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航指委成果

航指委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29 17:53:32

① 目前我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哪些成果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② 2018年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一、「鵲橋」搭乘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升空:

2018年5月21日點28分,在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搭乘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升空。

按照計劃,「鵲橋」將在今年年底等到前來月球背面執行探測任務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巡視器。屆時,「鵲橋」將提供中繼通信服務,為地球和月球搭建一條跨越40多萬公里的通信「橋梁」。

二、高分六號衛星升空:

2018年6月2日12點13分,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通過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高分六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高分六號是國家高解析度重大專項規劃衛星,牽頭主用戶是農業農村部,衛星入軌後與高分一號組網運行,將服務於農業農村、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生態環境等多行業應用。

三、風雲二號H星升空:

2018年6月5日21點0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星。這是我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最後一顆,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氣象服務。

四、成功發射第35、36顆北斗導航衛星:

2018年8月25日7時52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35、36顆北斗導航衛星。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也是我國北斗三號全球系統第十一、十二顆組網衛星。

五、發射高分十一號衛星:

2018年7月31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該衛星將主要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網路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

③ 航天事業的輝煌成果有哪些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 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

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 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

(3)航指委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航天,前身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一家公司。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

中國發展航太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

中國發展航太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2016年3月29日,中國航天獲中國政府質量領域最高獎——「中國質量獎」。

④ 我國航天領域最新成就有哪些

01|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返回

9月4日,我國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復使用的試驗航天器。試驗航天器在軌飛行2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這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可重復使用航天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

⑤ 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就按時間順序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一九五六年三月制訂《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五月二十六日,成航委負責組織導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就發展中國導彈事業向中央報告,提出對導彈的研究採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外國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十七日,中央批准了這個報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國防部制訂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發展規劃綱要。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之後,中國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進行有關學術活動。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成立了「五八一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落。八月,第一設計院成立。十一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一九六○年二月十九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一九六○年十一月五日,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失敗。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制訂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年四月二十九日,國防科委向中央報告,設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中央專委責成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衛星系列發展規劃。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委託,召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年一月三十日,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主席等領導人於「五·一」節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人員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遠程火箭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獲得成功。

一九八○年五月十八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六月十日,在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中共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二十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試驗共發射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年四月七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

一九九○年七月十六日九時四十分,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時二十三分,中國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中國航天史創下九項第一。

這九項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國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枚中程導彈。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國第一次導彈攜帶核彈頭的「兩彈結合」發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發射中國第一枚洲際導彈。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國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三顆衛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第一次為國外衛星提供衛星搭載服務。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這里進行第一次飛行試驗,成功發射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於一九九二年啟動實施,短短四年時間,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建成中國第一個現代化的載人航天發射場。該中心地處起源於祁連山的弱水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勢平坦,多屬戈壁和沙漠。自然環境惡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年最低氣溫攝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氣溫四十二點八度。

⑥ 關於中國航天成就的資料

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中國「東方紅」一號飛向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1987年8月,中國返回式衛星為法國搭載試驗裝置。這是中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首次嘗試。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搭載費俊龍,聶海勝兩名航天員升空。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號搭載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三名航天員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著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成功發射。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嫦娥一號衛星的姐妹星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獲得了圓滿成功。此次發射目的主要是實現下一步的月球軟著陸進行部分關鍵技術試驗,並對嫦娥三號著陸區進行了高精度成像。

(6)航指委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航天史是從1956年二月開始的,當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1956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

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部長趙小津在「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前向媒體表示,「嫦娥一號」的發射窗口預留了35分鍾,在這35分鍾內都可以發射。但在最後一分鍾發射與在第一分鍾發射相比,相比衛星燃料將要損失120公斤,

這對總共只有1200公斤燃料的「嫦娥一號」是很大的損失,將直接影響其工作時間和工作壽命。如果由於特殊原因在這35分鍾內不能正常發射,就只能取消發射計劃,推遲到第二年重新確定發射窗口。

⑦ 中國航天事業方面的突出成就有哪些

一批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研製和試驗基地脫穎而出,一項項國際宇航界的技術難題相繼被攻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從神五到神七,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三次飛天、三大跨越。我國航天事業在改革中騰飛,在創新中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集中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成就,生動印證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000901,股吧)集團總經理馬興瑞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航天事業堅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

我國先後研製了14種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軌精度等方面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

截至10月底,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進行了111次發射。其中,改革開放以來發射了106次,發射了109顆衛星和7艘飛船。自1996年以來,長征火箭已連續69次發射成功,成功率居世界前列。

載人航天工程先後攻克了飛船總體技術,制導、導航控制技術,飛船推進、返回和再入技術,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運載火箭技術等國際宇航界公認的技術難題,20餘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今年9月28日,隨著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的平安返回,我國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重大科研實踐活動———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工程的成功,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這是繼人造地球衛星發射、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目前,我國自行研製的各類應用衛星,直接應用於廣播電視、通信、氣象預報、國土普查、海洋觀測、導航定位、防災減災、遠程教育、農業生產、環境監測等諸多領域,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貢獻。一大批航天技術轉移到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相關領域,促進了有關產業的技術進步和升級換代。

據有關部門統計,在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牽引下研製的,有近2000項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特別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期間,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顯示出獨特的技術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航天科技更成為我國高科技「走出去」的一面旗幟。1990年,我國自主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將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准確地送入預定軌道。自此,中國航天人成功敲開了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的大門。2007年,我國首次以火箭、衛星及發射支持的整體方式,為奈及利亞成功發射通訊衛星一號並在軌交付,中國航天實現了衛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第二顆整星出口衛星委內瑞拉通訊衛星於10月30日發射,第三顆出口衛星巴基斯坦衛星項目也已正式簽約。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有7種型號的長征火箭用於國際商業發射,為1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衛星發射和搭載服務,進行了29次國際商業發射,發射了35顆商業衛星。

⑧ 中國航天有什麼成果

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周方)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全面介紹了中國航天事業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據介紹,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白皮書指出,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據白皮書介紹,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白皮書說,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白皮書說,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白皮書說,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⑨ 中國航天事業有哪些新的成就

1、1971年4月,代號來為「714工程」的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啟動。

2、1990年夏天,中國第一枚大推力捆綁式火箭——長征二號E即「長二捆」火箭順利升空。

3、1988年9月7日北京夏令時5時30分,載著「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的「長征」四號發射成功。

4、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復載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代號為「921工程」。

5、1997年底,經中央軍委批准,由14名預備航天員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員大隊成立。

6、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面。

閱讀全文

與航指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