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均衡經濟成果

均衡經濟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26 18:53:59

❶ 經濟均衡是指

在經濟學中,均衡一般是指經濟體系中變動著的各種力量處於平衡,因而變動的凈趨向為零的狀態.
在西方經濟學中,均衡時一個被廣發運用的概念.均衡的最一般意義指經濟事物中有關的變數在一定條件的相互作用下所達到的相對靜止的狀態.

❷ 什麼是微觀經濟學均衡論

均衡論一般指平衡論,
1、俄國布哈林提出的經濟平衡和社會平衡的觀點。1920年在《過渡時期的經濟學》一書中用來論證戰時共產主義。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平衡狀態的產生和克服的一段話:「不同生產領域的這種保持平衡的經常趨勢,只不過是對這種平衡經常遭到破壞的反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54頁)。
2、關於受眾態度改變的理論之一。美國心理學家費里茲·海德(Frilz Heider)於1946年提出。海德認為,當人處於不平衡狀態時,會感到心情緊張,並產生一種力求恢復平衡的力量。所謂平衡,即人的「感覺系統與所經驗的情緒毫無壓力地共存在一起」的狀態。人處於平衡狀態時,感到舒服、輕松。
平衡論是最基礎的理論。平衡: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以平衡為中心目標。一般都有自己的平衡系統,而自動檢測盡量調節平衡;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平衡點和平衡能力,超越平衡能力范圍都會出問題;然而事物的生存與滅亡、前進與後退卻都是在非平衡狀態下進行的,之所以我們要找到平衡系統的平衡點,以及平衡能力;巧妙利用事物的非平衡狀態促進發展。
「平衡論」至今尚屬理論萌芽時期,其自身亦需一個不斷的自我反思和建構過程才能漸臻完善的理論體系。我們在思考和構建「平衡論」體系時日益感受到,「平衡論」的提出對我們進行行政法學研究而言更具深遠的方法論意義:(1)「平衡論」雖然是一個部門法學的研究課題,但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哲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其他部門法學等廣泛領域,因而,如果要求得「平衡論」的更深發展,就必須打破部門法學之間以及法學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的學術隔離,既保持本部門法學強勁的身我發展勢頭,又不遺吸收其他部門法學和學科的思想精華,並向後者貢獻自身的成果
(2)「平衡論」必須藉助對行政法及行政法學歷史的真實反思和積累,因而,我們必須打破我國行政法學研究只重視對制度的歷史性描述、輕視或忽視對行政法學基本理論歷史進程的關注的狀況;
(3)「平衡論」作為一個部門法的理論基礎無法脫離具體文化環境,它若求進一步的完善,我們就應對法律制度的建設進行文化的闡釋和證明,尋找「平衡論」落根成長的本土基礎。
任何一種希冀揭示人類生活某一方面客觀規律的真理性認識或理論,都是建立在關注現實建構和反思歷史的艱難歷程之上的。我國目前正在經歷一場人人皆已感知的大規模解構和建構運動,這一場運動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廣度和震撼力令世人囑目。然而,嚴峻的現實問題以簡單明了的方式表述出來了:怎麼做?於是,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法學等各類學科都試圖在自己的專攻領域提出基於嚴肅、認真的歷史反思的新的建構理論。「平衡論」就是在這樣的廣闊背景中誕生的。「平衡論」關注現實並希望對我國制度和理論建設具有現實意義,這在前作《現代行政法的理論基礎》中已作詳述,現扼而言之,即:(1)依據「平衡論」基本原理,准確把握立法、執法、司法三個法制環節各自的重心和平衡及各法制環節之間的制約和平衡,可保證行政法制健康、協調地發展,擺脫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權利義務配置不平衡的法制現狀;(2)依據「平衡論」,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新型「政府——企業」互動模式,推動市場經濟的發育和成長;(3)依據「平衡論」,可真正實行民主價值和效率價值有機統一的政治制度和行政體制;(4)依據「平衡論」,可全面、准確地認識現代政法的本質和作用,從而可重構既符合世界行政法發展方向又具有民族特色的較成熟完善的行政法學體系。

❸ 經濟學均衡原理

房租與房價:

如果房租比房價(月供)便宜,許多人就不會去買房子,導致房價下降,接近房租。如果房租高於房價,則會導致有人去供房子,不去租,導致房租價格下降,接近月供。

❹ 如何實現中國經濟的均衡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需要「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昭示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將由不均衡發展向均衡發展轉變。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實行的是一種非均衡的發展戰略。其典型的口號就是「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等。因為按照發展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一個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等關鍵性資源方面存在著短缺的話,想要對國民經濟體系進行全面投資,進而實現全面增長是不可能的。只有實行非均衡的發展戰略,採取重點突破,進而積累資金、技術和經驗,最終才能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起飛」。毫無疑問,非均衡的發展戰略在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統計數據顯示,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4年中,我國的GDP年均增速接近10%,目前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但是,這種非均衡發展戰略也給經濟社會帶來了諸多的問題和矛盾,集中體現在:首先,城鄉和地區發展的失衡現象嚴重。在改革開放之初,由於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迅猛發展,我國的城鄉差距一度有所縮小。但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城鄉差距開始逐步擴大。地區發展差距也在不斷拉大,研究表明,1978-2010年,全國GDP由3456億元擴大到40萬億元,東部10省市比重由佔43.6%上升到53.1%,提高9.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由21.6%下降為19.7%,下降1.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由20.8%下降為18.6%,下降2.2個百分點;東北地區由14.0%下降為8.6%,下降5.4個百分點。其次,市場競爭體系失衡問題突出。經過多輪國有企業的改革,目前國有企業在數量上已經不佔優勢。但在某些領域和行業中,國有企業的壟斷力量十分強大。相比較而言,民營經濟的發展速度雖然不低,但在市場競爭中仍處於明顯的弱勢。這種地位的不平等還表現在資源和要素的使用方面,特別是在土地、資金、資源利用等方面,國有企業都比民營經濟擁有明顯的優勢。以金融支持為例,雖然民營經濟創造了將近70%的GDP,但在金融機構貸款總額中只佔不到30%的份額。再次,收入分配體制不平等、不公平的問題比較嚴重。我國收入分配差距表現在各個方面,其中尤其以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行業差距最為突出。目前,我國的城鄉差距已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2倍左右上升到3倍多。在地區差距方面,改革開放之前,我國中西部地區的收入水平一度比東部地區要高,但此後基本顛倒過來,而且有持續擴大趨勢。數據顯示,2001年西部地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90%,到2008年下降到82.2%,降幅達七個多百分點。2001年西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74.2%,到2008年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73.9%。而行業差距中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的工資差距過大,也成為飽受詬病的問題之一。非均衡的發展戰略已經到了必須加以糾正和變革的關鍵時期。值得慶幸的是,近幾年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變,均衡發展戰略已經提上日程。比如自從2004年起,「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多年將關注點鎖定「三農」,出台了一系列惠農政策。而「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戰略的相繼實施,都為縮小城鄉和地區差距創造了條件。連續多次出台的鼓勵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使得民營經濟發展的勢頭有所增強。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也是舉措頻頻,在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均衡發展戰略的架構已然形成。比如在城鄉均衡發展方面,提出了「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在不同所有制經濟均衡發展方面,提出了發展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兩個「毫不動搖」,強調要「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在收入分配公平均衡方面,提出了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均衡發展既是我國目前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也有利於緩解過去積累的各種問題和矛盾,從而激發全體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更充分地利用各種資源。很顯然,這些都是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基本保證。

❺ 經濟均衡發展帶來的好處

我國均衡發展戰略中綜合考量的幾個問題:影響市場發揮作用的制度化安排條件

我國東部與中西部之間的產業關系主要體現為:西煤東運、北煤南運、北糧南調、南糧北運,南礦北運、西棉東運等等。諸多集中於中西部地區的煤炭、能源、礦產及大宗產品集中於我國較為完善的產業鏈的上游。而這些資源型產業亦構成了工業化基礎支柱產業的主體內容,如:煤炭業、原油煉制、採掘業、礦石開采、鋼鐵產業、有色金屬採掘煉制、水利風力發電、糧食棉花畜牧水產養殖、化肥、機械及配件等等領域。
而這些大宗資源型具有構成基礎支柱產業的客觀條件,具有關聯環節多,中間產業鏈長等特點,具有影響形成產業空間集聚的客觀條件,那麼,是否可以延續傳統產業的成長與競爭優勢,並形成產業內在關聯的集群?經常有學者抱怨波特的菱形理論,認為它太完整而面面俱到,這種面面俱到的環境與條件客觀上往往不具備。
事實上,面面俱到的條件的准備是必要的,它可以解決我們面臨農業經濟或者農業經濟明顯的二元經濟結構下顯得束手無策的窘境。正是由於這種面面俱到考量的客觀條件考量,羅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1960)的產業擴散效應(見《經濟成長的階段》)似乎可以在此情況下提供我們戰略性的選擇。他所賦予主導產業多向關聯及對總量成長性的戰略恰恰是在具備了這些前提條件後,使存在的問題獲得解決。而主導產業的擴散效果似乎亦可以影響產業集群的行程。似乎亦給予我們現成的答案。
事實上,這種面面俱到的客觀條件卻正好適合於針對於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中的一種較為全面的要求。這個要求恰恰是政府在政策供給與制度體系安排上需要考慮的一個較為全面的問題。因為,我國在東部產業轉移及開發中西部戰略中,需要政府為中西部的大開發構建這種較為全面的發展環境,包括:要素流動、產業成長與集聚的較為全面的軟硬環境,包括四個內容:一是促進要素流動順暢及安全的制度條件;二是促進社會收入增長與社會需求成長,以及產業報酬遞增的條件;三是提供相關產業及支撐產業進駐的政策性引導與制度化服務安排條件,四是提供企業的戰略結構整合及戰勝海外競爭對手的條件,另外,提供政府在產業發展及國際合作中提供企業戰略機遇的條件。

❻ 請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關於經濟學中均衡的問題急急急。

經濟學中的均衡指供求相等。給定一個價位,如果供給大於(小於)需求,則是失衡,競爭會使價格下降(上升),直到供求相等。
現實中均衡是偶然的,只是一種趨勢。商品名稱你隨便說個。

❼ 均衡(微觀經濟學)

實現優化的平衡狀態

❽ 經濟學中的均衡定理

均衡價格是商品的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時的價格。也就是商品的市場供給量與市場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相等時的價格。在市場上,由於供給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場價格趨向於均衡價格。如果市場價格高於均衡價格,則市場上出現超額供給,超額供給使市場價格趨於下降;反之,如果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則市場上出現超額需求,超額需求使市場價格趨於上升直至均衡價格。因此,市場競爭使市場穩定於均衡價格。在均衡價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數量被稱為均衡數量。從幾何意義上說,一種商品市場的均衡出現在該商品的市場需求曲線和市場供給曲線相交的點上,該交點被稱為均衡點。均衡點上的價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別稱為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市場上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的狀態。
需求與供給是共同影響市場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兩種力量。當需求與供給兩種力量的作用力相等時,其商品市場就進入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態,此狀態被稱為市場均衡.在市場均衡狀態下需求價格與供給價格相等,此時的價格稱為均衡價格。在同樣的均衡狀態下,需求量與供給量相等,此時的商品數量被稱為均衡數量。
如果需求函數是Qd=f(P),供給函數是Q,=g(P),那麼方程Qd=Q,的解P+就是均衡價格。同理,方程f(P)=g(P+)的解Q就是均衡數量。

市場價格與均衡價格發生偏離的情況:

(1)市場價格>均衡價格→需求量小,供給量大→供大於求→價格下降→減少供給,需求增加→價格上升,市場價格趨於均衡價格
(2)市場價格<均衡價格→需求大,供給小→供小於求→價格上升→增加供給,需求減少→價格下降,市場價格趨於均衡價格

❾ 經濟學中均衡的特徵

經濟學中均衡的特徵主要有三點:
1.各經濟主體都沒有改變自己決策的激勵;
2.模型中的各經濟主體都選擇了最優決策;
3.市場出清或供求相等。
在經濟學中,均衡一般是指經濟系統中各種力量處於平衡狀態,因此凈變化趨勢為零。均衡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概念。均衡最一般的含義是指經濟事物中相關變數在一定條件的相互作用下的相對靜態狀態。
拓展資料:
一、均衡分析法是經濟理論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和必要抽象。
經濟學中的均衡:任何一個經濟決策者都不能通過改變自己的決策以增加利益時的狀態。
均衡分析(EquilibriumAnalysis):在假定各經濟變數及其關系已知的情況下,考察達到均衡狀態的條件和狀況的分析方法。
二、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均衡分為局部均衡(partialequilibrium)與一般均衡(generalequilibrium)。
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來分析某一時間、某一市場的某種商品(或生產要素)供給與需求達到均衡時的價格決定。
一般均衡分析在分析某種商品的價格決定時,則在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的供給、需求、價格相互影響的條件下來分析所有商品和生產要素的供給和需求同時達到均衡時所有商品的價格如何被決定。
一般均衡分析是關於整個經濟體系的價格和產量結構的一種研究方法,是一種比較周到和全面的分析方法,但由於一般均衡分析涉及到市場或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而這些又是錯綜復雜和瞬息萬變的,實際上使得這種分析非常復雜和耗費時間。所以在西方經濟學中,大多採用局部均衡分析。
總結來說,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慮所有經濟變數之間關系的情況下,考察整個經濟系統完全達到均衡狀態時的狀況,和達到均衡的條件。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假定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考察單一的商品市場達到均衡的狀況和條件。

❿ 均衡的經濟學

在經濟學中,均衡是經濟學家物理學中借鑒並發展出來的一個概念。最直接的含義被看成是「力量的平衡」,或者用來表示沒有內在變革傾向「的一種狀態。
在西方經濟學中,均衡是一個被廣泛運用的概念。均衡的最一般意義指經濟體系中一個特定的經濟單位或經濟變數在一系列經濟力量的相互制約下所達到的一種相對靜止並保持不變的狀態。與物體的運動一樣,經濟體系中一個特定經濟單位也同樣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各種經濟力量的制約。
在微觀經濟分析中,市場均衡可以分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單個市場或部分市場的供求和價格之間的關系和均衡狀態進行分析。一般均衡就是對一個經濟社會中所有市場的供求和價格之間的關系和均衡狀態進行分析。一般均衡假設的各種商品的供求和價格都是相互影響的,一個市場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場都達到均衡的情況下才能實現。

閱讀全文

與均衡經濟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