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慧眼」衛星正式交付使用有什麼意義
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1月30日正式交付使用。在軌測試期間,「慧眼」衛星開展了多個天區的掃描成像觀測和對特定天體的定點觀測,取得了黑洞及中子星雙星觀測等初步成果。
「慧眼」衛星已多次參加了國際空間和地面的聯測,獲得了銀道面掃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陽耀發等的大量觀測數據,發布了30多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結果,直接測量到了目前最強的中子星磁場迴旋吸收線,完成了國內最高精度的脈沖星導航試驗。未來,「慧眼」衛星將為中國科學家們提供遙遠宇宙中的天體(黑洞)、中子星和中子星雙星的高靈敏度圖像。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相里斌表示,「慧眼」衛星正式在軌交付,進入長期運行管理階段,標志著「慧眼」衛星科學成果產出新階段的開始。希望「慧眼」科學家團隊在後續工作中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隊伍建設、數據共享,吸引更多國內外科研工作者參與進來,實現科學產出的最大化,推動中國天文學前沿取得更多重大突破。
㈡ 西安慧眼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西安慧眼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從事虹膜身份認證系統及相關民用產品的研究、開發和製造的公司,擁有虹膜領域近十幾年積累和虹膜識別生物領域科研成果,引領推動我國虹膜身份識別、產業化應用的重任。
法定代表人:王經國
成立時間:2013-10-21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1013110011246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西安市高新區太白南路181號西部電子社區A座C區402室
㈢ cfm小丑模式那個渾身是戲的成就怎麼做啊還有那個慧眼的成就,想完成都要什麼條件啊
那個完成的條件可能比較高。你得經常玩,並且知道這個地圖並且你玩兒的挺好。
㈣ 如何做到慧眼識人才
領導是一門藝術。「好瓦匠沒有用不了的磚」。一個出色的管理者,必須要能量才用人,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生活中缺少的不是人才,缺少的只是發現人才的慧眼。
法國的「銀行大王」斯蒂芬就是因「小心拾起大頭針」而被發現的。早在讀書時,斯蒂芬就立志要當個銀行家。大學畢業後,他鼓起勇氣來到巴黎一家最有名氣的銀行碰運氣。結果很不理想,吃了一個閉門羹。然而這位年輕人雄心勃勃,並不氣餒。又先後走進幾家銀行去求職,可是連連被拒之門外。幾個月後,斯蒂芬再一次去了開始到過的那家最好的銀行,並且有幸見到了董事長,但是又遭到拒絕。他慢慢地從銀行大門出來,突然發現腳邊有一枚大頭針。想到進進出出的人可能會被地上的這枚針所傷,小夥子馬上彎腰將其拾了起來,然後小心翼翼地放進了旁邊的垃圾桶里。
第二天斯蒂芬意外地發現自己的信箱里有一封信。拆開信封一看,天哪!原來是那家赫赫有名的銀行發出的錄取函。這真是喜從天降,小夥子懷疑自己是否在做夢。原來,斯蒂芬昨天在銀行大門外拾大頭針的一幕被董事長看見了。他認為精細小心正是銀行職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於是改變了原先的想法,決定錄用這個年輕人。正因為斯蒂芬辦事負責認真,對一枚針也不粗心大意,所以能在工作中創造輝煌,日後成為法國的「銀行大王」。
這個事例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管理者要獨具慧眼,善於由顯見隱,從貌似平常的事物中發現下屬不凡的特質;學會由小見大,從一些細小的事情里,透視出人才的重要特質。
許多有學歷、年齡、專業等條件的職工,由於他們主觀不努力,工作態度又差,做工作也挑挑揀揀,馬馬虎虎,不負責任,最後成了一個難事做不了,易事不想做的庸人。
有些領導,求賢若渴,把學者、名人當做專家聘來,後來也大失所望。有些學者由於研究對象不同,盡管發表了許多文章,出版了不少專著,學術成果顯著,但未必就是專家。管理者要聘某些學者為專家時,一定要注意考察他所研究的問題和你們的主業是否相符,是否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有些名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作為領導,要考察受聘者名氣的來歷,凡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名氣,比較可靠,而對突然冒出來的名人,則需要進行進一步辨明,以避免聘來被媒體炒作出來的所謂名人。事實上,博學多才的人,雖然博學精通,見多識廣,但往往不露聲色。
長久以來,中國人一直以謙虛為美德,不善於或不敢將自己的才能表述和展示出來。隨著改革開放,與外界尤其是與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使得人們的一些觀念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在人才招聘上也表現得很明顯。
在北京大學校園,曾有這樣一則廣告:誠聘具有網路背景、熟悉互聯網、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者,英語六級、碩士博士優先,月薪要求低於1.5萬元者免談;熟悉三維動畫設計的美工人員,月薪要求低於6000元者也免談。這則廣告引來了眾多的應聘者。
一位應聘者如此袒露心跡:「我敢來應聘,是因為我對自己有充分的自信。否則我不會來,該公司工資較高,對應聘者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天正公司負責人說:「敢要高工資,至少說明他有能耐、有勇氣。互聯網時代,只有那些處於浪潮尖上的管理者才是真正的成功者,跟在浪潮後面的人永遠不會有出路。這也印證了互聯網上的規則:即第一名可以成功,第二名可以獲利,第三名可以謀生,其他的只好靠邊站。我們需要的是有才能和勇氣的人。」
與人交談時,有人常把「我」字放在前面,不顧對方的心情與感受。大談自己的看法,炫耀自己的學識,顯示自己的才幹,似有懷才不遇之感慨。對這種自命不凡的人,盡管他有些特長,但也不能放心大膽地使用。這種人自以為是,自以為什麼都懂。恰恰反映出他們是徹底的無知。有了這種誇誇其談的心態,他們做起事情來會經常不顧領導的意圖,偏偏要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以為這才是個人價值的體現。如果公司領導被他的誇誇其談所蒙蔽而重用了他,就會誤了公司的大事,成為公司發展的阻礙。
那麼,如何鑒別一個人才的類型呢?這就要求管理者善於從多方面加以考查。
一般來講,人才有以下幾種類型:
1.縝密型人才
其最大特點就是忠於職守,這是任何時代、任何領導都歡迎的人才。這種人才不貪功取巧,踏實認真,歸屬感強,是財務部門、審計部門的最佳人才。
2.通靈型人才
一般知識面廣博。基礎深厚,有很強的綜合、移植、創新能力,能夠在全局的高度上集思廣益,上下協調,善於應付多層次多角度的問題。這類人才不可多得,一般適於擔當常務管理工作或在樞紐部門任職,如總調度員或辦公室主任等職位。
3.創新型人才
有能力、善應變、敢拼搏、行動富於冒險性、思路新穎、趕超之心重。任用這類人員,一定要委以獨立重任,並極端注重工作方法。這類人員是開拓局面、打開通路所必須的。這類人才適合新產品開發部門或營銷部門的工作。
4.實干型人才
這是任何組織都應必備的人才。這類人才埋頭實干、有吃苦精神、注重工作效率和質量,管理者應對這樣的人才適當加以保護和關愛。其最適合的工作是公司最主要的業務部門或主要產品的產銷部門。
管理者只有擁有了鑒別人才的眼力,才不致於使人才從自己的眼前流走。
㈤ 慧眼能夠看到極端宇宙的「光芒」嗎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相里斌表示,正式在軌交付進入長期運行管理階段,標志著「慧眼」衛星科學成果產出新階段的開始。「希望科學應用團隊抓緊時間開展科學數據分析研究,盡早實現重大科學成果產出;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隊伍建設、數據共享,實現科學產出的最大化,推動我國天文學前沿研究取得更多重大突破。」
在張雙南看來,「慧眼」發射和開工,標志著我國新時代「發現極端宇宙」事業的新起航。「這是中國科技的千年復興。」張雙南說,我們的夢想是通過探索發現中子星和黑洞新現象——詳測發現中子星和黑洞新物理——深巡發現宇宙演化中「丟失」的重子物質和宇宙大爆炸起源機制三步走,逐步實現對『發現極端宇宙』國際大科學計劃的中國引領。」「大國重器,觀天慧眼,成果可期,跨越發展。」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吳艷華用16個字道出國人對「慧眼」的期許。
㈥ 「慧眼」測試「成績單」有哪些亮眼
1月30日,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交付使用。「慧眼」正式開工,意味著我國高能天文研究進入空間觀測的新階段,對提高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10月16日,雙中子星並合產生引力波聯合觀測成果全球發布——人類第一次「看」宇宙深處的劇烈爆發現象:兩個中子星結合迸發出的「雷鳴電閃」。「從此,人類『耳聰目明』。這項創造歷史的全球空間和地面望遠鏡大聯測中,中國『慧眼』對其高能電磁輻射對應體進行了監測,確定了伽馬射線的流量上限。」「慧眼」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雙南說。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將「中子星並合宇宙大會合」列為2017年全球頭條科學突破。
㈦ 「慧眼」衛星是我國第一顆X射線天文衛星,它都做出了什麼貢獻
「慧眼」衛星是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首顆大型X射線天文衛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發射的第四顆衛星,由國防科工局和中國科學院共同支持、聯合實施。
「慧眼」自2017年6月15日成功發射入軌以來,運行正常,順利通過在軌測試。作為我國第一顆X射線天文衛星,它做出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 。
最為令人矚目的成果是2017年8月17日,「慧眼」衛星在雙中子星並合引力波事件發生時成功監測了引力波源所在天區,對其伽馬射線電磁對應體在高能區的輻射性質給出了嚴格的限制,為全面理解該引力波事件的物理機制提供了中國方案。
「慧眼」衛星作為我國第一顆X射線天文衛星,它都做出的貢獻無疑是重要且偉大的。
㈧ 中國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全球首對體細胞克隆猴姐妹「中中」「華華」誕生
2018年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宣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多年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沒有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該成果標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實現了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由國際「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2、「慧眼」衛星填補我國空間X射線探測衛星空白
2018年1月30日,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慧眼」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其進入科學成果產出的新階段。據介紹,「慧眼」衛星已多次參加了國際空間和地面的聯測,獲得了銀道面掃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陽耀發等的大量觀測數據,發布了30多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結果,直接測量到了目前最強的中子星磁場迴旋吸收線,完成了國內最高精度的脈沖星導航試驗。
3、我國科學家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肺臟再生
從患者支氣管刷取出的幾十個幹細胞,在體外擴增數千萬倍之後,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經過3至6個月的增殖、遷移和分化,這些幹細胞逐漸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氣管結構,進而完成了對患者肺部損傷組織的修復替代——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成年人體肺幹細胞移植技術,在臨床上成功實現了人類肺臟再生。
4、「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揭示水稻遺傳信息密碼
2018年4月2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長文刊登了「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用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和高性能計算機平台,對這些水稻種質資源進行了大規模基因組重測序和大數據分析,解析了水稻種群基因組多樣性本質。
5、「天鯤號」海試成功中國疏浚事業邁向深藍
「天鯤號」於2018年6月8日-11日進行海上試航,期間,「天鯤號」完成多項考驗,如航速測定、停船試驗、回轉試驗、拋錨試驗、操舵裝置試驗、船舶動力系統功能試驗及其他輔助系統功能試驗。除了航行時需要進行慢車、停車、全回轉、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緊急動作外,還要對雷達、電羅經、磁羅經等助航輔助設備進行調試校正,返航後開始為後期挖泥試驗做准備。
㈨ 中國二十一世紀的科技成就是什麼
1、慧眼
「慧眼」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簡稱HXMT)衛星是中國首顆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是既可以實現寬波段、大視場X射線巡天又能夠研究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體的短時標光變和寬波段能譜的空間X射線天文望遠鏡,同時也是具有高靈敏度的伽馬射線暴全天監視儀。
2017年6月15日,HXMT衛星發射成功,開展科學觀測。2018年1月30日,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正式交付,投入使用。慧眼HXMT望遠鏡設計壽命為4年。
2、神威 太湖之光
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是由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製、安裝在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的超級計算機。
2016年6月20日,在法蘭克福世界超算大會上,國際TOP500組織發布的榜單顯示,「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系統登頂榜單之首, 不僅速度比第二名「天河二號」快出近兩倍,其效率也提高3倍。
11月18日,我國科研人員依託「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的應用成果首次榮獲「戈登·貝爾」獎,實現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應用成果在該獎項上零的突破。
3、海軍新型驅逐艦下水
海軍新型驅逐艦是我國完全自主研製的新型萬噸級驅逐艦,先後突破了大型艦艇總體設計、信息集成、總裝建造等一系列關鍵技術,裝備有新型防空、反導、反艦、反潛武器,具有較強的信息感知、防空反導和對海打擊能力,是海軍實現戰略轉型發展的標志性戰艦。
該艦下水標志著我國驅逐艦發展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對於完善海軍裝備體系結構、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海軍、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該艦將按計劃開展設備調試、系泊航行試驗。
4、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EAST
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裝置,其運行原理就是在裝置的真空室內加入少量氫的同位素氘或氚,通過類似變壓器的原理使其產生等離子體,然後提高其密度、溫度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反應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能量。
2009年,世界上首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首輪物理放電實驗取得成功,標志著我國站在了世界核聚變研究的前端。2016年2月,中國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實現在國際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
5、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建造約需10年,耗資50億美元(1998年值)。
ITER裝置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俗稱「人造太陽」。2003年1月,國務院批准我國參加ITER計劃談判,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ITER談判聯合小組代表我國政府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草簽了ITER計劃協定。
我國參加ITER計劃是基於能源長遠的基本需求。2013年1月5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宣布,「人造太陽」實驗裝置輔助加熱工程的中性束注入系統在綜合測試平台上成功實現100秒長脈沖氫中性束引出。
㈩ "慧眼"號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有何意義
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是我國首顆大型天文望遠鏡,能穿過星際物質的遮擋「看」到宇宙中的X射線,相當於我國在空間探測領域多了雙眼睛。同時,衛星有效載荷由我國科研人員自主研製完成,在工程研製過程中,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難關,實現了多項X射線探測和電子學技術的國產化。
為什麼要觀測宇宙中的X射線?在浩瀚的宇宙中,脈沖星、伽馬射線暴、超新星遺跡、黑洞等都會輻射出X射線。如果接收到射線並加以分析,就能勾畫出這些天體的輪廓。但由於X射線無法穿越地球大氣層,科學家只能在高空或者大氣層以外觀測。也就是說,X射線望遠鏡能讓人們窺見黑洞的神秘一角。
此次發射的衛星本體呈立方體構型,設計壽命4年,裝載高能、中能、低能X射線望遠鏡和空間環境監測器等4個探測有效載荷,可觀測1—250keV(千電子伏特)能量范圍的X射線,主要工作模式包括巡天觀測、定點觀測等模式。
趙堅說,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具有三大特點。一是基於我國學者原創的探測方法,採用直接解調成像方法,解決了低成本探測器高精度成像問題,實現寬波段、高靈敏度、高解析度的空間X射線觀測。二是有效載荷種類全、規模大,探測模式多,4個有效探測載荷共計包含25個探測器單機,能段基本覆蓋整個X射線譜段,在世界現有X射線天文衛星中,具有先進的暗弱變巡天能力、獨特的多波段快速光變觀測能力。衛星可實現對伽馬射線暴的全天監測,將成為國際上在300keV—3MeV(兆電子伏特)能區面積最大的伽馬射線暴探測器。三是衛星平台服務保障能力要求高,為實現寬波段、高靈敏度、高解析度的觀測能力,加之載荷種類全、復雜性高,對平台提出更高的保障能力,如復雜的熱控保障、對地測控與數傳保障以及載荷長期工作下的能源保障能力等。
X射線天文衛星的研製始於美國。1970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X射線天文衛星,實現了X射線的巡天,開創了空間高能天文的新領域,打開了人類觀測宇宙的新窗口。我國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工程則於2011年3月立項。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工程總師馬世俊說,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填補了我國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研製的空白,實現了我國天文觀測由地面觀測到天地聯合觀測的跨越,鑄就了我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同時也推動了航天技術發展,大幅提升我國空間科學水平。
對銀河系進行高靈敏度的巡天監測,可首次獲得高能天體動態圖景
目前,國際上在軌運行的X射線天文衛星共有7顆,與它們相比,我國的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牛」在哪兒?
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系統載荷分系統專家宋黎明介紹,從工程和技術指標上來講,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在同類衛星中優勢非常明顯。首先,功能性能強,既能實現定點觀測,又能對大天區進行掃描成像,還能監測空間的高能爆發源。第二,探測波段寬,利用三種探測器,實現了1—250keV的全覆蓋。第三,探測面積大,尤其是高能X射線望遠鏡的探測面積超過了5000平方厘米,是國際上同能區面積最大的準直型望遠鏡。此外,衛星還具有工作模式多、平台高可靠的優點,在各種極端條件下都能可靠地完成觀測、數據星上存貯和及時下傳等工作,保證任務可順利實施。
「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將會對銀河系進行高靈敏度、高頻次的寬波段X射線巡天監測,大天區、大有效面積的寬波段X射線掃描巡天觀測能力,可以更有效地發現處於暴發態的X射線暫現源,在國際上首次系統性地獲得銀河系內高能天體活動的動態圖景,發現大量新的天體和天體活動新現象。」宋黎明說。
此外,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具有獨特的研究X射線雙星多波段X射線快速光變的能力,預期可以在黑洞和中子星雙星的研究中獲得許多新成果。同時,具有國際上硬X射線和伽馬射線能段最大面積的探測器,硬X射線天文望遠鏡衛星成為這一能段天空中最靈敏的探測器。
「值得一提的是衛星在200keV—3MeV的全天監測能力。我們在衛星進入正樣階段後發現,在高能X射線望遠鏡正常的工作模式之外,通過對其光電倍增管的高壓進行調整,可以用於對伽馬射線暴的全天監測,因此增加了這一伽馬射線暴監測模式。在200keV—3MeV能區,HXMT監測伽馬射線暴的有效觀測面積相比以往的設備可提高10倍左右。由於引力波暴也可能產生伽馬射線暴,HXMT在搜尋引力波電磁對應體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和明顯的國際競爭力。」宋黎明說。
面向全國徵集觀測提案,並將協同其他天文衛星聯合觀測
宋黎明介紹,作為我國首顆真正意義上的空間X射線望遠鏡和一個小型空間天文台,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向中國的天文學家全面開放,面向全國徵集科學觀測提案,並引導我國和國外地面天文設備對高能活動天體開展多波段聯合觀測,實現天地一體聯合觀測。同時,也將協同國際上其他在軌運行的天文衛星,開展對重要天體的聯合觀測。
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發射入軌之後的第五天將對科學儀器加電,開始為期5天的整體功能測試,然後進行為期140天的儀器性能測試、在軌標定觀測和試觀測,計劃於今年11月進入常規科學觀測。
趙堅介紹,目前,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在會同有關單位編制《關於促進空間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後期將持續推進重大空間科學任務,深化論證並啟動新的空間科學項目;強化空間科學關鍵技術預先研究;拓展空間科學領域國際合作。
為進一步推進我國空間科學的發展,「十三五」期間,我國將有4次重要的空間科學衛星和探測器實施發射。預計今年8月發射的中意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是用於監測獲取空間電離層和磁場異常變化信息的試驗衛星,研究地震前兆引發電離層和磁場變化的關聯,從而反演地震預測模型。2018年完成研製並發射的中法海洋衛星,將獲取海面風場、海浪等海洋動力環境參數,主要應用於海洋波浪預報、防災減災等領域。2021年左右完成研製並發射的中法天文衛星,將通過發現和快速定位各種伽馬暴,星地聯合完成伽馬暴的電磁輻射性質的全面測量,為暗能量和宇宙演化研究提供基礎觀測數據。將在2020年發射探測和著陸巡視的火星探測器,一次實現「繞、落、巡」,為後續開展火星科學研究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