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有哪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
(一)1956年4月,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重要講話
講話提出了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以及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的基本原則;提出了改革過於集中的計劃體制的初步構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權和擴大企業自主權。鑒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同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強調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
1957年2月,毛澤東作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的思想;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兩類矛盾的學說,提出了從全體人民出發,「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提出了發展工業必須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的工業化方針。
同年8月,毛澤東又提出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以利於較快地建設我國的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的思想。
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對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這些都是對黨的八大路線的繼續發展。
(二)黨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曲折發展
20世紀50
年代末60年代初,毛澤東在總結「大躍進」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觀點。主要包括:
在領導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時提出了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提出了社會主義可以區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階段;提出了社會主義條件下要反對平均主義,重視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規律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經濟占優勢的條件下「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毛澤東還從哲學的高度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有它自身的規律,必須不斷在實踐中積累經驗,逐步克服盲目性,認識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認識上的飛躍;提出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社會主義建設具有艱難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沒有100多年的時間,是不行的,要准備著由於盲目性而遭受到許多的失敗和挫折;提出了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就無法提高;
在中國的具體國情下,應當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同時,從世界范圍內兩種社會制度的根本對立與斗爭的角度,提出了要防止和反對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保證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先進性和永不變質的思想;等等。
劉少奇提出,我們應該學會自己走路,應該根據中國的特點,採取適合中國情況的方法來進行建設,要按經濟辦法管理經濟。
周恩來提出了我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等觀點。
陳雲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鄧小平提出了關於整頓工業企業,改善和加強企業管理,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等觀點。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發展手工業和農業多種經營的觀點,他還強調黨執政後紀律檢查工作的基本任務是保護生產、鞏固和純潔黨的組織、鞏固黨同群眾的聯系、保證黨的集中統一。
鄧子恢等提出了農業中要實行生產責任制的觀點。所有這些,都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㈡ 如何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本質.ppt
一、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建設社會主義的首要理論問題。
鄧小平同志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歷史經驗時多次講到「我們過去對什麼叫社會主義,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指出,這是「最根本的一條經驗教訓」。具體來說,首先,在我們的社會主義觀念中,嚴重存在著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教條化的傾向。馬克思去世以後一百多年,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在變化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沒有搞清楚。沒有現成的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後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根據我國現有的實際情況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就是說沒有搞清楚的是,在新的時代、新的條件下,應當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其次,照抄照搬蘇聯模式,也就沿襲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觀念。沒有完全搞清楚如何認識和突破蘇聯模式,如何建設適合當代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
二、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提出。
社會主義的本質論是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問題長期探索的思想結晶和理論升華。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有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緊緊圍繞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和社會主義最終目標是「達到共同富裕」這兩個重點展開的。1980年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採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准。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在這里,鄧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本質」這一概念。1984年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著名論斷,說了老祖宗沒有說過的新話。1985年,他又進一步指出:「對內搞活經濟,是活了社會主義,沒有傷害社會主義的本質。」他在反復思考什麼是社會主義這一問題時,得出了兩個相互關聯的結論:一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二是社會主義的目的是共同富裕。1986年,他提出:「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這兩大原則的概括可以說是社會主義本質新概括的雛形。1990年,鄧小平同志從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出發,正面回答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在回答社會主義能不能搞市場經濟時,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著名論斷:「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這一重大問題所做的總結性的理論概括。
三、社主義本質論的特點
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概括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起點。搞社會主義,首先要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在解放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通過改革開放,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逐步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基礎,是前提和根本。它是實現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條件,是途徑。它是生產力充分發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結果,同時,它又是達到共同富裕的制度條件,只有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才能達到共同富裕。「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目標,是結果。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這三個基本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體,離開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具體表述如下:
第一、從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出發,突出地強調「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 力」,從生產力方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它優於資本主義,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物質基礎。為了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首先解放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應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生產關系和生產力還存在著不相適應的狀況,從我國現階段看,表現為現有的經濟體制已成為僵化的體制,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所以還要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而改革,必須以是否能促進生產力發展為標准。
第二、從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出發,突出地強調「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從生產關系方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不僅要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而且在如何分配社會財富方面,與資本主義有著更為本質的原則區別。將「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從而與資本主義完全區分開來了。
四、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方法論意義
從理論意義上看,首先,鄧小平這一科學揭示,為我們堅持,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們應該毫不動搖地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因為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前提,是實現消滅剝削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證。另一方面,公有制和按勞分配要服從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作為生產關系的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歸根到底要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轉移,並且要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最終目的。因此,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歸根到底只能根據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實際要求,根據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來確定。其次,這一科學揭示,突破了把計劃經濟當作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傳統觀念。摷蘋褪諧《際欠⒄股Φ姆椒〝,摱際薔檬侄螖,資本主義可以利用,社會主義也可以利用,所以摷蘋嘁壞悖故鞘諧《嘁壞悖皇巧緇嶂饕逵胱時局饕宓謀局是饠。因此,社會主義本質論中剔除了計劃經濟,突破了把計劃經濟當作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傳統觀念,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再次,這一科學揭示,擺脫了長期以來拘泥於具體模式而忽略社會主義本質的錯誤傾向,深化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是不能變的,而社會主義的具體模式應是多樣的和可變的。在過去很長的時期內,人們總是把體現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原則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賴以存在和實現的具體體制即社會主義模式混同起來,把許多束縛生產力發展的,並不具有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體制、模式,當作撋緇嶂饕逶驍加以固守。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思想,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把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社會主義具體體制區別開來,擺脫了長期以來拘泥於具體體制、模式而忽略社會主義本質的錯誤傾向。從實踐意義上看,鄧小平所揭示的社會主義本質論,為我們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方法論是從我國的實際出發,立足於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實際的分析,因此,必然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切實的指導作用。按照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我們黨形成了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即撘躍媒ㄉ櫛行模岢炙南罨駒蚝圖岢指母錕艛的基本路線,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制定了我國摲秩階邤的發展戰略等,使中國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並且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五、科學地掌握社會主義本質理論
鄧小平同志從實際出發,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本質論,這個概括解決了現實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我們掌握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概括時,要和學習馬克思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規定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夠得到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完整概括。鄧小平同志在概括和界定「社會主義本質」時,一連用了「解放」、「發展」、「消滅」、「消除」、「最終達到」五個動詞,它表明,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社會主義本質的充分體現只能是最終的結果。一方面,不符合社會主義本質,就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具有過程性,就是說,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與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是相伴相隨的。既然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那麼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也應該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總之,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本質的最終體現需要若干代人進行堅持不懈的艱苦探索和努力奮斗才能實現。
㈢ 談談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取得哪些重要實踐成果和思想成果
1、提出馬克思來主義和中源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為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導原則;
2、提出「向現代科學進軍」的口號,制定了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開始了向世界科學技術先進水平的進軍;
3、《論十大關系》的發表,是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標志,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經濟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導方針,為中共八大的召開做了理論准備;
4、中共八大路線的制定。
㈣ 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早期探索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和歷史任務,是毛澤東最先提出的。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黨成立後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進行什麼樣的革命?怎樣進行革命?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本本」中沒有現成答案的特殊問題,靠背誦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國經驗,不可能解決問題。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科學判斷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全面把握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闡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中國革命包括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性質不同的階段。
在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過程中,毛澤東堅持不懈地反對在一個時期內存在的、導致中國革命遭受嚴重挫折的教條主義等錯誤傾向,走出了一條不同於俄國十月革命通過中心城市武裝起義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並將豐富的中國革命經驗馬克思主義化,形成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理論。與此同時,毛澤東號召全黨從教條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按照中國的特點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毛澤東集中全黨智慧,深刻分析近代中國社會形態以及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和政治態度,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動力、領導力量和前途,制定了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解決了黨在中國革命中的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等基本問題,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毛澤東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並在1945年黨的七大上被確立為黨的一切工作的指針。毛澤東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又思考著如何實現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問題。黨中央按照毛澤東的提議,制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在建立工業化初步基礎的同時,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中國共產黨人根據中國的特點,在通過互助合作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採用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實現了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設想的、列寧想做而沒有做成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又一次獨特創造,以新鮮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豐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在倡導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的歷史進程中,領導我們黨回答和解決了在中國進行什麼樣的革命、怎樣進行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取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並且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深深地紮下了根。這是毛澤東最主要的歷史貢獻。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毛澤東又不失時機地提出以蘇聯經驗為鑒戒,進行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的歷史任務;並率先垂範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提出了許多關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觀點,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國防、外交等各個方面。他的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學說,更是對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未來社會設想的創造性發展,為社會主義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
㈤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初步探索的積極成果有哪些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澤東在總結「大躍進」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觀點。主要包括:在領導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時提出了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提出了社會主義可以區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階段;提出了社會主義條件下要反對平均主義,重視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規律的作用;在社會主義經濟占優勢的條件下「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 毛澤東還從哲學的高度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有它自身的規律,必須不斷在實踐中積累經驗,逐步克服盲目性,認識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認識上的飛躍;提出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社會主義建設具有艱難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沒有100多年的時間,是不行的,要准備著由於盲目性而遭受到許多的失敗和挫折;提出了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就無法提高;在中國的具體國情下,應當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同時,從世界范圍內兩種社會制度的根本對立與斗爭的角度,提出了要防止和反對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保證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先進性和永不變質的思想;等等。
與此同時,黨中央許多領導同志都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問題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劉少奇提出,我們應該學會自己走路,應該根據中國的特點,採取適合中國情況的方法來進行建設,要按經濟辦法管理經濟。他認為,農村生產和分配的單位不能太大,如果生產關系跑到生產力的前頭就會破壞生產力;主張在農業生產中實行同產量聯系起來的責任制。周恩來提出了我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等觀點。陳雲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主張在工商業經營方面,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是工商業的主體,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是補充;在生產計劃方面,計劃生產是工農業生產的主體,按照市場變化而在國家計劃許可范圍內進行的自由生產是補充;在流通領域,國家市場是社會主義的統一市場的主體,一定范圍內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是補充;提出了計劃指標必須切合實際,建設規模必須同國力相適應,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必須兼顧,制定計劃必須做好物資、財政、信貸平衡的觀點。鄧小平提出了關於整頓工業企業,改善和加強企業管理,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等觀點。朱德提出了要注意發展手工業和農業多種經營的觀點,他還強調黨執政後紀律檢查工作的基本任務是保護生產、鞏固和純潔黨的組織、鞏固黨同群眾的聯系、保證黨的集中統一。鄧子恢等提出了農業中要實行生產責任制的觀點。所有這些,都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澤東仍然提出了一些比較正確的思想觀點。他提出了黨際關系不應影響國家關系;提出了「兩個中間地帶」和「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構想;提出了我國永遠不稱霸的重要思想;等等。
㈥ 社會主義道路初步探索有哪些理論成果
理論成果:
一、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思想;
二、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
四、其他理論成果
1、關於社會發展階段
毛偉人提出了社會主義可以區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階段。社會主義建設具有艱難性、復雜性和長期性。必須不斷從實踐中積累經驗,逐步克服盲從性,認識客觀規律。
2、關於經濟建設方針
毛偉人提出統籌兼顧的方針。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
3、關於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
毛偉人提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要反對平均主義,重視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規律的作用。
4、關於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黨的八大提出:要擴大民主,反對官僚主義;要加強對國家工作的監督,加強黨對國家機關的領導,人大對政❤府的監督,政❤府機關內部的監督,人民群眾和工作人員對國家機關的監督。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健全法治。
5、關於科學和教育
毛偉人提出:要把對黨和國家的建設重點轉移到科技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
6、關於知識分子工作
毛偉人提出:知識分子在革命和建設中都具有作用,要建設一支宏大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
㈦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
1,由於我們走的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因此犯錯誤是難免的,只要我們能從這些錯誤中吸取教訓,犯這些錯誤也是值得的;
2,我們在前進道路中遇到了挫折,這並不代表社會主義在中國行不通,只是我們暫時出現了失誤.沒有找對出路,但社會主義的大方向是對的,我們不能懷疑社會主義.
3,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雖然遇到了挫折,但我們應該對未來充滿信心,雖然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暫時遇到了挫折,但勝利終將屬於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
㈧ 1956年至1976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取得的成就和探索成果
1、培育了良好社會風氣,社會進步舉世矚目。
人民共和國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滌盪了舊社會遺留下的污泥濁水,培育形成了良好社會風氣。在懲治貪腐、反對封建迷信、掃除文盲、發揚社會主義新道德、計劃生育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
一個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是反映這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社會進步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65歲。而印度1952年人均預期壽命41歲,直到2011年人均預期壽命才達到65歲,比中國晚了整整35年。
2、在外交上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新中國一貫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區別不同國家對我國的不同態度,同世界各國建立新型外交關系,極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1964年中法建交,打破了西方國家封鎖中國的鏈條。
1971年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促使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打開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大門。到1976年,在當時世界上獨立的130多個國家中,同我國建交的達到110個。在國際上樹立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尊嚴形象,贏得了朋友,贏得了聲譽。
3、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到1966年,建成並投產的限額以上大中型項目1198項,初步形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興建了一批新興的工業部門,我國的電子工業、石油化學工業、原子能工業等,大多是在這個時期打下基礎的,填補了我國工業的許多空白。
工業布局有了明顯改善,內地和邊疆地區都建起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和現代交通運輸業,基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工業畸形發展的局面。
4、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初見規模,效果明顯。
農業技術改造的積極開展,為農業生產持續增長打下了基礎。在糧食、棉花增長幅度較大的同時,經濟作物也獲得一定的增長。這期間依靠農村集體力量修建了84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庫,至今仍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灌溉、發電、攔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重建了新型的社會主義法律秩序。
任何一場劇烈的社會革命運動,要實現其預定目標,不僅要從根本上改變舊的政治與法律制度的本質與結構,而且要建立一種新的政治與法律制度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穩定的社會與法律秩序。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幾年裡,國家生活的重心就是要在逐步實現國家制度根本性變革的基礎上重建社會與法律秩序。
這一時期先後開展的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貫徹婚姻法運動、「三反」「五反」運動、司法改革運動以及「一化三改」等以群眾運動方式推進的一系列重大社會變革運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展開較大規模的法律創制活動。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人重視加強人民民主法制建設,注重運用法律與政策相結合的方式治理國家與社會,藉以適應新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1949年到1956年間,新中國的法律創制工作大致經歷了兩個前後相繼的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以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基礎的法律創制,其特點是運用立法手段,鞏固革命勝利成果,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法律秩序,保障各項社會民主改革運動的順利進行。
第二個階段則是以「五四憲法」為基礎,加快國家立法進程,推動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基礎,促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立法亦開始啟動。
㈨ 社會主義探索時期取得了哪些成果
我們終於發明了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給社會主義下的定義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