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川大學科技園的發展歷程
搭建先進創新平台 構築特色服務體系
搭建先進創新平台,構築特色服務體系是川大科技園自建園以來就堅持不懈的目標和任務。通過近十年的努力,由於先進創新平台與特色服務體系的搭建和構築,川大科技園已在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三大中心任務上取得豐碩成果,現已成為國際化、開放化和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國家一流大學科技園區。
Ⅱ 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發展規劃
四川大學科技園發展思路是:貫徹中央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把四川大學科技園建設成為高新區的創新源,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立足四川,輻射西南,面向全國,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把科技園建設與學校的發展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根據我校的技術優勢和國家的需要,在電子、生物醫葯、新材料、環保及機電一體化等五大領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及產品,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或集團;依靠政府的宏觀指導和支持,面向社會,擴大開放,產學研結合,充分發揮我校的社會影響和信譽,推動同企業合作創業;建立風險投資基金,有針對性地選擇一批技術成熟度較好、有良好市場前景的項目進行孵化,使科技園擁有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拳頭產品;強化科技園的資本運作,利用證券市場為高科技企業提供的優良融資環境,與上市企業合作,利用其殼資源借殼上市,或運作園內企業在創業板或主板上市,募集充裕的資金,以用於科技園建設和科技企業的孵化。 四川大學科技園按統籌規劃、全面開放、以人為本、市場驅動的原則,堅持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結合、市場機制與企業運作相結合,引入社會資金和中介機構,構築完善的創新平台,使科技園真正成為高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企業孵化基地、人才培養基地、高新技術的輻射源。
科技園按實體園區和虛擬園區建設。實體園區分主園區和分園區。
主園區按三區五村規劃建設,即科技成果孵化區、企業孵化區、科技產業區。科技產業區按產業群,分為五個產業村,即電子信息技術村、生物技術及製品村、新材料及精細化工村、環保技術及工程村和機電一體化村。
川大華西葯業、 川大魯能產業區將入駐成都高新區。
智勝軟體公司、力騰軟體公司等入駐武侯科技園。
川大科技園以分園區的方式向外輻射,以點帶面,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川大科技園第一個分園區在綿陽國家科技城高新區建設。川大綿陽科技園由新材料基地、生物醫葯基地和創新人才培訓基地組成。虛擬園區:不以地理邊界為紐帶,而以資源共享資格為紐帶,聯合周邊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形成項目源,為虛擬園區內的企業提供共享資源。
2008年8月19日上午,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區)奠基儀式在成都高新區大源組團隆重舉行。[6]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區)項目是成都高新區天府新城的核心項目之一,建成後將成為我國西部地區新的具有標志性的科技園區。為建設該項目,四川川大科技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成立了四川川大科技園(南區)開發有限公司作為項目建設平台公司,注冊資本金為3448.28萬元。按照規劃,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區)將分別建成院士科技園、企業研發中心、創業中心以及孵化中心,總建築面積30.8萬平方米,總投資達12億元,容積率為3.81,停車位設置 1682個,預計2011年12月前竣工。
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區)位於成都市高新區國際金融服務區的核心區,佔地135.5197畝。項目由四幢高標准甲級寫字樓組成。其中,A座100米,B座130米,C座100米,D座200米。高層塔樓兩兩成組,分為兩個辦公單元,每組辦公單元由底層共享大堂聯結,形成互相分區又互為聯系的群體關系。見右圖冊。
Ⅲ 四川大學化工學院的科研成果
化學工程學院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礎,並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獲國家教育部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省教學成果一等獎5項,學院主編教材獲國家一、二等獎共計8項。
科學和工程研究方面,學院建立了從化工基礎研究到工程應用轉化、從化工工藝開發到化工設備設計的一體化科研體系。化工學院的基礎研究集中瞄準學科前沿,在多相流傳遞過程、反應工程、膜科學與分離工程、分子計算化學與反應動力學模擬、冶金工程與設計、生物柴油與可再生能源、等離子化工、構型反應裝置與催化劑工程、電子材料、低碳技術、化工過程裝備等領域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研究團隊。近四年,學院共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5項、面上基金18項,並獲得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973」、「863」以及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多項基金支持;累計發表SCI/EI論文530餘篇。近年來,學院承擔國家攻關項目及部(省)級科研項目6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發明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億利達科學技術獎1項,發明專利150餘項。2010-2013年,到校科研經費累計超過3億元。
Ⅳ 四川大學的護理好不好啊,就業前景怎樣
四川大學的護理專業是很好的,屬於華西護理學院管理,因為該學校是知名學校,所以就業前景很廣泛。學院以學科建設為主導,內涵覆蓋文化建設、護理教育、護理研究、支撐平台、國際合作、社會聲譽。
學院形成以護理學院為平台,四所醫院為臨床支撐,15個教研室為銜接的高端人才培養架構;創建科護士長-專科護士長-專科副護士長為承接的學科建設架構;打造了一支融合、傳承、創新的護理學科建設生力軍。新時代下,華西護理學院正以飽滿的熱情與寬廣的胸懷迎接新形勢下護理學科建設的重大使命。
四川大學華西護理學院基本情況簡介。
四川大學華華西護理學院開設本科、研究生、全英文課程40餘門,多次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及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同時,學院還擁有國際領先的實踐實驗教學模擬中心,為精英人才培養創造了前沿、完備、優化的教學條件。自1993年以來華西護理學院向中國大地輸送護理高端人才兩千餘人。
學院始終以護理一級學科建設為重心,形成五大二級學科體系,凝練九大研究方向,通過標志性成果突破、創新研發平台夯實、博士後流動站建設予以精耕細作;開發護理技術,創新服務模式,將成果轉化服務於臨床。從而讓華西這片美麗的土地收獲累累護理碩果。實現2017—2018年,中國科技量值排名華西護理學科連續兩年名列全國第一。
以上內容參考四川大學華西護理學院——學院簡介
Ⅳ 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介紹
四川大學科技園創辦於1999年12月,2001年5月經國家科技部、教育部評估驗收後,正式批准為國家大學科技園並掛牌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為四川大學社會服務功能的有機外延,致力於創業企業孵化,高新技術研發,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目標。採用「專業化、法人化」的機制,吸引各種社會資源,轉化科技成果,通過設立各種專業公司的方式來實現各種功能,努力打造一個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依託四川大學雄厚的科技、人才優勢,以及豐富的圖書和優良的設備條件,在四川省、成都市政府大力支持和指導下,通過近幾年的努力,逐步實現了 「三基地、一中心」,即技術創新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和創新創業人才培育中心的目標。構建了創新創業服務體系、行政服務體系、投融資服務體系、中介服務體系和創新創業人才培育體系。2005年12月科技部正式批准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為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
Ⅵ 四川大學科技園的創新平台
技術轉移平台
川大科技園於2004年9月設立技術轉移平台——成都川大技術轉移中心,以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推進技術轉移,探索促進科技成果和技術轉移的新機制,為當地經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中心已與全國大學科技園聯合會、成都市技術產權交易所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共享全國數十家知名大學的科技成果資源。
公共技術支撐平台
川大科技園根據自身特點,建立了一批專業性公共技術平台,如軟體研發與測試專業技術平台、電子信息技術開發平台、生物醫葯技術服務平台。其中生物醫葯技術服務平台,以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納米生物醫用材料產業化孵化基地、煙氣脫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中葯評價中心(GLP)等技術支撐平台單位為依託,形成一個完整的技術服務體系,在創新葯物的篩選、質量標准控制、葯效及安全性評價、臨床研究等公共研發技術服務為企業提供了技術支撐。
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平台
(1)構建學生科技創新創業體系 川大科技園通過構建學生科技創新創業體系,以學生在科技園自主創業、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創業大賽等形式,將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和學生創新創業培育有機結合,將學生實習同孵化基地、轉移平台的建設結合起來,大大加強了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實踐操作能力。
通過參加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創業競賽,川大科技園2004年來涌現出了一大批學生學術科技創新創業作品和團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04年至今,學校學生在各類學科競賽中已獲省級以上獎項1480多項,獲獎達2100餘人次。在第20屆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全球總決賽中,學校MBA學生勇奪冠軍。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總共榮獲特等獎4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0項;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中榮獲2項全國金獎,4項全國銀獎,3項全國銅獎,在全國高校中成績優異。 (2)打造社會人才創業平台 在面向社會人才培養過程中,川大科技園開辦了開放式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全球化趨勢所需要的教育培訓課程,現已成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發展的指導中心和高新技術企業復合型管理人才、職業技能人才的培訓基地。園區已經吸引、聚集了一大批各類專業人才,包括具有現代管理理念、通曉國際高科技產業化的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級財務管理、項目管理、知識產權、專利技術評估、技術轉移、資本運作、物業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員。當前,這些人才已成為支撐川大科技園及入園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柱。
Ⅶ 四川大學科技園的特色與功能
(1)科技成果轉化 ,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川大科技園不斷密切產學研合作,通過更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人才專家庫、項目庫、企業技術需求庫、孵化型企業推介庫等,廣泛加強校內外合作,極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率。當前川大科技園擁有各類科技成果3000多項,地方重點新產品100多個;申請專利162個,被批准專利67個;累計轉化高科技成果300餘項,轉讓收入2000多萬元,社會接產企業新增產值近30億元,新增利稅4億元。
(2)高新技術企業孵化 ,「孵化器」功能是川大科技園的核心功能之一。在近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川大科技園為企業孵化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當前科技園主園區擁有孵化器場地總面積達到了38000平方米,孵化企業使用的場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分園區2個,其中四川大學華西醫葯科技園是原創醫葯科研創新基地,建築面積28284平方米。該分園區共有20個科研創新室(包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一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一個動物實驗中心和一個GLP中心。川大科技園成都高新區分園區、四川遂寧分園區正在籌建過程中。 截止2008年,科技園孵化場地有入駐企業122家,在孵企業113家,占入駐企業的92.6%,畢業企業28家,占入駐企業的22.9%,其中在孵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35家;吸引了85名回國留學人員及海外專家、學者入園服務、創業;培育各級各類創新創業人才5328人。在孵企業及畢業企業累計實現技工貿收入58950萬元,R&D投入超過6230萬元,實現稅收15487萬元,為社會提供2800多個就業機會。
Ⅷ 華南理工還是四川大學
華南理工比較好一些,可以選擇它。
華南理工大學(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簡稱「華工」,位於廣州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是教育部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國家「雙一流」(A類)、「211工程」、「985工程」。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7月,華南理工大學有2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4個一級學科廣東省重點學科。
有工程博士(2個領域)和工程碩士(25個領域)、建築學碩士、工商管理碩士(MBA、EMBA)、公共管理碩士(MPA)、風景園林碩士、法律碩士等17個專業學位碩士授予權。截至2019年10月,華南理工大學有3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華南理工大學
Ⅸ 四川大學全國排名第幾
以高校科研影響力榜單為例,在2018-2019年度四川大學高校科研影響力榜單排名第七。
人民網發布了《2018-2019高校社會影響力排行榜》,其中在「高校科研影響力榜單」(註:評分指標有「生產知識基地指數」「學科水平指數」「師資水平指數」「學科科研總指數」「科研優秀成果加分」五項)中,四川大學以5.72分位居榜單第7位。
自2018年以來,四川大學實施了《四川大學領軍人才培育計劃》《交叉創新基地培育專項》《基礎研究培育專項》《四川大學「從0到1」項目支持計劃》《四川大學科學技術獎勵辦法(修訂)》《四川大學科技獎勵種子培育項目》等一系列計劃,為學校高端人才、重大科技項目、交叉創新平台、重要科技成果等做好培育和儲備,為前沿基礎研究、國家重大需求等科研領域做好布局,為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2019年,學校繼續發揮「醫學+」「信息+」雙引擎支撐作用,結合優勢學科,推動有深度和實質性的學科交叉,開拓新領域方向,推動相關學科向「新工科」轉型,推動成立「3+1」工業互聯網研究中心;組建科技攻關大團隊,以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點突破;
突破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藩籬,深化校地企合作,與地方共建一流大學,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促進學校形成濃厚的創新氛圍,培育志存高遠、勇於競爭的科研土壤,為學校科技創新注入新動力,保障學校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9)四川大學成果轉化擴展閱讀:
學校由原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三所全國重點大學經過兩次合並而成。
原四川大學起始於1896年四川總督鹿傳霖奉光緒特旨創辦的四川中西學堂,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近代高等學校;原成都科技大學是新中國院系調整時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華西醫科大學源於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會組織在成都創辦的華西協合大學,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西式大學和中國最早培養研究生的大學之一。
1994年,原四川大學和原成都科技大學合並為四川聯合大學,1998年更名為四川大學。2000年,與原華西醫科大學合並,組建新的四川大學。
截至2020年2月,學校有望江、華西和江安三個校區,佔地面積7050畝,建築面積269.4萬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生3.7萬餘人,研究生2.8萬餘人,外國留學生及港澳台學生近4500人。截至2019年底,專任教師452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