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受控轉讓

受控轉讓

發布時間:2022-01-29 14:34:28

A. 可比非受控價格法、再銷售價格法、成本加成法、交易凈利潤法和利潤分割法分別適用哪些交易

一、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發布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7年第6號)規定:「第十七條 ......可比非受控價格法可以適用於所有類型的關聯交易。......」 二、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發布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7年第6號)規定:「 第十八條 ...... 再銷售價格法一般適用於再銷售者未對商品進行改變外形、性能、結構或者更換商標等實質性增值加工的簡單加工或者單純購銷業務。......」 三、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發布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7年第6號)規定: 「第十九條 ......成本加成法一般適用於有形資產使用權或者所有權的轉讓、資金融通、勞務交易等關聯交易。......」 四、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發布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7年第6號)規定:「第二十條 ......交易凈利潤法一般適用於不擁有重大價值無形資產企業的有形資產使用權或者所有權的轉讓和受讓、無形資產使用權受讓以及勞務交易等關聯交易。 ......」 五、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發布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7年第6號)規定:「第二十一條 ......利潤分割法一般適用於企業及其關聯方均對利潤創造具有獨特貢獻,業務高度整合且難以單獨評估各方交易結果的關聯交易。......」 六、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發布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7年第6號)規定:「第二十二條 ......市場法適用於在市場上能找到與評估標的相同或者相似的非關聯可比交易信息時的資產價值評估。......收益法適用於企業整體資產和可預期未來收益的單項資產評估。」

B. 轉讓定價方法的定義

決定轉讓價格的方法就是轉讓定價方法,具體來講,關聯企業之間進行轉讓定價時可以採取不同的標准,相應的轉讓定價方法為可比非受控價格法(CUP)、轉售價格法(RPM)、成本加成法(Cost Plus Method)和其它合理方法,包括可比利潤法(CPM)、利潤分割法(PSM)及交易凈利率法(TNMM)等。

C. 什麼是正常交易原則 (稅收)

正常交易原則是指關聯企業之間的交易,應當按照獨立企業之間的交易原則進行,這是稅收公平原則在規制關聯企業轉讓定價中的延伸。稅務管理當局對於關聯企業間的關聯交易所採用價格進行審查時.按照正常交易原則,他們要找到獨立企業間進行的可比的非受控交易,然後用非受控交易時所採用的價格作為參照系來考查關聯交易是否正常,進~步地說是判斷轉讓價格是否正常合理。正常交易原則事實上為我們提供了運用該原則的思維模式首先找到獨立企業進行相似交易時採用的價格這是進行比較參考的「模板「,然後用關聯交易時採用的轉讓價格來與之進行比較若差異很大,已超出了人們認為合理、可以接受的范圍那麼稅務管理當局就需要根據正常交易價格進行調整。

D. 什麼是可比非受控價格法可比非受控價格法的可比性分析內容有哪些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發布<特別納稅調查調整及相互協商程序管理辦法>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7年第6號)規定:「 第十七條 可比非受控價格法以非關聯方之間進行的與關聯交易相同或者類似業務活動所收取的價格作為關聯交易的公平成交價格。可比非受控價格法可以適用於所有類型的關聯交易。
可比非受控價格法的可比性分析,應當按照不同交易類型,特別考察關聯交易與非關聯交易中交易資產或者勞務的特性、合同條款、經濟環境和經營策略上的差異:
(一)有形資產使用權或者所有權的轉讓,包括:1.轉讓過程,包括交易時間與地點、交貨條件、交貨手續、支付條件、交易數量、售後服務等;2.轉讓環節,包括出廠環節、批發環節、零售環節、出口環節等; 3.轉讓環境,包括民族風俗、消費者偏好、政局穩定程度以及財政、稅收、外匯政策等;4.有形資產的性能、規格、型號、結構、類型、折舊方法等; 5.提供使用權的時間、期限、地點、費用收取標准等; 6.資產所有者對資產的投資支出、維修費用等。
(二)金融資產的轉讓,包括金融資產的實際持有期限、流動性、安全性、收益性。其中,股權轉讓交易的分析內容包括公司性質、業務結構、資產構成、所屬行業、行業周期、經營模式、企業規模、資產配置和使用情況、企業所處經營階段、成長性、經營風險、財務風險、交易時間、地理區域、股權關系、歷史與未來經營情況、商譽、稅收利益、流動性、經濟趨勢、宏觀政策、企業收入和成本結構及其他因素;
(三)無形資產使用權或者所有權的轉讓,包括: 1.無形資產的類別、用途、適用行業、預期收益; 2.無形資產的開發投資、轉讓條件、獨占程度、可替代性、受有關國家法律保護的程度及期限、地理位置、使用年限、研發階段、維護改良及更新的權利、受讓成本和費用、功能風險情況、攤銷方法以及其他影響其價值發生實質變動的特殊因素等。
(四)資金融通,包括融資的金額、幣種、期限、擔保、融資人的資信、還款方式、計息方法等;
(五)勞務交易,包括勞務性質、技術要求、專業水準、承擔責任、付款條件和方式、直接和間接成本等。
關聯交易與非關聯交易在以上方面存在重大差異的,應當就該差異對價格的影響進行合理調整,無法合理調整的,應當選擇其他合理的轉讓定價方法。」

E. 「轉讓定價」是什麼意思

轉讓定價 (Transfer Pricing)是指關聯企業之間在銷售貨物、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等時制定的價格。在跨國經濟活動中,利用關聯企業之間的轉讓定價進行避稅已成為一種常見的稅收逃避方法,其一般做法是:高稅國企業向其低稅國關聯企業銷售貨物、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時制定低價;低稅國企業向其高稅國關聯企業銷售貨物、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時制定高價。這樣,利潤就從高稅國轉移到低稅國,從而達到最大限度減輕其稅負的目的。

為了防止避稅的一種方法:
例如:為了在國內不用或少繳納企業所得稅,企業把自己的產品低價賣給自己在海外的子公司。造成沒有利潤,就不用繳納企業所得稅了。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稅務機關利用公平交易原則,合理的確定企業產品的轉讓定價,讓其在國內合理納稅。從而產生轉讓定價的說法。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F. 關聯交易轉讓定價有哪些稅收規制

《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稅務管理規程(試行)》。該規程規定,「對企業與其關聯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不按照獨立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收取或者支付價款、費用,而減少其應稅收入或應納稅的所得額的,主管稅務機關應根據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的類型、性質以及審計的結果,並考慮相關因素,選用相應的調整方法。」其中,有形財產購銷業務轉移定價的調整方法:(1)按獨立企業之間進行相同或類似業務活動的價格進行調整(又稱可比非受控價格法)。即將企業與其關聯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價格,與其與非關聯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價格進行分析、比較,從而確定公平成交價格;(2)按再銷售給無關聯關系的第三者價格所應取得的利潤水平進行調整(又稱再銷售價格法)。即對關聯企業的買方將從關聯企業的賣方購進的商品(產品)再銷售給無關聯關系的第三者時所取得的銷售收入,減去關聯企業中買方從非關聯企業購進類似商品(產品)再銷售給無關聯關系的第三者時所發生的合理費用和按正常利潤水平計算的利潤後的余額,為關聯企業中賣方的正常銷售價格。採用這種方法,應限於再銷售者未對商品(產品)進行實質性增值加工(如改變外型、性能、結構、更換商標等),僅是簡單加工或單純的購銷業務,並且要合理地選擇確定再銷售者應取得的利潤水平。(3)按成本加合理費用和利潤進行調整(又稱成本加成法)。即將關聯企業中賣方的商品(產品)成本加上正常的利潤作為公平成交價格。採用這種方法,應注意成本費用的計算必須符合我國稅法的有關規定,並且要合理地選擇確定所適用的成本利潤率。(4)其他合理方法。在上述三種調整方法均不能適用時,可採用其他合理的替代方法進行調整,如可比利潤法、利潤分割法、凈利潤法等。在企業不能提供准確的價格、費用等憑證資料的情況下,還可以採取核定利潤率方法進行調整。

G. 稅務條款中多繳稅的條款有哪些

應該沒問題,原價轉讓不構成稅務調整問題,下面為你提供下此關聯方交易的資料:

一、關聯方定義

《企業會計准則》規定,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對另一方施加重大影響,以及兩方或兩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構成關聯方。控制,是指有權決定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並能據以從該企業的經營活動中獲取利益。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約定對某項經濟活動所共有的控制,僅在與該項經濟活動相關的重要財務和經營決策需要分享控制權的投資方一致同意時存在。重大影響,是指對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有參與決策的權力,但並不能夠控制或者與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這些政策的制定。

下列各方構成企業的關聯方:該企業的母公司,該企業的子公司,與該企業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企業,對該企業實施共同控制的投資方,對該企業施加重大影響的投資方,該企業的合營企業,該企業的聯營企業,該企業的主要投資者個人及與其關系密切的家庭成員,該企業或其母公司的關鍵管理人員及與其關系密切的家庭成員,該企業主要投資者個人、關鍵管理人員或與其關系密切的家庭成員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響的其他企業。

僅與企業存在下列關系的各方,不構成企業的關聯方:與該企業發生日常往來的資金提供者、公用事業部門、政府部門和機構,與該企業發生大量交易而存在經濟依存關系的單個客戶、供應商、特許商、經銷商或代理商,與該企業共同控制合營企業的合營者。另外,僅僅同受國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關聯方關系的企業,不構成關聯方。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零九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一條所稱關聯方,是指與企業有下列關聯關系之一的企業、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在資金、經營、購銷等方面存在直接或者間接的控制關系,直接或者間接地同為第三者控制,在利益上具有相關聯的其他關系。

《企業所得稅法》對關聯方的定義,比會計准則定義的更為寬泛。稅法定義關聯方是為了防止企業與關聯方利用關聯交易進行避稅,所以要將關聯方界定得較為寬泛一些,以利於對企業的避稅行為進行特別納稅調整,針對的是實質的關聯關系;會計准則是為了規范關聯方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應有明確的適用范圍,所以列舉的關聯方較為具體。

二、關聯方交易定義

《企業會計准則》規定,關聯方交易,是指關聯方之間轉移資源、勞務或義務的行為,而不論是否收取價款。關聯方交易的類型通常包括下列各項:購買或銷售商品,購買或銷售商品以外的其他資產,提供或接受勞務,擔保,提供資金(貸款或股權投資),租賃,代理,研究與開發項目的轉移,許可協議,代表企業或由企業代表另一方進行債務結算,關鍵管理人員薪酬。

《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企業與其關聯方共同開發、受讓無形資產,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勞務發生的成本,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按照獨立交易原則進行分攤。《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一十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一條所稱獨立交易原則,是指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各方,按照公平成交價格和營業常規進行業務往來遵循的原則。

稅法把關聯方交易的概念,擴大為關聯方業務往來。稅法關注的是關聯方之間是否通過業務往來,進行轉讓定價等方式避稅。如果存在避稅行為的話,需要進行特別納稅調整。不是說所有的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都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需要進行納稅調整,而是說如果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的關聯方業務往來,就要進行特別納稅調整:一是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二是造成了稅收後果,即減少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在實踐中,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通常所帶來的直接稅收後果就是減少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就有可能形成避稅,所以就適用特別納稅調整的有關規定。

三、關聯方交易的會計處理

關聯方的會計處理,主要是披露相關信息。企業無論是否發生關聯方交易,均應當在附註中披露與母公司和子公司有關的下列信息: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名稱,母公司不是該企業最終控制方的,還應當披露最終控制方名稱;母公司和最終控制方均不對外提供財務報表的,還應當披露母公司之上與其最相近的對外提供財務報表的母公司名稱;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業務性質、注冊地、注冊資本(或實收資本、股本)及其變化;母公司對該企業或者該企業對子公司的持股比例和表決權比例。

企業與關聯方發生關聯方交易的,應當在附註中披露該關聯方關系的性質、交易類型及交易要素。交易要素至少應當包括:交易的金額;未結算項目的金額、條款和條件,以及有關提供或取得擔保的信息;未結算應收項目的壞賬准備金額;定價政策。

關聯方交易應當分別以關聯方以及交易類型予以披露。類型相似的關聯方交易,在不影響財務報表閱讀者正確理解關聯方交易對財務報表影響的情況下,可以合並披露。企業只有在提供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才能披露關聯方交易是公平交易。

四、轉讓定價納稅調整

轉讓定價納稅調整是一種關聯方業務往來的稅務處理方法。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一條所稱合理方法,包括:1.可比非受控價格法,是指按照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各方進行相同或者類似業務往來的價格進行定價的方法;2.再銷售價格法,是指按照從關聯方購進商品再銷售給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方的價格,減除相同或者類似業務的銷售毛利進行定價的方法;3.成本加成法,是指按照成本加合理的費用和利潤進行定價的方法;4.交易凈利潤法,是指按照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各方進行相同或者類似業務往來取得的凈利潤水平確定利潤的方法;5.利潤分割法,是指將企業與其關聯方的合並利潤或者虧損在各方之間採用合理標准進行分配的方法;6.其他符合獨立交易原則的方法。

關聯方交易在會計處理上只要求進行披露,不要求進行價格調整。關聯方業務往來在稅務處理上,企業應按照稅法要求計算收入總額或應納稅所得額,進行特別納稅調整,並按此繳納企業所得稅;由此造成的所得稅費用的差異,按照規定進行會計處理。

一、成本分攤協議

成本分攤協議是企業與其關聯方就其共同開發、受讓無形資產,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勞務發生的成本分攤簽訂的一種契約性協議。企業與其關聯方共同開發、受讓無形資產,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勞務時,應預先在各參與方之間達成協議安排,採用合理方法分攤上述活動發生的成本,即必須遵循獨立交易原則,按照假設沒有關聯關系的企業之間共同開發、受讓無形資產,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勞務所能接受的協議分配方法分攤上述活動發生的成本。稅法允許關聯企業間採取簽訂契約性協議等方式,對上訴活動按照受益原則對發生的成本合理分攤,在有利於企業與其關聯方的一些研發、勞動活動上達到效益最大化。

《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一條第二款規定,企業與其關聯方共同開發、受讓無形資產,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勞務發生的成本,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按照獨立交易原則進行分攤。《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企業可以依照《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按照獨立交易原則與其關聯方分攤共同發生的成本,達成成本分攤協議。企業與其關聯方分攤成本時,應當按照成本與預期收益相配比的原則進行分攤,並在稅務機關規定的期限內,按照稅務機關的要求報送有關資料。企業與其關聯方分攤成本時違反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其自行分攤的成本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在稅務處理上,企業與其關聯方共同開發、受讓無形資產,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勞務發生的成本進行的分攤,如果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進行納稅調整,按照稅法規定納稅。由此產生的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的差異,在會計處理上按照所得稅會計准則要求處理。

二、預約定價安排

預約定價安排是指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在有形財產的購銷和使用、無形財產的轉讓和使用、提供勞務、融通資金等業務往來中,申請預先約定符合獨立交易原則的轉讓價格和計算方法,是稅務機關和納稅人就其關聯交易的價格和利潤的確定方法、原則預先約定所達成的協議。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企業可以向稅務機關提出與其關聯方之間業務往來的定價原則和計算方法,稅務機關與企業協商、確認後,達成預約定價安排。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二條所稱預約定價安排,是指企業就其未來年度關聯交易的定價原則和計算方法,向稅務機關提出申請,與稅務機關按照獨立交易原則協商、確認後達成的協議。

傳統的轉讓定價調查是一種事後審計制度,一般是對過去3年~5年,甚至10年以前交易的重新調查審計。從實踐情況看,事後調整模式給納稅人和稅務機關都帶來了管理上的沉重負擔和結果的不確定性。為了避免事後調整存在的問題,轉讓定價領域發展了一項新的程序制度,即預約定價安排,該制度把對納稅人關聯交易的事後審計變成事先審計,目的是要取代傳統的當事人程序法以解決潛在的轉讓定價爭議。這一制度從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了納稅人和各國稅務機關的普遍歡迎,因而很快在國際上推廣開來。

預約定價協議實行的是自覺、自願的機制。在根據納稅人的主動申請提出簽訂預約定價協議的過程中,稅務管理部門將分析納稅人建議採用的方法,研究納稅人提出的能表明它進行的是一系列公平定價的所有資料以及所有其他相關信息,並依此對納稅人提出的定價原則和計算方法進行審計分析和評估,並向納稅人或稅務代理提出咨詢,要求補充有關資料,形成審計評估報告。一旦決定採用預約定價的形式,稅企之間達成協議,納稅人將得到稅務管理部門的批准,納稅人遵循事先約定的方法以及遵守預約定價協議的條款和條件,稅務機關一般不會對其預約定價協議中的轉讓定價交易進行稅收調整。但在特殊情況下也可能進行納稅調整。

三、關聯方業務往來申報

在會計處理上,要求企業披露關聯方交易信息。在稅務處理上,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三條規定,企業向稅務機關報送年度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時,應當就其與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附送年度關聯業務往來報告表。稅務機關在進行關聯業務調查時,企業及其關聯方,以及與關聯業務調查有關的其他企業,應當按照規定提供相關資料。第四十四條則規定,企業不提供與其關聯方之間業務往來資料,或者提供虛假、不完整資料,未能真實反映其關聯業務往來情況的,稅務機關可以核定其應納稅所得額。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三條所稱相關資料,包括:(一)與關聯業務往來有關的價格、費用的制定標准、計算方法和說明等同期資料;(二)關聯業務往來所涉及的財產、財產使用權、勞務等的再銷售(轉讓)價格或者最終銷售(轉讓)價格的相關資料;(三)與關聯業務調查有關的其他企業應當提供的與被調查企業可比的產品價格、定價方式以及利潤水平等資料;(四)其他與關聯業務往來有關的資料。《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三條所稱與關聯業務調查有關的其他企業,是指與被調查企業在生產經營內容和方式上相類似的企業。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稅務機關依照《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核定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可以採用下列方法:(一)參照同類或者類似企業的利潤率水平核定;(二)按照企業成本加合理的費用和利潤的方法核定;(三)按照關聯企業集團整體利潤的合理比例核定;(四)按照其他合理方法核定。企業對稅務機關按照前款規定的方法核定的應納稅所得額有異議的,應當提供相關證據,經稅務機關認定後,調整核定的應納稅所得額。

四、受控外國企業

如果企業的關聯方設立在國際避稅地或低稅率的國家和地區,其會計處理的利潤分配並非由於合理的經營需要,而對利潤不作分配或者減少分配的,將按照稅法規定適用「受控外國企業規則」,在稅務處理上進行特別納稅調整。企業會計處理不合理分配利潤的目的,是通過在低稅率國家或避稅地建立受控外國企業,利用各種不合理商業安排將利潤轉移到受控外國企業,把利潤保留在外國公司或少量分配,逃避在國內的納稅義務。構成控制關系的外國(地區)企業,一般不從事實質性經營活動,主要是以減少或規避中國稅收為主要目的。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由居民企業,或者居民企業和中國居民(居民個人)控制的設立在實際稅負明顯低於本法第四條第一款規定稅率水平的國家(地區)的企業,並非由於合理的經營需要而對利潤不作分配或者減少分配的,上述利潤中應歸屬於該居民企業的部分,應當計入該居民企業當期的收入。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一十六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五條所稱中國居民,是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規定,就其從中國境內、境外取得的所得在中國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個人。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五條所稱的控制,包括:(一)居民企業或者中國居民直接或者間接單一持有外國企業10%以上有表決權股份,且由其共同持有該外國企業50%以上股份;(二)居民企業,或者居民企業和中國居民持股比例沒有達到第(一)項規定的標准,但在股份、資金、經營、購銷等方面對該外國企業構成實質控制。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五條所稱實際稅負明顯低於第四條第一款規定稅率水平,是指低於規定稅率的50%。

一、資本弱化的納稅調整

所謂資本弱化,是指企業為了達到避稅或節稅目的,在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上,降低從其關聯方接受的權益性投資的比重,提高債權性投資的比重,以債權性資本替代權益性資本進行融資,權益性資本相對弱化的現象。根據經濟合作組織解釋,企業權益性資本與債務性資本的比例應為1∶1,當權益性資本小於債務性資本時,即為資本弱化。

資本弱化在稅收上的主要結果是增加利息的稅前扣除,同時減少股息的所得稅。根據企業所得稅的一般原理,權益性資本以股息形式獲得報酬,在企業利潤分配前,要先按照應納稅所得額繳納企業所得稅。而債務性資本的利息,卻可以列為財務費用,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債務性資本是沒有稅收負擔的,權益性資本則要繳納所得稅。因此,企業的投資者往往利用盡量減少股權投資,通過高負債、低投資,使資本弱化,增加利息支出,減少應稅所得,讓企業盡量利用債務性資本來進行稅收籌劃,以達到避稅或節稅目的。

在稅務處理上,針對資本弱化的特別納稅調整措施,稱為資本弱化稅制。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六條規定,企業從其關聯方接受的債權性投資與權益性投資的比例超過規定標准而發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在會計處理上,企業從關聯方的借款費用,是作為利息支出計入損益的,這與稅務處理形成差異,應按照稅法規定進行納稅調整。

企業間接從關聯方獲得的債權性投資,包括:(一)關聯方通過無關聯第三方提供的債權性投資。(二)無關聯第三方提供的、由關聯方擔保且負有連帶責任的債權性投資。(三)其他間接從關聯方獲得的具有負債實質的債權性投資。《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六條所稱權益性投資,是指企業接受的不需要償還本金和支付利息,投資人對企業凈資產擁有所有權的投資。《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六條所稱標准,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行規定。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關聯方利息支出稅前扣除標准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21號)規定:(一)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實際支付給關聯方的利息支出,不超過以下規定比例和稅法及其實施條例有關規定計算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的部分不得在發生當期和以後年度扣除。企業實際支付給關聯方的利息支出,除符合本通知第二條規定外,其接受關聯方債權性投資與其權益性投資比例為:金融企業為5∶1,其他企業為2∶1。(二)企業如果能夠按照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提供相關資料,並證明相關交易活動符合獨立交易原則的,或者該企業的實際稅負不高於境內關聯方的,其實際支付給境內關聯方的利息支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准予扣除。(三)企業同時從事金融業務和非金融業務,其實際支付給關聯方的利息支出,應按照合理方法分開計算。沒有按照合理方法分開計算的,一律按本通知第(一)條有關其他企業的比例計算準予稅前扣除的利息支出。(四)企業自關聯方取得的不符合規定的利息收入,應按照有關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

二、一般反避稅條款

所謂一般反避稅條款,是針對轉讓定價、受控外國公司、資本弱化等特別反避稅條款而言,稅法還規定能夠普遍適用於所有避稅手段和方法的反避稅措施,以彌補各種已列舉特別反避稅條款的不足的一般性條款。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七條規定,企業實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而減少其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這就是稅法規定的一般反避稅條款。在稅務處理上,運用一般反避稅條款進行特別納稅調整,會造成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的差異。

從理論上講,一般反避稅條款能夠應對所有的避稅行為。因為最為嚴密的稅法體系也無法列舉窮盡所有可能的避稅手段,這就給進行稅收籌劃的人提供了進行避稅的可能。對企業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稅收利益而並非出於正常的商業目的的安排,如果不進行納稅調整,勢必造成對其他企業的不公平,破壞公平市場環境。納稅人避稅的手段多種多樣,除了現在已知的避稅方式以外,還有更多的可能出現的未知形式,如果不設置一般反避稅條款,對上述避稅行為沒有遏制的法律依據,會造成國家稅收收入的大量流失。一般反避稅條款主要用以彌補特別反避稅條款的不足,有利於增強稅法的威懾力。

在一般反避稅條款中,「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的判定是至關重要的,判定的主體是主管稅務機關。根據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二十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七條所稱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是指以減少、免除或者推遲繳納稅款為主要目的。「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是指違背立法意圖,且主要目的在於獲得包括減少、免除、推遲繳納稅款或稅法規定的其他支付款項,或者增加返還、退稅收入或稅法規定的其他收入款項等稅收利益的人為規劃的一個或一系列行動或交易,包括任何明確或者隱含的、實際執行或者意圖執行的合同、協議、計劃、諒解、承諾或保證等以及根據它們而付諸實施的所有行動和交易。

三、加收利息

如果對避稅行為僅僅是重新調整其利潤,計算其應納稅所得額征稅,企業避稅的成本幾乎為零,這使得納稅人避稅不承擔任何風險,即使被稅務機關調整且調整到位,企業至少無息佔用了國家稅款。避稅行為與偷逃稅行為所採取的手段盡管不同,但兩者的主觀意圖和造成的稅收後果卻是相同的,即主觀上都是想盡量少繳稅款,後果上造成國家稅收的流失。因此和偷稅一樣,避稅也應當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當然是偷逃稅行為的法律制裁更重。

《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稅務機關按照本章規定作出納稅調整,需要補征稅款的,應當補征稅款,按照國務院規定加收利息。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稅務機關根據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對企業作出特別納稅調整的,應當對補征的稅款,自稅款所屬納稅年度的次年6月1日起至補繳稅款之日止的期間,按日加收利息。前款規定加收的利息,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八條所稱利息,應當按照稅款所屬納稅年度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與補稅期間同期的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加5個百分點計算。企業依照《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三條和本條例的規定提供有關資料的,可以只按前款規定的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計算利息。

四、特別納稅調整的追溯年限

關於特別納稅調整的追溯年限,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或者企業實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安排的,稅務機關有權在該業務發生的納稅年度起10年內,進行納稅調整。也就是說,稅務機關按照規定作出的特別納稅調整,可以向以前年度追溯,但最長不超過10年。這不同於對偷稅、抗稅、騙稅的追溯年限規定,對因偷稅、抗稅、騙稅而造成未繳或少繳稅款的,稅務機關可以無限期地予以追征。

H. 知識產權法中講的「根據受控行為界定權利內容 」什麼意思

您說的「根據受控行為界定權利內容」,具體是知識產權法中關於著作權中的一個重要原理內容,即著作權遵循「根據受控行為界定專有權利」的原理。主要內容為:著作權的每一項專有權利都是用來控制特定行為的,享有一項專有權利就意味著能夠控制他人利用作品的特定行為。也就是說任何人未經著作權人的許可,實施了受著作權控制的特定行為,又不屬於合理使用或法定許可,均屬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反之,任何人利用作品的行為只要不屬於《著作權法》第10條列舉的行為,就不屬於侵犯著作權的行為。
《著作權法》第10條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
(一)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
(二)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三)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
(四)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
(五)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
(六)發行權,即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七)出租權,即有償許可他人臨時使用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的權利,計算機軟體不是出租的主要標的的除外;
(八)展覽權,即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九)表演權,即公開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種手段公開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權利;
(十)放映權,即通過放映機、幻燈機等技術設備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的權利;
(十一)廣播權,即以無線方式公開廣播或者傳播作品,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符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
(十二)信息網路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
(十三)攝制權,即以攝制電影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將作品固定在載體上的權利;
(十四)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
(十五)翻譯權,即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權利;
(十六)匯編權,即將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過選擇或者編排,匯集成新作品的權利;
(十七)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著作權人可以許可他人行使前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著作權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轉讓本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閱讀全文

與受控轉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