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考古成果集

考古成果集

發布時間:2022-01-25 13:21:48

A. 信史的考古成果

2015年6月18日 ,中國社科院、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國新辦舉辦山西陶寺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宣布,「堯都平陽」正在走出傳說時代成為信史,堯舜古國文明不再是傳說,多年考古形成的一系列證據指向陶寺很可能就是堯的都城。
發布會上,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全面介紹了陶寺遺址37年來尤其是近10年的重大考古發現與部分研究成果。王巍指出,一系列的考古證據鏈表明,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陶寺遺址的內涵、規模和等級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與堯都相當契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山西工作隊隊長何駑指出,陶寺是最初的「中國」。中國最早的國家社會不是夏朝,而是「帝堯邦國」,甚至更早。
何駑指出,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歷史懸案:堯舜禹時代是否存在?它是不是一個傳說時代,是不是信史?這在中國人的心中是揮之不去的。說陶寺很可能就是堯的都城到底有哪些證據?
何駑列出了幾大證據。
首先,陶寺遺址出土文字可以自證。陶寺遺址出土的一把朱書扁壺上有「文堯」二字,是陶寺城址為堯都平陽的文字自證。
再者,陶寺城址考古資料可與文獻中關於堯都和帝堯的史跡系統對應。
還有《竹書紀年》傳說堯母慶都感於赤龍而生堯,堯曾夢攀天而上。陶寺早期元首墓中出土的龍盤,畫面中赤龍攀天而上,恰似相關傳說的生動寫照。
「初步形成的相對完整的考古與歷史文獻對應的證據鏈,不由得使我們相信,陶寺都城遺址就是堯都。」何駑說。
王巍指出,盡管目前還不到「一錘定音」的時候,但目前沒有哪一個遺址像陶寺這樣與堯都的歷史記載等方面如此契合。

B. 二十世紀以來,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考古的主要成果有哪些500字左右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時代,也是佛教大發展的時代。地處中原腹地的河南省,保存有許多這一時期的遺跡和遺物,隨著近十年文物考古工作的大規模開展,使河南的魏晉南北朝考古取得了很大的收獲。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陽漢魏故城北城牆發掘了一處馬面遺跡。現存馬面為一方形夯土築起的台基,分基礎和地上兩部分。基礎為一方形基槽,內填土經夯築,東西寬約巧米,南北長12.4米,夯土厚2.3米;地上部分系在基礎之上逐層板築而成,東西寬12.9、南北長n.7米,夯土殘高2.1米。馬面可分成早、晚兩個時期的建築遺跡,在早期夯土中出有繩紋板瓦、筒瓦殘片,當屬魏晉時期;晚期夯土包在早期夯土周圍,夯土中出有黑色板瓦殘片,應屬北魏時期。經鑽探得知:現存高出地面的城牆也不是一個時期的遺存,而早期和晚期馬面遺跡正是各自附著在與其時代大體相當的城牆遺址外側。故發掘者推斷:「這座馬面始建於魏晉,逮至北魏都洛,大約已有較嚴重的損壞,故而在北魏營建洛陽的工程中,於加寬城垣的同時,又以修削過的魏晉馬面為核心,重新建築了馬面,新建馬面較之魏晉舊物更為高大雄偉」。

C. 近幾年有哪些著名的中亞考古成果

近年來隨著我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絲路考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我國考古工作也逐漸走出國門。
2018年3月23日我國正式啟動中國—沙特塞林港遺址考古項目。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選派的5名中方隊員將於2018年3月26日奔赴沙烏地阿拉伯,開展為期20天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2018年4月5日,中沙聯合考古隊對塞林港遺址有了初步的了解。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已發現建築基址多處、墓地兩處,並發現了疑似水井、圍牆牆體等遺跡,初步判斷塞林港遺址存在明顯的功能化分區。從建築技術的考察來看,地表建築物多用磚塊、土坯和珊瑚石壘砌。兩處墓地中已發現墓葬超過百座,並發現碑刻數十塊,部分碑刻還可見清晰的碑銘,記述了墓主的身份信息。

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坎特鎮紅河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
2018年9月3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該院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方面合作推進的聯合考古取得階段性成果。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吉爾吉斯斯坦科學院歷史與文化遺產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坎特鎮的紅河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考古人員首次對整個紅河古城遺址進行了比較精確的測繪,並在古城西側發掘了一個佛寺遺址。

2016年9月26日絲路考古成果發布:發現古代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遺址中外考古人員深入西天山西端地區開展系統考古研究,全面了解古代游牧文化遺存的分布狀況,新發現大批遺址,包括一些古代游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遺址,填補了學術空白。2013年12月,中國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撒馬爾罕簽署了關於「西天山西端區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的合作協議。經過多年調查、發掘和研究,在烏茲別克蘇爾漢河流域及周邊山地的考古調查和已有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公元前1世紀,在阿姆河以北的蘇爾漢河兩岸分布的一批古代城址為代表的農耕文化,應屬早期貴霜文化,與其後的貴霜帝國文化關系密切。在蘇爾漢河周邊的山前地帶,分布有同時期的古代游牧文化遺存,這些遺存可能與古代月氏有關。在薩扎干遺址所獲考古發掘資料表明,撒馬爾罕盆地南緣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帶分布的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的古代游牧文化遺存,應屬古代康居文化,這與《漢書》等古代文獻的記載是相合的。這一發現為確認古代月氏文化的分布范圍提供了新資料。

D. 連雲港市博物館的考古成果


2002年7月8日,連雲港市博物館搶救性發掘整理了一座西漢晚期墓葬,古墓葬的地點為連雲港市海州區雙龍村花園路建設工地。雙龍漢墓的搶救性考古發掘,時間從2002年7月8日至7月19日,發掘墓葬兩處,清理面積為19.7平方米,編號為M1、M2。兩處墓葬分別出土了一批漢代遺物,特別是編號為M1出土了保存完好的漢代女屍「凌惠平」一具,震驚了考古界,此次出土的漢代濕屍,是我國繼湖南馬王堆西漢女屍,湖北荊州漢代男屍之後的第三具漢代濕型古屍,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巨大。
2003年6月份,在來自上海、南京的古屍研究人員及醫學專家的主持下,對漢代女屍「凌惠平」進行了掃描和屍體解剖,為透視「凌惠平」提供了醫學上的依據。掃描表明其左眼球比較完整,腦組織盡管小了,但仍清晰可見。測量結果是身高1.58米,體重24公斤,頭發發根清晰,皮膚除局部有破損,大部分保存完好,肌肉牽拉有彈性和韌性,脊柱很直,足底紋路清晰。解剖結果表明,腦組織萎縮約1/2,但保存完整,大腦額葉溝回清晰,小腦呈碎塊狀,三*神經也保存得非常完好。女屍內臟器官保存完整,雖然都連在一起,但心、肺、肝腸都看得清楚。專家還截取了皮膚、肌肉、肌腱、坐骨神經等切塊或切片,以備進一步研究之用。女屍的肺部呈灰色,似乎存炭類物質,初步分析與她生存的小環境即家庭有關,如家中常用取暖手爐或生爐子等造成室內傳染所致。女屍牙齒保存完好的29顆牙齒,但磨損程度要比現代人大,可能與當時人們大多吃粗硬的食物有關。據對棺液樣本的測試,PH值為7.55弱鹼性,與PH值為5.18的長沙馬王堆漢代墓葬的發現的酸性棺液截然不同。「凌惠平」能在適合細菌生存的鹼性環境完整保存,其原因還需要醫學上更進一步的研究。
雙龍漢墓的發掘,尤其是古屍的發現,對我國及我省的考古有著重要的意義。雙龍漢墓古屍發現於黃淮地區,屬馬王堆類型的濕屍,屍身全部浸泡在棺液中,極為罕見。通過雙龍漢墓古屍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對研究人類學、考古學、解剖學、病理學、植物學、環境保護等學科都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多學科綜合研究,能進行民族的遷移以及周邊地區的人種研究,探究古代人類的生存環境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實物資料。
雙龍漢墓的發現對連雲港市區域文化的研究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大大地豐富了本地區漢代文化的研究內涵,拓展了研究空間,為我們研究漢代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藤花落遺址位於連雲港市國家級開發區中雲鄉諸朝村南部,西距新浦18公里,東距連雲港港口7公里,處於風景秀麗的南雲台山和北雲台山之間谷地的沖積平原上,東經119º20』30」,北緯34º41』00」,海拔高度6—7米。
1988年3月20日連雲港市開發區南經七路施工建高壓電塔挖塔基時發現兩個灰坑,出有石斧、石錛、箭鏃等原始物品,尤其是有件鳥頭狀灰陶鼎足,鳥頭造型雙目一睜一閉,栩栩如生。原中雲鄉文化站站長王繼澄懷疑此物與以鳥為圖騰的東夷少昊部落有關,遂立即通知了市文管會。1996年春在南京博物院主持下,由南京博物院、連雲港市文管會和市博物館組成藤花落遺址考古隊,進行了試掘,藤花落遺址大規模發掘的序幕由此拉開。確定其為一處保存較好的龍山至岳石時期(距今4500—4000年,中國國家文明形成前夜)的聚落遺址。
1998年—2000年又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大面積鑽探發掘,最終確定藤花落遺址為龍山時期古城遺址:雙重城垣,城內居住、生產、宗教性祭祀遺跡完備而且文化面貌比較單純。非常適合進行長期的聚落考古發掘研究。
遺址發掘期間,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和考古學家俞偉超、張忠培、嚴文明、張學海等人蒞臨工地檢查指導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藤花落遺址因其重要性、代表性和特殊性,榮膺「200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1年藤花落遺址考古發掘項目還在國家文物局召開的「田野考古評審會」上,獲得了唯一的一個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對於史前文明,考古學習慣上以一種文化或一種文化典型類型的首次發現地現代地名來命名一系列相同、相似文化。藤花落遺址屬於龍山文化,它的晚期是聚落發展的高峰,而後國家也是在這種發展中孕育而出的。因此,藤花落古城的發現無疑對原始社會末期聚落研究以及國家形成前的最後過渡期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藤花落遺址已揭露面積約4000平方米,鑽探面積逾30萬平方米。發現龍山文化城址、大型台基、居住房址、生活垃圾用灰坑、灰溝、水溝、防護環城壕、水稻田及緊隨龍山文化之後的岳石文化的環壕、灰坑等遺跡200多處。出土玉器、石器、陶器2000多件及發現炭化水稻數百粒。藤花落古城已比較充分反映了史前當地社會組織結構(如等級差別)、人們的精神信仰(如祭祀)、社會生產方式與日常生活等諸多方面豐富的內涵。
尹灣漢墓位於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村西南約兩公里的高嶺上。
在清理男性棺陪葬品時,由於棺底淤泥的附著,未見大的錯位和移動現象,但多數木質遺物和漆器早已散亂,無法見其原先放置情形。屍體已經高度腐爛,在清理足部時,一堆散亂的木牘和竹簡暴露出來,根據其上有粘連的織物纖維,我們估計入殮時,它的外面應有方緹包裹。部分竹簡上還有殘留的編繩痕跡,少數竹簡已經斷裂為數節。木牘字體十分清晰,木牘的表面上還呈現出一層淡淡的油光。木牘雖然迭壓在一起,取出時仍有彈性,寫在兩面的字並沒有磨損和粘連的現象。我們十分小心地將這批簡牘一件一件取出,盛在水中。經登記,計木牘23件, 竹簡113枝,這是此次發掘中獲得的最有價值的文物。
經過後來的整理,這些簡牘內容包括: 1、東海郡政府文書檔案:《集簿》、《東海郡吏員總簿》、《東海郡下轄長吏名簿》、《東海郡屬吏設置簿》、《武庫永始四年車器集簿》等六種簿集; 2、術數歷譜:包括《神龜占》、《六甲占雨》、《博局占》、《刑德行時》、《行道吉凶》和元延元年歷譜和元延三年日書等; 3、私人文書:包括贈錢名簿、隨葬譴策、元延二年日記和名謁; 4、漢賦佚篇: 《神烏傅》等。
從出土木牘記載的內容及隨葬的名謁判斷,6號墓男性棺主人姓師名饒,字君兄,生前為東海郡功曹史,卒於西漢成帝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 在漢代郡政府職官中,功曹雖屬百石少吏.但卻居功曹史、五官掾、督郵、主簿居屬吏之首。《漢官儀》曰:「督郵、功曹,郡之極位」。其職責《百官志》本注曰:「主選署功勞」,即職司選舉,掌握人事大權。從出土的郡級政府的主要文書檔案如《上計簿》、《武庫集簿》等皆掌握於其手並帶入墓中的情況判斷,功曹史的職權可能正如《論衡·遭虎篇》所記:「其意以為功曹,眾吏之率」。他可能統領諸曹,不僅掌握職官選舉,甚至也執掌包括上計、武備、錢谷、賦稅等大權。陪葬的名謁中,上自東海、沛郡、琅琊郡守以及容丘、良成諸候,下至五官掾、卒史都遣吏奉謁問疾問安,正顯示其墓主人生前位寵職尊。
發掘工作完全結束後,立即轉入室內對簡牘進行整理和釋讀,從1994到 1996年歷時三年。尹灣漢墓簡牘,從發現到成書出版歷時三載,文易六稿。張政烺先生在鑒定書中的評價是:「從我94年8月初見到這批文物照片到今年結集成書出版,時僅三年,是我多年來所見簡帛書整理中速度最快的高水平的著作」,原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徐蘋芳教授認為:「此書釋文准確,達到當前的高水平。」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教授認為此書「在已有的關於漢代簡牘釋文和整理工作中,是一項高水平的成果,完全達到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所要求的標准。」 李學勤先生在《尹灣墓簡牘》出牘鑒定會上指定:「這次《尹灣漢墓簡牘》的出版,屬於整理的成果。研究工作不是一代人兩代人所能完成的。」是的,將這些資料公布於社會,為專家學者的研究活動提供第一手資料,促進歷史和相關學科的發展,就是我們工作的目的和意義。
另外,由連雲港市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主編的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尹灣漢墓簡牘綜論》也於1999年2月出版發行,其中收集了國內27位學者有關尹灣簡牘研究的專論。1999年4月,由日本國社團法人日本書藝院,編輯發行的《尹灣漢墓簡牘》,選取了尹灣簡牘中有重要書法藝術價值的《神烏傅》等重要簡牘,作為1999年日本書藝院展的特別紀念品,在日本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E. 商朝考古發掘的重大成就

三代考古要看城址,商代當然也是了。
重要遺址的發現:殷墟、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小雙橋商城、盤龍城,包括二里頭的3、4期
分期:由於上述遺址的發現,先商文化、商代早中晚期,等分期成為可能。甚至具體到某一代王的考古材料都可以仔細劃分,配合甲骨文的分期,商代的分期已經相當成熟了
分區方面,由於南方的盤龍城、江西的吳城遺址、新干大洋洲等等的發現,殷商不過長江之說就不攻自破了,但是南方商代遺存的性質(比如說,這些遺存屬於商王朝還是南方的方國),還有待確認
取得最大成就,或者說集大成的考古學家當然是鄒衡先生了,詳見其《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

F. 我國將近一個世紀的考古成果是什麼

我國境內已知最早人類——元謀人已會使用天然火、狩獵、製造工具等技能。

北京人不但會使用火狩獵、和製造工具,還會管理火(保存火種)。

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他們已會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死後還要下葬,他們還會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他們以採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和同別的原始人群交換東西。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會種植水稻,蒸米飯,使用磨製石器,並用骨制耒耜耕地,住著干欄式的房屋。他們已會挖掘水井、飼養家畜、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等。

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製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製耒耜耕地,種植粟,飼養豬狗等動物,還用骨制箭頭、漁叉、魚鉤等打獵捕魚。主食為粟,副食為魚、肉、蔬菜等。住半地穴式的房屋,屋內有灶坑。能製造色彩鮮麗的彩陶,會紡線、織布、制衣等。

大汶口原始居民農具有磨製石鐮、石鋤等。陶器有黑陶、白陶。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了。原始社會晚期的一些墓葬里還有陪葬的奴隸和戰俘。

G. 距今4600年平糧台遺址考古成果展是怎麼樣的

11月8日電,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距今已4600多年歷史的「平糧台古城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本月15日即將展出。屆時,平糧台遺址三十多年來發掘出土的不同時期共300餘件文物將於河南博物院集中亮相。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介紹,對於平糧台遺址的考古發掘,緣於1979年的一次考古培訓實習。此後,經過三十多年的持續科學發掘,出土了一大批有學術價值的珍貴文物。

此次成果展將集中展示三十多年來在平糧台遺址發掘出土的不同時期文物300餘件,展覽分為「發掘·研究」、「保護·利用」和「薈粹·詮釋」三個單元。

H. 有沒有書專門寫兩漢時期建築考古成果的

《楊鴻勛建築考古學論文集(增訂版)》收入了較多關於兩漢時期建築考古的文章:
西漢未央宮前殿與椒房殿復原初探
西漢桂宮明光殿復原研究
從遺址看西漢長安明堂(辟雍)形制
略談王莽九廟的復原問題
南越王宮殿辯——與「船台說」商榷
積沙為洲嶼激水為波瀾——南越宮苑初露端倪
五華南越王長樂台原狀的推測
崇安閩越王宮前殿復原初探
今文學派九室明堂論的體現——東漢雒陽明堂
東漢靈台復原探討

楊鴻勛先生的在《宮殿考古通論》一書中包括以下章節:
第十四章「非壯麗無以重威」——西漢宮殿
第十五章南越王和閩粵王的宮殿
第十六章東漢雒陽的宮殿

以上是一般的聚落。如果涉及墓葬建築,還可參考張卓遠著《漢代畫像磚石墓葬的建築學研究》,《中國墓葬建築文化》中的漢代部分。

I. 三星堆最新考古成果,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有何影響

引言:三星堆一直都是我國非常重大的考古項目,在1986年的時候,三星堆1號和2號祭祀坑被人發現。這一次的發現對研究古蜀文明提供了非常大的進展,在解決了我們對於古蜀文化的疑問之後,又添加了很多新的問題。隨著考古挖掘三星堆中大量的國之重器也隨之出土, 為了解歷史發展和演變帶來了更多新的認識。

三、冰山一角

現在國家對於三星堆的考古只是剛剛開始,在厚厚的土壤之下,還有更多沒有發現的文物。現在出土的這些文物不過是冰山一角,真正隱藏著古蜀文化的還未發掘出來。大家也都期待著,考古技術越來越成熟,將掩埋了多年的古文化重現天日。

J. 資料:將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的考古工作成果。。。。。。這里將近一個世紀

這里將近一個世紀,應該是說,從考古進入到中國後的近100年中

閱讀全文

與考古成果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