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俄羅斯航天科技成果

俄羅斯航天科技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30 07:17:05

Ⅰ 俄羅斯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俄羅斯科技

科學技術在俄羅斯復興中的作用被越來越重視。隨著俄羅斯政府對經濟改革方針進行調整,俄政府更多地轉向發展作為未來經濟增長基礎的國內現有工業、技術和科學潛力。

隨著俄經濟形勢的好轉和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俄羅斯的科技隊伍已開始出現穩定,人才流失速度也有所減緩。而且與其它發展中國家不同,俄科技界流失人員的絕大多數是轉入國內收入較高的商業部門和私有化企業中,到國外謀職定居者只是小部分。據俄科學統計與研究中心估計數字,近年俄羅斯科技界移民到國外的人數分別為:1990年2,100人,1993年2,300人,1995年為2,200人,1997年1,200人,1998年1,100人,1999年1,400人。

在科技發展體制上,俄羅斯其科技發展的激勵機制並不先進,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水平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但其長處在於能集中國家力量發展最具前景的關鍵科技領域,並能較快居於這些領域的世界前列。俄基礎研究、軍工和宇航技術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便是這種體制長處的體現。雖然當前俄科技體制也在向市場經濟方向轉軌,但政府對重大科研活動的支持系統仍得到維持。盡管俄羅斯經濟不景氣,但對於那些代表國家高科技術水平的世界尖端科研項目捨得投入。

在基礎研究方面,俄從蘇聯繼承了「世界第一流的科學」。由於投入不足,目前俄基礎研究水平已落後於美國,但仍位居世界最先進國家之列。近年來,盡管困難重重,俄羅斯仍基本保持了其整體科技的完整性,而且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數十項世界級科研成果。在十分困難的物質條件下,俄科學院仍完成了約5,000個研究課題。近年來,在基礎研究的所有方面,幾乎都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包括那些不進行多年耗資龐大的觀察就不可能取得成就的研究。如:俄羅斯科學院在微電子和毫微電子、電光繪圖新工藝、高溫超導、化學、天體物理、超級計算機、分子生物學、氣象等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在核激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俄科學家先後在實驗室合成元素周期表上第114號和166號超重元素等。這些都表明俄羅斯在面向21世紀的科技角逐中,仍是實力較強的一方。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不遺餘力地撈取俄羅斯的科技人才和成果的這一事實本身就足以證明這點。

在高技術研究方面,由於過去的積累和各方面的努力,俄羅斯在很多領域仍然保持著先進地位和許多原創性技術。據俄工業科技部調查,在當今世界決定發達國家實力的50項重大技術中,俄羅斯在其中12—17項技術領域可以與西方發達國家一爭高低,如航空航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
參考資料:江西省科技廳國際合作處

Ⅱ 我有健康預警設備,俄羅斯航天科技成果,可以起早發現癌症之類大病,找醫院合作,誰幫策劃有重獎!

你首先要把所有的材料和證明文件以及批准文件翻譯成中文,並作相應的公證,然後才能找醫院之類的衛生機構進行合作

莫斯科大學中國留學服務中心 提供

Ⅲ 當今航天科技成果有哪些

神舟七號飛天 重大航天科技成果揭秘 人民網電 神七今天就要飛天了,它的成功發射給中國帶來了無窮的價值。 一個科研成果的研究的誕生當然不能只有設備,還要有一批頂尖級的科研人員。而研究中心集合了當今世界和中國航天、生物、醫學等領域的50多位頂尖級院士、科學家。50多位科學家合力破解腫瘤之謎。 太空制葯是一個跨行業、跨領域的合作結晶,涉及到微生物、空間生命等多項學科,政府共調動了包括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國防科工委、清華大學在內的27家科研單位,參與了研發工作。魏江春教授、蔣興村教授、庄逢源教授、劉志恆教授……一批批科研專家、醫學專家中的精英們加入了「太空葯」研發的行列,其中許多科學家都是該領域里赫赫有名的 「旗幟性人物」。為了給研發工作創造出更好的環境,為了不負國家的重託,生產基地還不斷完善著自己,裝備著自己:投資200多萬元興建了太空研究所,投資2000多萬興建了中國第一個太空葯實驗室。 這支浩浩盪盪的研發隊伍,叩響了人類空間生命科學的大門。正是因為有這么雄厚的科技力量作後盾,才使人類在太空抗腫瘤領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科學家們將一種從人體喉嚨提取的具有抗腫瘤功效的菌株帶入了太空,希望通過太空特有的環境使得菌株發生基因突變。經過一次次的失敗之後,他們終於在「神舟三號」衛星搭載後的菌種中發現了一種「多肽」,它不但能夠直接殺死腫瘤細胞,還能修復腫瘤的自愈系統。科學家們興奮無比,他們就要揭開人類生命死亡的真相,破解腫瘤難治之謎。 為彰顯太空科技對腫瘤治療葯物里程碑式的巨大貢獻,科學家們給它取了一個有著特殊紀念意義的名字——「神舟三號」。中國唯一一個專門抗腫瘤的太空葯終於誕生了,這也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可以用航天飛船命名的葯品。 2003年11月,陝西省科技廳組織各相關領域20幾位頂尖專家對經太空搭載的「神舟三號」口服液的生產菌株進行了科學論證,結論為「國際先進水平」。 依據《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管理辦法規定,一個課題必須且只能確定一個課題責任人和課題的依託單位。由一個研發單位負責一個領域。亨通光華制葯公司作為中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年連續兩次代表中國實施863計劃,是中國惟一連續多次進行太空搭載的企業。公司的863項目主要研發方向是生物菌種的太空搭載、誘變、篩選及其變異規律等空間生物領域的研究,將太空技術、生物技術和醫學技術這些國家最高科學技術領域相結合,肩負中國發展太空生物制葯領域的高科技和實現太空制葯產業化的歷史使命。這也意味著,現在以及以後,亨通光華制葯將在太空生物制葯方面長期保持在世界前列。而太空葯微生物菌種在太空反復搭載的累加效應及稀缺的空間搭載資源,使公司在太空生物制葯領域始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Ⅳ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航空航天科技成果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衛星重173公斤,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公里,最遠點2384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為68.5度,繞地球一周需時114分鍾。衛星用20009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衛星運行的情況良好,各種儀器工作正常,遙測儀器不斷發回各種數據。衛星發射成功是中國發展空間技術的良好開端1986年2月1日,中國用「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20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中國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1990年4月,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次成功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面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並於16日安全返回地面。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楊利偉成為中國首位航天英雄。
2007年4月1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2009年4月15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第二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從2009年起,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入組網高峰期,預計在2020年左右形成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中國首次「探月工程」取得成功 2007年10月24日,中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並傳回月球拍攝照片和有關探測數據,標志著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本次「嫦娥一號」繞月探測飛行承擔著「獲取月球全表面三維圖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學元素和物質類型的含量與分布」、「探測月壤特性」、「探測4萬至40萬公里間地月空間環境」等4大科學探測任務;經過8次變軌後,11月7日,衛星正式進入工作軌道;11月18日,轉為對月定向姿態;11月20日,開始傳回探測數據;11月26日,拍攝的第一張月球照片公布;12月9日,首張月球三維立體圖片公布。 2008年9月25日,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27日,翟志剛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

Ⅳ 誰知道俄羅斯的航天史

1961年4 月12日, 前蘇聯成功地將航天員加加林送入地球軌道, 在世界上實現了首次載人航天, 開創了人類進入太空和開發利用宇宙的新紀元。前蘇聯共發展了五個型號的載人飛船和兩個型號的軌道站, 此外還有兩個型號的貨運飛船。
東方-1號載人飛船
發射日期 1961年4 月12日
航天員 加加林
飛行任務 世界上首次載人軌道飛行。飛行時間1 小時48分鍾。飛行目的是了解人體在航天中的生理反應。飛行中記錄了航天員的心電圖和呼吸描記圖。飛行證實了載人航天的可能性。

東方-2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1年8月6 ~7 日
航天員 季扎夫
飛行任務 考察失重對人體的影響, 觀察人在失重狀態下進食、睡眠、操作工具、書寫和播音的能力。飛行過程中, 航天員記錄了心電圖、呼吸描記圖和胸壁沖擊圖; 還進行了電影、照片的拍攝, 收集了氣象學資料。 東方-3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2年8 月11~15日
航天員 尼古拉耶夫

飛行任務東方-3號飛船發射後第二天又成功發射東方-4號飛船。兩天內邊續發射兩艘飛船的目的是要試驗兩艘飛船軌道編隊飛行和軌道上交會的可能性。飛行中兩艘飛船間進行了無線電聯系。
更詳細的在這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2438780100bpd1.html

Ⅵ 現代蘇聯,美國,中國航天取得的成就

我國最具代表性、衛星遙感顯示出獨特的技術優勢,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制導。

目前、成功率和入軌精度等方面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服務業等相關領域、劉伯明。自此,衛星通信,為奈及利亞成功發射通訊衛星一號並在軌交付。

載人航天工程先後攻克了飛船總體技術,進行了29次國際商業發射、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重大科研實踐活動———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第二顆整星出口衛星委內瑞拉通訊衛星於10月30日發射、返回和再入技術、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直接應用於廣播電視、衛星導航,改革開放以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翟志剛,發射了35顆商業衛星。特別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期間,20餘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大批航天技術轉移到工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已有7種型號的長征火箭用於國際商業發射,我國自主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我國先後研製了14種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2007年、通信、環境監測等諸多領域,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運載火箭技術等國際宇航界公認的技術難題,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有近2000項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促進了有關產業的技術進步和升級換代,航天科技更成為我國高科技「走出去」的一面旗幟、國土普查,以較少的投入。其中、遠程教育,中國航天人成功敲開了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的大門。這是繼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改革開放以來發射了106次。據統計、安全性,在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農業生產。

據有關部門統計。今年9月28日,為國民經濟。1990年、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貢獻,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自1996年以來,第三顆出口衛星巴基斯坦衛星項目也已正式簽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進行了111次發射,為1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衛星發射和搭載服務、防災減災,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氣象預報,在較短的時間內。

截至10月底,中國航天實現了衛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我國首次以火箭、景海鵬三名航天員的平安返回,飛船推進,長征火箭已連續69次發射成功、導航控制技術、海洋觀測。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工程的成功,成功率居世界前列,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我國自行研製的各類應用衛星,成功地將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准確地送入預定軌道、衛星及發射支持的整體方式,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牽引下研製的。

與此同時,在可靠性、導航定位,發射了109顆衛星和7艘飛船、農業,我國航天事業堅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
蘇聯-俄羅斯
20世紀50年代以後,蘇聯宇航工業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囑目的成就,為人類開辟了通往宇宙開發的道路,在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留下了許多「第一」的驕傲。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辟了人類征服太空的新紀元,也確定了蘇聯在世界宇航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蘇聯科學家成為自動太空飛行和載人太空飛行的先驅。在製造多座位宇宙飛船、發射軌道站、太空焊接方面,蘇聯也是世界上的第一個國家。蘇聯和俄羅斯宇航員保持著滯留太空的世界紀錄。
1960年5月15日,蘇聯發射第一個宇宙飛船。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繞地球一圈,成為世界第一一個進入太空的人。 近兩年俄羅斯發生的航天事故
1963年6月16日,蘇聯女宇航員捷列什科娃乘坐東方6號繞地球飛行48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女宇航員。
1965年3月18日,蘇聯宇航員別列亞耶夫和阿列克謝·列昂諾夫乘坐上升2號飛船進入太空,這在人類史上是第一次。列昂諾夫系著5米長的保險繩,在艙外供停留12分鍾,成為第一個走出飛船、在太空自由飄動的人,被譽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7年4月23日,蘇聯宇航員科馬羅夫乘坐聯盟1號升空,第二天在地面墜落,降落傘的繩子糾纏在一起,科馬羅夫不幸遇難,成為在空間死亡的第一個人。

1986年2月20日,蘇聯發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這是人類送入近地軌道的第一個實驗室。蘇聯還發射了第一顆生物衛星。
1988年12月9日,蘇聯第一個太空郵電局在和平號軌道空間站上開業,郵件只限於在空間站上工作的宇航員的家信及特種紀念郵件。
蘇聯宇航業在短時間內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成因在於國家對科學技術的重視,斯大林執政時期確定了「要把落後的農業國家變為工業國家」的思路,提出「掌握了技術的幹部決定一切」的口號。二戰期間,蘇聯全民動員保衛國家,但大學生、科學家不是動員對象,從而為國家保留了科學力量。在實施太空計劃期間,蘇聯有138個研究所、幾百個工廠服務於這項計劃,總人數達到數萬人。

2000年2月12日,俄羅斯質子火箭在哈薩克境內的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成功,並把一顆通信衛星送上太空。
上述史實展示著蘇聯宇航業輝煌的歷史,但是由於蘇聯的解體、俄羅斯連續出現的經濟危機,宇航業的正常發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宇航業,航天部門的國家撥款減少了13至14倍,但航天部門通過國際合作,增加了預算外資金。作為世界宇航業的大國,俄羅斯的雄厚科技實力舉世公認。38年來,俄羅斯包括前蘇聯,共發射了3000多顆衛星。80年代初期是衛星發射事業的黃金時期,平均每年發射110至120顆衛星,比同期世界其它國家發射衛星的總和還多。在作為宇航業尖端技術的軌道空間站技術方面,俄羅斯領先於美歐等西方國家數十年。80年代進入太空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已圍繞地球轉了5萬多圈,進行了大量科學試驗,至1997年初仍在正常工作。
俄羅斯學者在飛往其它天體──月亮、金星(蘇聯自動儀器在這里進行了「軟」著陸)方面的成就卓著,並創造了許多「世界第一」。俄羅斯不僅在載人飛行方面保持著領先地位,在研製火箭發動機、航天器小牽引電子發動機方面,也處於先進行列,它的火箭在造價和可靠性方面在世界上具有優勢。
美國
20世紀初,R.H.戈達德開始研究和試驗固體火 箭,後發表著作論證向月球發射火箭的可能性。1921年,他轉向 研究液體火箭發動機,並於1926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以液氧、 汽油為推進劑的液體火箭。1936年,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T. von卡門等人也開始研製液體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在繳獲的德國V—2火箭的基礎上開始研究大型火箭和導彈。陸軍在W.von布勞恩等德國專家的幫助下,於1945年發射了V—2火 箭,1949年開始研製「紅石」彈道導彈,1954年制定用「丘辟特」C 火箭(「紅石」導彈作為第一級)發射衛星的「軌道器」計劃。美國海軍利用V—2火箭技術研製「海盜」號探空火箭,並從l949年開始 飛行試驗。美國空軍於1954年開始研製「宇宙神」洲際彈道導彈, 並提出以這種導彈為基礎發射衛星的方案。為了不影響彈道導彈 的研製,美國決定由海軍以「海盜」號探空火箭為基礎,研製發射衛 星的「先鋒」號運載火箭。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促使美 國在執行「先鋒」號計劃的同時抓「軌道器」計劃。1958年1月31 日用「丘辟特」C火箭(改名「丘諾」1號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第一顆 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為了加速發展航天事業,美國在1958年 2月成立了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並在同年10月成立主管民用 航天活動的國家航空航天局。從1961年開始實施「阿波羅」登月 計劃,1969年7月首次把兩名宇航員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 從1972年起,美國航天活動的重點轉向開發和利用近地空間,並 開始研製太空梭。1982年11月太空梭進行首次商業飛行。

美國的航天活動包括軍用和民用兩個部分,分別由國防部和國 家航空航天局負責。國防部和國家航空航天局均有獨立的科研和 試驗機構、發射基地和測控系統,並與政府其他部門、高等院校和私 營企業廣泛協作。美國主要的航天器發射場是空軍東靶場、西靶場 和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從1958年到1984年底,美 國使用了8種運載火箭:「先鋒」號、「丘諾」號、「紅石」號、「雷神」號、 「宇宙神」號、「偵察兵」號、「大力神」號、「土星」號和太空梭,共發射 了1019個航天器,居世界第二位,耗資約1700億美元。

人造衛星應用

從1958年至1984年底,美國共發射人造地 球衛星923顆,包括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其中應 用衛星約佔加呢。60年代初和以後,相繼發射了偵察衛星、氣象 衛星、導航衛星和測地衛星。1964年8月19日發射了世界第一顆 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使衛星通信進入實用階段。從70年 代起,預警衛星、地球資源衛星相繼投入使用。到80年代,在繼續 改進原有幾種應用衛星的同時,又發射了廣播衛星、跟蹤和數據中 繼衛星等。

載人航天

從1961年至1984年底,美國先後實現了5項載人航天計劃,完成46次載人航天,耗費約500億美元。1961年5月 A.B.謝潑德乘「水星」號飛船首次完成軌道飛行。1961年9月組 建約翰遜航天中心,它的任務是設計和製造載人飛船,選拔和訓練 宇航員。印年代實現了「水星」計劃、「雙子星座」計劃和「阿波羅」 工程。通過前兩項計劃,解決了載人上天和返回的問題,試驗了飛 船的軌道機動、交會、對接和宇航員出艙活動等技術,為實施「阿波羅」工程奠定了基礎。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先後有6艘 「阿波羅」號飛船完成了月球航行,12名航天員在月面上進行了科 學考察。70年代美國重點實行兩項計劃:『『天空實驗室」計劃和航 天飛機工程。1973。1974年間以「天空實驗室」為空間活動基地, 先後有3批宇航員乘「阿波羅」號飛船上去工作,開展了生物學、天文學、地球資源勘測和生產工藝方面的實驗。太空梭於1972年 開始研製,1981年4月首次試驗,1982年11月投入使用。

深空探測

美國深空探測的目標是考察太陽系內的天體和行 星際空間環境,重點是月球和火星,其次是金星、水星、木星和土星。1958。1968年間先後用「先驅者」號探測器、徘徊者」號探測 器、「勘測者」號探測器和「月球軌道環行器」等考察了月球,包括拍 攝月面照片和分析月球土壤,為實現載人登月提供了科學資料。 火星探測器主要有「水手」4號、「水手」6號、『『水手」7號和「水手』,9 號以及「海盜」1號和「海盜」2號。1962年發射的「水手」2號和 1967年發射的「水手」5號先後在離金星35000公里和7600公里 處掠過,測量了金星的大氣密度和表面溫度。1972年3月2日和 1973年4月5日發射的「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分別於 1973年12月和1974年12月掠過木星,探測了木星的輻射帶和大 氣層,拍攝了木星極區的照片。「先驅者」10號於1986年穿過冥王 星的平均軌道,成為飛離太陽系的第一個航天器。1977年發射的 「旅行者」l號和「旅行者」2號於1979年飛臨木星,首次臨近觀80年和1981年先 後飛近土星,拍攝了土星的照片,提供了關於土星環結構的新資料 並發現了土星的新衛星。

NASA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歷史簡介
水星-紅石3號於1961年5月5日發射,宇航員艾倫·謝潑德成為了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宇航員。太空競賽
前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成功地將第一枚人造衛星史潑尼克一號送入太空之後,美國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正在起步的航天工業發展。國會受到此一史潑尼克危機的震撼,要求政府立即採取行動,但艾森豪總統與其顧問團則認為應該更審慎地考量,在數個月的商議後,認為有必要成立一個全新的政府機構,以領導所有非軍事太空行動。

美國的第一顆環地球人造衛星「探索家一號」在1958年1月31日發射升空。同年7月29日,艾森豪總統簽署了NASA的成立,1958年10月1日NASA正式成立。NASA以擁有46年歷史的研究機構國家航空咨詢委員會的四個主要實驗機構與其中80名成員改組而成。由在戰後遷移美國的前德國火箭專家沃納·馮·布勞恩所領導的德國火箭計劃,對於美國進入太空競賽領域有著重大的貢獻,被譽為美國太空計劃之父。陸軍彈道飛彈署(Army Ballistic Missile Agency)和海軍研究中心(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的一部份也整合到NASA的組織里。

航天計劃
水星計劃
雙子星計劃
阿波羅計劃
太空實驗室
太空梭
國際空間站 (與俄羅斯、加拿大、歐洲、Rosaviakosmos以及日本宇宙開發局合作)

星座計劃
原計劃中,在水星計劃和雙子星計劃結束之後的阿波羅計劃啟動,以在太空中做「有意思」的工作,甚至把宇航員送入月球軌道(並未計劃登月)。肯尼迪總統在1961年5月25日的演說中聲稱美國應該在1970年以前「把一個宇航員送到月球上並把他安全帶回來」使得阿波羅計劃被迅速調整。阿波羅計劃也就變成了載人登月計劃。雙子星計劃很快變成了為復雜得多了的阿波羅計劃提供輔助航天器技術的任務。

奧爾德林(阿波羅11號)在月球表面行走包括阿波羅1號中美國第一次有宇航員犧牲的事件,阿波羅8號首次航天器環繞月球的壯舉在內,8年的初期准備之後,阿波羅計劃為阿波羅11號派遣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於1969年7月20日登月並於7月24日返回做好了准備。在踏出登月艙之後,阿姆斯特朗說道:「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也是全人類的一大步。」到1972年為止,共有12個宇航員登月成功。

美國太空總署贏得了登月競賽,但在某種意義上失去了方向,至少失去了以保持保證國會批准高額預算的來自公眾的關注和興趣。約翰遜總統下台之後,美國太空總署失去了其主要的政治支持,火箭科學家沃納·馮·布勞恩被派到華盛頓游說政客。作為後續計劃,建立宇宙空間站,建立月球基地,並在1990年前由宇航員登陸火星的想法被提出,但是土星火箭和阿波羅計劃所使用的設備卻無法支持這些目標。阿波羅13號氧氣罐爆炸近乎失事而差點損失全部3名宇航員的性命,引起了全國上下的注意和關切。盡管阿波羅計劃一直安排到阿波羅20號,阿波羅17號為她的母計劃畫上了句號。這個計劃因為預算緊縮(部分因為越南戰爭的高額支出),和建造可重復使用航天器的計劃而結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研活動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地球氣象在航空技術方面,主要從事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① 空氣動力:紊流學、翼型、 超音速飛行等。② 推進技術:燃燒與燃料、雜訊及其傳播、計算流體力學、渦輪機械部件研究。③ 材料與結構:復合材料、高溫材料、動態載入與氣動彈性、結構分析等。④ 航空電子學和人素工程:制導/導航、航空電子學、飛行管理和模擬技術。

NASA的長遠目標:在利用航空航天技術以滿足國家需要方面起領導作用;利用新型空間遠距離通信能力於公眾服務事業;保持美國民用和軍用航空優勢;繼續進行科學探索以及加強對宇宙、太陽系和地球環境的了解;人造衛星的應用,人造衛星研究和技術發展; 將航天技術和知識轉移以用於一般工業。目前NASA主要的研究范圍和研究目標包括:

航空航天技術:實現航空航天領域技術和工程革命,開發更加先進、更加安全的航空技術,增強運載能力,降低輻射和雜訊;革新航天運輸系統,降低成本,增強安全性並進行商業開發。

人類航天探索與開發:探索空間前沿,開發能夠讓人類永久工作和生活空間,對宇宙進行商業開發,分享探索帶來的經驗和益處。

地球科學:開發一個了解地球科學系統,探索它對於自然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情況的反應,提高氣候、天氣和自然災害預測水平。

宇宙科學:負責與天文有關的項目,研究太陽系以及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等。

Ⅶ 為什麼說中國航天核心技術靠俄羅斯

當然不是。以自主研發為主。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見「東方紅」1號),是繼蘇聯、美國與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Ⅷ 有關俄羅斯航天業的發展歷程和最新成果

1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視察了設在莫斯科郊區的赫魯尼切夫航天中心。視察過程中,普京認真聽取了中心領導人的匯報並強調了航天事業對於俄政治、經濟和國際地位的重要性。人們普遍認為,俄羅斯航天事業將重新崛起。

美國撤資

俄將擴大自己在國際空間站的「居住面積」——這是美國政府決定削減美國航空航天署經費後,俄羅斯作出的決定。從2001年起,美國為了發展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大幅度削減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署的預算。布希總統在上台不久向美國國會遞交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署預算案,就將國家航空航天署提出的三年預算減少三分之二。與此同時,布希還要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署將2014年以前國際空間站的建造和運營費用控制在250億美元,而原來的計劃費用是750億美元。這個決定直接對國際空間站計劃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果然,過了不久,美國國家航空航天署宣布削減國際空間站計劃,放棄兩個艙體的建設,即生活艙和動力艙以及在出現事故時供宇航員從軌道疏散的CRA艙。這意味著國際空間站規模將縮小。把用於和平目的的資金轉用到軍事目的。

俄羅斯有自己打算

此次俄羅斯決定擴大投入有自己的目的。美國削減國際空間站計劃的直接受害者是俄羅斯。按照原計劃,國際空間站建成後,長期在上面工作的宇航員有7名,其中三個名額是俄羅斯的,其他4個名額分屬於美國、歐洲航天署、日本和加拿大。俄羅斯本打算拿出一個名額作為商業性使用。計劃削減後,只能保證4名宇航員長期在空間站工作,連俄羅斯宇航員正常的飛行也只能隔一次獲得一次機會。不僅如此,俄羅斯還將失去一部分定單。

本來俄羅斯在是否參加國際空間站項目問題上就存在分歧。一些專家認為,參加國際空間站計劃意味著俄羅斯承認自己在該計劃中對美國的從屬地位,而且從火箭航天技術而言,國際空間站沒有任何新鮮東西,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國際空間站建設,俄羅斯將無力開發自己獨特的航天技術。但是,俄方在權衡利弊後還是決定參加,以便在「和平」號之後繼續保存、積累或至少不失去已有的載人飛行經驗。

現在,俄羅斯承建的國際空間站艙體已增加到三個。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墜毀後,正在建設中的國際空間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座運行的永久性載人空間站。它建成後總的規模將達到「和平」號空間站的五倍。整個空間站的封閉面積相當於兩個波音747飛機的空間。按照原計劃,國際空間站建成後可容納7名宇航員同時在太空工作。

國際空間站有18個國家參與,預計總投資1000多億美元。自從1998年11月20日國際空間站第一個組件「曙光」號功能貨物艙在哈薩克的拜克努爾發射升空,目前國際空間站已經初具規模。在原來的國際空間站計劃中,美國佔有很大的份額,因此在整個計劃中擔任主要角色。

俄羅斯除決定承建第三個艙體生活艙外,還建議利用備用的功能貨物艙和聯盟號補充救援艙以及其他設備,使在國際空間站上長期工作的宇航員達到6名。讀者記得,此前俄羅斯承建的「晨星」號服務艙曾因資金問題不能按期完成,拖延很長時間,甚至影響了整個國際空間站的建設速度。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能夠再次增加自己在國際空間站中承擔的任務,對整個國際空間站計劃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俄羅斯方面認為,如果國際空間站達不到預定的規模,宇航員不得不將大部分時間用於支持空間站的運行,而無暇從事科學研究,那樣的話,建設國際空間站的初衷就無法實現。

那麼俄羅斯有錢再建設一個空間站艙體嗎?據俄羅斯航天局領導人科普捷夫介紹,俄羅斯建議承建的國際空間站艙體和其他部件,其整個費用不到美國預算的20分之一。

目前國際空間站由下列部分組成:俄羅斯「進步-M45」、「聯盟-TM32」、「進步-M-CO1」飛船,俄羅斯的「晨星」號服務艙、「曙光」號功能貨物艙,美國的「團結」號連接艙和「女神」號實驗艙。整個空間站重量達140噸。

大國的需要

國際空間站計劃沒有因為美國削減其先前承諾的投入而夭折。俄羅斯科學院等單位已經在排隊參加在國際空間站上的科研活動。

但是,自從美國決定推出反導條約和決定發展國家導彈防禦系統,俄羅斯不得不考慮比和平利用空間站更廣泛的問題。普京視察期間,航天中心向總統介紹了「質子」系列運載火箭的情況和新開發的「安加拉」系列運載火箭。這種火箭是專門為從普列謝茨克發射場發射而設計的,分大、中、小三種型號。

蘇聯時期,最大的航天發射場在哈薩克的拜克努爾。隨著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地緣政治環境和國際政治形勢的變化,俄羅斯深深感到沒有自己獨立發射場的不便,盡管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一再保證這方面合作的誠意。現在,俄航天中心打算完善位於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的普列謝茨克發射場的基礎設施,使它變成俄羅斯的主要航天發射場。赫魯尼切夫航天中心每年的經費只有10%是由國家撥款,其餘部分都是依靠商業性發射支撐的,但是要完成改造普列謝茨克發射場這樣的過程顯然力不從心。這個計劃沒有國家支持是無法實現的。「安加拉」系列火箭的試飛將在2003年進行,發射場改造的資金問題迫在眉睫。

普京在視察期間表示,國家將支持俄羅斯航天業的發展。他說:「沒有航天業,俄羅斯不僅不能維護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不能在世界文明中占據主要位置,也不可能保障國家所需要的國防能力。」此間媒體認為,不排除俄羅斯在適當的時候再次發射自己的空間站,因為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和軍事實力需要這樣的空間站,國際空間站雖然好,但是畢竟受制於人。(新華社)

此為圖:http://news.sina.com.cn/c/2003-10-13/13171911003.shtml

Ⅸ 俄羅斯在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現在幾乎沒有啥了
航天運載領域似乎還算比較厲害

Ⅹ 俄羅斯的航天科技

俄羅斯的載人航天發展目標和計劃

http://tech.qq.com/a/20050926/000098.htm
俄羅斯將重新啟用「暴風雪」號太空梭(附圖
http://jczs.sina.com.cn/2001-06-30/25502.html
前蘇聯一直把載人航天計劃作為整個航天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載人航天體系,在長時間載人航天方面取得世界領先地位。

前蘇聯在通過衛星式飛船試驗掌握了生命保障和返回技術之後,於1961年4月12日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開創了載人航天時代。到1970年止,蘇聯共發射「東方」號,「上升」號和「聯盟」號飛船16艘,藉以掌握了載人飛船的設計、發射和軌道機動、交會、對接與艙外活動等基本技術,研究與試驗了航天失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以及人在天上生活與工作的能力,這為後來的長時間和大規模載人航天活動奠定了基礎。

從70年代起,前蘇聯的載人航天進入以載人航天為主體的研究、試驗新階段。其特點是,充分利用六十年代載人航天的已有成果,藉助於以航天站為主體、以載人飛船和無人貨船為運輸手段的載人航天體系,在近地軌道上開展了頻繁的載人航天活動,研究人在空間環境中長期生活與工件的能力,進行與軍事、科研和國民經濟有關的試驗。

迄今前蘇聯已經發射了三代共8艘航天站,重量均為20噸左右,即第一代的「禮炮」-1到「禮炮」-5號,一次只能對接一艘飛船,第二代的「禮炮」-6至「禮炮」-7號,每次可同時與兩艘飛船對接;「和平」號為第三代,可同時與6艘飛船對接,目前已形成了由「和平」號為核心艙、「量子」號天文物理艙、「聯盟」-TM飛船、「進步號」貨船四部分組成的軌道復合體,總重達60多噸。

為了支援「禮炮」號與「和平」號空間站,前蘇聯研製使用了這樣幾種運輸系統:①載人飛船,包括60年代研製的「聯盟」號和後來以它為基礎改進的「聯盟T」、「聯盟TM」飛船,可載3名航天員及少量貨物,主要用作為空間站運輸往返人員,1971年4月至1987年底共發射50艘,②「進步」號小型無人貨船,主要用於為航天站運輸燃料、儀器設備、消耗品等,本身不返回地面,1978年1月投入使用。飛行實踐證明,採用人貨分運的方式更有利於人的安全和載貨量。截止1987年底,共計發射33艘「進步」號貨船;③重型貨船,主要用於運輸較重的大型貨物,重約20噸,長13米,直徑4米,容積50立方米,可向上運輸5噸載荷,其返回可實現軟著陸,把500公斤貨物帶回地面。1977年到1987年底共發射4艘,即「宇宙」-929、-1267、-1443、-1686號,估計這種貨船尚處在研製試驗階段。

另外,前蘇聯也在研製發展作為航天運輸系統主要組成部分的太空梭。1988年11月,已完成首次無人駕駛的大型太空梭的飛行試驗,90年代可望投入使用。據美國國防部分析,蘇聯還在研製一種小型太空梭,它將作為一種機動靈活、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輸系統取代目前使用的載人飛船,支援空間站計劃,從事軌道服務和軍事活動。今後10年,獨立後的俄羅斯試圖繼續在載人航天領域內發揮優勢和起主導作用。

首先,俄羅斯計劃繼續研製「和平-2號」號軌道站。未來的軌道站的運營方案有兩個,一是「和平一2」號軌道站在軌道上單獨飛行;二是與美國未來的「自由」號航天站在軌道上對接聯合飛行。「和平-2」號軌道站採用主桁架結構。各艙段集中在中部。太陽電池陣和太陽能收集器分別分布在兩端。目前,「和平一2」號軌道站的核心艙已經研製出來。其重量為20t。其餘各艙段也採用結構簡單、造價低廉的標准組件。

如果採用此方案,那麼美國航天局將全權負責航天站的計劃協調、系統工程組合與安全,俄羅斯將負責設計、研製和支持該計劃所需要的火箭和發射工具。為此,美國航天局將在莫斯科設立常駐聯絡處。

即使組合航天站發展計劃不能實現,俄羅斯也將為「自由」號航天站的建立提供大量的技術,其中包括提供「聯盟TM號飛船作為航天站可靠的乘員飛行器和應急救生運載飛船、新的對接系統、環境控制和生命系統、空間拖船等。關於空間拖船的詳細資料,俄羅斯已向美公開,對於美國這是前所未聞。它有可能代替准備用於「自由」號站的「航天公共汽車」飛行器。後者為美國一項秘密研製計劃。

為了發展與「和平一2」號軌道站配套的運輸飛行器,俄羅斯除繼續進行「暴風雪」號太空梭的研製外,還推出了一個「小型太空梭」發展計劃。該計劃方案由一架小型的太空梭和一枚小型號火箭構成,小型太空梭類似於法國的「使神」號。「小型能源」號火箭由「能源」號火箭發展而成。有兩種方一案,一種是一次性使用的,另一種是可重復使用的。它由助推級和火箭組成。推進劑採用液氧、煤油,芯級採用液氧、液氫推進,火箭的起飛重量為1050~1100t。低軌運載能力為32~34t。為了發射高軌道衛星和星際飛行器,一次性使用的火箭又配置了三面級火箭。這些火箭採用自然推進劑,可回收的助推火箭帶有疊尾翼及機翼。在與芯級分離後,機翼及尾翼張開,飛回發射基地,水平降落。

俄羅斯已有數家機構開始對空天飛機進行探索性研究,並提出了多種方案。1993年9月在莫斯科舉辦的一個航空航天展覽會,推出了發展空天飛機的各種各樣的設想、草圖及眾多的設計方案。其中以電磁發射器方案特別引人注目。採用這種電磁懸浮技術可推進一些高速運行裝置或發射和回收太空梭中不同類型的遙控可器(這些工具都是由洲際特超音速飛機運送的)。太空梭是在洲際特超音速飛機裝置的「電磁跑道」上起飛和降落的。這種電通道既能使太空梭在起飛時加速,又能在返回時使其制動減速都是採用了磁場中運動系統相互作用的同一原理。還有一種空天飛機,也採用上述技術,但在結構上是一種單級式的可重復使用無污染的飛行器。它發射安全性高,向軌道運送或回收有效載荷成本低,可廣泛應用於觀測、研究和運輸。在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的今天,美國和俄羅斯聯合研製空天飛機可能性很大。一個正在醞釀中的合作方案,被稱作「國際空天飛機系統」,它重27t,可運載10t有效載荷。在空中發射後空天飛機帶著一個可脫扣的裝有液氫、液氧和煤油的油箱,可飛到200km的高空。

從太空之旅看俄羅斯航天

莫斯科時間2001年5月6日9時41分,載有太空遊客蒂托的俄羅斯"聯盟"型飛船返回座艙准確、安全地降落在了哈薩克境內,歷史上的首次太空旅遊圓滿地劃上了句號。此次太空之旅創造了世界航天史和旅遊史上的奇跡,向世人展示了俄羅斯的航天科技水平,及其航天商業開發取得的驕人成就,同時還顯示出,未來俄美在國際空間站等航天計劃上的的合作與斗爭將會繼續。自1961年尤里·加加林勇闖太空以來,俄載人航天業已走過了40年的風雨歷程。40年的航天科學成果的積累,創造了一個傳奇般的成就--普通地球公民遨遊太空。雖然蒂托也曾是一名航天專家,但其專業職務畢竟是航空航天工程師,若想成為合格的太空遊客,還須經歷技能和體能方面的考驗。蒂托在俄加加林宇航員訓練中心接受了專項航天訓練。他先後學習了"聯盟"飛船設施、國際空間站構件、生命保障系統、航天器飛行控制等有關知識,並在"星辰"號服務艙和"曙光"號功能貨艙練習器上經受了鍛煉。這些技能訓練幫助蒂托順利往返空間站。

今年1月蒂托曾被查處患有肺炎,並接受了兩個星期的住院治療。據俄航空航天局局長科普捷夫表示,在經過治療之後,蒂托的恢復狀況令人滿意,訓練計劃的如期完成沒有受到影響。事實證明,俄宇航訓練技術、航天醫學和太空生命保障技術,確保蒂托平安度過了8天的太空之旅。蒂托的成功顯示出,俄航天科技依然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蒂托的太空之旅還反映出,俄羅斯正在著力推進航天商業開發。據俄航空航天局提供的資料顯示,今年,俄政府的航天預算額約為1.65億美元。該預算額與俄航天業所需經費之間存在著較大缺口,彌補這一缺口的主要措施就是航天商業開發。在"和平"號空間站未墜毀之前,俄曾在"和平"號上成功地進行了商業開發活動,創造了年收入兩千萬美元的良好業績。目前,俄正打算利用國際空間站俄屬太空艙和先進的航天技術繼續進行商業活動,並計劃在俄所支付的國際空間站建設資金中,力求使預算外資金的比例達到30%至35%。另據俄航空航天局管理處主任古謝耶夫介紹,今年,俄有望在國際航天市場上創收約10億美元。今後,俄將努力使這一開發的年收入達到約20億美元。

此次蒂托的太空之旅也並非一帆風順。美國宇航局一直對蒂托之旅耿耿於懷,並以"國際空間站工作受到干擾"等為理由為蒂托太空旅行計劃設置重重障礙。但是在俄方的據理力爭和堅決抵制下,美方的企圖未獲成功。5月2日美宇航局局長戈爾丁在國會聽證會上宣稱,蒂托的旅行使空間站的建設工作被迫中斷,宇航局將因此向俄航空航天局索賠。對此,俄方國際空間站計劃負責人留明指出,所謂的"國際空間站工作受到干擾"其實是美方臆造出來的借口,其目的是為了部分地抹煞俄所取得的航天商業開發成就。俄地面飛行控制中心的專家也表示,美國阻撓蒂托上天是出於政治目的。

俄航空航天局新聞秘書戈爾布諾夫指出,目前已有多人表示願乘"聯盟"飛船赴空間站旅遊。俄將就此事同參與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各方協商,以解決與此相關的法律和行政問題。但是,從美國宇航局近期的所作所為不難看出,圍繞國際空間站商業開發等問題,美俄將面臨一番激烈的唇槍舌劍。

戈爾布諾夫介紹說,在國際空間站計劃以外,基於生存發展的需要,俄將繼續著力開展商業航天。目前,俄羅斯正與烏克蘭、澳大利亞、法國、比利時和歐洲航天局進行一系列的商業航天合作,部分合作項目將被納入2001年至2005年俄聯邦航天規劃。順利開展這些合作,將使俄航天業的生存空間逐漸擴大,俄總體航天實力的恢復將因此而充滿希望。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航天科技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