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個網站會發布全球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
1.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五年來,中國基礎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國際論文總數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國際論文檢索系統(SCI,EI,ISTP)論文總數中佔7%,進入世界第二方陣,與英國、德國、日本相當;納米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二。前沿技術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通訊、超強超短激光、高溫超導等前沿技術研究居世界領先水平,涌現了載人航天、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標准等一批自主創新重大成果。
2.產業技術創新取得多方面突破。近年來,中國在基礎工業、加工製造業以及新興產業領域,技術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鋼鐵、船舶、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和生物技術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產業整體技術素質邁上新台階。重大技術裝備自主開發能力、成套水平以及綜合工程化能力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3.科技走進千家萬戶、惠及億萬人民。近年來中國把解決民生問題和發展社會事業放在突出位置,科技進步為人口健康、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撐。雜交水稻的培育和應用,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實施,為解決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能源領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設備、先進核電等關鍵技術,攻克一批燃料電池、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關鍵技術,為調整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重大傳染病防控技術取得重要進展,一批新創製成功,傳統得到新的發展,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知識產權產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五年來,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持續、快速增長,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進一步增強。2002年到2006年,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從3.97萬件增長到12.2萬件,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從0. 58萬件增長到2.5萬件。隨著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國專利局受理的國內外發明專利申請量連年增長,2006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總量達21萬件,居世界第4位。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21 14:46 5.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持續高速增長。五年來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平均增速高達27.0%,高於「九五」時期平均增速6.5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製造業比重由14.5%上升到16%。2006年,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1322億元,是2002年的2.7倍;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5288億美元,是2002年的3.5倍,優化了貿易結構,國際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
6.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06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4.3萬億和3.6萬億;聚集了全國一半數量的高新技術和科技孵化器,研究開發投入佔全國的1/3;區內擁有發明專利數為32600;區內創造的工業增加值達8520.5億元,約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9.4%。2007年上半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營業總收入25891.8億元,工業總產值21873.2億元,工業增加值5021.6億元,出口創匯967億美元。
7.科技投入規模和強度持續提高。2006年,全社會科技支出經費總額4500億元,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3003.1億元,居世界第5位;研發投入強度不斷提升,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42%。近5年國家財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較快增長,其中2006年中央財政科技撥款達1009.7億元,比上年增加25.0%。
8.中國成為世界科技人力資源大國。2005年,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達150萬人/年;一支充滿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正在迅速成長,45歲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員占研究人員總數的80%;高等院校在校生總規模達到2300萬人,成為世界上科技人才培養規模最大的國家。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21 14:46 9.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逐步增強,大學、科研在科技創新中的骨乾和引領作用進一步發揮。2006年,中國研究開發支出總額達到2134.5億元,佔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的71.1%,開發的重大技術成果不斷涌現;民營科技已由20年前的7000多家發展為2006年的15萬家。高等院校現有研究開發人員22.7萬人,取得了人類細胞衰老主導基因、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家蠶基因組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應用開發類科研院所面向市場的創新能力得到加強,公益類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10.國際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目前,中國已與1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與96個國家簽訂了102項間科技合作協議,簽訂了1000多項部門間科技合作協議,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間雙邊和多邊國際科技合作框架。積極利用國際科技資源,中國參與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國際對地觀測、地球空間雙星探測、人類肝臟蛋白質組、國際科技合作等等國際大科學、大工程計劃。中國科學家、科學技術人員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的渠道進一步拓展,人員交流與合作更加緊密、便捷,方式更加靈活、多樣。迄今為止,中國已參加了大約350個國際科技組織,有206位科學家在國際。
㈡ 我國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專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屬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2)高分重大專項成果發布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1)是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試驗和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並經過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
㈢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3)高分重大專項成果發布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㈣ 高分二號衛星的衛星影像
我國首批亞米級高解析度衛星影像圖發布
9月29日,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對外公布了我國首批亞米級高解析度衛星影像圖,充分展示了高分二號衛星在國土資源監測、礦產資源開發、城市精細化管理、交通設施監測、林業資源調查、災區恢復重建等眾多方面的廣泛應用潛力。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局局長、國家航天局局長、高分專項工程領導小組組長許達哲出席發布活動並講話。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高分專項領導小組成員李朋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高分專項領導小組成員雷凡培,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秘書長鄧麥村等領導出席發布活動。發布活動由國防科工局黨組成員、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主持。國防科工局黨組成員、高分專項工程副總指揮王承文,直屬機關黨委書記吳志堅出席發布活動。 首批高分二號衛星影像圖綜合考慮了地域分布、地物類型、目標關注度和高分二號衛星主要用戶部門測試與示範應用需求等因素,共發布1米全色、4米多光譜、1米全色與4米多光譜融合3類15幅,包括北京市區、上海市區、哈爾濱市區、蘭州市區、銀川市區、克拉瑪依市區和昆侖山天池、雲南省魯甸災區、遼寧省營口港、山西省寧武礦區等衛星影像。該批圖像紋理清晰、層次分明、信息豐富。許達哲在介紹高分專項建設情況時說,亞米級遙感數據在國際遙感領域稱為「黃金數據」,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和商業價值,不僅為我國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民生安全保障和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起到信息支撐作用,同時對於信息應用企業開展商業化信息增值服務、開拓國際市場、推動空間信息產業發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許達哲表示,航天遙感技術及其應用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確保國家戰略安全的重要基礎。國防科工局將充分發揮重大科技專項的創新引領作用,以高分專項建設所形成的先進技術成果和廣泛資源共享創新管理模式為基礎,與國家有關部門共同開展我國空間基礎設施全面建設的規劃和預先研究工作,進一步完善自主先進遙感衛星技術及應用體系,努力實現從國際先進水平的跟跑者到並行者,再到領跑者的跨越發展。在談到推動遙感應用產業發展時,許達哲說,應用是高分專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國防科工局將進一步強化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及與有關各方的協同創新,充分發揮國家主導和市場機制的作用,擴大遙感應用領域,拓展遙感應用深度,提高遙感應用水平,促進遙感應用產業的發展。高分專項將強化國家級數據中心的建設,實現高分專項數據更廣泛、更深入、更徹底的共享;建立國家級應用技術中心,加強高分專項應用共性技術成果的推廣普及;實施更加積極、開放的數據政策,培育應用市場,促進空間信息產業鏈的形成;與互聯網、雲平台等新技術嫁接,開發面向大眾的空間信息服務平台;建立空間信息國際合作與商業服務平台,培育有國際影響力的空間信息服務企業。高分二號衛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顆空間分辨優於1米的民用光學遙感衛星,觀測幅寬達到45公里,在亞米級解析度國際衛星中幅寬達到先進水平,同時具備快速機動側擺能力和較高的定位精度,有效地提升了衛星綜合觀測效能。高分二號衛星於8月19日成功發射後,按計劃於8月21日首次開機成像並下傳數據,地面系統接收數據並進行自動化處理後,生產出初級標准化圖像產品。截至9月29日,高分二號衛星已完成在軌工程測試,正在進行參數調優和定標工作。期間,已生產1A級標准產品19287景,覆蓋面積超過976萬平方公里。高分二號衛星投入使用後,將在20餘個行業開展示範應用,同時為地方區域綜合應用和公眾服務提供空間信息支撐。高分二號衛星的詳查能力與高分一號衛星的普查功能相結合,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礦產資源調查、城市精細化管理、交通路網規劃、林業資源調查、防災減災、環境保護與監測、農作物估產等眾多領域將發揮重要作用。 高分專項工程兩總,高分專項工程辦公室領導,高分專項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代表,用戶部門代表以及高分專項省級數據應用中心的代表參加發布活動。發布活動結束後還舉行了媒體見面會。國防科工局黨組成員、高分專項工程副總指揮王承文,高分專項工程地面系統總師、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主任徐文,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高平現場回答了記者提問。
㈤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製造超級計算機、人工合成蛋白質、成功研製激光器、載人航天技術、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等
1、超級計算機
神威藍光,中國以國產微處理器為基礎製造出本國第一台超級計算機。這台名為「神威藍光」的計算機2012年9月16日安裝在山東省的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
神威系統每秒能進行約1千萬億次運算,很可能排在世界最快的20台計算機之列。更為重要的是,該系統採用的8700片神威1600微處理器是由本國的一家計算機研究所設計、在上海製造的。
2、人工合成蛋白質
從1958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三個單位聯合,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肽鏈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
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經過嚴格鑒定,它的結構、生物活力、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的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
3、激光器
在激光技術方面從1961年中國第一台激光器宣布研製成功,上世紀80年代華中科技大學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9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個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家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和激光技術,經過20多年努力,使中國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技術的國家。
4、載人航天技術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5、秈型雜交水稻
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㈥ 國家重大專項新葯創制專項成果艾可寧實現產業化有哪些重大意義
科研成果最終是要落地的,創新成果的轉化,讓更多患者應用到具有全球領先技術的葯物,這是科研創新的根本意義所在。國家重大專項新葯創制專項成果艾可寧成果落地成都,實現產業化,這不僅提高了四川省防控水平,對於全國乃至全球抗艾都意義重大。
㈦ 中國在醫學上誕生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1、脊髓灰質炎系列疫苗的研製及應用:讓脊灰與中國兒童絕緣
2000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區域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委員會宣布中國為無脊灰狀態。這是繼全球消滅天花之後,世界公共衛生史上又一偉大業績。
由於我國政府的大力推廣及免疫規劃策略的實施,自1994年10月以來,全國未有由本土野毒株引起的病例報告,曾被醫學界稱為「威脅兒童生命和健康的最大殺手」的小兒麻痹得到有效控制。
2、全國控制和基本消滅麻風病:向恐懼和絕望宣戰
麻風病,一個曾經讓人談之色變、聞風喪膽的重大傳染病,如今已難覓蹤跡。1957年,為防治在我國多地大面積流行的麻風病,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立了皮膚病研究所,根據我國麻風病流行情況,與國家的發展戰略密切結合。
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了符合我國麻風病流行情況的防治策略、技術和措施,並取得顯著成果。
3、根治絨毛膜上皮癌化學療法的創建與推廣:從死亡率90%到治癒率90%的顛覆性突破
北京協和醫院向陽教授帶領團隊對絨癌耐葯機制、耐葯標志物篩查和耐葯逆轉等開展了深入研究,並對耐葯與危重病例的治療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綜合治療方法,使耐葯及危重絨癌病人的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完全緩解率達70%以上,治療效果達國際領先水平。
4、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
屠呦呦團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從《肘後備急方》等中醫葯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葯」而受益。
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葯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准治療葯物,世界衛生組織將青蒿素和相關葯劑列入其基本葯品目錄。
5、難治性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救治體系
以冠心病、瓣膜性心臟病和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國的第一大病,也是第一致死病因。近60年來,隨著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創建和發展,我國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和防治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阜外醫院幾代人對建立心血管疾病救治體系進行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科技網-中國醫學科學院建院60周年 十大科技成就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㈧ 中國天眼重磅成果發布,其中有哪些信息值得關注
獲得迄今最大快速射電暴爆發事件樣本,首次揭示快速射電暴爆發率的完整能譜及其雙峰結構……基於超高靈敏度的明顯優勢,FAST已成為中低頻射電天文領域的觀天利器,未來將產出更多深化人類對宇宙認知的科學成果。
通過國家驗收近兩年來和向全球開放共享近一年來,高質量運行,已發現約500顆脈沖星,並在中性氫譜線測量星際磁場、快速射電暴觀測及研究等重要天文學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科學成果。
天眼的靈敏度非常高,比如你在月球上打電話,天眼都可以檢測到,別的天文望遠鏡可是做不到的,到現在為止,中國天眼已經發現了五十九顆比較優質的脈沖星,其中被確認為新發現脈沖星的有四十四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