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國醫改成果

中國醫改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25 10:58:49

1. 我國近十年醫療改革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扎實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和保障得到提高,2,社區衛生服務加回快發展,新型城市衛生答服務體系正在形成。3,醫療機構管理得到加強,醫療服務更加規范,4,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開始試點,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覆蓋面擴大,農村工作得到加強。6,中醫葯工作穩步推進,中醫葯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7,中央和地方政府衛生投入顯著增加。

2. 談談你對當下中國醫改取得的主要成效

本報華盛頓10月28日電
(記者張暘)世界銀行首席衛生經濟學家藍根博最近發表題為《中國實現醫保全覆蓋的新步驟》的文章,指出從2009年中國政府宣布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至今,中國醫改已經取得重要成果

曾經擔任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人類發展部主任的藍根博,從2008年起,開始主要負責中國的衛生經濟和醫療保險的發展研究工作,對中國的醫改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他強調,中國的醫改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在這個長達數十年的改革計劃的第一階段,中國政府在過去3年投入了1250億美元啟動資金,全面推進醫改五項重點工作,將醫保覆蓋率提高到全國人口95%的水平。

藍根博稱,從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農村向城市化轉型使中國加快了邁向全民醫保的腳步。「中國意識到,在宏觀經濟方面,應該把注意力從以生產為重點,轉向一個更加平衡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政府的醫療保健支出,特別是增加新的醫療保險項目,與減少家庭儲蓄率的目標是相一致的。如果增加醫療保險的人口覆蓋率,則意味著更多家庭可在消費品領域擴大開支,這更能夠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

藍根博認為,到目前為止,中國醫改取得的成果史無前例——從開始運行,到擴大覆蓋范圍和持續改革,對宏觀經濟的重新平衡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稱:「特別值得一提和令人驚嘆的是,在過去短短的十年中,農村地區醫療保險的規模也已擴大到8億多人。」

藍根博認為,盡管中國醫改已取得顯著進展,但要實現全民醫保、提高財政保障和進入醫療服務社會,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3. 新醫改的內容有哪些

法律分析:新醫改是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向社會公布的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了"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近期目標,以及"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長遠目標。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 第一條 充分認識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醫葯衛生事業關系億萬人民的健康,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是重大民生問題。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加快醫葯衛生事業發展,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葯衛生需求,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質,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大任務。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葯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覆蓋城鄉的醫葯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斷增強,醫療保障覆蓋人口逐步擴大,衛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標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尤其是抗擊非典取得重大勝利以來,各級政府投入加大,公共衛生、農村醫療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發展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也應該看到,當前我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及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求不適應的矛盾還比較突出。城鄉和區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資源配置不合理,公共衛生和農村、社區醫療衛生工作比較薄弱,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葯品生產流通秩序不規范,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完善,政府衛生投入不足,醫葯費用上漲過快,個人負擔過重,對此,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從2015年到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醫葯衛生工作任務繁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對改善醫葯衛生服務將會有更高的要求。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疾病普遍化和生態環境變化等,都給醫葯衛生工作帶來一系列新的嚴峻挑戰。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是加快醫葯衛生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是實現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途徑,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是一項涉及面廣、難度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國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鄉、區域差距大,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是一項十分復雜艱巨的任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在明確方向和框架的基礎上,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和堅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醫葯衛生體制。因此,對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既要堅定決心、抓緊推進,又要精心組織、穩步實施,確保改革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目標。

4. 我國近十年醫療改革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減小城鄉差異,全來民醫保建立自等。

5. 醫療改革的中國農村衛生改革取得可喜成就

第65屆世界衛生大會於日內瓦正式召開
2012年5月23日中午,在第65屆世界衛生大會 「共享巴西、中國和印度的初級衛生保健改革成果」研討會正式召開。世衛組織助理總幹事艾蒂安(Carissa F. Etienne)主持會議,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西太區辦事處執行主任申英秀(Shin Young-Soo)等約160人參加了研討會。
陳竺發表重點講話,介紹中國農村衛生改革發展現狀
會上中國代表團團長、衛生部部長陳竺、巴西衛生部副部長巴博薩(Jarvis Barbosa)和印度衛生和家庭福利部秘書普拉漢(P K Pradhan)分別發表演講。
陳竺重點介紹了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以來,中國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的進展和成效。三級衛生服務網路進一步健全,基本實現每個鄉鎮有1所政府舉辦的衛生院、村村都有衛生室。衛生人才隊伍初具規模,中央財政支持中西部地區鄉、村衛生技術人員和縣、鄉衛生管理人員開展培訓,啟動「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安排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6萬人參加全科醫生培訓,實施農村醫學生免費培養項目,為鄉鎮衛生院招聘執業醫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鞏固,農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標准增加到300元左右,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額得到提高,並逐步覆蓋到重大疾病。10大類41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面實施,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經費提高到25元。
陳竺指出,通過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鞏固新農合制度,農村和偏遠地區醫療服務設施落後、服務能力薄弱的狀況顯著改變。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農村地區15分鍾內可達醫療機構住戶比例提高到80.8%,參保農民自付醫葯費用比例下降到49.5%,災難性醫療衛生支出比例下降到13.8%。城鄉衛生發展差距逐漸縮小,農村居民健康指標已進入快速改善時期。農村孕產婦死亡率下降到26.5/10萬,農村嬰兒死亡率下降到14.7‰。農村居民規范化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62.6%,住院分娩率達到96%。僅2011年,就有884萬名農村孕產婦享受了住院分娩補助,400萬名農村婦女接受了宮頸癌檢查,40萬名農村婦女接受了乳腺癌檢查,990萬農村婦女免費補服葉酸。
陳竺表示,中國政府將在農村地區進一步深化醫改,鞏固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和人才隊伍建設,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
巴博薩介紹了巴西健康管理家庭計劃,普拉漢介紹了印度農村衛生計劃。之後,3位發言人回答了聽眾的問題。

6. 北京醫改究竟帶來哪些改變

北京醫改方案於22日正式發布。根據方案,北京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將於4月8日起全面取消葯品加成,統一實施葯品陽光采購,設立醫事服務費。有報道稱,北京醫改邁出關鍵一步。這也意味著在北京看病即將開啟「醫葯分開」的時代。

7. 2017年醫改取得哪些成果

公立醫院來葯品全部取消加成,標志源著實行60多年的「以葯補醫」政策終結,給群眾真正帶來了實惠。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承諾,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葯品加成;4月,國家衛計委等7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工作的通知》,對公立醫院醫改設定時間表,通過取消葯品加成、調整醫療服務價格等手段,進一步強化公立醫院公益性。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葯劑科主任程黔榮說,全面取消葯品加成破除了長期以來的「以葯養醫」舊機制,同步建立的補償新機制,多渠道補償取消葯品加成減少的收入,有效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降低了患者的醫葯費用負擔。

8. 「十二五」期間深化醫改取得了哪些成效

「十二五」期間深化醫改取得了哪些成效?
「十二五」期間,繼續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加強頂層設計,強化問題導向,不斷把改革推向縱深,在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
問:「十二五」期間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的總體情況是怎樣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相關部門、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大力支持,全國醫療衛生工作者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實施,醫療衛生事業獲得長足發展,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到2015年預計將比2010年提高1歲;嬰兒死亡率由2010年的13.1‰下降到2014年的8.9‰,孕產婦死亡率由2010年的30/10萬下降到2014年的21.7/10萬,均提前實現了「十二五」規劃目標,我國居民健康水平總體上處於中高收入國家水平。城鄉居民健康差異進一步縮小,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服務質量、服務效率和群眾滿意度顯著提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問:黨中央、國務院2009年啟動了新一輪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十二五」期間深化醫改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二五」期間,繼續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加強頂層設計,強化問題導向,不斷把改革推向縱深,在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由2010年的35.29%下降到2014年的31.99%,為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年內有望實現降至30%以下的目標。主要成效包括4個方面:
一是全民醫保體系基本建立。我國已經織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2015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參保率保持在95%以上,較2010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2015年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人均籌資增加到500元左右,其中政府補助標准提高到380元,比2010年(120元)增長了2.2倍。2014年3項基本醫療保險住院費用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均達到70%以上。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面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
二是公立醫院改革步伐明顯加快。省級層面,我們確定江蘇、福建、安徽、青海4省為綜合改革試點省,將公立醫院改革作為核心任務部署推進。市級層面,國家級聯系試點城市從34個增加到100個。縣級層面,已有75%的縣(市)和76%的縣級公立醫院啟動了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年內將實現全覆蓋目標。在改革過程中,堅決破除以葯補醫機制,建立科學補償機制,積極探索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穩步推進編制、人事分配製度改革。
三是基本葯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製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完善。基本葯物價格比改革前平均下降30%左右,建立短缺葯品供應保障機制,基本保障了兒童用葯。目前,所有政府辦鄉鎮衛生院和86%的村衛生室全部配備基本葯物並實行零差率銷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硬體建設、軟體建設、服務能力都有了明顯改善,鄉村醫生待遇持續提高,從2014年開始連續兩年將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資金新增部分全部用於村醫。

四是大力推進社會辦醫和健康服務業。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中為社會辦醫預留了空間,著力消除阻礙社會辦醫發展的政策障礙。對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截至2014年年底,民營醫院達到1.25萬個,比2010年增加了5478家,占醫院總數的48.5%;非公立醫療機構的診療人次數達到16.8億,佔全國總診療人次數的22%,提前實現20%的規劃目標。
問:「十二五」期間,在醫療服務體系和服務能力建設方面有哪些成就?
答:一是醫療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醫療衛生資源總量繼續增加。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醫療衛生機構超過98萬個,醫療衛生人員總量超過1000萬,覆蓋城鄉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醫療衛生服務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服務可及性進一步增強。
二是醫療質量和技術管理得到強化。2010—2013年,建設臨床重點專科90個。開展了「抗菌葯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2014年,全國住院患者抗菌葯物使用率降至41.3%,較2010年降低21個百分點。
三是醫療服務效率進一步提高。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廣泛開展「三好一滿意」「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建設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等活動。2014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到76億,入院人數達到2億,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滿足程度提高,服務利用增加,公平性增強。
四是醫葯衛生信息化加快發展。全國已有14個省份、107個地市建立了省級、地市級衛生信息平台,29個省份開展了居民健康卡試點工作,不同程度地實現了區域內醫療衛生系統互聯互通。2000多家醫療機構開展遠程醫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均開展電子病歷建設,三級醫院基本達到醫院內部電子病歷共享,支持網路預約掛號、醫院內檢驗檢查結果調閱共享。
五是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果。新葯創制和傳染病防治兩個科技重大專項取得重要進展,全球首個晚期胃癌治療葯物阿帕替尼等一批新葯和仿製葯獲批上市。甲型H1N1流感防治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實現了中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零的突破。
六是預防化解醫療糾紛的長效機制初步建立。堅持一手抓依法治理,堅決打擊涉醫犯罪和「醫鬧」行為,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將「醫鬧」入刑;一手抓「三調解一保險」(院內調解、人民調解、司法調解和醫療風險分擔機制)長效機制建設,呈現出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成功率提升,涉醫違法犯罪案件和醫療糾紛數量下降的良好局面。同時,在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深入開展職業精神教育,不斷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強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社會宣傳,倡導全社會理解醫學局限性、尊重理解醫護人員。
問:做好重大疾病防治是重大的民生問題。「十二五」期間,我國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十二五」期間一些對我國居民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的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例如:
——乙型肝炎。我國實施新生兒優先接種乙肝疫苗的策略,逐步開展新生兒以外人群乙肝疫苗預防接種工作,2009—2011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工作,共補種6800萬餘人,防控效果顯著。2012年5月,我國正式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的認證,實現了將5歲以下兒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降至1%以下的目標,為發展中國家樹立了一個典範。
——艾滋病。我國艾滋病疫情總體控制在低流行水平。截至2014年年底,報告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為50萬例左右。易感染艾滋病行為人群干預覆蓋率接近80%,感染者和病人的就醫負擔顯著減輕,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社會歧視有所減少,全社會共同參與艾滋病防治的氛圍逐漸形成。
——肺結核。「十二五」期間,我們全面推行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傳染性肺結核患者治癒率保持在85%以上。為普通肺結核患者免費提供篩查和一線抗結核葯品,將耐多葯肺結核納入新農合重大疾病保障范圍。截至今年上半年,「十二五」期間全國累計發現並治療管理肺結核患者387萬例,肺結核報告發病率由2010年的74.3/10萬下降到65.6/10萬,提前實現千年發展目標。
——血吸蟲病。「十二五」期間,我們積極實施以傳染源控制為主的血吸蟲病綜合防治策略,對患者醫療費用按規定予以減免。截至2014年,全國453個流行縣(市、區)中,已有98.9%的縣(市、區)達到傳播控制或傳播阻斷標准,血吸蟲病疫情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慢性病。「十二五」期間,建成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265個,管理高血壓患者8600多萬人、糖尿病患者2400多萬人。
問:「十二五」期間我國實施了哪些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取得了什麼成效?
答: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方面,國家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財政補助從2010年的人均15元提高到2015年的人均40元,服務項目從最初的9類41項擴大到12類45項,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高血壓與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保健、衛生監督協管、結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中醫葯健康管理等,基本覆蓋了居民生命全過程。
同時,國家和各地區針對重大疾病、重要健康危險因素和重點人群健康問題,制定和實施了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手術、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農村婦女「兩癌」篩查、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累計覆蓋近2億人,實施效果相當顯著。以婦幼衛生項目為例,2011—2014年,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項目累計補助近4000萬人;通過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項目,共補助4600多萬農村生育婦女,新生兒神經管缺陷發生率下降了50%,出生人口素質進一步提高。
問:「十二五」期間,衛生應急機制建設的成效有哪些?
答:非典以來,我國加快醫療衛生應急體系建設,有力有效應對了各類衛生應急事件,經受住了重大考驗。這個體系有四大支柱:第一個支柱是健全的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體系。第二個支柱是高效的指揮協調機制,實現了跨部門、跨區域的協調聯動和科學、高效決策。第三個支柱是全球最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路直報系統,疫情信息從基層發現到國家疾控中心接報時間縮短為4個小時。第四個支柱是專業高效的應急處置隊伍,在全國分區域設置4類36支國家級和近2萬支、20多萬人的地方衛生應急處置隊伍。2014年我國公共衛生應急核心能力達標率升至91.5%,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國家公共衛生安全。
問:「十二五」期間,我國在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麼成效?
答:人才培養是醫療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百年大計,「十二五」期間我們在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強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實現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臨床醫學大學、研究生教育的緊密銜接,基本形成「5+3+X」的人才培養新模式(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或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X年專科醫師培訓)。
二是推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建設。組織遴選了首批559個培訓基地,已招收了12萬余名住院醫師參加規范化培訓。
三是以全科醫生為重點加大基層人才培養力度。2011—2014年累計安排全科醫生培訓20餘萬人次;通過「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項目」,累計定向招收了2.7萬名免費醫學生;在四川等4省啟動全科醫生特崗計劃試點工作。每萬人全科醫師數由2012年的0.81提高到1.26。
問:「十二五」期間中醫葯事業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十二五」時期,中醫醫療資源快速增長,中醫葯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多層次、廣覆蓋的中醫葯服務網路基本建立。中醫醫院總診療人次由2010年的3.6億增加到2014年的5.3億,全國超過9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0%的鄉鎮衛生院、65%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葯服務。2014年,中葯工業總產值超過7300億,與「十一五」末相比,增長130%,中葯類產品進出口額達到46.3億美元,中葯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顯著提升。
問:「十二五」時期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經驗是什麼?
答:「十二五」時期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以較低的投入實現了較高的健康產出,成就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惜。總結起來,有以下五條基本經驗:
一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和政府主導。二是始終堅持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健康利益。三是始終堅持立足基本國情。四是始終堅持提升醫療衛生治理能力。五是始終堅持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

9.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互聯網+醫療改革,這么久以來成效如何

分類診斷和治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療保健、葯物供應安全、綜合監管、五個制度建設作為一個整體,促進相關領域的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成效如下:
一、分級診療制度正在形成

醫療改革計劃提出,到2020年,逐步形成分類診療模式,建立符合國情的分類診療體系。姚建紅表示,目前94.7%的地級以上城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80%以上的居民15分鍾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
分級診療體系的形成離不開醫學協會、遠程醫療和家庭醫生診療服務的建設。
目前,全國所有三級公立醫院都參與了醫聯體的建設。遠程醫療服務逐步推廣,重點放在貧困縣和偏遠地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穩步實施,組建家庭醫生團隊35.6萬余個。
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中,配套政策不斷完善。提高基層門診醫療保險報銷比例,對轉診患者連續計算起付線,實行長效處方和延長處方,加強基層醫院與上級醫院的葯品聯系。

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穩步推進。
「以葯養醫」曾是公立醫院一大頑疾。2017年9月全國所有公立醫院全面推開綜合改革並全部取消葯品加成(不包含中葯飲片)。
為了取消葯品加成減少合理的收入,大多數省份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來補償80%,政府補貼10%,醫院內部消化10%。
同時,薪酬制度改革的試點成果也開始顯現。目前試點范圍已擴大到所有城市,全國公立醫院人員支出占業務支出的比重由2010年的28%提高到2017年的36%。

三、全民醫保制度逐步健全
衛生保健制度對國計民生至關重要。姚建紅指出,基本醫保參保人數超過13億,參保率穩固在95%以上。
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准由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2018年的490元,政策范圍內門診和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穩定在50%和70%左右。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中,醫療保障資金從2015年的5657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6916億元。
中新網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9月底,中國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數量達13995家,累計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106.3萬人次。醫療費用256.1億元,基金支付比例為58.6%。
此外,隨著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健康扶貧工程的深入實施,一系列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減輕了居民就醫負擔。
個人醫療支出比重繼續下降,2017年貧困人口平均醫療費用比重為16%,貧困返貧問題逐步緩解。

四、葯品供應保障制度日益完善。
姚建紅說,通過改革葯品審批制度,推進非專利葯品質量和功效評價,實行葯品購銷「兩票制」,保證了葯品短缺。對於139份臨床易缺葯品清單,絕大部分已恢復生產供應。
為減輕群眾葯品費用負擔,國家對進口葯品實行零關稅,組織葯品集中采購試點,降低抗癌葯品采購價格,開展全國葯品價格談判。
開展國家葯品價格談判,在對39種專利葯品和獨家生產葯品開展談判(平均降價50%左右)的基礎上,又對17種抗癌葯開展醫保准入國家談判,平均降幅達56.7%。
為進一步健全基本葯物制度,國家出台《關於完善國家基本葯物制度的意見》,並於今年10月發布2018版國家基葯目錄,數量由原來的520種增加到685種,基本覆蓋臨床主要疾病病種。

五、綜合監管制度加快建立
在逐步推進全行業全面監督的同時,繼續實施國家監督和抽查計劃,重點加強對葯品質量和醫療衛生服務的監督。
在推進醫療保險智能化監控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姚建紅說,超過90%的地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健康醫療服務的智能監控,逐步實現門診,醫院,買葯,各種各樣的醫療服務行為的全面監控。

六、相關領域改革加快推進
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方面,姚建紅表示,人均補助水平由2015年的40元提高到2018年的55元。
在深化醫務人員培訓方面,完善全科醫生的培訓使用激勵措施。截至2017年底,全國已有全科醫生25.3萬人,平均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1.81人。
在「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中,應促進互聯網與醫療服務、公共健康等服務的整合。姚建紅表示,目前「互聯網+醫療健康」呈現良好態勢。

七、提高居民醫療衛生服務利用水平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實施,「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居民醫療健康服務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統計顯示,居民平均就診次數由2015年的5.6次提高到2017年的5.9次,年住院率由15.3%增加到17.6%。
會上提供的材料顯示,2017年全國醫療機構門診量達81.8億人次,比2015年增加4.9億人次,增幅為6.37%;住院量達24436萬人次,比2015年增加3383萬人次,增幅為16.07%。
醫療改革作為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不僅減輕了居民的醫療負擔,而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全球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公布了195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療可及性和質量」排行榜,認為中國醫療事業發展迅速,醫療質量不斷提升,是全球進步最大的5個國家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發表報告稱,中國正迅速走向全民醫保,獲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機會更加平衡。

10. 我國醫改取得哪些成果

患者住院葯費比例降低了,醫保談判讓進口葯便宜了,農民生大病更有保障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居民看病就醫總體負擔減輕,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由2011年的34.8%下降到2016年的28.8%,為近20年來最低水平。

我國部分癌症患者長期依靠進口靶向葯維持生命,這些葯品價格昂貴且不能報銷。今年7月,人社部公布36種葯品價格談判結果,並同步納入醫保支付。這是我國葯品醫保准入的首次國家談判,其中,治療乳腺癌的靶向葯赫賽汀經過談判,由每支2萬多元降到7600元,降幅近七成。與2016年平均零售價相比,談判葯品平均降幅達44%。今年以來,我國從葯品生產、流通、使用全鏈條進行改革,在公立醫療機構葯品采購中推行「兩票制」,通過壓縮葯品流通環節,使中間加價透明化,進一步推動降低葯品虛高價格,減輕群眾用葯負擔。

閱讀全文

與中國醫改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