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在農村

成果在農村

發布時間:2022-01-26 22:31:23

① 在農村集體土地所有確權登記發證成果中各類用地的權屬,例如村委會的權屬

土地確權,當然是真的。
土地確權就是類似於地籍調查,查清出農村集體土地的權利人、權利面積等相關信息,並頒發相應的權利證書
根據《關於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60號)號文件記載:
1、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重要意義
①維護農民權益、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現實需要;
②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提高土地管理和利用水平的客觀需要;
③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迫切需要。
2、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強化成果應用
加快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把全國范圍內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集體經濟組織,做到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全覆蓋。
①完善相關政策,圍繞地籍調查、土地確權、爭議調處、登記發證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深入研究,創新辦法,細化和完善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的政策。嚴禁通過土地登記將違法違規用地合法化;
②加快地籍調查,嚴格按照地籍調查有關規程規范的要求,開展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調查工作,查清農村每一宗土地的權屬、界址、面積和用途等基本情況;
③加強爭議調處,建立土地權屬爭議調處信息庫,及時掌握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權屬爭議動態,有效化解爭議;
④凡是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沒有確認到具有所有權的農民集體經濟組織的,應當確認到具有所有權的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已經登記發證的宗地缺失檔案資料以及不規范的,盡快補正完善;已經登記的宗地測量精度不夠的,及時進行修補測;對於發現登記錯誤的,及時予以更正;
⑤把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同地籍信息化建設結合起來,加快確權登記發證的同時,一並將地籍檔案數字化,實現確權登記發證成果的信息化管理;
⑥土地權利證書要發放到權利人手中,嚴禁以統一保管等名義扣留、延緩發放土地權利證書。

② 關於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的研究成果(主要就是有哪些學者關於這一方面有些什麼著作)

《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研究》作者:袁達毅等
導 言

農村基層民主是基層民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已走過了50多年的路程。在這50多年的時間里,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是圍繞著農村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進行的。基層民主建設是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農村基層民主的發展與國家民主政治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

50多年來,中國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與國家民主政治建設一樣,走過的是一段曲折的路程。發端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村民自治制度,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這一制度經1982年憲法確認後,成為國家憲政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後,經過80年代前期的農村政治體制改革,全國農村基層組織的組織形式和性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大隊和小隊的基礎上建立了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不再是行政機關的下屬機構,而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廣泛深入地開展村民自治,已成為此後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主要任務。

北京市農村政治體制改革的試點工作始於1981年,完成於1984年。自20個世紀80年代以來,北京市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與其它省市一樣,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的北京市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情況,是本項目研究的重點。

本項目研究由基本情況研究和對策研究兩大部分組成。

(一) 基本情況研究部分

這一部分是對北京市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歷史和現狀的描述和分析,共11章。各章的基本內容是:

第一章,北京市農村基層民主的沿革。從解放初期到人民公社制度解體以前,北京市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走過了一段曲折的路程,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時期。本章的任務和目的是:考察這一歷史時段北京市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情況,分析、研究不同時期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以便更好地認識和理解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現實,更好地把握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未來。本章將這一時間段的歷史劃分為三個時期,即解放初期(1949-1950)、互助組及合作社時期(1950-1958)、人民公社時期(1958-1983)。由於1983年以後的情況是本項目研究的重點,在後面的有關章節中要專門進行研究,因此,沒有列入本章討論的范圍。

對於解放初期的情況,主要介紹和分析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農村基層政權的建立,介紹了摧毀偽保甲制度的基本做法以及建立鄉、鎮、行政村人民政府的具體過程,同時簡要敘述了自然村組織、農民協會、婦女聯合會的建立和它們的歷史作用。二是土地改革運動,介紹了北京市土改前的土地、階級狀況,土改政策的制定,土改運動的步驟、做法及成果,闡述了京郊土改的基本經驗和意義。

對於互助組及合作社時期的情況,主要介紹並分析了這一時期北京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概況、農村基層組織體制、農村基層民主選舉、農村經濟組織的民主建設與民主管理、黨組織與農村基層民主的關系等。著重描述了農村經濟組織在民主建設、民主管理方面不斷探索、積累經驗、糾正偏差和逐步發育成熟的過程,總結了互助合作運動中農村經濟組織在民主建設、民主管理方面取得的有益經驗,並對互助合作運動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合作化實現後在京郊農村普遍出現的深層次問題進行了理論分析。

對於人民公社時期的情況,主要介紹並分析了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人民公社產生的歷史背景,對北京農村的「大躍進」運動作了客觀描述;二是人民公社的初期形態,包括公社的規模、體制、所有制形式、分配製度、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狀態;三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嚴重後果,即浮誇風、瞎指揮風、共產風、強迫命令風、幹部特殊化風及其對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影響;四是人民公社體制的調整和穩定;五是人民公社體制的特徵和弊端以及人民公社制度解體的歷史必然性。

第二章,農村基層組織。這一章的主要任務是,介紹北京市農村基層組織的設置情況和職責任務。北京市的農村基層組織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即村級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關於村級黨組織。北京市村級黨組織的建制形式主要有村黨委、村黨總支和村黨支部。在村級黨組織介紹中,介紹了全市村級黨委、黨總支和黨支部設置情況,村級黨委、黨總支和黨支部的人員設置、職責任務及其下設機構的情況。由於黨的文件和國家法律對村級基層黨組職責任務的規定,沒根據組織的建制形式分別進行規定,因此,在介紹村級黨組織職責任務時,也沒有分開進行介紹。從實際情況看,不管村級黨組織的建制形式如何,其職責任務基本相同。

關於村民自治組織。北京市村民自治組織的機構設置主要有: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委員會、民主監督理財小組和村民小組。在介紹村民自治組織時,對各種自治機構的設置和職責任務分別進行了介紹。

關於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村合作社。北京市和其它很多地方不同的是,村合作社是村級組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村合作社主任一般由書記兼任,在村務決策和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介紹村合作社的情況時,主要介紹了村合作社的性質、社員的權利義務、合作社的集體資產、職能和任務、機構設置及職責等方面的情況。

第三章,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本章討論的問題,部分與第四章的內容相同,但討論問題的角度不同。此外,不能納入第四章討論的制度建設問題,都將在本章予以討論,因此,討論問題的范圍也要寬些。本章對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的討論,分中央、地方和基層3個層面進行。之所以叫「中央層面」而不叫「國家層面」,主要考慮是,在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黨的中央組織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把黨的中央組織納入國家范圍之內,似有不合理之處。

在介紹和討論中央層面進行的制度建設時,對中央層面制度建設的歷史進程、基本特徵和主要作用等進行了研究分析。在歷史進程的介紹中,對每一階段的主要做法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項目研究涉及的地方層面情況,是北京市的情況。對於北京市的情況,又分市和區縣兩級進行介紹和討論,主要內容是,市和區縣兩級制度建設的基本進程、與中央層面制度建設的關系、特點和作用等。同地方層面一樣,基層層面涉及的情況,都是北京市的情況。基層層面的情況分為鄉級和村級進行討論。其主要內容是,鄉村兩級進行制度建設的主要過程、制度建設的主要內容和作用等。

第四章,法律法規與農村基層民主。本章主要探討國家和地方立法在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的作用、存在的問題和完善立法的措施等。本章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規體系,包括國家法律法規、北京市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等。第二部分總結了北京市在村民自治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中的經驗與成就。第三部分指出了北京市在村民自治法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對策建議。

第五章,村級規約與農村基層民主。本章對村級規約的涵義和基本特徵,北京市村級規約的制定、基本內容與功能,以及村級規約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提出了加強村級規約建設的建議。

第六章,民主選舉。本章介紹了村民委員會選舉在全國發展和改革開放後北京市村委會選舉的情況,並根據北京市第五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的情況,介紹了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基本做法,總結了村民委員會選舉工作的主要經驗,對村民委員會選舉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立法和改進工作的建議。為了進一步探討選舉工作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本章還介紹和分析了一些典型案例。

第七章,民主決策。充分發揮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的決策主體作用,積極發揮農村兩委聯席會議制度的主導作用,同時大力倡導村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開展民主(議政)日活動,促進決策活動的科學化、民主化,是北京市農村基層民主決策活動的主要特色。本章主要對民主決策基本形式、主要程序、主要做法與經驗、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介紹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策建議。並選擇了祖村、常屯村、漁兒溝村、北庄村等村民主議事的案例,說明了北京市農村村級民主決策正在逐步向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

第八章,民主管理。村級民主管理是現階段村民群眾依法行使自治權的具體體現,體現了現代民主和法治精神。本章主要介紹了北京市農村民主管理的主要做法與經驗,重點探討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的制定與實施。通過萬泉寺村民主管理、以章治村的典型案例剖析了以制度治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只要是按照制度辦事,無論誰來具體辦理,都可以說是全體村民在行使管理權。

在研究中,我們將村級民主管理、村級財務管理、村級政務管理、村級事務管理以及印章管理、村級幹部管理分別進行了介紹和探討,既總結了這些民主管理活動所取得的成功經驗,也指出了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完善民主管理的一些建議。

第九章,民主監督。北京市村級民主監督的主要做法就是通過形式多樣的村務公開、民主評議和村委會報告制度來實現廣大村民群眾的監督權。本章主要介紹了北京市開展村級民主監督的一些做法和經驗,並以柏崖廠村的公開辦事制度、南海村的亮相制度以及新房村的民主評定幹部報酬制度為例,考察了北京市農村在村務公開、民主評議方面的制度創新。最後,指出了民主監督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若干對策。

第十章,城市化與村民自治。本章討論的問題是,城鄉社會變遷與村民自治的興起和發展,村民自治主體在城市化進程中的變遷,城市化與村民自治中「兩委」關系的建設,城市化對村民委員會和鄉鎮行政關系的影響,城市化進程中村民自治的變遷對立法的訴求,城市化發展與村民自治價值的實現。

第十一章,經濟全球化、北京城市功能建設與村民自治。這一章,考察和分析了3個問題。一是描述和分析了北京市由封建帝都轉變為人民首都後,首都北京城鄉功能的形成與變遷。二是從政治安全與城鄉社會穩定、「首都經濟」的發展與鄉村經濟的功能、文化多元化與首都文化建設3個方面,描述和分析了全球化對首都北京城鄉功能建設的影響。三是分析了國際化首都城市建設與村民自治的發展關系。

這樣安排上述各章的內容,與本項目研究的定位密切相關。在結構上的考慮是,從歷史到現實,先介紹和分析歷史過程,然後再進行現狀描述和現狀分析。在進行現狀描述和分析時,先介紹農村基層組織設置情況,然後再描述和分析制度建設和實施情況。第九章是村民自治中的特殊問題,第十章是北京專有的問題,這兩章在一定意義上講,屬於專題性研究,因此放在最後討論。

(二) 對策研究部分

這部分由4篇調查(研究)報告組成。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篇,完善村民自治立法,發展農村基層民主——關於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自治法」的建議與思考。這篇研究報告於2000年下半年完成,並提交給了民政部基層政權與社區建設司,後被收入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村民自治論叢》一書。該研究報告對制定「村民自治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村民自治法的內容和結構進行了探討,同時,對村民自治及立法中的有關問題,諸如立法的思路、村民委員會同其它村民自治機構的關系、村民自治中的基層黨組織民主建設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第二篇,村民委員會選舉:經驗、價值、問題與對策—北京市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的調查與思考。這篇調查報告於2001年下半年完成,並提交給了北京市民政局。2001年上半年,應北京市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辦公室邀請,參加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的調研工作。這篇調查報告就是根據調查的情況寫出來的。該報告描述了北京市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的基本情況,介紹了換屆選舉的基本做法,總結了這次換屆選舉取得的經驗,分析了選舉的成就、價值和存在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完善立法和改進工作的建議。

第三篇,規范村民自治,發展農村基層民主——關於北京市村民自治情況的調查。這篇調查報告於2002年初完成。2001年下半年,參加了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委員會組織的調查研究工作。2002年初,完成了這篇研究報告,並提交給了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有關部門。該報告總結了北京市在開展村民自治過程中的做法與經驗,指出了村民自治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

第四篇,北京市第五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後的情況調查。這篇調查報告完成於2002年下半年,並交給了北京市民政局政權處。2002年上半年,是新一屆村委會工作的第一年。應北京市民政局政權處的邀請,參加了北京市第五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後的情況調查。這篇調查報告就是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成的。該報告從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制度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對新一屆村委會的工作成效進行了總結。對當前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存在的基層組織建設薄弱、民主程序建設相對滯後、村務公開不夠規范、管理體制不順等問題進行了描述和分析,並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

③ 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果資料

黨中央、國務院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重大政策。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中央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農業和農村發展出現了積極變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糧食連續兩年較大幅度增產,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加強,干群關系明顯改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好形勢,對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但必須看到,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重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按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的戰略部署,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十一五」時期,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時期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當前,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3)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200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並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提高耕地佔用稅稅率,新增稅收應主要用於「三農」。抓緊制定將土地出讓金一部分收入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管理和監督辦法,依法嚴格收繳土地出讓金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部分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安排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都要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建設標准農田。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金融機構要不斷改善服務,加強對「三農」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征地、戶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5)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國家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節約資源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強種質資源和知識產權保護。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業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6)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促進入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鼓勵商貿企業、郵政系統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通過新建、兼並、聯合、加盟等方式,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連鎖化「農家店」。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快農業標准化工作,健全檢驗檢測體系,強化農業生產資料和飼料質量管理,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供銷合作社要創新服務方式,廣泛開展聯合、合作經營,加快現代經營網路建設,為農產品流通和農民生產生活資料供應提供服務。2006年要完善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路,實現省際互通。

(7)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增加種糧收益,不斷提高生產能力,適度利用國際市場,積極保持供求平衡。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快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產業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和生產效益。堅持和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控,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繼續執行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政策,增加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資金。

(8)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要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繼續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

(9)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範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各級財政要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支持龍頭企業發展,並可通過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立法進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等制度。

(10)加快發展循環農業。要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重點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制定相應的財稅鼓勵政策,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推廣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等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質產業。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葯、節種的節約型農業,鼓勵生產和使用節電、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努力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l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要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著力發展縣城和在建制的重點鎮,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外來人口較多的城鎮要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要著眼興縣富民,著力培育產業支撐,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企業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務,增強縣級管理能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12)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路,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工資保障金等制度,切實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務工農民的職業安全衛生保護。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依法將務工農民全部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探索適合務工農民特點的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辦法。認真解決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問題。

(13)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要加強國家對農業和農民的支持保護體系。對農民實行的「三減免、三補貼」和退耕還林補貼等政策,深受歡迎,效果明顯,要繼續穩定、完善和強化。2006年,糧食主產區要將種糧直接補貼的資金規模提高到糧食風險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區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適應農業生產和市場變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對種糧農民的支持保護制度。

(14)加強扶貧開發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抓好貧困地區勞動力的轉移培訓,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貧困地區調整結構,拓寬貧困農戶增收渠道。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繼續增加扶貧投入,完善管理機制,提高使用效益。繼續動員中央和國家機關、沿海發達地區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事業。切實做好貧困缺糧地區的糧食供應工作。

④ 中國鄉村振興戰略取得哪些成果

今年是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全國各地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以實專干促振興,農業農村經屬濟活力明顯增強。盛夏時節,海南省嶺腳村這家蓮霧合作社正忙著做標准化培訓,在當地政府扶持下建設共享農庄,發展休閑旅遊。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一二三產業融合促使訂單生產農戶的比例達到45%,經營收入增加了67%。其中,農村電商帶動2800多萬人就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帶動就業超過1100萬人。來源:央視新聞移動網

⑤ 如何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表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業供給側結構專性改革提供新屬力量,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為農民就業增收開辟新渠道,為城鄉融合發展增添新途徑,但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迫切需要加強利益聯結機制建設,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讓農民特別是小農戶合理分享融合發展增值收益,共享農村改革發展成果。」宗錦耀表示,要堅持「基在農業、惠在農村、利在農民」原則,以農民合理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為核心,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為關鍵,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增強「產加銷消」的互聯互通性,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來源:人民網

⑥ 在農村中如何實施藝體特長生的培養 科研成果交流會

四、研究效果

(一)師生特長培養的意識大幅度提高

通過近3年的課題研究工作,逐漸在全校師生中營造了濃厚的興趣特長發展的環境與氛圍。學生興趣特長培養的意識濃厚,廣大教師對興趣特長教育工作有了普遍的認識。如2009年9月開學初就有數位教師與課題組交流了開設興趣輔導小組的意向,劉婕老師開設了吉他興趣培訓班,從校外聘請義務輔導教師一名,有近20位學生參加了輔導活動,人手一琴。每把琴180餘元,全部為學生自費,可見興趣特長的教育問題已經得到了學生、教師以及家長的密切關注與有力的支持。

(二)課題組成果累累,課題組成員得到了很好的專業發展

通過進三年的研究工作,課題組上下一致努力,在課題研究、學科教學、教育管理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下表)。通過統計比對課題實施的2007年、2008年課題成果我們可以發現:2007年課題成果11項,2008年21項、2009年(截止到09年9月)13項,三年課題研究邁出三大步。課題組成員在研究的過程中,有責任感,有發展意識,有發展的行為,推動了大家職業發展。

2007—2009.5課題成果一覽表:略。

(三)學生獲獎喜報頻傳

特長發展環境的營造的直接受益者是學生,尤其是有特長或特長發展潛質的學生,通過比對07——09年我校特長生教育的成果來看,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特長生成果呈逐漸增加的趨勢。其中08年學生成果數是07年的3倍,09年上半年學生成果是07年全年的2倍多。學生的成績是廣大課題組成員、各位輔導教師以及全校教職員工辛勤努力和呵護的結果。

2007——2009學校學生特長發展成果統計一覽表:略。

(三)學校更具吸引力,學生輟學率有所下降

通過統計2006——2008年我校學生輟學情況(如下表),我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學校興趣特長發展環境營造過程的推進,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已經有大幅的增加。由於學生對學校生活已經從單一的學科學習轉變為學科學習與興趣特長發展交叉進行的復式結構,從而增加了學生對校園生活的眷戀感;興趣特長活動的開展也增加了學生校園生活的成就感。所以興趣特長教育環境的營造是一種解決現今學生高輟學率問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近三年學校輟學率統計表:略。

五、研究結論:

1、興趣特長輔導小組是開展學生特長培養的一種有效的教育組織形式

通過近三年的實踐研究共組,課題組一致認為「興趣特長輔導小組」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校園學生特長教育方式。從特長教育的方式上來看這種方式比校內特長組織方式更靈活,運作起來能方便,更能激發師生雙發的教育積極性。

(1)興趣輔導小組的申報

興趣小組的申報工作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輔導小組的申報工作,另一個方面是學生參加興趣特長輔導小組的申報工作。興趣輔導小組組織的基本原則是自願原則。教師開展不開展興趣輔導小組工作自願,教師開展哪些方面的輔導工作自願;學生參加不參加興趣培訓活動自願,參加何種興趣活動自願。這種以自願為主的活動基本組織原則,有效地保證了教師和學生活動的自由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雙方的積極性,能使活動的雙發能夠是活動的雙發在活動中達到共贏的理想狀態。用象棋興趣輔導小組郭公水老師的話說:「和學生一起研究象棋,比網上下棋更真實,更有趣,更有挑戰性。這樣的活動我能做好!」

(2)活動過程要形成良性的循環模式,避免一刀切

由於初中學生心理還未完全發展,表現在興趣方面即容易發生轉移,也對自我興趣特長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在學生自願的基礎上,發揮輔導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進行選拔;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申請或學生活動的表現,隨時增加與減少活動學生。學生也可以根據活動的情況,確定變換活動的小組。這樣靈活的組織辦法,看似繁復實際上正符合學生興趣特長的實際發展情況,反而「一刀切」的方法卻容易喪失學生特長發展的良機。活動開展以來有53人次學生作出了調整活動小組的操作,只有6例學生推出興趣輔導工作。

(3)制定課題實施制度,規范課題實施活動是關鍵

由於興趣特長輔導工作的是一項開創性的教學活動,所以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規范活動實施過程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活動實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輔導的效果和氛圍的營造。課題實施中課題組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制定了興趣小組管理要求、興趣輔導活動學生管理辦法、興趣輔導活動過程監管辦法、興趣輔導工作安全預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方法,從輔導工作的內容准備要求、過程組織方法、紀錄要求、檢查評比辦法等諸多方面對活動的實施進行了有效的規范。要求活動內容要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培養學生情感、激發學生興趣為出發點,讓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培養後,學有一技之長。每次上課或各項活動前教師應認真准備、有效組織;活動過程中應嚴格管理;結束後,要認真記好活動記錄。

(4)做好活動檢查監管工作是活動良性開展的有效保障

興趣特長輔導活動一旦開展就成為學校中一項日常的教育活動內容,次數頻繁,人員眾多。這要求必須要有一套及時的監管辦法,以隨時監管活動開展情況,糾正活動中不和諧、不規范的行為發生。為此課題組組成檢查監管小組,小組由楊永利、張林濤、王培周三位課題組成員擔任,進行了檢查分工如下:檢查時間、重點、工作要求等,表略。

通過檢查,我們發現實施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採取了相應的方法,主要如下表:表略。

(5)幾個活動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首先是興趣特長活動的開展一定要有教育主管方的認同與參與,這是活動開展的基礎條件與有利的保證;其次是一定要做好特長培養活動的信息透明化管理,積極引導輔導教師做好特長發展與學科學習的協調工作;再次是一定要加強及時的過程管理工作,向過程要質量;最後是特長教育的基礎一定是興趣培養工作,所以特長培養一定要兼顧興趣的培養。

2、豐富的課余活動是營造學生特長發展環境的有力舉措

學生特長發展的環境創設的另一個方面就是開展豐富的課余興趣特長的展評活動。如果把學生特長發展環境必作一個人的化,那麼特長培養團隊建設與課外特長展評工作無疑就是這個「人」的兩條腿。從學生的角度來說特長發展團隊給予學生的是基礎素養的訓練,而課余特長展評活動給予學生的是成果展示的機會與體驗成功的機會,同時課外特長展評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特長的一種有效的手段。

三年以來,課題組共組織或參與組織了近19次與學生興趣特長有關的課余展評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對於校園特長發展環境的創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課余展評活動的開展對於學生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比如在銅山縣2009年科技文化藝術節上我們遇到了銅山縣職業教育中心08級學生張浩同學。該同學就是2008年校園十佳歌手,用該同學的話說:是十佳歌手的評選活動,使他認識到了自身的特長,增強了唱歌的信心;有了初中的歷練,現在再多的人也不會怯場。在如2009年初三(5)班學生在美術課上學習了刻紙後,急切要求任課教師為該班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如下圖。盡管學生的作品算不上多精緻專業,但是從中透露出的特長展示的急切心情是多麼地令人感動。我校美術組充分利用了學生的這一種學習心態,積極在教學中開展作業展評活動,實現了「有教有學,有學有展」的良好的激勵性的教學模式。用美術老師的話來說:這樣以來,課堂容易組織了,學生聽話了,積極性更高了。

六、課題研究成果的實施和推廣

(1)舉辦課題研究成果展,積極宣傳課題研究成果,引導教師加強對學科學習興趣和特長問題的關注,提高教師課堂授課的趣味性與藝術性,期望對我校學科教學產生積極的影響。引導相關課題組成員就學生學科學習興趣的問題展開後續研究,並積極梳理研究成果,書寫相關論文,在更大的范圍內推廣課題研究成果。

(2)在爭取校領導的支持下繼續開展以「拓展興趣、培養特長」為目的的興趣輔導小組工作。加強對興趣小組的管理和引導,進一步突出以學生為主的「自由選擇權」的應用,進一步加強以教師「規范授課」為目的的課程管理力度。通過持續而有效的小組興趣輔導活動,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豐富學校的文化軟環境的建設,繼而推動學校特色的鞏固。

(3)利用校印刷室復印裝訂課題組校本教材,為後續的興趣特長輔導小組體統基本的實施材料。

(4)利用學校網站開辟專門的空間,宣傳課題研究成果。

七、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

經過近三年的研究,課題組成員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了可喜的成績。雖然研究結束了,也得出了結論,但因為時間、精力、能力等各方面所限,還存在不少問題,歸納如下:

1、受到研究人員與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時空的局限,研究成果只能形成本土化的組織管理經驗。

2、特長培養工作得到廣大教師的接受,但是由於宣傳或實施的問題,目前培養的主體從文化成績上看主要面向中等生和後進生,特長教育的重點主要還是局限在學生課余方面,幾乎未涉及學科學習方面。所以還要在輔導內容的設置,特別是輔導質量的提高上還需要再做足文章。

3、目前興趣特長培養的參與者主要是學校、教師、學生,還缺乏家長這一教育因素的有效融合。

4、由於受到資金的制約,課題組編寫的《蛋雕》、《攝影》等校本教材只能在師生中傳閱,不能交付印刷,影響了成果的推廣。

⑦ 如何讓村民共享鄉村旅遊開發的成果

身在鄉村的村民自然可以共享鄉村旅遊成果,方式可採用村民入股分紅式、旅遊參與式等。遠景設計研究院鄉村旅遊規劃專家道:相較於直接入股,發動村民參與到鄉村旅遊的運營意義更加深遠, 不僅可直接增加村民民的收入,關鍵在於通過增加農村就業機會,有利於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通過鄉村旅遊的開發建設,能夠加速鄉村非農化進程,增強農民環保意識,促進鄉村城鎮化的發展,最終實現鄉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⑧ 30年農村高級職稱科研成果證能用嗎

摘要 但是30年榮譽證書不好使。總之30年榮譽證書就當在農村教育上勤勤懇懇的工作30年,為農村教育付出了畢生精力的老師的一個見證吧! 3

⑨ 2010新農村建設方面產生了很多重大成果,比如很多鄉村旅遊項目就非常有特色,請問在新農村建設中,

2010新農村建設中,以旅遊為主導的新農村確實是一大亮點,很多專家都針對旅遊在新農村建設以及城鄉統籌中的作用開展了研究。像我經常登錄的旅遊規劃機構綠維創景,他們在旅遊規劃和開發方面比較權威,近來也針對旅遊在城鄉統籌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了多項研究,你可以看看綠維的專家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比如說以下的這幾篇文章:
鄉村旅遊發展創新—"農旅雙鏈"模式原
新農村游樂與新農村展示 -嘉陵江村、中壩村
紅色與新農村結合――「山西潞城縣北村」
……
摘抄下來一段,希望對你有幫助:
《旅遊產業導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鄉村旅遊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
我們認為,旅遊產業是新農村建設的支撐產業,旅遊產業開發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鄉村旅遊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
旅遊開發對於農村的生產發展,生活改善,文明鄉風形成,整潔村容建設等,都具有直接的作用。
1、旅遊產業是新農村建設的支柱產業
新農村建設首先必須發展經濟。經濟的發展,恰恰需要打破農業產業的界限,把農業產業與第三產業結合起來,以農林牧副漁業資源、鄉村田園資源、鄉村風景資源、鄉村民俗文化資源、鄉村歷史文化資源等等為依託,開發旅遊休閑產業。
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進行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經濟產業。旅遊休閑產業,是鄉村經濟中最具有附加值的產業。
巨大的城市居民休閑需求,是鄉村休閑旅遊發展的最大動力。隨著汽車進入百姓家中,自駕車旅遊休閑成為城市居民的必需品。鄉村環境、新鮮蔬菜水果家禽等等,成為城市居民最喜愛的商品。城市居民對於走進鄉村,完成風味獨特的晚餐,有著永不疲倦的熱情。隨著汽車擁有量的大幅增長,駕車到1小時以內的地方晚餐,3小時以內的地方度周末,已成為城市中產階級和中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習慣。鄉村環境和農家情趣,是休閑生活的最大吸引力。
我們劃出了兩個圈,是城市居民消費范圍:第一個為餐飲消費圈,以城市為中心,大型城市周邊50公里,中型城市周邊25公里,小型城市周邊15公里范圍區域,都是城市居民餐飲消費出行區域;第二個為休閑消費圈,以城市為中心,大型城市周邊250公里,中型城市周邊150公里,小型城市周邊80公里范圍區域。在這兩個圈范圍內的農村,都具備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基本條件。
這是中國鄉村休閑旅遊產業的主要區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的途徑,具有極大的現實推廣價值。
此外,是具備較高價值旅遊資源的農村區域,包括省級以上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林場等區域,一般為國家所有。但是,資源區周邊土地,一般為農民的承包土地。因此,如何在景區開發中合理安排農民利益,結合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民參與結構,成為旅遊開發必需加強研究並推廣有益經驗的重要領域。
以上兩個方面發展,構成了旅遊產業在農村經濟中_的重要方面。城市居民休閑,形成了鄉村旅遊的核心結構,包括觀光採摘農業、大棚生態餐廳、農家樂、農家大院、民俗村、垂釣鮮食等等,帶動了觀賞經濟作物種植、蔬菜瓜果消費、家禽家畜消費、餐飲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費的全面發展,提升了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的價值,促進了農產品銷售。同時,把第三產業引入農村,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形成了餐飲住宿及文化服務的高級產品與消費形態。
因此,旅遊休閑產業,已經成為近遠郊區及旅遊區新農村發展生產的支柱產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
2、旅遊業是新農村建設的富民產業
……

更多的文章你可以登陸綠維創景的官方網站看看,肯定會有收獲的。

閱讀全文

與成果在農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