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摘取新成果

摘取新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27 03:52:15

1.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體育成就,展示新中國走向世界體育強國的歷程。(急需,望大家幫幫忙~~)

中國在奧運史上的第一
●第一個接到奧運會邀請書的是中國的光緒皇帝。一八九六年中國即獲邀請,因慈禧太後及下人都弄不懂"田徑"一詞的含義而作罷。
●第一個支持中國運動員參加第十屆奧運會的政界人物是張學良將軍,他曾資助一千六百美元。
●第一個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比賽的中國運動員是劉長春,當時他是國內短跑名將,參加了一九三二年的第十屆奧運會。
●第一個隨隊參加奧運會的教練員是宋君復,他當時是東北大學體育系教授,時間是一九三二年。
●第一個國際奧委會中的中國委員是王正延,他曾是中國駐美國大使,一九二二年被委任此職。
●第一個傳遞火炬的中國人,是住在美國洛杉磯唐人街的華僑苗蟾女士。她資願申請參加了第二十三屆奧運會的火炬傳遞。
●中國第一個獲得奧運會金牌的男運動員是射擊運動員許海峰,他於一九八四年在洛杉磯奧運會上,以五百八十一環的成績,為我國獲得第一枚奧運會金牌。
●中國第一個獲得奧運會金牌的女運動員是射擊選手吳小旋,她在一九八四年洛杉磯奧運會上,她以五百八十一環的成績奪得金牌。
●中國摘取奧運會金牌最多的一個運動員是體操運動員李寧。他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奪得個人男子體操、鞍馬、吊環五項金牌,還贏得了跳馬銀牌和男子全能銅牌。

中國在奧運史上的第一

□中國第一次接到奧運會邀請書是在清朝光緒年間(1896年)。因慈禧太後及其官員都弄不懂「田徑」一詞的含義而未派員參賽。

□第一個支持中國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的政界人物是張學良,他曾資助8000銀元。

□國際奧委會第一個中國委員是王正廷,他曾是中國駐美大使,於1922年被委任此職。

□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是1932年第10屆奧運會。第一個參加奧運會的中國運動員是劉長春。

□新中國第一次組隊參加夏季奧運會是1984年的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中國運動員共獲15枚金牌。

□中國運動員第一個在奧運會上獲得金牌的是射擊名將許海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

□第一個獲奧運金牌的女子運動員是射擊運動員吳小旋(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

□新中國第一個擔任國際奧委會委員的是何振梁(現任國際奧委會執委)。

□中國第一次登上奧運會冠軍領獎台的球隊是女子排球隊(1984年第23屆奧運會)。

□中國在奧運會取得的第一塊游泳金牌是庄泳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取得的。

□第一個奪得奧運會男女雙向飛碟射擊金牌的女性是中國選手張山(1992年巴塞羅那第25屆奧運會)。

2. =家鄉新變化,祖國新成就=手抄報

歡慶十一國慶節詩歌散文專題
幸福的開端 作者:康朗英 [傣族]

過去,
我們的生活不如牛馬。
收得的糧食,
落到領主家;
鐵做的雞籠,
保不住雞的命;
池塘里的鴨,
被老黃狗當鳥打。
勐海地方,
處處荒涼,
寬闊的壩子長滿野草,
道路上老虎豹子成群,
田地沒有人耕種,
寨子像墓地一樣陰冷。
窮人的命
像枯黃的茅草,
領主點著罪惡的火,
巴不得一下燒掉。

毛主席的光輝照到邊疆,
各民族人民得到了解放,
我們的勐海也不再黯淡,
如同星辰一樣發亮。

窮人分得了土地、茶園,
心裡像寒冬時得到棉被一樣溫暖,
人們用勞動來建設祖國,
婦女也走出了竹樓。
黨是我們的眼睛和方向,
村村都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就像千萬只孔雀,
展開金色的翅膀,
朝著社會主義飛翔。
神鬼被趕走了,
千年荒蕪的茶園發出嫩芽,
蓋起了高大的工廠,
壩子的新樓像盛開的荷花,
公路像新織的魚網。

我們幸福的開端,
我們神聖的節日,
偉大的國慶來臨了。
我們要在田野上鋪一層黃金,
用豐收,用蛋大的穀粒來迎接。
我們要替群山縫一件錦衣,
用千擔棉花,萬擔茶葉來迎接。

國旗

升起來了,升起來了,升到萬眾矚目的高度。

雖然沒有驚濤駭浪,但有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在起伏,有一種雷霆萬鈞的力量在激盪。

升起來了,萬物在這個高度里陶醉!

多麼鮮紅的高度,尊嚴從這里獨領神州風騷,太陽就在燦爛里陪伴……

多麼有力的凝聚,自信從五角星的光芒中笑傲風景,萬物就在激情中生長,自信愈發堅強起來……

多麼豪邁的情懷,期待從這種浪漫中孕育美好,龍的傳人在佇立守望,期待愈發堅韌起來……

升起來了,升起來了,升起世人驚嘆的目光。

這鮮艷的五星紅旗喲,獵獵飄揚著半個世紀的輝煌,展示著神州風采!

面對國旗,山,站起來;水,活起來;天,闊起來!

面對國旗,每個生命都庄嚴起來、神聖起來,沿著國旗下的路向前延伸。

飄揚的國旗啊,您是我晝夜難眠的情感……

國歌

這是真的。

她容納了神州大地百分之百的樂感,她的每一個音節都凝聚著東方民族的骨氣,她的每一個音符都能夠滋生咆哮的力量,她的每一個音律都爆發出東方雄獅的最強音!

是的,每當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候,總要唱響這力量與信心之歌;每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總要奏響這庄嚴和聖潔之歌;每當取得勝利和收獲的時候,總要從內心深處吟誦這雄渾與驕傲之歌……

沿著這歌聲潮頭,我們駕馭著追求之舟,向著理想的彼岸航行。

每一個人生的碼頭都有我們金色的夢幻。

只要歌聲不滅,我們總能挽起手來,摘取時代掛在亮麗之處的金牌!

再一次唱響這不朽之歌吧。

一半是勇往直前的勢不可擋的力量,一半是我們共同擁有的目光。

遠方的地平線既是路的終點也是路的起點,在那裡,這歌聲還會與我們會合!

國徽

贊美有時不需要歌唱,要用心聆聽。

是的,我聽到了麥穗在齒輪中生長的聲音。

這個聲音縈繞著一群紅五星的光芒和一座城樓的文明。

文明都沐浴在這光芒和文明之中。

我深知泥土的真實和可靠,我深知鋼鐵的堅硬和骨氣。

這泥土、這鋼鐵終於用她的赤誠和硬度支撐起了一個偉大民族的脊樑!

在光芒中,我們揮舞鐮刀,收割幾千年的清香;在文明中,我們啟動齒輪,伸延幾千年的征程。

把民族的嚮往濃縮起來,把民族的尊嚴升華起來,濃縮到朴實里,升華到自然里!

這就是麥穗和齒輪的不朽糅合。

國慶節資料:
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聚集天安門廣場的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遊行.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為什麼把這一天定為國慶節呢?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奮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轉變.1949年9月的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庄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並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同時聯播。

國慶節歷史由來 :

10月1日是我們偉大祖國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國慶節朗誦稿

五十前的今天
在亞細亞的廣大版圖上

一隻雄雞在昂首高唱
五十年前的今天
在天安門城樓上
一個聲音如春雷般炸響
剎那間
巨浪咆哮,天地呼應
四海翻騰,五洲震盪
風骨遒勁的中華民族啊
終於跨越一道沉重的門坎
巨人般挺起不屈的脊樑
五千年厚重的中國歷史啊
從此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
神話般揭開嶄新的篇章
用勤勞的雙手播種
用智慧的頭腦暢想
用滾燙的汗滴澆灌
用誠摯的期待盼望
十二億中國人富民強國的激情
如火山迸發的岩漿
終於
偏僻的角落長出了繁華的都門
貧瘠的土地結滿了收獲的希望
五十個深深的腳印
踏出了高速公路和立交橋
十五圈厚實的年輪
布滿了衛星電視和信息網
五十年漫長的等待
迎來了小康村和百強鄉
中國,不再守著清貧與自足
她用敏銳明亮的眼光眺望
以挑戰者的形象出現
以征服者的英姿登場
用奧運會上的金牌
體現一個民族的強盛
用發射場上的火箭
再現巨龍騰飛的形象
用香港澳門的回歸
證明綜合國力的強大
用崛起的跨世紀宣言
迎來整個世界羨慕的目光
讓我們用堅定的信念
迎接新世紀
中華民族的燦爛和輝煌

國慶節黑板報設計要求

黑板報,是配合學校美術學科開展素質教育的極好陣地。它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學校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美化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進行美育的一條重要途徑,把美術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建立在黑板報上。

設計美化製作黑板報是每個學生都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它在學生以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中,運用得比較廣泛。所以,如何把學生通過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所學得的基本理論付諸實踐,在實踐中使知識轉化為能力,是我們在黑板報上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的具體教學目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的切入點從如何辦好一塊高水準的黑板報進行展開。大家知道,一塊好的黑板報應當主題明確、版面醒目、抄寫整齊、設計美觀。故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首先從提高學生欣賞水平上做文章,例舉一些各種樣式、不同風格的典型範例,對學生進行講評,然後,教師進行示範,由此來引導和開啟學生創造性思維。當然,教學的重點還應放在輔導學生的親手實踐上,因為只有通過學生的實踐才能真正獲得能力。

國慶節黑板報設計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興趣放在首位,只有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學生才會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國慶節黑板報設計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在具體訓練教學上,宣揚一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艱辛,同時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另外,還可以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結合其他學科,如:語文、歷史、自然等和社會上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現象進行一些簡筆畫創作,這樣既幫助了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又提高了學生實際應用的表現能力。圖案、美術字等方面結合課堂教學進度,採取課堂教學、課外提高的辦法,給學生定予適度的量,通過教師的精心輔導,要求學生按質完成,這樣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使學生熟練掌握表現要領。在書法訓練方面,採取先讀帖、再臨帖、後脫帖的反復過程,使學生逐步提高欣賞水平和書寫能力。

通過讓學生分析或評價美術作品,涉足於美術鑒賞領域。使學生在感染熏陶、潛移默化和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掌握藝術史知識、藝術表現手段的基本規律及其藝術語言,領會藝術作品產生的時代,作品內容的思想傾向及其由民族傳統所決定的表現形式,從而感知美,創造美。通過吸收和借鑒藝術的精華,擴大學生的藝術視野,啟迪智慧,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和鑒賞能力,使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得到升華,藝術修養得到提高,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道德觀、審美觀和勞動觀奠定科學的基礎。

利用黑板報長廊開辟一個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中的心得窗口,正是教師深入了解學生,樹立正確的教學觀的一條不可多得的渠道。這對增強教與學的互動活力,掌握學生的學習實情,提高教學質量和加深師生感情起著橋梁紐帶作用。教師利用這個窗口不斷總結教學中的經驗和教訓,學生通過這個窗口談論學習中的體會、收獲及對教師教育工作的建議和要求,大家都暢所欲言,把教學的實際問題擺在桌面,這為學校加強教學工作管理,教師業務能力的自身建設和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提供了明確的依據,同時也增強了教學的透明度。

美術學科在黑板報長廊上開展多方面的素質教育,前景是廣闊的,只要正確把握學生的身心特徵,合理安排和穿插教學的內容,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尊重教育發展的規律,就一定能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

--------------------------------------------------------------------------------

1、國慶節小知識

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聚集天安門廣場的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遊行.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為什麼把這一天定為國慶節呢?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奮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轉變.1949年9月的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庄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並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同時聯播。

2、世界各國國慶節由來

世界各國確定國慶節的依據千奇百怪。據統計,全世界以國家建立的時間為國慶節的國家有35個。以佔領首都那天為國慶節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國家以國家獨立日為國慶節。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殲滅了拿破崙的6萬遠征軍,在太子港宣布獨立,從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國慶節。墨西哥、迦納等國也是如此。還有些國家以武裝起義紀念日作為國慶節。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1789年的這一天,巴黎人民攻佔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推翻了君主政權。另有一些國家以重大會議日為國慶節。美國以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的日子為國慶日。加拿大以英國議會1867年7月1日通過《大不列顛北美法案》這一天為國慶節。還有以國家元首的生日為國慶節的,如尼泊爾、泰國、瑞典、荷蘭、丹麥、比利時等國家

3、國慶節歷史由來

10月1日是我們偉大祖國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4、國慶節有關稱呼

國慶節是每個國家的重要節日,但名稱有所不同。許多國家叫「國慶節」或「國慶日」,還有一些國家叫「獨立日」或「獨立節」,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國日」、「革命日」、「解放日」、「國家復興節」、「憲法日」等,還有直接以國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亞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則以國王的生日或登基日為國慶日,如遇國王更替,國慶的具體日期也隨之更換

每逢國慶日,各國都要舉行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以加強本國人民的愛國意識,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各國之間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賀。逢五逢十的國慶日,有的還要擴大慶祝規模。為慶祝國慶日,各國政府通常要舉行一次國慶招待會,由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外交部長出面主持,邀請駐在當地的各國使節和其他重要外賓參加。但也有的國家不舉行招待會,如美國、英國均不舉行招待會。

外國國慶節摘要

(1)慶國慶樂曲聲聲焰火騰空

法國是以7月14日法國大革命時巴黎群眾搗毀巴士底監獄這一天作為國慶日的。1989年,正值法國革命200周年。為此,法國舉行了十分隆重的慶祝活動。當天,在巴黎愛麗舍田園大街上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閱兵式上,300多輛裝甲車、5000名士兵、250架飛機及直升機接受了檢閱。33位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以及1萬多位外國來賓應邀參加了慶典儀式。在現場,有80多萬觀眾觀看了儀式。當天晚上,在雄壯的《馬賽曲》樂曲聲中,20萬支焰火騰空升起,80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個民族的演員參加了在協和廣場舉辦的大型國慶演出。

(2)國慶節大典舉國歡騰

每逢8月9日,新加坡都會舉行國慶大典,舉國歡騰。同時還有國慶檢閱典禮,有戰機和跳傘表演。當總統檢閱儀仗隊後,3架F-16型獵鷹戰斗機、6架F-5S/T型戰斗機及5架A-4SU超級天鷹戰斗機,共14架戰機排列成五星與彎月形飛過,隊形就像是國旗上的五星彎月。步兵隊伍走過檢閱台後,組成五星彎月隊形的14架戰機,又與3架軍機——1架C-130大力士運輸機、1架E-2C鷹眼空中預警機及1架福克50海事巡邏機飛越上空。接著,7架直升機,包括切奴克、超級美洲豹及UH-1H型直升機以V字隊形飛過

直升機飛過後,接下來就是令人屏息仰首,由5名武裝部隊突擊隊員呈獻的跳傘表演,他們在1500米的高空,從大力士運輸機上跳下,他們身上都背負著40公斤重的裝備,政府大廈周圍摩天大樓林立,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挑戰。

(3)人潮花海慶佳節

5月17日是挪威國慶節(又叫憲法日)。在這個盛大的節日里,你會看到成千上萬的人穿著民族服裝,歡度佳節。街上,從少女到老婦幾乎都是背帶式拖地長裙,紅色、白色、黑色、綠色,在厚厚的毛呢或棉布上綉著鮮艷的花朵和圖案,每個人的胸前都有漂亮的銀制飾物,有的還披著配套的斗篷,戴著不同色彩的民族小帽,真是絢麗多彩。男士的服裝則從中世紀的宮廷禮服到21世紀的紅色流行時裝都有,也是千姿百態令人目不暇接。有許多老人胸前戴滿了各種各樣的勛章,手拿文明棍,頭戴高筒禮帽,頗有紳士風度.

這天,通向王宮的卡爾·約翰大街變成了人的海洋、花的海洋、國旗的海洋。路兩邊臨時豎起的高大旗桿上、樓頂上、陽台上、窗戶上都飄揚著國旗

國慶遊行開始的時候,國王穿著黑色禮服,站在觀禮台中央;右邊是身著紅色禮服的王後;王後的右邊是王子和公主。一切都是那麼自然,那麼純朴,一切都體現了人們發自內心的對祖國、對民族的無限熱愛。

4)各州首府輪流坐莊

德國10月3日的正式名稱叫「統一日」,是法定節日,但並非「國慶日」。與法國把7月14日、美國把7月4日、瑞士把8月1日作為國慶節不同的一點是,德國這個類似國慶的重要日子裡並無重大事件發生,不像法國1789年7月14日革命群眾攻佔了巴士底獄、美國在1776年7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瑞士在1291年8月1日締結永久同盟。按照1990年統一後的規矩,各個州的首府輪流舉辦慶祝活動,如2000年輪到了德累斯頓。所以,盡管是逢五逢十,首都沒有舉辦隆重庄嚴的慶祝活動並不奇怪。首都市民照樣可以在秋季少有的明媚陽光下,盡情在勃蘭登堡門前玩樂一番。

(5)國慶節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

奈及利亞的民族獨立日為10月1日。它是非洲古老的、人口最多的國家,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間,奈及利亞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經濟相當落後,人民生活十分貧困。奈及利亞人民經過長期英勇斗爭,終於在1960年10月1日贏得了民族獨立

6、國慶節愛國教育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

1990年6月28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該法於當年10月1日起施行。

國旗的誕生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決定成立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並於當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報等報紙發表徵稿啟事。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初選委員會將收到的3012幅圖案選了38幅印發全體代表討論。經全體代表分組討論後,9月25日晚毛澤東主席召開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關於國旗的問題,毛澤東主席指出,五星紅旗這個圖案表現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

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全體代表通過決議,選定了由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決議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地五星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更換國旗旗桿

豎立在天安門廣場的旗桿曾更換過一次。

第一根國旗旗桿是1949年開國大典毛主席升旗時用的那根旗桿,高22米。

1991年5月1日重新修建了國旗旗桿,高度達32.6米。更換旗桿基於兩種考慮,一是已站立了42年的國旗旗桿確實有些老化;二是天安門廣場及長安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大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和毛主席紀念堂修建起來了,旗桿的高度已明顯顯低,與之不相襯。

改建後的國旗桿基座頗有講究,共分為三層:內層四周是高80厘米的漢白玉欄桿,東西兩邊各有2米寬的出入通道;第二層是環繞基座的2米多寬的赭色花崗岩帶,象徵「人民江山萬代紅」;第三層是5米寬的綠化帶,四季常青,象徵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國旗基座四周是用56個黃色銅墩連成的護欄,象徵56個民族手拉手心連心,團結在國旗下。

升降國旗

1990年通過的《國旗法》規定:升旗時,必須將國旗升至桿頂;降下時,不得使國旗落地。為此,國旗衛士們在降國旗時,練就了過硬的收旗動作:當國旗在2分07秒的時間內降到國旗桿底座時,一名戰士迅速用雙手將國旗托住,而後另一名戰士將旗面均勻地打成折疊狀,此動作精確在13至15把之間。

更換國旗

1990年通過的《國旗法》規定:不得升掛破損、污損、褪色或者不合規格的國旗。為確保國旗的聖潔和完整,天安門廣場上空的國旗基本上每天都要更換一面。每逢重大節日,必須更換新國旗。即使國旗不受損,懸掛的最長時間也不能超過10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1991年3月2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並於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

國徽的誕生

1949年6月16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了新政協籌備會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在常委會領導下設立6個工作小組。第6小組的任務是研究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等方案,馬敘倫,副組長葉劍英、沈雁冰任組長

1949年7月10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擬就《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譜啟事》,對國徽設計提出要求:「(甲)中國特徵;(乙)政權特徵;(丙)形式須庄嚴富麗。」9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召開會議,協商國旗、國徽、國歌等問題。這次會議上,大家對國徽應征圖稿都不滿意。毛澤東最後說:國旗決定了,國徽是否可慢一點決定,原小組還繼續設計,等將來交給政府去決定。9月27日召開的新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討論並通過了國旗、國都、紀年、國歌4個決議案。大會主席團決定,邀請專家另行設計國徽圖案。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收到了政協的邀請,分別組成了由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領導的清華大學營建系設計組和以美術家張仃為首的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組,展開設計競賽。

1950年6月20日,國徽審查小組召開會議,最後一次評審清華大學營建系與中央美術學院分別提出的方案,最終確定清華大學營建系梁思成、林徽因等8位教師設計的國徽方案中選,並送政協大會表決。此後又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意見,改進了國徽的稻穗細部形象。

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全體會議上,毛澤東主席主持通過決議,同意國徽審查組的報告和所擬定的國徽圖案。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簽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說明:「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1950年下半年,中央人民政府把製作國徽的任務交給了沈陽第一機床廠。1951年5月1日,由沈陽第一機床廠青年工人焦百順、裴慶江、朱風儀等鑄造出的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正式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國歌的誕生

在新中國建立前夕,人民政協開會商討國歌。著名畫家徐悲鴻和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委員力薦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毛澤東、周恩來當即表示支持他們的意見。但有人認為新中國就要成立了,而此歌的歌詞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時了,主張改詞。周恩來發言,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留下這句話,讓我們耳邊警鍾長鳴。

3. 陳景潤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指什麼 請搜集課外相關資料並記述下來

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與歐拉保持了長達三十五年的書信往來。
在1742年6月7日給歐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個命題。他寫道:
"我的問題是這樣的:
隨便取某一個奇數,比如77,可以把它寫成三個素數之和:
77=53+17+7;
再任取一個奇數,比如461,
461=449+7+5,
也是這三個素數之和,461還可以寫成257+199+5,仍然是三個素數之和。這樣,我發現:任何大於7的奇數都是三個素數之和。
但這怎樣證明呢?雖然做過的每一次試驗都得到了上述結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數都拿來檢驗,需要的是一般的證明,而不是一個別的檢驗。"
歐拉回信說:「這個命題看來是正確的,但是他也給不出嚴格的證明。同時歐拉又提出了另一個命題: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但是這個命題他也沒能給予證明。」
不難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題是歐拉命題的推論。事實上,任何一個大於5的奇數都可以寫成如下形式:
2N+1=3+2(N-1),其中2(N-1)≥4.
若歐拉的命題成立,則偶數2(N-1)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於是奇數2N+1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從而,對於大於5的奇數,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
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題成立並不能保證歐拉命題的成立。因而歐拉的命題比哥德巴赫的命題要求更高。
現在通常把這兩個命題統稱為哥德巴赫猜想
從此,這道著名的數學難題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萬數學家的注意。200年過去了,沒有人證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為數學皇冠上一顆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們對哥德巴赫猜想難題的熱情,歷經兩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數學工作者,殫精竭慮,費盡心機,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哥德巴赫猜想的傳奇實際上是科學史上最傳奇的歷史(詳見網路哥德巴赫猜想傳奇)。
到了20世紀20年代,才有人開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朗用一種古老的篩選法證明,得出了一個結論:每一個比大偶數n(不小於6)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九個質數的積加上九個質數的積,簡稱9+9。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9不是確切的9,而是指1,2,3,4,5,6,7,8,9中可能出現的任何一個。又稱為「殆素數」,意思是很像素數。與哥德巴赫猜想沒有實質的聯系。這種縮小包圍圈的辦法很管用,科學家們於是從(9十9)開始,逐步減少每個數里所含質數因子的個數,直到最後使每個數里都是一個質數為止,這樣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結果是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於1966年證明的,稱為陳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數都是一個質數與一個自然數之和,而後者僅僅是兩個質數的乘積。」通常都簡稱這個結果為大偶數可表示為 「1 + 2」的形式。「充分大」陳景潤教授指大約是10的500000次方,即在10的後面加上500000個「0」,是一個目前無法檢驗的數。所以,保羅赫夫曼在《阿基米德的報復》一書中的35頁寫道:充分大和殆素數是個含糊不清的概念。

4. 激情怎樣造就成功

創新需要激情,偉大的激情能使人們的創新思維從有限擴展到無限。

學會創新思維、開展創新實踐,需要有巨大的創新激情。創新的激情是推動創新實踐的動力源泉。揭示宇宙奧秘、發現科學真理、掌握創新規律、創造美好生活,激情永遠是激勵和鼓舞人們開拓進取、探索創新的不竭動力。

物理學家告訴人們,光速約為每秒30萬千米,正常情況下,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但是,光線會不會彎曲?宇宙的年齡有多大?正是由探索和揭示宇宙奧秘的偉大激情所驅動,科學家們對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愛因斯坦是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在1936年曾經預言,一個天體發出的電磁波在到達地球前,如果遇到另一個質量很大的天體時,會因後者的巨大引力而發生彎曲,形成一個光環,後來人們將其稱之為愛因斯坦環。為了探索和揭示愛因斯坦環的神奇奧秘,人們一直在努力。半個世紀之後,1988年,美國科學家終於在海斯塔克天文台對獅子座射電源MGll31+0456的天線陣的觀測中,發現了第一個愛因斯坦環,第一次向人們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預言。

這一激動人心的發現大大鼓舞了人們繼續探索的信心。1991年1月,美國國家射電天文台發現了第二個愛因斯坦環,並且發現,其電磁波源是一個距地球28億光年的明亮的藍色類星體,它與地球之間有一個星系,其質量約為太陽的3000億倍。這一發現使人們觀察宇宙的視野大大拓寬。緊接著,在同年7月,澳大利亞天文學家戴維·瓊斯領導的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了第三個愛因斯坦環,也是最亮的一個環。發現和研究愛因斯坦環對於了解宇宙,特別是計算宇宙的大小和年齡具有重要意義。愛因斯坦環的證實,使人們對宇宙的認識進入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如果說,愛因斯坦環當初所說只是一個預言,需要用觀察實驗加以證實的話,那麼,激勵人們生生不息、創新不止的動力,正是「愛因斯坦環」這一偉大的預言。因為這一預言極大地拓寬了人們探索宇宙的思維視野,拓展了人們創新思維的廣闊空間,開辟了人們創新思維的新領域。要學會創新思維、取得創新成就,除了有夢想和敢於質疑外,還要有執著的創新進取精神。

創新需要激情,而偉大的激情能使人們的創新思維從有限擴展到無限。

例如,一個數學猜想,就激勵著無數人銳意進取、執著創新。18世紀由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他在研究數學時發現,許多大於6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如:8可以寫成3和5之和,100可以寫成3和97之和等等。於是哥德巴赫做出這樣一個命題設想:任何一個大偶數都可以分解成兩個素數之和。但是,哥德巴赫對自己提出的這一觀點能否成立,無法做出精確的數學證明。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在給彼得堡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歐拉的信中提出了這一個大膽的命題設想,並希望得到他的證明。然而,歐拉也不能對這一命題加以證明。於是,這個數學難題便被人們稱為「哥德巴赫猜想」,並被簡化為「1+1」:一個偶數=一個質數+另一個質數。

二百多年來,許多數學家都對此進行了勇敢的探索在向「哥德巴赫猜想」沖刺的接力賽中,我國數學家陳景潤率先成功地證明了「1+2」,這一證明距離「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終目標只有一步之遙。但「哥德巴赫猜想」至今仍然是數學王冠上一顆期待人們去摘取的璀璨明珠。

為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一代又一代數學家和數學愛好者滿懷激情地去探索,表現出了非凡的創新進取精神,這是一種激勵人們探索數學奧秘的創新精神,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寶貴精神財富。

5. 進幾年來,在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中,哪些成就最感人(工程.政策.環境等)

——寫在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周年之際

30年前,湖裡出口加工區的一聲開工炮響,拉開了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歷史序幕。

27年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親臨廈門視察,親筆題寫了「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題詞。在他的直接推動下,廈門經濟特區從湖裡2.5平方公里擴大到廈門全島131平方公里,為特區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去年,國務院作出《關於擴大廈門經濟特區的批復》,同意將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1699平方公里,這是廈門經濟特區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為廈門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拓展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30年滄桑巨變。廈門特區從兩岸對峙的海防前線,變為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從偏居東南的海島小城,變為海峽西岸的中心城市;從落後匱乏的彈丸之地,變為文明和諧的美好家園。2010年,廈門GDP突破2000億元,30年增長278倍,年均增長17.4%;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21.5%,30年增長超過300倍。2005和2008年,廈門連續以優異成績摘取兩屆「全國文明城市」桂冠,今年又順利通過了第三屆復查。聯合國人居署在授予廈門「聯合國人居獎」時,作出這樣的評價:「廈門讓居民在健康的環境中擁有體面的家。」

巨變源於科學發展,源於協調發展。發展的終級目標是提高人民的福祉。「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於偉國不久前在市黨代會上說的這句話引起廣大廈門市民的共鳴。

轉變發展方式:

要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30年間,地域空間相對狹小、傳統資源匱乏、工業底子薄弱的廈門,靠什麼實現如此之高的發展速度?

答案是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圍繞著「二三產共推進、島內外一體化、內外需齊拓展、惠民生促和諧」的發展思路,廈門再次發力。

做強先進製造業。光電產業是廈門的優勢產業,思明區、翔安區和廈門火炬高新區分工協作,聯手打造產值超過1000億的光電產業鏈。思明區是中心城區,土地資源有限,重點發展上游研發和晶元、外延片生產,培育了三安電子等龍頭企業,建立了有14家全國龍頭企業入駐的現代照明設計中心;翔安區是位於廈門島外的新城區,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但發展空間較大;廈門火炬高新區則通過飛地工業模式,從最初僅位於島內的1.2平方公里,拓展到13.8平方公里,把光電產業的下游生產全部承接過去,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競爭力強的光電產業鏈,成為全國唯一的光電顯示產業集群試點。這只是廈門市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的一個縮影。廈門積極推進產業集聚和優化布局,大力發展高附加值、高科技的新興產業,做出「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特色。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訊設備、輸配電及控制設備、生物與新醫葯等方面都成為全國重要的基地。廈門目前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74家,佔了福建省一半以上。

做大現代服務業。廈門注重發揮區位交通便捷、人居環境優越、科教人才基礎較好等優勢,大力發展總部經濟,重點發展區域性總部,把港資台資、央企和民企總部引進來,運營中心、結算中心、會計服務中心、設計中心匯聚成群。

2010年6月,國務院批復將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廈門全市,特區面積擴大了12倍,標志著全域特區時代到來。廈門市委、市政府抓住這一機遇,全面加快推進島內外一體化,島外集美、海滄灣、同安、翔安新城建設相繼開工。今年6月,廈門、漳州、泉州大都市區同城化建設正式啟動,涵蓋經濟社會各領域的首批18個項目已全面推進。

不求最快,但求最好。30年來,廈門走出了一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道路,實現了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協調。廈門每平方公里產生GDP超過1.3億元;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約0.57噸標准煤,約為全國平均值的一半。

民生優先:

讓百姓共享發展成果

廈門市財政一般預算2/3以上用於民生保障重點領域。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廈門捨得為百姓花錢。

「十一五」期間,廈門市財政投入130多億元用於社會保障。全民低保、全民醫保、全民義務教育、社會保障性住房……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已初步建立。

廈門海滄區的吳女士因患胰腺疾病住院,20天花了1萬多元醫療費。讓她踏實的是,她參加了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可報銷4000多元。這得益於廈門實行了全民醫保制度。繼2007年將老年居民、未成年人、殘疾人、低保戶等原本屬於醫保真空地帶的無收入人群納入醫保體系之後,近年來又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移交勞動保障部門管理,推進了城鄉居民在醫保待遇上的並軌。從2010年起,實施城鄉一體化的醫療保險,每個參保人每年可享受500元免費基本葯物,在全省率先實現醫療保險全覆蓋。目前,城鄉居民住院醫療費統籌基金支付比例已提高到70%,城鄉居民醫保標准居全國前列。

和城市居民一樣,廈門農民也能得到低保和養老保險制度的呵護。廈門2010年建立了城鄉一體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降低繳費標准、提高保障水平,把養老保險的基礎養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60歲以上老人可免費享受,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

廈門將義務教育全部納入政府公共財政的保障范圍,城鄉一體,農民工子女享受同等教育待遇。從2007年起在全國率先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近年來又持續加大財政對教育傾斜力度,已實現包括全市農民工子女簿籍費在內的城鄉公辦義務教育學校的完全免費。廈門市正在集中新建和改擴建幾十所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民工子女進入公辦學校讀書的比例有望在目前已達70%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

廈門率先建立了覆蓋全體市民、分層次保障的住房保障體系,實現符合條件的中低收入家庭保障住房應保盡保。建設保障房所需資金全由政府財政投入,土地出讓凈收益投入到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比例比國家規定的最低投入比例高出30個百分點。今年前7個月,已開建1套保障房,超額完成省下達給廈門的全年4萬套建設任務,開工率居全省第一。

生態立市:

為市民打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高集海堤,廈門島第一個出海通道,上世紀50年代,在愛國僑領陳嘉庚的倡導和推動下,廈門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修建而成,鷹廈鐵路得以進島,為廈門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海堤有歷史功勞,但導致了水動力減弱,航道、淺灘淤積加劇,水質下降,生態景觀惡化,阻斷船隻和中華白海豚的通道等種種問題,開口勢在必行。近日,廈門市宣布,高集、集杏、馬鑾等7座海堤將在「十二五」期間全部打開,以恢復廈門海域原有的生態環境。其中,高集、集杏兩座海堤已先行開口改造。

生態立市的廈門,多年來不遺餘力地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位於廈門島西部的篔簹湖是上世紀70年代圍海造田形成的湖,由於當時沒有任何污水處理設施,湖周邊37平方公里內的數十萬居民的生活污水和300多家工廠的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湖內,臭氣熏天。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廈門市投入巨資,持續整治提升,使篔簹湖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恢復。

為保護環境,廈門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廈門規定新項目落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必須符合「產業方向、科技含量、投入強度、產出效益、環境影響、就業機會、資源消耗」七項標准;要求新建園區嚴格按照生態工業的原則進行規劃與設計;對現有的經濟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工業集中區進行生態化改造。

廈門勇於承擔生態共同責任。九龍江流經福建龍岩、漳州、廈門三市,是三市人民重要的供水源。廈門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積極探索九龍江跨區域治理機制。

廈門的生態治理模式正從「以治為主」向「以防為主」轉變。目前,全市基本實現了城區「步行500米有綠地,步行15分鍾到公園」。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2.9%,城市生活垃圾無公害化處理率達到94.3%。目前廈門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特區建設前增長400倍以上,但整個環境質量基本保持原有水平。

先行先試:

建設兩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

廈門特區的發展,廈門人的幸福生活,與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息息相關。

因台而設的廈門特區,從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著雙重使命:既要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窗口和排頭兵,又要成為中央對台政策和發展兩岸關系的試驗田、窗口和排頭兵。

重任在肩。多年來廈門傾力廈台經貿合作與交流,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廈門特區發展所迸發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形成了對海峽彼岸最現實、最貼近的說服力和融合力。

從1982年起,廈門先後開辟了沙波尾、大嶝、劉五店、東渡等台灣漁船停泊點。1988年,廈門適時制定「以僑引台、以港引台、以台引台」策略,制定放寬台商投資行業和投資形式限制、簡化台資確認手續以及其他各項優惠政策和措施,鼓勵台商投資。

1989年和1992年廈門先後獲准設立杏林、海滄、集美三個台商投資區,為大規模引進台資拓展了空間。1994年,頒布實施了全國第一部地方性涉台法規《廈門市台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同年,率先實行台胞「落地辦證」和「落地簽注」政策。1997年,廈門與高雄實現試點直航,以「破冰之旅」率先為兩岸直航探索道路。1997年和1999年又相繼創辦了對台出口商品交易會、大嶝對台小額商品交易市場。2004年底,率先開放福建居民經廈門口岸赴金門旅遊。2006年,廈門成為兩岸春節包機直航點,同年建設全國規模最大的「廈門台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

如今,廈門已經成為台商投資祖國大陸的聚集地,一批世界知名的台灣光電企業相繼落戶,迄今全市累計批准台資項目3600多個,合同台資近100億美元,實際到資約70億美元。廈門已成為重要的對台貿易口岸,而台灣也已成為廈門的第五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七大出口市場。2010年,廈門對台進出口總額達63.5億美元,增長51.1%。

經貿、文化、教育……廈台各領域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廈門還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兩岸基層政黨、市縣政府和各界之間的參訪,率先啟動赴金馬澎、赴台個人游。「小三通」每天36個往返航班,運送旅客累計超過700萬人次。

兩岸一家親。來廈台商從最初的「隻身探路」到現在的「舉家紮根」,見證和推動了廈門的繁榮發展,也分享了特區繁榮發展的成果

6. 簡述新中國各時期外交成就

新中國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新中國的外交,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外交理論上,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在外交實踐上,從「一邊倒」的傾向發展到走向「一大片」的格局。
1949年6月,毛澤東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上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
1953年,新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為打開中國外交關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礎,它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廣泛認為是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在外交上不斷取得新成就。抗美援朝的勝利使中國國際威望空前提高,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國的身份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並起到積極作用。中國代表團促進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協議的達成,顯示出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1955年中國代表團參加亞非國家第一次沒有殖民國家介入的國際性會議——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的圓滿成功。亞非會議推進中國同亞非更多的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促進中國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在亞非會議後的一段時期,中國根據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打破了「一邊倒」的外交格局,並初步形成走向全世界的外交格局。
20世紀60年代中國進行援越抗美,繼續同美國對抗,中蘇關系惡化後,周邊國際局勢更為緊張。
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第一,聯合國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第二,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第三,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
中國積極發展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20世紀70年代初,毛澤東提出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進行反殖反帝反霸斗爭,促進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合作。
20世紀90年代,世界朝多極化發展,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國際關系並為國際新秩序而斗爭,截至1992年,中國已同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在國際舞台上,中國已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與內政、外交相關聯的港澳問題也順利解決。

7. 從專業上來評價,陳景潤,華羅庚,蘇步青三人誰的數學成就更大為什麼

在中國數學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傑出的數學家,他們都為中國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新中國數學事業奠基人,華羅庚

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早年的研究領域是解析數論,他在解析數論方面的成就尤其廣為人知,國際間頗具盛名的「中國解析數論學派」即華羅庚開創的學派,該學派對於質數分布問題與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華羅庚也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華羅庚在多復變函數論,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領先西方數學界10多年,是國際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國學派」。開創中國數學學派,並帶領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培養出眾多優秀青年,如王元、陳景潤、萬哲先、陸啟鏗、龔升等。

從專業領域來說,華羅庚和陳景潤是重疊的,相對而言,華羅庚是中國數學之父,陳景潤是華羅庚的學生,華羅庚的成就要高於陳景潤。另外,陳景潤是痴於數學,其它能力低下,實在是不能比。總體來說,他們屬於數論領域,是最純粹的數學。

蘇步青的情況要復雜得多,多維數學模型(四階)的建立,在空間物理理論研究方面有重大支持,對於中國空間技術進步有巨大貢獻。單就這個領域的微分幾何來說,同時代蘇步青在世界上不是最頂尖數學家。因為中國當時的科學基礎和環境實在是不樂觀,所以蘇步青的影響很大。相對而言,華羅庚的數論走向社會雖然很轟動,但是內容並不稀奇。

8. 為了跟蹤世界最新數學研究成果,陳景潤以驚人的速度在幾年之內學會了幾門語言

少年時代的夢想陳景潤一直沒有忘記,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去摘取那顆明珠。在調到中科院數學研究所以後,他更加努力地工作。為了跟蹤世界最新數學研究成果,他以驚人的速度在幾年之內學會了俄、英、德、法四門語言。在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的過程中,他廢寢忘食,潛心思考,進行了難以想像的大量計算,甚至被別人看成是「獃子」。有一次,他一邊走路一邊思考,竟撞在一棵大樹上,還趕快向「對方」道歉。還有一次,他患肺結核住院,沒有痊癒就從醫院偷偷地跑了出來——他實在不能再呆下去了,不看數學書,不做數學題,簡直是要了他的命。二百多年來,無數的數學家曾向哥德巴赫猜想發起沖鋒,直到1948年,匈牙利數學家恩易才有了較大的突破,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和一個「素因子都不超過6個的」數之和即(1+6)。1962年,我國數學家潘承桐證明了(1+5)。同年,王元、潘承桐又證明了(1+4)。到1965年,布赫斯塔勃等三位外國數學家證明了(1+3)。

閱讀全文

與摘取新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