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寫收獲的成語大全
描寫收獲的成語有很多,比如滿載而歸、碩果累累、受益匪淺、春種秋收、稇載而歸、俯拾仰取、不虛此行、先難後獲、一樹百獲、師逸功倍、左右采獲、以蚓投魚、亡羊得牛等。
(1)言夠成果擴展閱讀:
成語解析:
一、滿載而歸
【解釋】:載:裝載;歸:回來。裝得滿滿地回來。形容收獲很大。
【出自】:明·李贄《焚書·又焦弱侯》:「然林汝寧向者三任,彼無一任不往,往必滿載而歸。」
白話文:「但是汝寧林知府剛才三任,他沒有一任不去,去了一定會滿載而歸。」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二、碩果累累
【拼音】[ shuò guǒ léi léi ]
【解釋】本義是指秋天豐收時樹上的果實茂盛的樣子。現在常引申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出處】七百年來,子孫不息,人才輩出,歷代科舉,碩果累累。——霍達《補天裂》第十三章
【近義詞】成績斐然、收獲頗豐、滿載而歸、結實累累、成績斐然、收獲頗豐、滿載而歸、結實累累
【反義詞】一無所獲、一無所獲
三、受益匪淺
【拼音】[ shòu yì fěi qiǎn ]
【解釋】指收獲不小,有很大的收獲,一般指意識形態方面。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二十五章:「這類『講座』還售門票,並兼售演講本人的著作,使得這類活動讓各方面都受益匪淺。」
【近義詞】受益良多、獲益匪淺
【反義詞】一無所獲、寡聞少見
四、一樹百獲
【解釋】:樹:種植。種一次收獲一百次。比喻培植人才能長期獲益。
【出自】:《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
白話文:「一年之計,沒有什麼比得上種植莊稼;(做)十年的打算,沒有什麼比得上栽植樹木;(做)一生的打算,沒有什麼比得上培養選拔人才。
培植以後一年就有收獲的,谷啊;培植以後十年才有收獲的,樹木的;培育以後百年之後才有收獲的,人的。」
【語法】:聯合式;作定語;含褒義
五、亡羊得牛
【解釋】:丟掉羊,得到牛。比喻損失小而收獲大。
【出自】:《淮南子·說山訓》:「亡羊而得牛,則莫不利失也。」
白話文:「羊逃跑而獲得的牛,那麼就沒有人不願意失去的。」
【反義詞】得不償失
2.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句話對嗎出自哪個作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句話是對的,它比喻付出一份勞力就會得一分收益,專無論成功與否,都是積累屬的過程。這句話時毛澤東下鄉時對農民說的。
常言到:「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辛勤的努力的耕耘即不會有豐富的收獲。在生活工作中,看到別人取得收獲的時候,「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思索自已該如何去做才能不負這大好時光,才能使自已的生命不致虛度,光陰易逝,如流水一去不復返。
在《莊子.逍遙游》中有這樣一段話:「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這段話形象、生動而又精闢地說明了厚積勃發這個真理。沒有平日辛勤的勞動,沒有充分的准備與積累,怎麼能奢望取得成功呢!
(2)言夠成果擴展閱讀:
同義詞:
1、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意思是種什麼,收什麼。原為佛教語,比喻因果報應關系。後比喻做了什麼事,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2、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的意思是上天會按照每個人付出的勤奮,給予相應的酬勞。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獲,只要你付出了足夠的努力,將來也一定會得到相應的收獲。
參考資料:網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3. 沈括的成就
成就:磁學沈括記錄了人工磁化的方法,並用人工磁化針來作試驗,對指南地磁偏角示意圖針進行深入研究。沈括比較了指南針的四種裝置方法:水浮法,碗沿法,指甲法和懸絲法,指出懸絲法最優,並做了相應的分析。
沈括還對平面、凹凸面等鏡面成像的不同進行研究,注意到表面曲率不同與成像之間的關系,並以此對"古人鑄鑒"時正確處理鏡面凹凸與成像大小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與分析,提出若將小平面鏡磨凸,就可"全納人面"。
沈括還對透光銅鏡的原理作出了正確推論,推動了後世對"透光鏡"的研究。此外,沈括還第一次記錄了"紅光驗屍"的內容,是中國關於濾光應用的最早記載,至今還有現實意義。
沈括對天象進行細致的觀測,取得了一些新的發現與觀測結果。例如,沈括用晷、漏觀測發現了真太陽日有長有短。經現代科學測算,一年中真太陽日的極大值與極小值之差僅為51秒。
人物簡介:沈括(1031-1095) ,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佑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紹聖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
4. 沒錢莫入眾 言輕莫勸人 待到成功後 把酒言初心 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在人窮困潦倒的時候,不要隨便加入別人。說話沒分量的時候,不要勸解別人。等到你真正成功的時候,再喝著酒說說你當初的想法。
出自:周希陶[明代]《增廣賢文》。
原文: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
釋義:在沒有足夠的能力的時候,就不要做不該做的事,在自己說話分量輕的時候不要勸人,沒有錢的時候不要和眾人一樣花費,遇難的時候不要去尋找自己的親戚。
(4)言夠成果擴展閱讀:
「力微休負重」。這句話是勸人量力而行,沒有那麼大的力氣,就不要逞強。做事也是一樣,每個人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有人能耐大,有人沒什麼能耐。所以,做什麼事情都要先考慮下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事,如果沒有,最好還是放棄,讓專業的人來,切忌好高騖遠。
「言輕莫勸人」。人微言輕,人說的話有沒有分量是與這個人的社會地位有關。如果沒有一定的地位,說法自然沒有什麼分量,即使說的有一定的道理,也要看對方願不願意聽。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
《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清代民間創作的結晶。
5. 如何形容生產經營成果
企業在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中生存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經歷著成長、發展與衰亡,任何一家企業都希望這一過程始終是興旺發達的,而企業也因此而基業長青。但是外部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使企業興旺與長久的願望不斷受到各種各樣的挑戰,所有的挑戰都來自於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為迎接和面對這些變化,企業不得不及時調整企業的經營與發展戰略。而所有的戰略實施都需要作用於企業內部管理,因此管理變革也就成了企業不得不隨時面對的任務與課題。
絕大多數企業家都已經認識到了管理變革對於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許多企業的管理變革卻非常難以有效的實施。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企業管理變革需要建立企業文化變革的基礎上,而企業文化的變革則受到企業文化特質中穩定性的影響,所以說企業文化的穩定性是企業管理變革非常大的實施障礙。
我們知道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在生產、經營、管理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佔主導地位並為全體員工認同和恪守的共同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以及做事方式的總和。企業文化作為一個企業長期歷史形成的全體員工的共同價值觀與行為模式的總和有其非常強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是企業大多數員工心理慣性、思維慣性和行為習慣的導致的。因此,管理變革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對企業文化的穩定性所進行的革新與革命,任何的管理變革首先要考慮這種企業文化的穩定性,並與其進行不懈的斗爭。
有一個小故事說,從前有一位勇猛的將軍,在他年輕的時候,特別喜歡飲宴。每次他都喝得酩酊大醉,一邊東搖西晃,一邊同女人調笑。他總是到離家有一段距離的一個村子裡享受他的放盪生活,通常一周光顧一次。他的青春年華就這樣一天天虛度,自己的武藝也漸漸荒廢。終於,有一天早上,將軍的母親狠狠地訓斥了他一頓,責怪他不該像一個花花公子那樣無所事事。母親情真意切的話令他猛醒,將軍感到慚愧萬分,向母親發誓說他再也不會去那個村子了。從此,他開始拚命訓練,立志一心向善,成為一個品行優秀的人。一天傍晚,在進行了整日的野外訓練之後,將軍又累又乏,伏在他的愛駒上睡著了。馬兒本來應該馱他回家,但這天恰好是周末,也就是以前他去那個村子游樂的時間。受過主人良好調教的馬兒,一路上竟帶他往他的樂土去了。當將軍醒來時,他發現自己違背了對母親所發的誓言。他又到了他不該到的地方。想到自己的失信,將軍忍不住掉下淚來。他凝視著自己的馬,這是他孩提時就伴隨著他的親密伴侶,是他除了親人以外的至愛。經過長久的沉默,他拔出劍來,殺了這匹馬。變革是艱難的,無論一場變革可能為你帶來多大的好處,它都會使你失去一些古老的、你所熟悉的、讓你感到舒服的東西。其中最不容易做到的舊習慣的根除,因為舊習慣是有很強的穩定性的,人的行為習慣是如此,企業的行為習慣也是如此,尤其是業已形成的企業文化的穩定性更是如此。作為企業的領導者必須清楚,改變人們的行為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改變企業文化的穩定性同樣是巨大的挑戰。
企業文化的穩定性表現在企業文化網路的各相關要素上。在企業文化網路的要素中,第一要素是關於企業的發展與經營經歷,在這方面顯示了員工在企業內談論些什麼?企業內真正重要的什麼?是什麼導致了企業的成功與失敗?每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發生一些有自身企業特性的歷史事件,企業內部員工是怎樣評論這些事件的,就會顯示這個企業的文化最關注什麼問題,也同時顯示了這個企業的價值導向和行為方式。尤其是導致企業成功與失敗的事件,是最能反映企業價值導向和行為方式的實踐證明,企業內的員工表面上是怎樣形容曾經的成功與失敗的事件,則必然反映了企業最本質的價值導向。因為企業發展歷史上的事件不可更改的,所以他對企業文化就具有了很強的穩定性。
第二要素是關於企業內部運行的常規方式是什麼?什麼是企業內處理業務的一般方式及一般程序?企業內部的運行方式集中體現了企業的管理模式,是更加關注執行還是關注領導意志?企業內部運行的常規方式是企業文化最一般的表現形式,而企業內部處理業務的一般方式及一般程序則可以表現企業員工的行為模式。企業的內部運行一定是相對穩定的,而這種穩定的內部運作的常規方式就更加反映了企業文化的穩定性。
第三要素是關於企業的特色方式,除了常規方式之外,企業內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什麼?這些部分是如何引人注目的?如何才能評價這些部分的價值?企業的經營形式有什麼特色也反映了企業文化中凸現的那一方面。有些企業比較關注員工的業餘生活,比較關注員工的福利問題,顯示企業以人為本的員工管理原則,這樣不但可以使員工安心自己的本職工作,而且可以激發員工為企業做貢獻的熱情。如果企業這部分特色能夠引起企業外部的注意,不但可以提高企業的社會知名度,建立企業的良好社會形象,而且還能夠使吸引更多的人才來加盟企業。企業的特色方式一旦成為企業內外部都認可的特色,就會形成這種特色的穩定性。因為你如果失去了已有的特色,就可能失去引人注目的那一方面,也就有可能失去這部分特色的價值,所以企業不得不保持這一部分特色,也保持了與這一部分特色一致的企業文化的穩定性。
第四要素是關於地位象徵,什麼是職位的地位象徵?有沒有明顯的區別?企業內的地位象徵是企業價值導向的標准,什麼樣的職位有什麼樣的地位象徵是企業內部文化方面很重要的一項指標。每一位新員工到新單位里工作總會試圖尋找關於職位的地位象徵,比如在以前的國營企業里,開年度工作大會的主席台的就座次序就關系著企業內的一種地位象徵。技工貿導向的企業和貿工技導向的企業中的技術總監會有不同的地位象徵,一個在市場上有很強的技術實力形象的企業的技術總監在公司內可能就會有不同的地位象徵。而這些象徵有沒有很大的區別,比如辦公室的大小,公司配備的專車的牌子,或是在公司內發言的重要程度等等,以上這些都是企業內不同的地位象徵發映著不同的企業文化,也反映著企業內員工對企業文化的重視和尊重程度,也反映了企業文化這一形態的穩定性。
第五要素是關於控制系統,公司的控制系統官僚嗎?是不是有很好的成文規定?他是以業績為導向的嗎?是正式的還是非正是的?業績導向的企業文化是更加偏重結果導向的價值觀,正式或非正式的控制系統都是關於員工行為准則的具體表現。所有這些問題都體現著企業文化中的價值導向和行為准則,企業的控制系統的官僚程度是怎樣的?官僚程度越高和成文規定越多的企業,他的企業文化的穩定性就越高。
第六要素是關於組織結構,如從正規渠道講,誰應該向誰匯報?員工之間的哪些關系是非正式的?上下級之間的匯報形式是正常的上下級逐級匯報,還是經常發生隔級匯報的情況?而企業內的員工是如何評價這些現象的?對於企業員工來說這些匯報是正常的還是不正常的?企業內一旦形成非正式的關系就很難改變,就會有很多問題需要從非正式的結構關繫上解決,這樣就會形成一種與正常的組織結構相匹配的結構性網路關系,這種結構性網路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他所發揮的企業文化的作用也具有很強的穩定性。
第七要素是關於權力結構,誰做出決策?誰影響決策?如何影響以及何時影響?企業文化在發生作用的時候總是會從企業業務處理的權利角度發揮影響,影響著決策,影響著決策者,從方方面面的各個角度影響著決策。因為任何決策都是在一定的價值觀的前提下產生的,所以作為企業共同價值觀和企業行為准則存在的企業文化所發揮的影響就會有更強的穩定性。這種穩定的影響主要是在影響著企業管理,影響著企業的管理變革。
如何應對企業文化的穩定性對管理變革的影響,是企業管理研究者的任務與研究課題。任何一種行為和思維習慣都會有他的慣性,而這種慣性是會按照一定的軌跡向前運行的。只有對行為習慣以及共同價值觀有足夠的了解和把握,了解和把握大多數員工認同和恪守行為准則和做事方式的運行軌跡,才能夠把握企業文化對企業管理所產生的作用力的運行規律,進而能夠在企業文化穩定性既定的條件下進行企業文化變革。只有在對企業文化進行充分的調整和變革的基礎上,管理變革才有可能執行到位,與此同時,管理變革也同時對企業文化變革產生促進作用。而在這些管理變革過程中,對於企業文化穩定性的把握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因素。對企業文化穩定性的把握關鍵在於把握企業長期形成並為全體員工遵守的共同價值觀和行為准則,把握企業文化中規律性的東西,也就是把握企業文化中有企業個性的本質和內涵。
6. 活動成果總結怎麼寫
總結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主要內容。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產生的,都應寫清楚。
3.經驗和教訓。為了便於今後工作,必須對以前的工作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並形成理論知識。
7. 讀書成果怎麼寫
讀書的樂趣
讀書,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我想這種享受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的到。能享受到讀書的樂趣依我看來也需要緣分。緣深,似乎成了書獃子,愚不可及;緣淺,開卷無益,擲書而茫然。
我所說的讀書,主要是指無功利性的讀書。所謂功利讀書,一來讀書為升學;二來讀書為考試;三來讀書為交差。這幾種讀書目的是顯而易見的,我不以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為升學而讀書,這是無可奈何之事,如鄭板橋之謂敲門磚,門敲開了磚頭不妨扔掉。為考試而讀書,是上班族常常要應付的,譬如業務考試、職稱考試、學位考試等,大多數人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考試,而不在乎能學到什麼東西。為交差而讀書更常見,這種讀書常常是要求寫讀書心得,我則根本沒有認真地讀過指定的必讀書,到了交差的時候上網一陣狂搜,剪貼拼湊起似通非通的文章,交上去就算大吉。
我所說的讀書,沒有特定的指向,但憑自己的興趣,依乎性靈,擇己所好,有所會意,有所感受。今天寫這篇文章與朋友交流,以為我們論壇的書友較多,其中必有同好者,以書會友,以友輔心,人生樂在遇知音,相知心,能遇知音,上此生一大賞心樂事。
我所說的讀書,不僅僅局限於報紙媒體的書刊,看過有本雜志,名為《世界博覽》,其所謂讀書就是讀天地,讀歷史,讀自然,讀人文,似乎世間沒有一樣不可以當作書來讀;有支叫做《讀你》的歌,歌詞是「讀你千遍不厭倦」,卻是讀人。我不敢給讀書下定義,況且站的角度不同,觀念不同,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分工不同,讀著影音、圖畫、文字……心裡感覺著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受,那種感覺區別在於視角迥異。
為什麼讀書?這本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我希望與各位愛讀書人能作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在此我只談點自己的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讀書是有樂趣的。這種樂趣是發自內心、無可替代的,五柳先生說:每有會意,欣然忘食,這種樂趣是吸引人的,不為外物所滯,而求於內心的樂趣。有時讀書的樂趣可以用放浪來形容,有些書讀過了以後,也許我們會手舞足蹈呢。
二、善讀書可以陶冶性情。腹有詩書氣自華,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我相信讀書能改變人的氣質,林語堂的解釋是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善讀書,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而香卻在骨里。
三、讀書是為了安身立命,是為了不斷的精神追求。桃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地,唯有用思想建立起來的精神家園才是自己心靈的永久歸宿。現代競爭的社會人們越來越失去自我而成為空心人,我曾體驗到冰涼徹骨的虛無感,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正是這種虛無感的真實寫照。帶著這種強烈的困惑,我開始讀聖賢書,從他們那兒體會到了人生的智慧。我正在修建自己的精神後花園,這個花園的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人,天地間最偉大的事業在於做一個人。
四、讀書可以不斷的啟蒙自己,更新自己。有一本書曾經講過這樣一個道理,即「久假不歸論」,與三人成虎的道理差不多。我們雖然處在信息時代,但我們卻經常被蒙蔽。這種蒙蔽有時來自於外界,我們因為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而不自覺的就相信了。但更多的是自己蒙蔽了自己,因為懶惰而不想突破,不更新思想就會受蒙蔽,而廣泛的閱讀顯然有助於擺脫受蒙蔽的狀態。
以上四點,第一點是總論,後三點可以歸之於美善真,陶冶性情是求美,精神追求是求善,啟蒙自己是求真。一言以蔽之,讀書就是在樂趣之中求真善美!
時光悠悠,歲月匆匆,好讀書,樂此不疲,不好讀書,亦無所謂。讀書只是我們所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古人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真誠地希望各位朋友,不管你們是經常來還是偶然光臨此地,希望你們在這個應該有所作為的時代來都做出一點事業來,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民族,為人類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然而,成功並不是人生的目的,心中只有成功兩個字的人,心靈也許註定是殘缺不全的。因此還是盡可能多讀點兒書吧,洞察歷史,省察人生,然後有所作為。如果你不以追求成功為目的,也不以事業為人生為重心,你喜歡過一種優雅的生活,那請你選擇多讀書吧。
不論你的人生航向駛往何方,如果你有時間了,還請你拿起書本來吧,多與書接觸,多與書親近。我們只有一次人生,而讀書卻可以擴展我們的視野,體驗多種人生的可能,這才是最為廣闊的世界!
春花秋月、暮雨朝雲、泰山奇觀、南海椰林,東京灣的海浪,曼哈頓的夜景——這些都是世間的美麗。誰不願意去領略這些美麗、把握這些美麗呢?在眾多獲取美麗的方式中,最容易的是讀書。
讀書不受時間限制。喧囂的白晝可以讀書,寧靜的夜晚,更可以讀書,晨曦初照時也可以讀書,落日西垂時還可以讀書。讀書也不受空間的限制。明凈的教室、寬敞的圖書館固然可以讀書,樹蔭下、走廊上、山間小徑、大道通衢同樣可以讀書,車上、船上、枕上甚至廁上也可以讀書。只要我們
8. 無錢莫入眾,言輕莫勸人,待到成功後,把酒言初心什麼意思
【釋義】:在人窮困潦倒的時候,不要隨便加入別人。說話沒分量的時候,不要勸解別人。等到你真正成功的時候,再喝著酒說說你當初的想法。
該詩出自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修訂的《增廣賢文》,原句: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
【解釋】:在沒有足夠的能力的時候,就不要做不該做的事,也可以理解為這個社會還是很殘酷和很現實的。
(8)言夠成果擴展閱讀:
《增廣賢文》其他名句:
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廣,多見多聞。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將心比心。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參考資料:網路-《增廣賢文》
9. 曾國藩的主要成就
1865年,曾國藩在攻克天京後,被封為一等勇毅侯,加太子太傅,權勢極大,功高震主。清朝對其極不放心。咸豐帝曾在湘軍克復武漢時嘆道:「去了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曾國藩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歷史知識,他熟悉歷代掌故,因而在擊敗太平天國後,一方面自裁湘軍,一方面把家書刊行問世,藉以表明自己忠心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古人避禍方式種種,卻少見有藉助家書以自表心跡的先例,曾氏刊行家書,以示無隱,韜光養晦,潔身自保,而且可以減輕朝臣的猜忌,確是一招高妙的修身處世之道。此外,作為一個受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學思想濡染的人物,曾國藩更看重身後的名譽。而刊刻家書,流傳後世,是另一種更大的表明心跡,是一種大智慧。《曾國藩家書》自刊發後便風靡不衰。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0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等十大類。曾國藩的家書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到了當時的政治、軍事、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談到了官場、僚屬、朋友、鄰里之間的種種關系,還說明了為學、讀書、作文等方面應遵循的原則和方法。這些信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一個人應當怎樣修身、做人、處世。其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活潑,隨想而至,揮灑自如,沒有虛偽和造作,真切感人,於平淡中孕育真知良知,凝聚的人生思考,修身齊家處世的精闢見解,足以反映他高超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更足夠後人鑒賞。
讀曾國藩的家書,可以發現這位為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已經大紅大紫的欽差大臣,竟有「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預為計」這樣的自我告誡,透露出曾氏的精明和清醒,蘊涵著他對「狡兔死,走狗烹」的警覺。他教誨子侄「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將相無種,聖賢豪傑亦無種」,這些話也十分耐人尋味。讀曾國藩的家書,好像聽見他在耳邊娓娓道來,看不到絲毫厚黑、狡詐,也不會覺得他是一個政治家。家書從曾國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職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30年。除了思想漸趨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讀書時一樣,始終以讀書人自居,這決定了他對周圍事物的看法,也成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他在信中表述的對為學、作文、歷史等等的認識,有很多經驗值得後人學習,按現在的話說,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和領悟能力。他科舉出身,卻深得教育大義,因此他在家書中對自己官場得失談得較少,而始終牽掛在心的是子弟的學習。同時,他官學並舉、胸懷大略,時時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謙遜、做事勤勞;對弟弟、兒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功夫力透紙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曾國藩關於修身養性有很多真知灼見,包括立志、求知、敬恕、忠信、反省、慎獨、謹言、有恆、勤儉、謙虛等內容,其目的在於:始於修身,終於濟世。曾國藩認為做人之道關鍵在於「敬恕」二字,所謂「敬」,一要做到無論在多少人面前,無論在大、小人面前都不能傲慢,這叫泰而不驕;二是衣冠整齊、態度儼然會使人望而生畏,這叫威而不猛。「恕」字要做到完美的境地,待人仁厚有禮,終身謹慎小心。如果行為得不到別人的贊許,就應反過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曾國藩一生孜孜於克己之學,師從理學大師唐鏡海後,更是自律甚嚴。曾國藩一貫重視道德修養,總結了修養為八德:勤儉剛明孝信謙渾。勤儉剛明四字,皆求諸己之事;孝信謙渾四字,皆施諸人之事。曾國藩還主張自修求強,不斷修正自我,完善自我,進而戰勝自我。通過自修而完善,是君子所珍惜和追求的境界。自古以來,多少鍾鳴鼎食之家相繼敗落,都是因為子孫驕奢淫逸所致。曾國藩出將入相,最擔心的就是子孫長處於富貴鄉里,習慣過一種寄生蟲似的生活,漸漸蛻化到不可救葯的地步。他隨時隨地言傳身教,苦口婆心地訓導諸弟諸子諸侄克勤克儉,不可懶惰奢靡。
作為清王朝的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曾國藩的官位不可謂不高,權勢不可謂不重。他位列三公,封侯拜相,是晚清時期一位炙手可熱的人物;他掌握著一支訓練有素的湘軍,一時權傾朝野,威震大江南北。在這樣的環境中,他沒有躊躇滿志、趾高氣揚、飛揚跋扈、為所欲為,而是居高思危,謹小慎微;在飛黃騰達之時,官運亨通之際,時時想著退路,處處考慮到罷官。這就是他的處世哲學之一。在「朕即國家」、爾虞我詐的封建時代,他深知權高震主將會給自身帶來的危害,所以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之後,立即向朝廷提出了解除自己職務的請求,表現了不居大位、不享大名的思想,認識到享名太盛必多缺憾。但是他得知滿族御史參劾他力求解職是恃功驕惰時,就馬上乖乖赴任,表現出靈活圓滑的處世態度。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他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對待家人,曾國藩則提出了一般平民所應遵循的處世原則,要求他們嚴格奉行,謹慎恪守,不能有絲毫懈怠。不以勢利對待親友,不以盛衰對待故舊,也不因恩怨疏遠他們,是曾國藩在處理親友關繫上提出的處世之道。即使對一些他不滿意的人,和一些已經產生了嫌隙隔閡的人,也不因一個人而影響了整個家族的關系。對待一般人,曾國藩提出了平等待人的主張,居鄉要全守鄉間舊樣子,不能摻半點官宦習氣;對待長輩要力盡孝心、恭謹欽敬;做晚輩要有孝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曾國藩在家書中大力倡導;對待兒孫輩他強調不要太嬌慣,認為「愛之反以害之」。
在「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封建時代,曾國藩步步高升,得以善終,完全憑仗他高明的處世之道。曾國藩一世都生活在官場中、軍旅里,他的處世之道當然是一個封建官僚,尤其是一個高級官員在復雜的世事中總結出來的。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10. 論文成果怎麼寫
1、發表的論文。 發表的論文包括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可以是長文,也可以是短文,綜述或者demo。可以列出預期發表論文的數量,大致研究點,擬發表在哪類期刊和會議上等。
2、申請的專利。 申請中的專利和申請已得到保護的專利都可以作為預期的成果。可以列出擬申請的專利數量和大致的方向。因為專利審核的時間比較長,項目結束的時候不一定可以得到申請的最終結果,所以已經經過初審的也可以作為預期成果。
3、完成的項目,提升的指標。 在某領域內預計做一個或者幾個什麼類型的項目,項目的研究內容是什麼。預期想的到的結果是什麼,對現有的指標有什麼提升,對現有的技術有什麼改進,對研究領域有什麼貢獻等。
4、參賽和參評的獎項。 有些技術類的研究有很多國內國外的公開評測和比賽,可以列出擬利用研究成果參與哪些比賽,期望能夠得到什麼樣的結果等。
5、公開的數據集合。 在研究的過程中,會逐步採集和整理實驗數據集合。如果方便的話,可以作為開源數據集合供全球范圍內的研究人員使用,這將讓整個領域的人們受益。
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發現問題後,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確的結論.有時,由於探究的方法不夠完善,也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在得出結論後,還需要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反思.探究實驗的一般方法步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資料分析法等.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藉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要有計劃、要耐心;要積極思考,及時記錄;要交流看法、進行討論.實驗方案的設計要緊緊圍繞提出的問題和假設來進行.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它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一般步驟:發現並提出問題;收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並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調查時首先要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過程中有時因為調查的范圍很大,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樣本.調查過程中要如實記錄.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整理和分析,有時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收集和分析資料也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資料的途徑有多種.去圖書管查閱書刊報紙,拜訪有關人士,上網收索.其中資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圖片、數據以及音像資料等.對獲得的資料要進行整理和分析,從中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