤而結成的經濟聯合體.這種控制是通過訂立各種協議規定價格,劃分市場,分配產量來達到目的.
2,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
生產力迅速提高
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企業間競爭加劇
生產和資本的集中
到一定程度
產生壟斷
壟斷組織的形成
壟斷組織形成過程
工業時代的經濟組織特點比較
摩根,洛克菲勒,三井,西門子等
合作
聯合
分離,高級專業人才管理
大企業時代到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
瓦特的蒸汽機工廠
政府不加干涉
自由競爭,自由貿易
不分離
中小企業佔多數
工業時代早期
代表企業
與政府的關系
信奉的理念
所有權與經營權
企業
規模
時期
經濟組織的變化
手工工場
工廠
工廠
壟斷組織
資本的高度集中出現了一系列大企業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___ 洛克菲勒(1839-1937),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1863年,洛克菲勒建立第一個煉油廠,1870年與人合辦"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到1880年,洛克菲勒幾乎壟斷了美國整個石油業,並形成了美國第一個大托拉斯壟斷組織.1892年,"美孚石油"一度控制了美國煉油業90%的生產量,在100多個國家設有分公司,年利潤達幾十億美元.1985年,美國評選對美國社會影響最大的10位企業家,洛克菲勒名列第二.
凱恩斯主義
自由主義盛行
經濟思想
導致產業結構發生巨大
變化,壟斷組織產生
實現生產方式根本性
變革,工廠取代工場
成為主要生產組織形式
經濟結構和
生產組織
進行基礎
重工業
輕工業
起始部門
幾乎同時發生在幾
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首發英國,後擴展到他國
發生時空
科學理論指導,與生
產緊密結合
經驗主義,科學與技
術未真正結合
科技含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工匠
發明者
電力
蒸汽
動力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
項目
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有何特點
德,俄,日兩次工業
革命交叉進行
從手工工場中實現飛躍
凱恩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主張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採取財政措施增加公共開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以提高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
四,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
1,時間 19C末20C初
2,方式
1)國際貿易的發展
2)人口的流動
4)武力威逼
3)資本的流動(資本輸出或對外投資)
3,過程
1)16至18世紀中期,在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下,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2)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3)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3,過程
4,影響
(1)促進了世界各國社會生產力的蓬勃 發展;
(2)進一步推動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 展,客觀上促使東方國家新的社會 經濟結構發展壯大;
(3)加強了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的相互聯 系,導致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這 正是今天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早期表 現

Ⅳ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有哪些成果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如下:

1、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中最具有代表的、也是最重要的發明成果是蒸汽機。以往人們都是依靠人力來作為工廠的生產動力的。

隨著世界對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傳統的以人力為主的生產模式根本無法給資本階級帶來巨大的收益。慢慢地,人們發明了用水力代替人力的生產模式,初步提高了生產效率。

但是這樣的模式完全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屬於「靠天吃飯」,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制衡生產效率。自從蒸汽機發明以後,徹底解決了這些問題。

蒸汽機是由英國人發明的,英國工廠在利用蒸汽機的原理進行生產之後,迅速提高了生產效率,成了一個工業大國,是當時的「世界工廠」。

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中另一個比 較重要的發明是蒸汽船。它是在蒸汽機的原理上進一步創造的。它作為蒸汽機的衍生品,給世界帶來的影響絲毫不亞於蒸汽機。

當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系是很少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交通工具不發達,限制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而蒸汽船的發明使得國與國之間建起了溝通的橋梁,使得先進的文化迅速向世界傳播。

2、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以電力和內燃機的使用為主要標志,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4)工業革命的成果擴展閱讀:

1、第一次工業革命意義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大范圍的大肆殺戮搶占商品市場,搶占原料產地,奴役當地農民,加劇了當地農民的貧困落後,使得東方從屬於西方。

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生產經驗,同時,猛烈地沖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是全世界各國人民覺悟。

2、第二次工業革命意義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Ⅳ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哪些成果

1765年的珍妮紡紗機,發明者是英國哈格里夫斯;
1779年的騾機,發明者是英國內克隆普頓;
1785年的水力織布機,發明容者是英國卡特萊特;
1785年的改良蒸汽機,發明者是英國瓦特;
1807年的輪船,發明者是美國富爾頓;
1814年的蒸汽機車,發明者是英國史蒂芬孫

Ⅵ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成果有哪些

1733年 約翰 飛梭
1764年 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68年 阿克萊特 水力紡機
1802年 瓦特 改進了牛考門蒸汽版機權,現代蒸汽機成型
1807年 富爾頓 蒸汽輪船
1814年 史蒂芬孫 蒸汽機車
1844年 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Ⅶ 工業革命成果和意義

成果:發明珍妮機、蒸汽機、火車、輪船。

意義:

  1. 使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版產力得到快速的發展。

  2. 促進權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開辟殖民地的活動,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3. 推動了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界的建立。

  4. 促使資本主義勢力徹底打敗封建勢力。

  5. 使人們的出行和經濟活動得到更好的發展。


Ⅷ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具體抄參考http://www.cpums.e.cn/shekebu/No.1/main/bj5dercgygeming.htm

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成果表

類別
年代
內容
國別

電力
1866
西門子製成發電機
德國

70 年代
電力成為新能源

八九十年代
電燈、電車、放映機相繼問世

內燃機

交通工具
七八十年代
汽油內燃機
德國

80 年代
本茨製成汽車

90 年代
狄塞爾製成柴油機

1903 年
飛機試飛成功
美國

通訊手段
40 年代
有線電報開發成功
美國

70 年代
貝爾發明有線電話

90 年代
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
義大利

化學

工業
1867 年
諾貝爾發明炸葯
瑞典

80 年代
從煤炭中提取鹵、苯、人造染料

Ⅸ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果

第一來次工業革命的
主要成果,即是源工業革命的積極影響。
1、大幅度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物質生活。
2、引起了社會結構的變化,產生了對立的兩大新興階級——工業無產階級和工業資產階級。
3、極大地增強了資產階級的
力量,使資產階級逐漸戰勝封建勢力,掌握政權。無產階級逐漸覺悟,他們要改變自己受剝削、受壓迫的命運,開始起來進行斗爭。
4、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價值觀念,城市化開始興起。
5、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客觀上把資本主義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改變了世界面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與工業革命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
廠轉讓樣本 瀏覽:8
攤銷土地有殘值嗎 瀏覽:529
永久煤柱攤銷系數是多少 瀏覽:421
工商局的權力 瀏覽:637
商標注冊0603分類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