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物學最新成就
最新生物學研究成果
一、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新發現
在對果蠅和小鼠的研究中,研究者證實了一種造成Alzheimer病人傷害性腦斑塊積累的蛋白實際上是一種分子運輸系統的重要部分,在腦中作為蛋白運輸的信號。此外,研究者還分析了這種稱為「澱粉樣前體蛋白(APP)」的蛋白質,這種蛋白可導致腦運輸通道的阻礙並最終神經細胞死亡。
這一發現是描述APP運輸作用的第一批數據,而且對於Alzheimer患者腦內蛋白的細胞間運輸功能,此提出了一個關於β-澱粉樣蛋白的傷害性斑塊沉澱物的新假說。
這一發現的研究者是Howard Hughes醫學院,加州大學聖地亞哥醫學院細胞和分子葯物教授,Lawrence S.B. Goldstein博士。研究結果發表於11月8日的Neuron 雜志和12月6日的Nature雜志。
「雖然這還只是對APP軸突輸送和β-澱粉樣蛋白產生部位二者之間相互聯系的初步了解,但是我們的工作對Alzheimer病人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的方式,即直接地針對β-澱粉樣蛋白和APP運輸」 Goldstein說,「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APP產生β-澱粉樣蛋白的機制。」
他還說,人體內所有的細胞都能產生β-澱粉樣蛋白,但是只有神經系統會被這種蛋白傷害。「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神經元易於被APP損傷的原因。」
雖然科學家已經知道了APP形成的斑塊產生於β-澱粉樣蛋白,但是他們並不清楚這種蛋白是怎樣在哺乳動物體內發生作用的,也不清楚APP是在哪裡轉化為β-澱粉樣蛋白的。
在2000年11月 Neuron 研究首次公布的研究結果中,Goldstein領導的小組描述了APP與一種軸突內物質轉移信號的關鍵酶之間生化反應第一個證據,這種酶使得中樞神經系統在軸突內進行長距離的物質傳送。
在2001年11月8日出版的 Neuron 中,研究者用果蠅作材料,確定了APP在軸突運輸中的關鍵作用。缺失APP會導致軸突物質運輸功能的喪失。在另外的一系列實驗中,當他們在果蠅體內引入了過量的APP,則軸突系統則阻塞並死亡。
在他們最近的Nature發表的文章中,研究小組用一個小鼠模型鑒定了決定分子移動的運輸系統——被稱作β-secretase (Bace)和presenilin的酶系,這些酶也作用於APP 轉化為β-澱粉樣蛋白的過程中。 這一過程發生於軸突運輸過程中細胞中的APP, Bace和 presenilin。
「一旦產生了β-澱粉樣蛋白,軸突運輸就可能被阻斷,」 Goldstein說,「我們認為這種阻斷可以看作運輸通道阻礙和神經元死亡的標志」。(基因潮)
二、追蹤病原體:新的資料庫開發成功
Cornell大學12月4日消息:食品科學,工程和計算機系的學生聯合開發出了基於網路的軟體和資料庫,用於追蹤和比較細菌的遺傳印記和特徵病原體追蹤軟體使得從事追蹤毒性菌源及其蔓延的科學家進行冗長的菌株對照程序的耗時,從原來的幾天或幾小時縮短至幾分鍾。.
「在進行病源體追蹤以前,實驗室使用了三種不同的資料庫和兩種表格程序」,Cornell 大學食品科學系的助理教授Martin Wiedmann說道:「我們尋找工程和計算機系學生合作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雖然目的明確,但我們不知道怎樣將這些想法組合起來。」
「在進行病源體追蹤以前,實驗室使用了三種不同的資料庫和兩種表格程序」,Cornell 大學食品科學系的助理教授Martin Wiedmann說道:「我們尋找工程和計算機系學生合作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雖然目的明確,但我們不知道怎樣將這些想法組合起來。」
該資料庫的新穎之處在於使菌株特徵比較和分子亞型影象(DNA指紋技術)變得更簡潔,研究者可以使用這種工具從不同實驗室快速收集菌株的亞型數據,來分析許多感染性疾病的爆發和流行,並總體評估細菌的生物多樣性。
在1999年Wiedmann首次應用他的原始資料庫從而協助降低了李斯特桿菌病爆發的死亡人數。1998年十月和1999年2月之間,全國有100多人因為食用了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罕見桿菌污染的熱狗而遭受感染,Wiedmann的工作使Atlanta疾病控制中心(CDC)確定了疾病爆發的原因,結果污染的熱狗立即被禁售,成為歷史上最大的食物禁售事件。病原追蹤的早期版本發現15個樣品中有7個具相同的遺傳指紋,這意味著這7個病人感染了同一菌株,CDC也注意到了李斯特桿菌病感染病例的上升,但直到有Wiedmann的指紋技術以後,他們才認識到了所尋找的菌株。
Wiedmann實驗室開發新的資料庫的學生之一,Michael Chung,先是開始組織了資料庫所需要的病原體特徵,這些特徵包括區帶DNA序列及其顯型特徵,然後與開發該軟體的計算機系的學生團隊合作,建立了網路伺服器,並發展了軟體的圖象識別能力。
項目在2000年秋末完成,然而Chung說該程序還不能轉移到多台計算機中使用,增加新特性也比較困難。但在過去的一年內,Chung和Cornell大學已畢業的學生Steven Cai,在校三年級學生Mike Bohlander,已經極大的改進了該程序使得其能在大型網路伺服器上安裝並能處理大容量的數據和查尋。
資料庫中含有數以千計的指紋數據,及食物污染病原體,酸敗有機體及其他如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桿菌,假單胞菌,弧菌,溶血鏈球菌,乳酸菌的數據。為Cornell 大學「世界冠軍機器人足球」團隊(RoboCup)開發過圖象識別軟體的99級計算機系學生Thibet Rungrotkitiyot,開發了病原體追蹤的圖象識別軟體,為不同菌株遺傳印跡進行圖象比較。
病原體追蹤軟體的編程是由計算機系2000級學生Xiaozheng Zhong,Joe Cheng-Yu Huang ,2001級的David Wang,Rungrotkitiyot, Jian-Ning Janet Cheng,Ernie Ho共同完成的。文庫和搜索引擎由Cai Chung, Wiedmann 和 Roger Jagoda研究員開發。項目經過Cornell 大學食品科學系的副教授Kathryn Boor的努力,得到了美國農業部和Dairy Management公司的支持。
母愛來自恐龍?
2004年09月21日15:33 國際先驅導報 人們通常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愛護行為由鳥類進化而來,但最新古生物學的研究成果顯示,鳥類的這種行為很可能是繼承自恐龍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在恐龍滅絕後,類似於鱷魚這樣的爬行動物以及鳥類,對自己的後代都有本能的關愛行為,它們孵育和喂養自己的子女,並為自己的子女擋風遮雨,保護子女的安全。古生物學家一直迷惑不解的是,這種養育行為是從爬行類和鳥類開始獨立進化的,還是繼承自它們共同的祖先——恐龍? 最近,中美科學家所做的一項聯合研究對動物養育行為的起源提供了初步的答案。他們所利用的正是中國遼寧發現的一處非常奇特的恐龍化石遺跡。 中國有著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在中國的內蒙、遼寧、廣東、四川、河南等省都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群。這處恐龍化石遺跡是遼寧省農民發現的,恐龍化石現在保存在大連自然博物館。 這處恐龍化石遺跡的主角是一個成年鸚鵡嘴龍,但令人稱奇的是這只成年鸚鵡嘴龍的周圍蜷縮著34隻小鸚鵡嘴龍,這處遺跡將一幅舐犢情深的場面完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這是生活在1.25億年前的一個恐龍家庭,而不是35隻互不相乾的恐龍湊巧聚在了一起。」研究的參加者之一,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的戴維·瓦里基奧教授說,「人們通常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愛護行為由鳥類進化而來,但這項發現顯示,這種關愛行為是一種更為原始的本能,鳥類的這種行為很可能是繼承自它們的祖先——恐龍。」 鸚鵡嘴龍生活在1億多年前的亞洲東北部,也被稱為「鸚鵡蜴」,因為它們有著鸚鵡一樣的喙。鸚鵡嘴龍強壯、敏捷,用兩個後腿行走,以堅硬的植物枝乾和果實為食。這處化石遺跡保存的相當完好,研究人員沒有發現分離的骨骼,這表明當時這些恐龍是在活著的狀態下被迅速埋葬的。而且它們死亡的姿態並不是像通常那樣側卧在地上,而是直立並且頭向上伸著。當時發生了什麼,讓這35條鸚鵡嘴龍定格在這一刻? 有人猜測是火山爆發的火山灰掩埋了這些恐龍,但戴維· 瓦里基奧認為火山灰埋葬的速度不會這么快,不可能形成今天這樣的場景。他更傾向於當時突然發生了塌方或洪水,使這一家子恐龍頃刻之間就被埋葬,直立並向上伸著頭的化石讓我們看到了它們當時垂死掙扎的景象。 有些種類的恐龍,如獸腳龍和鴨嘴龍被認為也可以築巢,但遼寧鸚鵡嘴龍化石是第一個顯示恐龍具有養育行為的清楚的例證。現在還無法確定這個長75厘米的成年恐龍的性別,但無論雌性還是雄性動物都有照顧後代的本能,許多鳥類父母雙方都具有照顧子女的天性。從化石還無法判斷幼鸚鵡嘴龍的大小,但幼龍的骨骼發育良好,已經完全骨化,說明這些幼龍當時非常健康,也間接說明了成年龍對這些幼龍照顧得很好。 密歇根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傑夫·威爾遜說:過去通過化石來識別古生物的養育行為非常困難,因為生物的行為和生物外表或結構不同,無法從只能顯示單一時間斷面的化石來推斷。而遼寧鸚鵡嘴龍化石的可貴之處是不僅顯示了恐龍的個體,而且顯示了個體之間可能的關系,也可以說顯示了一種生活狀態,這是非常罕見的。1.25億年前的一次災難如同一架相機,清楚地拍攝了一群幼小恐龍圍繞在母(父)親身旁的畫面。但動物的養育行為是復雜的,如果恐龍具有這種行為,那麼它們達到何種程度還不得而知。也許成年恐龍只是為了能看到自己的子女,而簡單地把幼龍聚攏在一起? 人們常常認為恐龍是一種很笨的動物,現在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恐龍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聰明和復雜。我們可以設想,作為地球上多種動物的祖先,恐龍把養育子女的技能傳給了後代,憑借這樣的技能,這些後代在經過了億萬年痛苦的進化後終於走到了今天。
B. 目前在生物科技方面有研究成果,求全世界各種生物、環保等科技大賽,最好是國家級或更高。謝謝
澳大利亞生物科技最新進展
卓越的國際聲譽
澳大利亞的醫學研究建立在逾百年的卓越成就上,並在繼續為改善人類健康做出重大貢獻。澳大利亞的先驅企業家與生物科技的創始人們披荊斬棘,創新實踐,為其生物科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青黴素的發現與開發,到電子耳蝸和仿生耳的發明,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碩果累累、捷報頻傳,在醫學研究史上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這個國家勇於發現的傳統於2005年再次獲得令人欣慰的報答——兩位澳大利亞學者Barry Marshall和Robin Warren贏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彰顯出澳大利亞的醫學研究實力。他們發現了胃潰瘍是由一種常見的內臟細菌(即幽門螺桿菌)而非壓力引起的。這兩位科學家是澳大利亞諾貝爾獎獲得者傑出名單中最新添加的兩位。1915年,父子團隊William Henry Bragg和William Laurence Bragg 因創建用X光分析晶體結構的新的科學分支而榮獲諾貝爾獎。Howard Walter Florey 則是在 1945 年獲的該項殊榮,他發現盤尼西林對多種傳染病的治癒具有特殊的療效,這一發現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1963年,John Eccles 在神經生理學領域的開創性實踐,使他贏得諾貝爾桂冠;John Cornforth 則是因其在立體化學領域的成就,而於1975 年贏得此獎。Frank Macfarlane Burnet 對獲得性免疫耐受性的發現,以及 Peter Doherty 在細胞媒介型免疫防禦特異性領域取得的成就,都大大豐富了免疫學。他們分別於在1960年和1996年,榮獲了此項舉世公認的獎項。從而使澳大利亞這個年輕且總人口只有2,000萬的國家卻先後共有9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的殊榮。
澳大利亞其他的世界領先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包括:阻塞型慢性肺病的治療,kapanol 無疼持續型隱形眼鏡,防止心力衰竭的激酶抑制劑,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防止人類乳突瘤病毒而研發的疫苗,顯示人類癲癇發作症狀的老鼠模型,極具革命性的基因沉默技術,合成不飽和脂肪酸,將對治療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產生關鍵作用的「動物模型」,確認Sutherland -Haan綜合症智力障礙患者具有的一種基因和發現酸性土壤地區耐鋁毒基因的幾種DNA標記。這些卓爾不凡的成績受到了國際的公認。
無限的優勢和潛力
低成本的研發、出色的科技人才、獨特的生物多樣性以及商業化的歷史業績,都顯示出澳大利亞是一個充滿吸引力的生物科技之都。目前澳大利亞已成為亞太地區第一、世界第六的生物科技中心。
澳大利亞僅擁有世界0.3%的人口的,卻擁有2.5%的世界醫學研究,以及2.9%的全球科技出版物。經濟學人智庫2005年11月基準研究報告的部分結論包括:作為開展臨床試驗的地點,與包括英國和美國在內的6個競爭國家相比,澳大利亞排名第一;澳大利亞在成本方面顯著低於如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等OECD成員國家,尤其在高技能勞工的僱用成本方面擁有明顯的優勢;澳大利亞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因其能有效平衡各方利益,而位居日本、英國和美國之前。
澳大利亞擁有高技能、高生產力的多元文化勞動力,有效地支持了其國際競爭力。這樣的勞動力的產生正是由於澳大利亞的世界級的教育系統。據管理發展學院(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稱,澳大利亞的教育體系因其能夠滿足有競爭力的經濟的需要,在世界上排名第四;其大學教育體系則排名第九。在《時代》雜志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中,6所澳大利亞大學位列世界前 50強。2002年,澳大利亞勞動人口中研究人員的比例(平均每千勞動人口7.2人)在OECD 國家排名第七位,高於經濟合作組織平均水平的6.3 人。
澳大利亞的主要生物科技公司的數量在短短4年時間內翻了一倍有餘,達到420家。與美國和歐洲的同業相比,澳大利亞的生物科技行業相對較年輕,近50%在澳大利亞股票交易所上市生物技術公司是從公立研究機構中涌現而出的。大多數澳大利亞生物技術公司屬於中小型企業。但是在過去幾年中持續強勁的增長以及迅速增加的市值標志著實力轉換。截止到2005年12月,157家在澳大利亞股票交易所上市的生物技術、醫療設備和其它保健公司的市值,由2004年的271億澳元增加至424億澳元,在一年時間內上升了56.5%。這些領域中主要的15家公司的市值為349億澳元。
·百人博士發現肝臟再生新機制文章登Hepatology
·傑青09最新文章解析蛋白機制
·第四軍醫大幹細胞研究成果
·09中國科學家新發表論文
·港中大研發成功:雞吃米可抗禽流感
·曹雪濤院士09最新文章解析腫瘤免疫逃避機制
·北大985計劃發表最新文章
·女博導甲基化研究成果登Genome Research
·特聘教授08年多篇文章解析疾病分子機理
·最新發現與創新:蘋果的氣味「看」出來
·十年引用次數最多的中國科學家論文
·09年中國科學家兩篇高點數文章
·南農大973項目成果登英文期刊
·中國科學家1月Nature文章
·引用最多的中國科學家論文(2008)
·再站輝煌:神經所09年最新《Neuron》文章
·女院士08國家自然科學獎成果文章
·863項目連發兩篇文章
·08年國家科技獎勵獲獎項目擁有八百餘項發明專利
·廈大開發新型試劑盒 5分鍾測赤潮生物
·07增選院士最新JBC文章解析信號蛋白
·08盤點:北大發表的學術論文(下)
·清華大學連發JBC,Nature子刊文章
·浙大生科大熊貓基因組研究成果登PloS One
·北京人禽流感病例病毒分析結果公布
·863項目專家最新《PNAS》文章
·復旦女博士最新《Cell》子刊文章
·我國胃癌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有效降低胃癌發生率
·新方法治療Ⅰ型糖尿病獲成功
·中國幹細胞及再生技術將獲里程碑式發展
·中科院2008年取得一批重要創新成果
·上海農科專家首創香菇DNA指紋圖譜庫
·上海生科院一項優秀科技成果榮獲200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
·香港:患者發生肝細胞肝癌的有效預測
·影響因子達52的國際期刊發中國新研究成果
·華東師大周曉明教授《Nature》子刊文章
·中科院博士連發Nature,PNAS文章
·雲大等攜手多國科學家《Cell》子刊文章
·小麥評估體系研究獲08年科技進步一等獎
·瑞金醫院5代人不懈研究胃癌 「厚積薄發」摘碩果
·Stem Cell:細胞靜止與癌症...(1-21)
·人禽流感疫苗研究熱門技術:反向遺傳技術(1-21)
·日本學者發現治膽管癌新葯(1-21)
·兩蛋白與腫瘤細胞分化有關(1-21)
·Nature子刊:特殊蛋白妨礙p5...(1-21)
·法研究發現一種免疫細胞會引發帕金森...(1-21)
·幹細胞實驗技術入門(1-20)
·流式細胞術的最新突破(1-20)
·抗癌新葯nimotuzumab將進...(1-20)
·科學家揭開人體顫抖之謎(1-20)
·美繪制出癌症標識酶三維結構圖(1-20)
·科學家發現新的基因變異 攜帶者患心...(1-20)
·發現植物固醇合成新路徑(1-20)
·Nature:炎症與癌症易感性(1-19)
·最新Cell封面文章解析泛素化與細...(1-19)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list.asp?boardid=3
C.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麼最新發展成果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麼最新發展成果
1.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2.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3.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4.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 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5.美國科學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科學家說,將可在兩年內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術,幫助數百萬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獲准於兩年內在五個治療中心為50到70名病人安裝這種「仿生眼睛」。
以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統利用一個安裝在眼鏡上的照相機,把視覺信號傳送到眼睛裡的電極。
以前接受不夠先進的人工視網膜移植手術的病人能夠「看到」 光線、影像和物體的運動。但圖像不夠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這種手術,現在他上街時能夠避開長的或較低的樹枝,但看人時好像是看到一團黑影。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研造的「仿生眼睛」嘗試從相機取得實時的圖像,然後把它們變成微弱的電信號,輸送到一個接收器後,在通過電極,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讓失明者能夠「看到」景物。
這種新的裝置比傳統的人工視網膜更細小,但擁有多達60個電極,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積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術也更容易。
D. 搜尋「生物學最新進展」有關科研方向、課題及成果內容
《自然》雜志公布全球首個個人基因組圖譜
2008年世界進入個人基因組時代,從4月開始,相繼有DNA之父詹姆斯·沃森基因組圖譜、首個女性基因組圖譜、首個癌症基因組圖譜、首個漢人基因組圖譜出爐。這些成果為疾病的研究帶來新的視野。
2008年度諾貝爾獎
2008年,病毒學家和GFP專家是諾貝爾獎的最大贏家,生理或醫學獎授予了發現艾滋病病毒和人類乳突淋瘤病毒的三位科學家,而化學獎授予了GFP領域的三個關鍵人物,下村修、馬丁查爾菲和錢永健。
中國科學家《Nature》改寫進化史
恐龍-鳥類進化過程中缺失的拼圖被中國科學家補上,張福成等研究人員的新發現,改寫了恐龍-鳥類演化的歷史,他們還原了歷史的真相。
《Science》改寫癌症研究:腫瘤轉移並不是晚期事件
新的研究成果顛覆了經典的癌症理論,腫瘤細胞轉移並不是癌症晚期事件,其實癌症轉移從癌症發生的早期就已經悄悄開始了。這一新的發現,將改變癌症的治療策略。
08《科學》十大突破最高獎:細胞程序重排技術
iPS技術2008年取得了飛躍性的進步,12月入選Science十大科學突破,它的研究意義在於開啟了再生醫學領域的新篇章,人類疾病治療手段也因它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英國放行"人獸胚胎":不會出現"人猿戰士"
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受到倫理道德的限制,科學家們轉而把希望寄託在克隆技術上,希望通過動物的卵細胞構建人獸混合胚胎以走出困境,英國成為首個吃螃蟹者,國家立法批准人獸胚胎的研究。
克隆研究重大突破:冷凍小鼠的健康克隆體
從一個在零下-20℃保存了16年的小鼠腦組織死亡細胞中提取細胞核,通過克隆技術產生了12個健康的克隆胚胎,這不是夢想,是現實,科學家新開發的克隆技術取得了新的突破。這意味著,將來人類可以克隆恐龍、埃及法老,只要能獲得死細胞,科學家就能把它/他復活。
《柳葉刀》發布幹細胞治療大突破
幹細胞一直是再生醫學研究的熱門領域,2008年,幹細胞理論研究取得了諸多成績,可是幹細胞治療技術一直沒有突破,《柳葉刀》這項成果在幹細胞治療領域取得了質的飛躍,研究者用患者的幹細胞在體外培養出器官,再移植到患者體內,成功治癒患者。這項里程碑式成果加速的幹細胞治療的步伐。
世界首例人造無核紅細胞誕生獻血或成歷史
血液,生命的液體。2008年科學家首次培育出人體無核紅細胞,這意味著人類在人造血液的進程上又邁出非常重要的一步,以後人們就不用擔心血液短缺的問題了。一旦這項技術成功的應用於實際生產,你想要多少血液就有多少。 在未來,獻血因此而將成為歷史。
2007
7月
2007年7月18日,克萊格•凡特領導的研究團隊將絲狀霉漿菌(Mycoplasma mycoides)的基因組克隆到山羊霉漿菌(Mycoplasma capricolum)體內,這是人類首次將整個基因組在不同物種之間克隆。
6月
2007年6月29日,國際合作團隊完成了埃及斑紋(Aedes aegypti)的基因組定序,發現約含有13億7600萬個鹼基對,組成約15000個基因。這項研究有助於一些傳染病,如登革熱或黃熱病的防治。
5月
2007年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
2007年5月2日,哈薩克裏海地區從4月以來,已發現超過800隻大小海豹死亡,原因可能是暖冬與冰層提早溶化。
2007年5月1日,美國埃默里大學與亞特蘭大耶基斯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從黑猩猩肢體語言研究中,推測人類語言的起源可能來自肢體動作。
3月
2007年3月27日,美國內華達大學的科學家,經過7年的研究,培育出一頭帶有15%人類細胞的綿羊,他們的最終目標是要培育出帶有人類器官的綿羊。
2007年3月13日,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認為,全球變暖會導致細菌大量繁殖,並且釋放毒氣。這種現象可能是過去幾次生物滅絕事件的原因之一。並且可能正在當前的世界上重演歷史。
2007年3月12日,韓國首爾大學的科學家宣布,他們確定了水稻稻瘟病之病原細菌的數百種致病基因。
2007年3月11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利用特殊分析方法,解開了神經細胞突觸的控制機制。
2007年3月2日,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最新的期刊上發表,他們成功的以體外受精失敗的實驗鼠卵子培育出胚胎幹細胞。
2月
2007年2月24日,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發現,塞內加爾的黑猩猩族群中,具有使用樹枝製作矛,並捕獵叢猴的行為。且只有雌性才有這種技能。
2008
3月12日,卡內基研究院的科學家發現,某些微生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並沒有二氧化碳與氧氣的凈出入。他們的研究對象是一類稱為Synechococcus的藍細菌。(ScienceDaily)
1月15日,利用細弱螺旋體(Treponema pertenue)所進行的遺傳學研究,發現了支持梅毒是由哥倫布及其船員由美洲帶往歐洲之理論的新證據。(NewScientist)
1月15日,古生物學家在烏拉圭海岸發現新嚙齒類物種Josephoartigasia monesi長約53厘米的頭顱化石,此種動物估計重量超過1000公斤,是已知曾存在過最大型的嚙齒動物。(Naturenews)
1月11日,美國科學家利用RNAi技術檢測數千個基因,進而辨識出273個與HIV病毒增殖有關的人類蛋白質,使愛滋病治療除了傳統針對病毒本身的葯物以外,也可能以人類蛋白質為目標的療法。
10月26日,DNA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發現者之一詹姆斯•沃森,從工作了43年的冷泉港實驗室退休辭職,原因是由於先前所發表的爭議性種族言論。
10月8日,20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兩名美國科學家馬里奧•R•卡佩奇、奧利弗•史密斯和英國科學家馬丁•J•伊文思獲得此獎項。
9月20日,美國自然史博物館與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在一具1998年出土於蒙古的迅猛龍化石標本上,發現了羽莖瘤(quill knobs)的存在,顯示這類生物身披羽毛。
E. 最新的生物研究成果
生物通綜合:近期,我國生物領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科院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雲南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心發現三個疾病相關基因、華中農大轉基因棉通過鑒定。此外,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揭牌,河北省也有了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雲大發現高血壓等三個疾病相關基因
中國少數民族DNA庫項目負責人、雲南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心主任肖春傑今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他們最新從中國首個少數民族DNA庫中研究發現神經纖維瘤 、高血壓、多指(趾)等三個疾病相關基因。此發現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罹患這三種疾病者可以根據其基因而「對症下葯」。
據了解,不久前在此間的雲南大學建成的中國首個少數民族DNA庫擁有除高山族外的中國五十四個少數民族的DNA樣品,覆蓋了全中國十六個省和雲南十四個地州的八千多份DNA樣品,是目前國內外樣品量最大、收集民族最齊全的基因庫。
肖春傑教授稱,其在研究中就揭示了雲南二十五個少數民族Y-DNA(父系遺傳)、mtDNA(母系遺傳)和常染色體上共四十七個已知位點的基因頻率或單倍群頻率。此外還發現七種新單倍群;發現摩梭人的父系遺傳結構與雲南藏族最接近,而母系遺傳結構最接近麗江納西族,提出其形成原因可能是摩梭人母系社會中的走婚制度,並確定了高血壓、多指等疾病相關基因。
他說,雲南為人類遺傳學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研究材料,基因庫建成後,國內外知名學者紛紛而至,力圖在少數民族基因中尋找不同的遺傳結構特點和多態性,且希望在雲南少數民族基因庫基礎上,擴建一個包括疑難病症家系在內的隔離人群基因庫。
目前,人類已肯定的單基因遺傳疾病和性狀已達六千六百多種,另外還有眾多的多基因遺傳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及至少三千多種不同方式的染色體異常引起的染色體病尚待研究。
肖春傑表示,今後還要加大收集量,要建成全中國資源共享的資料庫,把全國所有的疾病基因家系全部集中起來,對患者做到真正的「對症下葯」。
我國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
我國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基於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的淺層腫瘤治療裝置最近建成,已進行了動物試驗、技術鑒定並制定了治療計劃,目前正在辦理進入臨床治療的報批手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負責人詹文龍透露,這套裝置投入使用後,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4個具備重離子治癌能力的國家。
重離子就是比元素周期表上2號元素重並被電離的粒子。詹文龍說,利用重離子束治療腫瘤,對健康組織損傷最小,對腫瘤療效最佳,可以准確進行適形照射,精確控制和嚴格監測照射劑量,是迄今最理想的放射療法。「重離子束在物質中的劑量損失集中於射程末端,這種物理學特性使之成為治療腫瘤的理想方法。」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醫學物理課題組負責人、研究員張紅透露,世界上許多有重離子加速器的國家都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重離子束治癌裝置的建造和治癌基礎及臨床應用研究,使得重離子束治癌成為放射治療領域的前沿性研究熱點。
詹文龍表示,重離子治癌仍屬研發階段,還有一些基礎問題、技術與方法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華中農業大學新型轉基因強生根棉項目通過鑒定
華中農業大學新型轉基因強生根棉項目通過鑒定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教授楊業華等主持的"Rol轉基因強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轉基因技術創新"項目,2004年12月通過湖北省武漢市科技局主持的專家鑒定。鑒定專家認為,該研究所創建的技術平台具有較強操作性,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成果總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中直接轉化幼芽成苗的方法為國際先進。
為改善棉種性狀、降低栽種"門檻",專家設想將源於發根農桿菌的"人工重組生根基因"(rol基因)轉移到栽培的陸地棉品種中,以增強棉花的生根能力和改善其根系發育狀況,解決棉花移栽難以成活、緩苗期長、後期易早衰的問題。對南方棉區而言,甚至能直接省去營養缽育苗的移栽工序,從而大幅度提高棉花產量,大量節約勞力和生產成本。
"Rol轉基因強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轉基因技術創新"被列為武漢市科技攻關項目"植物轉基因技術研究與利用"下屬子課題立項後,楊業華教授等通過研究攻關,創建了以根癌農桿菌介導的棉花轉基因技術平台,通過直接轉化幼芽成苗的方法,繞過了傳統方法的技術難點,縮短了獲得轉基因棉花植株的時間。
基於這一方法,研究者將rol生根基因轉化陸地棉品種,獲得了生根抗病豐產品系、生根抗蟲豐產品系、優質纖維品系和rolB轉基因雄性不育系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應用價值潛力的棉花轉基因材料。培養出三個高產優質、纖維品質好、皮棉產量高、具有應用價值的轉基因棉花新品系。同時還獲得了rolB轉基因雄性不育性新材料。
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揭牌
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揭牌
一些常見病、疑難病的治療又有了新途徑。今天上午,由青醫附院和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聯合出資建立的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在青醫附院正式揭牌,重點研究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幹細胞治療技術。
據了解,該中心內設立了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生化研究室、幹細胞研究室、幹細胞低溫保存庫、導管室等機構,重點研究幹細胞體外建系和定向誘導技術,及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幹細胞治療技術。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昨天上午,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石家莊市農科院、省農林科學院共建的「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石家莊植物分子育種中心」(以下簡稱石家莊育種中心)在石家莊市農科院揭牌。中科院院士李振聲出席揭牌儀式。
這是我省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它的成立對我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據了解,石家莊育種中心成立後,將以小麥、棉花、大豆等為研發的主要目標作物開展研究:圍繞生態農業和優質高效農業對作物品種的要求和作物育種的實際情況,由單方或雙方合作克隆相關目標基因或建立重要性狀的分子標記;利用克隆的功能基因和重要性狀的分子標記,以及優良的種質材料,通過轉基因或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途徑,有針對性地、高效地應用於育種研究,選育符合生產要求的高水平的小麥(或其它作物)新品種。成果選育出來後,石家莊市農科院、省農林科學院將利用現有的農作物新品種推廣和種子產業體系,對其進行推廣和產業化開發,使其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並產生經濟社會效益。
F. 我國現在生物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是什麼產生大影響的研究成果又是什麼
前年有菠菜捕光蛋白復抄合物晶體結構作為Nature的封面文章發表,被稱為近年來我國生物學領域最傑出的成果
之一。
去年有關於呼吸鏈蛋白復合物晶體結構在Cell上發表。去年一共發了四五篇在Cell上面,你可以去查一下。
今年中科院,清華和農大各發過CNS的文章。
發CNS差不多就是世界頂級水平了,不過太少。
G. 世界近5年來生物學研究領域取得的成就
2006年諾貝復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制兩個美國科學家,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獲得,以表彰他們發現了RNA(核糖核酸)干擾機制。雖然獎項名目既涉及生理學,也涉及醫學,但針對本年度兩位獲獎者及其成果,歐美媒體無不把今年這一獎項稱為諾貝爾醫學獎 對生物體內RNA的研究,是近年來生物學界和醫學界無可爭議的熱點。
H. 最新生物成果
(1)最新研究發現,如果蚊子總愛選擇你下口,那麼錯不在你,而在你的父母,因為無論是招蚊子咬,還是對蚊子叮咬產生嚴重反應都是由基因決定的。
澳大利亞昆士蘭醫學研究所的流行病學者尼克?馬丁在研究了成千上萬個蚊子和500對孿生子後發現,在蚊子叮咬和身體對叮咬起嚴重反應的情況中,85%是由基因決定的。長相相像的孿生子因為具有相同的基因,他們對蚊子叮咬的反應相同;而那些只有一半基因相同所以長相有差異的孿生子,對蚊子叮咬產生相同反應的可能性只有50%。
(2)基因實現神話 綠葉變成鮮花
隨著基因科學的逐步發展,原本只有在神話傳說中才可以看到的變綠葉為鮮花的情形,現在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得以實現了。
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發現是由美國和墨西哥科學家共同完成的,他們通過一系列的基因實驗獲得了成功。他們發現一種芥子植物的所有基因中有五個是負責花瓣的生成的,而它們的生長基礎與葉子完全相同。科學家們把葉子中的相關基因進行了改變,把整個葉子也變成了花瓣。研究者認為這一技術將為植物種植業帶來豐厚的利潤,種植花卉的人們可以隨意把花卉變成不同的漂亮式樣。
(3)只需一滴水 基因助防偽
只需滴上一滴水,商標便會發生生物反應,商品真偽立即可辨。如果要仿冒這項技術,其代價是投資 1億美元,還得由一流專家歷時兩年才有可能破譯其生物配方。這便是原華西醫科大學的訪美學者、生物基因工程專家李光武教授最近研製的生物基因防偽技術。
據介紹,這種奇特的生物基因防偽商標形如白紙,可反應生物藏在「紙」的夾層里,你只需將一滴普通的水塗在商標上,1到3分鍾以後,商標就會發生生物反應,生物分子會按照預先設定的模式運動,形成明顯的防偽圖案,真偽立即可辨,十分簡便。也可使用特製的防偽標准液,此時,生物分子會發生另一種運動,可更加准確地識別產品的真偽,這也是該商標的二級防偽功能。據稱,目前這種防偽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I. 誰知道當前最新生物科技成就
2000年
世界
一,科學家公布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
二,美研製出最先進的量子計算機和生物計算機
六,科學家發現存活了2.5億年的細菌
七,法國實施基因療法首獲成功
八,艾滋病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發現了兩種能遏制整合酶運動的物質—二酮酸抑制劑的化合物家族成員.試驗表明,它們能阻止艾滋病毒遺傳物質與人體白細胞遺傳物質相結合.
九,美科學家研製出分子開關
我國
一,袁隆平主持超級雜交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二,在世界上率先破譯對蝦病毒遺傳密碼
四,上海有機化學所率先合成高活性抗癌物質
八,在世界上首次完成生物制氫中試研究
九,我國在世界上首創電磁式生物晶元
2001年
世界
二.科學家發現RNA(核糖核酸)多才藝.
它不僅是遺傳物質的信使,還能執行其他工作.例如,1.科學家去年發現一些RNA小片段能夠使植物基因處於關閉狀態.2.今年又在老鼠和人身上發現了類似的"RNA干擾"現象.3.細胞生物學家還發現信使RNA是如何拼接在一起的,而信使RNA是DNA信息和蛋白質信息之間的生化連接.
四."人類基因組計劃"同時公布進一步完善後的人類基因組圖,提前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另外,還有60多種生物的基因組在2001年被測定.
六.科學家在發育中的神經系統里發現了分子信號如何誘導和壓制神經軸突的生長,這將有助於科學家找到修復受損成年神經的方法.
七.一種新的抗癌葯物,特效"智能炸彈"出現,專門對付致癌的明確生化缺陷.該葯能抑制與某種白血病有關的缺陷酶.
我國
二,人類基因組"中國卷"率先繪制完成
"中國卷"完成圖的覆蓋率從90%提高到100%,准確率從99%提高到99.99%.
三,我國首次獨立完成水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和資料庫
四,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種質資源庫.
保存種質資源數量處於世界第一,長期貯存的種子數量達到33萬多份.
六,科學家成功直接觀察分子內部結構
七,我國早期生命研究獲重要成果
《中國澄江化石庫中發現新的後口動物門》,並將這一奇特的絕滅類群命名為"古蟲動物門".這是《自然》雜志近年來第6次公布舒德乾等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這一重大前沿領域的系列性科學發現,為全面,准確揭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屬性和力度提供了可靠證據.
十,我國創世界棉花單產"三連冠"
2002年
世界
1."小分子核糖核酸( micro-RNA)"被列
為今年最重要的新發現.
3.水稻和蚊子等基因組測序工作完成;
7.發現有助於實現人體生物鍾調節的新型光敏細胞;
9.開發出拍攝細胞三維圖像的新技術;
我國
1.中國科學家率先繪制出水稻基因組精細圖和水稻第四號染色體精確測序圖.
7.浙江省農科院培育出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新品系.
9.北京大學醫學部科學家初步揭開人類細胞衰老之謎.
2003年
世界
二,世界衛生組織正式確認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科學家還完成了"非典"病毒基因組測序.
三,多國科學家相繼破譯人類第十四號,七號,六號和Y染色體.
六,世界第一個修補大腦的晶元問世(美國).
八,幹細胞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美國科學家首次對人類胚胎幹細胞完成了基因工程操作,在幹細胞應用於醫療研究上前進了一大步;日本科學家用猴子胚胎幹細胞成功生成血管和神經,大大拓寬了再生醫療的前景,日本科學家還首次培育出人體胚胎幹細胞;法國科學家首次用胚胎幹細胞培育出生殖細胞;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用胚胎幹細胞培育出肺細胞;中國科學家首次將人類皮膚細胞與兔子卵細胞融合,培植出人類胚胎幹細胞;美國科學家發現鼠的胚胎幹細胞在培養皿中既能發育成精子也能發育成卵子,新發現對研究生殖細胞發育和某些不育症也許會有幫助.
我國
二.科學家揭示出水稻高產的分子奧秘和超級雜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超級雜交水稻示範田平均畝產達800多公斤.
三.抗擊非典科研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
十.發現長著4個翅膀的恐龍,為鳥類飛行起源於樹棲動物,經歷了一個滑翔階段的假說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2004年
世界
4.韓,美科學家首次利用克隆技術獲得人類胚胎幹細胞;
9.法艾滋病病毒抗體研究獲得重要進展;
10.以,美科學家研製成能夠停止或暫停的分子馬達.
我國
8.我國科學家破解膜蛋白晶體結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