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兩美建設成果

兩美建設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27 10:15:33

A. 建設中國社會主義以來的兩個偉大成就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巨大的成就。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對我國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指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國家根本任務。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黨和國家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確保小康社會建成。

(1)兩美建設成果擴展閱讀

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一次中央會議上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總路線的主體;二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是總路線的兩翼。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B.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什麼巨大成就

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像人造衛星的升空,航空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績,鐵路方面如蘭新,包蘭,寶成鐵路的建立。以及南京,武漢長江大橋的建立,和東北工業基地的建設。

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代背景具體:
1.國內: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需要恢復與重建。人民的生產熱情較高,但是物質資源較匱乏。
2.國際:一個世界,兩大陣營。具體來講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敵視、實行經濟政治封鎖禁運和軍事上威脅。

20世紀50年代中國歷史上發生的事件:
一.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
1.即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2.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成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
3.在農業合作化高潮的推動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迅速展開。在這個改造過程中,我國實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從以加工訂貨為主逐步向公私合營過渡。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浪潮,並迅速席捲整個中國。
二.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C. 新中國的成就有哪些

新中國的成就有:

1、兩彈一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2、中國第一台半導體大型體計算機誕生:

我國第一台半導體大型體計算機103機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誕生,並於1958年交付使用。參與研發的骨幹有董占球、王行剛等年輕人。

3、珠港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於2017年7月7日實現主體工程全線貫通,於2018年2月6日完成主體工程驗收。

同年10月24日上午9時開通運營。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極大縮短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間的時空距離。

作為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的里程碑之作,該橋被業界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被英媒《衛報》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4、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具有中國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FAST,是世界上目前口徑最大、最具威力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其設計綜合體現了我國高技術創新能力。

它將在基礎研究眾多領域,例如宇宙大尺度物理學、物質深層次結構和規律等方向提供發現和突破的機遇,也將在日地環境研究、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5、神舟五號:

神舟五號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於2003年10月15日9時整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

神舟五號在軌運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順利完成各項預定操做任務後,於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軌道艙留軌運行半年時間,獲得了大量的科學實驗成果。這標志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D.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取得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
1,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現代化建設事業穩步前進,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從1979年到2006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由0.40382萬億元增加到20.94萬億元.經濟總量已經居世界第四位.進出口貿易總額躍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位.
經濟社會的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國家發展經濟和抵禦各種風險的物質技術基礎大大增強.
國家先後啟動了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和中部地區崛起戰略.
從2000年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到2004年底,陸續開工60多個重大工程,投資總規模達8500多億元.
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推動下,國家創新體系,科技基礎設施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得到加強.
諸如載人飛船成功返回和繞月探測衛星的發射,標志著中國的科技研究的一些"高,精,尖"領域,已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1978年到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4%,農村居民9.6%.
到2006年底全國城鎮居民參加養老,失業,醫療,和工傷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1.87億人,1.12億人,1.57億人和1.02億人;農村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為5374萬人.到2007年6月,全國共有2235萬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們生活質量逐步提高,人民的總體健康水平已經超過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 .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並不斷完善,各項改革事業取得重大進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並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正在形成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新的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初步形成.
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一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基本分配製度.
各種改革不斷深化,國企改革穩步推進.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逐步形成.

3,全方位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2001年12月11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外貿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2004年7月1日,首部《對外貿易法》頒布.出口商品結構有了很大改善,競爭力顯著增強.

利用外資為現代化建設開辟廣闊的資金來源.截至2004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額達7453億美元,批准外商投資項目50多萬個.
中國經濟增長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03年到2005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13.8%.

4,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許多民主黨派人士擔任政府職務.
基層民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自治體系開始形成.
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取得顯著成就.1982年全國人大全面修改憲法後,全國人大又通過了4個憲法修正案,制定了200多部現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7500多件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
依法治國方略得到深入貫徹,以憲法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逐步完備.

5,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努力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貫徹
認真堅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積極支持個少數民族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充分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權利.尊重和保護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4年到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為9.8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7,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在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和江澤民關於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的指引下,以科學發展觀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黨的重要指導方針.
人民解放軍堅持以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為統攬,以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為主線,以軍事斗爭准備為龍頭,按照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

8,祖國統一大業取得重大進展
根據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構想,1997年7月1日和1999 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先後恢復了對香港和澳門的主權,這是實現祖國統一邁出的歷史性步伐,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

祖國大陸與台灣經濟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不斷發展,反對"台獨"斗爭深入發展.2005年3月14日十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用立法形式表達中國人民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決心.2005年4月至5月,中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領導人相繼由台灣率團訪問大陸,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接見,兩岸關心出現重大轉機.
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9,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
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局勢,中國政府堅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致力於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全方位地開展對外工作.
中國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在國際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提倡新安全觀,主張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其他公認的國際關系准則處理國際事務.
中國已經同16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在睦鄰,安鄰,富鄰政策指導下,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日益加強.

10,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
堅持黨的性質和宗旨,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E. 1956—1966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成就

1、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到1966年,建成並投產的限額以上大中型項目1198項,初步形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興建了一批新興的工業部門,我國的電子工業、石油化學工業、原子能工業等,大多是在這個時期打下基礎的,填補了我國工業的許多空白。

工業布局有了明顯改善,內地和邊疆地區都建起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和現代交通運輸業,基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工業畸形發展的局面。

2、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初見規模,效果明顯。

農業技術改造的積極開展,為農業生產持續增長打下了基礎。在糧食、棉花增長幅度較大的同時,經濟作物也獲得一定的增長。這期間依靠農村集體力量修建了84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庫,至今仍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灌溉、發電、攔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科學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現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的我國航天技術,就是從1956年起步的。

對於這個時期以「兩彈一星」為標志的科技進步,鄧小平明確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4、培育了良好社會風氣,社會進步舉世矚目。

人民共和國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滌盪了舊社會遺留下的污泥濁水,培育形成了良好社會風氣。在懲治貪腐、反對封建迷信、掃除文盲、發揚社會主義新道德、計劃生育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

一個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是反映這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社會進步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65歲。而印度1952年人均預期壽命41歲,直到2011年人均預期壽命才達到65歲,比中國晚了整整35年。

5、在外交上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新中國一貫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區別不同國家對我國的不同態度,同世界各國建立新型外交關系,極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1964年中法建交,打破了西方國家封鎖中國的鏈條。

1971年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促使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打開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大門。到1976年,在當時世界上獨立的130多個國家中,同我國建交的達到110個。在國際上樹立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尊嚴形象,贏得了朋友,贏得了聲譽。

(5)兩美建設成果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航天成就

196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枚運載火箭。

1964年10月和1965年5月,我國先後兩次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從而打破了國際上的核壟斷。

1966年10月,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試驗。

1967年6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潛艇建成並試航成功。

F. 新中國國防建設的主要成就

1、國防後備力量的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

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國防後備力量建設。中國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和優良作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尤其是從1985年,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明確提出「精乾的常備軍和強大的後備力量相結合,是建設現代化國防的必由之路」這一基本指導方針之後,作為一支偉大戰略力量的我國國防後備力量,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

並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個各級地方黨政領導關心後備力量建設,各級軍事機關狠抓後備力量建設,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支持後備力量建設的可喜局面。中國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經過一系列的調整改革,各項工作均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2、形成了門類齊全綜合配套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

國防科技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國防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關懷和領導下。

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中國的國防科技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落後到先進,建立起了包括電子、船舶、兵器、航空、航天和核能等門類齊全、綜合配套的科研實驗生產體系。

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為現代化建設和切實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3、第三,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軍事法規體系

新中國成立伊始,如何建設國家,如何建設國家軍事,都沒有經驗,都是向蘇聯學習。在學習過程中,1952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和政務院聯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兵組織暫行條例》,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

同年,人民解放軍實行薪金制、軍銜制和義務兵役制三大制度。人民解放軍的一些規章,除《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草案)》是總結解放軍政治工作歷史經驗制定的外,其他基本是照搬或參照蘇聯紅軍的一些軍事規章。

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軍事建設貫徹「以我為主」的方針,從中國國情、軍情出發,編寫制定自己的條令、規章。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軍事法規建設明顯加快。

先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役軍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等。

至2005年底,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為龍頭,15部專門規范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法律以及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181件軍事法規、88件軍事行政法規、3000多件軍事規章的法體系。

4、第四,全面展開了軍事人才隊伍建設

新中國成立時,人民解放軍隊伍中除有極少量知識分子和懂技術的幹部外,總體文化素質很低。據1951年底調查統計,全軍部隊戰士的文化程度,初小以下者約佔80%,其中識500字以下者佔30%左右;幹部中不及高小程度者約佔68%,其中初小以下者佔30%左右。

這與建設現代化、正規化強大國防軍的任務要求不相適應。1952年6月至1953年5月,全軍進行一年速成文化教育,部隊文化水平發生明顯變化,一大批文盲、半文盲語文達到高小畢業程度,初小以下文化程度者已從1951年的67.4%下降到30.2%,初小畢業以上者由16.4%上升到42.1%。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起,全軍即逐漸建立了正規的各級各類軍事指揮院校和專業軍事技術學校,培養軍事指揮和專業軍事技術幹部。改革開放後,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規定「努力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

此後軍隊各級領導班子的歷次調整,嚴格按「四化」要求選配幹部。進入20世紀90年代,建立了依託普通高等院校教育培養軍隊幹部制度。

21世紀以來,中央軍委和總部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規,採取措施大力加強軍事人才隊伍建設,以建設指揮官隊伍、參謀隊伍、科學家隊伍、技術專家隊伍和士官隊伍「五支隊伍」為重點,造就大批適應信息化建設、勝任信息化條件下作戰任務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

今天,人民解放軍各級領導班子文化程度均在大專程度以上,碩士、博士學位的領導幹部所佔比例越來越大,五支隊伍建設已初具規模。同時,採取措施鼓勵全日制本科畢業生入伍當戰士。

5、國防法規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國防法規是國家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的基本法律依據,是調整國防領域中各種關系,堅持依法治軍,全面提高部隊戰鬥力的重要保證,也是做好戰爭准備,贏得戰爭勝利的根本保障。

幾十年來,新中國的國防法規建設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取得了顯著成效,其范圍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從已經頒發的國防法規來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等級:

一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頒發的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法律以及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等;

二是由國務院、中央軍委制定的軍事行政法規,如《國防交通條例》、《徵兵工作條例》等;

三是由中央軍委制定的軍事法規,如《中國人民解放軍司令部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等;

四是由各總部、各軍兵種、各軍區制定的軍事規章,如海軍頒發的《艦艇條例》、空軍頒發的《飛行條例》等;

五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如《關於加強人武部建設意見》、《國防教育條例》等。

G. 新民主主義的改革和建設從哪些方面展開,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順應20世紀初期無產階級革命的潮流,中國共產黨人開創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實現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歷史性跨越
1840年的鴉片戰爭西方殖民主義以最野蠻的方式將中國強行拖入近代。從此中國不能再遠離世界踽踽獨行,挨打、沉淪,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迫使人們不得不奮起自救。

即便是麻木不仁、虛傲自尊的晚清朝廷,也曾「師夷制夷」,興辦過洋務、頒行過「新政」。而最強烈的反抗與變革求索出自太平天國、戊戌變法、義和團、辛亥革命及其各地難以數計的民變、起義,80年綿延不絕,無數志士仁人為救亡圖存而不屈不撓、前仆後繼。洪秀全、譚嗣同、鄒容、陳天華、秋瑾……每個志士都是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壯歌。

但是,移植西技西法,卻不能勃興中華,民族的命運並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歷史的機遇總是與中華民族擦肩而過。
正當中國自救無路,彷徨而不知所措的時候,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為標志,世界進入戰爭與革命的時代。無產階級革命的潮流改變了世界,引發了席捲全球的革命風暴。

歐洲爆發了德國、芬蘭、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的工人革命和蘇維埃運動,發生了法國工人的「五月戰斗」;亞洲發生了中國的五四運動,日本的「米騷動」,朝鮮「三·一起義」以及印度、埃及、阿富汗反對殖民統治的斗爭。隨著這股潮流,革命的中心由西方轉到東方,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世界,共產黨在各國相繼建立。

新的世界潮流如狂飆突進,由十月革命引導著滾滾而來。中華民族面臨著重大的抉擇,擺在面前的有三條路:一是走改良主義的路,將民族命運寄於建設一個「好人政府」;二是繼續支撐資產階級革命,維護辛亥革命的最後果實民元約法和體制;三是「以俄國為師」,實行無產階級革命,走社會主義新路。

在十月革命的對比下,前兩條舊路黯然無色。正如孫中山投書變法不成而選擇了革命,五四時期的先鋒們對民國失望而另覓新路。中國社會迫切需要有一個全新的變革,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開創了歷史的新紀元。
中國共產黨人將中國革命納入到世界革命的全局中去。

把握世界潮流,就是把握社會歷史發展的主導趨勢,從中找到中國革命前進的大方位和總目標。毛澤東指出,「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和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十月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⑴發生在此後的中國革命,只能是一種全新的民主革命,它的歷史范疇、領導階級和發展方向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屬於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為帝國主義所反對,而為世界無產階級所支持;它的前途是通過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

毛澤東始終將中國革命置於世界革命環境中,正確估計每一歷史階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對象,正確估計全局性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採取正確的戰略方針,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他在《論持久戰》中,形象地把中國戰場與整個國際反法西斯戰爭,比作是「世界性圍棋」。中國這個「戰略單位」是整個反法西斯天羅地網的一部分。

黨立足本國,放眼全球,以局部推動全局,又以全局的進展帶動局部,取得了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偉大勝利,實現了革命形勢的根本轉機,接著又繼續奮斗,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如果沒有世界革命的推動,中國革命肯定困難艱巨得多。自從世界扣開中國的大門,是中國共產黨人主動地把民族命運與世界連接在一起。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銳意創新,解決了舊民主革命沒有解決的歷史課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革什麼命與怎樣革命兩大問題,形成一整套關於中國革命的理論。黨的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提出中國革命「應分兩步去做」的論斷。

在國共合作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中,初步闡明了民主革命的動力問題,包括工農聯盟、中國資產階級的兩個部分、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以及統一戰線的策略問題,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大革命失敗之後,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暴力革命原理與中國國情結合起來,將革命的中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抗日戰爭期間,他相繼發表了《發刊詞》、《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系統總結了中國革命的實踐與規律,形成了毛澤東思想。
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開辟,使中國由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跨越到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這個跨越,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將中國社會最進步的力量引為民主革命的領導力量,克服了中國舊民主革命的弱點和局限,具有革命的徹底性。這就為中國革命注入了時代進步的內容,孕育了社會主義因素的生長,為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准備了條件。

新民主主義革命中,黨以自身的先進性,將一盤散沙似的億萬民眾團結發動起來,組織成不可戰勝的力量,為民族解放英勇奮斗,並承擔了巨大的犧牲,包括370萬優秀兒女付出了自己最寶貴的生命,終於徹底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民族分裂、主權淪喪的局面,實現了民族復興的第一步目標——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然而,幾十年以後竟有人妄論「告別革命」。說「革命是一種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則是一種能量積累」,革命不如改良。指責中國百年的革命史,是「令人嘆息的百年瘋狂與幼稚」。這些人漠視歷史,否定革命,真實的用意在於否定革命的結果——社會主義。列寧早就說過:「革命是不能『製造出來』的」⑵,而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歷史的必然。

它不以任何人的意願為轉移,更不因任何人的責難而改變。若不是革命,世界上恐怕早已沒有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園。
二、順應20世紀中期社會主義蓬勃發展的潮流,中國共產黨人開創了獨特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實現了社會制度的歷史性跨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潮流進一步發展,鮮明的特徵是社會主義的力量日益壯大,社會主義國家由一個發展為十幾個,形成了聲勢浩大的社會主義陣營。

社會主義的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為世界和平正義做出了卓越貢獻,戰前其工業化的巨大成就已經大大提升了它的國力,由原來的歐洲第4位躍居歐洲首位,戰後迅速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軍事與政治強國。這對廣大新獨立的落後民族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社會主義成為這個時期的世界性潮流。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黨順應世界潮流,抓住沒收官僚資本所形成的相對強大和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以及社會主義蘇聯支持這兩大機遇,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建立社會主義需要必要的物質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在設想東方落後國家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條件時,強調大膽吸收和利用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積極成果。

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微弱,缺少工業化基礎,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的跨越,黨創造性地提出「一化三改」、「一體兩翼」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實行加速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方針。好比一隻鳥,工業化是主體,三大改造是兩翼,工業化是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的主體內容和目的,它需要三大改造這兩個翅膀,有了翅膀,工業化就可以展翅高飛。

為了及早實現工業化,「一五」計劃以發展重工業為主,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施包括694個國家重點項目和156個蘇聯援建項目的發展工業計劃。社會主義改造方式充分考慮到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嚴重不足,創造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針,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將其逐步引上社會主義道路,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實踐了列寧提出的「和平贖買」的設想。

通過合作化的形式將億萬個體農民組織起來,減少汪洋大海般的小農經濟對工業化、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負面影響,按照經濟發展和自願互利的原則,逐步把農民和手工業者引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又一個偉大的跨越。中國跨過了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過新民主主義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這個跨越,使中華民族徹底擺脫了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附庸的命運,真正站了起來,有了名副其實的國際地位。這個跨越也結束了自明朝中葉以來日益衰頹的趨勢,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生機勃勃、急流勇進的新時代。「一五」計劃期間工業生產取得了遠遠超過了舊中國100年的成就,而建國「三十年間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

」⑶
社會主義改造盡管存在不足之處,社會主義工業化也才剛剛起步,但是這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是誰也否定不了的。當年,列寧用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歷史發展的特殊表現形式的統一,批駁了第二國際關於「俄國不具備社會主義的客觀歷史前提」的指責。半個多世紀後,鄧小平用歷史的事實回答了那些對中國社會主義的責難,指出:「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來,中國是不是也能翻身?讓我們看看歷史吧。

國民黨搞了二十幾年,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不能成功的……如果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的混亂狀態就不能結束,貧困落後的狀態就不能改變。」「中國搞資本主義不行,必須搞社會主義!」⑷
三、順應20世紀後期和平與發展的潮流,中國共產黨人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突破傳統模式的歷史性跨越
20世紀70年代的世界,國際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爭取和平、謀求發展成為日益鮮明的時代主題和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

各種不同類型國家都在世界潮流的變換中調整自己的政策,爭取發展的主動權。以科技革命為動力,率先完成產業結構調整的西方發達國家遙遙領先;東亞和拉美地區一些發展中國家抓住了機遇,躋身新興工業國家的行列;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在嘗試改革。而此前後,中國經歷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兩度嚴重挫折,經濟陷入困境。

中國與世界的反差無情地詰問:中國的出路在哪裡?社會主義的出路在哪裡?粉碎「四人幫」以後,黨又一次面臨三種選擇:一種是堅持「兩個凡是」,固守「左」的路線方針;另一種是搞資產階級自由化,放棄社會主義,「全盤西化」;第三種是另闢蹊徑,革故鼎新,走出一條社會主義新路。

鄧小平在危急關頭,以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的敏銳,把握世界發展的脈搏和契機,選擇、開拓了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探索一條能夠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盡快改變落後面貌,有別於蘇聯、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道路,是毛澤東、鄧小平兩代中央領導集體共同的奮斗目標。

毛澤東針對蘇聯模式的弊端,50年代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十大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重要思想,遺憾的是因為「左」的傾向滋長而中斷。鄧小平從文化大革命的親身體驗和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教訓中深刻認識到,全面改革傳統社會主義模式即蘇聯模式,用「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前進的關鍵所在。

針對當時教條僵化之氣阻塞社會前進的狀況,鄧小平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武器,打開人們封閉的頭腦,打開封閉的理論與實踐禁區,使社會主義煥發出蓬勃生機與創造活力,奠定了改革創新的思想基石。他突破了社會主義傳統模式理論中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從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的觀點出發,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回答了究竟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問題,澄清了過去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純」的認識誤區。他針對傳統模式逾越中國社會實際發展階段的問題,指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社會主義是「不發達」的、「不夠格」的,也是長期的、不可逾越的,這是當代中國最大的實際。

對中國國情的這一科學定位,弄清了過去社會主義實踐中理論與現實相矛盾,黨內「左」的錯誤屢犯難止的認識根源。鄧小平突破了傳統模式理論中關於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的認識,指出「改革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自我完善,是推進一切工作的動力」,「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徹底排除了階級斗爭動力論的干擾,找到了改革這個突破傳統模式、發展社會主義的有效途徑。

他還提出了「三個有利於」的標准,為改革開放解除姓「社」姓「資」的困擾。鄧小平突破了傳統模式理論中關於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認識,破除對計劃經濟的迷信,提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擺脫了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從屬於一定社會基本制度的。

H. 新中國成立60周年來,國家建設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從經濟上,1.銳意改革,成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跨越。2.擴大開放,成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3.科學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綜合國力的不斷躍升。
從農業上,1.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一級人均佔有量均大幅度增加。2.農業機械化水品大幅度提升,「科技增效」碩果累累。3.農業結構不斷優化,農、副、牧、漁、林齊頭並進。4.鄉鎮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城鎮化進程。
從民生上,1.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品顯著提高。2.人民的生活質量明顯改善。3.醫療衛生事業成績斐然。4.社會保障逐步完善。
從科教上,1.教育成績有目共睹。2.科教成就振奮人心。
從法制上,1.人民當家做主,中國人民政治地位發生最廣泛最深刻的變革,實現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向人民民主的偉大跨越。2.基層自治從城市向農村推進,「草根民主」成了當代中國最直接、最廣泛的民主實踐。3.依法治國,人民民主實現從實體民主到程序民主的全方位發展。
從文化上,1.文化建設理論不斷豐富,時代精神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形成。2.文化事業成就輝煌。3.體育事業跨入強國之林。
從國防上看,1.建設一支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2.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3.推進科技強軍戰略和武器裝備現代化。4.捍衛了國家主民族尊嚴和人民和平生活。
從台灣方面看,1.「一國兩制」是解決同一問題的金鑰匙。2.和平發展、互利共贏順應民心,是推動統一大業的根本動力。
從外交上看,1.小外交走向大外交。2.小合作走向大合作。3.小舞台走向大舞台。
從黨建方面看,1.黨的理論創新卓有成效,形成了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2.黨的隊伍發展壯大,凝聚力、戰鬥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3.黨的制度建設不斷加強,黨內生活逐步走上規范化的軌道。4.黨風廉政建設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

I. 軍事論文,題目是:根據近年來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試論其對我國國防建設的影響

難不成你也是蘇大的??
我也正寫著呢,給你點資料,大家共勉一下。
第一,從對衛星的測控來看,中國在建立防空雷達網、導彈防禦網方面有了質的提高。從這次發射嫦娥一號並對其實施精確測控來看,中國在北京、青島、雲南、喀什四個地方(從電視上公布出來的,可能還有些沒公布出來,我就不猜測了)均建有大型射電望遠鏡,這四個地方的望遠鏡已聯成一網,一是用於天文和氣象的觀測,二則是對於空中目標的監測。其觀測的精神那是相當的高,並且其觀測的方式不受天候的影響,也就是說,它是二十四小時的全天候的。另一方面,它的精度驚人。那個專家說:這個射電望遠鏡的觀測精神,可以觀測到月球上蘭球大小的一個東西,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蘭球運動員在月球上投籃,在地上可以觀測到有沒有投進!由此我們可以想像,既然有如此精度,還有什麼來襲導彈發現不了監視不了呢,有什麼導彈比蘭球還小的?這個就不說了,我們再說這個網的規模,應該說這個射電望遠鏡在中國來說也不是什麼新鮮東西了,幾十年前就在用了,現在的問題是這個東西在中國到底建了多少?在我想來,絕對不只四座,為什麼呢,因為以前發射衛星也需要測控,但每次發射衛星其運行軌跡是不一樣的,在西昌發射的時候是這幾個,那麼在九泉、在太原發射的時候呢,由誰來擔任測控的第一棒,由此來看,這個射電望遠鏡的網路已在全國聯成一網,這個應該可以推斷出來。除此之外,還有由遠望號(共五艘,當然不是一起出動)測控船,這個是移動的,不是固定的,哪裡需要加強放哪裡。這些望遠鏡組成的網並不是像電視上所說的那樣由INTERNET來聯在一起的,而是由軍方提供的專用2M光纖信道保障的,其時延不超過2s,實時性是可以得到充分保障的。射電望遠鏡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探測距離非常遠,我們知道嫦娥在月球上時離地球是三十八萬公里,這么遠都能探測到,那麼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的飛行物,只要在其可視的角度內,均可看得一清二楚。不用說太多了,結合前不久官方公布出來的一個新聞也可以得到結論:中國已建成覆蓋全國的防空雷達網,我想這個雷達網也應該包括這個測控網吧,那麼我們的導彈防禦網那也是不錯的!第二、從發射嫦娥的運載火箭分析,我們洲際導彈的變軌能力一點也不是吹的。從發射衛星時第三級火箭飛行動畫可以看出,在第三級火箭上共有五個發動機,其中一個是主發動機,其餘四個是變軌發動機,也可以叫矢量發動機,通過遙控這四個矢量發動機,可以實現三百六十度的轉向,不但是那天看到的可以飛向南邊的台灣,還可以飛向西邊的印度。當然了,如果我們要射向某個可以攔截我們導彈的國家,可以在前期按常規彈道導彈來運行,等著對方計算我們軌跡,等他們把我們的常規軌跡算出來並把攔截導彈發射出來後,我們就可以像游蛇一樣,改變方向羅。敵人原以為我們是攻擊其A城市,結果我們跑到它的B城市去羅。應該說火箭變軌並不是我們的專利,老美跟老毛子早就有了,可是我們也有,它也就不好訛我們了。其實在所有衛星上,所有的太空飛行器上,都有小動量火箭,但這跟火箭上的矢量發動機還是不同的。所以我們那些亂說的網友,小心火箭變軌到你家樓頂上!這就是我們的一個戰爭實力。第三、嫦娥的大眼睛讓我們的巡航導彈又可以少依靠一些GPS了。嫦娥上的三維地形攝像機並不是只攝下三維地形那麼簡單,我們看看公眾數據的GE就知道,在圖形里含有很多的信息,比如高程,海撥,經緯度,距離,相對位置等等都在裡面。我們既然能在月球上拍這些東西,難道我們在地球上就沒干過?那一定是干過不知多少回了,我們也會有GE一樣的東西,只是我們沒有把它共享而已。如此一來,我們在給巡航導彈載入地形匹配地圖時,就可以輕車熟路了。對於北斗、GPS的依賴也就少了一些,如果在導航信號遭到干擾,就可以用另外的辦法。還有,在提到嫦娥飛向月球時,它可以根據太陽、地球及其它星球的位置來定位自己的位置,這也驗證了以前相傳的巡航導彈以其它天體為參考來定位的方法,看來還是有據可查的。第四、嫦娥的發射,預示著我們的太空站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第三步我們要讓月球車從月亮上帶上月球土壤或石頭樣口返回地球,這就要求月球車有足夠的能源,也就是要求發射火箭需要更大的推力。目前長征五已具有了近地軌道25噸的運載能力,這個能力可以發射太空站了,如果要實現載人登月,那就得要有最少六十噸的運載能力了。這個時候,建立太空站那就是小意思了。第五、當我們在月球建立基地的時候,我們的太空戰能力就有了質的飛路了。如果我們的激光武器在地球上不好使的話,因為有大氣存在而使其產生能量消耗和折射,那麼在月亮上往地球上照射時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特別是對那些地球同步衛星,那更是一碟好菜了。所以,月球也是太空戰的一個堡壘,也是一個據點,不能不佔有。當然,對於那些什麼氦三之類的常規說法,我們不用去管它。第六、嫦娥衛星的探測方法,為我們提供更多的軍事信息提供了很多的好手段。其實我們應該反過來講,因為嫦娥衛星上用到的技術是我們已有的技術,是在其它衛星上已用過的技術,也就是說在以前,我們的信息獲取手段本來就有了很高的水平,包括偵察衛星的觀察解析度(在三年前我們的八千萬像素的成像晶元就已製造出來),它使我們的航拍解析度提高到了厘米級。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周方)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全面介紹了中國航天事業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據介紹,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白皮書指出,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據白皮書介紹,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白皮書說,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白皮書說,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白皮書說,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從長徵到神舟:中國航天的第二座里程碑9月25日發射成功的神七,被稱為中國航天的又一座里程碑。站在激情年代的高起點上,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國航天事業開始追趕並挺進世界先進水平之列。以「863」計劃為新契機,1992年中央決定實施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經過11載刻苦攻關,中國終於突破了載人飛船12項關鍵技術,1999年11月成功發射 「神舟」一號,2003年10月2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中國擁有了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第二座里程碑。從1970到2004,橫亘在這跨世紀兩個年頭之間的35載歷史,寫滿了中國航天界的傳奇: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歷經白手起家、配套發展、加速起飛和爭雄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在世界航天領域,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2004年,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一年內8次升空,箭無虛發,將10顆不同類型的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以「連珠炮」的形式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中國航天的整體實力。總體而言,在有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等世界航天大國群雄鼎立的格局中,中國航天的綜合實力已無可爭議地牢牢站在世界第三的位置上。中國航天是在基礎薄弱、科技落後和特殊國情、特定歷史條件下,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迅速、大規模發展起來的。事實證明了中國航天體制非常成功,而這種成功的意義,遠不局限於本領域。對世界而言,它說明中國人有志氣有智慧在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中國有能力完成在外界看來似乎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對國內其他戰略行業而言,航天人獨立自主,創新進取的精神,也有著旗幟一樣的導引作用。比之於航空和造船及汽車製造業,中國航天是外國技術封鎖最嚴密,獲得外援最少的。而恰恰是這樣的限制,促成了中國航天成功挺進世界前列。在改革開放30年的今天,在中國很多戰略產業都陷入技術空心化的形勢下,中國航天的成功是值得深刻反思的:為什麼航天能,而別的行業不能?在當前世界金融危機、資源危機,中國今年以來連續遭受特大雪災河特大地震的艱難形勢下,神七的發射成功,其意義不僅僅是像奧運會的金牌第一一樣使中國人充滿自豪,它還有著定海神針一樣穩定民心士氣的作用。它告訴世界也激勵自己的人民,不管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住中國前進的步伐。當年美國作家協會主席索爾茲伯里在寫到長征時由衷地贊道:閱讀長征的故事,使人們再一次感到,人的精神一旦被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它將激勵一個有著十一億人的民族,向著一個無人能夠預言的方向前進。被長征號火箭推舉著進入太空的神七,此刻就負載著中華民族這一不屈的人類精神。一、艱難歲月里繪就的雄偉藍圖中國航天事業起始於20世紀五十年代。世界航天都是從導彈的基礎上起步的,中國也不例外。1956年2月,有中國導彈之父之稱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3月,國務院制訂《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在抗美援朝戰爭還沒有塵埃落定,國內百廢待興的艱難時世,新中國領導人不僅做出航空與導彈(航天)事業齊頭並進的決策,還高瞻遠矚地指明「獨立發展的道路」。正是在這一正確戰略指導下,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迅速孕育成長展翅高翔。20世紀五十年代正是美蘇冷戰如火如荼的時刻。1957年10月,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58年美國衛星上天,雙方爭霸的舞台從核武器戰轉向宇宙空間的事實,刺激了決不甘心只做觀眾的中國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1958年4月,中國開始興建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雖然新中國公開亮出了向宇宙進發的雄心,但當時技術先進實力強大的美、蘇都沒有把中國的豪言壯語當回事。朝鮮戰爭讓美、蘇都領教了中國人的英雄豪氣,但誰也不相信在百年戰爭的廢墟上,在幾乎空白的技術和工業基礎上,中國人能一步登天。1961年4月12日,蘇聯把宇航員加加林送上太空;1969年7月16日上午,美國把2名宇航員送上月球。這些轟動全球的航天事件,伴隨著雙方領導人好鬥的政治言論,長期、連續地吸引著世界媒體,中國的航天雄心和計劃、進展更無人關注。人們今天用疑惑的目光看待印度航天計劃,而在40多年前,中國遇到的是一種近乎忘卻的輕視。但中國卧薪嘗膽般地沿著自己的道路,穩扎穩打步步為營。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成功。1963年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1966年6月30日,周恩來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1966年10月27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乘著這一振奮人心的巨大「沖擊波」,幾天後「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 人造衛星開始研製。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航天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國航天事業從此發生質變的一個標志。之後,中國邁開驚天的步伐。三、神七把中國航天帶到新高度新起點神七上天,毫無疑問,將把中國航天帶到一個新高度,但放在世界航天的坐標繫上,這個高度還是有限的。從運載能力、技術先進性與可靠性、航天器性能和研發能力等指標來評價,中國已經是航天大國,但和世界航天領域的先進水平相比,中國還不是航天強國,沒有驕傲的本錢。航天大國與航天強國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總體形態上,美國、俄羅斯將邁出太空梭時代,正在進行星際探測,而中國才起步,而且是從美、俄40多年前就已經實現的登月開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是人類航天活動的三大領域,也是人類太空征程的三個階段。顯然中國正處在第一和第二階段早期。從其他一些指標來說,美國、俄羅斯都有全球定位系統,歐洲也即將開始構建伽利略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美、歐、俄都有大型空間站,且美、歐早已開始了第三階段的探測。日本、印度等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勢頭也很猛,並在技術上各有千秋。其次,雖然中國三十年來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但工業化程度並沒有顯著提高,工業基礎依舊薄弱,科學創新低,在材料、工藝等基礎技術方面與先進水平差距很大,就像車廂沉重拖累車頭一樣,導致中國的航天產品在技術性能和經濟性等方面,無法趕上發達國家。最後還有中國航天體制和其他一些復雜的原因,影響中國航天未來的發展。 產生於計劃經濟時代,且身披國防尖端神秘外衣的中國航天,其運作主要是採取國家投入、聯合攻關、全盤調控,不問市場的軍工發展模式。這曾經是集中人力物力辦大事的中國體制的一大優點。但在經濟全球化,國內市場經濟程度已相當高的今天,這一模式越來越顯現出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低下的弊端。由於不重視市場和效益,使航天高科技向民用技術轉化方面步伐十分緩慢,致使航天工業還沒有像汽車工業、電器和房地產一樣成為國家的主要經濟增長點。由於認識上的差異,中國還沒有像美國的星球大戰和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一樣,將航天作為拉動國家科技、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火車頭,影響中國航天整體效益的發揮。此外,由於美國等國千方百計遏制中國戰略產業,封堵中國航天進入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也影響中國航天對外合作和整體發展。縱觀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航天工業,其共有的特點是軍民一體化、市場化、集團化、國際化,重視開拓國外市場等,在將起作為尖端科技行業對待的同時,也非常重視開發其巨大的經濟效益,將其作為支柱性新興戰略產業來發展。未來我國航天產業發展,在繼續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也有必要借鑒世界航天大國的作法,促進航天產業轉型。在進行各項技術攻關和按計劃實施太空探索計劃的同時,還應該開展航天產業戰略發展模式研究,航天產業能力評估、所屬軍工企業的改革和改制,建立以競爭機制為主的市場運行體系、鼓勵航天產業集團開展對外貿易、加強國際合作等。神七把中國航天帶到了新起點,但新起點上的中國航天也將面對新挑戰

閱讀全文

與兩美建設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