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丁士昭的科研成果
主持研製和開發「上海地鐵工程項目管理信息系統」,上海市科委組織鑒定,鑒定結論:國內首創,1991年10月
主持編寫「廣州地鐵首期工程項目管理總體方案」,建設部組織鑒定,1992年1月
主持研究「建設項目總承包的理論、方法與手段」,上海市建委組織鑒定,鑒定結論:國內領先,1992年,(該課題由同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上海華東建築設計院、中建總公司上海分公司聯合研究)
主持研製和開發「上海合流污水處理投資控制信息系統「,上海合流污水處理工程指揮部委託, 1993年
主持研究「中國建設監理模式」,上海市建委組織鑒定、建設部參加鑒定,建設部七五重點項目,鑒定結論:國內領先水平。1995年6月,(該課題由10餘人參加,編寫科研報告27份)
主持研製和開發「DP-1/CC計算機輔助投資控制系統」,建設部組織鑒定,鑒定結論:國際先進水平,1996年11月,(該課題由同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 與Infoage軟體公司聯合開發)
主持研究「德國建設管理體制及相關制度的研究」,建設部委託,1998年
主持研究「國際建築業管理體制、法制與機制的研究」,建設部組織鑒定,中國高校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0年
主持研製和開發「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信息系統」,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公司委託,1998-2000年
主持研製和開發「天津基礎設施綜合管理信息系統(TIIMIS)」,天津市建委委託,世界銀行貸款項目,1998-2000年
出版的書籍和發表的論文:
『貳』 湯寶平的科研成就
機械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現代信號分析與處理、嵌入式智能儀器系統
①研究面向機械設備測試、診斷和監控的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開發基於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機械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系統。用無線感測器網路取代傳統有線感測器裝置,可以減少工業現場布線,降低監測系統部署成本,增加監測系統的靈活性、可維護性和可擴展性;還可解決以前用有線方法解決不了監測任務。對於分布范圍廣、跨越地域較大、裝備數量多、監測點分散、移動性強的裝備的監測,採用無線感測器網路組建遠程監測系統可以很方便地在異地對遠程裝備實施監視、測試,並根據測試數據進行故障預報和診斷。
②研究面向機械振動和雜訊的現代信號分析處理原理與方法,開發用於振動和雜訊測試的動態信號分析系統,為信號分析處理提供強有力的工具。如基於多分辨分析的時頻分析理論與方法、基於Gabor變換的階比分析方法、自適應模態分析方法等。
③研究面向汽車狀態監控的嵌入式智能化儀器及測量控制系統的設計理論與方法,開發嵌入式車載智能化測試儀器和測控系統,推動高新技術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採用嵌入式技術,可望實現車輛車況的數字顯示和監測、車輛行駛狀態信息的記錄等功能,結合虛擬儀器技術,實現車載虛擬儀表及車載信息系統。
湯寶平長期從事測試計量技術與虛擬儀器的研究,先後主持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9項,主持省部級項目6項。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科學出版社出版學術專著1部;獲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重慶市機械電子工程學科學術技術帶頭人、全國高校機械工程測試技術研究會副理事長、《振動、測試與診斷》雜志編委。他提出了基於智能虛擬控制項的儀器設計與製造新原理和基於柔性綜合集成技術的零編程拼搭虛擬儀器的新方法,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他提出了儀器流技術的概念,研製成功了網路虛擬儀器,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提出了小波直接變換演算法,研製成功面向機械工程測試的虛擬式小波變換分析儀,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他還研製成功具自主知識產權的虛擬儀器開發系統,具有無需用戶編程即可開發和生產最終產品的特點,系我國獨創,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高校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等獎項。
『叄』 高校科研成果為什麼轉化困難
一、是高校、科研機構有效供給不足。高校、科研機構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來源,而大專部分高校院所的科研屬成果是基於科研興趣或者是前沿熱點,沒有真正形成以需求為導向、以市場為依歸的研發模式。這造成科研人員的技術研發活動在立項階段就可能與市場需求不一致,導致具有轉化價值的成果比例不高。
二、現在不能單純地就轉化談轉化,而是要面向市場,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要承擔主體作用,形成科技成果從研發到市場化的渠道。但目前在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方面,90%以上的企業研發、轉化科技成果的動力能力不足。國企大而不強、外企強而不為、民企長而不大,中小企業大多處於產業低端,對成果轉化「有心無力」。
『肆』 鄭宏的科研成果
近年發表的主要科技論文
1 鄭 宏, 顧 強. 組合截面柱考慮損傷的彈塑性循環性能分析[J]. 西北建築工程學院學報,2000,17(2):1—6(2000年6月出版)
2 鄭 宏, 顧 強. 西部大開發與空間網格結構技術發展的回顧與展望[A]. 周光召. 中國科協200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 北京: 中國科學出版社, 2000. 305—306(2000年9月出版)
3 鄭 宏, 顧 強. 考慮損傷的雙重非線性有限元分析的計算機方法[A]. 韓大建, 魏德敏. 計算機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C]. 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0.289—293(2000年11月出版)
4 鄭 宏. 西部大開發與高層建築鋼結構的應用與發展[A]. 王繼唐. 西部大開發科技論壇論文集[C]. 西安: 陝西省土木建築學會, 2000. 114—116
5 鄭 宏, 顧 強. 鋼板件考慮損傷的滯回性能分析[J]. 五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5(1):29—34(2001年3月出版)
6 鄭 宏, 顧 強. 高層鋼結構梁構件考慮損傷的彈塑性穩定分析[J]. 鋼結構,2001,16(2):32—34(2001年4月出版)
7 鄭 宏, 顧 強. 翼緣寬厚比對循環荷載作用下樑屈曲性能的影響[A].第五屆中日建築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 西安: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2001. 747—752(2001年6月出版)
8 鄭 宏, 顧 強. 鋼板件考慮損傷的循環彈塑性大變形分析[J]. 土木工程學報,2001,34(5):35—39(2001年10月出版)
9 鄭 宏, 顧 強. 鋼梁考慮損傷的滯回性能分析[J]. 工業建築,2001,31(329):66—68(2001年9月出版)
10 鄭 宏, 俞茂宏, 顧 強. 結構鋼損傷本構關系的研究[J]. 計算力學學報,2001,18(4):469—472(2001年11月出版)
11 鄭 宏, 顧 強. 鋼方管截面柱考慮損傷的滯回性能分析[J]. 力學季刊,2001,22(4):502—507(2001年12月出版)
12 鄭 宏, 顧 強. 工形截面鋼梁板件寬厚比對穩定承載力的影響[J]. 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2(1):28—31,88(2002年1月出版)EI檢索
13 鄭 宏, 俞茂宏. 常軸力循環彎矩作用下鋼構件屈曲分析[A]. 姚遠. 中國科協第四屆青年學術年會陝西衛星會議論文集[C]. 西安: 西北大學出版社, 2002. 428—432(2002年3月出版)
14 鄭 宏, 俞茂宏, 顧 強. 結構鋼統一彈塑性本構模型及鋼構件滯回性能的計算機分析[J]. 工業建築(增刊),2002,32:601—607(2002年7月出版)
15 鄭 宏, 俞茂宏. 基於遺傳演算法的鋼結構優化設計[J]. 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2(5):65—67(2002年9月出版)EI檢索
16 Zheng H, Yu M H.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law for nonlinear analysis of steel structure based 8-node shell element [A]. Klosowski P and Pietraszkiewicz W. Shell Structur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 Poland: Gdansk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2. 263—264(2002年10月出版)
17 鄭 宏, 顧 強. 循環荷載作用下工形截面壓彎構件考慮損傷的穩定承載力[J]. 土木工程學報,2002,35(5):7—10(2002年10月出版)
18 鄭 宏, 俞茂宏. 鋼筋混凝土構件力學性能的非線性分析[J]. 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增刊,2002,32:325—328(2002年9月出版)
19 鄭 宏, 俞茂宏. 金屬結構彈塑性損傷統一本構模型及計算機分析[A]. 唐錦春. 第十一屆全國工程建設計算機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計算機技術在工程建設中的應用[C]. 北京: 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2002. 6—11(2002年11月出版)
20 鄭 宏, 俞茂宏. 鋼構件考慮損傷的有限元分析[J]. 甘肅工業大學學報,2003,29(1):104—108(2003年3月出版)
21 鄭 宏, 俞茂宏. 板件寬厚比對高層鋼結構壓彎構件滯回性能的影響[J]. 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3(4):517—521(2003年7月出版)
22 鄭 宏, 俞茂宏. 循環荷載下鋼壓彎構件的長細比限值[J]. 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3(4):28—33(2003年7月出版)EI檢索
23 鄭 宏. 循環載入下鋼構件考慮幾何非線性和材料非線性的分析方法[J]. 結構工程師(增刊),2003,66:74—78(2003年7月出版)
24 Zheng H, Yu M H. United strength theory for nonlinear analysis of steel structure [J]. Archives of Civil Engineering. 2003, XLIX(3): 457—469(2003年9月出版)
25 鄭 宏. 復雜應力狀態下金屬材料的統一屈服准則[J]. 工業建築(增刊),2004,34:731—735(2004年7月出版)
26 戈曉玲, 鄭 宏. 空間膜結構及其材料[J]. 工業建築(增刊),2004,34:463—468(2004年7月出版)
27 鄭 宏. 統一屈服准則與復雜應力狀態下樑的塑性彎矩[J]. 建築結構(增刊),2004, 242—244(2004年8月出版)
28 Zheng H. Nonlinear analysis bas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on steel structure under cyclic loading [A]. Ditao Niu and Jiping Ru.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C]. Xi』a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 China, 2004. 237—243(2004年8月出版)
近年發表的主要教學研究論文
1 鄭 宏, 劉伯權. 混凝土結構課程多媒體教材的設計原則[A]. 劉 明. 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研究與探索[C]. 沈陽: 東北大學出版社, 2000. 63—66(2000年5月出版)
2 鄭 宏, 翟振東. 21世紀與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A]. 建築教育改革理論與研究[C]. 武漢: 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 2000.1—3(2000年6月出版)
3 鄭 宏. 錯位就業與高等建築院校的素質教育[J]. 教書育人, 2001, 22(104): 10—11(2001年11月出版)
4 鄭 宏. 土木工程專業教學內容優化與課程建設[J]. 高等建築教育, 2002, 2: 50—52(2002年6月出版)
5 鄭 宏. 新世紀土木工程專業教學內容研究[J]. 中國教學縱橫雜志, 2002, 1(6): 91—92(2002年7月出版)
6 鄭 宏. 「大土木」環境中的教材建設[A]. 雷 達. 機遇改革實踐——長安大學2001年教學工作會議論文集[C]. 西安: 西北大學出版社, 2002. 149—153(2002年6月出版)
7 鄭 宏. 素質教育與高等建築教育 [A]. 中國當代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C]. 北京: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2.3—4(2002年8月出版)
8 鄭 宏. 信息化環境中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設計[J]. 高等建築教育, 2003, 12(1): 30—32(2003年3月出版)
9 鄭 宏. 網路教學與創新人才培養[J]. 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增刊,2003,5(2):110—113,116(2003年6月出版)
10 鄭 宏. 土木工程專業網路教學模式與教學原則[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增刊,2003,33(146):201—205(2003年10月出版)
著作
?鄭 宏. 鋼構件非線性穩定[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2002年8月出版)
?周緒紅,鄭 宏. 鋼結構穩定[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2004年1月出版)
主要獎勵
2000年
?論文「21世紀與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獲陝西省高等教育學會優秀高教研究成果「西電立人獎」三等獎。(2000年12月)
2001年
?論文「土木工程專業教學內容優化與課程建設」獲長安大學首屆「青年教師主題論壇」論文一等獎。(2001年12月29日)
2002年
?獲長安大學建築工程學院首屆青年教師講課大賽二等獎(2002年6月14日)。
?獲長安大學首屆青年教師講課大賽優秀獎(2002年12月2日)。
?論文「混凝土結構課程多媒體教材的設計原則」獲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2002年高等教育研究優秀論文鼓勵獎。(2002年7月)
?論文「工形截面鋼梁板件寬厚比對穩定承載力的影響」獲全國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2002年9月)
?論文「素質教育與高等建築教育」在中國當代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優秀論文評選中榮獲一等獎。(2002年10月)
?論文「信息化環境下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設計」在2002年陝西省信息化與教育技術發展論文和多媒體教學設計方案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獎。(2002年10月)
?2002年輔導長安大學建築工程學院98級學生完成的「外貿辦公樓」畢業設計獲得陝西省2002年度優秀畢業設計三等獎。(2002年12月)
2003年
?論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考」在2003年陝西省現代教育技術成果評選活動中獲論文、實驗報告和教學設計方案類一等獎。(2003年9月)
?論文「土木工程專業網路教學模式與教學原則」在2003年陝西省現代教育技術成果評選活動中獲論文、實驗報告和教學設計方案類二等獎。(2003年9月)
?2003年10月被評為長安大學科技工作先進個人。(2003年10月)
2004年
?論文「網路教學的交互行為和交互方式」在中國教育技術協會舉辦的「全國高校教育技術中心建設與發展暨數字化教學環境建設與應用研討會」論文評比中獲得優秀獎(大會唯一獎項)。(2004年6月)
2005年
?「土木工程專業工程結構系列課程教學方案構建與實踐」 獲得2005年陝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三位)。(2005年5月)
?「鋼構件在循環荷載作用下的非線性相關屈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59678030)獲得2004年蘇州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五位)。
『伍』 近5年來中國的兩項重大科技成就及原因
1、政治方面的成就:
港澳回歸,一雪百年恥辱;
一帶一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
亞洲投行,由中國主導,打破日本美國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對亞洲基建方面的壟斷。
杭州G20峰會,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
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
2、經濟方面的成就
中國GDP超10萬億美元,是世界上10萬億俱樂部成員,是日本GDP的2倍。
西氣東輸,保護環境,掃除霧霾。
南水北調,史無前例。
三峽大壩,世界第一
西藏天路,世界屋脊上的巨龍。
高鐵2萬公里,佔世界6成。
鋼鐵產量,世界16億噸,中國佔8億噸。
中國高速公路12萬公里,佔世界的52%,力壓美國佔世界第一。
有六個世界之最的港珠澳跨海大橋。
世界第一的三峽大壩
外匯儲備N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國美國已經太多,所以中國不斷減持美元。
其他的例如電腦、電視、冰箱、平板、空調、手機產量佔世界一半以上之類,就根本不用說了。
3、體育方面的成就
北京奧運,世界最好的奧運會,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里約奧運會,中國發揮的不好,才得了金牌前三。
北京奧運,中國是奧運會金牌榜絕對王者。
籃球出現突破——姚明出現了。
劉翔——得了三個金牌然後,忽悠了2屆奧運會
男足曾實現歷史性突破,闖入2002年韓/日世界盃賽
跳水從夢之隊時代到里約奧運會中國隊的金牌第一的超級夢之隊
中國橫掃世界乒壇
中國女排東山再起,兩奪世界冠軍,更奪得了里約奧運金牌
女子網球崛起,金花群芳爭艷
4、科技方面的成就
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望遠鏡
北斗衛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飛船,載人航天;我國是世界第三個把飛行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長征衛星,發生成功率、有效載荷都是杠杠的!
嫦娥工程,把飛船發射到月球。
天舟貨運飛船,為太空站提供補給。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太空進行試驗
兩彈一星,國之重器
神威·太湖之光計算機,計算能力世界第一
天河二號計算機,曾經的第一,現在的第二
量子衛星墨子號,世界獨一無二
探索一號深海科考探測器船,探尋水下五千米的秘密
大型客機(C919),世界第三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31次赴南極,踏遍世界五大洋。
巨型戰略預警雷達,世界僅有中美俄三國可造,探測距離5000公里
5、軍事方面的成就
遼寧航母,大國霸權
東風21D,專打航母的彈道導彈
中華神盾,數量佔世界第二
預警飛機,從進口到出口
四代重殲,世界第二個能造四代重型殲擊機的國家
大型運輸機,戰略運輸
自造航母,百年夢想終成真
歐洲野牛,落戶中國變中國野牛
雙體穿浪導彈艇,世界上第一種雙體穿浪軍用船隻
萬噸大驅,世界只有2個國家能獨自建造萬噸神盾艦
戰略核潛艇,和平捍衛者
和平方舟,世界唯一的專用醫院艦
東風41,只有中國和俄羅斯才有的陸上機動式洲際導彈
機動登陸平台艦,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中國有的半潛式運輸艦。
蛟龍600,世界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
巨浪導彈,世界上只有五個國家能水下發射戰略導彈
航天測量,航天測量船遠望1-7號,海軍天眼。
原因:投入資金多了,高校畢業生多了,基礎學科投入多了
『陸』 中國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先給你一些關於古代的科技成就的吧!
一、天文學
1、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
2、中國古代在天體測量方面的成就
3、渾儀和簡儀——中國古代測天儀器的成就
4、中國古代的歷法成就
5、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
二、數學
1、十進位值制、籌算和珠算
2、出入相補原理
3、割圓術和圓周率
4、劉徽割圓術
5、中國剩餘定理
6、高次方程數值解法和天元術
7、內插法和垛積術
8、中國古代的無窮小分割思想
三、物理學
1、中國古代的力學知識
2、中國古代的聲學知識
3、指南針和中國古代的磁學知識
4、中國古代光學成就
5、四化學和化工
6、造紙術的發明和發展
7、火葯和火葯武器
8、馳名世界的中國瓷器
9、中國古代的油漆技術和漆器
10、古代煉丹術中的化學成就
五、地理學
1、中國古代對天氣現象的觀測和理論
2、中國古代的物候歷和物候知識
3、中國古代的旅行考察事業
4、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識
5、馬王堆出土的地圖和裴秀制圖六體
6、中國古代的礦物學和采礦技術
7、中國古代對海陸變遷的認識
8、中國古代的地震測報和防震抗震
六、生物學
1、中國現存的幾部古代動植物志
2、中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
3、中國古代關於遺傳育種的研究
4、中國古代認識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
七、農學
1、中國古代幾部重要農書
2、精耕細作是中國農業技術的優良傳統
3、歷史悠久的中國園藝技術
4、茶
5、中國古代養蠶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傳播
6、中國古代畜牧獸醫方面的成就
八、醫葯學
1、從兩部古典的中醫名著看中國醫學的早期成就
2、中葯學的突出成就
3、中國醫學獨特的針灸療法
4、中國古代醫學的突出成就之一——脈診
5、中國古代的外科學成就
6、免疫法的先驅
7、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
九、印刷術
印刷術的發明發展和外傳
十、紡織
1、中國古代的紡車和織機
2、中國古代的絲綢和絲織技術
3、中國古代的葛、麻紡織
4、中國古代的染色技術
十一、冶金鑄造
1、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成就
2、煉鋼技術
3、濕法冶金的起源——膽銅法
4、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十二、機械
1、中國古代的農業機械
2、中國古代原動力的利用——人力的進一步發揮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3、中國古代各種車輛、指南車和記里鼓車
4、水運儀象台
十三、建築
1、雄偉的萬里長城
2、中國古橋成就
3、世界歷史名城——唐代的長安城
4、輝煌燦爛的故宮建築
5、頤和園——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珍貴遺產
6、中國古代高層磚石建築——嵩岳寺塔和其他
7、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山西應縣木塔
十四、造船和航海
1、中國古代造船工程技術成就
2、中國古代航海技術上的成就
十五、軍事技術
1、中國古代的兵器成就
2、中國古代戰車、戰船和城防技術成就
、
十六、少數民族的科技成就
1、蒙古族在我國古代科學上的貢獻
2、藏族醫學的成就
3、新疆古代少數民族在農業科學技術上的貢獻
4、美麗精緻的壯布和壯錦
5、彝族的火器——「葫蘆飛雷」
這有新中國的: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 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 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類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布已被譯出首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這是人類科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歷史上與曼哈頓原子彈工程及阿波羅登月計劃齊名的人類三大科學工程之一,但其價值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前兩個計劃。
(2) 2000年6月26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終於繪制完成,我國科學家參與並高質量地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制百分之一的測序任務表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起躋身國際科學前沿,並做出重要貢獻。
(3)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今年繪制出。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舊,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航空航天技術發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1月16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准確返回並成功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在新世紀的首次發射,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它標志著我國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納米技術領域屢創佳績
我國科學家在納米科技研究方面,居於國際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發現納米金屬的「奇異」性能—超塑延展性,納米銅在室溫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繞,被譽為「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從總體看,目前我國有關納米論文總數排行世界第四,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
4.超級計算機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台具有人類外觀特徵、可以模擬人行走與基本操作功能的類人型機器人,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亮相。類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志著我國機器人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5.國家「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覽舉行
2001年3月,國家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863」計劃自1986年3月實施以來,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863計劃重點支持的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距離明顯縮小,開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如今已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有25%仍然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原來的基礎上也有很大進步。
(二) 與教材結合點分析
1. 從經濟常識看:
(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今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
(2) 財政的巨大作用。經濟發展靠科學,科學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而這些事業單位的發展必須依靠財政的大力支持,背景材料中所列舉的大量科技成果與財政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3) 當今國際經濟的國際化,科技開發與應用的國際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現。人類基因組草圖從一開始就是個國際合作計劃,由美國啟動,英、日、法、德、中科學家先後加盟。
2. 從哲學常識看:
(1) 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於科學家尊重了客觀規律,另一方面是他們頑強拼搏、銳意進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
(2)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我們應堅持兩點論和兩分法。如人類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必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時人們又面臨著基因壟斷、基因成果被過分用於追求商業利益等新問題。
(3) 認識深化發展的觀點。人們應當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人類基因技術的研究過程和我國航天技術發展情況等事實,都是認識深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3. 從政治常識看:
(1) 國際競爭的實質。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2國家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職能和組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建設的職能。國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並運用到經濟建設中去,促進經
濟的發展。贊同199| 評論
『柒』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該怎麼辦
一篇來自於《中國青年報》的文章供你參考!
「國家制定政策,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導向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日討論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下稱《修正案》)強調。《修正案》完善了科技成果信息發布、處置收益分配等制度,突出了企業在科研方向選擇、項目實施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強化了知識產權保護。
引人注意的是,大學教授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將更加自由。《修正案》規定,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科技人員可以在完成本職工作的情況下兼職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或者在一定期限內離崗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科研機構、高等學校應當建立制度規定或者與科技人員約定兼職、離崗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期間和期滿後的權利和義務。
《修正案》的推出無疑是我國經濟從坐享人口紅利到釋放改革紅利的踏實一步。遙遙相對應的是李約瑟之問,這位對中國社會深有研究的英國學者提出:「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對這個問題的諸多答案之中,「轉化應用」是個頻頻出現的關鍵詞。魯迅先生恨鐵不成鋼地寫道:「外國用火葯製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
有創造,卻無創新;有創業,卻無產業。這不得不令人惋惜。拋開中西國民性的爭議,如何從聰明的創造走向智慧的應用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方面,無論圍觀網友如何痛惜某大學已經不是當年的某大學,就發表的科研成果而言,外國的月亮真的不那麼圓了,實打實的數據證明中國有大樓亦有大師的的高校、尤其是頂尖高校在世界PK中並不含糊。
另一方面,在這個全民創業的時代。根據國家科技部提供的資料,目前全國5100家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3萬項,但其中能夠轉化並批量生產的僅有20%左右,形成產業規模的僅有5%。根據教育部門公布的統計數字表明,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還不到20%、專利實施率不到15%,而發達國家高達70%~80%。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影響因子高學術影響力大的核心刊物上發表的好文章、在試驗和實踐中漫漫求索獲得的專利該怎麼應用?誰來應用?
《修正案》提供了一種可能:高校教授兼職或者離崗創業。
理想的情況下,創造者最熟悉自己的成果,他們投身市場,在市場中發揮自己智慧的價值,並通過實踐的檢驗打磨產品。兼職及離崗期限的設置,也可以為教授保留學者的身份,降低失敗的成本。
科研與創業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成果誕生時根本看不出未來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變化。畢達哥拉斯講解勾股定理,有人問他:有什麼用處呢?他嘲笑地給了那人幾個錢,說:這就是你要的用處。必然有許多有志於投身科研的人如嚴耕望所說「工作隨時努力生活隨遇而安」,對象牙塔外的市場並不感興趣。保護他們工作的純粹也是大學的責任之一。
同時,對於相當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而言,格物致知後的經世致用也是人生的追求之一。高校嚴格的財務和人事制度多少是一種束縛。老老實實地做學校的項目,項目結束時還需要絞盡腦汁地湊發票,何況進入市場每天真金白銀的進出呢?既做老師又做老闆,算不算不務正業?評估怎麼算?會不會影響以後升副教授、教授?
《修正案》為這類人打開了一扇窗戶。但是,這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學校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的細則尤為重要。不僅要杜絕一邊抓錢一邊抓身份的投機,也要防止政策傳達不靈創業老師兩頭受氣的情況。更關鍵的是在財務、人事評估機制上有所變化,規則明白清晰。
此外,畢竟會搞科研不等同於懂經營,直接把創業學者丟到市場上,對於個人的成長而言或許是好事,但對於提高整個國家的科技轉換效率來說有點危險。在市場和高校之間的創業服務銜接,或許是需要抓緊的關鍵一步。
『捌』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些年發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成就較多,簡單舉幾個例子。
①超級計算機。在大數據廣為應用之下,超級計算機越來越受重視,而且應用場景越來越多,這使得超級計算機成為「國家科技體現的標配」,畢竟國家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准,而實現這個標準的物質基礎,就是超級計算機。近些年,我國的超級計算機發展速度極快,目前綜合實力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於第三名,在全世界范圍之內形成了中美爭霸的局面,這本身就說明中國科技的崛起。
事實上,核電技術是我國未來要發展的方向,也是未來「出海」的主力產品之一,我個人認為他要比超級計算機更具變現力和戰略性。
『玖』 如何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近日,清華大學工會組織的一次教職工板書書法比賽,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據報道,此次共有近40名教師報名參賽,來自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央美院、清華大學的6位書法名家擔任比賽評委。
隨著PPT等辦公軟體的廣泛使用,一切正在發生改變。別致的形式、精美的圖文,確實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而且因為可以提前製作,一些不必要的課堂書寫過程也可以省去,讓課堂節奏更加有張有弛。但被PPT所「異化」,正是社會焦慮之處——刷出更多存在感的成了PPT而不是任課老師,一些老師把更多重點放在PPT製作的精美上而非課堂氣氛的掌握及互動上。在學生間流傳這樣一句話,「對待板書的老師,我們一般都獨立筆記;對待PPT的老師,我們一般都集體拷貝」,似乎是對這種「異化」的消極回應。
數字化終歸是大勢所趨,全媒體化教學勢不可擋,要求回到粉筆板書的「慢」與「傳統」的時代,只能是美好的想像,不可能也不現實。但借粉筆板書所傳遞出的情緒,卻值得我們所有人珍視並深思。時代在前進,技術在進步,但教與學、師與生之間的關系與本質不該過多受到干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無論在任何時代背景下都應得到堅守與秉承。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