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張酒店吃飯的照片
這張行不
⑵ 同學聚會吃飯照片
同學聚會吃飯來點零食,
按順時針或是逆時針依次說說分離期間各自在生活、學習或事業、感情方面的得失或感受,
增進彼此了解,這也是同學聚會的重要目的啊。
⑶ 求在飯桌上喝酒的圖片,就是看起來和很多朋友一起吃飯的樣子,或者是應酬
經典拒酒詞.敬酒詞
酒桌這個交際場所,是挺考驗人的。你不能喝酒,最好學會拒酒;你不能酒量讓新友們痛快,那就憑三寸不爛之舌讓大夥兒開心。這樣,你即時傷自己的身體,又不讓勸酒者掃興。下面介紹幾條「拒酒詞」,你看好使不?
一、只要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
你可以展開說:「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也難成全一個愛情。只有感情不夠。才用玫瑰來湊。因此,只要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我不希望我們的感情摻合那麼多『水分』。我雖然喝了一點兒,但這一點兒是一滴濃濃的情。點點滴滴都是情嘛!」
二、只要感情到了位,不喝也會陶醉
你試試這樣說:「跟你不喜歡的人在一起喝酒,是一種苦痛;跟你喜歡的人在一起喝酒,是一種感動。我們走到一塊,說明我們感情到了位。只要感情到了位,不喝也陶醉。
三、只要感情有,喝什麼都是酒
你如果確實不能沾酒,就不妨說服對方,以飲料或茶水代酒。你問他:「我倆有沒有感情?」他會答:「你!」你順勢說:「只要感情有,喝什麼都是酒。感情是什麼?感情就是理解,理解萬歲!」你然後以茶代酒,表示一下。
四、感情淺,哪怕喝大碗;感情深,哪怕舔一舔
酒桌上,千言萬語,無非歸結一個字「喝」。如:「你不喝這杯酒,一定嫌我長得丑。」如:「感情深,一口吞;感情淺,舔一舔。」勸酒者把喝酒的多少與人的美醜和感情的深淺扯到一塊。你可以駁倒它們的聯系:「如果感情的深淺與喝酒的多少成正比,我們這么深的感情,一杯酒不足以體現。我們應該跳進酒缸里,因為我們多年交情,清深似海。其實,感情淺,哪怕喝大碗;感情深,哪怕舔一舔。」
五、為了不傷感情,我喝;為了不傷身體,我喝一點
他勸你:「喝!感情鐵,喝出血!寧傷身體,不傷感情;寧把腸胃喝個洞,也不讓感情裂個縫!」這是不理性的表現,你可以這樣回答:「我們要理性消費,理性喝酒。『留一半清醒,留一半西醉,至少在夢里有你伴隨』,我是身體和感情都不願傷害的人。沒有身體,就不有能體現感情;沒有感情,就是行屍走肉!為了不傷感情,我喝;為了不傷身體,我喝一點兒。」
六、在這開心一刻,讓我們來做選擇題吧!
我們思路打開一些,拒酒的辦法就來了。他要借酒表達對你的情和意,你便說;「開心一刻是可以做選擇題的。表達情和意,可以:A.擁抱,B.拉手,C.喝酒,任先選一項。我敬你,就讓你選;你敬我,應該該讓我選。現在,我選擇A.擁抱,好嗎?」
七、君子動口,不動手
他要你乾杯,你可以巧沒「二難」,請君
⑷ 謝霆鋒到底多有錢他在水上吃飯的照片曝光後,你有何看法
提到謝霆鋒,很多人肯定都曾經非常熟習了,他在文娛圈裡不時都具有著非常高的關注度,除了本身的實力之外,由於他是一個名不虛傳的星二代,所以自從進入這樣一個圈子之後,也是不時深受大家的關注,由於長相比較帥氣,所以也成為了很幾女粉絲們的男神。自從進入這個圈子之後,他觸及很多方面的展開,所以在各個行業當中都具有著一定的成果,往常的他早就曾經身價過億。
大家可以看到,固然說當時只送上來兩份沙拉,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其中就像是一個盆栽一樣,其中插著各種各樣類似於植物的東西,但是謝霆鋒正拿著水壺往裡邊澆水,不得不說這樣的一種共同飲食方式,也是讓人震驚了。其實關於明星們來說,他們在平常的條件就比較優越,所以關於這樣的一些節目,他們根本不會過於享用太多,只是想要抵達一定的節目效果而已。不得不說,謝霆鋒在文娛圈裡還是具有著一定的位置,除了自己本身的實力之外,還有文娛圈內的大佬做支撐,特別是他的父親謝賢在文娛圈內也是有著不普通的位置,所以說他有這樣的一些展開也是非常的正常,不知道大家提到謝霆鋒都是有著什麼樣的想法呢?
⑸ 曬和孩子吃飯照片的朋友圈怎麼寫
1、終於放假了,這個春節假,專心陪孩子,給她穿衣服,喂她吃飯,陪她玩。寶貝,新年快樂!
2、用勺子大口吃的寶寶吃飯都很香!
3、見寶寶吃飯這么香,為娘打心裡高興,哈哈。
4、很喜歡看寶寶吃飯,看他像小豬仔一樣吃得香,我就特別開心,特別欣慰。
5、吃得好歡樂呀,果然龍生龍,鳳生鳳,當當的孩子是吃貨。
6、飯前陪孩子玩耍一會兒,能夠促進孩子的食慾,將食物做得有創意也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家庭成員吃飯時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做別的事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不吃了,就不要追著他跑,攆他吃,這樣會延長吃飯的時間,變相影響消化和吸收。
⑹ 吃飯時照片怎麼拍好看
第一 環境很重要,找一個環境好的地方燈光效果好,環境因素佔了60%
第二 餐具和食物的擺放
第三 人物的穿著搭配還有表情要自然
⑺ 誰有一桌人吃飯照片要照到人,還要是17 8歲的青年人,急用
客家風俗-生產風俗來賓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們走訪親友後,都要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團聚,由年紀較老、生產經驗豐富的家庭成員,根據歷年和來年的情況進行、估計,作出一年的生產安排,較年輕的家庭成員則在旁補充。然後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種玉米,完成這些工作後,迎來了繁忙的春耕。「二月灶」(農歷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們(主要是婦女)爭先恐後擔著蠟燭、香、葷菜、糯飯去祭拜「灶王」,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生產豐收。嗣後,種下甘蔗,撒播水稻種子。待秧苗長均,抓緊時間進行春耕工作。由於春耕工作較繁重、緊張,人們多是互相幫助完成插田。管理工作則是各人的事了。作物即將成熟的時候,一般由老人決定什麼時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夏收時,各種家畜、家禽業已長大,塘里也可以捕撈,客家人歡歡喜喜擺上一桌最豐盛的飯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中元過後,人們又忙乎秋種秋收,其後,集中力量把種植的作物部分,飼養的豬、鴨、鵝、魚上。 [編輯本段]客家風俗-生活風俗廣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風俗上保持了勤儉節約、聚族而居的特點。來賓的客家人仍兩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飯。主食大米飯、大米粥,由婦女在早上煮好,涼冷,放進櫥櫃,粥白天吃,飯晚上吃。飯是倒出米湯後干燜而成。他們不喜歡吃爛飯,故用此法煮飯。吃粥時,喜歡熟鹽拌粥。其副食是豬肉及各類蔬菜,不定時吃牛肉及其他肉類。一般豬肉是切片,水煮熟,炒干,放入佐料即成。蔬菜是用油炒熱後,放入配料即盛入碗。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蔥、醬、五香粉、味精。他們的傳統名菜是扣肉、白斬雞、醋排骨、醋大腸以及炒醋醬鴨。風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曬到半干程度,放入酸壇,鮮黃即可打開食用。逢正月初二、十五、端午節,客家人都要包粽子,有肉粽、綠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餡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醬、鹽制好。裹粽用粽葉。農歷二月初二、清明,都煮糯米飯,放入糖,再用樹葉染成不同顏色,香甜可口。冬至。都要吃糯米粉、肉餡製成的水煮饃。他們沒有喝開水的習慣,口渴了,多以粥水、米湯代替,喝茶很少,喝酒多是自家釀的米酒。
來賓客家人的屋都是大瓦,傳統的屋為平,廳堂分為上廳、下廳,中間為天井,上廳後面是儲藏室,上廳正宗擺八仙桌、掛鏡屏,鏡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飯在下廳,冬天烤火也在下廳。上廳兩側是大寢室,為老人和已婚夫婦使用,下廳一側為小寢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側為廚,豬牛圈則在屋的左右兩側。照傳統俗規,舊多留給長子住用。 [編輯本段]客家風俗-家庭風俗由於客家人多聚族而居,因此有事按宗活動,往往一個姓有若干宗。整個姓氏,傳統有不成文的族規。凡是出現有損姓氏聲譽的大事,由全姓氏出人商量解決。如果出現與外姓斗毆的事情,則每戶出人前往解決,目的是防止吃虧。一般客家人不擅自動手,有理則據理相爭,無理則和氣解決,如果誰敢冒犯族規,勢必被族人孤立。每逢宰豬,客家人都要設宴招待族人,小村的是每戶請一人,大村的則是請有威望的老人和宗兄弟。一旦家裡有人考上中專、大學,或參軍、出外工作,客家人都要設宴款待前來祝賀的宗兄弟。為了維持宗的團結,女方過後,一般是三世、四世同堂,如果南方以下還有弟妹。新娘、新郎必須隨老人居住合灶一段時間才能分灶。即使不和老人同灶,也必須承擔贍養老人、撫養弟妹的義務。否則被視為逆子。分灶以後,每逢有好酒好菜,都要喊老人同吃或挾一份菜給老人。
由於重家族,所以老人極受尊重。來賓客家人俗規,吃飯時,老人座位面向大門,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兩旁,小孩只能坐在對著老人的那一面的坐位。如果家裡人太多,男的坐一桌,女的坐一桌。吃飯時,小孩要主動幫老人挾菜,小孩幫老人添飯時,接碗、遞碗必須是雙手伺候。老人講話,小孩不能隨便插嘴,或在旁喧囂。吃完飯,小孩得講一聲「慢吃」。
在家庭風俗中,小孩的出生極受重視。來賓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嫂子、弟嬸(弟媳)和已婚婦女用竹蘿裝雞蛋,來到新產婦家做「三朝」。半月後,外婆邀更多的婦女,擔甜酒、雞蛋、米、母雞、背帶給外甥做「半月」,俗稱「吃薑酒」,這次酒席最熱鬧。小孩滿月後,外婆又邀婦女給外甥做「滿月」。客家人一般不做周歲。
伏波廟、大人廟、女廟,是客家人每年都要參拜的,即使「」期間,曾三令五申嚴禁搞迷信活動,客家人還是暗中參拜。伏波廟,即為紀念漢朝將軍馬援南征而建的廟,廟會時間是正月初六。大人廟是紀念清朝丞相(大學士)陳洪謀為廣西民眾免交錢糧而建的,廟會時間是正月十九。女廟是紀念劉三姐建的廟,廟址是在一個山洞裡,正月二十九日廟會。
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三月清明時,整個姓氏都熱鬧起來,聯合到祖墳去搞祭祖活動,良江鄉內的客家姓氏,每年清明都要集中到賓陽進行祭祖,一般每家派一人到場參加。每逢節氣或歲終,客家人都是先用葷菜祭祖後,方才進餐。正月的時候,供品必須擺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正月的供品多是粽子、豬頭肉(整塊)、米花糖之類。
客家人過去每逢春耕前、夏收後以及秋收後集中於祠堂,一來聽文化程度較高的人解釋家譜,續寫家譜;二來商量姓氏內需要解決的大事,例如同外姓的糾紛、建築、生產等。
補充回答: 客家風俗-客家婚嫁風俗惠州民間傳統的婚嫁禮俗,以封建禮教諸俗為基礎,大多顯得繁文縟節,勞民傷財,可說是頗多陋俗。儒家經典《禮記?昏儀》說:「夫權,始於冠,本於昏(婚),重於喪祭,專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昏(婚)禮者,禮之本也。」可見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禮俗。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儒家思想,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五彩繽紛、禮制頗多的婚俗文化。惠州的傳統婚俗,大抵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個地方的具體表現。
封建社會的幾種婚姻形式,如「包辦婚姻」、「婚姻」、「聘請婚姻」、「指腹婚姻」、「童養媳婚姻」、「荒婚」、「望門婚」、「冪婚」等等,惠州均有之。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聘禮、聘金不可或缺,在今日惠州依然可見其遺風。
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歷史。光緒《惠州府志》記曰:「婚姻,俗用檳榔為聘,以多為貴……其聘儀妝奩則稱家之豐約為之」。「俗用檳榔為聘」中的檳榔,舊時中葯鋪有售,在聘禮中,它多具象徵意義,而真正的聘禮傳統都是以銀錢、食用之物為主的。「府志」說聘禮「稱家之豐約為之」,實際上,即始「約」者,聘禮的數量也是相可觀的。
惠州傳統的聘娶婚姻的禮儀十分繁鎖復雜,從開始的媒人提親,到最後的三朝回門之俗,其間經歷卜吉、過禮落定、報日、過大禮等婚前諸禮及鋪、親迎、拜堂、滯新娘等盛大的聯姻儀式。
惠州民間的繁雜婚俗,是由封建婚嫁禮儀的「六禮」演變而來的。「六禮」起源於周朝。《禮記》記述當時應循的婚姻程序為「納采」(媒人提親)、「問名」、「納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認婚)、「納證」(下禮落訂)、「請期」(婚期的商定)、「親迎」(迎親接新娘)。這6個環節就是所謂的「六禮」,是封建禮教中最早的婚姻禮儀。其後兩千餘年,六禮雖有變異,但萬變不離其宗,今日各地的婚儀中都依然可見其影子。
惠州傳統的婚嫁禮俗,大抵按如下幾種程式進行。
(一)提親
惠州傳統聘娶婚姻之始,首為提親。一般是男家請媒人到女家說合。提親為六禮中「納采」的一種變化形式。《儀禮?士昏禮》中記曰:「昏(婚)禮下達,納採用雁。」就是說,秦漢以前的提親一般是以提活雁作為禮物的。這是取其順乎陰陽往來之義。到了秦漢以後,送禮又採用糕羊、合歡、嘉禾、膠漆等物,到了後來竟發展到了30餘種,這些禮品一般都象徵著夫婦牢固和睦。惠州傳統婚儀中的提親攜禮多是活雞或花布妝奩類用物。這種雞,民間稱「帶路雞」,寓意吉祥。
在提親中,媒人受男家之託,憑三寸不爛之舌通女家。因惠州以前作媒人的多為女性,故惠州習慣稱之為媒人婆。
媒人在中國古已有之,《詩經》中就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的詩句。惠州傳統婚儀中的媒人婆一般分職業的和非職業的兩種,職業媒人婆以做媒為生,唯利是圖,所以不惜搖唇鼓舌,講假話,講瞎話,誇大對方家庭對個人的優越條件,隱瞞對方及其家庭的欠缺方面,往往撮合出一些畸型的婚姻。正因為如此,在人們的心目中,媒人婆往往給人一 種「哄神騙鬼、謀人錢財」的丑惡形象。
(二)過大禮
婚前諸禮最為隆重和至為重要的莫過於親迎前夕的「過大禮」了。在傳統聘娶婚姻中,兩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禮、嫁妝在這一天要履行。此日男家將預先備好的各種聘禮裝滿食格、盒籮,貼紅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盪盪地送往女家。男方在「過大禮」中送全豬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謠里有「行豬過大禮」的唱詞。餅食也是必備之物,惠州的定俗是備「大餅」,大餅的種類達十幾種,依各家的條件和講究鋪張的程度備一種至數種大餅不等,不過,十數種餅全部備齊的並不鮮見。除此外,必備的還有燒豬肉、雞、鵝、鴨、魚、發糕等。
女家在收到男家禮品時,立即將原先預定的嫁妝送往男家。惠州傳統婚俗中常備的嫁妝,主要為生活用品,比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帳之類,還有諸如衣櫃、梳妝台、皮箱、八仙台等傢具。現在嫁妝中除主要的床上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還見有縫紉機、電冰箱、電視機、電飯煲等。
「過大禮」一般在迎親的前一日,喜慶的氣氛十分濃厚,那些送禮品的姑嫂姐妹們,一般都著盛裝,上下簇新,施粉抹油,招搖過。惠州風俗,送禮的隊伍專挑人多的道路行走,以沿途相告喜事。
「過大禮」之俗,近於傳統「六禮」中的「納征」。《儀禮》說:「征,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婚禮。」也就是說,下了彩禮,送了嫁妝,才可以把女子娶過來。古代的納征也是至為重要的一環,所用的彩禮各代不盡相同,秦以前多採用名貴的玄熏、束帛、儷皮;漢代多用金銀。其後,風俗日盛,禮物日重,歷代有識之士多視為時弊而欲杜絕,但此風卻歷代盛而不衰。「六禮」中,「納征」是在「請期」「報日」之前,而惠俗卻是在報日之後,兩者在時間上有些差異。「大禮」過後,即時婚娶,尤顯得熱鬧,這大概是此俗至今在惠州民間依然盛行的一個原因。
(三)接新娘
接新娘是傳統「六禮」中的「親迎」。親迎為「六禮」之尾,是「六禮」的歸結。現代人所說的婚禮或古人所說的婚禮大典就是以接新娘儀式為標志。
古時候所說的婚禮大典,一般包括鋪或暖、親迎、回門三個環節,時間持續三天。第一天鋪或暖,第二天親迎,第三天回門。惠州的習慣不盡相同,所說的婚禮基本上是指親迎和滯新娘兩個環節,至於迎親(也就是接新娘),則主要包括了鋪、花轎迎親、撒鹽米、跨火、踏凹欄等主要的幾項風俗。
1.鋪:鋪是一種舊風俗,一直延續至今。鋪是女家送嫁妝到男家後,女家的姑嫂姐妹幫忙擺設新的一種風俗。按惠州習慣,鋪講究兩點,一是擺設的床、櫃、梳妝台等要注意方位、風水,至為講究的是衣櫃鏡不能向床。惠州習俗中,鏡與照妖同義,而照妖鏡向床,顯然是不吉利的。二是鋪之人要「命好」,民間認為命好的標准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婦、無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婦女是不能參加鋪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鋪的主要參與者了。
2.上花夜: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選所謂命好之人)要專門為新娘梳妝打扮穿衣,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插花」,這一夜,民間風俗又稱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項很為莊重的儀式。行此禮時,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時新娘面臨人生的重大轉折關頭,一般都十分動情,而舊俗中規定新娘插花後要在閣中哭唱至天明,謂「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徹夜不眠,更顯出一種傳統婚嫁「喜亦悲」的氛圍。
3.花轎迎新:惠州傳統用花轎迎親,五十年代尚有專門出租花轎的花轎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轎,綉「鳳鸞牡丹」 ,「福祿鴛鴦」,飾「四彩花燈」,披「大紅花綢」,故謂「花轎」。接新娘之時,由媒人領路,新娘領花轎,一路鼓樂。至女家後,女家姐妹拒之於門外,新郎趕忙派「利是」,過眾姐妹一關後,便可將新娘接出。新娘哭賴不走,男家眾人軟硬兼施,哄出閨,又哄其(硬推)上轎,新郎還要給轎夫封「利是」,方才起轎。幾翻「拼搏」後,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盡。
4、撒鹽米:接新娘時,舊時惠州有些地方有撒鹽米的習慣,預先用器皿盛好一些鹽、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謂祭橋神;而沿路撒的,是為祭祀路神,這就是惠州傳統婚姻禮俗的撒鹽米之俗。撒鹽米之俗其實為我國傳統婚姻禮俗中「撒谷豆」之習的一個變種。「撒谷豆」出現在西漢,兩宋時北方盛行,其傳統的說法是為了「禳三煞」,亦即驅鬼避邪,這和惠州民間「撒鹽米」差別不大。只是「撒谷豆」多為北方遺俗,南方並不普遍,而惠州有之,可見惠州習俗的淵源是甚為久遠的。
5、遮頭、踩凹欄與跨旺火:新娘接到家中,鼓樂聲中眾親扶新娘下轎,此是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小姐八字相剋,她們必須用蓋(竹編的盛器)、篩等物遮擋不與新娘直接見面。民間認為,新娘紅運當頭,殺氣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謂「弱其殺氣」,人避開不見,謂「避其殺氣」。有的地方,新娘下轎時,新郎用凹欄(主編的一種盛器)擋住新娘後腦地方。這一風俗,惠州流傳的哭嫁中亦有反映:「我(新娘)腳踏轎門郎晾遮,郎晾遮頭遮女死,我比(給)什麼功勞來謝爺。」看來,新娘是頗怕這一「遮」的。按民間的說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轎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頭,而新郎的那個凹欄,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斷回頭的視線,很名顯,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專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著娘家.除遮頭這個風俗外,同時還有踩欄之習,新娘一下轎,男家的人便急忙在新娘的腳前鋪就一個凹欄,讓新娘腳踩而過,民間謂「腳踏凹欄隨窩(凹)轉」,很名顯,這是要讓新娘過門之後,能專心致志地在男家這個「窩」里做牛做馬。踩過凹欄准備入屋時,惠俗中習慣要讓新娘跨火而過。即便是不置專門的火盆,一些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燒在門口,讓新娘跨過。此俗北方稱「跨旺火」。也有的地方是跨碳火,是一種比較悠久的民間習俗。他有兩個用意。一個是取「旺」字,新娘跨過旺火把之後,來日就給夫家帶來「旺火」。另一個是取「避」字,主要是避去邪崇。民間人為有兩個「邪」源,一個是婚嫁之時,觀者如雲,其中難免夾雜一些家中有喪、病之事的人,民間認為他們身上帶有邪崇,惠州則稱這些人身上帶有「煨(諱)」;另一個邪源是出自新娘本身,女人身子帶有「臟」,這是一種中國傳統的舊觀念。因此,惠州的跨火之俗,雖取「旺火」之義,但主要是為了避邪,火盆所燃的旺草、絲毛草、挑卡等物,均是中國傳統的避邪之物。尤其是「旺草」,惠州民間稱其為「抹葯」,是惠州穿統「去煨(諱)的專用葯,在出生婚嫁禮儀以及「拜山」祭祀中,它都是人們用以避邪的護身葯。
6、捧蠟燭:「捧蠟燭」為惠州傳統婚嫁迎親中的必行之俗。在接新娘歸後,新娘子入洞之前,就先由童男捧蠟燭至洞安放。此俗惠州最為講究,民謠亦唱雲:「捧蠟燭,捧到新娘間篤(盡頭的意思,或最裡面之意)。」按習慣的做法,要首選童男一人(一般為族中親戚中兄弟多者),隨迎親隊伍接新娘(此時已捧好蠟燭),接歸或直接將蠟燭捧至洞內安放。此為奉子,俗不可耐,以兄弟多的童男作為引子,為新娘佳人點燃香火,便引來子孫滿堂。
7、迎親鼓樂:惠州舊俗中「接新娘」的整個過程一般都鼓樂不停,光緒《惠州府志》所記的「鼓樂迎親」即是。蘇東坡寓惠時曾稱:惠州「鍾鼓不分哀樂事」,看來惠州傳統的迎親在宋代以前就已有了。惠州婚事的鼓樂稱「鑼鼓櫃」,以鑼鼓、鑔、鈸為主,配以嗩吶。鼓樂隊隨迎親隊伍來回吹奏,渲染了喜慶氣氛。光緒《惠州府志》說惠州的民間婚禮「鼓樂竟日」,亦即民間所稱的「一日鼓」,但一些有錢人家婚事鼓樂,實際上是「二日鼓」、「三日鼓」。舊時,惠州有專門的鼓樂店,有職業鼓樂手,男家婚娶,只需花銀錢便可雇專門的鼓樂班子,因而舊時婚禮請鼓樂班子捧場是普遍的。
(四)滯新娘
新娘到家後,先拜堂,拜天地祖公,拜父母高堂,並依次向男家長輩敬茶,此謂「飲新娘茶」;而諸長輩要回封「利是」包,以祝願新婚新人大吉大利。禮畢,就是大開宴席「和新娘酒」了。惠州舊俗婚宴時新娘並不露面,一般要餓著肚子獨坐閨,不能抬頭,不能言笑,不能輕易走動,獨聽正廳中傳出的嘻鬧狂歡之聲。此時新娘內心一般都憂慮不安,因為她知道,那些狂漢醉鬼們,一會兒宴畢之後,便要沖入新中「鬧」她了。這就是惠州婚禮中一個最為狂歡的場面——滯新娘。
滯新娘即習慣說的鬧新,「滯」是惠州方言,即戲弄之意,滯新娘即戲弄新娘。其實還在拜堂之時,滯新娘便已開始,如果新娘下跪的動作稍慢,有些人便在新娘的後腳彎上猛蹬一腳,使新娘跌跪在地;或一陣起鬨,人疊人地把新娘壓在下面。此前,女家同來的姑嫂姐妹等人總是事先作些准備,如在堂前鋪一塊草席,使新娘倒下時不致於弄得滿身灰塵。但是,男家客人總是想辦法把新娘弄得狼狽一些。
婚後宴畢,人們迫不及待地湧入新。先是要「食新娘茶,吸新娘煙」。按規矩新娘要逐一給每位倒茶點煙,這時,人們往往讓滾燙的茶水倒得滿滿的,故意讓新娘燙著;又故意將新娘點煙的火種吹熄,讓新娘無所適從;爾後,又讓新娘在幾寸寬的長條木凳上走過,謂「過天橋」。板凳兩頭易翹,中間僅一個巴掌寬,人走在上面搖晃不定,而一些好生事者,還故意把凳腳事先弄壞,好讓新娘從凳子上摔下來。至於要新郎新娘咬糖果,對新娘講猥褻的話之類,則是平常的事了。越往下,秩序越亂。有的偷偷拿松毛針之類帶刺的東西刺新娘的頸背,或向新娘的臉上噴撒胡椒粉,並左推右搡。女家同來的姑嫂姐妹盡力勸護扶持,也無濟於事。新娘也強顏作笑,但臉上流趟著汗和淚。這種捉弄新娘的行為,往往要延至深夜。此俗對一個剛出嫁的新娘來說,是近乎殘的。
鬧新古以有之,漢代已十分流行。因鬧新是以戲謔新娘為主,因而此習也稱作「謔親」、「戲婦」。時人所著的《昌言》指出:「今嫁娶之會,捶杖以督之戲謔,酒禮以趣之情慾。宣淫佚於廣眾之中,顯陰私於族親之間。污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說明當時鬧新十分放縱,而且人們行為有違「禮教」,污穢視聽,故此作者以「污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加以斥之。《漢書》亦雲:「新婚之夕,於窗前竊聽新婦言語及其動止,以為笑樂。」此為傳統的「聽」之習,也屬鬧新。惠州以上兩者皆有,而且頗具「污風詭俗,生淫長奸」的特徵。但人們並不認為這是傷風敗俗,世代相襲,以至今日的惠州,都依稀可見這種婚俗的遺風。
(五)三朝回門
娶親的次日,新娘早起服侍家人,日間迎接串門探訪的親朋鄰里,到了第三天,一早便要打點禮物同新郎一齊回娘家看望父母,這就是惠州習慣所稱的「三朝回門」。它是惠州傳統婚嫁禮俗之中甚為講究的一項禮儀。如果說提親、卜吉、落定、報日、過大禮為婚前禮,迎親、滯新娘為婚時禮的話,那麼,三朝回門便是婚後禮了。
三朝回門和古時候的「打婿」風俗有著密切關系。《西陽雜俎》一書在記述南北朝「打婿」風俗時說:「婿拜閣(女子住的屋)日,婦家親賓婦女畢集,各以杖『打婿』為樂,至大委頓者。」
廣東近現代文獻中亦有「戲郎婿」的記述。按廣東的舊俗:郎婿回門之時,岳家以盛饌,謂之「待新女婿」,但席坐使時,岳家的姐妹起而戲之,或出難題使新郎難堪,或迫新郎跪拜家中諸物。
惠州的三朝回門,又稱「滯新郎」,從形式到內容都和「打婿」、「戲婿」之習有相似之處。按惠州的習慣,新人到岳家之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見岳父母大人,而後逐一拜見族中諸親。在拜見族中的姐妹時,往往就已開始「滯新郎」了。按照傳統的風俗習慣,新郎到岳家祖宗和岳家宅屋的四方神,這時姐妹便於一旁起鬨,或讓新郎多拜幾次,不讓其起身;或讓新朗頻頻下跪,不讓其間歇;有些好事之人,還會拉新郎到雞窩或豬圈旁,明說是要新郎拜雞籠神或豬舍神,實際上是戲弄新郎。如新郎不從,眾姐妹就回強行「執法」,使新郎不得不從。
拜畢,岳家宴請郎婿。席間,岳丈及族中老者要出些對子和難題讓新郎解答,說是測試新郎的才能,實際上是為難新郎;而那些好事的姐妹,這時便照搬「滯新娘」的做法去戲弄新郎,使新郎狼狽不堪。
「滯新郎」盡管在程度上不如「滯新娘」,但岳家姐妹的矛頭始終都是直指新郎,大致是對新娘在男家受到戲弄的一種「回敬」。新婚三朝回門是惠州傳統婚嫁的一個定俗,故禮儀頗為講究。回門時備的禮物,首要為雞,民間謂「帶路雞」,這是必備的吉祥之物。其餘的禮物,如魚、肉、鵝、海味、山珍、餅食等各聽其便。這些禮物,男家一般都多備一份,如肉、備兩塊,女家接禮後,按俗要回男家一塊。其餘如大桔亦不可缺少,如無大桔,即須以柑橙代替;大桔寓意「大吉」,女家接禮後。還要回給男家大桔(吉)。
除遠道聯姻者外,內及近郊聯姻,三朝回門一般是岳家請郎婿、新娘及婿家姐妹姑嫂吃一餐,然後打點回禮,當日返歸。
回禮賓司使中,有岳母所蒸的大紅發糕和紅斂糕,「帶路雞」不可或缺。惠州還有新婚一月回門的習俗,回禮時岳母蒸大籠糕(一中糯米甜糕),娘家娘嬸蒸斂糕。 [編輯本段]客家風俗-客家喪葬禮俗比起其他禮俗,喪葬之俗來得更為庄嚴肅穆。客家人對於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葬務從厚,禮務從奢,豐其筵席,醉飽靈側,鼓樂奠別等等。一些地方至今舊俗猶存。
病人臨終之際,便將事先做好的"壽衣"給病人穿上,稱"著壽衣"。過去有「上六下四」之說,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褲子。
客家風俗重視送終。出門在外的千方百計趕回家,以求在臨終前見最後一面,顯得孝順。人斷氣後,馬上燒轎,焚紙,眷屬、兒女悲哭成叫。是為「送終」。
報喪:病人斷氣後即刻報喪。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親伯叔家報喪,在門前或附近路口還出訃告。
擺孝堂:在遺體前掛白布,擺香桌,放靈位牌或遺像。早晚哭靈,登記親友送來的禮物或「代燭」,帳布按序掛在孝堂兩旁。
落枕:遺體,在廳堂地上鋪一白布,將遺體放在上面,頭新瓦,瓦上墊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擇日定時將遺體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親友來弔唁時,喪家女眷在帳內棺旁舉哀。晚上親友參加孝堂守靈,俗稱「陪夜」。
發喪要擇時,常在早晨。舊時在頭一天要「鬧喪」,通宵達旦,鼓樂喧天。發喪先祭奠,再起柩出殯。講究排場,以顯示兒女孝順。
安葬:將靈柩放入墓地。墓地選擇講究「風水」。墳墓外觀很似客家人的圍龍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種表現。埋葬後第三天,親屬穿孝衣到墳上哭拜祭奠,燒紙錢,謂「醮三朝」。
做七:人死後,每逢「七」日,要祭奠,俗稱「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後祭奠,焚化靈屋(紙屋),叫「完七」,以示喪事的結束。以後,周年祭禮,叫開小孝;三年祭禮,叫開大孝。開大孝時,門前、廳堂換上紅聯,一切恢復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後(常為十年),挖開墓穴,將遺骸用炭火烘烤,按人體結構屈肢裝入特製的陶瓮內,謂「檢金」,然後重新安葬,這才是永久、真正的墳墓。
對於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別的喪葬禮俗,如比較注重請僧道打醮念經,超度亡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