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優秀文化金融合作創新成果十大案例

優秀文化金融合作創新成果十大案例

發布時間:2022-01-27 21:04:43

❶ 列舉一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的事例

1、「天宮一號」成功發射
2、「神八」與「天宮一號」對接成功
3、「J-20「試飛成功

❷ 安盾網有多久歷史,有哪些行業成就有沒有懂行的人

下面是安盾網官方發布的一些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2013年3月,艾勇在廣東省深圳市正式注冊成立「深圳市安盾知識產權有限公司」;

2014年,「安盾律師團」品牌創立;

2015年9月,安盾網在比克大廈正式運營;

2015年12月,安看網承辦「互聯網+時代反侵權假冒創新高峰論壇」暨安盾網平台上線發布會;

2016年4月,安盾網律師端APP正式上線;

2016年4月,安盾網榮獲2015年度互聯網+時代知識產權領域最佳商業創新獎;

2016年4月,深圳中院庭審直播小米商標侵權案件;

2016年8月,安盾網喬遷深圳灣創投大廈;

2016年10月,安盾網與訴訟金融贏火蟲達成戰略合作,創建「維權第三方資助模式」,打通知識產權供應鏈金融,承擔律師費等全部維權成本;

2016年11月,安盾網榮獲第18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

2016年12月,安盾網榮獲第五屆深圳版權保護金獎;

2016年12月,安盾網榮獲中國反侵權聯盟雙打獎;

2017年4月,安盾網受邀參加深圳灣知識產權高峰論壇;

2017年11月,安盾網受邀參加第十屆中國版權年會;

2018年1月,杭州安盾成立;

2018年7月,安盾網與香港知產交易所攜手打造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鏈;

2018年8月,安盾網CEO艾勇受邀參加深圳委員議事廳討論知識產權立法並積極配合深圳政協調研工作;

2018年9月,福建安盾成立;

2018年11月,江西安盾成立;

2018年12月,杭州安盾成立;

2019年4月,安盾網與西南政法大學共建科學教研實踐基地;

2019年5月,安盾網案例「騰訊」獲司法認定馳名商標;

2019年9月,安盾網與知產寶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2019年8月,安盾網入選騰訊AI加速器計劃三期,成為騰訊網生態戰略合作夥伴;

2019年11月,安盾網與韓國文化內容授權協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2019年11月,安盾網案例——源德盛自拍桿獲評第十二屆中國專利金獎;

2019年12月,安盾網榮獲年度十大維權打假優秀知識產權服務機構;

2019年12月,安盾網成為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協會中國分會會員;

2019年12月,安盾網攜手匯法網共赴知識產權保護+信用大數據建設新時代;

2019年12月,安盾網攜手南粵公證處打通知識產權保護證據鏈;

2019年12月,安盾網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

2020年1月,安盾網獲「2019年度優秀法律科技企業」;

2020年4月,安盾網獲騰訊投資,騰訊成為安盾網股東;

2020年9月,安盾學院知識產權菁英人才訓練營成立;

2020年12月,安盾網投資千德品牌運營打造IP生態圈;

安盾網總部位於深圳,在北京、上海、杭州、江蘇、江西、福建、成都、新加坡等地設立分支機構。平台目前擁有全國500多支律師團隊,100多支調查團隊,覆蓋全國34個省份主要城市,隨時隨地開展全國滴滴式維權服務,全國協同,高效辦案。目前安盾網累計處理案件數量超過13萬宗,累計處理的案件標的超過100億。自成立以來,安盾網已服務於華為、騰訊、小米、萬達等多家500強企業和品牌。

作為全國性的反假貨、反山寨、反侵權的知識產權保護互聯網平台,安盾網織就的「天羅地網」,成為企業創新品牌保護的福音,也成了造假侵權組織最害怕的「對手」。

❸ 企業技術創新案例

寧波企業技術創新案例

大豐實業:
邁上從優秀走向卓越之路

在去年嚴峻的經濟形勢下,浙江大豐實業有限公司不僅平穩「過冬」,還實現了「井噴」式發展:全年合同成交、銷售收入、貨款回收、利潤總額均比上年增長了50%以上。企業還在業界裁員、減薪的浪潮中繼續招賢納士,提高員工工資和福利待遇,快步邁入了2009年發展的春天。

「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是因為『大豐』一直致力於追求卓越。」公司董事長豐華告訴記者,企業追求卓越,首先必須要有自己的戰略,有了戰略也就有了發展的目標,才不至於迷失方向盲目發展,也才能更好地把握機會,實現持續發展。經過10多年探索和發展,「大豐」最終確立了「鞏固發展現有產業,整合內外資源,致力走向系統集成供應商」的發展戰略。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營銷做得好壞,直接關繫到企業產品能否贏得市場競爭。面對市場變化,「大豐」在全國各主要城市設立了辦事處,銷售網路覆蓋包括台灣地區在內的國內所有省市,並且建立起一支規模較大的專業化銷售團隊;在境外,「大豐」還設立了美國大豐公司、歐洲大豐公司等。

憑借內、外兩套組合拳,大豐產品遍布中國劇院、會堂、電視台、體育場館,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和歐洲、澳洲、非洲等國際市場。即便是受金融危機影響的2008年,「大豐」仍於10月成功簽約俄羅斯國家藝術大劇院700多萬歐元舞台機械工程項目合同,完成了同行業中最大金額的出口合同。最近,「大豐」與台灣最大歌劇院——台中大劇院項目的談判已接近尾聲,即將為「大豐」贏得近億元大訂單。

「一個企業要立足於長遠發展,必須站在技術最前沿,形成具有自己特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只有這樣,才能擁有真正的競爭力。」豐華介紹說,「大豐」一直重視技術創新,且研發創新工作始終走在國內同行業前列。目前,「大豐」在餘姚、杭州、北京都建有專業化的設計院。在自主開展研發創新工作的同時,「大豐」還十分重視同科研院所和國際同行的合作,來提升自身的研發創新能力。

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提升產品科技含量,使「大豐」在多項技術應用創新方面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地位,如已開發的柔性齒條升降裝置、電視台多功能機械舞台、抗老化阻燃中空座椅等七項產品被列入寧波市級新產品計劃。其中,柔性齒條升降裝置堪稱舞台機械技術的新突破,為國際首創,並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網際網路遠程監控技術更是舞台機械控制領域劃時代的創新;自動開啟天窗榮獲2008年度公安部消防局科學技術獎成果推廣獎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如今大豐實業的公共座椅產品占國內市場份額的75%以上;舞台機械設備市場佔有率也達60%;活動看台產品已佔據了從中央電視台到各省、市、縣級電視台活動看台使用量的95%以上。(王嵐 吳婧)

吉利汽車:

為了一個美麗的追求

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歷經九年成長,已發展成為中國自主品牌汽車製造基地的典型代表,也是吉利控股集團最核心的集整車、發動機、變速器研發、製造為一體的戰略發展基地。

「吉利的成功,就在於創新。」總經理安聰慧介紹說,「吉利」始終有一個美麗的追求,就是打造全世界最好的汽車工廠,造最安全、最環保、最節能的好車,讓吉利汽車走遍全世界。但公司起點低,又面對著跨國公司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這就決定了「吉利」必須通過創新,為自己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創新,從何入手?面對國內外汽車製造業的實際情況,「吉利」首先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制定了發展目標:從最簡單的技術著手,從人才培養著手,從零部件體系建設著手,從標准、規范著手,先把低端市場做好,再進入中級轎車市場,不斷形成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三分之二產品外銷。

有了切合實際的定位和發展理念,「吉利」開始一步一個腳印朝著這個方向邁進。經過不懈努力和拼搏,「吉利」在科技創新上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自主開發的4G18CVVT發動機,升功率達到57.2kw,處於「世界先進,中國領先」水平;自主研發的Z系列自動變速器,填補了國內汽車領域的空白;自主研發的EPS,開國內汽車電子智能助力轉向系統的先河……截至目前,「吉利」已經獲得各種專利200項,正在申請的專利有近百項。

汽車是人才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沒有一流的人才和技術,造汽車就等於天方夜譚。為此,「吉利」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招賢納士,並注重培養一線員工素質,為他們提供創業創新的平台。

安聰慧告訴記者,日本豐田公司有一項著名的「創造性思考制度」,認為好產品來自於好的設想。該企業就一直通過採用合理化建議制度,激發全體員工的創造性思考。「自進入汽車製造領域,我就一直研究豐田公司的成功之道,發現其制勝核心就在於企業文化充分調動了人的積極性,在企業中形成人人都是豐田主人、人人都代表豐田形象的良好氛圍。」

體會到了這一點,安聰慧開始潛心研究適合挖掘吉利人潛在創造性的企業文化。2007年,一個獨創的具有「吉利」特色的管理方法——「源動力」工程開始實施。所謂「源動力」工程,就是賦予員工充分的話語權、考評權和監督權,通過領導幹部為員工服務,職能部門為一線服務,達到解決實際問題、實施好的建議的目的,從而增強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全面激發廣大員工的智慧和力量,推動企業持續發展。

「吉利」的「源動力」工程,為企業發展輸送著源源不斷的動力:企業內部「點子大王」越來越多,從2007年6月到2008年6月,公司收到建議64735條,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過2.5億元。「現在我們員工年人均有效提案條數已達7.9條。」安聰慧表示,「源動力」工程已成功調動了全體員工創新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❹ 中國引進外來技術和外來文化的事例

1、佛教產生於印度,卻光大於中國。

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紮根,既有文化原因,如中國文化有著極強的包容性,對外來文化食而能化,化而能食;也有政治原因,如歷代帝王信奉佛教,依靠佛教教化百姓,鞏固統治。

2、中古時期,中國出現佛教熱,對中國金融產生了重大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佛教把受人類文明指導的商品經濟理念帶到了中國,既有利於動員社會資本,又擴充了放貸范圍,使得佛教金融在南北朝時期興起並迅速發展,成為中國金融發展史上最早依靠社會資本放貸的金融機構。

其次,佛教大大擴充了中國金融業的邊界,利用來自社會的捐施積極放貸,開中國金融史上利用社會資金向外放貸的先河,大大提高了中國金融的社會化程度,推動了質押、擔保等有利於降低社會化過程中借貸風險的技術的普及。

(4)優秀文化金融合作創新成果十大案例擴展閱讀:

從自貿實驗區大幅擴容,到創新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從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的宏大構想,到完善國際產能合作機制等,今天中國的開放既有高水平的「引進來」,也有大規模的「走出去」。換言之,我們打造的是全方位、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升級版。

一方面,中國努力營造公開透明的法律政策環境、高效的行政環境、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公平公正對待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在內的所有市場主體,歡迎跨國公司同中國企業開展各種形式合作;

另一方面,我們希望外國市場的大門也能對中國投資者敞開。我們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性政策,願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解決經貿分歧,積極推動建立均衡、共贏、關注發展的多邊經貿體制。

❺ 求一些合作了成功的例子或相互競爭了失敗的例子。

論現代社會競爭大於合作

現代社會,不管是集體還是個人,都在進行著競爭與合作,我們可以為共同的利益而合作,也可以為不同的利益而競爭.總之,競爭與合作無處不在,而隨著全球化的邁進,帶來了更多的競爭與合作的機會.現代社會到底是競爭多於合作還是合作多於競爭?
我覺得是競爭多於合作.

競爭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永恆動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沒有發展。一個人沒有競爭的壓力,也就沒有前進的動力。當今世界,當今社會是競爭的世界,競爭的社會。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的經濟,市場經濟的核心和基本原則就是競爭。

競爭從內涵上講:是指人們為自身利益所進行的爭奪、較量,或參加公開競賽。競爭的結果是優勝劣汰。即優者勝,劣者敗;勝者獲利,敗者失利。正如達爾文生物進化論所說的那樣:「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可見,競爭是一種實力的較量,實力強者得以生存發展,實力弱者被淘汰或滅亡;競爭也是智慧的較量,有才能者得勝利,平庸者遭失敗。在現實生活中、競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如植物間爭陽光、爭水分、爭養料;動物間爭地盤、爭配偶、爭食物;企業間爭原料;爭市場、爭銷售等。

從我們校園來看,班幹部的挑選就是競爭的最好例子.班主任都會挑選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來擔任班幹部,這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競爭.老師之間也存在著競爭,獎金的多少跟各班的平均分掛鉤,分高的獎金就多,分底的獎金就少,這無疑也形成了競爭.像清華北大這樣的高校,想進就必須進行競爭,分數高者得,分數低者失.目前的就業問題也明顯的體現出競爭,有數據表明:從1999年至今,全國高校已經連續4年擴招,1998年全國高校的招生人數是108萬人,2002年的招生人數達到了275萬人,在四年的時間中高校的招生規模擴大了1.6倍.這無疑給社會加大更多的就業壓力,這些學生畢業後工作將何去何從,有限的工作崗位無限的人員,用人單位只能用競爭制來挑選最好的人員.

特別是市場競爭不僅普遍存在,且有著不可避免的激烈性和殘酷性。一個企業、一個單位能在競爭較量中獲勝,就能生存發展;反之,在競爭中失利,則破產倒閉。

青島建成豪木業有限公司總裁說, 我司主導產品有砂光機和淋漆線兩大系列,近百個規格品種。銷售網路遍布全國,遠銷國內外及東南亞地區。我們的產品已通過了ISO9001: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強烈的市場競爭意識使我們永遠站在領先技術的最前沿,競爭是我們動力的源泉.

自從2002年,中國加入了WTO以後,國內的競爭更為激烈.首先受影響的就是電信業和金融業. 中國加入WTO,對中國電信有較大的沖擊。如果不進行競爭,電信業將面臨舉步艱難的地步,而進行競爭,將提高服務質量,轉換經營機制,降低營運成本,在國際電信業的沖擊下,想要生存就必須競爭.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專家秦池江認為,加入WTO, 國際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中國金融業面臨的壓力比以前更大,競爭是不可避免的.醫療機構在中國加入WTO後,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醫療服務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對衛生領域的改革與發展將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競爭成為醫療業的新課題,只有競爭才能適應社會趨勢的發展.

「物竟天則,適者生存」指明競爭才能導致強者生存,以至於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就在我們身邊,媒體競爭愈演愈烈,電波大戰、報業大戰、期刊大戰、跨地域競爭、跨媒體競爭……

曾紅遍中國的<<超級女生>>,節目很活潑、充滿激情、充滿激烈的競爭,每一環節都要進行嚴格的篩選,從海選到最後的勝利,無一不透著競爭的氣息.

今年1月14日至21日,在北京市召開「兩會」成為各界媒體新聞的戰場.要從眾多媒體中脫穎而出,就要端出精彩的「新聞大餐」以饗讀者。每家媒體都想獲得最大的收視率,競爭再所難免.

在NBA的賽場上,競爭成為選拔球隊的唯一方法,球員們筋疲力盡為的是什麼,就是為了與對手爭個輸贏,分個高下.2008年即將在中國北京舉行的奧運會,比賽項目非常之多,但這一個個的獎杯,有哪一個不是通過競爭得來.

為了配合奧運會的順利進行, 北京奧組委共拿出180個職位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經資格審查後,共有3307人參加了考試,其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有1368人,佔41.4%,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863人,佔26.1%;年齡在35周歲以下的3062人,佔92.6%;北京地區考生有1768人,佔53.5%,其他地區有1539人,佔46.5%.北京奧組委有關負責人表示,3307個人競爭180個職位,這中間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十分激烈的.只有競爭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只有競爭才能發掘人才,也只有競爭才能進步.

中國歷代朝代和文化的更替都是階級斗爭的產物,階級斗爭就是通過競爭而產生一個強大的階級,這個興盛強大的階級有能力改變現狀,推動文化的進步.秦國就是通過各國間的斗爭,統一六國.之後,在經濟上,統一度量衡制度,開鑿溝通靈渠;在文化上,統一文字.通過競爭,強大且有實力的國家獲得大權,推動社會進步,推動文化發展,使中國加快了歷史的腳步.而中國共產黨也是通過階級競爭,打倒三座大山,推翻封建制度,才迎來了中國人民現在的幸福生活.

科技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表現,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關鍵是看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科技競爭也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1964年10月16日,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這是中國不堪落後,決心與別國競爭而結出的勝利果實.之後,中國又在此基礎上相續成功研製並發射了40多顆衛星,緊跟美國,俄國和日本,成為世界上的科技大國.就是現在各國之間也在默默的進行著各方面的競爭.科技競爭,使科研發展迅猛;經濟競爭,使各國經濟迅速提高.

從以上的例子中,我們能夠深切體會競爭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們說社會競爭多於合作,並不是說合作就不存在.我們的社會中也存在著合作,只是小范圍的合作,大范圍的競爭,競爭始終多於合作.如果合作壓倒競爭,你如此做我也照葫蘆畫瓢,社會將無法發展,人類將無法進步.沒有競爭就不會有百家爭鳴的盛世,不會有百花齊放的社會,更不會有幸福美好的未來.

競爭推動社會發展,推動人類進步.所以,我覺得現代社會是競爭大於合作,競爭大於合作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

合作與競爭哪個更能使文明進步辯論實錄

主持人說:現在我介紹正方1辯:吳穎;正方2辯:沈濤;3辯:王倩;正方4辯:丁力;反方1辯:朱小滿;反方2辯:蔣悅凱;反方3辯:王莉娜;反方4辯:張希一。

今天我們正方的辯題是:合作比競爭,更能使文明進步。反方的辯題是:競爭比合作,更能使文明進步。
主持人對大家說:現在辯論開始,首先由正方一辯同學陳述己方的觀點。

開篇立論階段:

正方1辯對大家說:各位評委、來賓、對方辯友,大家好!
我們語文課本上說「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但同時也是一個更加需要合作的社會作為一個現代人,只有學會與別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競爭與合作是構成人生和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兩股力量,社會生活中有競爭,更有合作。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人多智慧多,只要善於合作,去發揮合作和整體的力量,就能想出辦法,取得成功。成功的人善於合作,因為誰都不可能是一座孤鳥。日本人流行一句話:一個中國人可以幹得過一個日本人,但三個中國人卻干不過三個日本人。這話雖然是說中國人有個人競爭和成功的能力,但是不善於集體協作。就拿國家男排、男籃、男足等隊來說:論高度,我們比日韓隊員高得多;論集訓時間,我們也在他們之上。為什麼在一些關鍵的比賽上,我們卻往往輸給日韓呢?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們發揮了合作精神,至少合作得比我們好。可見,無論做什麼事,對於善於合作的人來說,都可以在雙方共同的努力下取得成功。
而競爭卻存在著許多問題,容易引起人際關系的惡化,使人變得更自私、更狹隘。也使許多人感受到巨大壓力,無所適從,甚至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失常。因此我方認為:合作比競爭更重要,更能使文明進步。謝謝!
主持人對大家說:謝謝正方一辯同學,接下來請反方一辯同學表明立場,請發言。

反方1辯對大家說:各位辯友、大家好!
現代社會,因競爭而不斷進步!更因競爭而充滿活力! 我方認為:現代社會競爭比合作更能使文明進步。你追我趕的發展競爭可使落後成為先進,社會就是遵循這種永恆的競爭法則走向現代,走向未來。對個人而言,競爭的前提是人人都有機會參與競爭,其結果必然是優勝劣汰,這就保證了社會公平;競爭的過程就是各盡其能,這又激勵了個人積極性的發揮。在這個呼喚強者的時代,競爭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對人性的挑戰,讓我們直接面對這個競爭的時代吧!
對方辯友,你們今天到這里不就是為了跟我方競爭嗎?如果按照你方的邏輯,我們今天在這里辯論不就失去意義了嗎?今天的辯論就是一場競爭,競出勝負,促使進步。謝謝
主持人對大家說:謝謝反方一辯同學。比賽陳詞階段結束。

合作與競爭哪個更能使文明進步辯論實錄二

二、攻辯階段:
主持人對大家說:接下來是進入第二階段——攻辯階段。我們先請正方二辯同學對己方的觀點進行補充。
正方2辯對大家說:評委、對方辯友及各位朋友:大家好!
孫中山先生說:「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以合作為原則,人類順此原則則昌,不順此原則則亡」。可見,合作是多麼的重要。
大江南北流行的一句話:眾人劃槳開大船。大家不會忘記1998年的那場特大洪災吧!事實證明,這場特殊戰役的勝利,需要全體抗洪官兵、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終在我們民族的脊樑上築起一道不倒的抗洪長城。
大家更不會忘記2003年「非典」肆虐的時候吧,正是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眾志成城,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所以,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證明了「合作比競爭更能使文明進步」。

由於競爭,關系冷漠,你防著我,我防著你,表面上和和氣氣,心底里各自較勁兒的現象比比皆是。對方辯友,這難道不都是「競爭」惹的禍嗎?

主持人對大家說:謝謝正方二辯同學。接下來我們聽聽反方二辯同學怎麼反駁。
反方2辯對大家說:大家好!
對方一辯小橋流水,對方二辯滔滔不絕,然而無論是微波還是怒浪都沖不掉對方辯友的點點問題。對方一辯指出競爭會使人類變得更自私更狹隘,對方二辯所列舉的種種惡性影響等,並不是競爭惹的禍,而是他自己不健康的心理導致的。
我們的祖先早就告訴我們了,競爭,才能文明,才能進步 「物競天澤,適者生存」。競爭有利於社會造就、發現、擇優使用人才。正如列寧所說:「競爭在相當廣闊的范圍內培植進取心、毅力和大膽首創精神。」競爭乃社會進步之母。

讓我們投入競爭的社會,做個強者吧。最後請問對方辯友,你們這么反對競爭,是不是說明你們心裡其實害怕競爭呢?
主持人對大家說:謝謝反方二辯同學,接下來我們請正方三辯同學發言。

正方3辯對大家說:主席、各位評委及對方辯友,大家好!
反方一辯提到:今天的辯論是一種競爭,反方二辯又提到:競爭引起不健康的心理。對方辯友把競爭視為掌上明珠,奉為靈丹妙葯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難道說,只有競爭才能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嗎?請問一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知索取,不願奉獻」;只強調個人競爭,而不關心國家的發展和前途」。何來的文明發展呢?因此,你們說競爭有利於文明發展的觀點是無稽之談。
三國時期,孫權和劉備聯合起來共同抗曹,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資本論》的誕生,不也是馬克思與恩格思合作的結晶嗎?
大家都知道芝加哥公牛隊的麥克爾·喬丹吧,很多人可能為之癲狂。要喬丹的成功離不開隊友們的配合協助。回顧過去,放眼未來,我方更加堅信「合作更能使文明進步」!
主持人對大家說:內容精彩,表情運用也很好。謝謝正方三辯同學。接下來我們聽聽反方三辯同學怎麼反駁。
反方3辯對大家說:各位評委、辯友大家好!現在由我反方三辯陳述辯詞。

現代社會要求量才使用,競爭上崗,競爭比合作更有利於法治化的社會,保證了競爭的有序進行。例如:高考時總不能與旁邊的同學合作吧?在體育比賽中,要靠競爭來爭奪冠軍的吧?在人才選拔過程中,不競爭的話,只能是「萬馬齊喑究可哀」,如果競爭的話,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可以通過競爭來選拔,請問可以通過合作來選拔嗎?
請對方正面回答我以及反方二辯的問題,請不要迴避問題。
主持人對大家說:謝謝反方三辯同學。

合作與競爭哪個更能使文明進步辯論實錄三

三、自由辯論階段:
主持人對大家說:聽過雙方代表關於「競爭與合作」的陳辭,現在是他們大展辯才的時候。正方同學必須先發言。現在自由辯論開始!
正方4辯對大家說:( )在每一項成績和榮譽背後,這不都是大家共同合作的結果嗎?

反方4辯對大家說:對方三辯在剛才的陳述中講到劉備與孫權的合作,來對抗曹操,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實力,更好的競爭,這不正好說明競爭比合作更重要嗎?
反方1辯對大家說:請問對方辯友,美國和英國等國家合作起來攻打伊拉克,也能使文明進步嗎?

反方4辯對大家說:對方一辯提到我國足球隊贏不過日韓,原因不是因為缺乏合作意識,而是我們缺少了競爭意識,就算我們有再高的技術,沒有競爭意識,求勝的慾望,那不管怎樣,我們都不可能贏得勝利。

正方2辯對大家說:這說明了合作是競爭的基礎,競爭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種手段,這不更說明了合作比競爭更重要嗎?

反方2辯對大家說:比賽是為了爭出輸贏,爭出輸贏不也是競爭嗎?你為什麼要這里比賽,不也是為了競爭嗎?
正方1辯對大家說:雙方的競爭不都在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嗎?如果沒有這么好的合作,能取得這么好的效果嗎?這恰恰說明了「合作更能促進文明進步」啊!

正方3辯對大家說:有些企業為了競爭,最後導致企業無利可圖,甚至倒閉。這不是競爭惹的禍嗎?

正方1辯對大家說:中外許多成名的音樂家能在台上獨領風騷,在他們成功的背後,不是有很多人在共同合作、共同努力嗎?
正方1辯對大家說: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他把「與同事真誠合作」列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把「言行孤僻,不善於與人合作」列為失敗的九大要素之首。
正方4辯對大家說:反方一辯,現在中國的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這些「小皇帝」、「小公主」們特別缺少合作的意識,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如果再不培養合作精神,而著力去培養競爭精神的話,我們的社會將會怎樣?

正方4辯對大家說: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說:「不論今後你們選擇什麼樣的職業,都要學會與人合作相處。」這是秘書長40年外交經驗的總結。

反方3辯對大家說:競爭意識是人才成長不可缺少的條件,升學上的競爭、商業上的競爭都很激烈,那麼,學習上的選班幹部也是競爭,逆水行舟難道不是一種競爭嗎?
反方4辯對大家說,:現代社會要求量才使用,競爭上崗,請問對方辯友,競爭是否比合作更重要呢?總不能合作上崗吧?

正方2辯對大家說: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猴子和大象都想吃對岸樹上的果子。猴子無法過河,大象則無法上樹。雙方協商後,大象馱猴子過河,猴子上樹摘果,它們都吃到了果子。這就是彼此取長補短,密切合作所取得的效益。
反方2辯對大家說:要是不停地合作,沒有創新精神,那人類只會止步不前。如果說競爭沒那麼重要的話,那我們今天還在這里爭論什麼呢?
正方3辯對大家說:反方一辯說:競爭是激發人的積極性,但單靠一個人的力量能否就能達到你的目標嗎?

反方1辯對大家說:請問社會上的惡勢力團伙合作起來,橫行霸道,無惡不作,也能使文明進步嗎?伊拉克人民飽受美國帶給他們的戰爭災難,難道要伊拉克人民跟美國合作嗎?
正方3辯對大家說:我們學過過這樣的一個故事:螞蟻在前進途中突遇大火,眾多螞蟻迅速抱成一團,飛速滾動,逃離火海。試想一下,如果大家都爭著逃命,假如沒有團隊合作精神,渺小的螞蟻家族不全軍覆沒才怪呢!
反方2辯對大家說:請問對方辯友,你們考試的時候是合作還是競爭,如果是合作,那可是作弊哦!
反方1辯對大家說:還有各國參加奧運會比賽不也是一種競爭嗎?難道各國選手也搞合作,把金牌也合作平分嗎?
正方4辯對大家說:請問對方辯友,老師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地讓我們進行合作學習,這難道是一種錯誤嗎?
反方1辯對大家說:國際競爭趨復雜化,請問對方辯友,是什麼促使市場保持活力呢?顯而易見,競爭比合作更有利於文明進步,更有利於社會的新陳代謝和全面進步。
(對前面)正方3辯對大家說:如果各國的運動員不互相合作,奧運會上的競爭能取得成功嗎?

(對前面)反方4辯對大家說:對方四辯,我們今天的合作學習,不正是為了將來走上社會,更好的參與競爭嗎?
正方2辯對大家說:不善於合作的人,到了哪裡都會認為別人難以相處。善於合作的人,見到任何人都會相處融洽。
正方1辯對反方4辯說:聯合國"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來指導人才的培養問題。所謂"四大支拄"指的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和學會生存。

主持人對大家說:對不起,請暫停。由於時間關系,不能讓你們盡情發揮了。

合作與競爭哪個更能使文明進步辯論實錄四

總結陳詞階段:

主持人對大家說:經過了精彩激烈的自由辯論,現在我們請反方四辯同學總結陳辭。
反方4辯對大家說:
對方一辯強調現代社會合作比競爭更重要,未免誇大其詞。我們沒有永恆的敵人,但我們有永恆的國家和民族利益,為維護我們的利益,只有競爭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偉大與挫折並存恰好說明了競爭比合作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和更為迷人的魅力。
最後,我想再一次強調現代社會競爭比合作更能使文明進步:
第一,競爭更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第二,竟爭能確保一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社會。通過政治競爭促進權利的工正運用;通過文化競爭明辯人類精神的真善美等等。
辯論賽行將結束。比賽考驗了我們的學識和智慧,也讓我們為光榮與夢想拼搏。因此,讓我們真誠地道一聲:感謝這個偉大的競爭時代!
主持人對反方4辯說:謝謝反方4辯同學,最後我們請正方四辯同學總結陳辭,時間也是5分鍾。
正方4辯對大家說:各位評委,各位朋友!
剛才對方1辯一再強調競爭的重要性,但是我們要請對方辯友清醒地認識到,競爭的過程本身就存在著許多的合作,競爭更是為了促進更好地合作,且競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如競爭使人變得狹獈、自私,容易引起人際關系的惡化等等。

現實中的激烈競爭使許多人感受到巨大壓力、無所適從,甚至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失常,這些怎麼能說明競爭更促進文明進步呢?只有合作才更能促進文明進步。
首先,合作是能促進人更好地生存。,社會日趨復雜,大家只有攜起手來,互相合作,才能渡過難關。
其次,合作比競爭培養出更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關心他人、團結友愛等良好心理品德。
第三,合作比競爭更有利於促進科學的發展。我國的「神舟五號」飛船的研製成功不正是許多科研人員共同合作的成果嗎?
第四,合作比競爭更能促進社會穩定。抗擊「洪災」、「非典」、「禽流感」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證。
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合作,創建更文明的未來吧!

❻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形式創新的例子有哪些

1、文化創意產品

在文化創意產品方面,近年來最受歡迎的產品是故宮博物院的產品。故宮在淘寶上有各種各樣的產品,如飾品、飾品、文具、化妝品等。在故宮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你還可以找到手機壁紙,輸入皮膚,故宮博物院動畫,故宮博物院游戲,和故宮博物院應用。

2018年,故宮博物院還推出了一個名為「新故宮博物院,」顯示了「秘密」觀眾的地方他們不可能看到即使他們去參觀故宮。故宮博物院在文化和創意方面的創新已經到位。於是頤和園還推出了「我在頤和園等你」的節目,還推出了一系列的服裝。文化創意產品不斷發展。

2、文化事業

近年來,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節目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幾年前,紀錄片《我修復紫禁城文物》向我們展示了「文物醫生」真實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大型文化創作項目「國寶」每一季匯集9家主要博物館選出的3件文物,共18件,部分藝術家展示國寶的「前世」,相關專業人員講述其「今生」。《詠傳》用現代的形式來唱古詩,讓文字在音樂中流動。

「中國詩歌大會」的熱播,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詩歌的魅力。有一系列的程序,比如一個新的參觀紫禁城,我等待你在頤和園,天壇,長城,給觀眾更多詳細的風景,他們不會注意到,甚至當他們玩。

(6)優秀文化金融合作創新成果十大案例擴展閱讀:

文化創新的意義

文化在傳播傳播的過程中以及在繼承發展的基礎上都蘊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本質在於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文化創新可以促進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於社會實踐,引導和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社會實踐的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准。

文化創新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創新,傳統文化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民族文化才會充滿活力和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活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❼ 企業創新的新案例,不要太長

一、寶潔公司人才激勵制度,當代企業的競爭正在由"資本主義"向"人本主義"和"知本主義"演

變",得人才者得天下"。其完善、創新的人才激勵機製成為人力資源管理的經典。這也是寶潔公

司能夠傳承百年,基業長青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二、以網路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不斷創新,形成了獨具競爭力的產品

與獨特的創新文化,多年來取得的成果和積累的技術經驗成為創新之源,甚至為世界科技創新

帶來產品和服務的「顛覆性」變革。作為中國最成功的互聯網公司之一,上司和下屬之間可以

平等討論問題,即使出現爭執也是拿數據說話,自然會孕育出許多新奇的想法。

❽ 企業文化的創建案例誰有啊

匯豐控股集團是一個經營成功,持續發展的國際先進銀行控股集團。這家有140年歷史的老牌銀行是如何取得經營成功和持續發展的呢?筆者經研究發現,除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響外,匯豐完善系統~務實並適時調整的企業文化,是促成匯豐銀行發展成為國際先進銀行控股集團並至今仍然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
一、匯豐企業文化: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匯豐企業文化開宗明義提出:匯豐控股集團追求的最主要目標是為股東創造滿意的資本回報。事實上,匯豐控股集團的確達到了這一目標:就2004年集團1 7%的資本回報率來講,其股東不可能不滿意。但重要的是,在完善系統、務實並適時調整的匯豐企業文化支撐下,匯豐控股集團能夠在取得股東滿意資本回報的同時,兼顧到客戶、員工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匯豐企業文化的成功之處,在於匯豐推崇和遵循的各項經營理念,均在銀行經營和員工行為中得到落實,並通過直接服務客戶、直接服務或間接考慮員工和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終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
(一)完善系統務實的匯豐企業文化
1.匯豐企業文化完善系統,倡導兼顧各方利益的多元價值觀。作為企業文化核心的匯豐價值觀,通過推崇和遵循尊重客戶、員工和社會公眾等相關利益者的利益、倡導環境保護和重視服務社區的理念,對外樹立了鮮明的銀行重視公眾利益的形象,對內規范了銀行開展業務的行為准則。匯豐企業文化完善系統,在於其所倡導的以下經營理念,雖然不一定都直接服務股東利益,但殊途同歸,卻都緊緊圍繞著服務提高資本回報率這一核心價值觀。
(1)對待客戶:提倡和標榜「卓越和完整的客戶服務」。匯豐提倡和標榜向客戶提供「卓越和完整的客戶服務」的價值觀。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贏得客戶是銀行一切工作的根本。如果不考慮銀行是否應該選擇所服務的客戶這種商業倫理問題,銀行具備吸引所有客戶的「卓越和完整的客戶服務"能力肯定比沒有這種能力要好。實質上銀行之間的競爭手段多種多樣,銀行通過提供優於對手的產品和服務,使購買者在眾多的銀行產品和服務中選擇本銀行的產品和服務,這種通過客戶選擇銀行間接實現銀行最終選擇客戶的方式,不失為一種銀行競爭的至高策略。這樣,銀行可以更關注「服務什麼客戶對銀行更加有利」這個問題。為落實向客戶提供「卓越和完整服務"的理念,除要求員工遵循法律、法規和市場慣例外,匯豐還制定並要求員工在日常業務操守中熟練、細心和勤奮地予以貫徹以下的具體業務原則:'強調只向客戶承諾能夠提供的業務,決不誤導客戶;制定嚴格制度禁止員工接受客戶提供的任何利益,包括禮物、好處、服務、貸款和費用,也不鼓勵客戶向員工提供這些利益;類似地,員工也不可以以行賄方式取得任何業務。
(2)對待員工:制定獎罰分明的員工激勵約束機制。理論上講,合理的員工激勵約束機制應該是銀行員工薪酬與其對銀行的貢獻匹配。任何銀行員工,不管是董事長,還是基層員工,其對銀行的貢獻程度取決於其是否盡職履行相應的崗位職責。因此,制定獎罰分明的員工激勵約束機制,需要銀行樹立尊重員工的「以人為本」理念,這也是銀行依靠員工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匯豐獎罰分明的員工激勵約束機制體現在落實以下的理念:強調關心員工福利;鼓勵員工實現個人潛能,主動、創新開展工作;鼓勵團隊合作,承認員工的業績並給予獎勵;為了客戶、股東和所服務社區的利益,要求全體員工必須遵守誠信、正直、開放和合作的行為准則;依據員工對銀行的價值貢獻和適用性決定員工的錄用和升遷,對所有員工提供平等機會,不考慮性別、種族、國籍、年齡、身體狀況、出身、宗教和地位等因素。
(3)對待社會:倡導重視環境保護的理念。為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匯豐倡導並落實以下重視環境保護的理念:堅信政府、企業和個人對保持社會持續發展有重大影響,追求經濟發展和健康環境的統一,重大業務要確保對環境的有害影響最小支持世界各地與環境有關的科學研究;支持環保、循環應用和生態規劃項目,也支持員工作為志願者參加這些項目;刊發專門手冊解釋銀行堅持的環境政策。
(4)對待社區:遵循服務所在社區的觀念。匯豐重視遵循服務所在社區的觀念,通過確保其75%的捐款用於支持銀行所在社區的慈善事業、教育和公益活動來提高銀行公眾形象:支持貧困落後地區的初級教育、鼓勵和促進各國青年增加相互了解、增強對其他文化興趣、加大對商業和金融興趣及語言學習特別是亞洲國家語言的項目和活動安排。此外,銀行鼓勵員工為慈善機構籌款和充當志願人員。
2.匯豐企業文化務實可行,促進經營成功的業務原則。完善的銀行企業文化通過提出合適的經營理念並在日常經營中落實來促進銀行的持續發展。如果銀行實際業務操作與銀行文化所倡導的經營理念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馳,那麼,不管這些理念聽起來有多麼美好,多麼動人,銀行文化的實際效果肯定會不盡人意。匯豐企業文化的務實可行,在於通過以下操作性強的業務原則將企業文化的「虛"轉變為日常經營行為的「實」。
(1)「有效高效的業務運作」。「有效高效的業務運作」指重視業務運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有效性強調做正確的事,高效率重視正確地做事。銀行要做到在每項業務的各個環節「有效高效地運作",就必須盡可能地簡化業務流程,省略不必要和不合理的環節,避免做沒有效果的事情,同時,員工能夠在嚴守制度規定基礎上盡可能自覺提高辦理具體業務的速度尤為關鍵。這樣,銀行便可以大幅降低做同樣業務的成本,或以相同成本做更多的業務,從而有利於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
(2)「資本充足和流動」。銀行提出「資本充足和流動"的經營理念,表明銀行重視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管理。「資本充足和流動」對銀行資本管理相關業務的指導十分明確,既可以作為銀行資本管理的一個目標,也可以成為資本管理業務的一個行為准則。不考慮其他條件,在「資本充足和流動"的理念下,銀行在規劃業務時會傾向選擇有利於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的產品和服務。例如,相對於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中間業務更符合對銀行資本充足和流動」的要求,如果銀行只能在給銀行帶來相同利潤的一項資產業務和一項中間業務之中選擇其一,銀行會選擇這項中間業務,放棄要求較多銀行風險資本和流動性管理要求高的資產業務。
(3)「謹慎的貸款政策」。匯豐「謹慎的貸款政策"所體現的豐富企業文化內涵,通過以下的貸款業務操守具體落實:要求選擇優質貸款客戶、加強風險監控環節;限制貸款投向與銀行倫理和道德觀相違背的項目;禁止向涉及武器生產和武器銷售、與逃稅和洗錢有關的項目貸款。此外,通過貸款政策評價和控制貸款用途,間接實現銀行理念強調的對所在社區社會應負的責任,發揮與所在地社會目標一致的建設性作用:堅信支持自由貿易和投資對增加就業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促進作用;避免開展可能引起武器交易、偷漏稅和洗錢的業務;對於可能對社會、道德和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業務,必須先通過充分評估,在確保對內符合銀行價值觀,對外符合銀行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後,才給予辦理。
(4)「嚴格的費用紀律」。銀行要將「節儉」的理念通過「嚴格的費用紀律」轉變為實際經營行為,需要制定與各項業務匹配的嚴格財務制度作為保證,同時,更重要的是,需要培養銀行員工自覺的節儉經營的行為規范。例如,面對制度允許的多種支出方案,不考慮其他因素,銀行員工會自覺選擇費用最低的方案。
為貫徹和落實所倡導的經營理念,在制定上述業務原則並要求全體員工嚴格遵守的同時,匯豐控股集團也重視強調和培育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和敬業精神。
(二)適時調整的匯豐企業文化
1999年,匯豐控股集團確定了以「HSBC」作為集團唯一的全球統一品牌名稱,同時確定了集團「全球金融、地方智慧」(the world』s local bank)的全球戰略定位,即既是全球化的跨國銀行控股集團,又是融合所在地特色的地方銀行。
面對這種看似矛盾的戰略定位,匯豐控股集團是如何成功解決了可能給銀行經營帶來的兩難選擇,並取得經營成功和持續發展的呢?筆者發現,適時調整其賴以支撐的企業文化是匯豐經營成功和持續發展的又一關鍵。匯豐控股集團在支撐其一百多年持續發展的企業文化豐厚內涵基礎上,針對新的戰略定位,適時調整企業文化的內涵,構建企業文化的部分新內涵。經過從1999年確定新的全球戰略定位後幾年的成功運營,匯豐控股集團更加堅定了其「全球金融、地方智慧"(theworld』s local bank)的全球戰略定位,也完善和豐富了支撐和促進其持續發展的匯豐企業文化。2004年11月26日匯豐控股集團召開的董事會審議通過了上述具有豐富內涵的匯豐完善系統、務實的企業文化,並責成集團高級管理層負責確保集團各級員工熟知其企業文化內涵,以確保匯豐企業文化能夠在業務運作的每個層面得到貫徹和落實,使集團員工規范的業務操作和經營行為與其企業文化所要求的業務原則和銀行價值觀相一致。
可以預見,上述匯豐控股集團完善系統、務實並適時調整的企業文化,作為集團所有員工的行為准則和精神力量,將為匯豐控股集團未來一段時期在全球的進一步擴張和持續發展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
二、正確認識銀行文化
當前,與國際先進的外資商業銀行相比,中資商業銀行尚缺乏競爭力,其主要的深層原因之一是中資商業銀行的銀行文化建設滯後,而造成中資商業銀行文化建設滯後的主要原因是存在諸多對銀行文化的認識誤區。因此,對中資商業銀行來講,正確構建銀行文化的當務之急,是盡早走出目前普遍存在於業界的對銀行文化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銀行企業文化必須構建。
從銀行文化的本源看,銀行文化實質上是人類一切有意識的銀行活動及其結果,即一切銀行活動的「人化」都構成銀行文化。可以說,一個銀行的銀行文化也就是該銀行的文化歷史積淀,是該銀行歷史上所有活動的文化積累。也就是說,銀行文化是一種現實存在,任何銀行都存在銀行文化。即使不主動構建銀行文化,銀行文化也存在於銀行當中,只不過這樣的銀行文化可能是各種文化因素的雜亂叢生。如果一個銀行不主動構建完善的銀行文化,可能出現的可怕情況是,銀行文化中存在的消極因素和糟粕部分會產生比積極因素更大的作用,嚴重的將完全抵消積極因素的作用。銀行文化對銀行的作用取決於銀行文化本身,只有完善的銀行文化才可以通過銀行文化的導向、激勵、凝聚和約束功能對銀行經營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完善的銀行文化必須主動構建,只有通過正確的途徑構建,並經過長期悉心培育的銀行文化,才能夠成為完善的銀行文化並發揮積極的作用。成功構建銀行文化,就要發揚銀行文化的積極因素,拋棄銀行文化的消極因素和糟粕部分。
誤區二:銀行文化即員工業余文體活動。
這種觀點認為銀行文化是員工的業余活動,忽略銀行文化與銀行經營行為的統一。從銀行文化的結構看,銀行員工的業余文體活動僅屬於銀行文化的一種活化和顯像,目的是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增強員工的凝聚力,絕不是銀行文化建設的核心工作和內容。如果將員工業余文體活動等同於銀行文化,僅僅為「員工娛樂」而開展活動,勢必導致銀行文化建設在行動上與銀行經營管理脫節,在認識上缺乏深層的文化思考,無法通過這些活動向員工灌輸銀行核心價值觀,也無法從精神層面影響員工的經營管理活動。
誤區三:銀行文化即銀行形象識別系統(CIS)。
按文化的四層次說,銀行文化實質上可分為銀行物質文化、銀行行為文化、銀行制度文化和銀行精神文化。銀行物質文化主要植根於銀行具體的經營管理活動所形成的文化之中,包括銀行經營環境、銀行建築和廣告以及銀行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等經營成果;銀行行為文化、銀行制度文化和銀行精神文化主要植根於國家與民族文化背景之中,銀行行為文化包括銀行經營、人際關系、教育宣傳和業余文體活動中產生的現象,是銀行精神文化和價值觀的具體表現;銀行制度文化是銀行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是銀行物質文化的固定形式,又是銀行精神文化的機制與載體,包括銀行治理結構、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銀行精神文化處於銀行文化的核心地位,包括銀行的核心價值觀、銀行道德、銀行經營哲學與銀行風貌。銀行形象識別系統(CIS)僅僅是銀行文化四個層面的外顯部分,包括理念識別(MI)、行為識別(BI)、視覺識別(VI)三項內容。因此,如果認為銀行文化即銀行形象識別系統(CIS),銀行文化建設必然導致銀行文化外表看起來轟轟烈烈,呈現形式化、膚淺化現象,使銀行文化變成了簡單、花哨、空洞的口號、標志與裝飾行為,甚至出現口號化、虛偽化現象,但內里依然故我。
三、中資商業銀行構建企業文化方略
目前中資商業銀行正處在重組改制的熱潮之中,可以說,現在正是中資商業銀行重構其文化的關鍵時機,也是重構的大好歷史時機。經過深入研究銀行文化有關理論和分析成功案例,筆者認為,中資商業銀行在構建企業文化中最為關鍵的三個環節是:提出清晰的銀行文化內涵、建立將理念轉變為經營行為的機制和建立專門完整的推進系統。
(一)提出清晰的中資商業銀行文化內涵
銀行文化內涵主要包括清晰描述的銀行宗旨、銀行價值觀、銀行經營理念以及銀行業務原則等,其中銀行價值觀是銀行文化的核心,銀行文化的所有內容都是銀行價值觀在不同領域的具體反映。銀行價值觀指銀行在長期發展中所形成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行為准則,是銀行對自身存在和發展的意義、對銀行股東、員工和客戶態度等問題的基本觀點以及評判銀行和員工行為的標准。銀行價值觀作為銀行文化核心,是銀行行為規范的內在約束,是銀行制度和戰略的思想保證,是銀行發展和創新的發動機,是銀行經營理念的源泉和精神基礎。因此,提出清晰的銀行文化內涵關鍵是確立銀行價值觀。
國際先進銀行的成功經驗證明,銀行要取得持續發展,銀行文化具備兼顧股東、客戶、員工和社會公眾利益的銀行價值觀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銀行「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無可厚非,但大可不必過分標榜此價值觀,因為通過提出「節儉」、「追求效率和效益」等一系列經營理念,銀行可以間接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事實上,銀行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合理對待客戶、公正公平對待員工、重視社會公眾和關注環境保護的價值觀,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提升銀行的公眾形象,從而實現股東利益。這種通過強調客戶、員工和社會公眾利益的間接方式,肯定比直接過分強調股東利益的效果要好。
「以人為本"的員工價值觀。業內普遍認同「銀行競爭最終是人才競爭」這一觀點,但深入探究,筆者認為這一觀點的准確含義應該是「銀行競爭最終是銀行的人才文化的競爭"。確立「公正公平對待員工,以員工能力和特長確定員工崗位、以員工業績和貢獻確定薪酬」的員工價值觀,與引入各種高端人才對銀行的持續發展同樣重要。「以客戶為中心」的客戶價值觀,要求銀行通過以客戶需求為導向設置銀行組織架構、設計和提供銀行產品和服務、配備客戶經理、確定服務客戶的方式等。表面看來,銀行這樣做客戶是最大的受惠者,但更大的受惠者實際上是銀行本身。因為「在客戶選擇權越來越大的銀行競爭市場中,不受客戶接受的銀行最終連生存都不可能」已為無數經驗所證明,只有銀行能夠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客戶才會在眾多的銀行中選擇該銀行。因此,「以客戶為中心」是任何作為商業機構的商業銀行應該遵循的客戶價值觀,也是銀行求得生存的根本。
中資商業銀行即使完成了從國有銀行向股份制銀行的轉變,也應該以社會普遍認同的觀點和接受的方式對待社會公眾利益,倡導支持社會發展和服務社會公眾,這樣做不但不會影響股東利益,還會促進銀行的持續發展,最終實現股東的最大利益。中資商業銀行可以參照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所提出的¨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提出通過銀行業務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現的銀行價值觀。
對一家新銀行來講,銀行價值觀很大程度上受銀行的股東和決策層有關人員的個人價值觀影響,甚至是這些人的個人價值觀的最大交集。但對一家成熟的銀行來講,銀行文化已有了一定的積淀,銀行價值觀事實上已確立,此時,如果不存在主動調整和重構銀行文化的必要,銀行應該選擇個人價值觀與銀行價值觀一致或接近的員工,特別是銀行決策層的個人價值觀與銀行價值觀一致尤其重要。
但無論如何,為使銀行文化成為銀行持續發展的助推器,關鍵是在構建銀行文化時,與銀行文化相關的銀行價值觀、經營理念和業務原則必須經過全體員工的充分討論並被普遍認同。對於中資股份制商業銀行來講,由於對銀行文化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構建銀行文化的任務一般還沒有在銀行的公司治理文件中明確規定為銀行股東大會、董事會或高級管理層的職責。因此,較為理想的做法是,在公司治理文件中明確規定銀行股東會和董事會是銀行文化的決定者,高級管理層負責對銀行文化所倡導的經營理念和業務原則付諸行動。
(二)建立將銀行經營理念轉變為經營行為的機制
經營理念和業務原則實質是銀行價值觀在銀行和員工經營行為上的具體反映,是銀行和員工開展業務的基本法則和行為規范。確定銀行價值觀僅僅是構建銀行文化的基礎工作,構建完善的銀行文化貴在可以通過業務操作具體化,建立將銀行經營理念轉變為經營行為的機制,實現銀行價值觀和銀行經營行為的一致。建立這種機制,需要銀行在提出任何經營理念前必須從業務操作層面考慮實現這些理念的可行性,同時,銀行在建立一切管理制度和業務管理辦法時也必須考慮與銀行文化的兼容性。除相互矛盾的內容外,銀行制度和業務管理辦法無法涉及的內容,銀行應該通過銀行文化的影響,盡可能形成銀行全體員工普遍認同的觀念和行為習慣。銀行文化與業務原則的相互兼容和匹配是確保銀行文化發揮積極作用的保證,是這種機制發揮作用的條件。目前,不少中資商業銀行提出諸多經營理念卻無法對業務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缺乏這種機制是根本原因,因為只有這種機制才可以將「口號」轉變為實際「行動」。
(三)建立專門完整的推進系統
僅僅建立將經營理念轉變為經營行為的機制還不能確保銀行文化能夠實現從「口號"到「行動」的轉變。正如再好的汽車要開動起來,還需要司機的操縱一樣,該機制發揮作用有賴於銀行建立專門完整的銀行文化建設推進系統,該推進系統主要發揮包括制度轉變為行動的落實措施、信息反饋、調整修正等具體作用。對於剛開始構建銀行文化的中資股份制商業銀行,該專門的推進系統必須直接由董事長或行長掛帥,由各個具體業務部門一把手參與其中。否則,銀行文化所提出的理念只能永遠是「口號"和「空談」。
此外,對於已經完成銀行文化建設上述三個環節的銀行,可以通過塑造和宣傳符合銀行文化的英雄人物和典型故事,加深員工對銀行文化的理解,鞏固銀行文化建設工作的效果。收集、整理、推廣並大力宣傳銀行文化推崇的英雄人物和典型故事,可以使銀行文化倡導的價值觀和理念在整個銀行更加深入人心。

❾ 中國從1979年對外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有哪些要具體的例子。

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形成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區域梯次開放的格局,實現了從貿易到投資、從貨物貿易到服務貿易領域不斷拓展的開放格局,呈現了從數量小到數量大、從質量低到質量高的開放新趨勢。中國正在以開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

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開始了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開放格局經過先試驗後推廣,採取了分步驟、多層次、逐步推進的戰略,經歷了一個不斷擴大和深化的過程。

(一)對外開放從局部地區向全國推進

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1980年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航船正式揚帆起程。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對外開放的范圍由特區逐步擴大到了沿海、沿江、沿邊地區,初步形成從沿海向內地推進的格局。1992年相繼開放沿江城市和三峽庫區、邊境和沿海地區省會城市、沿邊城市,開放太原等11個內陸省會城市。隨後幾年,又陸續開放了一大批符合條件的內陸縣市。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原區域性推進的對外開放轉變為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至此,一個從沿海到內地、由南向北、自東向西、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區域格局基本形成。

(二)對外開放從商品貿易向投資和服務貿易領域推進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對外開放以「出口創匯」為切入點,千方百計擴大出口成為政策的基本指向。針對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鄧小平同志指出,對外開放不僅要繼續擴大商品貿易,而且可以讓外商來華直接投資辦企業、搞加工貿易。這樣就使原來的對外經貿交流從貿易領域擴展到投資和生產領域。外商直接投資、借用外債、到國際市場融資等多種方式被廣泛採用。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服務領域開放步伐不斷加快,服務貿易迅速發展。

二、對外貿易連上新台階

對外貿易是一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重要方式和渠道,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核心內容與出發點。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一)貨物貿易規模增長超過100倍

2007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猛增到21737億美元,增長了104倍。其中,出口總額從98億美元增加到12178億美元,增長了124倍;進口總額從109億美元增加到9560億美元,增長了87倍。1979-2007年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17.4%,其中出口年均增長18.1%,進口年均增長16.7%。

特別是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抓住國際產業加快轉移的歷史性機遇,對外貿易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贏得了歷史上最快最好的發展時期。2002-2007年,我國進出口貿易以年均28.5%的速度增長,其中出口年均增長28.9%,進口年均增長27.3%。2001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5097億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2007年又一舉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

自1950年起的58年歷程中,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200億美元用了29年,從200億美元到5000億美元用了23年,從5000億美元到1萬億美元用了3年,從1萬億美元到2萬億美元也僅用了短短的3年時間。2002-2007年入世6年間,進出口貿易總額合計已超過1979-2001年即從改革開放到入世之前23年的總和。

30年來,進出口貿易從逆差轉變為順差,使我國從一個外匯捉襟見肘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從改革開放到1993年,除少數年份進出口貿易有小規模順差外,多數年份均為逆差。進入1994年以來,進出口貿易均保持順差,且規模不斷擴大。1995年貿易順差突破100億美元,達到167億美元。2005年又突破1000億美元,達到1020億美元。2007年再突破2000億美元,達到2618億美元。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從1978年僅有的1.67億美元迅速擴大到1.5萬億美元。

進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不斷提升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位次,改革開放初期位居第32位,2004-2007年穩居第3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其中,2007年出口額佔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提高到8.8%,世界排名躍居到第2位;進口額佔世界進口總額的比重也提高到6.7%,位居世界第3位。

(二)貨物貿易結構不斷優化

從出口商品結構看,30年來,從以初級產品為主到以工業製成品為主,以輕紡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到以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升級。1978年初級產品出口佔53.5%,工業製成品出口佔46.5%。1985年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已近平分秋色,分別為50.5%和49.5%;到1986年,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大大超過初級產品,達到63.6%,初級產品出口比重下降到36.4%。2007年,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進一步轉變為5.1%和94.9%,工業製成品占據了我國出口商品的絕對主導地位。

令人欣喜的是,在工業製成品出口中,機電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持續提高,1994年為26.4%,2000年提高到42.3%,2003年進一步提高到51.9%,2007年則達到57.6%。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2000年為14.9%,2003年提高到25.2%,2007年進一步提高到28.6%。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在我國出口貿易中的主導地位日益明顯。

從進口商品結構看,為滿足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需要,進口商品結構中,資源、基礎原材料等初級產品所佔比重明顯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快速增長。

1985年初級產品在進口商品中所佔比重僅為12.5%,2007年這一比重提高到25.4%。其中,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和非食用原料占進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由1985年的0.4%、7.6%提高到2007年的11.0%、12.4%。近幾年,大豆、鐵礦砂、石油等基礎原材料的進口量呈持續大幅增長之勢。

與此同時,國內對國外先進技術和成套設備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工業製成品進口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快速增長。2007年,我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分別為4990億美元和2870億美元,分別是1994年的8.7倍和2000年的5.5倍;機電產品占進口額比重從1994年的49.4%提高到52.2%,高新技術產品占進口額比重從2000年的23.3%提高到30.0%。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快速增長,不僅彌補了國內經濟建設資源和技術的不足,而且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創造了條件。

從貿易市場結構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貿易夥伴已達220多個,貿易市場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國與美國、歐盟、日本三大經濟體的貿易合作蓬勃發展,對東盟、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取得較大進展,與其他貿易夥伴往來發展較快。

1998-2003年,日本為我國最大貿易夥伴,美國和歐盟位居第2位和第3位;2004-2005年,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美國和日本位列第2位和第3位。2007年,中歐、中美和中日雙邊貿易額分別為3561億美元、3021億美元和2360億美元,分別比1998年增長5.2倍、4.5倍和3.8倍。

2007年,東盟為我國第四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達2025億美元,比1998年增長7.6倍。俄羅斯、印度分別為我國第八、第十大貿易夥伴。

(三)服務貿易取得長足發展

2007年服務貿易總額由1982年的43億美元增加到2509億美元,25年增長了57倍,年均增長17.6%。其中,出口額從24.8億美元增加到1217億美元,年均增長16.9%;進口額從18.7億美元增加到1293億美元,年均增長18.5%。

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嚴格履行服務貿易領域對外開放的承諾,極大地促進了服務貿易的發展。入世6年,服務貿易出口額年均增長24.4%,高於同期世界平均13.8%的增速,也高於同期世界主要國家服務貿易出口增長速度。同時,服務貿易的結構也逐步優化,初步形成了通訊、保險、金融、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廣告等全面發展的格局。改革開放之初,以旅遊、運輸、建築等傳統服務貿易出口比重達80%以上,2007年這一比重已下降到60.8%。

2007年,服務貿易總額占我國全部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從1982年的9.4%上升到10.3%,佔世界服務貿易的比重從0.6%升至4%;世界排名僅次於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位居第5位,成為世界服務貿易的重要國家,其中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位居第7位和第5位。

三、利用外資發展迅速,連續多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是我國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外開放的核心內容之一。外資的進入,彌補了長期困擾我國的資金和技術雙缺口,推動了經濟增長,增加了稅收和就業機會,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了我國經濟全面融入國際社會的步伐。

(一)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外商直接投資漸成主流。

1992年以前,我國利用外資主要是對外借款特別是政府貸款,外商直接投資一直偏小。1979年至1991年,每年都是對外借款大於外商直接投資,13年間累計對外借款高達526億美元,而外商直接投資僅為251億美元。1992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首次超過對外借款,此後,外商直接投資逐年大幅度增長,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最主要的方式。

從外商直接投資情況看,1983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僅9.16億美元,2007年已達到748億美元,24年增長了81倍;截止到2007年底,全國外商直接投資累計超過7700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為20.1%,遠高於同期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其中,1983年至1991年吸收外資較少,平均每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約26億美元;1992年以後呈現出蓬勃發展勢頭,1992年吸收外資首次突破100億美元,1993年登上200億美元台階,1994年邁過300億美元,三年跨過三道坎,此後,我國成為全球投資熱點的地位逐步確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規模穩步擴大。1992年至2007年平均每年吸收外資超過450億美元,年均增速高達19.4%,比同期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額年均增速高出7.5個百分點。

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預測,2007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流量達到創紀錄的1.5萬億美元,其中發達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達1萬億美元,發展中國家近4400億美元。2007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748億美元,加上金融領域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合計約835億美元,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5.4%,占發展中國家的19%。我國從1993年起已經連續15年成為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2007年末在我國實有注冊的外商投資企業超過28萬家,實有投資總額達2.11萬億美元。2007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12549億美元,占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的57.7%,繳納的稅收超過9900億元,佔全國稅收收入的20%,提供的就業崗位超過5000萬個。

(二)利用外資方式不斷拓展

改革開放初至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後,我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方式相對單一,一直以綠地投資為主,並購投資和到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等方式很少。入世以來,我國認真履行加入WTO承諾,循序漸進、積極穩妥地開放資本市場,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正在有序推進。

首先,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內企業到境外上市。中國政府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內企業到境外上市,擴大融資渠道,參與國際競爭。截至2008年4月底,共有150家境內公司到境外上市,籌資總額1105億美元,其中有55家企業同時發行A股。

其次,主動實施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和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制度。目前,QFII投資額度已提高至300億美元,54家境外機構獲得QFII資格,獲准投資額度約105億美元,另有5家外資銀行獲准開展QFII託管業務。QDII方面,有21家基金管理公司和9家證券公司取得QDII資格,9隻QDII基金產品和1隻QDII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獲得批准,獲批投資額度已達375億美元。

第三,在WTO框架內開放證券業。截至2008年4月底,中國證監會已批准設立7家中外合資證券公司和31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其中15家合資基金公司的外資股權已達49%。

第四,改進和完善外資並購政策。2006年頒布了《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我國外資並購政策和環境全面改善。

截止到2007年底,外國投資者共並購2.18萬戶中國境內企業的股份,占外商投資企業實有總戶數的7.6%,其中外國投資者購買1.94萬戶外商投資企業的中方股份,購買2373戶內資企業的股份;並購的企業實有注冊資本1343億美元,占外商投資企業實有注冊資本的11.6%。

(三)利用外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利用外資總體上呈現出數量擴張型特徵,為了出口創匯和引進外資,各級政府對出口導向型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了用地、稅收和融資等多方面的優惠,並由此形成了以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為主的外商投資格局。入世後,我國相繼修訂完善了相關政策,頒布了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取消了外商投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進一步擴大了服務業開放;嚴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外資項目進入。同時,充分發揮外資在自主創新中的積極作用,優化外資區域布局、創新利用外資方式,積極穩妥擴大金融、保險、電信等服務業對外開放,拓展利用外資的新領域。

在新的外商投資政策指導下,外商投資的重點,從一般製造業發展到高新技術產業、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近幾年外商投資於研發中心、集成電路、計算機、通信產品等高技術項目明顯增加;開放服務貿易領域後,商業、外貿、電信、金融、保險、房地產等服務業已成為外商新一輪投資的熱點。

外商投資的產業構成顯著改善,第三產業投資比例大幅度提高。2005-2007年,第三產業外商投資金額佔全部外商投資總額的比重分別為24.7%、31.6%和41.4%;第二產業比重分別是74.1%、67.5%和57.3%,呈現出相反的變動趨勢。

四、「走出去」戰略實施取得初步成效

「走出去」戰略的主要內容是,推動企業以對外投資、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等多種方式走出國門,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對外經濟合作范圍不斷擴大,競爭力逐步增強。

對外經濟合作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新生事物,經過不斷努力,迅速發展成我國對外經貿的重要組成部分。

1976年,我國的對外承包勞務隊伍第一次走向國際舞台,到1980年共有29家企業從事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業務,主要市場集中在西亞和北非。1981年以後,我國的對外經濟合作隊伍開始逐步壯大,企業的經營水平不斷提高,在外承攬的業務規模擴大,綜合競爭力增強,市場多元化戰略初見成效。自1995年起,開展了對外設計咨詢業務,對外經濟合作的領域進一步拓寬。

入世以來,對外經濟合作駛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從改革開放之初僅有幾家企業,到2007年已發展成為一支由1000多家企業組成的門類比較齊全、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隊伍,業務范圍向技術性較強的領域不斷擴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提高。2002—2007年,對外經濟合作簽訂合同累計48.6萬份,合同金額2577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633億美元,分別是1976—2001年對應項目總和的1.9倍、2倍和1.8倍。

2007年是我國對外經濟合作取得重大進展的一年。新簽合同金額85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479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1%和34.2%;派出各類勞務人員75.3萬人。其中,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40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3%。業務遍及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資金技術密集的電力、冶金、石化、軌道交通和電子通訊等領域的項目已佔到總營業額的一半;大項目數量增長迅速。2007年有49家企業入選美國《工程新聞雜志》(ENR)全球最大承包商225強,14家躋身百強。

(二)對外投資規模增勢強勁

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起步於1979年改革開放初期。當時經國家批准,只有少數國有企業主要是貿易公司走出國門,開辦代表處或設立企業。

經過30年的探索和發展,我國對外投資的規模雖依然較小,但已取得積極進展。入世以來,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步入較快發展期。2002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僅有27億美元,到2007年已經上升到265億美元,2002—2007年6年間年均增速25.1%。截止到2007年底,7000多家境內投資主體設立的境外直接投資企業已超過1萬家。

對外投資的領域不斷拓寬,對外投資的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目前,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呈現出市場多元化發展態勢,投資國別已覆蓋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2007年,亞洲地區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比重為62.6%,拉丁美洲佔18.5%,歐洲、北美和大洋洲合計佔13%。

對外投資由單一的綠地投資向跨國並購、參股、境外上市等多種方式擴展。跨國並購已成為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式,主要流向資源、電訊和石油化工等行業。2007年,以收購、兼並方式實現的對外直接投資佔全部投資流量的23.8%。一批境外研發中心、工業產業集聚區逐步建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不僅採掘業、製造業和商務服務業繼續加大對外投資,金融業也開始了境外投資試點。截至2006年底,中國工商銀行等五大國有商業銀行海外總資產達2268億美元。國有商業銀行在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巴西等29個國家和地區設有47家分行、31家附屬機構和12家代表處。到2008年4月底,我國已批准10家證券公司、6家期貨公司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31家境內企業獲准從事以套期保值為目的的境外期貨交易。

截止2007年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1179億美元,其中,金融類企業存量167億美元,非金融類企業存量1012億美元。

五、多雙邊經貿合作成就矚目

一是把建設自由貿易區提到戰略高度。自由貿易區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形式、新起點,以及與其他國家實現互利共贏的新平台。我國從2000年開始建設自由貿易區,截至2007年10月,我國跟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2個自由貿易區,對其出口佔到我國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以上。與東盟簽署並實施了自貿區貨物和服務貿易協議,促進了「10+1」、「10+3」機制的深化。

二是雙多邊和區域經貿合作進一步深化。我國已與123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與129個國家和地區、13個國際組織建立了180多個多雙邊聯委會機制,對加強多雙邊經貿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戰略經濟對話機制。2006年9月20日,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正式啟動,迄今為止已舉行了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雙方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簽署了多項協議。與此同時,中國還相繼與日本、歐盟、東盟等建立了相應的經濟對話機制,加強了與主要經貿夥伴的協調與溝通。與俄羅斯互辦「國家年」,涉及多項經貿活動。豐富了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合作內容。創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落實了8項對非經貿合作舉措。建立了「中國-加勒比經貿合作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論壇」兩個機制。

展望未來,推進對外開放的任務仍十分繁重。我們要按照十七大確定的對外開放的方針路線,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性經濟體系,努力創造並保持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

❿ 需要3至5個關於科教興國的實例

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推動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黨和國家首先採取措施解決科技、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脫節的問題。第一,從組織領導入手,成立了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加強對科技、教育的領導及其同經濟發展的協調。截至2003年底,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召開了14次會議,作出了一系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決策。第二,進一步明確工作思路。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先後作出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相繼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全國技術創新大會,明確科技工作的重點是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教育工作的重點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第三,努力從體制、機制、政策以及思想觀念等各個方面促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通過全面深化科技、教育體制改革,加快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於產學研結合的新型科技和教育體制。第四,加大對科技、教育事業的投入,努力建立一個能夠調動全社會力量支持科技教育發展的機制。第五,在繼續實施科技攻關計劃、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的同時,啟動了973計劃、《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等一系列國家級科技教育計劃,直接推動科技教育的發展。

經過近10年的發展,我國科技事業實現了新的跨越。科技創新能力逐步增強,科學知識生產數量增長迅速。載人航天飛船、基因組研究等高科技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原始性創新成果相繼涌現,表明我國在當今若干科學前沿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某些重點和關鍵領域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不斷增大。1991年到2001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工業總產值從3000億元左右增加到180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構成中所佔比例由10年前的1%左右提高到目前的15%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科技進步已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我國教育事業不斷躍上新的台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證。基礎教育快速發展,2000年,在大部分地區如期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990年的6年左右提高到2001年的8年左右。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總體規模擴大、結構改善。高等教育蓬勃發展,順應了人民群眾的強烈願望,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2000年與20世紀70年代末期相比,我國具有中專以上學歷或初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總量增加了3.4倍。在培養人才的同時,教育的發展還為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的知識貢獻。高等學校科研實力增強,已經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特別是基礎研究領域的生力軍。2002年高等學校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占項目總數的77%以上,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占項目總數的60%以上。教育事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總量提高和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關鍵性因素。

閱讀全文

與優秀文化金融合作創新成果十大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