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市綠化的成果
⒈城市綠化步伐加快。許多城市結合道路建設、河道整治和舊城改造開展綠化工作,有效增加了綠地面積;園林化街道、小區和單位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快速推進,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1.66%,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96.3萬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39平方米。城市森林建設方興未艾,大多數省會已將城市森林建設納入了城市總體規劃。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沈陽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⒉草原保護與建設成績突出。截至2005年底,草原家庭承包經營面積達2億多公頃,佔到可利用草原面積的70%;全國種草累計保留面積超過26.7萬公頃,草原圍欄超過33.3萬公頃,全國禁牧面積超過33.3萬公頃;2000萬頭牲畜改為舍飼圈養,乾草產品200多萬噸,牧區和半牧區依賴天然放牧的生產方式正在發生轉變。退牧還草工程項目區植被得到明顯恢復,牧草產量提高40%以上,草原生態明顯改善。
⒊綠色通道工程穩步推進。綠色通道工程建設,堅持因地制宜、宜寬則寬、宜窄則窄的原則,堅持與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同步施工、同步驗收的要求,堅持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緊密結合的方向,多部門(系統)齊抓共管、密切配合,有力地推動了綠色通道建設的順利進行。「十五」期間,全國綠色通道建設里程達50多萬公里;湖泊、水庫綠化面積17920公頃,江河沿岸綠化18650公里。在全國6.1萬公里國家鐵路營業線上,宜林鐵路3.73萬公里,已綠化達標2.03萬公里。
⒋部門綠化作用明顯。各部門按照分工負責制的要求,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成為國土綠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十五」期間,鐵道系統累計參加義務植樹活動996.3萬人次,植樹3843.9萬株,建成義務植樹基地162個,面積達1752公頃。水利部門義務植樹1940多萬株,綠化荒山、荒溝、荒灘1663萬公頃,庭院綠化870多公頃。共青團等部門組織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等活動,社會反響強烈。婦聯等部門堅持組織開展了「三八綠色工程」建設,有效提高了廣大婦女的生產技能和本領。解放軍一直走在義務植樹的前列,大力開展荒漠、荒灘、荒山造林綠化,每年植樹13萬公頃以上,同時還有力支持了地方綠化工作。武警部隊營區綠地率平均達到32%以上。石油系統堅持把改善礦區生態環境作為建設石油礦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綠化覆蓋率已達23.8%。
⒌資源保護力度加大。2005年,全國征佔用林地管理日趨規范,林地確權發證面積已經超過90%,林木採伐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全國森林資源監測取得明顯進展,全國林政案件查處率達98.30%。全年共查處破壞草原案件4000多起,資源保護工作顯著加強。
全國森林公安全年共查處行政和刑事案件205239起,處罰各類違法犯罪人員271805人次,收繳木材90.16萬立方米,野生動物193萬多頭(只),野生動物製品32974件。「十五」期間,相繼開展了「獵鷹行動」「春雷行動」「綠劍行動」等一系列集中統一行動,有效遏制了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犯罪高發的勢頭。
全年發生森林火災11524起,受害森林面積73701公頃,因火災死亡人數92人。發生草原火災500多起,受害草原面積5萬公頃,損失維持在較低水平。
全國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933萬公頃,防治面積700萬公頃,防治率為75%,其中無公害防治率64%,成災率5‰。農業草原鼠蟲災防治面積953萬公頃,減少經濟損失近10億元。
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登記建檔、圍欄掛牌、遠程監控、宣傳教育等工作扎實推進。普查結果顯示,全國共有一級古樹(500年以上)5.1萬多株,二級古樹(300-500年)104.3萬多株,三級古樹(100-300年)175.3萬株,國家級名木5281株。
⒍綠色產業發展迅猛。林業產業年總產值達到7269億元,比上年增加376億元。人造板產量躍居世界第一。經濟林總面積達到2573萬公頃,比「九五」期末增長29%;林產品年總產量達9400萬噸,比「九五」期末增長36.5%。全國花卉種植面積超過64萬公頃,年產值超過431億元。竹林面積超過480萬公頃,比「九五」期末增長15%。「十五」時期,全國共生產各類林木種子1.26億公斤,合格苗木1549億株;林木基地供種率和良種使用率分別由「九五」期末的30%和20%提高到37%和43%;社會育苗比重由「九五」期末的65%提高到80%。
2. 誰能幫忙弄到園林專業中級業績與成果嗎評中級職稱用!謝謝
中級業績包括合同審核,工程量簽證,圖紙設計,這些你可以去網上弄。
成果論文就自己寫或者載錄就行了!
3. 風景園林開題報告預期成果怎麼寫
假如生命不再擁有綠色,依然還在求索的我們,為什麼不行動起來,保護綠色,保護環境,讓我們永遠都擁有綠色。到那時,綠色才會高唱:「我輕輕的來,正如你(沙漠)悄悄地走
4. 園林設計家【】所著【】一書是明清園林建築理論成果
園林設計家【 計成 】所著【 園冶 】一書是明清園林建築理論成果。
《園冶》,中國古專代造園專著,也屬是中國第一本園林藝術理論的專著。明末造園家計成著,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禎七年刊行。全書共3卷,附圖235幅。主要內容為園說和興造論兩部分。其中園說又分為相地、立基、屋宇、裝折、門窗、牆垣、鋪地、掇山、選石、借景10篇。該書首先闡述了作者造園的觀點,次而詳細地記述了作者造園的觀點,次而詳細地記述了如何相地、立基、鋪地、掇山、選石,並繪制了兩百餘幅造牆、鋪地、造門窗等的圖案。書中既有實踐的總結,也有他對園林藝術獨創的見解和精闢的論述,並有園林建築的插圖二百三十五張。
5. 景觀園林設計的最新成果及動態
你可以去景觀中國的網站看看,首頁里的「國際資訊」欄目會有景觀園林設計的最新成果及動態。
6. 園林規劃設計的最終成果是什麼
園林規劃設計得最終成果是園林規劃設計圖紙,其中包括總平面圖、單體景觀的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詳圖等。
7. 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建所以來,我院的科研成果共獲各級科學技術獎141項,包含國家級科學技術獎4項,市部級科學技術獎52項,局級科學技術獎85項。成果內容涵蓋園林生態;樹木引選育;草坪、地被、宿根花卉引種和篩選;草花育種;古樹保護;植物保護;土壤肥料;生物多樣性保護;特殊環境綠化;工程技術 。
園林生態與數字園林
北京園林科學研究院從事園林生態研究經歷了三個基本階段,在園林生態的前沿領域,做了許多基礎與開拓性的工作,其創新發展與北京經濟和園林綠化建設緊密相連,是中國園林生態科學發展的一個濃縮。在後奧運時代,仍將瞄準北京乃至國家的科技需求,致力於園林生態理論創新和應用研究 。
第一階段(1979年-1990年):構建園林生態學的定性研究框架
建所伊始,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為我所)就強調園林生態與綠化美化功能的和諧統一,即在清除衛生死角,保證「黃土不露天」的簡單綠化基礎上,首次在國內系統開展了園林綠地生態效應定性研究。
其中,由我所李嘉樂與劉夢飛主持的「航空遙感在綠化方面的應用研究」課題,是國內首次探索利用航空遙感資源的方法研究城市綠化,並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城市綠化資料庫,是我國最早、規模最大的北京市城市綠化遙感研究工作,得出了具有我國知識產權的城市綠化生態效益數據,此項課題成果在國內同類研究中不僅居於領先,還達到了國外同類研究的水平,並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另外,由李嘉樂主持的「北京市綠地空間分布特徵及其城市生態系統中作用的研究」課題,通過對1983年北京市航空影像資料的解譯計算,分析了規劃市區范圍內的植物分布特點和建成市區范圍的綠色空間分布特徵,分析了城市熱島的強度和平面結構與綠化程度的關系,對綠化覆蓋率不同地段對城市小氣候和人體舒適度的影響做出綜合評價,並對綠地減少降水徑流、涵養地下水的效益進行分析和測算。此項課題成果在全市進行了示範推廣,受到了市民的廣泛關注。
同時,我所還進行了綠色植物改善城市小氣候、凈化城市大氣,以及道路綠化的減噪效應等研究,從定性角度揭示了北京市綠地對城市小氣候的影響以及各種結構綠地的小氣候特點,很多研究成果對後續研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第二階段(1990年-2000年):園林生態的定量化研究
1990-2000年,是在原有基礎繼續擴大影響、頗有成就的十年,期間,八五國家科技攻關專題-北京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研究,以定量化研究北京城市綠化生態效益為中心,首次引入園林植物「綠量」的概念,首次建立了以綠量作為關鍵要素的園林生態效益評價方法,定量評估了北京城市綠化生態效益;在系列化研究城市園林植物的生態適應性的基礎上,重點推薦了適用於北京的園林植物,提出了提高北京城市綠地生態效益的合理綠化方向,以及喬灌草結合的復層結構種植模式,其定量研究成果,被引頻次合計超過了700次,後續對應研製的園林綠化生態效益定量經濟評價軟體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第三階段(2000年-2009年):園林生態研究水平全面提升
針對北京城市園林發展的新需求,從城市區域的尺度,為促進城鄉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努力探索多學科交叉下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圍繞遙感普查、北京城市綠化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研究、城市園林綠化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與研究、小尺度氣象模式在北京城市綠地建設規劃中的應用等課題,繼續加強國內外合作研究,著力解決園林生態學所面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北京城市楔形綠地系統規劃建設、集中綠地改造等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撐、是園林生態研究成果相對最豐碩的時期。跟蹤調查顯示,重點區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8. 園林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園林發展的趨勢:以生態學的原理和實踐為依據,將是園林設計的發展趨勢。 在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依賴自然——利用自然——破壞自然——保護自然——人工摹仿自然。
9. 梁輝的主要成果
1987—1990年紅河州農業科學研究所從事農作物遺傳育種工作,參與「小麥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選育」課題,1991年新品種「84—420」獲州人民政府科學進步二等獎,主持「早地麥新品種引種示範研究」課題,1993年新品種「872—232(71)」獲州人民政府科學進步三等獎;1990年至今,紅河州風景園林(旅遊)管理處從事園林、綠化、旅遊業、歷史文化名城(名村)、風景名勝區(國外稱國家公園)規劃、建設、管理工作,一直致力於「山水城市」建設和大地景觀和人類生存空間的研究,探討風景園林理論及學科體系建設。1994-1998年間還從事植物生長調節劑ABT生根粉系列推廣與研究工作,曾獲國家科委科技成果司和林業部科學技術司的推廣特等獎和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林業部科學技術司科技進步特等獎,中國林科院二等獎,兩篇論文獲中國林科院三等獎,一篇獲中國林科院ABT生根粉綜合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優秀獎。1998年7月被中共紅河州委、紅河州人民政府評為群團工作先進個人。2000年分別被建設部和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評為先進個人。2001年被中國科協和國家經貿委評為先進個人。《紅河州城市綠化美化園林病蟲防治的對策及措施》一文,1998年11月被中國園林學會植物保護學術專業委員會評為二等獎,被世界文化名人成就金像獎評委會常設機構、中國國際名人院評審委員會、中國國際名人協會評審委員會、北京市名人文化研究中心授予「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撰寫的《風景園林師體系建構初探》(載於《中國市容報》1998.3.11)已錄入《世紀論典——當代中國領導幹部文選》、《世界學術文庫·華人卷》和《中國當代戰略文典》等書籍,《現代風景園林科學的學科建設》已錄入《中國改革發展文庫》一書,《紅河州旅遊業發展戰略及對策》(州「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分課題)已錄入《呼喚新的朝陽》一書,《園林風景名勝CI戰略》(載於《經濟地理》1997年旅遊專集)已錄入《中國社會科學文庫·十四大以來中國改革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和《中國世紀發展文論大系》等書籍,《紅河州草(坪)業發展的地位及作用》(載於《經濟地理》)已錄入《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文選》和《面向21世紀的中國草坪科學與草坪業》(中國農業出版社)等書籍,《芻議紅河州花卉產業的地位及作用》(載於《中國花卉報》主辦的《中國園林花卉信息》等)已錄入《中國農業發展文庫》一書,《盤活集鎮土地,加速鄉村城市化建設》(載於《雲南土地》1998.2)一文被評為州土地局、《紅河日報》社徵文三等獎,已由中央電視台-7改編拍攝成電視紀實片,並錄入《中國現代企業管理科學研究文庫》和《中國改革與建設研究文庫》等書籍,《紅河州風景名勝產業發展問題及措施建議》(《城鄉建設》1999.3),已被收錄《中國當代興國戰略研究》、《中國新世紀理論文獻》、《世紀文典》、《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典範文獻》等多部大型典籍,還撰寫了《紅河州風景園林事業發展研究》(《中國建築科技與經濟管理》2006.8),《雲南屏邊大圍山風景名勝區資源調查評價報告》,《開遠南洞風景名勝資源調查評價報告》,《瀘西縣逸圃鄉農業發展問題研究》(原載《紅河州委黨校學報》並被紅河州科協評為1996-1999年度優秀論文三等獎),《雲南石屏歷史文化名城調查報告》。承擔編制了《雲南省城鎮體系規劃(紅河州部分)》,參與編制了《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旅遊業發展規劃》,參與編輯出版《紅河建設大觀·風景園林篇》、《華夏城市之花》和《錦綉中華萬里行》等大型畫冊,組織《植物立體扦插育苗試驗》並獲1998年紅河州政府科技成果二等獎和1998年雲南省建設廳科技成果三等獎。事跡已被上級有關單位(部門)推薦編錄入《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專家學者大辭典》、《世界名人錄》、《世界文化名人辭海·華人卷》、《中國人才辭典》、《華夏英傑》、《中國專家大辭典》、《中國當代學者風采錄》、《國魂——跨世紀中華興國精英大典》等辭書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