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農業科技成果衰退

農業科技成果衰退

發布時間:2022-01-29 04:12:55

❶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都有哪些

一、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定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第二條規定: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後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
二、科技成果轉化的方式的法定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第九條規定:科技成果持有者可以採用下列方式進行科技成果轉化:
(一)自行投資實施轉化;
(二)向他人轉讓該科技成果;
(三)許可他人使用該科技成果;
(四)以該科技成果作為合作條件,與他人共同實施轉化;
(五)以該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折算股份或者出資比例。
三、科技成果轉化的實際運作
科技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是提高綜合國力的主要驅動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已經成為目前世界各國科技政策的新趨勢。目前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主要有直接和間接兩種轉化方式,並且這兩種方式也並非涇渭分明,經常是相互包含的。
(一)科技成果的直接轉化
1.科技人員自己創辦企業
2.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開展合作或合同研究
3.高校、研究機構與企業開展人才交流
4.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溝通交流的網路平台
(二)科技成果的間接轉化
科技成果的間接轉化主要是通過各類中介機構來開展的。機構類型和活動方式多種多樣。在體制上,有官辦的、民辦的,也有官民合辦的;在功能上,有大型多功能的機構(如既充當科技中介機構,又從事具體項目的開發等),也有小型單一功能的組織。
1.通過專門機構實施科技成果轉化
2.通過高校設立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實施轉化
3.通過科技咨詢公司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活動
(三)產學研合作
產學研合作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駱楚田產學研合作是當今世界各國科技與經濟結合的一種重要而又有效的形式。它主要是指在科技與經濟一體化過程中,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在風險共擔、互利互惠、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機制下開展的合作。其內容、形式包括:技術轉讓、合作研究、合作開發、共建實體(研究所、中試基地、科工貿實體)、人才交流與培訓、信息交流、設備儀器共用、技術服務與咨詢等。
四、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定義
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過程,就是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但是,必須明確:農業科技成果除了被直接物化於農業生產外,如被其他行業領域和綜合管理部門採用了,都應視為這些科技成果的轉化。其轉化是一個循序漸進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一般來講,要經歷中間試驗、生產示範、組織推廣和大面積應用4個主要階段。
(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模式
1.政府引導式――技術培育和示範補助轉化成果模式。
2.農民主導式――農民主動參與轉化成果模式。
3.業主主導式――招商強農轉化成果模式。

❷ 急求<農業科技成果經濟效益計算方法>

一、計算資料來源:

計算本項目經濟效益的各項原始數據,來自全市20個實施鎮、鄉、辦事處1997—1998兩年916個(次)典型田塊623.86畝次的田間測產,並按夏、秋薯種植面積和單產上、中、下加權平均計算與分類匯總的結果。

二、基礎數據計算:

(一)、單位面積的增產量和增產值:

1、主產物畝產量:實施范圍內南薯88、渝薯34、徐薯18、渝蘇303、渝蘇297等良種的鮮薯畝產為1695.95kg,比同范圍未實施項目的前三年(1994—1996)統計年報平均的1480.5kg,畝凈增215.45kg,增產14.55%。

2、主產物畝增產值:按重慶市統一規定的單價,鮮薯以0.22元/kg計算,主產物畝增產值

=215.45kg/畝×0.22元/kg=47.399元/畝。

3、副產物:作為優質青綠飼料的蔓葉,按T/R=1、0.10元/kg計算,則每畝副產物增產值

=215.45kg/畝×0.10元/kg=21.545元/畝。

4、每畝新增總產值:主產物增產值+副產物增產值

=47.399元+21.545元=68.944元/畝。

(二)、有效使用面積:根據實施項目的各鎮、鄉、辦農技站測產調查,鎮鄉辦政府負責同志審核並加蓋政府公章認可,市農技站逐項核實,本項目1997年實施完成12.0423萬畝,1998年實施完成12.3240萬畝,兩年共實施完成24.3663萬畝。由於洪災損失,按縮值系數95%計算,其保收面積為23.1480萬畝。

(三)、生產費用計算:

1、畝新增生產費:每畝種植良種甘薯多投入種價5元,採用配套增產技術.增加投入6元,故畝新增生產費為11元。

2 、新增生產費用總額=實施完成面積×畝新增生產費

=24.3663萬畝×11元/畝=268.0923萬元。

3、推廣費計算:重慶市兩年共撥來8000元,合川市配套9000元,各鎮鄉辦投入10900元。三項合計27900元,按年利率10%計算,共為30690元,畝攤推廣費為=30690元÷243663畝=0.12595元/畝。

4、新增投入總額=新增生產費+推廣費

=268.0293萬元+3.069萬元=271.0963萬元。

三、評價指標:

(一)、新增糧食總產量:按5折1計算,畝增糧食為43.09kg,總增產糧食=23.1480萬畝×43.09kg/畝=997.4473萬kg。

(二)、新增總產值=畝主副產物新增產值×保收面積

=68.944元/畝×23.1480萬畝=1595.9157萬元。

(三)、新增純收益總額=新增總產值-新增生產費和推廣費總額即新增投入總額=1595.9157萬元-271.0983萬元=1324.8174萬元。

(四)、投入產出比、科技投資與推廣投資收益效果:

1、投入產出比=新增總產值÷新增投入總額

=1595.9157萬元÷271.0983萬元=5.8869。

2、科技投資收益率=新增純收益總額÷新增投入總額

=1324.8174萬元÷271.0983萬元=4.8869。

3、推廣投資收益率

=新增純收益總額×推廣單位應佔比例(35%)÷推廣費總額

=1324.8174萬元×35%÷3.069萬元

=463.6861萬元÷3.069萬元=151.0870。

四、經濟效益評價:

(一)、以上經濟效益分析表明,我市1997—1998年實施重慶市豐收計劃的「薯類良種及配套增產技術」項目,項目任務18萬畝,實施22.1774萬畝,完成24.3663萬畝,保收面積23.1480萬畝;共增收糧食997.4473萬kg,新增產值1595.9157萬元,扣除新增生產費和推廣費271.0983萬元後,新增純收益1324.9157萬元;其投入產出比為1:5.8869,科技投資收益率為1:4.8869,推廣投資收益率為1:151.0870。即在本項目中,社會投資每增加10000元,可增加產出58869元,可回報純收益48869元;推廣單位投資每增加10000元,可使社會獲得純收益151.0870萬元。因此,實施本項目取得了極為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二)、由於傳統規定,目前對薯類產量的指標,仍按5折1原糧計算,只反映了鮮薯數量,未能顯示科技水平。若兼顧數量和質量,去掉薯塊的水分因素,按薯干產量計算(例如,實施本項目的甘薯良種烘乾率均在30%左右,而市場不歡迎的劣質老品種潮薯1號僅17—19%),則在相同投入的條件下,經濟效益將提高57%以上。

(三)、由於鮮食鮮貯,且多數又僅作飼料,其轉化效能極差,價格極低。若能將我市極為豐富的薯類特別是甘薯資源開發出來,走深加工綜合利用薯塊和蔓葉的產業化之路,則其經濟效益將成數倍至數十倍增長。

參考資料:http://www.hcagri.gov.cn/detail.asp?pubID=87329

❸ 農業的發展對中國發展至關重要,中國農業所面臨的困境是什麼

雖然中國的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中國發展現代農業面臨以下困難。

7.農民整體素質低,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力資源不足

我國農村教育發展滯後。2009年,中國農村人口為7.1288億,占總人口的53.41%,人數眾多,但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據統計,2008年,6.1%為文盲或很少識字,52.8%為小學教育,52.8%為初中教育,11.4%為高中教育,2.7%為中學教育,1.7%為大專及以上。由於農業生產條件和收入無法與外出打工的工作條件和收入相提並論,目前我國農村一部分有知識、有技術的中青年勞動者已經外出打工經商,並向非農產業轉移。中國很多地區的農民都是老弱婦孺從事農業生產。所以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整體素質比我們想像的要低。這些農民接受農業高新技術的能力很低,我國農村勞動力的科學文化素質低下,給我國現代農業建設造成了很大障礙。

❹ 如何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首先,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加大科技知識應用到農業的的投入。就像4萬億救回市資金一樣,可以帶動地方答及民間資金的投入力度,因為老百姓都知道,只有投入才有回報!其次,有關管理部門可以加大在農業領域科技創新的力度。你有能力可以研發出一種更能給老百姓帶來收益的雜交水稻,畝產2000公斤,那你也能天天開勞斯萊斯!最後,在農業領域要取得科技成果必須擁有一大批優秀的高科技人才。這是必不可少的硬體條件!

❺ 如何挖掘農業科技成果的技術潛力和經濟潛力

首先要有個平台讓大多數人知道農業科技成果都有啥,並且有什麼價值,然後才能進行推廣應用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❻ 農業科技成果對社會有哪些影響

。 呀 這個 影響大了去了, http://wenku..com/view/cdf6a32458fb770bf78a55bd.html 這個你看看!版 一定要給權分哦

❼ 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民捕捉市場信息的能力不足,農產品增產不增收市場決定生產、生產服務市場,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只有通過市場機制來組織和調配生產要素,才能得以持續健康地發展。農民種什麼,養什麼,不是政府所能確定的,也不是農民隨心所欲的,而是由國內外市場供求狀況決定的。近年來,一些地方在結構調整中,不研究市場規律,而是搞「政績工程」、「面子工程」。造成各種「大戰」,如紅麻大戰、柑桔大戰、蘋果大戰、蠶繭大戰等此起彼伏,造成農業生產能力的大起大落,農民投資的巨大損失。
2、農業科技水平低,科技推廣緩慢目前我國農業科技的現狀,存在「三低一高」現象:一是農業發展中的科技含量低。二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三是轉化成果普及率低。目前,我國此項比率為30—40%,也就是說成果轉化後的2/3沒有得到普及。四是農村文盲半文盲比重高。我國共有2億多文盲半文盲,而2/3集中在農村。農業科技水平低已經成為今後農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3、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落後我國對農業的投資嚴重不足。由於投入不足,農業抗災能力明顯下降,我國大部分六七十代建立的農業基礎設施還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現有水庫1/3帶病運行,灌區工程基本完好率僅為33%,年久老化,效益衰退現象十分普遍。

❽ 農業科技成就的資料

中國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的國家,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業發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養話了佔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一、中國農業發展與成就
從5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國民經濟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發展計劃。可以說,每一個發展計劃的實施都使中國國民經濟的實力,也包括農業和農村經濟,得以重大發展。2001年是中國實施第10個五年發展計劃(即"十五"計劃)的第一年。
1、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
1999年,中國糧食產量 5.08億噸,比 1978年增加兩億多噸,生產能力已穩定在5億噸以上;成為世界最大產糧國。1978年以來;畜產品和水產品產量每年都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1999年,肉類產量5953萬噸,蛋類產量2080萬噸,奶類產量790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產品產量4100萬噸,是1978年的8倍多。目前,中國人均糧食、棉花、油料蔬菜、肉類、禽蛋、水產品產量,已達到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2、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1978年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道路。1978-1999年;非農產業占農村經濟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1999年,鄉鎮企業有2000多萬家,從業人員I.3億人,增加值25000億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實現利潤5580億元,上交稅金1750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財政收入的1/4、創匯的I/3、工業增加值的1/2、農村社會增加值的2/3、農民收入的1/3來自鄉鎮企業。
3、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1978-199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價因素增長374%;貧困人口由2.5億下降到3400萬:貧困發生率26%下降到不足3%;農村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與此同時,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明顯進步。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村勞動力文盲半文盲率由50年代的80%下降到1999年的12%左右。截止到1999年,已有2/3的村初步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80%多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和村務、財務公開制度,村委會選舉已形成比較系統的規范,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國農村從總體上進入了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
4、農業國際合作與交往發展迅速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農業利用外資共達100多億美元,還引進了大量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種苗以及大批農業科技成果。1999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217億美元,是1980年的6.5倍。中國農業科技的國際交往也發展迅速,中國已與80多個國家有了農業交往,與40多個國家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同時中國還同13個國際農業研究中心有密切的關系;並積極開展了雙邊合作。
5、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發生了五個方面的深刻變化。一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二是突破了以糧為綱的單一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和鄉鎮企業,全面活躍農村經濟。三是突破了統購統銷制度,市場調節農產品供求、配置資源的作用顯著增強。四是突破了單一集體經濟的所有制結構,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五是突破了農業生產上的指令性計劃,實行指導性計劃。改變了政府調控農業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綜合運用的農村經濟宏觀調控體系。
二、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分析
1、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特點
一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日益增強;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與國民經濟的互相推動、共同發展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三是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由過去主要是資源約束變為資源、需求和環境約束;四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專業化程度提高、一體化經營步伐加快,混合經濟趨勢顯現;五是科技進步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六是金融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增強;七是農業發展已由單純追求產量,向產量和質量、效益並重,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創匯率的產業和產品的新階段轉變;八是農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農產品產量的增加和價格的提高,向根據市場調整結構和發展多種經營轉變。
2、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如下機遇:(1)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中國農業發展創造了日益寬松的環境,農業即將進入與工業平等發展的新階段。(2)農產品市場需求日益旺盛,給農業發展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3)加入WTO後,將有利於中國農業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引進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有利於利用國內外的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於加速改造國內的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的經濟效益。(4)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將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同時,也應看到,世紀之交中國農業面臨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主要表現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日趨復雜,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D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國外優質、廉價農產品的沖擊,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將會受到一定影響;耕地和水資源日趨緊缺,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加大;農業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地區差距越來越大;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邊際效益下降,農民增收壓力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繼續增加,就業壓力加大,對採用新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產生不利影響。
三、中國農業科技的成就與展望
1、中國農業科技的主要成就
自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農業科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一系列成果。其中,農業生物種質資源研究與遺傳育種理論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增強了通過推廣良種實現農業增產的潛力;光、熱、水、士等資源利用的理論和技術研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生物病蟲害基礎研究和防治技術的應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農業生產損失;農業綜合、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和農業科技信息的研究,為中國的農業科研和農業生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信息服務。
"九五"期間,中國農業科技實現了超常規發展,並取得了累累碩果。其中,十項重大科技進展最為突出,它們是強化生物技術和常規技合,培育出大量優質、高產、多抗農作物新品種,篩選出一批種質資源,整體育種水平得到提升;中國超級稻研究獲得重大突破,在試驗田畝產近800公斤;(3)單,雙價轉基因抗蟲棉研究及應用處於國際先進水平;(4)五大作物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體系研究,構築了中國面向21世紀的"五大作物"生產技術平台,為中國未來糧食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儲備;(5)日光溫室節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促進了冬季設施蔬菜、果樹和花卉生產,完善了周年設施園藝生產技術體系;(6)棉鈴蟲、褐飛虱遷飛規律研究為提高主要稻棉害蟲的預測預報和蟲害控制技術水平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基礎;(7)主要畜禽規模化養殖及主要畜禽疫病的診斷與監測方法取得豐碩成果;(8)新型飼料及添加劑的研究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社會生態效益顯著;(9)農業信息技術研究開發及應用步入快速發展時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撐;(10)農業持續發展與水肥資源高效利用研究確定了農業用水的戰略目標和節水的技術重點,肥料高效施用調節技術大面積應用。
2、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
中國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為此;必須要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方向、領域及技術政策進行戰略調整:
--為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國家食物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技術支撐;
--為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加速小城鎮建設、縮小城鄉差別提供技術支撐;
--為綜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為大幅度地提高億萬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供技術支撐;
--為推進農業集約經營的增長方式提供技術支撐。
3、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調整重點
對農業科技重點領域進行重大調整,要按照先進性、關鍵性、基礎性、實用性原則,篩選農業科技發展重點領域。要堅持引進與自主開發並重的原則,優先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急需的技術或技術體系、處於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或技術體系以及農業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重點組織實施"十大科技行動":
--實施作物良種科技行動,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
--實施優質高效畜牧水產科技行動,加速養殖業規模化、產業化、標准化進程;
--實施農產品加工科技行動,培育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增加農民收入;
--實施節水農業科技行動,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實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科技行動,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實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動,遏止重點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實施農業高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科技行動,推進傳統農業技術的改造,提高農業科技整體水平;
--實施農業區域發展科技行動,開發區域優勢產業和發展特色農業;
--實施農業科技能力建設行動,增強我國農業科技的實力和後勁;
--實施人才培養科技行動,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
四、以農產品產後保鮮、貯藏和加工為突破口,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建設
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已成為現階段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要以科技為依託,因地制宜地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產品和品種結構,穩定糧食生產,提高品質和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畜牧業、林業和水產業,積極發展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深加工。要轉變觀念,推動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向現代食品製造業轉變。要通過現代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對農產品進行一系列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價值。要實現農產品加工業向工業製造業形態的轉變,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要加強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不斷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對於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農產品的保鮮、儲運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最終必須通過科技進步加以解決。應通過內引外聯的形式,研究和開發出各種成熟適用的保鮮新技術,並因地制宜地通過農業產業化擴散科技成果,推動整個行業技術進步。要根據世界農產品保鮮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我國農產品保鮮市場需求,站在行業的高度,確定保鮮產業的重點開發方向,提高其科技含量。解決農產品產後加工諸多環節的問題,要進一步發揮國家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技術創新、成果推廣與轉化等方面的優勢與作用,大力加強農產品檢驗和測定標准化、科學化等基礎性工作,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尤其是科技隊伍的建設,以便能夠及時引進、採用、組裝和配套各種高新技術、適用技術和設備,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同時,還應強調市場對研究與開發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機制,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的良性循環,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加快我國現代農業建設。

❾ 從企業角度來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存在什麼問題

中國農業科技發展問題及對策農業高技術引領農業的未來,現代農業和過去農業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高技術的水平.就目前來看,現代農業科技支撐主要來源於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技術、農業先進裝備技術和農業資源節約技術四大現代農業高技術.其中,農業生物技術是現代農業最基本的、核心的、關鍵技術.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中國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面對新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必須從實際出發,充分認識和重視農業科技存在的問題,積極採取切實措施不斷加以解決, 才能保證我國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現狀與問題現狀與問題現狀與問題現狀與問題我國農業科技的水平,部分領域已躍居世界先進行列.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從20世紀70年代末的27%提高到現在的43%.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發達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均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80%),我國的農業科技還存在較大差距,遠遠不能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但是所取得的顯著進步是不可否認的.現代農業技術與常規技術結合不斷促進農業生產發展,農業整體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達到43%;建立了生物技術與雜交育種技術為代表的新品種培育體系,雜交水稻和抗蟲棉等6000多個動植物新品種投放農業生產中,為糧食生產,特別是肉、蛋等的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技術以及種養、機械化和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生產率和土地的使用效率,2007 年全國糧食單產達到每畝350公斤,總產達到5億噸,已經達到了豐年有餘的水平;建立了畜牧水產等良種繁育、集約化養殖及疾病防治技術體系.目前,我國畜牧總產躍居世界首位,科技貢獻率達50%,肉、蛋等產量在全世界排在第一位. 目前,我國農業資源利用率、生產效率、勞動產比率偏低、生產和經營方式較落後.一方面我國資源短缺,另一方面我國資源利用率編低.如:我國農業有很多地方仍採取漫灌措施,灌溉利用效率不到40%,比先進國家低1倍;肥料利用效率不到35%,低於世界一般水平15%~20%;農葯利用效率也不到30%;高產穩產田只佔耕地總面積的35%. 此外,農業生態受到很大威脅.我國農作物病蟲害每年造成35%的減產,畜禽疾病每年造成的死亡率達10%~15%;農葯、化肥和抗生索等的施用過量和殘留問題等加劇了農業生產環境的惡化,並影響到農產品質量.由於品種類型單一、產品質量偏低,糧食單產僅是發達國家的50%~70%. 農業科研投入不足.世界每萬農業經濟活動人口所擁有的農業科研人員為140 人,我國還不到80人.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 %到40%,比發達國家低20~30個百分點.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盡合理.農業科研與農業技術推廣分屬不同的行政部門管理,二者之間聯系不夠緊密;農技推廣和農民教育工作多頭進行,使得有限的經費「撒胡椒面」,難以達到快速提高農民科技水平的目的.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初步估測,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總體差距達 15到2O年. 2、政策與措施(1)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為農業科技進步創造有利條件.一是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服務.二是提供風險保障服務.在農民遇到新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時給予一定的補償,例如遇到農產品價格大跌時給予最低保護價等.三是提供投入市場的監督服務.這樣可以減輕中間商的盤剝,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農戶應用新技術的積極性;四是進一步加大農業執法力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重點是加強種子、農葯等生產資料市場管理,嚴肅查處利用假冒偽劣種子、農葯坑農害農的事件,並依法給不法分子以嚴厲處罰. (2)發揮高新技術優勢,全面徹底改造傳統農業.農業要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生活改善的需求,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來改造傳統農業.一是要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全面應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可以改善農業的行業弱勢,推進農業技術的量化集成和轉化推廣速度,減輕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帶來的損失.從我國實際出發,應當優先開展智能化決策系統的研製與開發,農業信息網路化技術研究和農業經濟、資源、科技信息的研製與開發等.二是要大力提高農業生物技術水平.必須集中力量加強植物遺傳改良、農用動物遺傳改良及生物制劑研究,微生物遺傳工程研究等.三是加速高新技術的產業化.要以高新技術實用化研究為主,對已往成熟的技術和市場需求的研究成果,加快推廣速度,使其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四是要加強其他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要加強材料科學、核技術、航空航天技術、衛星遙感技術等高新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重點開發航天育種、核輻射育種等. (3)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根本問題是體制問題,改革的關鍵在於面向市場強化公益性,而不是將政府所主管的推廣組織市場化、企業化.首先,理順現有推廣機構的權責關系,把有效的政策落實到實處.其次,提高資金保障力度.再次,積極扶持建設市場化主體,一是加強科研單位與科技企業的合作,在這個過程中,要視具體情況公平對待,不能一刀切,避免把原有的推廣體系全部市場化,在市場化推廣機制的建設過程中又毀掉了行政推廣這條線.最後,創新推廣形式.農民對於新技術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特點,農業技術推廣的形式結合這些特點能大大提高推廣的效率.

閱讀全文

與農業科技成果衰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