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標准貫入試驗
一、試驗設備及操作技術要點
1.試驗設備
標准貫入試驗的設備包括:標准貫入器、觸探桿、穿心錘與錘墊四部分,見圖4-4所示。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設備規格已經統一,見表4-8。
表4-8 標准貫入試驗設備規格
圖4-4 標准貫入試驗設備(單位:mm)
1—貫入器靴;2—由兩半圓形管合成的貫入器身;3—出水孔;4—貫入器頭;5—觸探桿;6—錘墊;7—穿心錘
2.試驗的操作技術要點
(1)為保證標准貫入試驗孔的質量,要求採用回轉鑽進,以盡可能減少對孔底土的擾動。當鑽進至試驗標高以上15cm處,停止鑽進。
還應注意的是:①仔細清除孔底殘土到試驗標高;②在地下水位以下鑽進時,或遇承壓含水砂層時,孔內水位應始終高於地下水位,應保持孔底土處於平衡狀態,以減少對土的振動擾動;③當下套管時,要防止套管超過試驗標高,否則會使N值偏大;④緩慢下放鑽具,避免孔底土的擾動;⑤為防止涌砂或塌孔,應採用泥漿護壁。
(2)為保證錘擊時鑽桿不發生側向晃動,鑽桿應定期檢查,使鑽桿彎曲度小於0.1%,接頭應牢固。
(3)穿心錘落距為76cm,應採用自動脫鉤的自由落錘法進行錘擊,並減小導向桿與錘之間的摩阻力,避免錘擊時的偏心和側向晃動,以保持錘擊能量恆定。
(4)試驗時,先將整個桿件系統連同靜置於鑽桿上端的錘擊系統,一起下到孔底。首先將貫入器以每分鍾15~30擊的速度打入土層中15cm,以後開始記錄打入30cm的錘擊數,即為實測錘擊數N。當N>50擊,而貫入度未達30cm時,可記錄50擊的實際貫入深度,終止試驗。按實際50擊時的貫入度ΔS(cm),按式(4-15)計算貫入30cm的錘擊數。
土體原位測試與工程勘察
(5)提出貫入器,取出貫入器中的土樣進行鑒別、描述、記錄,保存土樣備用。
(6)最後繪出擊數N和貫入深度(H)的關系曲線(圖4-3)。
二、成果的校正
試驗的影響因素是很復雜的。其中有些因素可通過標准化的辦法使其統一以減少對試驗成果的影響,如設備、落錘方法、試驗方法等影響因素屬於此類;但另一些因素如桿長,地下水位、上覆壓力等,則是無法人為控制的。
1.桿長的影響
觸探桿長度對測試結果的影響,國內外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兩種代表性的分析理論,即:古典的牛頓碰撞理論及彈性桿件中波動理論。
按牛頓碰撞理論,隨桿長增長,桿件系統受錘擊碰撞後用於貫入土中的有效能量逐漸變小;而按彈性波動理論,隨桿長的增長,有效能量卻是逐漸增大,超過一定桿長後,有效能量趨於定值。
國內對此因素有兩種不同的處理意見:
《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J 7-89)規定桿長>3m時錘擊數按下式進行桿長修正:
N=αN′ (4-16)
式中:N為標貫試驗經桿長修正後的錘擊數;N′為實測的標貫擊數;α為長度修正系數,查表4-9。
表4-9 探桿長度校正系數α表
該表中α值,實際上是以牛頓碰撞理論為基礎計得的。
如用彈性桿件波動理論,當桿長 l≥14m,α=1.0;當桿長小於14m,由於輸入鑽桿的錘擊能量隨著桿長變短而變小,使擊數值偏大,α偏小,故不做桿長修正。
《地下鐵道、輕軌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307-1999)及《岩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規定不進行桿長修正。
2.地下水位影響的校正
Terzaghi和Peck提出,當實測N′>15的飽和粉細砂,建議用下式校正:
土體原位測試與工程勘察
交通部《港口工程地質勘察技術規范》規定,當用N值確定砂土的相對密度Dr及內摩擦角φ值時,對地下水位以下的中、粗砂層的N值,宜按下式校正:
N=N′+5 (4-18)
3.上覆壓力影響的校正
長期以來國內不考慮上覆壓力的影響。
三、標准貫入試驗成果的應用
根據標准貫入試驗的錘擊數,可對砂土、粉土、粘性土的物理狀態,土的強度、變形參數、地基承載力、單樁承載力,砂土和粉土的液化,成樁的可能性等作出評價。
1.評定土的強度指標
評定砂土的內摩擦角φ及粘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強度Cu有多種方法:
(1)Terzaghi和Peck提出粘性土不排水抗剪強度Cu為:
Cu=(6~6.5)N (4-19)
(2)Gibbs和Holtz統計的砂土經驗關系式為:
土體原位測試與工程勘察
式中:σv0為上覆壓力(t/m2)。
(3)Behpoor結合60項工程,對伊朗的亞粘土及粉質粘土(N<25擊),得:
qu=15N(kPa) (4-21)
(4)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於1950~1960年期間,在我國東南沿海諸省的101項工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試驗資料,統計出標貫擊數與無側限抗壓強度qu的關系式有:
對粘土地基,有792個標貫試驗,Ip>17,粘粒含量0%~87%,得:
qu=14N+3(kPa) (4-22)
對壤土地基,共有596個標貫試驗,Ip=7~17,粘粒含量為0%~54%,得:
qu=15.3N(kPa) (4-23)
2.評定砂土的相對密度和密實程度
直接按N值判定砂土的密實程度,見表4-10。
表4-10 直接按N值判定砂土的緊密程度
3.評定粘性土的稠度狀態
用N與粘性土的稠度狀態建立相關關系,國內外均有研究。Terzaghi和Peck(1946)提出的標貫擊數與稠度狀態關系,見表4-11。武漢冶金勘察公司曾用149組資料得到標貫擊數與稠度狀態統計的經驗關系,基本上與Terzaghi及Peck(1948)的結果相近。據表4-12就可以得到土對應於N值的稠度狀態。
表4-11 粘性土N與稠度狀態關系(Terzaghi和Peck)
表4-12 N與液性指數IL的關系
4.評定地基土的承載力
國外在以標貫試驗確定粘性土地基的承載力時,一般是由N值推求抗剪強度或無側限抗壓強度qu,再按理論公式計算承載力。
在國內,著重開展標貫試驗與載荷試驗對比研究,並提出經驗關系。
《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J7-89),對砂性土承載力標准值,列於表4-13,對粘性土承載力標准值,列於表4-14。
表4-13 N值與砂性土承載力標准值fk的關系
表4-14 N值與粘性土承載力標准值fk的關系
國內很多單位也提出不少地區性的經驗公式,使用時要注意地區性、土類的差異。
5.評定土的變形參數
用標貫試驗估算土的變形參數時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與平板載荷試驗對比,得出變形模量E0;另一種是與室內壓縮試驗對比,得出壓縮模量Es值。一些經驗關系式見表4-15所列。
表4-15 N值與E0或Es的經驗關系式
6.預估單樁承載力及選擇樁尖持力層
(1)求單樁承載力 用標貫擊數直接估算樁端和樁周極限承載力,國外已有些經驗可供借鑒。施默特曼(J H Schmertmann,1969)提出按表4-16估算打入樁單樁承載力。應用范圍:N=5~60。N<5時,用N=0計;N>60時,用N=60計。
表4-16 利用N值估算樁端極限阻力qbu和樁周極限阻力qsu
註:qc為靜力觸探的貫入阻力;摩阻比即靜力觸探側壁阻力和錐尖阻力之比。
日本《建築鋼管樁基礎設計規范》規定:在持力層為砂土時,樁端極限阻力為:
土體原位測試與工程勘察
式中:N1為樁尖以下2d范圍內的N平均值;N2為樁尖以下10d范圍內的N平均值;d為樁身直徑。
樁周總極限摩阻力為:
土體原位測試與工程勘察
式中:Ns為樁周為砂土部分N的平均值;Nc為樁周為粘性土部分N的平均值;As,Ac分別為樁在砂土層和粘性土層部分的側面積。
北京地質勘察處研究所,曾收集31組試樁與標准貫入試驗求單樁承載力的對比資料,提出以下公式求鑽孔灌注樁極限承載力q:
土體原位測試與工程勘察
式中:q為灌注樁極限承載力(t);lc、ls分別為樁身在粘性土部分與砂土部分的長度(m);
當孔底虛土厚度H>0.5m時,則採用下式:
土體原位測試與工程勘察
(2)選擇樁尖持力層 利用標准貫入試驗選擇樁尖持力層,從而確定樁的長度是一個比較簡便和有效的方法,特別是地層變化較大的情況更具突出的優點。
根據國內、外的工程實踐,對於打入式預制樁,常選N=30~50擊作為持力層。對廣州地區的殘積層N=30就可滿足樁長15~20m對持力層的要求。但應用時應結合地區經驗來考慮,如上海,一般在60m以下才出現N≥30擊的地層;多用半支承半摩擦樁,即可把樁尖持力層選在地下35m及50m上下的N=15~20擊的中密粉細砂及粘土層上。實踐證明,這也是合理可靠的。
7.液化判別
20世紀60年代,Seed等人在對美國阿拉斯加地震及日本新瀉地震的研究中,提出以標准貫入試驗的N值為主要指標的「剪應力比-標准貫入法」是很有影響的。
在中國邢台、海城、唐山地震後,結合現場調查並進行理論分析研究,參考Seed等人的成果,提出了以標貫擊數N值為主要參數,同時考慮地震烈度、有效覆蓋壓力和地下水位等主要因素的砂土和輕亞粘土的可能液化判別式。該公式納入國家標准《建築抗震設計規范》。
現行國家標准《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中規定:當飽和土標貫錘擊數(未經桿長修正)小於液化判別標准貫入擊數的臨界值時,應判為液化土。
液化判別標准貫入擊數臨界值可按下式計算:
土體原位測試與工程勘察
土體原位測試與工程勘察
式中:Ncr為液化判別標准貫入錘擊數臨界值;N0為液化判別標准貫入錘擊數基準值(表4-17);ds為飽和土標准貫入點所處深度(m);dw為地面到地下水位的深度(m);pc為粘粒含量(%),當小於3或為砂土時,應採用3。
表4-17 標准貫入錘擊數基準值
註:括弧內數值用於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 g和0.30 g的地區。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J 7-89,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01,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岩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2001,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林宗元主編.2003.《簡明岩土工程勘察設計手冊》,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孟高頭.1997.《土體原位測試機理、方法及其工程應用》[M].北京:地質出版社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土工所.2003.土工試驗技術手冊,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唐賢強,謝瑛,謝樹彬等.1993.《地基工程原位測試技術》,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王鍾琦,孫廣忠,劉雙光等.1986.《岩土工程測試技術》,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張喜發,劉超臣,欒作田,張文殊.1984.《工程地質原位測試》[M].地質出版社
❷ 鼠婦 實驗成果
鼠婦全躲在了陰暗潮濕的地方\
我也是初一的,選我把^_^
❸ 原位測試與土工試驗及其成果分析
原位測試與土工試驗及其成果分析,是桂林岩溶區岩土工程勘察的一個重要內容。各類工程的地基基礎設計,要求岩土工程勘察提供詳細的物理和力學性質指標。這些參數必須通過室內或場地原位測試得到,在加以整理和分析之後,作為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書的一個重要部分。
1.3.1桂林岩溶地區岩土工程勘察中所常用的原位測試方法
根據岩土條件,在桂林岩溶地區岩土工程勘察中,目前所採用的原位測試方法主要列於表1.2。
表1.2 桂林岩溶地區岩土工程勘察中常用的原位測試方法Table 1.2 Situ testing methods used commonly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in Guilin karst region
1.3.2圓錐動力觸探試驗及標准貫入試驗
1.3.2.1輕型動力觸探(N10)試驗
適用於深度小於4 m 的一般粘性土、粘性素填土和砂土層,表層岩溶塌陷地基密實度和地基承載力檢測,此外,還常常用來檢驗地基處理的質量和效果。
1.3.2.1.1試驗主要設備
輕型動力觸探設備主要由圓錐觸探探頭、觸探桿、穿心落錘三部分組成,落錘升降由人工操縱。
1.3.2.1.2試驗主要步驟
(1)探頭貫入土層之前,先在觸探桿上標出從錐尖起向上每30 cm 的位置。
(2)一人將觸探桿垂直扶正,另一人將10 kg穿心錘從錘墊頂面以上50 cm 處自由落體放下,錘擊速率15~30擊/min為宜。
(3)記錄每貫入土層30 cm的錘擊數N'10(擊/30 cm)。
(4)為避免因土對觸探桿的側壁摩擦而消耗部分錘擊能量,應採用分段觸探的辦法,即貫入一段距離後,將錐尖向上拔,使探孔壁擴徑,再將錐尖打入原位置,繼續試驗。或每貫入10 cm,轉動探桿一圈。
(5)當N'10>100或貫入15 cm 錘擊數超過50時,可停止試驗。
1.3.2.1.3資料整理
(1)輕型動力觸探由於貫入深度淺,可不作桿長修正,即N'10 = N 10。
(2)繪制輕型動力觸探擊數N 10與深度h的關系曲線。
1.3.2.1.4試驗成果的應用
確定地基承載力特徵值fa。目前當地主要還是參考原《建築地基基礎規范》( GBJ 7—89)的有關規定(表1.3),並結合當地經驗確定f a值。
表1.3 一般粘性土承載力特徵值fa與N 10的關系Table 1.3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 value fa of bearing capacity and N10 for general clayey soil
1.3.2.2重型動力觸探(N63.5)試驗
在桂林岩溶區,主要用於灕江一級階地的卵石、礫石、砂類土的密實度確定和地基承載力確定,尤其是在一級階地的塌陷地基中廣泛運用。
1.3.2.2.1試驗主要設備
重型動力觸探試驗的設備主要由圓錐觸探頭、觸探桿及穿心落錘三部分組成,落錘升降由鑽機操縱。
1.3.2.2.2試驗主要步驟
(1)探頭貫入土層之前,先測出錐尖到錘墊底面之間長度,即觸探桿長度。
(2)待錘尖打入到預測位置時,從觸探桿上標出從地面向上每10 cm 的位置。
(3)穿心錘自由落距76 cm,記錄每貫入土層10 cm 的錘擊數N'63.5。錘擊速率宜為15~30擊/min。
(4)每加上一根觸桿時,需記錄所加桿的長度,重新統計觸探桿長度。
(5)如N'63.5>50,連續3次,可停止試驗。
1.3.2.2.3資料整理
(1)觸探桿長度的校正:
當觸探桿長度大於2 m 時,需按下式校正:
N 63.5 =α·N'63.5
式中:N63.5——修正後的重型動力觸探錘擊數;
α——為觸探桿長度校正系數,按表1.4選取。
(2)觸探桿側壁摩擦影響的校正:
對於砂土和鬆散-中密的圓礫、卵石層,觸探深度在15 m 內,一般可不考慮側壁摩擦的影響。
(3)地下水影響的校正:
對於地下水位以下的中、粗、礫砂和圓礫、卵石,錘擊數(N 63.5)可按下式修正:
N 63.5 = 1.1N'63.5 +1.0
(4)繪制重型動力觸探錘擊數N63.5與深度h的關系曲線。
1.3.2.2.4試驗成果的應用
(1)根據修正後的重型動力觸探錘擊數N 63.5,灕江一級階地的卵石、礫石、砂類土的地基土承載力特徵值fa,目前主要是查找表1.5確定,實際上表1.5主要是根據《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所介紹的各種承載力查表綜合而來。
表1.4 動力觸探桿長度校正系數αTable 1.4 Correction factor α of drill rod length in dynamic penetration test
表1.5 卵石土、砂土地基承載力特徵值fa與N63.5的關系Table 1.5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 value fa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of cobble, sand and N63.5
(2)確定灕江一級階地的卵石、礫石、砂類土的地基土的密實度;主要是參考《岩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2001),見表1.6。
表1.6 卵石土密實度與N63.5平均值的關系Table 1.6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nsity of cobble and the average value of N63.5
(3)確定地基土的變形模量E0:根據鐵道部《動力觸探技術規程》(TBJ18—87)中的變形模量E0與N63.5的關系,見表1.7確定。
表1.7 圓礫、卵石土的變形模量E 0與N 63.5平均值的關系Table 1.7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form ation molus of gravel,cobble and the average value of N63.5
1.3.2.3標准貫入試驗
標准貫入是一種特殊的動力觸探試驗,適用於砂土、粉土、一般粘性土等。該試驗用質量為63.5 kg的穿心錘,以76 cm 的自由落距,將一定規格的標准貫入器預先打入土中0.15 cm,然後再打入0.30 cm,記錄0.30 cm的錘擊數,稱為標准貫入擊數(N)。
1.3.2.3.1試驗設備
標准貫入試驗由觸探頭(又稱貫入器、對開式管筒)、錘墊及導向桿、落錘(質量為63.5 kg的穿心錘)三部分組成。落錘距離由自動脫鉤裝置控制。
1.3.2.3.2試驗步驟
(1)先用鑽具鑽至欲測土以上15 cm,且應確認鑽孔通暢無堵塞。
(2)標貫探頭入土之前,先測出探頭靴口到錘墊底面之間的長度及探桿長度。
(3)將探頭壓入欲測土表面,然後進行錘擊,錘擊速率為15~30擊/min,錘擊落距76 ±2 cm,先記錄貫入15 cm 的預打擊數,然後記下再貫入30 cm 的標貫實測擊數N'。
(4)若需進行下一深度的貫入試驗,一般應隔1 m 後再進行。
(5)整個標貫過程中,孔壁不能有垮坍或孔壁上軟粘土等不能被擠出,以免造成探桿側壁摩擦加大。
(6)拔出探入器,分開對開式管筒,取出筒內土樣進行描述和試驗。
1.3.2.3.3資料整理
探桿長度校正:當探桿長度大於3 m 時,需按下式修正:
N =α N ·N'
式中:N——修正後的標貫擊數(擊/30 cm);
αN——桿長修正系數,按表1.8確定。
《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02),《岩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2001)對桿長修正作以下說明:我國一直用經過修正後的N 值確定地基承載力,用不修正的N值判別液化和判別砂土密實度。因此應按具體岩土工程問題,確定是否修正,且需在報告中說明。
表1.8 標貫試驗桿長修正系數αNTable 1.8 Correction factor αN of drill rod length in standard penetration test
1.3.2.3.4試驗成果的主要應用
(1)確定地基承載力特徵值fa。目前主要還是根據《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J 7—89)的規定,見表1.9和表1.10。
(2)確定地基土壓縮模量Es及變形模量E0。主要參考《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所介紹成果,見表1.11。
(3)估算砂類土的抗剪強度指標。主要參考《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中的表,見表1.120
表1.9 砂土承載力特徵值fak與N 的關系Table 1.9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 value fak of bearing capacity of sand soil and N
表1.10 粘性土承載力特徵值fak與N的關系Table 1.10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 value fak of bearing capacity of clayey soil and N
表1.11 E0(MPa)或Es(MPa)與N的關系Table 1.11 Relationship between E0(MPa) or Es(MPa) and N
表1.12 砂土黏聚力c、內摩擦角φ與N 的關系Table 1.1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hesion c,friction angle φ of sandy soil and N
(4)判定砂類土的密實度。按《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02)中規定,見表1.13,標貫擊數N值未加修正。
表1.13 標貫擊數N 與砂土密實度的關系Table 1.13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w count N of SPT and the density of sand
(5)判定粘性土的稠密度狀態。主要參考《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中的成果,見表1.14。
表1.14 粘性土的液性指數IL 與N的關系Table 1.14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quid index IL of clay and N
(6)預估單樁豎向承載力。主要參考《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中的成果,見表1.15。
表1.15 樁尖阻力P p、樁側阻力Pf與N的關系Table 1.15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ile tip resistance Pp,pile side resistance Pf and N
(7)判別飽和砂土、粉土的液化。根據《建築抗震設計規范》( GB 50011 —2001)的規定,桂林市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對於重要建築物,可以提高1度進行抗震設防。《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 —2001)規定對飽和砂土、粉土液化判定應採用標貫試驗,在地面以下15 m 深度范圍內,當飽和砂土、粉土實測標貫擊數N'(未經桿長修正)小於下式N cr時,應判為可液化土。在桂林岩溶地區,主要是對建設在灕江一級階地的重要建築物進行飽和砂土、粉土的液化判別。
桂林岩溶區岩土工程理論與實踐
式中:N cr——飽和土液化臨界標貫錘擊數;
N0— 飽和土液化判別基準標貫錘擊數,按《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 —2001)的規定選用;
ds——標貫試驗深度(m);
dw——地下水位深度(m);
ρc——飽和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當pc<3時,取ρc=3。
(8)檢驗地基處理質量和加固效果。主要用來檢測換土墊層、灌漿加固等地基處理後的地基密實度和地基承載力。
1.3.3岩土室內試驗
室內試驗包括物理性質試驗和力學性質試驗兩大部分。桂林岩溶地區各類岩土的室內試驗項目見表1.16,土的主要力學性質試驗項目見表1.17所示。當有其他特殊要求時,應制定專門的試驗方案。
表1.16 岩土室內試驗項目Table 1.16 The projects on geotechnical test in laboratory
表1.17 土的主要力學性質試驗項目Table 1.17 Specific projects for main m echanical test of soil
1.3.4桂林紅粘土物理力學參數分析
1.3.4.1桂林市紅粘土物理性質的基本特徵
(1)桂林市紅粘土的孔隙比較大,壓縮性較小,強度較高。孔隙比一般介於0.80~1.30之間。硬塑紅粘土壓縮系數一般在0.3 MPa-1以下,屬中—低壓縮性土;直接快剪實驗的黏聚力值一般在50~100kPa;內摩擦角值為10°~35°。
(2)高液限,高塑性。根據桂林市工程勘察資料分析,液限含水量>60%的約佔50%,塑性指數>20的約為70%。桂林市環城東路香山畫苑、臨桂縣四塘鄉政府地帶的紅粘土液限含水量最高分別為82%和86%,塑性指數則達39。
(3)飽和度高,天然密度大。紅粘土的飽和度一般可大於90%,天然密度一般在18~20 kN/m 3之間,土顆粒密度2.7 g/cm 3左右。
1.3.4.2物理力學參數在空間分布上的特徵
桂林紅粘土是一種多種成因的特殊土,廣泛分布在不同的岩溶地貌之上,紅粘土的這些條件形成了其工程地質性質的各向異性,主要表現在橫向分布和垂向分布的變化上。
1.3.4.2.1橫向分布特徵
受搬運、沉積過程的影響,比較而言,殘坡積紅粘土的含水量、孔隙比、液限較高,沖洪積的次生紅粘土則較小;紅粘土抗剪強度、壓縮性一般也大於次生紅粘土;但次生紅粘土的透水性較紅粘土大。
反映在地貌單元的分布上,不同地形地貌單元的紅粘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存在較大差異。據有關資料統計,峰林平原之上的紅粘土的含水量、孔隙比、液限及壓縮系數均較峰叢谷地、窪地大,見表1.18。
表1.18 桂林不同岩溶地貌單元紅粘土物理力學性質Table 1.18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d clay in different terrain units in Guilin karstregion
1.3.4.2.2垂向分布特徵
紅粘土工程地質性質在垂直方向的變化比較鮮明,一般地說隨深度的增加,紅粘土中含水量增加,稠度狀態逐漸從堅硬、硬塑、可塑過渡為軟塑和流塑,相應的含水率、孔隙比、壓縮系數等隨深度的增加也變大,塑性狀態隨深度增加而由硬變軟以至流塑,地基強度隨深度增加而由高到低,故在縱向上的變化是不均勻的。紅粘土在近地表3~5 m 范圍內,一般處於堅硬或硬塑狀態,其物理力學性質較好。在6 m 以下,土體一般呈軟塑狀態,物理力學性質較差;在溶溝、溶槽中,由於受地下水的補給或毛細作用,使地下水易在深部儲存,故土的天然含水量往往大於液限,呈流塑狀態,物理力學性質極差,不宜作為地基持力層。
研究還表明,在液性指數較小的條件下,紅粘土的脹縮性具有下層大於上層的變化特點。這主要是由土層的含水量和物質成分所決定的。在剖面上,由於上層紅粘土中氧化鐵聚集和老化,使土的親水性相對比下層弱,因而膨脹性能較差,而土的收縮性則主要是由於下層含水量大於上層之故。
次生紅粘土在垂向上也具有類似的特徵,隨著深度的增加,稠度狀態也經歷堅硬、硬塑、可塑、軟塑和流塑的過渡,相應地物理力學性質也逐漸變差。一般次生紅粘土並非直接覆蓋於基岩之上,而是覆蓋於沖洪積形成的含卵礫石土層之上,與其一起形成次生紅粘土的二元結構。此二元結構的下面才為基岩。
1.3.5桂林粉土、砂類土和卵石類土
桂林岩溶地區的砂類土和卵石類土,主要分布在灕江一級階地,其成因為沖、洪積,從粉細砂到卵石,各種粒徑范圍的砂土在整個區域范圍內均有分布,其主要的工程地質特徵如下:
(1)粉土:灕江一級階地區域內普遍分布,厚度一般為數十厘米至數米。為淺褐色,含少量石英砂粒及雲母碎片,無光澤反應,韌性低,干強度低,搖振反應中等。濕—稍濕,呈鬆散—密實狀態。
根據已有的室內土工試驗及原位標准貫入試驗結果,粉土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范圍見表1.19。
表1.19 粉土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Table 1.19 Main index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ilt
(2)砂類土:灕江一級階地區域內普遍分布,厚度一般為數十厘米至數米,多見粉細砂,為淺褐色-黃褐色,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含少量雲母碎片,其顆粒形狀呈不規則形—亞圓形,級配往往不良,且有時含有約10%以上的粘粒。濕—飽和,多為鬆散狀態—稍密狀態,由於堆積時間較短以及上覆土層厚度不大,受自重壓實程度相對較低,因此,區域內較少見中密—密實狀態的砂類土。
該層砂土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其原位標准貫入試驗N 值往往不大,粉、細砂的標准貫入試驗錘擊數往往只有3~5擊/30 cm。若完全以查表確定其地基承載力特徵值,會得出很低的地基承載力特徵值,只有40~70 kPa左右,但根據當地的工程經驗,該層的地基承載力特徵值可以達到100 kPa,主要是考慮了該層在建築物荷載的作用下,其孔隙迅速減小,沉降能夠較快完成,承載能力得以提高的緣故。
(3)卵石:灕江一級階地區域內普遍分布,厚度一般為數米至數十米不等,且其厚度受下伏基岩面起伏的影響變化較大。卵石成分主要為砂岩,含少量石英岩、花崗岩,呈圓一次圓狀,粒徑一般為20~80 mm,最大可達100 mm,含量約50%~80%,局部有增減,往往充填物為圓礫、砂及少量粘性土。
以典型的灕江一級階地桂林市建幹路福隆園場地為例[13],從上至下普遍分布鬆散、稍密、中密、稍密等4種狀態的卵石層,該層的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結果統計見表1.200
表1.20 桂林市建幹路福隆園場地卵石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成果Table 1.20 Results of DPT for Fulongyuan Venues in Jian'gan Road,Guilin
❹ 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實驗教學成果
(1)實驗教學改革與研究
①重視實驗技術研究,為學生能力的鍛煉提供優質環境
為了加強課程內容的實用性,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中心重視並加強實驗的教學,幾乎都有開設有實驗課時。軟體類課程採用大型實驗環境,並配備多個老師和研究生進行實驗指導。專業類骨幹課程由專職教師共同指導。
②不斷改進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建立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相適應的實驗教學模式
根據不同的實驗教學內容,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採取啟發式的實驗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手段, 注重能力發展的協調性、系統性和科學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具體的實驗操作之前,教師講解與本實驗有關的理論及實驗知識和實驗設計方案,讓學生充分明確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要做什麼、怎麼做和應注意些什麼,避免學生在實驗中的照方抓葯現象,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在實驗進程中或完成之後,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開拓他們的思路,引導他們思考,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我們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總結的理論(教師講解)--實踐(學生獨立實驗)--再理論(教師、學生共同討論,得到提高)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到的是系統而全面的實驗技能與知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增強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責任心。這種教學模式充分地將打好技能基礎與培養創新能力有機地結合,開創了實驗教學的新局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實驗教學模式。
採用精講多練,重在實驗指導的教學策略。精講是前提,多練是基礎。教師要抓住重點,講授基本要求,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學生通過上機練習解決怎樣做的問題,讓學生在計算機上學計算機,教師通過實驗指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按照知識綜合、技能綜合與思維綜合的原則,結合現代科技的發展,選擇一些實踐性較強的實際課題,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實踐,對他們進行綜合訓練。教師提出任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點評與討論中完成實驗設計方案,並在教師引導下,利用本實驗室的各種條件完成自行設計實驗的實施。通過這樣的實踐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引進先進的實驗教學手段,將復雜的理論直觀化、簡單化,將簡單的知識深入化,擴大認識面,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理解能力。如購買網路協議模擬教學系統。
由有經驗的老師,利用本中心提供的平台,組織學生參加國際國內的各類計算機技術比賽,培養高精尖的人才。指導實施學生研究計劃,百步梯攀登計劃,促進了對學生知識綜合、技能綜合與思維綜合和培養創新能力的培養。
③改革實驗教學考核方法
為了加強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將實驗成績納入課程的總成績中。考核學生的平時成績,包括實驗預習情況、實驗操作技能、實驗結果好壞、實驗報告是否規范整潔、實驗室常識、實驗態度及紀律衛生、實驗素質等方面。
考核學生的獨立實驗設計和實踐過程。注重對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及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
注意實驗過程的考查:學生要預習,做出實驗或設計方案。提交的實驗報告要有現象或問題分析,結果要傳到網路伺服器上,提交老師檢查。
一些課程考試全部在計算機上完成,取消筆試。對於綜合性題目,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方案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重視結果的考核。
學院還將課程與技能培訓緊密結合,學生在完成課程之後,還可以參加企業的培訓,獲得IT 企業頒發的技術認證證書,如Cisco 的CCNP、IBM 的WebSphere 和SUN 的Java 等專業技術認證。
(2)自製設備情況
計算機網路設備價值高,但學生進行實驗時需要使用電纜經常對設備進行拔插,結果導致設備容易損外,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自己設計了一個線纜引出面板,這樣不僅降低了設備維護費用,而且更方便了學生完成其實驗過程。
(3)學生和教師獲獎情況
2004~2006年,承擔國家級項目21項,經費 587萬元,省部級項目46 項,經費 556.4萬元,市級項目13項,經費 546.5萬元,橫向項目60項,經費1428.2萬元。
獲得省部級獎勵9項,其中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3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5項,2005年度河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
申請發明專利9項,授權2項,申請軟體著作權38項,授權38項,出版專著9部,發表三大索引論文217篇,其中EI索引141 篇,SCIE 索引35篇,ISTP索引 41篇
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獲得各種獎勵情況如表4-2所示。 獎勵類型 負責人 獲獎項目 省部委獎三等獎 王知衍 飛機票數字影像管理系統 省部級三等獎 閔華清 基於WEB的公路養路費徵收管理與分析決策系統河北省交通2003重點項目(編號J-030121) 廣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王知衍 飛機票數字影像管理系統 學校教學成果獎三等獎 梅登華 華南理工大學2003-2004年度教學優秀三等獎 省部委獎一等獎 周靄如 高等學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學體系建設 省部級三等獎 周靄如 2004年南粵優秀教師 省部級三等獎 周靄如 2005年南粵建功立業女能手 省部級二等獎 董守斌 Matrix智能郵件處理系統 表4-2 2004年 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獲獎情況 競賽名稱 獲獎情況 參與學生 第五屆全國機器人足球錦標賽 模擬11:11(mls)第一名(一等獎) 馮帆、何華創、朱明德、陳曉洪、郭曉文、黃光略 第五屆全國機器人足球錦標賽 模擬5:5(mls)三等獎 覃爭鳴、鄭喜景、陳亞鵬 2004中國足球機器人大賽 Fira 模擬組11:11一等獎、二等獎 馮帆、何華創、朱明德、陳曉洪、郭曉文、黃光略 2004中國足球機器人大賽 Fira 模擬組5:5 一等獎、二等獎 覃爭鳴、鄭喜景、陳亞鵬、劉偉 2004中國足球機器人大賽 Robocup 中型組1:1 三等獎 章奕貴、惠佳星、孫廣成、梁立平 2004中國足球機器人大賽 Robocup 中型組2:2 三等獎 章奕貴、惠佳星、孫廣成、梁立平 2004年第六屆中國智能機器人學術研討會足球機器人表演賽 模擬組5:5 第一名 范耀軍、覃爭鳴、鄭喜景、陳亞鵬 FIRA robo world cup 2004 Korea SimuroSot 11:11第三名 馮帆、何華創、朱明德、陳曉洪、郭曉文、黃光略、覃爭鳴 2004廣東省高校杯軟體設計大賽 一等獎 梁成、張嘉華、陳利強 2004廣東省高校杯軟體設計大賽 一等獎 陳戈、羅學成、張棟浩 2004 全國高校IBM Linux隨需應變應用設計大賽 一等獎 程媛媛、伍子軒、張芳松、江煒斌 第二屆「趨勢科技百萬程序競賽」決賽 第五名(五等獎)¥50,000 方天、鄧宇翔、黃建輝、何超林 第二屆「趨勢科技百萬程序競賽」決賽 最佳造型獎 ¥30,000 劉伯豪、羅志敏、黃賢俊、黃偉、葉健峰 第二屆「趨勢科技百萬程序競賽」決賽 最佳變革管理獎 ¥30,000 林古宏、湯思 、鄧維、黃海倫、王征宇 「高教社杯」2004年全國大學生數學模型競賽 省一等獎、全國一等獎 楊勁鋒(成員之一) 「高教社杯」2004年全國大學生數學模型競賽 省三等獎 郭勝基 表2-2 2005年 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獲獎情況 競賽名稱 獲獎情況 參與學生 第三屆全國搜索引擎和網上信息挖掘學術研討會(SEWM)中文網頁分類測評(CCT) 木棉中文網頁分類系統,第一名 曹鴻 第三屆全國搜索引擎和網上信息挖掘學術研討會中文WEB信息檢索 木棉中文信息檢索系統。第一名 陳曉志 第三屆全國搜索引擎和網上信息挖掘學術研討會中文WEB信息檢索 主題提取任務,第一名 歐健文、蔡斌、郭立山 第三屆全國搜索引擎和網上信息挖掘學術研討會中文WEB信息檢索 文本分類,第一名 朱旭圻、劉鵬飛 2005年度「微軟創新杯軟體開發大賽」 Butterfly旅遊自助系統,第二名 鄧宇翔 2005年度「微軟創新杯軟體開發大賽」 Butterfly旅遊自助系統,第二名 黃建輝 2005年度「微軟創新杯軟體開發大賽」 中國區優秀成果獎 周維 2005年度「微軟創新杯軟體開發大賽」 中國區優勝獎 張佳祺 2005年度「微軟創新杯軟體開發大賽」 中國區優勝獎 黃斌 2005年度「微軟創新杯軟體開發大賽」 中國區優勝獎 周維 首屆全國大學生思科網路設計大賽 三等獎 李鍵偉 第二屆IBM全國「Linux隨需應變」電子商務軟體設計大賽 優勝獎 黃斌 美國國家半導體2004-2005中國音頻設計大賽 PC-Centered Audio System,優秀獎 魏彬彬 第二屆「波導杯」手機軟體設計大賽 交通查詢,三等獎 魏彬彬 Java Cup全國大學生信息技術大獎賽 VDisk,全國二等獎 陳建、羅家峰、李靜鍇 許耿聰 Java Cup全國大學生信息技術大獎賽 VDisk,優勝獎 奚建飛、郭懿心、梁軼濤、王新忠 微軟Imagine Cup軟體開發大賽 全國第二名 何超林,方天 微軟Imagine Cup軟體開發大賽 優勝獎 黃偉、符偉安 第八屆廣東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作品競賽 基於多維感知的智能教學機器人,三等獎 葉榮華、余剛 第八屆廣東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作品競賽 關於大規模地形場景組織和渲染的策略的研究,一等獎 張嘉華、梁成、陳春華、陳利強 第九屆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作品競賽 關於大規模地形場景組織和渲染的策略的研究,二等獎 張嘉華、梁成、陳春華、陳利強 第六屆全國機器人足球錦標賽 FIRA模擬 11:11,亞軍 馮帆、陳煥、陳墩金 第六屆全國機器人足球錦標賽 類人組,亞軍 章奕貴、孫廣成、陳墩金、柳雄、陳健 第六屆全國機器人足球錦標賽 FIRA 模擬 5:5,二等獎 鄭喜景、陳亞鵬、覃爭鳴 2005中國機器人大賽 FIRA 模擬 11:11,二等獎 馮帆、陳煥、陳墩金、陳經特、陳健榮、蔡潔鋒、覃姜維 2005中國機器人大賽 RoboCup中型組4:4,季軍 惠佳星、章奕貴、孫廣成、梁立平、張斌 2005中國機器人大賽 FIRA 模擬 11:11,一等獎 陳墩金、馮帆、陳煥、陳經特、陳健榮、蔡潔鋒、覃姜維 2005中國機器人大賽 FIRA 模擬 5:5,一等獎 陳亞鵬、覃爭鳴、鄭喜景、陸露、劉雪紅、張智明、施東煒、吳偉文 2005中國機器人大賽 RoboCup中型組2:2,二等獎 章奕貴、惠佳星、孫廣成、梁立平、張斌、陳春華、何文裕、嚴世廣 2005中國機器人大賽 RoboCup中型組 2:2,三等獎 孫廣成、章奕貴、惠佳星、梁立平、張斌、陳春華、何文裕、嚴世廣 2005中國機器人大賽 RoboCup中型組 4:4,三等獎 章奕貴、孫廣成、惠佳星、梁立平、張斌、陳春華、何文裕、嚴世廣 2005中國機器人大賽 類人組,技術進步獎 柳雄、孫廣成、陳墩金、楊育奇、范耀軍 第十屆FIRA足球機器人世界盃 FIRA HuroSot ,第三名 范耀軍、覃爭鳴、陳墩金、馮帆、章奕貴、鄭喜景、陳亞鵬、陳健 ACM程序設計大賽 廣東省第二名 ACM程序設計大賽 亞洲賽成都賽區,銀獎 廣東省高校杯軟體設計大賽 Et防火牆,二等獎 張智卓、朱志強 廣東省高校杯軟體設計大賽 基於P2P的IPTV軟體系統,二等獎 陳新新、陳業偉、連賓雄 「數模」大賽 美國賽,三等獎 陳炎 表2-3 2006年 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獲獎情況 競賽名稱 獲獎情況 參與學生 2006中國機器人大賽 類人組,冠軍 柳雄、孫廣成、陳墩金、楊育奇、范耀軍 2006微軟中國軟體設計大賽 第三名 黃福鵬、孫鎮濤、柴陽陽、王艷波
❺ 中國70年代科技成果
1、東方紅一號衛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系。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仍在軌道上。
2、兩彈一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3、晶體管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4年,中國製成了第一台全晶體管電子計算機441—B型。
4、1965年9月17日,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研製成功
從1958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三個單位聯合,以鈕經義為首,由龔岳亭、鄒承魯、杜雨蒼、季愛雪、邢其毅、汪猷、徐傑誠等人共同組成一個協作組。
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肽鏈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經過周密研究,他們確立了合成牛胰島素的程序。這是中國當時唯一一次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
5、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
1966年10月27日,中國在本國國土進行的導彈與核彈頭結合的發射試驗。又稱導彈核武器試驗 。
10月25日,聶榮臻抵達導彈試驗基地,對試驗工作進行了全面檢查和部署。26日,核導彈安全轉運至發射陣地。27日凌晨,完成導彈與核彈頭的對接。9時,核導彈起飛,9時9分,經894千米的飛行,核彈頭在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場的靶區上空569米的預定高度爆炸。
爆炸威力為1.2萬噸TNT當量。在此之前,沒有任何國家在本國國土上進行導彈核武器試驗。「兩彈結合」試驗成功,標志著中國有了能用於實戰的核導彈。此後,未再進行導彈與核彈頭結合發射試驗。
❻ 什麼叫工藝試驗
准確的說工藝試驗是為考查摸索工藝方法、工藝參數的可行性或材料的可加工性等而進行的試驗。
應記錄焊接時的氣候條件、焊機參數、電流大小、焊條型號、桿件是否預熱、焊接效果(焊縫強度是否符合要求)。根據工藝試驗成果,總結出能夠指導正式施工的作業指導書。
❼ 什麼是中試試驗
中試就是產品正式投產前的試驗,即中間階段的試驗,是產品在大規模量產前的較小規模試驗。
企業在確定一個項目前,第一要進行試驗室試驗;第二步是「小試」,也就是根據試驗室效果進行放大;第三步是「中試」,就是根據小試結果繼續放大。中試成功後基本就可以量產了。
驗證內容
(1)工藝驗證(工藝流程、工藝路線、單板工藝、整機工藝、包裝工藝、物流工藝);
(2)工裝驗證(裝配工裝、測試工裝、生產設備)
(3)生產測試環境、測試程序、工作程序進行驗證,並完成相應檢定規程;
(4)結構驗證;
(5)產品數據驗證(BOM、PCB、SCH等設計文件及生產性工藝文件驗證)
(6)產品可靠性驗證;
(7)對物料可采購性驗證;
(8)對研發遺留問題進行驗證。
❽ 要當試驗員需要做些什麼
建築工地實驗員要按規定對原材料和過程半成品送到質監站去檢測,然後取報告,送檢材料的復試報告拿到後,及時送給工地資料員。負責現場標准養護室的動態監控,滿足試塊養護要求,填寫試驗台帳及技術資料台帳,負責編寫一部分技術資料以及貫標資料等。
❾ 科技成果報告怎麼寫小學的,快速。
小學的,要求不是很高,以下內容有的就寫沒有就不需要寫了
文本結構
科技成果報告文本由標題、摘要、關鍵詞、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參考文獻等部分組成。
標題
簡明、准確地寫出該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摘要
概括地說明該研究的目的及重要性,並極其扼要地表述是以何種實驗材料與方法得出的何種研究結論,突出論文的新見解和研究結果的意義。
關鍵詞
這是表達文獻主題概念的詞彙,它可以從標題和摘要中提出(一般提出3-4個關鍵詞),關鍵詞可供檢索性期刊(或資料庫)編入關鍵詞索引,供國內外科技人員查閱。
前言(或導言、引言)
簡要表述本研究課題的背景、前人的研究結果和未能解決的問題,以及本研究的主要實驗(試驗)內容和研究目的。
材料與方法
詳細寫出本研究所用的實驗(試驗)材料、實驗條件、採用的實驗方法以及其理論依據,具體的實驗操作步驟。
結果
客觀描述和科學分析實驗(試驗)過程中發生的現象;寫明應用的公式、反應方程式;用表格、坐標圖或曲線圖准確列出實驗中得出的數據;表述實驗得出的最終結果。
討論
討論是將實驗研究中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高度。其重點內容是對實驗數據和現象進行科學分析,並對數據誤差和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進行解釋,探討對實驗材料及方法的改進。在討論的撰寫中,表述要全面、辯證、客觀、切忌武斷。
參考文獻
列出與本研究課題直接有關的前人發表的文獻(包括參考前人的成果、方法、材料等)
參考文獻的格式如下:
作者、論文標題、期刊名、卷、期、頁、年份(圖書主編、書名、頁、出版社、出版年份)
還要翻譯么…
❿ 請問有誰能幫我《對企業盈利能力分析體系的思考》這論文的預期成果和實驗方案與可行性分析怎麼寫呀謝謝
企業盈利—看成本效益.二看產品附加值,技術品牌.三看市場需求.四看回報率,時間利潤.先試點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