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制度

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制度

發布時間:2022-02-17 00:19:05

1. 國家科學技術部有哪些科技成果轉化鼓勵政策法規

科技復成果轉化中心管理制度內容主制要包括目的、適用范圍、定義、職責、成果轉化的組織實施與管理、技術權益、收益分配、法律責任和附則等方面,具體內容為以下:

2. 基於激勵理論的科技成果轉化研究現狀

激勵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凡是能夠對科技成果轉化起積極作用的政策法規都具有激勵的作用,但縱觀國內學者的觀點,基於激勵理論提出的關於科技成果轉化的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革利益分配機制,有效激勵科研人員

郭莉(2010)等學者均承認利益分配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由於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目前國家對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利益分配規定過於原則,缺乏可操作性。

蔣文、謝清(2010)指出由於一些科研機構擔心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會影響到教學、流失國有資產,因此在制定分配政策時,主要強調本單位的利益而忽略了科研人員的勞動,影響了科研人員從事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建議在平衡好科研機構和個人利益的前提下,盡可能體現科研與推廣人員的勞動與貢獻。如:建立科學的考核制度,將技術成果的應用價值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效益進行量化並在科研人員的年終考核、職稱評定、晉級等方面予以體現;或在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的各個環節根據科研人員和推廣人員的貢獻,制定相應的優惠和獎勵政策;亦可鼓勵科研人員利用閑暇時間從事研發、創辦科技企業、到企業兼職等。

李艷軍等人(1996)認為科研機構內部對成果轉化利益的分配沒有體現向個人傾斜的原則,不足以彌補科研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機會成本,建議把科技成果轉化、開發的績效納入學校各種獎勵、住房分配、職稱評定的條件范圍;調整科研機構內部對成果開發利益的分配比例,科研院所應適當減少提留比例並將部分提留返還課題組,一方面可以保證成果直接研製推廣者的獲利水平,另一方面也為成果繼續研究和開發提供經費來源;探索出一套以利益分配關系為核心的科研機構附屬企業的最佳管理模式,促進其快速發展。

馮振珉、胡元清(2006)認為目前政府關於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利益分配政策和法律比較滯後,科研機構也很少將科技成果轉化直接與利益分配掛鉤,影響了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建議科研機構可以按照國家和當地政府的政策,結合單位實際情況,制定各種開放、優惠政策。如:盡量提高科研工作者及科技成果轉化參與者的利益比例;擁有科技成果或具有從事科技咨詢資格的科研人員可以在一定年限內帶薪離崗創辦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學科性公司、科技咨詢公司等;有能力的科研人員可以在完成本職工作任務的同時去科技成果轉化的單位兼職;把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益與科研人員及科技管理人員的工資、獎金、福利等掛鉤,科研人員和教師的課題結余經費可以作為他們創辦科技型企業、投資其他科技成果轉化公司的資金等,以擴大自主支配許可權。

從以上的觀點中可以看出,國內學者關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利益分配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把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益與科研人員的年終考核、職稱評定、晉級等掛鉤。②盡量提高科研工作者及科技成果轉化參與者的利益比例。③鼓勵擁有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員可以在一定年限內帶薪離崗創辦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學科性公司。④鼓勵有能力的科研人員可以在完成本職工作任務的同時去科技成果轉化的單位兼職等。

(二)建立有效的科技創新人才激勵機制

對於人才的激勵方式,國內學者的意見普遍一致,就是要綜合採用物質激勵和非物質激勵相結合的方式。

曹明亮(2011)認為科學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體現出了參與科技轉化工作人員的成效,他們的付出不僅需要得到社會的承認與尊重,還應給予一定獎勵。如果僅側重精神獎勵而缺乏物質激勵,會使科技成果轉化失去原動力,建議設立專門的科研獎勵基金,對科研活動盡可能地提供相關的物質保障。范道勝(1997)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認為國家設立科技成果推廣獎,各部委、省市設立相應的推廣類獎,可以引導全社會注重和加強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科技成果推廣獎應主要獎勵直接從事成果推廣應用、開發轉化的人員。同時,將獲得科技成果推廣獎的數量等級和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情況作為對科研院所進行評估以及下一輪科研立項的主要依據,特別是要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工程中心掛鉤。

楊蘭蓉等人(2006)認為在獲獎項目成果推廣應用中,科技人才激勵機制的不完善。提出將科研院所和高校中的科技人才分為研發人才和推廣人才,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激勵體系。對於研發人才,實行「基本收入+風險收入」的激勵管理模式,讓他們參與企業利潤分配的部分,保障研發人才的利益,激發他們對市場需求的關注;對於推廣人才,則採取「基本收入+提成+職務消費」的激勵管理模式,來提高推廣人才的工作熱情。

萬華(2003)則從具體的激勵方式出發,指出為使科技成果得以產業化,可以對科技創新人才採取兩種激勵方式:一種是產權激勵,就是以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作為系統對其內在的創新人才就其能力和貢獻大小進行量化,以技術入股的方式,發揮科技創新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成果孵化工作。另一種是期權激勵,根據未來實際工作的貢獻大小,給予科技創新人才期權(或虛擬期權)激勵,以更好地吸納和留住優秀人才,減少優秀人才的跳槽。

(三)健全技術市場,為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搭建良好的平台

根據激勵理論,市場力量是科技成果產生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動力源泉(肖龍階,陳愛江,2007),但是市場激勵又依賴於技術市場的良性運行。因此,針對如何健全技術市場,學者們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趙正洲、李瑋(2012)認為我國的技術市場發育很不成熟,使得科技成果轉化的信息供給與需求的傳輸渠道沒有建立或健全。要按照「科學、高效、開放、共享」的原則,建立和健全全國或區域技術市場信息交流平台,促進科技成果與技術信息的及時、准確、高效流通。要按照獨立法人的屬性、條件和程序,建立和健全全國或區域技術市場中介服務組織,強化技術市場中介服務組織的功能與作用。

游文明等人(2004)則從產學研合作的角度出發,認為企業或學研機構可以通過科技成果孵化器、企業技術(科研)中心、校辦科技產業、院所辦科技產業或者以產權為紐帶合作建立股份合作制企業等方式,在組建企業內部建立一個技術市場,促使資金和技術等資源圍繞全部各方有效需求進行整合,降低科技成果的交易成本。

(四)創新管理制度,為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有力保障

由於市場機制的激勵作用是有限的,需要藉助政府行為來發揮宏觀調控職能,以保護科技成果轉化人員的「利他」動機。關於如何為成果轉化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主要有下列看法。

觀點一:建立和健全有利於成果轉化的評價考核體系。何先美等人(2010)認為我國的科技評價體制存在偏差,承擔國家重大計劃、獲國家獎、SCI論文等是考核教師的重要指標,這使從事應用研究的教師常處於不利地位,極大地影響了優秀的科研人員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建議對不同性質的教師實行分類指導:從事基礎研究的教師,考核其論文發表及引用情況;從事技術研究開發的教師,重點考核其承擔課題及成果的產業化應用情況,並在成果產業化後的利益分配上向教師傾斜。

觀點二:制定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財政激勵政策。劉強等人(1998)認為目前在成果轉化中存在一個普遍性問題是企業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不願過早參與成果的孵化,唯恐投入失敗。因此,各級政府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有效地制定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財政激勵政策,如:對企業在研究開發方面投入實施優惠利率,對實行產業化後的高新技術產品減免、返退稅收等。

觀點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郭莉(2010)認為知識產權保護是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獲勝的重要途徑,但目前,科研工作者知識產權意識普遍較淡薄。因此,應該加強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培訓和宣傳,提高領導、管理層以及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意識,同時,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格執行《專利法》,保護企業和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陳俊(2005)也指出,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特別是專利保護所達到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需要檢視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之不足,對職務發明成果原始權利人的歸屬、專利申請人的資格、科技轉化收益、受獎勵權、技術入股等問題,對自主知識產權以及商業秘密的保護,做出立法完善。

觀點四:推動產學研合作。周玉玲(2007)認為我國政府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鼓勵大學和企業合作。政府要加強組織管理職能,在高校與企業之間搭橋鋪路,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起以「政府支持、依託大學、市場機制、企業運作」的運行機制,把政府、企業、高校緊密而有效地聯系在一起,有力地促進官、產、學、研的互動鏈接。

3. 請問誰有關於技術轉移中心的管理制度、員工激勵制度和用戶管理制度文檔么想參考參考,謝謝

給您提供一些(轉載)參考資料:

第一章 宗 旨
第一條 中國科學院上海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以下簡稱「技術轉移中心」或「中心」)的指導思想是:遵照新時期辦院方針,面向國家需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利用全院研究機構的科研、技術和人才等資源,並通過加強與其它分院和轉移中心的合作,推動研究所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資源與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結合,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通過與社會各種資源的結合,藉助產業孵化、院地合作等平台,組織、指導、促進中科院研究機構的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工作,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與市場經濟的對接,形成技術成果持續再生、開放流動和有效轉化的技術轉移新機制。
第二條 技術轉移中心的主要任務:
(一)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
(二) 為研究所和企業提供綜合服務;
(三) 促進企業技術中心的建設;
(四) 加強國際技術創新合作;
(五) 組織與協調集成項目。
第三條 技術轉移中心的主要工作要求:
(一) 以市場需求、企業需求為工作目標;
(二) 按中介機構方式運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技術轉移中心的有效運行機制和發展模式;
(三) 面向全院相關領域研究所,充分利用現有技術優勢和科技資源,在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方面積累成功的經驗;
(四) 加快培養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

第二章 中心組織架構

第四條 中科院上海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應借鑒國外科研機構和大學的技術轉移辦公室、國立技術轉移中心、專業性管理咨詢公司以及國內其它技術轉移中介機構有效可行的方式,探索適合國情與院所實際的新模式。中心按照不以贏利為根本目標、半官方辦市場(中心與公司並存)、單元動態聯合的中介機構方式運行。發揮群體優勢,體現綜合功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技術優勢,為企業技術創新服務,發揮示範和導向作用,注重突出技術、領域和區域特色。
由分院牽頭成立技術轉移中心理事會,下設上海中科國嘉技術轉移有限公司,發掘現有機構的人力資源,經過調配、整合,組建中心綜合辦公室,並輔以知識產權部和數個專業部。
第五條 中心理事會:是中心最高權力和決策機構。
第六條 技術轉移中心設在中科院上海分院。
第七條 綜合辦公室:組織協調院地合作與共建分支機構,環境分析調研、政策研究,成果和技術鑒定、合同認定等。
第八條 知識產權部: 專利及新科技成果跟蹤與分析、代理專利權申請;協助或受託代理專利權轉讓、實施;知識產權管理並協調相關事務。
第九條 專 業 部: 由中心或相關研究所的指定部門組成。開展技術營銷,技術咨詢、評估,商務策劃,企業管理、咨詢,項目推介等。
第十條 人員配置: 轉移中心的工作由專職人員組成,並聘用若干名科技管理人員,以及法律顧問和財務顧問等。

第三章 中心分支機構

第十一條 為進一步加強與浙、閩、蘇等上海周邊地區的科技合作,以聯盟化、制度化地組織技術交流與合作,中心將有選擇地在這些地區建立非獨立法人分支機構。中心分支機構的建立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 能得到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並提供相應優惠政策;
(二) 同意中心章程和實施細則所明確的工作目標與任務,與中心保持一致;
(三) 有固定的工作場所和辦公設施;
(四) 有專職的工作人員(中心派人員兼職並參加領導班子);
(五) 有運行經費(一般不低於20萬元/每年);
(六) 有項目轉移的配套資金和適量的風險投資能力。

分支機構實行企業會員制,由中心綜合辦公室統一管理。建立獨立法人的中心分支機構必須由中心理事會討論通過。

第四章 中心運作模式

第十二條 中心主要從兩個方面來推進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實施工作,一方面是按照科學院對上海分院院地合作的重點地區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為切入點,與現有的共建科技園區、骨幹企業結成技術轉移的戰略同盟,形成規模化的技術轉移和應用;另一方面是運用市場行為的新機制,不受地域限制,根據立足上海,面向華東,輻射全國,瞄準國際的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規模總量和質的提升方面來發展與企業的技術轉移。力圖把握技術轉移的重要環節和關鍵要素,探索建立「組織、技術、資金」三個平台的技術轉移運行模式。
第十三條 組織平台 為了推動技術轉移的多樣化、規模化發展,將探索建立產學研協作聯盟的會員制。會員制是建立起一種研究所與企業及企業間的協同創新機制,與會員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深層次合作關系,其主要作用,一是利用研究所已有科技資源為企業解決共性技術難題,實現企業間的協同與若干技術的資源共享,相應提升整個相關企業群的技術水準;二是形成技術創新和轉移的規模效應,避免企業低水平重復技術開發,降低企業使用先進技術的門檻和成本;三是幫助企業提高技術轉移的吸收能力和應用水平,包括技術培訓,使企業切實掌握高技術應用的能力。目前擬建立三種模式的會員制。
(一) 行業會員:主要圍繞是行業的若干共性技術需求,建立行業技術轉移聯盟,例如,上海光電子科技產業發展基地。
(二) 區域會員:重點開展與重點區域的科研合作,以聯盟化、制 度化地組織技術交流與合作,例如建立上海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分中心(現初步考慮建立:杭州、寧波、蘇州、溫州、宜興分中心),以及在這些地區與科學院聯合成立的科技園(杭州、金華)等。中心將重點以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進行合作,為地區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三) 企業會員:以研究所與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今後的重點仍是要加強與企業共建研究中心的工作,形成更多的與企業緊密合作的研發基地。
第十四條 技術平台 技術轉移來源於研究所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持,需要搭建以科學院技術、人才和社會資源為依託的技術平台,形成技術成果的持續再生、開放流動和有效轉化。
(一) 技術項目資源:
A:儲備全院眾多具有創新意義和產業化前景的技術和項目。
B:聯合上海科學院所屬各研究所的科技成果。
C:聯合上海市技術市場管理辦公室的信息資源(每年有幾千項技術開發與轉讓的項目)。
(二) 科技人才資源:技術轉移需要多學科協作人力資源的有力支持,科學院匯集了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學科和大批優秀科技人才,具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已形成了對企業技術轉移的有效支撐。
(三) 國際合作資源:科學院與國外有關科研機構學術和技術交流頻繁,中心將逐步與國外著名的技術轉移機構進行合作,有助於掌握最新的高技術動態,也有助於國內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轉化為國內的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能力。
第十五條 資金平台 技術轉移是一個技術與資本結合的過程。為此,必須按市場化的運作吸收社會資金,構建促進技術成長和創業的資金平台。該平台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
(一)投資公司:暢通社會資金和院所技術嫁接的渠道,形成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特殊模式,由院所提供創新成果,投資公司投入資金進行中試孵化,孵化成功後,將技術成果整體轉讓給企業。
(二)爭取政府提供的各類資金,例如國家級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和上海市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等,以幫助研究所和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加快產業化過程。
(三)地方政府提供的「種子資金」,現已有寧波、杭州、金華等地每年向科學院提供「種子資金」,中心將協助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切實將這批基金落實到當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過程中去。

第五章 項目管理及分配機制

第十六條 項目的來源 中心的項目來源主要分為三類,根據項目的不同來源渠道,實施不同的管理辦法。
(一)由中心組織實施,經費直接來自於國家、地方政府、科學院、企業的項目稱為一類項目;
(二)由理事單位提供信息、以中心出面協調組織並落實經費的項目稱為二類項目;
(三)由中介方(社會團體及個人)提供信息,由中心出面組織協調的項目稱為三類項目。
第十七條 項目承擔方的責、權、利
中心在各理事會員單位設立專業部。各專業部接受中心的統籌管理,負責相關領域的業務工作並具體承接實施各項目或分項目任務,中心負責指導、協調、檢查項目實施情況。
(一)由中心牽頭組織實施的項目,中心有權據實提出並確立項目總體單位和其它參加單位。項目實施由總體單位和參加單位共同完成。中心應對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指導、協調、組織、檢查。其落實、計劃、組織、協調責任由中心承擔,具體的責、權、利應在與總體單位及各方所簽訂的《項目協議書》中明確;
(二)總體單位是指完成項目任務指標50%以上或主要任務承擔者的會員單位。總體單位的職責是:
1. 協助中心對項目實施管理、檢查、驗收;
2. 負責制定項目實施計劃、節點安排,任務分工;
3. 按照《項目協議書》的要求,按時高質量地完成項目;
4. 協助、配合中心對項目研究成果的鑒定、驗收。總體單位應對項目的進展承擔責任,並擁有其研究成果和知識產權。總體單位與各方的責、權、利應在分簽的《項目協議書》中具體明確。
(三)參加單位是指參與項目研發和實施的所有單位,參加單位的職責是:
1. 接受中心和總體單位的指導和檢查;
2. 按照計劃要求,完成本單位所承擔的項目任務;
3. 支持配合中心的其他工作。參加單位具體的責、權、利應在與總體單位所簽的《項目協議書》中明確。

第十八條 項目的組織與管理
(一) 項目的洽談階段:
1. 一類項目:中心為牽頭單位,負責組織技術專家針對需求單位的要求,與甲方(技術需求方)進行談判,與此同時,中心據實確立技術攻關總體單位,並提出相關參加單位;
2. 二類項目:由理事單位提供信息並參加項目實施,且需要中心出面協調、組織的項目,中心要根據甲方的技術要求與提供信息的理事單位共同聯合相關技術持有方進入洽談階段,同時確定總體單位,並由總體單位負責具體參加單位的項目運作。
3. 三類項目:由中介機構提供信息,並由中心組織協調的項目。中介方按辦法規定比例提取中介費。

(二) 項目簽約階段:
因中心為整體組織牽頭單位,具有一定的責任,但技術成果擁有者為完成項目的總體單位,故項目簽約方為總體單位簽字蓋章生效。

(三) 項目的實施階段:
1. 中心為整體組織的牽頭單位,有責任對項目的執行情況和經費使用情況進行檢查或必要的抽查,按時向中心理事會通報項目的實施情況,及時溝通上、下渠道,交流信息和經驗。項目主要負責人應根據項目實施情況分階段向中心理事會提交項目總結報告和經費使用報告,接受中心理事會和全體會員的檢查、質詢。
2. 中心出面協調、組織、匯集各會員單位的科技優勢,進行攻關,具體管理方面由總體單位執行,並保證任務的完成。中心將不定期地詢問、抽查項目實施情況,向理事會通報。
凡納入中心的項目,各單位應對項目加強管理,確保該項目按計劃完成。完成項目各方應嚴格按照國家新頒布的《合同法》執行和管理,及時對技術合同進行認證和登記。中心將針對重點項目採取有效形式加以宣傳,擴大影響,並視情況組織跨地區或全國范圍的交流推廣,使其產生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第六章 財務管理制度

第十九條 經費管理原則:
項目經費按「誰簽約,誰管理」的原則進行。由中心牽頭並以中心名義組織實施的項目,其經費原則上由中心分配調撥。中心將秉承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根據項目的內容和技術要求合理分配,面向全體理事單位和社會公開競標,確立項目的實施單位,各實施單位要按「專款專用」原則進行支配管理。在財務制度規定和本辦法規定的范圍內,由項目主要負責人全面負責經費的使用。項目主要負責人必須根據項目經費預算嚴格控制經費支出,嚴格按照有關規定使用項目經費。
第二十條 中心對經費管理實施監督檢查,確保經費使用有效合理。所有參與項目實施的單位和個人均應自覺接受中心的財務監督。
第二十一條 項目管理費的提取規定:
(一)由中心接題並負責組織實施的項目,中心按不高於合同額的5%提取管理費(具體比例可根據項目的特殊性另行商定,下同)。
(二)由理事單位提供的項目信息,以中心負責組織協調完成的項目, 中心按不高於合同額的3%提取管理費。
第二十二條 對中介人提取中介費的規定:
經中介實現的以中心出面組織簽訂的橫向技術合同項目,合同款到達帳號後,可提取不高於到款額的5%或其他事前與中心商定數額的中介費發給中介人。中心鼓勵院內外人士、團體及各方中介,積極與中心聯絡,推動我院科技成果的轉化。
第二十三條 中心每年從管理費中提取不高於30%的費用作為獎勵基金,以獎勵對中心作出貢獻的人員(包括全體理事會成員)。
第二十四條 對違反財務制度的規定:
對因嚴重違反財務制度、貪污挪用等而被撤銷的項目,承擔單位負責追回並償還全部不合理開支。
第二十五條 對項目完成、中止等內容的規定:
對按預期目標完成了的項目,結余經費留歸各參加項目實施單位,各參加項目實施單位的項目組成員有優先使用權和支配權;對未按項目合同執行的項目,中心有權凍結項目經費支出,對確需調整計劃的項目,在調整計劃得到正式批准後解除經費凍結;項目因故中止,項目負責人須配合中心財務部門及時清理經費帳目與資產,編制決算報表及資產清單,中心綜合辦公室負責組織項目的清查處理,並將處理意見報中心理事會。
第二十六條 中心要求各承擔項目的會員單位,嚴格按照與技術需求方所簽署的技術合同條款履約。中心及會員單位均以技術需求方的項目驗收、認證為標准。
第二十七條 中心財務接受中科院上海分院、中心監事會的監督和管理。
第二十八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開始執行,由中心綜合辦公室負責解釋。

4. 政府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的舉措有哪些

科技成果轉化獎勵制度
第1條 目的
為提高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激發科研潛能,根據公司技術中心的工作實際,制定本公司技術中心科技成果轉化獎勵制度。

5. 完善對科研人員科研成果的評價和激勵機制,有什麼好處

這個問題問得好,如果想要振興科技,改善科技人員的科研環境很有必要,下面從幾個方面闡述一下。

1、現在很多科研單位也行政化了,負責科研的一把手不一定是內行,但一線科研人員有了科研成果,就要加上領導的名字,甚至還要放在首位,嚴重影響了一線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科研環境直接影響人才的走向,過去幾十年間從中國走出去的學子有多少回來?有多少留在國外?

科研環境不單是對教育初期的扶持,同樣要在科研的前端領域吸引人才留下來。

雖然我們國家一直對科研前端的投入巨大但還是不能與歐美的科研人員待遇相比,愛國不等於就不需要經濟發展科研人員也有自己的家庭。

這是國家在科研經濟投入方面,還要讓民間資本對科研投入產生持續的興趣。

科研立項國家可以民間資本也可以,畢竟科研成果是要市場化,以利獲利留住更多的人才,才能讓我們的國家在科研領域和歐美競爭。

科研領域不能以名校效應選才,要以公平的方式進行。很多民間資本會在這方面出現最基本的錯誤,認為留過學,國內頂尖大學就是人才。很多大科學家並不是出身名校,還是以公平參與的方式為好。

6. 科技成果獎勵辦法

各個地區及公司獎勵辦法不同 以中國三冶集團為例
中國三冶集團有限公司 科技成果獎勵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表彰和獎勵在推動中國三冶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稱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科技人員和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企業科技進步,發展集團公司的技術優勢,依據《中冶集團科學技術獎獎勵辦法》及有關規定,結合集團公司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集團公司科技成果獎按獎勵類別不同,分為技術進步獎、工法獎、技術標准獎、優秀論文獎、QC成果獎、專利技術獎。
科技成果獎每年評審一次。三季度申報,四季度評審,次年召開科技成果獎勵表彰會。
第三條 集團公司科技成果獎的申報、評審和授獎,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並建立科學的評價標准,嚴格規范申報、評審和授獎程序。科技成果評審做到好中取優,寧缺勿濫,不受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的干涉。
第四條集團公司成立科技成果獎評審委員會(以下稱評審委員會),根據評審工作需要,評審委員會可下設專業評審組。各專業評審組負責各自專業范圍內的科技成果獎的初評工作,並將初評結果報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在此基礎上,進行集團公司科技成果獎的最終評審工作。
第五條 科技成果實行集團公司、分(子)公司兩級管理。分(子)公司的科技管理部門負責收集、整理本公司的科技成果,擇優統一向集團公司技術管理部上報;技術管理部負責集團公司各類科技成

果的申報受理、登記、評審、獎勵及推薦上報等組織工作和相關事宜的日常歸口管理工作。

第二章 科技成果獎勵類別范圍和評審標准

第六條 科技成果獎勵類別范圍
一技術進步獎
⑴在企業生產經營、企業技術改造、重大裝備研製過程中積極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方法,並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
⑵自行開發的應用於建築行業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並取得一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成果;
⑶通過引進國內外先進成熟科學技術成果,並在轉化、推廣應用中有所創新,經實踐證明在降低成本、縮短工期、節約資金等方面取得顯著效益的技術成果;
⑷為促進企業發展,提高企業科學決策和科學管理水平,而提出和研究企業發展有關的科學決策、企業技術標准、專著、專題調研等,並經實踐證明產生一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軟科學研究成果。
二工法獎
工法必須符合國家工程建設的方針、政策和標准、規范,必須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和實用性,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成本,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特點。工法分國家級、省(部)級和企業級。
⑴國家級工法,其關鍵技術屬於國內領先水平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技術難度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的;
⑵省(部)級工法,其關鍵技術達到省(部)級先進水平,技術難度

較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較好的;
⑶企業級工法,其關鍵技術是本企業內先進水平或領先水平,或者在公司內首次開發成功的新技術、新工藝,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技術標准獎
技術標準的制定與修訂應符合企業發展需求,工藝操作方法科學、先進、合理,能夠很好地體現施工方法與產品的技術特點與經濟效益,並具有一定的先進性。通過技術標準的實施應用將有利於提高企業技術水平,使現場施工進度及施工質量得到明顯提高,使現場質量通病得到有效治理,具有在企業內部推廣的價值。
四優秀論文獎
以技術研究性撰寫論文(也可以是對某項技術或某個工程的總結)和以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應用為主。反映技術研究成果,介紹新產品的研製,施工技術經驗交流,基礎理論探討,實用技術應用,標準的宣貫討論。要緊密結合工程施工實際。同時撰寫的論文應遵循正確性、客觀性、開發性、先進性、可讀性和指導性原則。
五 QC成果獎
圍繞集團公司的經營戰略、質量方針目標和現場存在的的問題,針對提高工程(產品)質量、提高工效、縮短工期、降低成本、節約消耗、改善管理、為用戶服務或接受上級下達的課題而開展的質量管理活動,並且成效顯著。
六專利技術獎
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促進集團公司專利數量的增長和專利質量的提高,提升集團公司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的能力。
凡是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並同時具備以下條件的,均可以

7. 保障機制——科技成果轉化的保障

科技成果轉化的產生不是自發的,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有產生的可能,如果沒有從外界獲得所需的信息、物質等要素,則它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科技成果轉化保障機制的有效建立,能夠為其提供一個適宜的外部環境,但由於涉及的條件和因素很多,該保障機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法律、政策、人才、信息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關聯,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政府宏觀調控、激勵和保障機制

要提高技術市場對技術交易雙方的吸引力,必須有政府的推動與資助、信貸與稅收的激勵和法律制度的保障。發達國家的基本做法:一是通過法律手段促進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為技術市場提供必要的法律環境和條件。二是通過經濟手段為技術轉移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用經濟手段促進成果轉化是政府宏觀調節機制中的一個主要方面。經濟發達國家採用的經濟手段主要包括政府資助與補助、政府采購、政府合同、稅收優惠與抵免、信貸優惠及保持較高的研究與開發投入等。政府的資助與補助對技術創新及轉移具有起動作用,如法國的科研成果推廣署就是專門代表政府做這個工作的。政府采購作為鼓勵技術創新與開發的政策手段,在美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美國政府每年從預算中拿出數百億至上千億美元采購新產品,許多沒有形成大規模市場的新產品的第一個買主往往是政府。政府合同是指國家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及政府與大學、政府與工業界的合作項目都是採用合同的形式實施的。政府的稅收與信貸扶持是進一步刺激企業技術進步的動力。三是通過完善的技術成果產權激勵機制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推動技術創新與技術轉移,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專利制度在技術市場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完善而有效的調控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為國外技術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二)科技人才流動機制

人才流動擴散機制是指科技成果轉化必須通過有關人員特別是作為知識和技術載體的科技人員的流動來實現。我們知道,信息的傳播形式與渠道對信息的傳播非常重要,因為高科技成果信息涉及大量用簡單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因此說,人才從大學、科研院所到企業的流動使科技成果轉化變得更快、更靈活、更有效率。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日本的一些大學經常舉辦學術沙龍,以促進產學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1996年,日本通過了《教育公務員特例法》的部分修正案,以促進人員間的相互交流。在人才培養與合作上,日本一方面積極鼓勵大學通過各類培訓為企業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倡導企業為大學提供實踐和鍛煉場所,鼓勵大學教師「內地留學」以及學生「工廠體驗」(趙京波,2012)。日本還打破傳統教育體制,從民間企業招聘教師,民間企業也派遣技術人員到大學進修或聘任大學教師進行講學和指導,雙方互通有無,加強彼此間的學習和交流。其他一些發達國家也有類似的規定。如:美國的許多高校明確規定,在不影響學校自身教學任務的情況下,教師和科研人員可以到企業兼職。英國政府及高校也總是鼓勵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向企業流動,甚至一些高校規定院系負責人必須到企業去兼職才有條件回學校繼續任教。在德國,人才交流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學校與企業雙方採取雙向流動的形式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政府為支持這種形式給予了必要的資助。而我國台灣工業研究院則是通過控制離職率來調節人才的流動(萬金榮,2006)。

(三)建立迅捷廣泛的技術市場信息網路

技術市場信息服務體系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催化劑」,能把知識創造的源頭與進行產業化的公司或企業聯系起來,使他們互相作用,相互連接。發達國家為了提高技術交易的效率和成功率,讓技術需求方或潛在的技術需求方盡快了解到他們能夠獲得技術的渠道和想要的技術,都會積極建立完善的、有效連通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技術交易信息網路,這也是其技術市場充滿活力、成交規模大的有力保證。如日本技術交易所賴以服務的基礎便是技術交易信息網路和強大的資料庫,其聯網和資料庫相當廣泛。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末籌資800億美元建成了一個覆蓋全國50多個州的信息網路,供企業查詢信息。德國也更新了科技成果轉化信息的資料庫系統,使之能夠更有效地發揮信息平台的作用(楊萍,張源,2010)。此外,英國、法國、荷蘭等國也建有強大的技術交易信息網路,促進了各個地區、各個領域和企業的技術交易與交換(安玉琢,2000)。

(四)政策法律保障機制

政策法律支持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首要前提。關於如何促進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受到了諸多國家和地區的高度重視,這些國家和地區紛紛從戰略層面制定相關的法律和政策措施,以實現政策法律與成果轉化之間的良性互動。

1.發達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制度

發達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立法可以分為核心的法律制度和相關配套的法律制度。核心的法律制度是與科技成果轉化直接相關的法律制度,與核心法律制度相配套的其他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與稅收相關的法律制度,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制度以及保護和利用知識產權的法律制度等(圖4-2)。

圖4-2 核心法律制度的配套法律法規

1)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是指對鼓勵科技成果轉化、引導成果轉化的方向和重點、保障創新主體的合法權益、營造科技成果轉化的環境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法律制度。集中表現為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專門立法,多是原則性規定。如:美國的《拜杜法案》(1980年)進行了以促進政府資助所產生發明的利用,鼓勵小企業最大限度地參與政府資助的研發活動,促進政府部門、商業主體與非營利組織(主要指大學)之間的協作為目的的一系列對科技成果管理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李恆,2009),該法案使每年數以萬計的發明被披露,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可達70%(張玲,賈淑英,2008)。《史蒂文森-威德勒技術創新法》(1980年)及隨後的一系列修正法案加強了聯邦政府及研究機構對技術轉讓的責任,去除制約技術轉讓的不合理障礙,加速了聯邦資助技術成果的轉移。《技術創新法》(1980年)要求聯邦實驗室成立專門的技術轉移部門,探索與政府、公司、企業的技術合作方式。日本1996年頒布了《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法》,以加強科學研究的基礎設施,加強研究交流活動,促進新技術開發和技術成果的普及。此外,英國政府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發表的《科技白皮書》、《技術展望計劃》,韓國1997年制定的《科學技術創新特別法》,法國1999年制定的《技術創新與科學研究法》,德國的《科學技術法》等都可以視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它們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

2)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制度。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主要發達國家更是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作為本國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美、日、歐各國紛紛出台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與政府研究機構或大學進行聯合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制度(李恆,2009)。美國制定的《拜杜法案》專門調整政府資助中小企業和非營利性機構在完成或者履行政府合同過程中所產生發明的權利和義務(萬金榮,2006)。德國政府在1978年制定針對資金短缺中小企業技術進步的方案,使至少1/3以上的中小企業得到政府的科技資助。2000年6月,歐洲議會通過了《歐洲小企業憲章》,將重視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也推進了小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的跨國結合(李恆,2009)。美國的《小企業技術創新進步法》(1982),《小企業技術轉移法》(1992);日本的《中小企業創業活動促進法》(1995);韓國和中國台灣在20世紀90年代頒布的《中小企業基本法》和《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等法律也對中小企業在結合研究中的技術發明權做了特殊保護條款,推動了科技成果轉化向深度與廣度的發展。

3)稅收法律制度。稅收政策作為激勵產學研創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很多國家都有所應用,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美國政府先後出台了《減稅法》(1992年)以及《新稅法》(1998年),給予中小企業創新開發以較大的減稅空間和機會,調動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加拿大政府制定的科學研究及試驗開發稅收優惠計劃,根據企業的規模對企業的科研和技術開發投資給以稅收減免,規模越小,獲得的優惠就越大(萬金榮,2006)。然而,從國際實踐來看,大多數針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優惠措施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稅制安排,更多的是體現在能夠激勵技術創新的各種計劃和制度中,方式比較靈活。

4)知識產權制度。知識產權制度紮根於市場經濟,以科技成果的產權明確界定和有效保護為主要特徵,為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提供了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和一個外部的公平競爭法律環境,是科技成果轉化順利進行的保障。美國《專利法》規定對發明專利的保護期為20年(1994年以前為17年)(銀純泉,2003)。《國家技術轉移與升級法》(1996年)保證了參與共同合作研發公司的知識產權利益,提高了團隊研究人員及發明人的獎勵,對促進技術創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李玉玲,趙德鑄,2010)。日本於1999年頒布《產業活力再生特別措施法》,修改了大學發明專利權的歸屬原則,規定了專利年費和專利申請手續費的減免特例。2003年制定的《知識產權基本法》和《知識產權高等法院設置法》使日本成為全球迄今知識產權戰略最為系統化和制度化的國家,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的科技成果轉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有美、日、法、韓、印等十幾個國家提出並實施「知識產權立國」戰略,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政策措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5)促進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法律制度。促進產學研結合創新的法律是指以促進產學研結合創新為根本目標的技術創新法、技術轉移法等立法或與產學研結合創新密切相關的法律制度。國外關於該類型的法律較為豐富,推動了產學研結合創新的發展。如:198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技術轉移法》,授權聯邦各機構與公司、大學和非營利機構達成對各方都有利的合作開發研究協議,為聯邦實驗室和私營部門間的合夥關系建立了基本框架(李玉清,2012)。韓國頒布實施了《協同開發促進法》,大力支持「產、學、研」合作開發(萬金榮,2006)。1998年,日本通過了《研究交流促進法》的部分修正案,增加了促進大學科研成果產業化和產學官合作的專門規定,從政策上進一步促進了日本的「產學研合作」。《研究交流促進法》(1986年)、《產業活力再生特別措施法》(1999年)也出現了專門促進產學研合作的條款。此外,眾多發達國家還推出了一系列計劃來強化產學研協作,諸如:芬蘭的「國家技術計劃(National Technology Programmes)」、新加坡的「技術升級扶持企業增長計劃(Growing Enterprise with Technology Upgrade)」及「營運與技術路線圖計劃(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Road-mapping,OTR)」、丹麥的「創新共同體協議(Innovation Consortia Initiative)(DK 17)」、美國的小企業技術轉移研究計劃(STTR)等(張嵎喆,蔣雲飛,2010)。

2.發達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

1)激勵科技成果轉化的稅收措施。各國的稅收優惠一般以加速折舊、投資抵免、費用扣除、稅轉貸等間接優惠的形式為主,同時輔之以減免稅等直接優惠。美國稅法規定,企業委託大學或科研機構進行基礎研究,根據合同所支付的研究費用的65%可從所得稅中抵免,同時對新產品的中間試驗產品給予免稅優惠政策。1982年頒布的《小企業發展法》,維持了美國將近20年的低所得稅。在風險投資方面,美國採取對風險投資額的60%免除征稅,其餘的40%減半徵收所得稅的措施(李恆,2009)。柯林頓政府上台以來進一步強化了稅收減免政策,如宣布研究開發的稅收減免政策永久化,企業主持的學術研究再附加25%的稅收減免優惠,對新研究開發財團頭兩年再減稅10%等(李恆,2009)。德國政府在風險投資政策環境改善方面採取了更加直接的方式,即由政府和銀行共同承擔風險,以低息貸款等方式來改善風險投資的政策環境。法國政府推行了科研稅收信貸制度以促進技術創新,即企業第一年用於研究與開發支出的50%可以免稅,以後每年增加投資的50%可享受免稅。英國政府於1981年制定了「貸款投資擔保計劃」,規定私人銀行機構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貸款總金額的80%由政府擔保(李恆,2009)。俄羅斯聯邦的《企業財產稅法》和《稅務法典》的相關規定中,也對科研機構、企業和組織進行科學研究和試驗設計工作及從事與科研活動有關的商品、勞動、服務給予了不同程度的稅收減免,對技術創新及科技成果轉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2)保障科技成果轉化的政府采購政策措施。政府采購是各國政府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政策措施。保障科技成果轉化的政府采購政策措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優先購買本國高科技成果的「優購」、「首購」政策。二是對技術落後、低附加值政府采購產品的「限購」政策。三是政府對尚待研究開發產品的「訂購」政策。美國是最早採用政府采購政策的國家之一,與政府采購相關聯的法律、法案多達 4000多個(李恆,2009)。2004年補充後的《聯邦政府采購法》和1933年美國出台的《購買美國產品法》對本國高新技術產品的高份額政府采購政策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以集成電路為例,1960年集成電路產品問世之初,100%由聯邦政府購買。英國政府從中央到地方近年每年采購總量在1000億英鎊左右。為了加強對高科技產業及戰略性產業的扶持,英國政府要求政府部門、政府實驗室、國有公司在計算機和通信器材等的采購上,必須從本國公司購買,使政府采購成為政府實現科技、經濟與社會目標的一種公共財政支出手段,為培育英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恆,2009)。

3)保護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政策。很多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將知識產權戰略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如韓國政府認識到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在激勵競爭中的重要性,於2004年3月宣布,將原屬商業、工業與能源部的韓國知識產權局轉屬於科技部,並對知識產權局的職能進行了重新部署,建立起了更加有效的促進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體系。日本2002年7月通過《知識產權戰略大綱》,明確提出「知識產權立國」的目標。2003年2月,由政府內閣首相親自掛帥的知識產權戰略部成立,之後又相繼出台了若干個「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計劃」。於此,一個由知識產權創造、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應用、發展多媒體素材產業、人才培養和提高國民意識等五大部分組成,包括270項具體措施的完善的知識產權整體戰略體系正式形成(李恆,2009)。

為鼓勵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各國政府大都採取了下放政府資助研究成果所形成的知識產權歸屬權的措施。美國政府1980年出台的《拜杜法案》是主要發達國家下放知識產權歸屬權這一措施開始實施的標志。日本也有類似於美國的拜杜制度,其1999年頒布的《產業活力再生特別措施法》規定,受國家和特殊法人之委託研究開發所得的成果及知識產權可歸屬與受託人。2002年《日本知識產權戰略大綱》規定取消上述條款中關於特殊情況的規定,將該條款適用於所有委託研究開發的預算項目。英國為推進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加速轉移和開發以形成生產力,把過去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所得知識產權一般歸國家所有,改為歸項目研究機構所有。歐盟主要通過諸如《公共研究機構專利和許可》等研究報告來修訂受資助研究成果的歸屬與使用的規則,推動知識產權的所有權向執行機構轉變。

8. 為什麼要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組織實施與激勵獎勵制度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和《省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有關規定。為使企業發展更具有生機和活力,用科技創新全面提升公司的品牌優勢,並使科技創新成為全體員工的自覺行動,以實現公司的發展目標。

9. 建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新機制

就目前而言,國土資源行業的科技成果轉化處於分散、自發的狀態,科技人員對成果轉化尚未形成重視,缺乏政策法規來保證科技成果轉化的順利進行。因此,建議主管部門通過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辦法」,對項目立項、經費核算與籌集等進行規范,並從激勵科技人員參加成果轉化過程出發,將知識產權的歸屬、科研人員的收益分配等問題進行明確,制定可操作的方案,同時還需明確對高校、科研院所向企業轉移科技成果給予獎勵,調動其參加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其次,成立多層次、功能明確的成果轉化管理機構,形成自上而下的運行機制,推動有計劃、有目的的大規模成果轉化與推廣。國土資源部、省(市)國土資源廳、重點科研院所、實力雄厚的大學、各類重點實驗室分別設立技術轉化辦公室或辦事處,負責對科技成果的管理,每年制定成果轉化計劃,承擔科技成果轉化的跟蹤研究。同時,這些辦公室應建立成果轉化信息網,發布科技機構的技術轉化與合作項目,將研究成果迅速推向企業;負責科技機構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提供技術咨詢,進行信息交流,將實驗室研究成果與各級地方政府和企業相連,同時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需求反饋到相關的實驗室,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溝通的橋梁。通過這樣的溝通,將科技成果與市場更好地結合,從而加速國家資助的研究成果向國民經濟滲透。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可以由上級單位解決經費,同時,管理人員收入要與其績效掛鉤。

第三,建立成果轉化專項引導社會資金的投入模式,加強對有限的經費進行有效的分配,集中在政府政策和戰略確定的、具有前景的項目和領域,使有限的財力得到最大效力的發揮。同時注重對科技成果轉化做得好的高校適當地給予經費支持;對於企業來說,政府可以通過無償資助的形式支持企業進行小試和中試,效果好的可以引入社會資金。這樣,通過專項資金的引導,吸引撬動社會資金進行介入,以期實現規模化的成果應用。

閱讀全文

與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