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歷來旱災的治理的成果

歷來旱災的治理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30 14:15:58

㈠ 旱災如何治理

不曉得,估計和林業有關系。

㈡ 治理乾旱

在歷史話題下,是要問古代治旱?

歷代應對旱災的措施

《管子·度地》雲:「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可見早在上古時代,人們就已經把水、旱等自然災害與治國聯系在一起了。由旱災引起的種種自然災害與社會危害可以看出,如果統治者應對不當,不僅會造成嚴重的經濟衰退和人口減少,還會招致社會動亂甚至亡國滅家的惡果。正因如此,歷代政府大都能在旱災來臨時積極應對,其舉措可大略分為以下幾方面。

災前預防。在與乾旱的長期斗爭中,中國古代也積累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抗旱方法。西漢政治家晁錯在《論貴粟疏》中曾提出通過「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蓄積」等方式「以實倉廩,備水旱」(《漢書·食貨志》),強調的是使人民能夠有一定的糧食儲備,體現的是重農以防災的思想,與管仲、李悝等人的主張一脈相承。其實這種儲藏糧食的設施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仰韶、大汶口、馬家窯、大溪等文化遺址中都發現過規模不等的窖穴。甲骨文中有多處商王派人建設、巡視各地倉廩的記載。周代以後,倉儲制度日臻完備,成為抗旱救災的重要保障。除了糧食儲備外,興修水利、完善農業灌溉體系也是防旱的重要手段。周代有司空(工)一職,《荀子·王制》提到其職責包括「修堤梁,通溝澮,行水潦,安水臧,以時決塞,歲雖凶敗水旱,使民有所耘艾。」秦人所修鄭國渠以及漢代所建關中水利網,都是為了解決關中部分地區的乾旱問題。隋唐以至明清,都曾花大力氣開鑿、疏浚運河,雖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障到京師的漕運暢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溝通各大水系、預防水旱災害的功能。

賑濟救災。《周禮·地官·大司徒》總結了「荒政十二條」,包括發放救濟物資、輕徭薄賦、緩刑、開放山澤、停收商稅、減少禮儀性活動、敬鬼神、除盜賊等。後世救災基本不出此范圍。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大旱,「郡國傷旱甚者,民毋出租賦。」(《漢書·宣帝紀》)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國大旱,「賜田宅什器,假與犁、牛、種、食。」(《漢書·平帝紀》)如此種種不勝枚舉,可見漢代旱災之頻仍以及政府救災之力。唐宋以後對因旱受災者的賑濟也頗為重視。如洪武十二年(1379年)詔曰:「廣平所屬郡邑天久不雨,致民艱於樹藝,衣食不給。……今年夏秋稅糧悉行蠲免,以蘇民力。」(《明太祖實錄》卷一二四)清代除正常賑濟外,還有「加賑」,即根據災情追加的賑濟措施。另外,家族內部互助、鄉里周濟、寺院施捨、民間社會團體救助等也作為政府賑濟的補充形式逐步完善起來。

移民就食。與自發形成的流民潮不同,移民是歷代政府組織受災民眾到條件相對較好地區就食的一種救災方式,這在漢魏以後比較常見。如北魏太和十一年(488年),「大旱,京都民飢,加以牛疫,公私闕乏,時有以馬驢及橐駝供駕挽耕載。詔聽民就豐。行者十五六,道路給糧稟,至所在,三長贍養之。遣使者時省察焉。」(《魏書·食貨志》)旱災發生後,北魏政府見京都災民自發流亡,遂加以引導,使他們順利遷移。再如隋文帝曾下詔由官府購買牲畜分發給關中旱災地區的農民,讓他們到關東就食(《隋書·食貨志》)。再如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諸路旱蝗,告飢者令就食他所。」(《元史·世祖本紀》)在古代交通運輸能力有限、救災物資無法快速運抵災區的情況下,政府採取的移民就食措施也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保護植被,改良作物,改進農耕技術。《周禮》中已經記載有專門掌管山林的官職,如山虞、林衡等。《管子·權修》有「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的說法,可見周代先民已經認識到保護林木與水旱災害之間的某種聯系。後世也有一些植樹造林方面的記載。如《宋史·太祖本紀》載:「開寶中,詔緣黃河、沛河、清河、御河州縣,准舊制藝桑棗外,別課民樹榆柳,為河防。」在河邊種樹既可防水患,又可保持水土而防旱災,可謂一舉兩得。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總結了關中地區抗旱生產的經驗,發明並推廣了「代田法」。把耕地分成相間的甽和壟,種子播在甽底以保墒,幼苗長在甽中,也能保持一定量的水分。每次中耕鋤草時,將壟上的土同草一起鋤入甽中,到暑天時,壟上的土削平,甽壟相齊,起到耐旱抗風的作用。唐代又解決了早春跑墒的問題,並派專人管理與協調農耕地區的水源分配,這在敦煌文書中發現的農田水利管理法規《水部式》中有明確的規定。明清時期對旱作農業技術的認識更加科學深入,清人楊屾在《知本提綱·修業》篇中總結了西北地區的農耕經驗,認為「每歲之中,風旱無常,故經雨之後,必用鋤啟土,籽壅禾根,遮護地陰,使濕不耗散,根深本固,常得滋養,自然禾身堅勁,風旱皆有所耐,是籽壅之功兼有干風旱也。」這些耕作經驗即便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另外,農作物品種的改良也是增強抗旱能力的一條途徑。如《史記·大宛列傳》載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見大宛以耐旱、對土壤適應性強的苜蓿養馬,便引進到今甘肅一帶廣泛種植。唐代前後,耐旱耐瘠的蕎麥也在西北地區得到推廣,白居易《村夜》詩有「獨出門前望田野,月明蕎花白如雪」之句,宋人蘇軾《黍中秋月三首》詩中也有「但見古河東,蕎麥如鋪雪」的描寫,可見當時蕎麥種植之廣。

㈢ 我們聊城是旱災頻發的地區。請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旱災:1.旱災發生的原因。2

我們聊城是旱災頻發的地區。請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旱災:1.旱災發生的原因。2?
我們聊城是旱災頻發的地區。請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旱災:1.旱災發生的原因。2.災後的影響。3.怎樣抗災?4.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和方法?請寫成一篇研究報告(把以上內容寫出一篇小文章)。
展開
物理學 物理

㈣ 草原乾旱的預防及治理 急急急……

水是西北地區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基本條件,水資源對經濟結構與生產力布局和發展規模起著決定性作用,只有首先解決水的問題,才能實現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改善。

多年來我國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以水土資源為前提,優化水資源配置,採取綜合措施,科學防治,走出了路子,積累了經驗,取得了成效。

1.西北地區水資源狀況

西北地區是我國土地沙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區,也是我國水資源最為緊缺的地區,缺水是其主要特徵。西北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在250mm以下,年蒸發量在1000~2800mm之間。根據《西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成果,西北地區水資源總量1563億m3,可供維持人類生存利用的水資源量1071億m3,其中地下水可利用量為134億m3。維持天然生態系統需水量為271億m3,可供生活和生產發展利用的水資源量為800億m3。現狀生態用水短缺21.6億m3,生活和生產缺水量47億m3。到2010年,在大力節水的前提下生活和生產發展需水量將達到853億m3,缺水矛盾十分突出。
2.水利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成功實踐

一是優化水資源配置,合理安排生態用水。黃河、黑河、塔里木河調水成功,譜寫了綠色頌歌,充分體現了水是生態的命脈和生態建設的根本;說明恢復生態、建設生態首先要解決水的問題,而不是其他。

二是以水為龍頭,採取綜合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我國北方地區的水庫、灌區、機井等各類大中小水利工程,如顆顆明珠,鑲嵌在祖國的大地上,滋潤著林草植被,灌溉著沃野良田,改造著沙化土地,生機盎然的綠洲挺立在沙漠戈壁之中,遏制著土地沙漠化擴展,改善了環境,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發展了地方經濟。

20世紀80年代初期,水利部將長城沿線的水蝕、風蝕交錯區(即農牧交錯區)部分地區的40多個縣列為水土流失的重點防治范圍,包括毛烏素沙漠南緣和渾善達克沙地邊緣的地區,范圍達20萬hm2,開展了連續、集中、大規模的綜合治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黃土高原地區、海河流域上游、遼河流域中上游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部署了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涉及310個縣,改善了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效地遏制了沙化擴展。在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中,我們堅持因地制宜,發揮以水治沙的優勢,綜合治理。

——在水蝕、風蝕交錯區和綠洲邊緣地區,採取打井、渠系配套,建設小型水利工程�發展灌溉,把大面積沙荒地改造為良田,同時,圍繞井、渠、田、路建設農田防護林網。

——在沙漠邊緣的沙丘起伏區,採取引水拉沙、治沙造田等措施改良沙丘,改造沙灘地,適度建設基本農田。特別是在乾旱缺水地區,大力推廣草木犀、紫花苜蓿、沙棘、檸條、沙柳、沙打旺、油松、刺槐等。

——在黃土高原、海河流域上游、遼河流域中上游等地區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禁牧,發展高效農牧業。

——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中,突出抓生態水源及節水配套工程建設,抓小流域治理、灌溉草庫倫建設和生態移民工程。

三是加強預防保護,遏制沙漠化擴展。根據《水土保持法》的規定,實行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方針,在風力侵蝕地區加強預防監督和植被恢復保護工作。首先是建立健全法規體系,依法對風沙區開發建設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其次是認真落實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制度和「三同時」制度。西部大開發重大工程如西氣東輸、青藏鐵路以及石油、煤炭的開發,都執行了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制度,落實防治措施。

3.水土保持綜合防治土地沙漠化取得明顯成效

多年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科學配置,綜合治理,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為重點,以實現風沙區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為目標,建設高標准基本農田和灌溉草場,發展高效農牧業,促進大面積退耕和封育保護。

一是局部地區取得明顯成效,遏制和減弱了土地沙漠化南侵東移。如陝西榆林市堅持以水為中心的綜合措施防沙治沙,57.33萬hm2荒沙荒丘,有40萬hm2得到固定和半固定,生態得到改善,使該地區的土地沙漠化以每年1.62%的速度在縮小(全國土地沙漠化以1.39%的速度在擴大)。

二是改善了風沙區生態環境。如內蒙古庫倫旗重點治理區,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5%提高到治理後的60%;全旗林木覆蓋率提高了7.5個百分點。

三是改善了生產和生活條件,促進了經濟發展。內蒙古烏審旗,過去是荒山禿嶺,沙丘連綿,植被稀疏,風沙乾旱等自然災害頻繁,人均收入300元左右,人均糧食330kg,通過綜合治理,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治理區人均收入增加到1900元,人均糧食達到1300kg,土壤侵蝕減少80%以上,脫貧達到90%以上。

四、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依靠生態修復,加快綜合防治進度

加快北方風蝕區水土流失防治步伐,遏制土地沙漠化擴展,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改善京津地區生態環境、實現中國政府承諾2008年「綠色奧運」的迫切要求。

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綜合性和技術性比較強,涉及面廣,難度大。要根據風沙區自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土地沙化成因,科學地總結長期以來防沙治沙的實踐經驗,同時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水土資源承載能力為前提,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為中心,綜合防治土地沙漠化。

1.明確指導思想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減少人對自然的過度干擾與侵害。突出生態,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建設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做好水土資源的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2.堅持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前提

在乾旱風沙區「有水一片綠,無水一片黃」,水資源承載能力決定了所在區域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因此,要優化水資源配置,合理開發、節約和保護水資源,把生態用水納入水資源規劃范圍,強化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生態用水的提出是認識上的飛躍和理論上的突破。要統籌兼顧生態、生活和生產用水。要以水定林草,以水定發展。在草原,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

3.堅持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突出重點

要堅持山(沙)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綜合開發;堅持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因地制宜、科學配置;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籌兼顧,相得益彰;堅持妥善處理生態、生產和生活三者之間的關系。目前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重點是在水蝕風蝕交錯區,即沿長城內外到新疆一帶,其面積為26萬km2。

4.既要依靠人工治理,還要依靠生態自我修復能力

在進一步加大人工治理的同時,還必須依靠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加快進度,這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思路的重大調整。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從1994年實施「進一退二還三」戰略,陝西吳旗縣從1998年實施「封山禁牧、舍飼養羊」政策,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效果明顯,水利部及時發文總結推廣這一經驗。2002年,從陝西省的延安、榆林,到內蒙古自治區的鄂爾多斯,再到河北省的張家口地區,大范圍實施了封禁治理措施,並在較短時期內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黃土高原、塞外壩上、風沙線上和內蒙古草原到處披上了綠裝,煥發出了生機,這是單純依靠人工治理所不可比擬的。

實施生態修復,必須堅持保護優先,給林草以休養生息的機會,從而恢復保護植被,增加地面覆蓋,達到減少水土流失、防風固沙目的,從這幾年的實踐經驗看,有以下幾個重要環節:

一是退耕還林、以糧代賑,這是生態修復工作的突破口。

二是封山禁牧、舍飼養畜,這是生態修復工作的關鍵措施。

三是綜合治理、以小促大,這是生態修復工作的根本保障。

四是科技提升、調整結構,這是生態修復工作中心環節。

五是群眾致富、持續發展,這是生態修復工作的目的。

5.實施分區防治戰略

針對風蝕地區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及風沙成因,將其劃分為不宜治理區和宜治理區,突出重點,區別對待。

一是對於沙漠、戈壁和極度乾旱區,目前是不宜治理的,重點是預防保護為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破壞。

二是對於沙區、沙漠綠洲等,以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為前提,因地制宜地以草先行,草灌為主,草灌喬混交開展生態修復工程,並輔以農牧業建設。

三是對於沙化、退化草原地區,重點是實施以水定草、草畜平衡、圍欄封育、劃區輪牧、舍飼和半舍飼,同時發展草庫倫,建設高產優質的灌溉飼草料地,以1∶20~1∶40的比例恢復、保護和改善草原植被,「建設一小塊、保護一大片」,給草原以休養生息機會,達到自然修復的目的。

四是對於農牧交錯區,因地制宜地開展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

6.搞好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

防治土地沙漠化涉及水利、林業、畜牧業等行業,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布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關系密切,包括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等,必須在政府領導下,以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為載體,統一規劃,有關部門各投其資,各負其責,各記其功,齊心協力搞好生態建設。

機制創新,調動社會各方面防沙治沙的積極性。要制定優惠政策,按照「誰治理、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建立調動群眾防沙治沙積極性的新機制。要通過改革,把畜牧業生產方式由重數量、重眼前利益,轉變到重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路子上來。

防治土地沙漠化必須依靠科技,推廣目前比較成熟的防沙固沙、草地治理和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同時要研究推廣適合乾旱半乾旱沙地的優良樹草種,研究沙區水沙資源開發利用及節水技術,確保林草成活率,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提高防治效果。

積極推廣免耕、留茬、秸稈還田覆蓋和輪作等水土保持耕作技術,增加農地覆蓋,這是防治沙塵暴和土地沙化的有效措施。同時,大力推廣引洪淤地、引水拉沙造地技術,治沙造田,圍繞井、渠、田、路建設防風固沙林網,達到控制風沙沙源與水土流失的目的。

要尊重科學,遵循自然規律;尊重市場,遵循經濟規律;尊重群眾,遵循人民群眾創造規律。要妥善處理生態、生產和生活三者之間的關系。做好水土資源的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㈤ 如何治理印度的水害和旱災

一般來說建立各類水利設施都比較有效。但是印度那個體制想大力發展水利……呵呵……

㈥ 預防旱災有哪些措施

預防旱災的措施有:

1、興修水利,發展農田灌溉事業;

2、改進耕作制度,改變作物構成,選育耐旱品種,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

3、植樹造林,改善區域氣候,減少蒸發,降低乾旱風的危害;

4、研究應用現代技術和節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噴滴灌、地膜覆蓋、保墒,以及暫時利用質量較差的水源,包括劣質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起因

1、地殼板塊滑移漂移,導致表層水分滲透流失轉移,使地表喪失水分。

2、水土流失,植樹被破壞。

3、天文潮汛期所致。

4、水利工程缺乏或者水利基礎設施脆弱,沒有涵養水源。

5、沒有順應洪澇和乾旱汛期規律,做到洪澇時蓄水涵養,乾旱期取水調水,遵循自然規律,促進水資源動態平衡。

㈦ 如何治理乾旱

1)種植耐旱農作物,發展節水灌溉技術;
(2)大力興修水利工程,蓄水灌溉;
(3)因地制宜營造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4)因地制宜建設跨流域調水工程;

㈧ 關於水土保持專業的如何採取措施治理我國南方洪災與旱災

我覺得這這已經是全球性問題,不單單我國南方,但如果問如何治理,我想應該大力退耕還林,保護濕地,土木工程應當適應當地水土氣候,因地制宜。那麼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實施的基礎是政府,政府要清廉才能保證計劃的實施,政府下撥整治農田工廠,改善人居環境,才能改善當地現狀,當然在此也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盡量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這也就引申出下一個問題:如何改善。 這個關鍵是資金與設施的。那麼資金與設施是由生產力來決定的,如何提高生產力?答案只有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就是此問題關鍵。關鍵就是這問題答案的矛盾,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高生產力,或多或少會破壞自然資源,在此基礎上又要保護自然環境,這也是國家所困擾的。以我之見以及國家的基本戰略,這道題的答案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加強民主化建設(反腐),加強相關法制道德建設,關鍵在於——人這是從政治角度講,但這也是治理最重要的措施。本來這就是世界性問題——全球氣候變暖

㈨ 如何治理乾旱

如果你要抗旱可以參考以下
木炭也許能吸收來莊稼所需要的水分,可以先搞一個實驗田,利用木炭具有吸水,易潮的特性,與土壤結合,因為木炭的存水率大於土壤的存水率,所以能夠為莊稼儲存水分,木炭材料為降低成本可以用玉米桿等材料加工,可以先搞一個實驗。

應對乾旱,
地磁對天氣的影響,我看過利用極低頻影響天氣的文章,這方面目前需要研究,這是俄羅斯和美國人的發現,證明了天氣與極低頻的聯系,如果你在做這方面,可以做做研究,利用極低頻原理進行人工降雨等,當然如果你有能力的話,福鄰。

㈩ 關於旱災的資料

在2009年年末和2010年1至3月,永德縣水務局多次組織召開會議,會商分析抗旱形勢,研究部署抗旱措施。旱情剛露頭時即派出工作組深入鄉鎮、村寨和地塊,了解情況指導工作。春節放假前,再次組成8個工作組,在收假當天全部出發,由局領導帶隊,相關股室及技術人員,深入到10個鄉鎮旱災最嚴重的村寨和地塊,幫助指導抗旱減災工作。科學調度水資源,認真做好農村飲水工程、集鎮供水工程、抗旱應急水源工程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修復及加快工程建設進度,幫助、指導抗旱保飲水和保春耕工作開展,加快測設和提前開工一批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做到旱象不除,人員不撤,堅決打贏打好抗旱攻堅戰。

閱讀全文

與歷來旱災的治理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