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理國情普查資料庫建設分項報價表怎麼填
對利用高解析度航空影像數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和其它專題數據等,按照統一的標准和技術要求,查清濱海縣轄區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現狀和空間分布情況,建立多種普查成果資料庫,基於多種地理單元開展基本地理國情的統計分析,完成普查報告和普查成果系列地圖等,為開展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奠定基礎,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提高地理國情信息對政府、企業和公眾的服務能力。完成對這一項目的監理任務。
⑵ 地理國情普查要用到哪些部門的數據
這些數據都不知道嗎?
⑶ 全國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 比例尺是多大的
1:5000 和1:2000。
《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實施方案》中提出的普查成果中包括「全國地貌類型資料庫」,不需要各省及普查任務區分塊建立該類型資料庫,中小比例尺的「全國地貌類型數據」和「全國地形分區數據」目前由國普辦統一安排生產。對於地理國情要素中的地形分區數據(BGTA)和地貌類型單元數據(BGLA),由國普辦統一安排生產,各單位不需要採集。
⑷ 劃重點丨測繪地理信息「十三五」規劃說了啥
一、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
(一)「十二五」主要成就
發展方向更加明確。確立了「全力做好測繪地理信息服務保障,大力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盡責維護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的發展定位,明確了測繪地理信息總體發展思路。
發展基礎更為堅實。統籌建成2200多個站組成的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基本形成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實現我國陸地國土1:5萬基礎地理信息全部覆蓋和重點要素年度更新、全要素每五年更新,基本完成省級1:1萬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建設。「資源三號」衛星影像全球有效覆蓋達7112萬平方千米,後續星研建進展順利。「天地圖」實現30個省級節點、205個市(縣)級節點與國家級主節點服務聚合,形成網路化地理信息服務合力。333個地級城市和476個縣級城市數字城市建設全面鋪開。全國智慧城市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完成了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形成了天空地一體化的數據獲取能力。測繪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機載雷達測圖系統、大規模集群化遙感數據處理系統、無人飛行器航攝系統等方面建設取得重要突破,研製的3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數據產品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
全面改革扎實推進。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取消和下放1/3行政審批事項。政企分離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積極推進。積極引導地理信息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科技創新平台。修訂印發《地圖管理條例》,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修訂。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不斷深化,地圖市場特別是互聯網地圖市場更加規范。
服務成效日益彰顯。形成1000多個基於「天地圖」的業務化應用。累計開發數字城市應用系統超過5600個。為APEC會議、第三次經濟普查、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不動產登記等重大事項和各級政府決策、環境治理等重要方面提供高效有力的技術支持與產品服務。地理信息產業形成千億級的產業規模。
(二)「十三五」發展形勢
經濟社會發展對測繪地理信息提出新需求。「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實施,為創新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全方位做好支撐保障提出更高要求。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實施「走出去」戰略和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拓展測繪地理信息覆蓋范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進「多規合一」,需要加快提升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深度和廣度。落實「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促進大數據發展」等行動計劃,為發展地理信息產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台。
總體國家安全觀賦予測繪地理信息新使命。地理信息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信息資源,在維護國家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後一個時期,為應對地緣政治壓力、保障邊境地區穩定、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和全球戰略利益,需要進一步加強海洋、邊境地區乃至全球的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建設。
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為測繪地理信息發展注入新動力。我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與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融合,催生各種地理信息新應用、新產品和新服務。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機載雷達、無人機、傾斜攝影等新型技術裝備在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將極大地提升生產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加強基礎測繪、監測地理國情、強化公共服務、壯大地信產業、維護國家安全、建設測繪強國」的總體發展思路。
(二)基本原則
——堅持科學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
——堅持法治建設。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測繪地理信息管理體制機制和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監管體系,構建新型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等協同發展的公益性保障服務體系,顯著提升地理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使我國測繪地理信息整體實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創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的新格局。
——地理信息資源更加豐富。統籌建成2500個以上站點規模的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陸海一體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進一步完善。獲取「一帶一路」沿線及重點區域的地理信息資源。海洋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基礎地理信息、地理國情信息、應急測繪保障信息等資源實現有效融合。
——公共服務保障更加有力。基礎測繪成果供給更加有效。向相關行業和社會公眾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務的能力全面形成。地理國情監測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實現監測業務常態化。基本建成4小時抵達80%陸地國土和重點海域、覆蓋全國的應急測繪體系。「天地圖」具備全球地理信息服務能力。建成一批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台。
——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科技體制改革、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等取得重大突破,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機制更加健全,人才、資本、技術、知識自由流動,企業、科研院所、高校、事業單位協同創新,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更加優化,自主創新效率顯著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標准體系更加科學完善。
——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法律規范體系更加完備,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測繪地理信息市場體系基本形成。
——產業競爭能力顯著增強。地理信息產業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20年總產值超過8000億元,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較好成長性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
三、重點任務
打造由新型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等「五大業務」構成的公益性保障服務體系。
(一)推進新型基礎測繪建設
按照陸海兼顧、聯動更新、按需服務、開放共享的要求,構建以北斗衛星以及自主技術裝備為主要支撐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
1、加快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建設
實現我國地心坐標框架的動態維持與更新,形成覆蓋全國的分米級實時位置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基準和位置服務水平。統籌開展全國似大地水準面精化工作,建成新一代全國統一的厘米級似大地水準面。完善國家重力基準,開展重力空白區航空重力測量,構建新一代高階重力場模型。建立國家測繪基準資料庫,提升測繪基準成果的管理和社會化服務水平。
強化國家、行業及地方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的統籌管理、資源整合、數據共享,加強測繪基準服務機構建設,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建設標准和技術規范,形成一體化管理和協同服務機制。深入推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拓展測繪地理信息領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業務范圍、產品體系和服務模式。
2、加強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建設
擴大高精度基礎地理信息覆蓋范圍,實現省級基礎地理信息對陸地國土必要覆蓋,市縣級基礎地理信息對全國縣級以上城鎮建成區全面覆蓋。完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聯動更新機制,持續做好國家級基礎地理信息重點要素年度更新,省級基礎地理信息按需更新,城市重點區域大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及時更新。進一步加強邊疆地區、農村地區、自然災害頻發地區基礎測繪工作。持續推進我國海島(礁)測繪工作。組織開展海洋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和規劃編制工作,沿海地區根據需要組織開展沿海灘塗、近海海域等測繪工作。持續開展極地測繪工作,提升服務極地考察活動能力。繼續推進內陸水體水下地形測繪。加快開展地下管線測繪,構建地下管線信息系統。
3、開展新型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建設
優化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模型與結構,豐富數據內容,拓展社會、經濟、人文、資源、環境等要素,建成綜合性強、應用面廣、標准化程度高的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體系,形成全國基礎測繪成果「一個庫」。選擇合適地區開展新型基礎測繪試點。探索建立基於地理實體的成果採集和管理模式,逐步推動現有國家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向地理實體資料庫的轉型,實現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集成應用和聯動更新。
(二)開展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
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監測成果。
1、開展基礎性和專題性監測
對我國陸地國土范圍的地形地貌、植被覆蓋、水域、荒漠與裸露地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交通網路、居民地與設施、地理單元等人文地理要素開展基礎性監測。適時開展「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及國家級新區建設格局、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空間格局、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海岸帶保護利用狀況等專題性監測。開展地理國情監測服務於空間性規劃「多規合一」和主體功能區建設,推進地理國情監測服務於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評價、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重點領域。
2、形成常態化監測支撐體系
充分利用各種對地觀測技術手段,建立空天地多方位、立體化的地理國情監測網路。構建地理國情信息時空資料庫,建立地理國情信息在線服務平台。開展統計分析、數據挖掘和開發應用,形成多樣化的監測成果。完善地理國情監測的內容指標、技術規范、工藝流程,形成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能力。逐步完善地理國情監測組織實施、部門協作及信息發布等機制。推動各地將地理國情監測納入年度計劃和部門預算管理。
(三)加強應急測繪建設
1、建立應急測繪業務體系
根據國家應急規劃和應急體系建設要求,完善應急測繪體制機制,重點加強聯動響應、資源統籌、數據服務以及日常運維等機制建設。按照上下協同、部門協作、軍民融合的原則,合理劃分保障區域,明確保障職責,布局國家應急測繪業務體系,建立健全應急測繪標准。加強應急測繪業務機構以及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增強國家和省級應急測繪專業力量。
2、強化應急測繪綜合保障
加強國家航空應急測繪能力,建設12個國家航空應急測繪保障區,重點裝備高性能無人機航空測繪應急系統。增強國家應急測繪現場勘測能力,建設3支國家應急測繪保障分隊,重點裝備多功能、集成化的地面採集與處理設備。提升國家應急測繪數據處理能力,重點加強數據快速處理、制圖、存儲和服務等系統建設。提高國家應急測繪資源共享能力,建成國家應急測繪資源數據共享網路及平台,豐富國家應急測繪基礎底圖資料庫。各地針對當地特點和需求,開展區域性應急測繪保障能力建設,加強協作,實現軍地、部門、區域應急測繪資源的高效共享和協同服務。
(四)統籌航空航天遙感測繪
進一步建立健全國家航空航天測繪遙感影像資料獲取的統籌協調和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多種類、多解析度航空航天遙感影像對重點區域的及時覆蓋,對陸地國土的全面覆蓋,以及對境外區域的有序覆蓋。
1、加強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獲取和管理
實現優於2.5米解析度衛星影像每年全面覆蓋陸地國土一次。獲取我國500萬平方千米優於1米解析度影像。加大城市地區優於0.2米解析度的航空影像獲取力度。推進機載激光雷達、傾斜攝影、航空重力等新技術生產應用。加強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獲取的統籌規劃,建立國家基礎航空攝影定期分區更新機制、航天遙感影像數據分級分區獲取機制。完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的保管、提供、使用制度以及資料信息定期發布制度。
2、強化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應用服務
建立和完善系列測繪衛星應用系統,提升衛星測繪數據獲取、處理、提供的業務能力。完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產品體系,加大立體測繪影像產品、專題應用產品及增值產品的開發力度。推進多感測器、多視角、多時相遙感影像數據的標准化處理,基於傾斜航空攝影測量、衛星立體測繪等技術,建設高識別度、高容量、高現勢性的三維實景中國影像資料庫及信息服務系統,形成常態化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產品生產和分發服務能力。探索建立測繪衛星用戶委員會機制,理順衛星用戶與衛星運營單位之間的關系,促進衛星測繪應用的深度和廣度。
(五)推進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
建立全球地理信息數據採集、管理與在線服務一體化的生產技術支持體系。
1、加快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
加強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的頂層設計,確定建設重點、細化建設內容、明確技術路線。加快形成全球多尺度地理信息數據快速採集與處理能力,逐步拓展全球地理信息資源的覆蓋和更新范圍。完成「一帶一路」沿線及重點區域約4500萬平方千米多解析度數字正射影像、數字地表模型及地理名稱等數據生產,開展中巴經濟走廊、東盟非盟等重要區域的數字高程模型、核心矢量要素、多時相地表覆蓋等數據生產。加快建立多解析度、多時相的全球地理信息資料庫,形成多尺度、多類型、多樣式的全球地理信息產品。
2、強化全球地理信息服務應用
依託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構建境外分布式數據中心,形成全球地理信息服務能力。強化與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集成,完善邊境地區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形成高精度位置服務能力。構建國產衛星海外接收站及處理系統,提高全球衛星資源接收處理能力。制定全球地理信息數據產品、生產工藝及應用服務標准規范。構建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快速處理、高效管理、動態更新與實時服務的技術裝備體系。
四、能力建設
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有效供給能力、基礎設施裝備保障能力、地理信息產業競爭能力、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和協調融合發展能力。
(一)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構建以「五大業務」為支撐的公益性服務體系,建立起保證基本公共需求和增強按需定製服務相協調的服務架構。
1、加強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
面向全社會對測繪地理信息的基本公共需求,深化供給側改革,強化新型基礎測繪和航空航天遙感測繪等普惠性服務的有效供給。擴展基礎測繪成果內容,發展以地理實體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公共產品。推出標准化的三維實景影像產品,拓寬應用領域、提高應用頻次。加強服務流程信息化建設,簡化成果提供審批程序,提升公共服務效率。開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的區域性地圖產品、反映國家輝煌成就地圖產品、國家大地圖集、城市地圖集等系列專題地圖編制工作。
2、拓寬公共服務的發展空間
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對測繪地理信息的多樣化需求,拓展定製化專題服務的領域。圍繞區域協調發展、國土空間開發、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新型城鎮化建設等開展重要地理國情監測,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和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事項的落實。強化城市地下、水體水下應急測繪保障能力,做好基於地理空間的孕災環境分析和監測服務。拓展全球地理信息資源應用服務領域。在繼續做好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基礎上,健全數字城市維護更新和管理應用的長效機制,推進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台試點示範應用,提升對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支撐能力。探索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新型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加強政府與企業在地理信息資源開發服務中的合作。
3、提升網路化綜合服務水平
強化「天地圖」公益性服務的戰略性地位。建設「天地圖」國家數據中心、區域數據中心,融合集成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地理國情信息時空資料庫、國家應急測繪基礎底圖資料庫等信息資源,整合政府部門權威信息和全球熱點地區重要信息,加強地理信息大數據開放共享和深化應用。加強涉密版、政務版「天地圖」的統籌建設,發揮其以地理信息聚合部門數據、促進部門之間信息共享的基礎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推動公眾版「天地圖」建設,惠及群眾生產生活。推出覆蓋全行業、一站式的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
(二)提升基礎設施裝備保障能力
以加強重大技術裝備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測繪地理信息基礎設施,推動生產、服務技術體系的網路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滿足「五大業務」協同發展的迫切需要。
1、加快裝備現代化
積極推動「資源三號」後續光學衛星和雷達衛星、重力衛星等的立項、研製和發射,逐步形成多源航天遙感數據獲取體系。加快建設多解析度、多感測器、全天候綜合航空遙感體系,大力發展長航時航空遙感平台,促進無人飛機、輕型飛機、浮空器等新型平台和機載激光雷達、重力儀、傾斜攝影儀等新型感測器的推廣應用,配套建設數據傳輸和通信指揮系統。加快推進地理信息地面獲取技術裝備的更新換代,提高水下、地下測量裝備水平。
加強數據規模化快速處理系統建設,提高多源海量數據綜合處理的自動化、智能化和實時化水平。進一步完善測繪產品質量檢驗和測繪儀器計量檢測體系。探索建立衛星測繪應用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2、推進生產服務體系信息化
加快生產流程的信息化改造,提升生產服務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整合核心技術、重大裝備、資料數據等方面資源,建設生產管理信息平台,形成生產原始資料數據集中管理、分布式處理、生產質量統一監管和生產成果集中入庫管理的信息化測繪地理信息生產布局。加強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依託國家電子政務內外網資源,構建國家、省、市三級互聯互通的測繪地理信息傳輸網路。
3、增強安全防護能力
建設國家互聯網地理信息安全監管平台,形成由國家級互聯網地圖監管中心和省級互聯網監管分節點組成、上下聯動的監控網路。加強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建設和運行的安全管理,同步規劃、設計和建設相關安全基礎設施。加快開展網路基礎設施核查分類,完成網路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大力推進行業等級保護和分級保護工作,加強關鍵網路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保障。完善地理信息定密和新技術測繪成果公開使用政策,加強新型地理信息成果保密處理技術研究,促進地理信息安全使用。加強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提高公民對地理信息安全維護的意識和能力。
(三)提升地理信息產業競爭能力
推動地理信息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
1、發展地理信息產業重點領域
大力發展測繪遙感數據服務,開展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數據的商業化獲取和增值服務,建成較為完整的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數據獲取、處理、服務產業鏈,培育3-5 家測繪遙感數據服務龍頭企業。推動地理信息系統通用軟體開發應用,推進高性能遙感數據處理軟體以及行業領域應用軟體的產品化和產業化,培育2-3家以地理信息軟體開發和集成為核心業務的龍頭企業。引導和推進現代高端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裝備製造業的資源整合,緊密結合「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發展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遙感技術裝備和高端地面測繪裝備生產製造企業。推進地理信息與導航定位融合服務類企業兼並重組,促進產業鏈各環節均衡發展。支持面向中亞-西亞、俄蒙日朝韓、東盟的北斗產業化應用。
加快推進地理信息與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的融合,支持發展以移動通信網路、互聯網和車聯網為支撐,融合實時交通信息、移動通信基站信息等的綜合導航定位動態服務。積極發展測繪基準服務業。繁榮地圖出版業,發展地圖文化創意產業,形成地圖文化產業集群。
2、優化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環境
適度放寬地理信息成果使用許可和增值開發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基礎地理信息資源開展社會化應用和增值服務。建立健全地理信息獲取、處理、應用以及安全保密監管等相關配套制度措施。加快國產測繪遙感衛星數據有關政策研究制定,推進遙感數據的商業化應用。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持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健全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繼續推進地理信息產業分類標准、產業單位名錄庫和統計指標體系建設,逐步完善統計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相關學會、協會在促進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產業基金、產業基地等支持企業創新創業。
(四)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推進重點領域科技創新,提高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化水平,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提升科技創新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1、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完善測繪地理信息科研項目管理、科技成果登記與信息公開公示、成果轉移轉化統計和報告等制度,健全科學研究、信用評價、創新團隊認定、科技人才評價等方面的政策。優化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組織體系布局,加強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科研基地(平台)建設,積極開展創新聯盟、協同中心、創客或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新平台建設,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鼓勵參與制定科技規劃、政策和標准,支持申報國家和地方人才計劃、牽頭實施國家科技項目。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和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型地理信息企業。支持野外觀測台站、檢校場、大型科研儀器設施等科研條件平台的建設與共享。加強地理信息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建設。
2、加強科技攻關和標准化
以支撐重大工程和成果廣泛應用為重點,統籌優勢科技力量,著力開展地理國情監測、海洋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地下空間測繪等關鍵技術攻關。加強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以及移動互聯網等高新技術在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的應用研究,支持對大地測量基準、位置智能感知、遙感機理、數據挖掘與地理信息網路安全等方面的原始創新。加快測繪地理信息新型智庫建設,加強發展戰略研究。構建新型測繪地理信息標准體系。建立跨部門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化協調機制。完善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制修訂程序,重點研製地理國情監測、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等方面的標准,促進標准制定與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的相互轉化,發揮標準的技術考核作用。加強科技標准宣傳貫徹。開展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化綜合試點。
3、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推動地理信息技術、裝備、標准、服務「走出去」,積極接納發達國家的地理信息產業外包業務,開拓非洲、南美、東南亞等新興經濟體市場,深度融入全球地理信息產業鏈、價值鏈。繼續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深化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及人才國際交流。積極參與全球及區域性測繪科技合作計劃和國際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制訂,爭取主導編制4項國際標准,參與制修訂國際標准化組織(ISO/TC211)主導的30%以上國際標准。根據受援國意願和我對外戰略需要,研究推動向相關國家提供測繪項目、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援助。
(五)提升協調融合發展能力
促進各地區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協調發展。進一步打破軍民測繪地理信息領域技術、標准和行業壁壘,加強軍民測繪融合發展。鼓勵各有關領域、行業根據需要加強測繪能力建設與數據資源共享,提升全國測繪地理信息協調融合發展水平。
1、推進區域測繪協調發展
圍繞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推動形成西部、東北、中部、東南沿海和京津冀等五大區域測繪地理信息協調發展格局,支持建立五大區域測繪地理信息發展聯盟。加大跨行政區域的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統籌力度,通過建立跨行政區域測繪地理信息聯席會議制度,推進跨行政區域的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等方面合作,促進地理信息產業集群發展。鼓勵發達地區對相對落後地區進行幫扶,為貧困地區提供精準測繪地理信息服務。加大對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區援助力度,在技術、人才等方面加強對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支持。
2、深化軍民融合發展
加強國家層面的宏觀統籌與頂層設計,做好規劃銜接和項目、需求對接、完善工作協調機制,實現軍民力量整合、資源聚合、信息融合。推進國家空間基準、航天遙感測繪、海洋測繪以及高精度位置服務等重點領域的統籌共建,加強測繪基礎設施、北斗系統、地理信息、科技資源等方面的共享應用,建立跨部門跨領域地理信息資料成果通報匯交和位置服務站網共享機制,以及應急保障、國防動員等方面平戰結合機制,形成軍民兼容的測繪技術標准體系。按照國家軍民融合示範要求推進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的試點示範工作,引導多種力量參與測繪地理信息領域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形成富有特色的軍民融合發展模式。鼓勵地方立足實際推進測繪地理信息軍民深度融合發展。
五、實施保障
(一)完善管理體制機制
全力抓好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以及不動產測繪、地下管線測繪、海洋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等方面職責職能的落實。
(二)加強法規制度建設
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修訂,健全地理信息安全、地理國情監測、地理信息共享應用、應急測繪等方面的法規制度。完善測繪地理信息資質、市場監管和信用管理的掛鉤政策。研究制定政府購買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的指導性目錄和制度,推動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承接主體多元化。健全衛星測繪應用政策,推動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強化測繪地理信息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完善與國土資源等綜合執法工作機制,有效提升測繪地理信息行政執法力量和效能。
(三)優化生產服務組織結構(略)
(四)強化人才隊伍支撐(略)
(五)抓好規劃組織實施(略)
⑸ 貴州省金沙縣沙土鎮三元村土地確權了嗎
按照關於全面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確權登記工作的通知,金沙縣沙土鎮在2014年2月26日,省100個示範小城鎮建設工作聯席會議議定調整增補的示範小城鎮中,應該是開始了。
關於全面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確權登記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國土資源局、貴安新區國土資源局,各縣(市、區、特區)國土資源局(分局),各開發區(風景名勝區)國土資源分局: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是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的基礎性工作。目前,經各地國土資源部門努力,全省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發證完成情況較好,發證率較高。但是,大多數地方農村地籍調查基礎薄弱,地形圖件陳舊,大比例尺圖件奇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登記頒證多以皮尺丈量測算面積,沒有界址點坐標,四至不明確,地籍調查成果不能准確落到實地和國土資源管理「一張圖」上。核發的土地證書不能實現確權維權、排除爭議的功能,不符合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為夯實擴大農村土地權能基礎,省國土資源廳決定在全省全面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確權登記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目標任務
依據農村地籍調查規程,採取資源共享的方式,結合年度土地變更調查、地理國情普查工作,有條件的地方要採用高解析度航空影像,開展農村地籍調查工作。2014年,啟動在全省100個示範小城鎮開展農村土地精細化確權試點。通過試點,先城市郊區和鄉鎮、後農村集中居民點,再農村分散居住點的步驟,逐步開展農村土地精細化發證工作。2017年,力爭全省實現新發土地證書做到實地調查測量,實現空間定位的確權登記管理,做到權屬合法、界線清楚、面積准確、空間定位。
二、工作原則
實事求是原則。這項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摸清家底、夯實基礎。因此,各地要實事求是開展工作,充分利用已有的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登記頒證成果,以現狀為調查依據,切實摸清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基本情況。
全面調查原則。無論是否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設規劃、按程序審批、一戶一宅、用地限額等規定,還是單純居住用地,居住和農副產品加工、倉儲、商業門面、農家樂旅遊、餐飲、娛樂等綜合用地,也不分辦不辦證,都要納入調查范圍,全面掌握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基本情況,為今後分類處理提供全面、准確、詳實的基礎數據。
三、工作要求
(一)扎實開展農村地籍調查工作。各地要盡可能利用年度土地變更調查、地理國情普查成果,採用高解析度航空影像製作或更新地籍調查圖件。同時要重視實地調查統計,在當地政府統籌安排、落實經費的情況下,採取國土資源、公安、住建、交通等部門和鄉鎮政府齊抓共管,通過公告、登門調查等方式,核實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宗數、面積、權利人等基本情況。
(二)注重工作銜接。一是地籍調查與年度變更調查相銜接,充分利用變更調查農村建設用地成果,節約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水電水利工程的庫區水面,雖作為建設用地,但不納入建設用地登記發證統計。三是應加強和公安、住建等部門的工作聯系。宅基地農民戶數的確定,以公安部門戶籍登記的戶數為法定依據。四是地籍、規劃、耕保、用地、執法等國土資源系統內部機構要加強工作配合,全面、准確調查統計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情況。
(三)搞好試點。堅決守住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和耕地保護的底線,全面開展在全省100個示範小城鎮開展農村集體土地精細化確權試點。試點縣(市、區、特區)要加大對100個示範小城鎮城鎮地籍調查、農村地籍調查、農村土地登記發證的資金支持。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城鎮地籍調查成果,啟動應用100個示範小城鎮的地理國情普查成果、高解析度航空影像製作大比例尺的農村地籍調查底圖,率先開展新發土地證書做到實地調查、解析測量,實現空間定位的確權登記管理。凡是沒有完成農村集體土地精細化確權試點工作的地方,不得開展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試點。
(四)加強督導。市、州要加強對試點縣(市、區、特區)工作的指導,統一調查范圍、標准、手段。試點縣(市、區、特區)要通過國土資源部農村集體土地登記發證月報軟體,在每個月的23日前,按時向市、州報送登記發證情況,並提供農村地籍調查、精細化確權工作推進情況等相關材料。市、州在每個月的25日前,匯總資料上報省國土資源廳。
⑹ 地理國情普查的工作步驟是哪些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成立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的通知》(國辦發〔2013〕49號):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承擔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研究提出需領導小組決策的建議方案,督促落實領導小組議定事項地理國情普查的工作步驟是哪些
⑺ 地理國情普查結果按怎樣的程序對外公布
1. 地理國情具有區域性特徵。地理國情應當屬於空間信息的范疇,表現為國情數據與一定區域的地理位置關聯在一起,它具有直觀和明顯的區域性。
2. 地理國情具有多維結構特徵。地理國情信息在同一坐標位置上會具有多個專題和屬性的信息結構。例如在一個地面點位上,可取得高度、雜訊、污染、交通等多種信息。
3. 地理國情有明顯的時序特徵。世界是運動的,地理國情反映的是客觀變化的物質世界和社會現實,這就要求及時採集和更新它們,並根據多時相的數據和信息來尋找隨時間變化的分布規律,進而對未來作出預測或預報。
4. 地理國情具有客觀權威的特徵。地理國情是客觀自然和與之有關的人文因素在地表的空間分布,數據量大、覆蓋面廣並實時變化,需要通過專業人員運用較先進的測量儀器和輔助軟體進行測量、判讀、處理方能獲知,由於測量的記錄和結果與客觀存在的地理信息在精度上不可能完全一致,地理國情一旦形成即為客觀事實,人們主觀上難以逆轉和修改,這一特徵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明顯。
⑻ 全國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勞動競賽委員會頒布的先進是什麼級別的
全國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勞動競賽委員會頒布的先進是省部級級別的。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的有關通知精神,根據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和中國能源化學工會全國委員會聯合印發的《關於開展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勞動競賽的通知》(國地普辦[2014]19號)要求,制訂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勞動競賽(以下簡稱勞動競賽)活動方案。具體如下:
一、競賽意義:
勞動競賽是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工程實施的有效方式,是促進地理國情普查工作的有力抓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和中華全國總工會高度重視,專門成立勞動競賽委員會,由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黨組書記、局長庫熱西同志和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世明同志擔任競賽委員會主任。通過把勞動競賽貫穿到普查工作的全過程,能夠激發廣大職工立足崗位、練就本領、提高素質、增強活力的正能量,踴躍向「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工人先鋒號」的高標准看齊;能夠培養大批富有創新性、建設性、先進性的單位,樹立大批富有典型性、示範性、時代性的個人,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能夠激發廣大職工的工作熱情與創新活力,以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和使命感踴躍投身到普查工作中去,優質高效地完成好普查任務;能夠引導廣大職工樹立「追求夢想、愛崗敬業、開拓創新、扎實奉獻」的優秀品質,在推動普查工作有序、有效、有力實施的過程中建功立業。
二、組織形式
(一)組織機構
為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勞動競賽委員會(以下簡稱國賽委),全面負責競賽組織實施工作。國賽委下設辦公室(以下簡稱國賽辦),設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負責日常組織工作。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會同有關部門設立勞動競賽委員會(以下簡稱省賽委),負責制定競賽活動實施方案、考核辦法、表彰方案;負責競賽活動的宣傳動員、檢查指導、督促協調;負責收集、了解競賽活動的開展情況,做好考核評比等工作。
(二)競賽內容
勞動競賽以「弘揚測繪精神,監測地理國情,助力生態文明,服務美麗中國」為主題,遵循「優質、安全、節儉、服務、創新、協作」的辦賽原則,圍繞實現地理國情普查的重大進展和重大突破、建立科學高效的地理國情普查工作機制,優質高效完成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工作任務。參賽對象為直接參加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的單位和個人,包括生產、科研、質量監督檢驗和生產組織協調等單位和個人。
1.賽組織管理。將地理國情普查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配強配足普查人員,按時間節點完成既定普查任務、提交普查成果,推動成果應用。對勞動競賽周密部署、精心組織。
2.賽質量控制。落實成果管理細則,嚴格執行「兩級檢查、一級驗收」制度,建立普查成果質量控制崗位責任制,發現質量問題能夠迅速處理糾正。
3.賽技術創新。認真進行技術設計,創新技術研發,創新使用各種技術手段提高數據採集與處理、信息提取、資料庫建庫、統計分析、圖件製作、成果發布等工作的效率。
4.賽團結協作。各部門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內外業和生產流程的各個環節銜接緊密,信息溝通順暢高效,普查工作中出現各種情況和問題能夠及時解決處理。
5.賽安全保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時刻保持警惕,安全生產應急預案完善,能夠及時排查隱患,有效保護普查人員人身及財產安全,貫徹國家有關保密法律法規和規定。
(三)選拔方式
勞動競賽考核依據《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工人先鋒號、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勞動競賽先進集體和個人選拔條件》,考核對象為參賽單位和個人。具體考核評分標准依據國賽委制訂的《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勞動競賽集體考核評分細則》、《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勞動競賽個人考核評分細則》。選拔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1.單位自薦。各參賽單位堅持「面向基層、面向一線、公開透明」的原則,在本單位選拔的基礎上,按照申報相應榮譽的基本條件,採取「自下而上、層層選拔、逐級申報、嚴格條件、群眾監督」的選拔程序,向省賽委推薦本單位的競賽優秀集體或個人。各單位工會要嚴格把關,逐級上報。
2.省級推薦。各省賽委按照「全面、客觀、公平、公正,注重實效」的原則,選拔本地區的競賽優秀集體和個人,並擇優向國賽委推薦。推薦的競賽優秀集體和個人應有較高的榮譽基礎,其基本情況及事跡必須屬實並進行公示,凡弄虛作假,一經發現,取消資格。
3.全國評審。國賽委堅持「績效考核、從嚴把關、總量控制、優中選優」的原則,以普查辦現行的管理制度和技術文件為依據,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以定量考核為主),全面考核與重點考核相結合(以重點考核為主),在各省賽委推薦基礎上,根據日常管理和定期進度考核情況,從全國競賽中涌現出的優秀集體和個人中,選拔出一批競賽先進集體和個人,並在此基礎上,根據「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工人先鋒號」的評比條件,對作出重大貢獻、績效優異的先進集體和個人,向中華全國總工會推薦申報相應榮譽。
三、實施步驟與時間安排
(一)競賽啟動階段(2014年5月-2014年6月)
1.印發《關於開展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勞動競賽的通知》。
2.成立國賽委及相關工作機構。
3.在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現場交流會上進行動員部署。
(二)競賽組織實施階段(2014年7月-2015年12月)
1.國賽辦的主要任務:
(1)完善競賽規則:
----制定競賽活動方案;
---制訂考核評分細則;
---制訂考核評比辦法和表彰獎勵方案;
---針對競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完善競賽活動方案和競賽規則。
(2)組織宣傳:按照「凝聚合力、鼓舞奮進、深化效果、擴大影響「的原則,做好競賽宣傳、動員和先進典型的選樹工作,並通過多種形式對重大活動和新聞事件、競賽階段性成果、先進典型事跡等進行宣傳,為實現競賽目標提供文化牽引和精神動力。
----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官方網站開通勞動競賽專欄。
----在中國測繪報開設勞動競賽專欄。
----定期編印勞動競賽簡報。
----會同有關單位開展「我身邊的普查故事」徵文和攝影大賽、地理國情普查知識競賽等專項活動。
(3)加強督導:
----加強與省賽辦密切聯系,及時了解各地競賽進展情況,統籌協調競賽相關工作。
----整體把握競賽節奏和進度,檢查、指導、推動競賽各項工作。交流各地競賽經驗。
----會同中華全國總工會、國普辦等有關部門分階段組織督導,督導方式包括聽取匯報、現場檢查、抽查、巡視等。
2.省賽辦的主要任務:
(1)成立機構:成立本地區省級勞動競賽委員會及相應工作機構。
(2)動員部署:通過召開動員部署會議,向本地區參與地理國情普查的行業單位動員部署勞動競賽工作。
(3)制訂方案:制定本地區勞動競賽組織實施方案。
(4)聯合辦賽:積極爭取與本地區省級工會聯合辦賽。
(5)開展活動:結合本地區實際,開展以「普查地理國情、助力美麗中國、文化攜手同行」為主題的各具特色的競賽文化系列活動。
(6)加強督導:對本地區參賽單位進行全程督導和目標考核。指導參賽單位在競賽期間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活躍競賽氛圍。收集、整理、編印競賽期間形成的各類群眾性文化作品集(圖片、詩歌、徵文、書法、繪畫等)。
3.參賽單位的主要任務:
(1)建立本單位競賽工作機構,將勞動競賽貫穿於地理國情普查工作始終。
(2)組織開展競賽活動,選派業務精通、質量上乘、作風過硬的骨幹隊伍和優勢力量參與到競賽中來。
(3)對勞動競賽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和先進事跡進行總結和宣傳。
(4)宣傳本單位圍繞地理國情普查急難險重任務,組織開展的攻堅措施、特色做法、亮點工作和創新舉措等。
(5)舉辦技術培訓、崗位練兵、技能比武,開展「崗位標兵」創建活動;組織「眾人獻計策、崗位出效益」合理化建議。
(6)對本單位參賽集體和個人進行考核,擇優向省賽辦推薦。
(7)組織開展各類與競賽相關的文化活動,豐富參賽人員文化生活;收集、整理競賽期間形成的各類群眾性文化作品(圖片、詩歌、徵文、書法、繪畫等)。
(三)競賽總結表揚階段(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
1.省賽委考核評比本地區勞動競賽優秀集體和個人,並向國賽委推薦。
2.國賽委考核評選全國勞動競賽先進集體和個人,並擇優評選 「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全國工人先鋒號」候選單位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候選個人,向中華全國總工會推薦。
3.
國賽委對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宣傳表揚,總結凝練競賽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具有測繪地理信息特色的勞動競賽精神文化成果,豐富測繪地理信息文化。
四、工作要求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各省級普查辦和有關單位要把勞動競賽視為開展地理國情普查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抓手,要把勞動競賽的著力點由「號召型」向「激勵型」轉變,將其視作考核普查工作的一項硬指標來對待,做到普查工作與勞動競賽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努力把普查勞動競賽打造成具有社會影響力、行業號召力、產業帶動力的全國性示範性勞動競賽。
(二)健全機制、形成體系。各省級普查辦和參賽單位要統一部署,上下貫通,完善各級黨委領導、行政主抓、單位內部協同組織的競賽機制。有條件的省份要積極爭取與本地區省級工會組織聯合辦賽,做到上下聯動,形成規模效應。各省賽委要及時向國賽辦報送本地區開展勞動競賽活動的相關文字、圖片以及先進典型材料。
(三)精心組織、嚴格選拔。各參賽單位要充分發揮廣大職工的競賽主體地位,選派業務精通、質量上乘、作風過硬的骨幹隊伍參與到競賽中來,在普查的主戰場上建功立業,爭取榮譽,激勵奮進。各省級普查辦要成立專門機構,及時動員部署,在政策上給予鼓勵、在經費上給予支持、在流程上給予便利、在人力上給予保障。各省賽委要制訂競賽方案,精心組織實施,建立本地區的競賽表彰機制,並嚴格按照國賽委的考核標准進行選拔推薦,強化競賽的群眾性、廣泛性和創造性。國賽辦要加強檢查指導,優化考核標准,細化競賽內容,使競賽活動有依據、有抓手、有載體。
(四)廣泛宣傳,培育典型。各參賽單位要充分發揮黨政工團組織的優勢作用,積極搭建平台、創新載體、策劃熱點,表彰先進、活躍氛圍、助推普查。各省賽委要注重先進典型的培養、塑造和宣傳工作,著力打造一批貢獻突出、作風優良、具有時代特徵的先進典型和英模群體,產生群體效應和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用典型去推動普查工作更好、更快、更有力實施。國賽辦要發揮電視、網路、平面等多種媒體資源優勢,以新聞報道、開設專欄、開展徵文及圖片展等專項活動,交流經驗,宣傳典型,努力營造競賽氛圍,增強競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