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試用期主要工作成果怎麼寫
⑵ 主要工作進展與成果
近年來,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與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塔里木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渤海灣盆地系統開展了古岩溶儲層研究與對比工作。先後開展了14項科技攻關項目,研究內容包括兩大方面:第一,以古岩溶形成機制與油氣聚集關系為切入點,建立油氣田古岩溶識別方法體系,研究油氣田古岩溶型儲層形成機制;第二,識別古岩溶形成演化類型,建立古岩溶發育結構模式和地球物理響應模式,預測油氣聚集有利發育區,指導勘探開發部署。
所開展的主要科研項目如下:
「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專題「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奧陶系風化殼儲層溶蝕孔洞研究」(96—110—04—02—01),1996~1997;
「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專題「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古岩溶特徵研究」(96—110—03—02—02), 1998~2000;
中國石油公司科技攻關項目課題「黃驊坳陷周邊奧陶系岩溶發育模式及坳陷區岩溶儲層研究」,1999~2000;
「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專題「塔里木盆地輪南潛山碳酸鹽岩縫洞預測及其連通性模擬研究」(96—111—03—01),2000~2001;
中國石油公司科技攻關項目課題「塔里木盆地縫洞系統特徵研究」,2002~2003;
中國石油公司科技攻關項目課題「鄂爾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奧陶系古地貌與古岩溶特徵研究」,2003~20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碳酸鹽岩儲層古岩溶模式及其對油氣藏的控制機制研究」(40272068), 2003~2005;
國家「973計劃」項目課題「碳酸鹽岩縫洞系統模式及成因研究」(2006CB202401),2006~2010;
中國石油塔里木公司科技攻關項目「輪古潛山奧陶系古岩溶特徵研究」,2007~2008;
地質調查項目課題「雪峰山西側地區海相岩溶儲層形成和分布規律研究」,2008~2010;
中國石化西北公司科技攻關項目「塔河油田主體區碳酸鹽岩縫洞型油藏古岩溶儲集體發育特徵研究」,2009~2010;
中國石油塔里木公司科技攻關項目「輪南—哈拉哈塘地區奧陶系岩溶地貌特徵及岩溶儲層綜合評價」,2009~2010;
中國石油塔里木公司科技攻關項目「買蓋提奧陶系岩溶地貌特徵及岩溶儲層綜合評價」,2011~2012;
國家「973計劃」項目課題「碳酸鹽岩縫洞型油藏縫洞單元形成機制及模式研究」(2011 CB201001), 2010~2014。
其中,2010年完成的國家「973」計劃項目課題「碳酸鹽岩縫洞系統模式及成因研究」(2006CB202401),通過塔北和南方野外露頭區岩溶縫洞系統調查與對比研究、典型露頭區地球物理探測、塔河油田試驗區碳酸鹽岩縫洞系統地質識別與縫洞系統地質模式研究,解決了「海相碳酸鹽岩縫洞系統形成機制」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建立了油氣田古岩溶識別方法體系,為揭示縫洞儲集體儲集規律提供了依據;闡明了塔河油田碳酸鹽岩古岩溶縫洞系統形成機制,為油藏地質建模提供了基礎支撐;研究了塔河油田古岩溶平面分布規律和垂向分帶特徵,為油氣勘探部署提供了靶區;建立了塔河油田10種典型縫洞系統結構模式和地球物理響應模式,為儲層評價預測提供了依據。
⑶ 成果簡述是什麼意思
階段性,是證明你做這是是有分階段分步驟的,
階段性成果,你這階段的成果專或發現,
然後簡述出來屬。簡述:簡單的敘述。你可以這樣說:xxx事情,的第幾階段(或初級階段,中期階段後期)的成果是,1,2,3~(或成果是發現什麼,得到什麼)
例如;
寫論文,計劃第一階段是,市場調查。這個階段性的成果是:1。xxx得到什麼數據
2。什麼問題完成3.~~~
簡述最好分點說明~
⑷ 葛繼平的工作成果
1.獲得獎勵
2009年同濟大學優秀畢業研究生
2010,2011年,2014年城建學院考核優秀
2013 校優秀畢業設計指導教師
2014 校優秀畢業設計指導教師
2.主要教學經歷;
講授課程《橋梁墩台與基礎》、《軟基處理》、《地基基礎》、《橋涵水文》、《基礎工程》、《橋梁加固與維修》、《土木工程概預算》、《土木工程材料》、《測量學試驗與實習》、《畢業設計》,《橋梁抗震與抗風》,《結構動力學》,《復合材料結構設計方法》等
參與編寫《墩台與基礎》(王榮霞,彭大文。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8)第四章第五章。
3.主要縱向科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5萬,2015-2017。(項目負責人)
2.鐵道部重點科技開發項目,30萬。(項目負責人)
3.上海市公路投資有限公司,15萬。(子課題負責人)
4.上海市教委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項目,3萬。(項目負責人)
5.上海應用技術學院人才啟動項目,3萬。(項目負責人)
6.上海市科委重大項目《橋梁全過程安全受控與預測預警系統研究》。(參與完成)
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節段拼裝預應力混凝土橋墩抗震性能研究》。(參與完成)
4.部分橫向科研項目:
1. 杭州市蕭山城市橋梁檢測
2.南匯X2橋施工監控
3.杭州蕭山南門江成橋靜動載試驗
4.北山通纜檢測和加固設計」
5.福州二環路九座橋梁的外觀檢測和三座橋梁的靜動載試驗
6. 南平地區五座雙曲拱橋和石拱橋的外觀檢測和靜動載試驗
7.青島海灣大橋主橋(自錨式懸索橋)和寧波奉化江大橋抗震性能研究。(參與完成)
8. 6.25米搗固裝煤推焦一體機振動分析及結構優化研究。(參與完成)
5.學術論文:
1.葛繼平,王志強,彭大文。基於並聯彈簧接縫模型的裝配式橋墩抗震分析方法,中外公路,2014。
2.葛繼平,王志強,李建中,彭大文。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雙柱橋墩抗震性能研究進展。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第33卷,第3期,2013。
3.葛繼平,王志強,彭大文。重復荷載下高速鐵路32米箱梁模型受力全過程試驗研究。建築科學與工程學報,第30卷,第1期,2013。
4.葛繼平,王志強,王紅偉。振動台試驗過程中基於加速度響應的動力特性識別,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第36卷,第6期, 105-108頁,2012。(核心)
5.葛繼平,沈磊,王志強。高速鐵路模型箱梁靜力非線性和動力損傷關系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第37卷,第6期,2013。
6.Jiping Ge, Jianzhong Li, Zhiqiang Wang.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elf Anchored Suspension Bridg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2013.
7.葛繼平,彭大文,嚴平。重復荷載下高速鐵路24米箱梁模型受力全過程試驗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第37卷,第4期,2013.
8.葛繼平,彭大文,張旭。基於纖維模型的高速鐵路預應力混凝土模型箱梁非線性分析。中外公路,第132卷,第6期, 214-218頁,2012.
9.嚴平,李胡生,葛繼平。基於模態應變能和小波變換的結構損傷識別研究。振動與沖擊,第31卷,第1期, 121-126頁,2012.
10.葛繼平,王志強,王紅偉。振動台試驗過程中基於加速度響應的動力特性識別,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第36卷,第6期, 105-108頁,2012.
11.Ge Jiping. Seismic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continuous girder bridge with precast segmental pier.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250-253 pp 1966-1970 ,2011.
12.葛繼平,王志強。干接縫節段拼裝橋墩振動台試驗研究。工程力學,第28卷,第9期, 122-128頁,2011.
13.葛繼平、李胡生。基於小波包能量累積變異的梁橋損傷識別試驗研究。振動、測試與診斷,第31卷,第1期,85-88頁,2011.
14.葛繼平,王志強。干接縫節段拼裝橋墩集中塑性鉸模型的地震響應分析。工程力學,第27卷,第8期, 185-190頁,2010.
15.葛繼平,王志強,李胡生。基於小波包能量統計方法的橋墩振動台試驗分析。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第44卷,第6期,803-806頁,2010.
16. 葛繼平,王志強,魏紅一。干接縫節段拼裝橋墩抗震分析的纖維模型模擬方法。振動與沖擊,第29卷,第3期,52-57頁,2010.
17.葛繼平,李胡生。基於模態應變能變異指標的斜拉橋模型損傷識別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11.6。
18.宋子收,周奎,李胡生,葛繼平。基於曲率模態和小波系數差的損傷識別。公路交通科技,Vol.27(11),2010年。
19.葛繼平,李胡生。平均曲率模態法識別橋梁損傷可行性實驗研究。中外公路,第五期,2010。
20. 葛繼平,李胡生。Experimental Study On Damage Detection Of A Continuous Girder Bridge Based On Wavelet Packet Energy Accumulated Variation Index,2010年IEEE檢測技術與機電自動化國際會議,2010年3月。
21.葛繼平、李胡生。基於柔度變化率的獨塔斜拉橋模型損傷識別試驗研究。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學報,Vol.10(1),2010年3月。
22.葛繼平。干接縫連接節段拼裝連續梁橋地震反應分析。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學報。Vol.9(4),2009。
23.葛繼平,劉豐,魏紅一,王志強。膠接縫連接的節段拼裝橋墩抗震分析模型[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Vol.33(5),2009。
24.王志強,葛繼平,魏紅一。節段拼裝橋墩抗震性能研究進展[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Vol.29(4),2009。
25.王志強,葛繼平,魏紅一。東海大橋預應力混凝土橋墩抗震性能研究。同濟大學學報,Vol.36(11),2008。(EI檢索)。
26.葛繼平,魏紅一,王志強。循環荷載作用下預制拼裝橋墩抗震性能分析。同濟大學學報,Vol.36(7),2008。(EI檢索)。
27.Wei Hongyi, Ge Jiping, Wang Zhiqiang. Cyclic tests research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precast concrete segmental bridge piers. Beijing, China: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October 12-17, 2008.
28. Wang Zhiqiang, Ge Jiping, Wei Hongyi. Shake table tests of segmental bridge column with match-cast dry joints. Beijing, China: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October 12-17, 2008.
29.張恆晟,葛繼平,粘滯阻尼器在小行程條件下的力學性能試驗研究。結構工程師,Vol.24(6),2008。
30.葛繼平。預制拼裝搖擺單柱橋墩擬靜力分析模型。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Vol.39(S2),2007。(EI檢索)。
31.Zhiqiang Wang, Jiping Ge. The influnence of prestressing tendon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ridge columns. Shanghai, China: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07.
32.Zhiqiang Wang, Jiping Ge. A review of seismic performance study of precast segmental bridge piers. Fuzhou&xiamen, China: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2006.(ISTP檢索).
33.葛繼平,管仲國,李建中。群樁基礎橋梁抗震分析簡化模型。結構工程師,Vol.22(6), 2006。
34.王志強,葛繼平。粘滯阻尼器和Lock-up裝置在連續梁橋抗震中應用。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Vol.19(1),2006。
35.Jiping Ge, Zhouhong Zong. Study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cold-formed square hollow section beams. Fuzhou & xiamen, China: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2006.(ISTP檢索).
36.宗周紅,葛繼平。反復荷載作用下方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連接節點非線性有限元分析。建築結構學報,Vol.27(2),2006。(EI檢索)。
37.宗周紅、林於東,陳惠文,葛繼平。方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連接節點在低周反復荷載作用下的性能研究。建築結構學報,2005,1。
38.夏樟華,葛繼平,林傳金,宗周紅,低矮型鋼——混凝土梁橋方案設計與分析,福州大學學報,2005.6,Vol.33,No.3,pp345-350。
39.葛繼平,宗周紅。方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半剛性連接節點的恢復力模型。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Vol.25(6),2005。
40.葛繼平,宗周紅。軸壓鋼管混凝土柱非線性有限元分析。福建建築,3,2005。
41.Jiping Ge, Zhouhong Zong. Nonlinear analysis of rectangular concrete-filled tubular column to steel beam connections with sided plates. Xi』an, China: The Proceeding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ISSEYE-8), 2004.8,PP:175-179.(ISTP檢索)
42.Zhouhong Zong, Bijiaya Jashi, Jiping Ge and Wei-xin Ren. Dynamic Behavior analysis of a CFT Half-through Arch Bridge.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4.
43.葛繼平,宗周紅。地震作用下鋼橋面系桿拱橋的動力響應。世界橋梁,2003,3。
44.彭雪林,任偉新,葛繼平。大跨度斜拉橋的建模和模態分析。全國結構計算理論與工程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上海:《結構工程師》(增刊),2003。414-417。
⑸ 為什麼科學界對愛因斯坦的重大成果作出響應的人寥寥無幾
1905年,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光電效應和布朗運動三個不同領域里取得了重大成果,表現出驚人的才智。但是,當時科學界對此作出響應的人寥寥無幾,法國著名科學家朗之萬曾對愛因斯坦說,全世界只有幾個人知道什麼是相對論。大多數人是懷疑的,有的甚至堅決反對。
⑹ 主要研究成果與結論
(1)全面分析了全球地質環境驅動力、組成要素、環境問題時空變化及未來趨勢,表明經濟全球化促使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
按照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DPSIR)的技術框架,分析了全球化大背景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等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變化的驅動作用,研究了土地、水、礦產等地質環境要素隨時間變化規律和水土污染、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環境問題走向,梳理了國際社會為加強地質環境保護所做出的政策響應,並對未來全球地質環境形勢進行了研判。
研究表明:各國經濟發展和全球化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化明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形勢日趨嚴峻,各國之間的資源、環境與生態影響不斷加大,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全球經濟體面臨著傳統發展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艱難選擇。全球地質環境前景堪憂,對地質環境調查提出了新的課題:面向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構建地質環境研究新框架,加強地質環境科學對國土資源管理政策的支撐與溝通,加強全球化對地質環境變化驅動作用研究。
(2)梳理總結了新的世情下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並對地球關鍵帶內涵、特徵、研究範式與進展進行了系統歸納。
通過梳理新的世情下美國、歐盟等經濟體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勾勒出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根據國際、國內需求轉變的發展路線和脈絡,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在界定地球關鍵帶內涵與特徵的基礎上,分析了關鍵帶科學研究的DPSIR(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體系框架和3M(填圖—監測—建模)循環體系框架,從填圖、監測、建模三個方面總結了關鍵帶研究進展。
當今經濟社會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相互關聯、相互耦合,迫切需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搭建一個新的技術框架,進行跨學科、多領域系統研究。地球關鍵帶將與經濟社會最密切的地球圈層作為獨立的開放系統,為這種需求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系統框架。地球關鍵帶具有獨有的特徵:復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不斷變化、相互耦合;在空間展布上呈現出高度的非均質性;在垂向上呈現出明顯的分層特徵;在外在過程的作用下不斷發生著短期的變化和長期的演化。
地球關鍵帶科學有兩種研究範式:DPSIR體系框架,以環境問題的因果鏈為主線,從基礎研究通向管理措施;3M循環體系框架,以循環上升的認識過程為主線,從數據採集通向綜合分析。近年來研究進展表明,通過將地質學、水文學、土壤學、生態學等學科進行融合,地球關鍵帶科學為氣候變化、生態管護、水資源安全、自然災害防治等重大問題的解決展示了一種新的圖景。面向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地質環境工作應將地球關鍵帶作為重點靶區開展基礎地質和水工環地質綜合調查,建立近地表圈層三維地質框架;同時,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小流域建設關鍵帶觀測站,為地質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搭建一個開放平台。
(3)採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深化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脆弱性的認識。
中國地質環境總體上具有明顯的先天脆弱性。通過對地質環境脆弱性內涵與特徵進行分析,採用層次分析法綜合考慮地質構造、地表形態和組成物質等影響因素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服務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和支撐生態國土建設提供基礎依據。
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結果表明:中度脆弱—極度脆弱區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3,總體脆弱是我國地質環境的突出特徵;我國區域地質環境脆弱程度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高東北低的總體空間格局,大致以賀蘭山—六盤山—邛崍山—烏蒙山一線為界,此線以西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高,此線以東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低。區域地質環境脆弱性對社會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具有框架性的制約作用,地質環境脆弱度與人口密度、GDP等呈負相關關系。
(4)集成物質流分析與生態足跡方法建立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體系與模型,定量刻畫了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與空間變化,提高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走勢的研判能力。
經濟活動通過資源開發所形成的輸入物質流和廢棄物排放所形成的輸出物質流,對地質環境施加壓力。地質環境壓力的大小可採用單位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上物質流的數量來衡量。基於這一認識,集成物質流分析方法與生態足跡方法構建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評價模型將區域經濟活動強度與區域生態承載力耦合在一起,能夠更准確地衡量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所產生的壓力大小。採用所建立的模型,對1995~2013年國家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分析,對1997~2013年省域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評估。
研究表明:1995~2013年,我國地質環境壓力指數經歷了緩慢增加、快速增加和平穩增加3個階段,說明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壓力從緩慢加大、急劇加大開始向高位趨穩過渡;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資源需求增速放緩、節能減排力度加大,我國地質環境壓力可能將接近峰值,在高位趨穩後會緩慢下降。1997~2013年,省域地質環境壓力總體呈上升態勢,東部地區省域地質環境壓力較大,但近年有所減弱;西部地區地質環境壓力較小,但上升較快;地質環境壓力大的區域以京津冀地區為中心逐步向中部、西部地區擴展,其空間分布重心有從東部京津冀地區向中部、西部轉移的趨勢。2013年地質環境壓力的總體格局表現為以山西和京津冀地區為中心由東向西、由北向南遞減態勢。
(5)在分析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需求、問題與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在論述地質環境調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和理論基礎的基礎上,從驅動力、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環境管理等3個方面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發展趨向,剖析了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環境調查的需求與挑戰,對1999年以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與取得的成果進行了歸納總結,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目標、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新的歷史時期,地質環境調查要以生態文明建設及其重大戰略實施為核心,突出水資源安全、地質災害防治、空間格局優化、地質環境健康等四類問題,抓好水文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環境健康調查、地質環境管理研究、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等六大戰略任務,夯實填圖、監測與建模三個基礎,構建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平台,不斷深化區域地質環境的認知程度與規律把握,促進地質環境與生態系統交互作用過程耦合,服務與支撐生態文明建設不斷走向深入。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地質環境調查需要實現六個轉變:在研究對象上,實現從特定的地質實體向地球關鍵帶轉變;在研究模式上,實現從偏重於填圖向填圖—監測—建模一體化轉變;在效用評價上,實現從偏重資源價值向資源價值與生態價值耦合方向轉變;在問題應對上,實現從偏重事後應急向事前預警轉變;在組織實施上,實現從單純依賴地質部門向聯合大地學部門轉變;在國際視野上,實現從偏重解決國內問題向積極參與全球地質環境治理轉變。
(6)針對國家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需要,通過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分布和礦產資源開發現狀及前景分析,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布局與宏觀部署方向。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我國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重要戰略舉措,目前已全面進入實施階段。根據全國與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梳理了全國主體功能區分布總體布局,統計分析了各類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礦產資源開發現狀與前景,研究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布局方向。
研究表明: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相對密集,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分布相對稀疏,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地質災害威脅,重點開發區域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水土污染;金屬礦產資源開發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煤炭資源開發與重點開發區域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我國重要礦產資源西移的分布格局初步形成,西部地區是我國生態服務供給的主陣地,資源開發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服務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是: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確定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的地質環境調查服務方向和重點任務,形成與城市化、農業發展和生態安全格局相適應地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布局,推動制約主體功能區建設的重大地質環境問題的解決,推進各地區主體功能的強化和提升。
(7)針對國家實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需要,通過對重要經濟區資源環境形勢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
在總結重要經濟區布局與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對重要經濟區水資源、土地資源、污水與廢棄物排放、地質環境事件等資源環境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系統梳理了面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回顧總結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以期為推進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調查計劃提供決策參考。
圍繞不同需求,循序漸進推進地質環境調查。服務國土空間開發規劃編制,服務水土資源開發、工程建設與城市管理,服務地質環境精細化管理,服務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由面上1∶25萬調查尺度向重點區1∶5萬調查尺度、由重點區向完整的地質單元、由靜態的地質框架向動態的地質環境過程不斷推進、拓展和深化。圍繞四大區帶,布局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環渤海及京津冀協同發展地區加強含水層及地下水開發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環渤海海岸帶、活動斷裂調查。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強水文地質、城市與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長江經濟帶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突發性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環境、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活動斷裂調查等。泛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地質災害、海岸帶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調查。
⑺ 研究結論與成果
礦產資源的開發,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於礦業城市來說,礦山開采引起的土地破壞已經成為影響區域土地安全格局的制約因素。因此,探索丘陵礦區土地利用演變機理和驅動機制,構建土地利用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模式,對指導今後礦區土地利用意義重大。本書綜合運用系統論、生態學、景觀分析、規劃設計、管理科學的研究成果,對礦業用地土地生態安全格局理論與方法深入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研究不同尺度的礦業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特徵與演變。與礦山的生命周期一樣,礦區用地也經歷了楔入、擴張、穩定、轉用或恢復、荒蕪等階段,相應礦區周圍土地也由輔助轉為他用;傳統礦區土地利用是鬆散型向外擴散,廢棄地多,土地利用外部負效應嚴重。生態礦業節約用地,礦業用地走向內涵式發展,內部開放與對外共生相協調,緊湊度明顯上升。
首先,對礦業城市河北省武安市用地情況分析,表明十年間耕地、未利用地、河流用地總體呈減少趨勢,城市及農村居民點用地、獨立工礦用地、林地呈增加趨勢,土地利用變化率最大的是獨立工礦用地。1996年、2006年各景觀要素的百分比表明,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及居住用地景觀要素優勢度比較明顯,獨立工礦斑塊優勢度增加變化率最大,說明獨立工礦景觀要素在研究區中所起的作用在增加。
其次,從土地利用景觀特徵看,武安市景觀的破碎程度與異質性提高,斑塊邊界總長度增加;從斑塊規模上看,耕地、未利用地、林地佔景觀百分比大,是市域內優勢景觀;景觀集聚程度低,受采礦等人為干擾,使景觀斑塊分解、離散,斑塊形狀規則化;景觀多樣性增加,斑塊分散程度增加,斑塊規模減少;原有的優勢景觀類型發生變化,最顯著的是林地與居住用地增加、耕地減少;原有斑塊被分割,斑塊形狀趨於規則;原有各類景觀斑塊僅被廊道及新的斑塊分割,新楔入的景觀斑塊規模較小,總體景觀格局離散程度與變化幅度有限。
再次,通過分析礦業用地變化趨勢,十年間總量趨於減少。從2000年以後礦業發展高峰期已過,通過土地復墾恢復了大量被破壞的土地,礦山用地以小型為主。丘陵礦區的礦業用地斑塊形狀復雜,采礦邊界不規則;礦業用地雖然近年來略有分離,但總體上集聚性較強,與礦產資源的集中分布相一致,小礦山逐漸被大礦山所替代。
通過典型礦區西石門礦區土地利用變化表明,經過20年的開采,礦區未利用地較多,主要是采礦產生廢棄地,其次是居住用地和工礦用地,沒有林業用地。土地復墾以增加耕地為主要目的。根據礦區內地貌形態、土壤條件和原生植被類型等,礦區土地利用格局調整後,工礦用地將減少52.2%,轉為其他居住用地;工礦廢棄地(未利用地)則轉為耕地或林地,保留利用重要的礦業遺跡。
經分析認為,礦區土地利用受多種驅動力影響,礦業用地空間進化的過程是內部、外部各種驅動力相互作用在物質空間的反映。
(2)本書在對生態安全、土地利用安全內涵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對礦區生態安全、礦區土地利用安全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對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思想演變進行分析,認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應以人與自然相平等的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以自然演進的需求為基線,以自然演進過程為發展依據,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共生格局。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是建立在區域安全格局基礎上,包含礦業用地內部安全和對外共生協調安全,表現為礦業用地土地利用與區域的協調。
根據礦區PSR指標體系,構建了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安全分級標准,對武安市、西石門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土地利用格局總體安全狀態處於下降趨勢,礦業用地整體處於臨界安全狀態。分析PSR指標說明,礦業用地總體「壓力」下降,「狀態」趨於向好的方向轉變,通過礦山環境治理、礦區土地復墾使「響應」機制對土地安全格局貢獻程度增加。但「響應」程度尚不足以使礦業用地達到安全狀態,局部得到改進但總體趨勢惡化的狀態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必須從根本上採取措施構建礦業用地安全格局,加大投入,修復被破壞的環境,使礦區土地利用處於安全「狀態」。
(3)將生態倫理思想、土地自然演進、「反規劃」思想體系運用於土地利用中,構建武安市域「紅綠黃藍灰和諧,建田網礦集約」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根據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理想狀態的要求,對處於臨界安全武安市礦業用地格局進行修復和整合。
按照景觀生態學原理的要求,針對安全性能不佳的礦區,提出廢棄地農田生態元修復、廢棄地林牧生態元修復方法,村落、礦山生產區、礦山生活區等建設用地生態單元利用方式,以及礦山景觀恢復與利用措施和礦山公園景觀規劃方案。
以恢復生態學為依據,在對武安市的山、水、路、林、城、鎮、村、礦、園等調查的基礎上,提出武安市生態網路修復建設方案:即河流藍線、山脊灰線、道路棕線、生態綠線修復及整合形成一個多層次的、連續完整的網路,保持城鄉的整體性。
按照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標准,提出土地利用空間結構與耦合方案。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引入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建立礦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標准,並對西石門礦區生態服務價值、礦山公園建設後的生態服務價值、居住用地生態服務價值進行評估。說明傳統采礦用地對區域生態服務價值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而經過環境治理、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後礦業用地對區域生態服務價值有正的影響。
以建立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對礦區土地利用格局進行結構與生態網路優化和用地整合,形成以林業、河流用地為核心區,耕地為緩沖區,向礦業用地、居住用地過渡的格局;生態網路優化包括外部生態網路連接和內部生態網路融通、內部綠地斑塊鑲嵌。
(4)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實現,需要通過調控與管制手段,達到排除人類這一強烈干擾源影響。調控行為主體為政府、企業、社會公眾,政府通過各相關部門組織協調,礦山企業通過自控與負責,公眾通過參與和監督實現。
政府通過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劃出獨立工礦區,在礦業用地區內通過「五線」(建設用地紅線、林地綠線、河流藍線、礦業用地灰線、耕地黃線)管控;運用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環境治理、開采規劃分區方式達到礦業用地集約化、規模化利用的目的。礦山企業基於生態重構規則約束,通過礦山勘探、礦山生態規劃與設計、生態開發、閉礦、後續土地利用與監測、采礦廢棄地可持續利用、礦業遺跡保護等礦山生命周期的全程自控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實現負責。當地居民、科技人員、專業公司的參與和監督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調控的實現。
綜上所述,本書的主要創新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1996年、2006年全市與典型礦區西石門礦的工礦用地利用格局分析,揭示了丘陵地區礦業用地的時空特徵及演變機理。
(2)構建了礦區土地利用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安全分級標准,並對武安市、西石門礦區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存在的不足。
(3)按照土地利用安全框架,建立起丘陵礦區的「五色空間和諧,建田網礦集約」的土地安全格局模式;對礦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了顯化,並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測度為依據,對礦區土地利用格局進行結構優化和生態網路優化。
(4)基於人地和諧的整體性修復整合方略,提出廢棄地農林牧生態元修復、村落與礦山生產生活區生態單元再利用、礦業遺跡保護與再利用等修復工藝及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整合技術。
⑻ 星際爭霸2虛空之遺快速響應成就怎麼達成
快速響應:在困難難度下的「天空之盾」中連續奪取3個穩定裝置,且間隔不超過80秒,
事實上國服翻譯有錯誤,應該是在80內奪取3個穩定裝置,而不是每個間隔80秒。
可事先清理掉2處裝置附近的敵人(分別留一個防空塔,再留下一個兵),然後當攻佔第三處裝置時將先前兩處裝置的防空塔A掉即可。
⑼ 哪一個是第一響應對象,方法是成果成功了
你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麗的女性向來被冠以「人面桃花」,無疑長相女性化的男生的相貌也確實是漂亮的,所以喜歡這種相貌的人也屬正常,可以理解!但事實是未必喜歡行為舉止也同樣女性化的男性!而且有些女生是很反感相貌女性化的男生的,如果比自己都漂亮了,那情何以堪呀?O(∩_∩)O~所以還是女性愛陽剛的異性,男性愛柔美的異性比較合理嘛!至少是不同風格的美嘛!你說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