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有哪些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
1945年美國,原子彈爆炸;
1946年美國,電子計算機誕生;
1947年美國,晶體管問世;
1954年蘇聯,第一座核電站建成;
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
1960年美國,激光器出現;
1961年蘇聯,東方號載人宇宙飛船環繞地球一周安全返回地面;
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
1972年美國,重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77年,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投入使用;
1981年美國,第一架太空梭升天;
1996年英國,克隆羊「多利」成功;
1999年美國,首次成功製造出人工DNA分子;
2000美、日、法、德、英、中公布人類基因工作草圖。
(1)工業革命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
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來對比,蒸汽機的發明極大的提高了人類勞動生產率,電力的發明直接改變了人類幾千年的生活習慣,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更加偉大,空間技術的開創,讓人類探索太空從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已經從自足自滿的求生狀態上升到了,探求自我及宇宙來源的精神追求層面上。
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成果,更多的運用在了第三產業上,深刻影響了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體驗方面,極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精神世界,豐富了人類的社會生活。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還有另外一面,就是加深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不平衡。因為技術壁壘,也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的貧富差距。但是可以預見的是,科技進步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望,而利用科技進步造福全人類,拉進世界各國人民的距離,也是科技界的共同願景。
㈡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有哪些科技成果
第一次工業革命典型的就是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典型的就是內燃機。蒸汽機和內燃機的廣泛應用又是發明家發明了新式交通工具。
㈢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科技成果有什麼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到70年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1]
電器開版始用於代替機器,權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90年代義大利人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了成功,都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㈣ 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科技成就
珍妮機的問世——工業革命的開始
在英國各個工業部門中,機器的最早採用,並不是在英國傳統的工業中,而是新興的工業部門棉紡織業中。這是因為棉紡織業作為一個年輕的工業部門,沒有舊傳統和行會的束縛,容易進行技術革新和開展競爭。同時,棉紡織品的價格比毛紡織品便宜,市場需求量大,為滿足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需要擴大生產規模以增加產量,所以對技術革新的要求比較迫切。
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第一階段。珍妮機的出現是棉紡織業第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發明,使紡織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機的發明,一般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之後,有更多的機器被發明出來並得以應用,在冶金、採煤等其他行業,也出現發明和使用機器的高潮。
1)蒸汽機的廣泛運用及現代工廠的出現
英國棉紡織業的巨大進步,是機械科學原理普遍運用的結果。在機械化裝置使用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動力成為制約機器生產進一步發展的嚴重問題。要發展工業,就必須有新的動力。瓦特經過多年的鑽研,廣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製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機,為英國的工業革命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並將其帶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蒸汽機為機器大工業的發展解決了至關重要的動力問題,還為機器大工廠的建立開拓了極其廣闊的地理空間。此後,凡是有燃料(煤炭)的地方,就能興建工廠。英國的工廠可以開設在市場繁榮、交通發達之處,以便購買原料和銷售產品;它可以移近人口密集地帶,以便招募人員;許多工廠可以匯集在一起,進而形成工業城市。工業革命還創造了新的工業制度——工廠制度。在工廠中,由於成套的機器設備的使用,工人的任務被降到簡單操作的水平,婦女、兒童可以很快地掌握,於是他們作為廉價勞動力被工廠大量僱傭。
2)交通運輸革命
進入19世紀後,隨著蒸汽機技術的不斷完善,它成為車輛、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動力機器,促成了以鐵路建設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業的繁榮。1800年後,人們開始研究用蒸汽機作為牽引動力。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研製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車試運行成功。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史蒂芬孫的火車頭拖著一長列客車和貨車前進,時速達25公里。此舉開拓了陸地交通運輸的新紀元,人類進入了所謂「鐵路時代」。鐵路運輸的優越性一經確認,英國迅速掀起一股鐵路建築的狂熱。1840年以後,歐洲大陸和美國也相繼開始了大力興建鐵路的時期。
人類水上交通技術的變革,同樣始自蒸汽機的使用。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蒸汽汽船。他使用從英國進口的萬能蒸汽機,驅動客輪在哈得孫河航行,揭開了蒸汽輪船時代的序幕。1811年,英國人利用這項發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這樣英國擔任遠洋航運的商船隊力量大大加強了。遠洋貨輪把英國的消費商品運銷到世界每個角落,又把英國所需要的各種工業原料、生活用品運回。交通運輸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上各地區彼此隔絕的狀態。它迅速地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並加強各地之間的交往,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條件。火車出現以後,英國掀起修建鐵路的熱潮,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就修建了近萬千米的鐵路,把各個城市都連接起來。
3)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但是,要把電力應用於生產,還必須解決遠距離輸送問題。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4)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應用技術上的一個重大成就。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發明家戴姆勒和卡爾·本茨提出了輕內燃發動機的設計,這種發動機以汽油為燃料。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設計了一種效率較高的內燃發動機,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機。內燃機的發明,一方面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19世紀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1896年,美國人亨利·福特製造出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都開始建立汽車工業。隨後,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涌現出來。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試飛成功,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預告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另一方面,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石油也像電力一樣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開採的石油只有80萬噸,到1900年猛增至2 000萬噸。
5)化學工業的建立
化學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新興工業部門。在無機化學工業方面,19世紀60~70年代發明了以氨為媒介生產純鹼和利用氧化氮為催化劑生產硫酸的新方法,使這兩種化學工業的基本原料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有機化學工業也隨著煤焦油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焦油中提煉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學合成方法,美國人發明了塑料,法國人發明了人造纖維。化學工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6)「鋼鐵時代」
伴隨「電氣時代」而來的是「鋼鐵時代」。新的技術革命也推動了老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19世紀上半葉,由於房屋結構和鐵路的需要,熟鐵和鑄鐵的產量提高極快,但鋼的產量裹足不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鋼產量最多的國家,1850年年產量不過6萬噸,同年它的鐵產量卻達到250萬噸。由於冶煉工藝的限制,鋼產量不高,價格昂貴,其用途局限於工具和儀表。19世紀下半葉,由於西門子、托馬斯等人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貢獻,鋼得以大量生產且質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漸代替熟鐵,作為機械製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梁建築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同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點。第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這些工匠並不具備科學理論知識,因此,這一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比如,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哈格里夫斯是個織工,水力紡紗機的發明者阿克萊特是個鍾表匠。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展,並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第一次工業革命揭開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序幕,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將工業化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的重點是發展輕工業,主要任務是在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部門中,用機器代替手工生產,實現了手工工場制度向工廠制的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已經發展到以重工業為重點的新階段,其主要任務是改造、擴大和創新重工業的各個部門。第三,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在英國的帶動下,其他國家也開始了工業革命,但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時期,英國雖然仍有一些重要發明,但是,新的技術和發明已超出一國的范圍,其中有不少出現於德國、美國,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㈤ 第三次工業革命有什麼科技成就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科技成就:
一、原子能技術:1945年,美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54年,蘇聯建立第一座核電站。
二、航天技術: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1981年美國第一架太空梭升空。
三、電子計算機:1946年延生於美國
四、分子生物學:1972年美國重組DNA生物基因工程;1999年美國首次製成DNA分子
五、遺傳工程:1997年英國克隆羊成功;2000年美、日、法、德、英、中公布類基因組草圖。
(5)工業革命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世界工業革命演變歷史: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化
1、時間:18世紀60年代至19時間中期(大概是1760年至1850年)
2、特點:瓦特改良了蒸汽機,從而開創了以機器代替人工的工業浪潮。第一次工業革命使用的機器都是以蒸汽或者水力作為動力驅動,首次用機器代替人工,具有非常重要的劃時代的意義。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化
1、時間: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大概是1870年到1900年)
2、特點: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使用蒸汽和水力的機器滿足不了人類社會高速發展的需求,新的能源動力和機器引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得益於內燃機的發明和電的應用,電器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此時的機器有著足夠的動力,汽車、輪船、飛機等交通工具得到了飛速發展,機器的功能也變得更加多樣化。由於電話機的發展,人類之間的通訊變得簡單快捷,信息在人類之間的傳播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三、第三次工業革命:自動化
1、時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大概是1950年到今天)
2、特點:第三次工業革命相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了更加巨大的變化。不再局限於簡單機械,原子能、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材料、遺傳工程等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技術得到了日益精進的發展。
以互聯網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幾乎把地球上的每個人都聯系了起來,工業中的生產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機器人。人類在這個時代的「野心」不再局限於放眼所及的地球,而是星辰大海,並且在航天技術的高速發展下得到了實現。
㈥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成果有哪些
1733年 約翰 飛梭
1764年 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68年 阿克萊特 水力紡機
1802年 瓦特 改進了牛考門蒸汽版機權,現代蒸汽機成型
1807年 富爾頓 蒸汽輪船
1814年 史蒂芬孫 蒸汽機車
1844年 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㈦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果
1、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廠手工業最為發達的棉紡織業。
2、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的速度,紡紗頓時,供不應求。
3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4、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5、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等
(7)工業革命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大范圍的大肆殺戮搶占商品市場,搶占原料產地,奴役當地農民,加劇了當地農民的貧困落後,使得東方從屬於西方。
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生產經驗,同時,猛烈地沖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是全世界各國人民覺悟。
㈧ 分別列舉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蒸汽機,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電力,發電機,電動機,內燃機,汽車,飛機,有線電報,電話。第三次工業革命成果:原子能,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合成材料,計算機。
㈨ 科學技術與工業革命的關系
工業革命對19世紀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工廠手工勞動時積累的經驗和生產技術的進步,由於英國較早地廢除了行會制度,城鎮手工業的發展不受地方行會勢力的限制,具有更加自由的環境。資產階級政府對發明創造的支持與獎勵調動了勞動生產者的生產發明積極性,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生與發展。
商業革命使得英國商人更加富裕,同時英國殖民擴張為工商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場和豐富的原料,此外英國殖民地印度不僅擁有豐富的紡織經驗,同時與印度棉布競爭也成為了推動英國紡織業改進生產工具的動力之一。此外英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戰艦來保護海外貿易的安全和市場秩序。
英國本土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使用機器生產所消耗的能源成本低於歐洲大陸國家,使得採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的生產成本更低,有利於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這一條件也是小農經濟根深蒂固的法國所不具備的(勞動力成本低、能源成本高)。
(9)工業革命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當代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興起,標志著人類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歷史性跨越。信息技術包括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成像技術、顯示技術等。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向數字化、高速化、網路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迅速發展。它的高速發展及其廣泛應用,引導著眾多高新技術領域的變革,形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科技創新畫面。
㈩ 第一次工業革命科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
興起原因: 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資產階級通過大規模地對外掠奪以及在國內實行的國債制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所必須的貨幣資金;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 工場手工業的蓬勃發展,培養了大批富有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創造了條件;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成就,特別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為機器的產生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仍然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場手工業最為發達的棉紡織業.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速度,棉紗頓時供不應求.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大幅度增加了棉紗產量.「珍妮紡紗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此後,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騾機、水利織布機等機器.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 隨著機器生產的增多,原有的動力如畜力、水力和風力等已經無法滿足需要.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蒸汽時代」.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 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工廠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家. 工業革命的影響 經濟領域:生產力極大的提高. 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工業結構發生了變化. 政治領域:是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