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非遺成果

非遺成果

發布時間:2022-02-10 09:38:37

⑴ 試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

1.從根源上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集團或個人的創造,面向該集團並世代流傳,它反映了這個團體的期望,是代表這個團體文化和社會個性的恰當的表達形式」。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反映了民眾集體生活,並長期得以流傳的人類文化活動及其成果,因而具有不容忽視的歷史文化價值。尤其重要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民間的、口傳的、野史的、活態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彌補官方歷史之類正史典籍的不足、遺漏或諱飾,有助於人們更真實、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認識已逝的歷史及文化。
當今世界面臨著喪失文化多樣性的嚴重威脅,例如1970年代全世界還通用8000多種語言,但是現在僅存6000多種,而且這其中還有許多少數民族語言在互聯網和現代通訊工具的沖擊下正處於快速消亡中。這再次提醒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傳承價值中的文化多樣性價值,充分重視保護文化多樣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意義。

2.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深深蘊藏著所屬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這些在長期的生產勞動、生活實踐中積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傳沉積下來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在內的群體意識、群體精神,是民族的靈魂、民族文化的本質和核心。因此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潛在威脅下,確保民族特性、民族精神的代代相傳,就是每一個民族無法迴避的重要任務,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化傳遞和保存的生動有效的手段、工具和載體,能夠很好地將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傳遞到每一個人、每一代人這些活生生的載體上,從而造就一個有獨特文化個性和崇高民族精神的偉大民族。

⑵ 紅色非遺指什麼

摘要:在大資源觀下,紅色非物質文化及其成果因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而被納入資源之列.紅色非物

質文化遺產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產生的各類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它包括以歌

頌黨,歌頌祖國,歌頌人民為主題,鼓舞人民鬥志,積極向上並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各種體裁的藝術

作品,口述紅色歷史,以及以牢記革命歷史,弘揚革命傳統,繼承先烈遺志為主題內容的文化空間.紅色非物

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精神和教育價值,作為資源,還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 關鍵詞:大資源觀;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一部分遺產與傳統的和民

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所不同,這部分遺產產生於近現

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與建設實踐中,被賦予象徵

革命的紅色內涵,這就是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紅色非

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重要資源,已成為當代中國社會

發展和民眾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1/8頁



大資源觀與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於資源,一般地,我們多從自然的角度特別是從物 質形態的角度來理解它.《辭海》給出的定義是"資財的 來源.一般指天然的財源"otll根據這一定義,資源既包 括象土地,森林,礦藏,水流等具有經濟價值的有形物,也 包括象氧氣等具有經濟價值或潛在經濟價值的天然無形 物.推而廣之,,部分非物質形態的文化產品因具有重 要的經濟價值,歸入資源的范疇,應該沒有爭議.然而, 還有一些無法用經濟價值來衡量但卻具有重要社會價值 或使用價值的非物質文化成果是否也屬於資源呢? 在傳統資源觀下,只有物質形態的具有經濟價值的 天然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來源才被認為是資源,而具有 創造力和生產力的人以及社會文化成果被排斥在資源之 外,使得傳統資源觀表現出明顯的局限性.然而傳統資 源觀的影響卻是長期的,並主導著人類的認識過程.很 顯然,這樣的資源觀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時代 呼喚新的資源觀.新資源觀應該是一種大資源觀.在大 資源觀下,資源的視野被大大擴展,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 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都將納入資源范疇.資源的第一屬 性應該是有用性.

對資源這一概念要重新加以定義,要從使用價值的 角度去考量.由此,將資源定義為"能滿足人們需要的生 產資料或生活資料等的來源"會更合理,也更科學. 在認識資源概念時我們對自然資源並不陌生,然而 對自然資源之外的社會資源我們關注的還遠遠不夠. 思想文化是重要的社會資源,屬於無形精神遺產. 重視並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對構建社會主義 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強國之夢具有重要意義.

2/8頁

從資源的角度來認識思想文化,日本,韓國等國家要 比中國早.在這些國家,文化被認為是一種財富,有"文 化財"之稱,並有文化財保護法等相關法律加以保護. 在大資源觀下,紅色非物質文化及其成果因具有重 要的社會價值而被納入資源之列.什麼是紅色非物質文 化遺產?

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 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產生的各類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它

⑶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長期生產生活的傳承實踐成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體現為各民族長期生產生活的傳承實踐成果。在多年保護工作中,按照項目不同屬性梳理形成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葯、民俗共十大類別。

相關信息: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制度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制度,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2008年起施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對於鼓勵和支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規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黨中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日益重視以及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形勢的發展,該暫行辦法與有關法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實際存在不相適應之處,需要全面修訂完善。

⑷ 我國第一個成功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我國第一個成功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崑曲。

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

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中國的崑曲藝術入選,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4)非遺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十大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剪紙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2009年,中國剪紙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三、古琴藝術

琴棋書畫,曾是中國古代文人引以為傲的四項技能,也是四種藝術。其中,琴樂是中國歷史上淵源最為久遠而又持續不斷的一種器樂形式,其可考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婦孺皆知的成語都出自和琴有關的典故。

然而,由於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種雅好,很少在公眾場合演奏,所以現代人對它的了解已經十分有限。2008年,古琴藝術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四、珠算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岳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2013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五、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在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

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2016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六、中國針灸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法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針灸是東方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2011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七、中國書法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

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字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八、京劇

京劇,被視為中國國粹,是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2010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九、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

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2010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十、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吳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之說。

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⑸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第七條規定,申報項目須提出切實可行的十年保護計劃,並承諾採取相應的具體措施,進行切實保護。這些措施主要包括:
(1)建檔:通過搜集、記錄、分類、編目等方式,為申報項目建立完整的檔案;
(2)保存: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對保護對象進行真實、全面、系統的記錄,並積極搜集有關實物資料,選定有關機構妥善保存並合理利用;
(3)傳承: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等途徑,使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後繼有人,能夠繼續作為活的文化傳統在相關社區尤其是青少年當中得到繼承和發揚;
(4)傳播:利用節日活動、展覽、觀摩、培訓、專業性研討等形式,通過大眾傳媒和互聯網的宣傳,加深公眾對該項遺產的了解和認識,促進社會共享;
(5)保護:採取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以保證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傳承和發展,保護該項遺產的傳承人(團體)對其世代相傳的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所享有的權益,尤其要防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誤解、歪曲或濫用。

⑹ 非遺文化傳承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非遺文化傳承的意義和目的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原則: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要充分尊重民眾的創造性,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為普查的指導原則。所謂全面性,即在普查和採集過程中,要避免教條主義和機械主義,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史觀為指導,堅持全面調查和采錄。

所謂代表性,即在普查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對一切民間文化現象平均使用力量,要善於發現一個地區的范圍內,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類型、哪些民俗現象是有代表性的,抓住了這些,就抓住了主流的或主要的東西。

因此,代表性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抽樣調查的性質。所謂真實性,即按照民間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現形態,真實地、不加修飾地將其記錄和描述下來。

更不要以自己的想像或憑自己的知識和愛好去篡改民間文化作品。只有把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三者結合起來、統一起來,符合這「三性原則」的普查和采錄成果,才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⑺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崑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

2、鐵畫,也稱鐵花,安徽蕪湖特產,為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鐵畫是以低炭鋼為原料,將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的各種裝飾畫。它將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各種藝術的技法溶為一體,採用中國畫章法,黑白對比,虛實結合,另有一番情趣。

3、嘉善田歌是吳歌的一個品種, 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是過去勞動者尋求慰藉、抒發思想感情的歌聲。田歌有獨唱、對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見的是把當地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編成長篇,到處演唱。田歌的曲調有「滴落聲」、「大頭歌」、「羊早頭」、「落秧歌」、「平調」、「急急歌」、「小快板」等。

4、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鳳陽花鼓主要分布於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其曲藝形態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鼓和小鑼伴奏,邊舞邊歌。歷史上藝人多以此為出門乞討的手段,鳳陽花鼓因此而傳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間,許多文人的詩文記錄了鳳陽花鼓表演時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清中期以後,舞蹈因素逐漸從民間的鳳陽花鼓中淡出,僅剩下唱曲部分,分為「坐唱」和「唱門頭」兩種形式。

5、《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6、羌年是中國四川省羌族的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祝活動。節日期間,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禱繁榮,在釋比(神父)的細心指引下,村民們身著節日盛裝,舉行庄嚴的祭山儀式,殺羊祭神。然後,村民們會在釋比的帶領下,跳皮鼓舞和薩朗舞。

7、中國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是採用原木材料,使用傳統木建築工具及手工技法,運用「編梁」等核心技術,以榫卯連接並構築成極其穩固的拱架橋梁技藝體系。木拱橋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師傅指揮,其他木匠操作來完成。

8、《麥西熱甫》廣泛流傳於新疆,由於地域不同,表現出來的形式豐富而又多樣,是實踐維吾爾人傳統習俗和展示維吾爾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藝、戲劇、雜技、游戲、口頭文學等的主要文化空間,是民眾傳承和弘揚倫理道德、民俗禮儀、文化藝術等的主要場合,是維吾爾傳統節慶、民俗活動的重要部分。

9、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帶尖底古海船的統稱。其船上平如衡,下側如刀,底尖上闊,首尖尾寬兩頭翹,全身上下蘊藏著美的因素,散發出誘人的魅力。而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為互不相通的艙區,艙數有13個、也有8個。這一船舶結構是中國在造船方面的一大發明,它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遠航的安全性能。漳灣福船承其衣缽,特徵鮮明,一脈尚存。如今,它已是一種瀕將消亡的民間手工技藝,堪稱中華絕活之一。

10、木活字印刷術曾在溫州地區普遍存在。由瑞安平陽坑鎮東源村王姓家族傳承的木活字印刷術已成為我國完整保留和仍在使用的極少數地方之一,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它完全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傳統工藝,是活字印刷術源於我國的實物明證,堪稱古代印刷術的活化石。

(7)非遺成果擴展閱讀:

截至2013年12月,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已達37項,成為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

2017年12月7日,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在韓國濟州島召開的會議上,義大利南部負有盛名的那不勒斯披薩製作(Neapolitan pizza-making)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評選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梅花篆字)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參考資料: 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⑻ 中國52個非遺分別是

1、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針灸是東方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2011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⑼ 想問一下非遺,衍生等等到底是什麼意思

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走上了一個新階段。近年來,我國非遺保律體系不斷完善,年發布的《境外組織或者個人在中華共和國境內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管理暫行辦法(送審稿)》,對境外組織和個人在我國境內進行非遺調查活動進行管理規范。本文對該送審稿中立法目的及其表述、非遺調查的審批權規定等存在的問題進行,並提出意見與建議,以期對該送審稿的完善有所裨益。
《境外組織或者個人在中華共和國境內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管理暫行辦法(送審稿)》(下稱《暫行辦法(送審稿)》)目前正在向各界徵求意見。該《暫行辦法(送審稿)》對境外人員在我國進行非遺調查的一些重要問題作出了規定,設計了相關監督管理制度。但筆者認為,《暫行辦法(送審稿)》在立法目的及其表述,以及非遺調查過程中境內合作者的地位與義務、責任,非遺調查的審批權等方面的規定還有待完善,因此在本文中對相關問題進行簡要,以供立法者參考。
調整立法目的及其表述
筆者認為,《暫行辦法(送審稿)》對立法目的所作的規定,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措辭不夠准確,二是對立法目的的排列不太合乎邏輯。在措辭方面,該條款之「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學術交流與合作」的措辭含義不夠清晰,其所表達的含義應該是「促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關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因所有非遺學術交流和合作,均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直接或者間接相關。
在內容方面,筆者認為第一條規定的立法目的邏輯順序的排列不甚妥當。根據《暫行辦法(送審稿)》的主要內容,其應確定如下3個目的:加強對境外組織或者個人在我國境內進行非遺調查的管理、增進非遺學術交流與合作、促進我國非遺保護。這3個目的是層層遞進的,依次服務於後者。同時,是否需要把促進非遺的利用確定為該規章的立法目的之一?因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一條立法目的「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涉及非遺的利用,第五條、第三十七條規定了非遺利用的規則。實際上,中外合作在我國境內進行相關非遺調研,也為下一步對非遺利用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因此,可以把促進非遺利用確定為該規章的目的。
鼓勵個人尋求合作夥伴
《暫行辦法(送審稿)》第三條規定,境外組織在我國進行非遺調查,應與非遺學術機構合作,對境外個人在我國進行非遺調查沒有同樣要求。筆者認為,應鼓勵境外個人在我國進行非遺調查時尋求我國學者或者有關人員進行合作。原因在於:第一,《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國際條約鼓勵非遺所在國國民等非遺權利主體參與非遺調查、利用的過程,以增強其能力建設。鼓勵境外人員在我國進行非遺調查時邀請我國有關學者參與,有利於我國非遺學術研究的能力建設,提高我國非遺學界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化水平。第二,有利於文化交流。第三,有利於境外個人在我國更好地進行相關非遺調查。建議在第三條增加第二款:「境外個人在境內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與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或者其他有關人員進行合作。境外個人可以提請縣級以上文化主管部門或者知識產權主管部門或者民族事務主管部門或者其他相關部門提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或者其他有關人員的個人相關信息,縣級以上文化主管部門或者知識產權主管部門或者民族事務主管部門或者其他部門應當予以提供和協助。」
明晰合作者義務與責任
《關於<暫行辦法(送審稿)>的說明》(下稱《送審稿說明》)規定,「作為合作機構的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有義務在調查過程中維護我國文化安全和文化,並積極督促境外組織遵守我國法律和相關法規。」但是,《暫行辦法(送審稿)》本身並沒有規定境內合作機構有此職權、義務和責任,而且這些機構也缺乏足夠的能力。如果強制要求他們承擔這種義務和責任,他們只能退出,不利於開展中外合作在我國開展非遺調查。如果要對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賦予這種職權和職責,或者委託境內合作機構承擔這種職責,則需要在《暫行辦法(送審稿)》作出明確的規定。
另外,關於境外組織或者個人申請非遺調查應准備和提交的材料,筆者認為,主要存在3個問題:一是調查申請表的主要內容,應當增加「調查方式」一項。二是《暫行辦法(送審稿)》第八、九條,均沒有規定「調查方案」,但第十一條規定境外組織或者個人進行非遺調研要按照「批準的調查方案」進行、第十七條規定變更經批準的調查方案應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前後不一致,建議進行修改。第三,申請表和調查方案應當由各方共同簽署。
重視非遺權利人的權利
非遺調查的審批權(即同意權),是非遺保護中的核心問題。這涉及非遺權利主體(調查對象)對其非遺享有的基本權利。筆者認為,《暫行辦法(送審稿)》對非遺權利主體的權利重視不夠。《暫行辦法(送審稿)》只是規定了比較狹窄的知情權和同意權,其關於立法思路的說明,也只提及對境外組織或者個人非遺調查活動「進行規范」,沒有對非遺權利主體關於非遺調查的事先知情權、同意權以及利益分享等相關權利予以適當確認與保護,故應予以適當調整。非遺調查的審批權及相關權利或者權益,應當由主管部門和非遺權益主體共同享有和行使。
非遺權利主體對其非遺的權利,主要有以下幾項:第一為知情權。知情權的內容應包括調查目的、調查內容、調查方式、調查成果的形式要求,調查成果是否公開,公開的方式與范圍,調查成果是否進行商業化利用,利用的方式與范圍,調查成果的公開與商業化利用對非遺的預期影響等。調查者應當就上述內容向非遺權利主體進行口頭解釋,並提供書面版本。為了便於知情權的行使,境外組織的境內合作方或者境外個人應當向調查對象提供申請非遺調查提交的材料及我國有關部門批准文件的原件,並留存件。第二為商談權。其為非遺權利主體就其同意調查的條件與調查者進行談判的權利。第三為拒絕權。調查者在獲得文化主管部門的批准後,如果未能與非遺權利對象就非遺調查相關事項協商一致,非遺權利主體可以拒絕非遺調查,任何人不得干涉。第四為參與權。如果非遺權利主體有能力和意願參與非遺調查,調查者應當邀請其作為參加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及後續相關工作,享受作為參加人的相關待遇。第五為獲取報酬權。如果非遺權利主體不作為參加人參與非遺調查,因為付出了時間和勞動,調查者應當比照場行情向其支付適當的勞務費等報酬。第六為簽約權。其為非遺權利主體在與調查者就非遺調查事項商談妥當後,簽訂非遺調查協議的權利。
細化調查結果相關事項
筆者認為,非遺調查結束後的相關事項,主要有以下內容:首先,非遺調查結束後是否在中國境內進行有關非遺後續研究和商業性利用後續研究,包括調查成果的初步整理、調查報告的撰寫、調查成果的進一步提煉、形成衍生性成果等。非遺的商業性利用,即對具有場前景的非遺進行產業化的問題。目前,國際倡導在資源所在國進行相關後續研究及利用。實踐中,英國與澳大利亞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合作實施的相關項目有較多內容在資源國實施,使資源國直接或者間接受益。非遺調查完成後,在我國進行相關後續研究和商業化利用,在增進我國相關能力建設及產業發展等方面,對我國有好處,同時也符合相關國際條約精神和要求。我國所有非遺法律法規和規章都應對此有所應對,應支持、鼓勵境外組織或者個人在中國境內與我國合作者進行相關後續研究及商業性利用。
其次,非遺調查結束後調查者提交的調查報告的主要內容是否應當向非遺權益主體提交。調查報告的內容應當增加關於調查成果預期處理的內容,包括是否公開出版、是否進行商業化利用及其利用方式和方案等。調查報告應當由各方共同簽署。同時,調查者應當向非遺權益主體提供調查報告,一方面表示對非遺權益主體的尊重,一方面也有利於確保非遺調查內容的真實性。

再次,如果調查成果公開出版,調查者應當承諾在出版後向批准調查的文化主管部門贈送5冊,向非遺權益主體贈送2冊。非遺權益主體收到的2冊調查成果出版物,一冊自存,一冊可以存於其所在村民委員會等。
最後,如果對調查成果進行商業化利用,應考慮在中國境內特別是中國境內之非遺所在地區進行商業化利用,還要與非遺權益主體商量簽訂利益分享的合同,給非遺權益主體適當的利益回報。
而對於調查者的相關民事責任,筆者建議,非遺調查實施過程中,如果調查者違反非遺調查合同或者違反非遺所在社區的風俗習慣引起非遺權益主體及相關民眾反感,非遺權益主體可以終止調查。調查者的上述行為對非遺權益主體造成損害的,調查者應承擔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等責任,非遺權益主體可以依法追究調查者的法律責任,批准調查的文化主管部門應當予以協助。

閱讀全文

與非遺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