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互聯網加教育的成果

互聯網加教育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25 23:51:09

㈠ 互聯網+教育為社會發展帶來了怎樣的積極影響

以後足不出戶就可以向名師求教了,躺在被窩里就開始學習了,很多東西不用死記硬背了,點點手機就查到了,老師和學生、老師和老師、學生和學生,所有的人都可以就某個話題展開討論,教育可以無處不在,教育可以實現充分的多渠道交流和溝通,這都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能夠為教育帶來的!

㈡ 互聯網➕教育對我們的影響

應該說是翻天覆地的影響,以前這個行業都用傳統的方式去做營銷,轉戰互聯網的話會有質的提升,16年6月16日騰 。疼.疼訊在北京召開互聯網+峰會跟客戶的溝通渠道也多啦。也方便啦。以前業務員可能要出去跑客戶,現在只要坐在電腦旁邊就可以啦。節省了運營成求採納!

㈢ 互聯網+"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有哪些

當「互聯網+」遇到教育時,決定成敗的關鍵不是「網」,而是「人」。北京師范大學裴娣娜教授認為:「說到底,現代化是人的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的終極價值判斷是人的發展,是人的解放和主體性的躍升。」從根本上講,教育的信息化是整個社會向信息化轉變的一個縮影,「互聯網+教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在推進過程中,要切實以學生發展為本,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靈活運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積極主動地開展教育教學創新,而非只見「物」不見「人」,把學校變成新技術的試驗場。大量的實踐證明,技術的先進與否既不能衡量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更不能衡量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高低。

筆者曾經在美國考察過一所名叫HTH(High Tech High)的公立特許學校,走遍整個校園也沒有發現一件令人耳目一新的高端技術設備,但他們介紹教學時卻著實讓我們刮目相看。HTH學校倡導新技術支持下的深度學習,學生的學習不能停留於知識的了解和知曉層次,要能夠掌握知識的內在邏輯,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為此,教師打破了傳統課程體系,把學科知識整合後開發出245個主題項目,並建立了配套的課程網站,學生利用各種科技手段開展主動的、探究式的、理解性的學習。同時,他們認為,如果學生想要變成工程師,或者是科學家的話,他們就必須知道工程師和科學家是怎樣工作的。

盡管學校教育里會有很多數學、科學的概念,但如果沒有看到工程師和科學家是如何工作的,那這個概念就是抽象的,也是無法與真實世界建立連接的。因此,每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都有四到五周的實習期,學校為每個學生提供了與工程師、科學家一起在實驗室工作的機會。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校鼓勵學生利用技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可能會用到平板電腦,也可能會用到3D列印機,但所有的技術都沒有對教育活動帶來「脅迫」,每個學生都是自然而然地利用技術去學習。在HTH學校,技術既是無處不在的,又是令人難以察覺的,當技術徹底隱身於教育的背後時,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才會實現深層次的融合。

何克抗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未來的發展方向是通過教學過程中的信息技術應用實現教育質量的顯著提升,這是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義所在。與總體的教學導向相比,應用信息技術的教師行為還較傳統,信息技術應用並不一定會帶來與21世紀教學法相一致的教學改革。所以,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教育與技術的關系,用新教育來化解新技術帶來的風險。

一方面,從學生的真實需求出發,加快探索「互聯網+」時代下的教育轉型,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現深層次融合,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另一方面,高度關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有效提升,沒有未來教師就沒有未來教育,幫助教師獲得與信息化教學相匹配的意識和能力,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促進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深刻變革。

㈣ 「互聯網+」給中國教育帶來哪些改變

互聯網推動個性化教育

在教育教學運行以微信為代表的即時通訊工具,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互動方面,教育工作者應該正視這樣的現實,並積極研究互聯網+教育中的各種新情況。

比如基於微信,很多衍生的工具可實現教育傳播。比如我們利用千聊實現的在線微課,利用微學伴可實現在線教育直播,把學校裝進微信。教師走出傳統課堂,拿著PPT就能錄直播。

教師不僅要會運用PPT取代板書,更重要的是在教學策略和行動中具有更開放的思維,共享優質資源,增加與學生的課堂互動,通過管理信息化分析學情、制訂個性化方案。

教師走出傳統課堂的局限,把握信息技術與課堂的契合點。老師有PPT就可以用直播系統直接課。無論身在何方,腦子里有貨,手中有一款軟體即可隨時展開課程。

學生不必拿著厚厚練習冊,打開微信線上答題。

利用互聯網實現更好的教學。在傳統課堂之外,老師與學生更加自由。學生可以在家裡,在線發言自由自在,老師能看到你的每一個聲音。不必擁擠在課堂。

㈤ 「互聯網+」時代會對教育產生怎樣的影響

「互聯網+ 教育」布局中小學教育「新征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互聯網+』 計劃。具體到教育領域,可大致概括為一個簡單等式:互聯網+教育=智慧教育。我們將一如既往地踐行『互聯網+教育』計劃,推動中國中小學智慧教育進程,把智慧之樹和幸福之樹植根於孩子們心中。」
如今,信息化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教育領域中,一場信息化的顛覆性變革正悄悄地發生著。著名經濟學家湯敏曾有這樣一個設想:如果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課程被大部分印度年輕人掌握了,10年後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印度年輕人都是哈佛或斯坦福畢業的。而中國的青年人才還是傳統教育教出來的,怎麼跟人家競爭?
時下,上網逐漸成為中小學生們學習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學校網站上下載作業,在QQ群里討論功課以及上網搜尋資料等等已成為中小學生們學習和生活的習慣。可以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高科技的發展,以及家庭電腦和網路越來越普及,網路已成為中小學生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好幫手。通過網路,既有利於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互相討論、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同時,還可進一步增強與老師以及父母之間理解、溝通與交流,讓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
在現代信息社會,互聯網具有高效、快捷、方便傳播的特點,在中小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並成為中小學生們學習的好幫手。這不但有利於提高中小學生上網學習和交流的能力,幫助孩子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啟迪智慧,而且還能更有效地刺激孩子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更能有效地養成中小學生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良好行為習慣,全面教育和培養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截止2014年底,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達到5.57億,佔中國網民的85.8%。互聯網用戶從PC端向移動端遷徙已成定局。在線教育從PC到移動再到智慧互聯也已是可預見的未來。為此,通過在線教育,不僅能提高教育效能,而且還很可能使教育發生革命性改變。
「互聯網+教育」布局中小學教育「新征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互聯網+』計劃。互聯網+教育=智慧教育,要一如既往地踐行「互聯網+教育」計劃,推動中國中小學智慧教育進程,把智慧之樹和幸福之樹植根於孩子們心中。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中國教育發展的難題,是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戰略抉擇。建設基礎教育「寬頻網路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促進高等教育,發展職業教育,促進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
讓「互聯網+教育」托起未來和希望。廣大中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期盼。通過「互聯網+教育」計劃,助力國家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從而實現教育公平。大力發展智慧教育,充分發揮網路的積極影響,增強孩子駕馭網路和通過網路進行學習和交流的能力,教育他們逐步掌握從網路獲取、傳遞、加工和處理各種有益信息的能力,從網路上獲取新知識,不斷增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競爭力,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互相交流學習和方法,提高學習質量和效果,以達到學習和教育的目的,真正讓網路為我們的孩子所用,促進中小學生健康茁壯地成長,全面培養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㈥ 互聯網+對教育產生哪些深遠的影響

互聯網時代,奇跡每天都在發生。面對火熱的「互聯網+」,教育當然不能缺位,那麼「互聯網+教育」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教育。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這就是「互聯網+教育」。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手機課堂,這些新穎的教學模式正改變著我們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使知識的來源更廣,學習更方便,只要你想學習,隨時隨地都能即刻進入狀態。
因為具有海量資源互聯網的存在,使得各學科課程內容全面拓展與更新。網路教學平台、網路教學系統、網路教學資源、網路教學軟體、網路教學視頻等,不但幫助教師樹立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變了課堂教學手段,還大大提升了教學素養。
與此同時,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不再流於形式,通過互聯網,完全突破了課堂上的時空限制。通過互聯網,學生獲得的知識更豐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強化,他們在互聯網世界中尋找到學習的需求與價值。
「互聯網+教育」真正推廣到基層,面臨著諸多的困難,特別是我省一些偏遠地區存在教學設備、教師觀念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等問題,需要我們去繼續探索和嘗試。同時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順應互聯網潮流是教育領域必然的選擇,但教師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聯網只是工具和手段

㈦ "互聯網+"給教育、學校、課堂帶來哪些影響

1、良好的交互性:在網上可以利用專門的app或教育軟體等網路工具向老師提問、與同學討論問題,形成互動式學習。

2、 開放性:常規的學校教育是封閉性的,教育的門檻被抬高。遠程教育則是面向社會大眾的,教育的門檻被降低,接受教育的機會大幅度地增加。遠程教育就是應社會大眾的教育需求而誕生,根本目的就是為一切有意願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機會。

3、靈活性:可以充分的進行碎片化學習,不再受制於時間和地點,例如上班族可以在地鐵上看公開課,學生在離校時間可以在家利用哈比棒、哈比盒(哈泰網科)這類工具輔助學習,自己掌握學習進度,充分適應成人學習者的特點。

4、易於管理:電腦有著巨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儲存能力,利用這種特性,大部分教學管理工作可以在網上進行,例如,學習者的選課、提交作業和討論等,同時網路資料庫可以記錄每個學習者的姓名、年齡、學號等個人情況。每次考試的成績也都被網路自動記錄在案。構成了完整的學習資料,這些資料隨時可被學生和老師調出來查閱。和傳統教育相比,網路教育的這種特性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和管理費用。

5、資源共享:如果把所有網路大學的課程鏈接在一起資源共享,就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很大的選擇機會,更有利於人才培養,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可為學習者提供多種學習交流、問題解答的便利,擴大學習者的知識面。

6、優化教育資源:現代教育的教學內容迫切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而及時更新,傳統教學很難做到。而網路教育資源可以隨時更新和補充,及時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並編入教學內容來

缺點:

1、人與人之間需要語言的交流、信息的傳遞、情感的溝通,而在網路教育中,人與人之間通過BBS、E-MAIL或其它一些網路通訊工具進行交流,通過這種方式教育的學生,其集體觀念團結協作的精神一般不如傳統學校的學生,人的群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漸趨淡薄,不利於個人和社會的發展

2、德育教育存在不足,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還要教育學生做人,網路教育中,學生和老師不是真正的面對面,老師只能言傳而無法以身教。

3、老師無法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而傳統教育中老師可以面對面督導學生學習,使自律性、自覺性較差的受到有效促進。

4、學習者需要時間來適應網路教學方式。

㈧ 互聯網對教育產生哪些深遠的影響

國教育正進入到一場基於信息技術的更偉大的變革中,教師的信息組織與整合。 互聯網+評價,在「互聯網+」時代,從組織結構到基本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教育互聯網+意味著教育內容的持續更新、網路教學資源、教育樣式的不斷變化、教師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的轉化,他們在互聯網世界中尋找到學習的需求與價值,不僅僅產生網路課程,通過互聯網。此外,教師不再居高臨下地灌輸知識,創造了如今十分紅火的移動學習,更多的是提供資源的鏈接,同樣也改變了教師的學習態度和方法,確保每個學校、教師都能獲得良性發展、教育評價的日益多元,而社會各階層也將更容易通過網路介入對教育的評價,以先學後教為特徵的「翻轉課堂」才真正成為現實,師不必賢於弟子」的道理,能即時地給予學生點撥指導,尋找到不需要死記硬背的高效學習方式,教育領域里的每個人都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評價的對象,大大提升了教學素養。 互聯網+教學,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不再流於形式、網路教學軟體,尋找到可以解開他諸多學習疑惑的答案,但它絕對不僅僅是作為簡單的即時隨地可學習的一種方式而存在的概念。換句話說,學生才能真正確立主體地位,而是真正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及時進行相應的評價與監控,才使得中小學各學科課程內容全面拓展與更新,實施興趣的激發。 互聯網+學習。在互聯網天地中,教師遠程培訓的興起完全基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由此。他不再以教師的權威俯視學生,對於多數使用互聯網的教師來說,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強化,而行政機構也通過網路大數據對不同的學校,教師通過移動終端,對於教師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在教育領域里,完全突破了課堂上的時空限制,教師通過網路途徑給教育行政部門及領導打分,成為學生的合作夥伴與他們共同進行探究式學習,都將成為教師考評的重要指標。學生通過網路平台、網路教學系統,更令人興奮的是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它代表的是學生學習觀念與行為方式的轉變、生活化也變成現實,擺脫學習的被動感,網評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這就是另一個熱詞「網評」,不但幫助教師樹立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正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例如傳統教育教學體制下,更重要的是它讓整個學校課程,也真正懂得「弟子不必不如師,互聯網+評價改變的不僅僅是上述評價的方式,他十分清楚自己曾經擁有的知識。學生幾乎可以隨時隨地隨心地與同伴溝通、網路教學視頻等諸多全新的概念,而教師終身學習的理念也在互聯網世界裡變得現實,課程內容藝術化,是以這樣的速度在銳減老化,同時,自主學習才能從口號變為實際行動。當互聯網技術成為學生手中的利器,而且。通過互聯網,教師的主導作用達到了最高限度,更大的變化還有評價的內容或標准,與老師交流。同時,進行思維的引領,形成了網路教學平台、教師積累的經驗通過互聯網獲得共享的程度等等,適合中小學生的諸多前沿知識能夠及時地進入課堂。正是因為具有海量資源的互聯網的存在。互聯網不但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技能,而在「互聯網+」時代,給教師的教育教學打分,改變了課堂教學手段。 互聯網+課程,成為學生的精神套餐。互聯網+學習,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基本由學生的成績來體現

㈨ 「互聯網+教育」時代來了,教育和老師將會迎來哪些顛覆

就教師專業發展而言,新技術、新理念短時間內撲面而來,教師們猶應接不暇。面向「互聯網+」時代,教育需要如何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教師又將如何面對教育的改變呢?
「互聯網+教育」在於其包容性更強。它集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移動技術、網路技術於一體,強調把線上和線下的活動聚合起來,為教育創建新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形態。而「互聯網+』』對於教師專業發展,更多是教師線上成長渠道再造和重組,加的是在實踐中與互聯網等新技術相結合的教學創新。
教師發展新渠道的再造和重組
「互聯網+」時代的創新型教師發展,不必都要白手起家,從零起步。在已有優秀理念、方法基礎上,對適合自身教學發展渠道的改造和重組,也可以體現「互聯網+」的創新特色。這種創新因為有互聯網的參與,有多種混合技術的幫助,給教學專業發展帶來新的思路和體驗。
1、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式發展
教師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成長渠道,是一個已存在多年的概念,那就是混合學習。根據ASTD(美國發展與培訓協會)2002年的界定,混合學習是指把不同情境下的學習活動,如面授學習、在線學習、自定步調學習等相結合的學習解決方案。何克抗教授是國內論述混合學習時間較早,且獲得較高引用率的學者。2004年何教授提出,「混合式學習(即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數字化或網路化學習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些概念是從學生的角度來闡述混合學習的,其實同樣適用於教師專業發展。
近十年來,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的混合式專業發展渠道得到了極大的擴充,微課、MOOC、移動公開課等形式都成為其渠道再造和重組的表現形式。混合學習是優勢互補,是差距消彌,是效率提高,是效果改善;它追求的是一加一大於二的迭加,它利用的是四兩拔千斤的巧妙。教師通過混合式的專業發展渠道,用社交網路、在線平台、移動工具為專業成長搭建平台,建立起以個人成長目標為中心的專業發展圈。
2、參與或創建可深度參與的專業成長圈
到底什麼樣的專業成長圈才是符合「互聯網+」時代的混合式專業成長圈呢?虛擬教研也好,區域博客也罷,微信企業號、伴行3618智慧校園平台移動社群也行,都可歸結為專業發展的外在表現形式。「互聯網+」時代的出發點,是通過線上與線下的混合,能夠以較小的成本,伴隨著較高的效率,產出有創新性的優秀成果,帶來較大的領域影響力。
對於教師專業發展來說,就是要把線上的成長圈與線上的教學實踐相結合。用線上交流所獲得的新思考、新體驗,來改善線上的實際教學,更新舊理念,解決新問題,創建新環境。前幾年博客盛行,曾出現了「李克東難題」(為什麼教師博客有著豐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動的思想碰撞?為什麼教師博客發表了近萬篇博文,卻不能夠說出解決了哪些教學問題),究其原因,那就是線上線下兩張皮。因為技術驅動的教師專業發展,會追逐流行的技術,如博客、微博、微信,但是很難走得深人。只有回歸到教育理念驅動的專業發展,用線上的交流思路來優化教學理念,改善教學實踐,那麼線上的交流活動就會自然地融人到教師的日常生活中。
我訂閱的微信公眾號中,有一個叫做「羅輯思維」。除了每天早上六點半准時的六十秒「語音早報」以外,「羅輯思維」發起了一系列的線上、實體的活動來建立媒體圈。他們舉行全國巡迴講座,招募同行,在公眾號上做圖書首發、微商等。訂閱數量超過五百萬的這個公眾號,在「互聯網+』』的時代里,成為特定人群中頗具影響的傳播渠道。

在今天的教育領域里,如果能有更多的具備「互聯網+」時代意識和能力的團隊,再配合各級行政部門的推廣舉措,那麼教師專業發展圈會得到新的重組和再造的機遇。資深教師可以在這個渠道中推廣自己的特色課,新手教師可以在這樣的渠道里訂閱到滿足自身需求的課程,教育類的優秀圖書、資源、工具、活動、社群都可以在這種線上渠道進行發布,那麼這樣的渠道就是一個「互聯網+』,時代的思想流通之道,優秀作品共享之路。
教育實踐中的創新應用與深入
「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除了要有線上專業成長圈的融合,更要有線下教學實踐的創新。與以教師教學能力、個人經驗、主觀感受、教學傳承為主的傳統教學實踐方式不同,「互聯網+」時代的教學實踐要更多地體現基於技術參與的教學過程、基於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基於實證分析的教研合作、基於個性張揚的教研自由。
1、基於技術參與的教學過程
21世紀初,從「校校通工程」「農遠工程」開始,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系列項目,就把中國多個省份的中小學帶人了數字化發展的方向。在已聯網的機房裡,學生們可以登錄網路學習平台;在有Wi-Fi的教室里,學生們可以使用掌上學習機、平板電腦等教學類軟體;在戶外真實情境下,學生們使用移動學習終端或穿戴式設備進行探究式學習等。越來越多的學習情境是有技術參與其中的,這是「互聯網+」時代下教學的發展趨勢,也是教師必須面對的新挑戰。前「互聯網+」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重點在於掌握技術,學習如何實現技術與課程整合,來輔助講授、促進協作、幫助探究,創設技術型的學習環境;而進人「互聯網+」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重點在於讓技術無縫地「編織」進教學,利用技術支持的教學過程中所留下的動態生成性資源、過程性數據、學習痕跡等數據進行再利用,來實現教學優化。
2、基於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
在英國學者維克托邁爾一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庫克耶合著的《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learningwith big data; The future of ecation)一書中,作者提到了基於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即雙迴路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目前大多數的學習路線是單迴路學習 (Single-loop learning),即在學習中犯了錯誤以後再去努力糾正。例如,學校只有在期末考試結束後,才發現哪些課程對於學生來說太難或太簡單,然後在下學期的教學中進行調整。雙迴路學習則不然。它會隨時用數據糾正自身的錯誤,同時利用反饋迴路中獲得的大量數據來做其他很重要的事情。以可汗學院為例,不僅有超過5000個多學科的視頻課程,它更有價值的地方在於積累學生如何學習的數據,並實時反饋給教師和學生。例如,基於每位學生做題的准確率運行一個統計模型,用以判斷學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某個知識點,幫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學習路徑和步調;還會給教師提供整個班級和每位學生的學習表現圖,根據回答問題的數量、准確率等指標顯示學習實時狀況。
雙迴路學習把反饋、個性化學習、預測與干預結合在一起,為教學優化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因此,處於專業發展初級階段的新手教師們,可以做到用技術獲得數據,用圖示工具來理解數據,處於專業發展高級階段的資深教師們,就可以在此基礎上,用分析工具來解讀數據,用研究工具來預測、干預、優化教學。也就是說,研究型教師,依然是「互聯網+』,時代教師發展的高級階段,而且有.數據支持的實證分析,會給中小學教學實踐和改革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
3、基於實證分析的教研合作
教師做研究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在《教學合一》這篇文章中就提到,教師不僅要掌握教法、學法,更要把教學和研究相結合。因為教師不是小販,不能把別人的知識直接搬過來販賣給學生,如果只是照搬教材,或者把別人比較成熟的經驗和方法直接拿過來進行教學,而不根據學生特點進行適當改造,或者很少結合自己的教學思考與實踐,提出有獨創性的教學方法等,變成了知識的販賣者。這樣的教師很難有進步,學生就更難有突破和創新了。
那麼教師如何做研究呢?記得今年年初,《彎頂之下》紀錄片的發布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不僅因為選題直擊時弊,切合每個人生命健康,更是由於該片作者具有一定的調查分析能力,目標明確,資料翔實,層次遞進,自成邏輯。其實教育研究與新聞調查也有頗多相似之處:找准方向,提出問題,實地探查,多角度了解,相互驗證,深人分析,發布結論。有影響力的新聞節目與有價值的教育研究也有頗多共同點:選題針貶時弊,聚焦社會熱點和發展趨勢;提出問題簡潔但直擊要害;實地探查不遺餘力,長時間地紮根生活,得到鮮活富有生命力的典型例證;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真實、大量、多角度來源數據進行科學分析。

「互聯網+」能使教師獲得更為豐富的過程性數據,讓他們更方便地使用數據分析的工具,也帶來了開展高水平利一研合作的機會。如果說互聯網時代,教育研究的數據來源多是需要主動收集,來支持小規模的常規化研究,而進人「互聯網+」時代,由技術支持的教學過程會自然而然產生出數據尾氣(dataexhaust ),即指學生與網路進行互動時衍生的副產品,如登錄信息、學習痕跡、交互對象、評價習慣等。這些數據存留於網路平台上,手機終端等智能設備里,教師可以與學校同事、線上成長圈的夥伴,甚至高校或利一研院所的專業研究人員合作,對這些數據進行深人的、大規模的、時間跨度較長的實證研究,從大數據的視角重新審視教學,發現新的研究問題。
4、基於個性張揚的教研自由
技術參與的教學過程,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實證研究的教研合作,都是「互聯網+」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獨特性,然而技術、實證、數據、分析等不會自動地產生高水平的教師專業發展,歸根到底還是需要教師保持極富個人特色的獨立思考。
我曾經參加過美國密歇根州LATT工CE國際教師教研組織。記得有一次來LATTICE演講的是該州年度優秀教師瑪婷娜,一所高中的社會課教師。這位「當地名師」沒花很多時間去介紹她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更多的是從國家的教育機制、學校存在的根本意義、當前教學的現狀與改革方法等與大家進行對話。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帶領所有與會者思考:
「學校的根本作用到底是什麼,學生應該從一所理想的學校里獲得什麼,如何成長,你的思考或做法」等。教師們圍坐在一起,結合這個切人點寫關鍵詞,畫流程圖,分享好的做法。那次的教研活動給我很深的印象,高水平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不等於一言堂的名師講座或示範性樣板課,教學交流其實就是一場場不用達成共識的思想碰撞。
經驗分享或學習榜樣帶來的多是模仿,數據收集實證分析多是規范,而自由思考和滿懷熱情,才有可能帶來創造。齊白石寄語學畫者:「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任何時代下的教師專業發展,都是一項充滿了變數的馬拉松長跑,它需要教師持續的熱情,發自內心的渴望,以及和學生共同成長的成就感,是一個充滿個性化創造的過程。
「互聯網+」時代已到來,滲透,融合,重組,質變。教師專業成長是個永恆的話題,唯願保持獨立的個性和思考,共適應,共成長。

閱讀全文

與互聯網加教育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