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沒有關於埃及文明成果的圖片或者文字介紹
古老的埃及文明
1799年,拿破崙的法國遠征軍在埃及沙漠中發現神秘的斯芬克斯巨像。一個青年軍官又在尼羅河口的羅塞塔發現了一塊刻有3種文字的黑色石碑,其中一種為希臘文,還有一種像小圖畫一樣的古埃及聖書體象形文字。通過這些文字,人們翻開了古埃及這部塵封已久的史書,羅塞塔石碑是希臘人入主埃及與法老政權交替時期的產物,埃及歷史藉助希臘文整合並連貫起來。
埃及學逐漸成為世界性學科。美國人在開羅辦起了美國學院,法國人在開羅辦起了法國學院,義大利人在羅馬辦起了開羅學院,都從事埃及學的研究,科研證實了埃及文物的價值,客觀帶動了更大規模的開掘和非正當渠道的獲取。
文物流失嚴重
在阿拉伯人入主埃及的十多個世紀中,由於種種原因,他們對古埃及這份珍貴的文明遺產似乎不感興趣,而且漠視這份遺產遭到破壞和大量流失。
從18世紀開始,西方各國大量竊掠古埃及的珍貴文物,遍陳於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之中,其中不乏價值連城的極品。如今,幾十萬件文物閃亮在英、美、法、德、意的博物館中,僅法國盧浮宮就有4.5萬件,而義大利都靈博物館的埃及文物典藏僅次於開羅博物館的10萬件。具有諷刺意義的還有,獅身人面像上的石刻胡須部分收藏在大英博物館中。歐洲最大的一座方尖碑,是從盧克索神廟塔門前搬到盧浮宮旁的協和廣場中央的,碑座上還鐫刻著將這250噸重的整塊石碑搬遷過程的畫面。
古埃及人是世界石造建築的鼻祖,是歐洲人的先師,從許多藝術形式的演變中可以看出,古埃及人的文化成就通過希臘人、羅馬人和西亞人傳到歐洲,為歐洲人所繼承,古埃及文明應該是歐洲文明的先導。在西方各歷史藝術博物館見到的陳列,開篇即是古埃及,這不難理解。而許多博物館都專設埃及館和埃及廳,則更是文物流失和掠奪的佐證。
無奈的文物保護
現代埃及人逐漸認識到文物遺產的價值。埃及政府自1859年就設置了「文物服務局」,即現在的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政府將文物保護的司法權賦予委員會下屬的相關部門,還專設旅遊警察駐守在各古跡景點,形成了文物保護的廣泛陣線。最高文物委員會一直致力於文物的回收和追討工作,已經使不少文物回歸故土。
然而,歷史和人為因素給追討工作設障重重。埃及博物館100年大慶時,向大英博物館借展羅塞塔石碑,卻被婉言拒絕;埃及歷史上最美的皇後雕像現仍在德國。
受綜合國力和科技發展水平的局限,埃及考古科研存在自身能力有限、過分依賴外援的弱點。而外國科研機構壟斷研究資料,讓埃及自身考古科研能力的提高更加舉步維艱。時至今日,埃及考古業依然維持著一種被迫的兼容並蓄。波蘭在尼羅河上游的哈吉舍普蘇特女王神廟進行石質建築和壁畫維護,時間長達25年之久;卡納克神廟建築群同時有德、意、法、英等十幾支考古隊長年留守;義大利人在哈夫拉金字塔神廟前、在卡納克神廟內,以實景演繹威爾第的經典歌劇《阿依達》。古埃及的愛情故事雖然還原了地點場景,卻改變不了用異國語言傳唱的不爭事實。
❷ 新中國輝煌成就的圖片(結合資料)
為生命扣上「安全帶」
安全生產是黨和政府重點監管的領域之一,《安全生產法》出台、改革國家安全監管體制、違法違規行為被嚴懲等舉措,受到廣泛關注。但我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煤礦等高危行業事故多發。按照安全生產中長期奮斗目標,到2007年,我國將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安全監管體系,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將穩步好轉,重點行業和領域事故多發狀況將得到扭轉,工礦企業事故死亡人數、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等指標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學
2004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3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僅為7.2%,教育投依然嚴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將成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財政性教育支增長將高於財政支出的增長,教師工資、生均公用經費等逐步增長,辦學條件差、運轉困難、教育亂收費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到2010 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將接近100%。
看病心裡舒暢
過去的5年,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突破了靠政府單一發展的模式,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但醫療體制、機制還存在著諸多障礙,公立醫療機構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嚴重,小病「大處方」、「濫檢查」,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200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面將擴大到40%,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現象將得到進一步遏制;國家將落實必要的經費,支持鄉衛生院和縣醫院的建設,為農民提供安全、廉價的基本醫療服務;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將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為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工作,著力解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國家關閉了15種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實行工業污染源限期達標排放。2006 年,讓百姓喝上潔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目標之一。國家已經明確,到「十一五」末期,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越來越成為全社會共識。
支起「保護傘」
2005年前10個月,我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80萬人,「十五」期間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000萬人的目標已提前實現。但我國已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今後幾年裡,每年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將達到1300萬~1400萬人。今後,企業不得集中將富餘人員推向社會,國家也將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指標體系。「十一五」期間,將新增4500萬個就業崗位。一些歧視性就業協議將被禁止。優化就業環境,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國務院統一部署下,多部門聯手出擊調控房地產市場,市場秩序得到好轉。但對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價格仍然「高高在上」。隨著中央穩定住房價格政策的陸續實施,房地產市場將朝著遏制投資、控制投資、引導合理消費、穩定房價的預期目標方向發展,投機性購房行為將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將會得到更多關注,房價將在更大范圍與百姓對接。
回答者: 1234567890sssa | 一級 | 2010-12-12 17:56
為生命扣上「安全帶」
安全生產是黨和政府重點監管的領域之一,《安全生產法》出台、改革國家安全監管體制、違法違規行為被嚴懲等舉措,受到廣泛關注。但我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煤礦等高危行業事故多發。按照安全生產中長期奮斗目標,到2007年,我國將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安全監管體系,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將穩步好轉,重點行業和領域事故多發狀況將得到扭轉,工礦企業事故死亡人數、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等指標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學
2004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3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僅為7.2%,教育投依然嚴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將成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財政性教育支增長將高於財政支出的增長,教師工資、生均公用經費等逐步增長,辦學條件差、運轉困難、教育亂收費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到2010 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將接近100%。
看病心裡舒暢
過去的5年,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突破了靠政府單一發展的模式,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但醫療體制、機制還存在著諸多障礙,公立醫療機構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嚴重,小病「大處方」、「濫檢查」,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200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面將擴大到40%,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現象將得到進一步遏制;國家將落實必要的經費,支持鄉衛生院和縣醫院的建設,為農民提供安全、廉價的基本醫療服務;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將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為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工作,著力解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國家關閉了15種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實行工業污染源限期達標排放。2006 年,讓百姓喝上潔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目標之一。國家已經明確,到「十一五」末期,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越來越成為全社會共識。
支起「保護傘」
2005年前10個月,我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80萬人,「十五」期間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000萬人的目標已提前實現。但我國已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今後幾年裡,每年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將達到1300萬~1400萬人。今後,企業不得集中將富餘人員推向社會,國家也將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指標體系。「十一五」期間,將新增4500萬個就業崗位。一些歧視性就業協議將被禁止。優化就業環境,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國務院統一部署下,多部門聯手出擊調控房地產市場,市場秩序得到好轉。但對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價格仍然「高高在上」。隨著中央穩定住房價格政策的陸續實施,房地產市場將朝著遏制投資、控制投資、引導合理消費、穩定房價的預期目標方向發展,投機性購房行為將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將會得到更多關注,房價將在更大范圍與百姓對接。
老有所養
統計顯示,全國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費19年增長119倍。但目前我國公共養老覆蓋面只佔總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員生活窘迫,農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會保障。隨著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以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作為重點,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將逐步擴大。國家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越來越多的人將過上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生活。
共享發展的成果
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目前佔全國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費的份額高達50%。2006年,政府將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製度和國家財政支出結構入手,建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讓公共服務惠及農民;今後,新增財力將重點投向農村、農業和農民,而且增長幅度還會大大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舉措,也將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農民工及時拿到工錢
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地陸續掀起清欠農民工工資行動。截至2005年9月,全國累計清償2003年以前竣工項目拖欠工程款1410億元,占拖欠總額的75.82%。但漠視、侵害農民工利益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務工環境仍待根本改觀。2006年,讓農民工按時、足額拿到工錢,成為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國家有效加強對企業的監管,業主行為將會得到進一步規范,在建和新建項目拖欠工資的現象將得到遏制;農民進城務工的環境將更加寬松。
生活更有質量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平均出遊率達到84.8%,文化產品也大大豐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漲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務網點還很不健全,一些景點高昂的票價依然讓百姓「望景卻步」。2006年,讓普通百姓看得起風景,享受更有質量的生活,給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間。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百姓將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務;在農村,影院、文化館、圖書館等設施的普及,將把農民的傳統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1.10多億中國人已解決了近百年留下的生存問題——溫飽問題,這是人類發展史上了不得的偉績。
2.中國人在中低端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上已形成了可挑戰外界的能力,這給外界百姓造成的影響是振聾發聵。
3.在豐衣足食的基礎上,正腳踏實地解決科技現代化問題。現今很多發達國家對中國進行封鎖的項目,已紛紛被快速解決;更今人欣慰的是,我們是以遠低於這些發達國家在其它地區的售價,解決了這些問題。
4.說中國已很強大,有些不符實際;但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且有13億人堅持社會主義的中等產業水平國家,誰也不敢小視,因我們可以很方便地舉全國之力來對付外來入侵和進行維護國家統一。
5.我們中國人是每月1000元可過,每月100元也可活,不怕打爛壇壇罐罐,這在發達國家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6.外界對中國人已無可奈何。
回答者: 熱心網友 | 2010-12-12 19:02
安全生產是黨和政府重點監管的領域之一,《安全生產法》出台、改革國家安全監管體制、違法違規行為被嚴懲等舉措,受到廣泛關注。但我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煤礦等高危行業事故多發。按照安全生產中長期奮斗目標,到2007年,我國將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安全監管體系,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將穩步好轉,重點行業和領域事故多發狀況將得到扭轉,工礦企業事故死亡人數、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等指標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學
2004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3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僅為7.2%,教育投依然嚴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將成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財政性教育支增長將高於財政支出的增長,教師工資、生均公用經費等逐步增長,辦學條件差、運轉困難、教育亂收費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到2010 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將接近100%。
看病心裡舒暢
過去的5年,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突破了靠政府單一發展的模式,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但醫療體制、機制還存在著諸多障礙,公立醫療機構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嚴重,小病「大處方」、「濫檢查」,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200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面將擴大到40%,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現象將得到進一步遏制;國家將落實必要的經費,支持鄉衛生院和縣醫院的建設,為農民提供安全、廉價的基本醫療服務;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將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為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工作,著力解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國家關閉了15種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實行工業污染源限期達標排放。2006 年,讓百姓喝上潔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目標之一。國家已經明確,到「十一五」末期,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越來越成為全社會共識。
支起「保護傘」
2005年前10個月,我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80萬人,「十五」期間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000萬人的目標已提前實現。但我國已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今後幾年裡,每年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將達到1300萬~1400萬人。今後,企業不得集中將富餘人員推向社會,國家也將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指標體系。「十一五」期間,將新增4500萬個就業崗位。一些歧視性就業協議將被禁止。優化就業環境,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國務院統一部署下,多部門聯手出擊調控房地產市場,市場秩序得到好轉。但對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價格仍然「高高在上」。隨著中央穩定住房價格政策的陸續實施,房地產市場將朝著遏制投資、控制投資、引導合理消費、穩定房價的預期目標方向發展,投機性購房行為將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將會得到更多關注,房價將在更大范圍與百姓對接。
老有所養
統計顯示,全國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費19年增長119倍。但目前我國公共養老覆蓋面只佔總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員生活窘迫,農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會保障。隨著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以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作為重點,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將逐步擴大。國家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越來越多的人將過上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生活。
共享發展的成果
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目前佔全國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費的份額高達50%。2006年,政府將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製度和國家財政支出結構入手,建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讓公共服務惠及農民;今後,新增財力將重點投向農村、農業和農民,而且增長幅度還會大大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舉措,也將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農民工及時拿到工錢
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地陸續掀起清欠農民工工資行動。截至2005年9月,全國累計清償2003年以前竣工項目拖欠工程款1410億元,占拖欠總額的75.82%。但漠視、侵害農民工利益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務工環境仍待根本改觀。2006年,讓農民工按時、足額拿到工錢,成為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國家有效加強對企業的監管,業主行為將會得到進一步規范,在建和新建項目拖欠工資的現象將得到遏制;農民進城務工的環境將更加寬松。
生活更有質量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平均出遊率達到84.8%,文化產品也大大豐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漲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務網點還很不健全,一些景點高昂的票價依然讓百姓「望景卻步」。2006年,讓普通百姓看得起風景,享受更有質量的生活,給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間。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百姓將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務;在農村,影院、文化館、圖書館等設施的普及,將把農民的傳統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1.10多億中國人已解決了近百年留下的生存問題——溫飽問題,這是人類發展史上了不得的偉績。
2.中國人在中低端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上已形成了可挑戰外界的能力,這給外界百姓造成的影響是振聾發聵。
3.在豐衣足食的基礎上,正腳踏實地解決科技現代化問題。現今很多發達國家對中國進行封鎖的項目,已紛紛被快速解決;更今人欣慰的是,我們是以遠低於這些發達國家在其它地區的售價,解決了這些問題。
4.說中國已很強大,有些不符實際;但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且有13億人堅持社會主義的中等產業水平國家,誰也不敢小視,因我們可以很方便地舉全國之力來對付外來入侵和進行維護國家統一。
5.我們中國人是每月1000元可過,每月100元也可活,不怕打爛壇壇罐罐,這在發達國家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1949年,解放戰爭勝利,新中國成立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64年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 首顆氫彈試爆成功。
1970年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
197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代替中華民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2年9月 中日正式建交
1976年 四五運動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9年1月 中美正式建交
1982年 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通車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 昆明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
1999年至2008年 神一至神七(載人,無人,出倉)先後成功發射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快了我國的對外開放,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使之國際化。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安然著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 。
2005年10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
2006年沈陽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
2007年10月24日18時許在西昌發射「嫦娥一號(CE-1)」發射成功。
2008年(8月8日至24日) 第29屆(北京)奧運會開幕。
同年9月6日至9月16日 殘奧會在北京開幕
2010年1月1日——中國與東盟FTA(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生效。這標志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
2010年5月—11月 上海世博會開幕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搭載著嫦娥二號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2010年11月1日0時26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將第六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太空,這里是我國今年連續發送的第四顆北斗導航衛星。
2010年11月12日—27日 廣州亞運會開幕
2010年12月12日—19日 廣州亞殘疾人運動會開幕
2010年國家統計局7月 宣布,2010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72840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價錢 計算同比增加11.1%。按現在的匯率,按人民幣兌換美元的比例6.7:1 計算,我國上半年GDP大約為25797億美元。
❸ 新中國輝煌成就圖片(建國後重大成就圖片)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❹ 怎麼樣製作出這類圖片
圖片沒看到啊,但是點擊網路圖片到相應的頁面,需要在製作工具里設置鏈接路徑,把網頁鏈接路徑直接復制圖片鏈接屬性里就行了。
補充:如果Dreamwaver都算難得話(其實很簡單),可能你用word試試吧!!
❺ 改革開放的科技的成就有哪些(附圖片)
照片網路一下就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持續增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得到加強,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進了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科技隊伍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為確保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國對科技事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科技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各項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科技經費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國家用於科技事業的財政撥款為1689億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長達13.4%。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政府在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的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全社會加大對科技事業的投入。據統計,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3710.2億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長22.6%;按全國人口計算的人均R&D支出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1.49%,比1991年增加0.84個百分點,表明社會資源配置對於自主研發的傾斜逐年加大。從2006年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研發投入總量排在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之後,已成為世界第六的研發投入大國。
(二)科技隊伍不斷壯大,人員素質不斷提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截至2007年底,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等五類專業技術人員2255萬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時,我國科技人力投入不斷增加,科技研發人員的水平與素質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到2007年,全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454.4萬人,是1991年的2倍;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摺合全時人員達173.6萬人年,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42.3萬人年,分別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學家和工程師所佔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的研發人員總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二、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企業在科技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顯現
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僅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近年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順利,尤其是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穩固,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
統計結果顯示,在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中,各類企業支出2681.9億元,是2000年的5倍,佔全社會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個百分點;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支出2112.5億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長達25.3%,大中型工業企業R&D支出佔全社會R&D支出的比重已達56.9%,比1995年高出16.3個百分點。
以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國家重點企業中的工業企業基本都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至2007年,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已有49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4023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07年投入研發經費超過800億元,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超過2萬億元,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用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該基金自1999年6月啟動以來,共安排資助資金逾70億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億元。創新基金為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和發展的良好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基礎研究工作得到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國原始創新的能力,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過去三十年,我國基礎研究得到長足發展並進入躍升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某些領域已處於世界前列。
近年來,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2007年全國用於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為174.5億元,是1995年的9.7倍;用於基礎研究的人力投入達13.8萬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在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高溫超導研究、人類基因組測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並涌現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和廣泛社會影響的研究成果。納米科學、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重大疾病防治及創新葯物發現、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預測等重點戰略需求領域的一批創新成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化工、鋼鐵、鋁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氣勘探開發等行業中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來涌現出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發現一個新粒子、精確測量銀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陽系距離、新型鈰基金屬非晶結構材料金屬塑料研製成功、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發現、完成水稻第四號染色體全序列測序工作等基礎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國的基礎研究發展正處於一個比較活躍的創新階段。
四、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
(一)高技術產業成就矚目
為跟蹤世界高科技發展前沿,我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下同)。二十多年來,863計劃順利實施,使我國在高性能計算機研製、微電子裝備、能源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產業核心技術,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的生長點,培養和凝聚了一批高技術創新型人才和團隊,為我國高技術研發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
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據統計,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6348億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無該項統計);其中出口3478億美元,進口2870億美元,分別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進出口貿易實現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億美元到2007年順差608億美元的轉變。高技術產品出口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2007年高技術產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總額的份額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個百分點。
(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得到推進
1988年,政府開始批准建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和扶持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不斷推進,區內企業不斷增加,區域集聚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從1990年的27個發展到54個,區內企業數由1600多家發展到超過4.8萬家,從業人員由12.3萬人增加到650.2萬人;2007年實現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5.5萬億元和4.4萬億元,分別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產出成績斐然,重大成果振奮人心
(一)科技獎勵凸現成就,重要成果層出不窮
據統計,從1981年到2007年,我國共累計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萬項;累計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8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9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0099項;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等十二位科學家獲得2000年開始評選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國家獎勵。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各個領域碩果累累,重大成果影響深遠
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大為增強,在一些重點領域和尖端領域涌現出了一系列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學領域,我國不僅掌握了衛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術,還迎來了兩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號成功探月之旅則標志著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在信息技術領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納米電子學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獲突破性進展,6000米自製水下機器人完成洋底調查任務,每秒峰值運算速度10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系統正式啟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在生物科學領域,解決了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圖譜的繪制,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體細胞克隆羊、轉基因試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外,三峽工程成功完成,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機組全部投產,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功解決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新能源技術、原子能技術、高能物理等各個新老學科均涌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意義深遠的重大成果。
(三)專利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
專利情況是反映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為保護知識產權,鼓勵發明創造,促進技術交流,國家於1985年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專利法》實施二十多年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意識普遍提高,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逐年增加。從1986年到2007年,我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遞增,至2007年底,我國專利部門已累計受理國內專利申請331.5萬件,授權專利179萬件。其中2007年當年受理國內專利申請58.6萬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申請15.3萬件,是1986年的20.2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26.1%。2007年授予國內專利權30.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3.2萬件,是1986年的354.9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個百分點。從國際比較來看,據世界各主要國家均為成員的《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顯示,200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5456件,排名從1997年的第22位躍升至世界第7位。
(四)論文數量與質量均有提高,國際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來,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數逐年增加,也迅速縮小了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論文達40.5萬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據國際上幾種較有影響的主要檢索工具收錄的最新數字顯示,《科學論文索引(SC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7.1萬篇,是1987年的14.6倍,論文總量的世界排位從1987年的第24位躍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3.6萬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從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6.5萬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從第14位躍居第2位。從論文引用情況看,從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萬篇《SCI》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間累計量的4.9倍。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科技發展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其整體水平已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有些科研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同時也應看到,在我國的科技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很多領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已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誰掌握了先進科技,誰就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這既是機遇,更是挑戰。
❻ 建國60周年的偉大成就的圖片和文字解說
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開放型經濟已經形成,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從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4%。25年前,中國年國內生產總值為 1473億美元,去年已達到14000多億美元。25年前,中國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06億美元,去年已達到8512億美元。25年前,中國外匯儲備為 1.67億美元,去年已達到4033億美元。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六,進出口貿易總額居世界第四。中國之所以能夠發生這樣巨大的變化,最關鍵的原因是我們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堅持改革開放,激發了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中國雖然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就,但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發展很不平衡,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雖然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000美元,但仍排在世界一百位以後。中國要實現現代化,使全體人民都過上富裕生活,還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艱苦奮斗。
我們已經明確了本世紀頭20年的奮斗目標,這就是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達到4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其他,如神州號, 原子彈,氫彈,雜交水稻。就不用說了吧!
❼ 求---我國近幾年的尖端科技成果介紹 有圖片更好
國造1000噸「天絲」項目打破全球技術壟斷 (2004年11月19日)
中國發射「試驗衛星二號」 小衛星研製有新進展 (2004年11月19日)
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跨座式單軌車技術國家 (2004年11月19日)
雲南羅體彥、歐興義學者提出治療艾滋病新方法 (2004年11月18日)
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3年內升空 (2004年11月18日)
中醫葯治療脫發享譽世界 能使再生的頭發更亮澤 (2004年11月18日)
巡天遙看「千里眼」:我國初步建成對地觀測體系 (2004年11月17日)
我國成功研製出「膠囊內窺鏡」檢查消化系統疾病 (2004年11月17日)
廣西一科研成果解決甲狀腺傳統手術「毀容」難題 (2004年11月17日)
滬信息港裝上「超級腦袋」 中國進入超級計算前列 (2004年11月16日)
中國2020年前將發射100多顆衛星 形成對地觀測網 (2004年11月16日)
我國雜交粳稻育種獲得突破 比常規水稻增產20% (2004年11月16日)
中國建成新型衛星管理平台 實現自動智能化管理 (2004年11月16日)
佛山:「環保電子地圖」有效監測企業排污 (2004年11月12日)
中國研製的燃料電池轎車「超越二號」將批量生產 (2004年11月12日)
泛珠三角區域9省區擬組建全國最大環境監測網路 (2004年11月12日)
業內專家:2008年我國有望實現手機上看奧運 (2004年11月11日)
中國微小衛星技術獲突破 創新一號衛星運轉良好 (2004年11月11日)
中國加強對大熊貓保護研究 克隆大熊貓取得進展 (2004年11月11日)
我國發現「傳播阻斷候選瘧疾抗原」 (2004年11月10日)
高科技帶來簡易生活 1分鍾學打字 15分鍾測甲醛 (2004年11月10日)
保護珍貴文物 西藏將為「古格遺址」建立資料庫 (2004年11月10日)
中國首個環境監測小衛星星座已進入初樣研製階段 (2004年11月09日)
我國建成西北乾旱區沙塵暴資料庫 (2004年11月09日)
我國最大的近地天體望遠鏡安裝完畢進入調試階段 (2004年11月09日)
中國明年發射「神舟」六號飛船和大容量通信衛星 (2004年11月09日)
中國可錄光碟核心技術在深圳取得突破進展 (2004年11月08日)
中國最大近地天體望遠鏡安裝完畢已進入調試階段 (2004年11月08日)
心臟比常人大四倍 江蘇一罕見巨心患者成功「瘦心」 (2004年11月08日)
我國研究出24小時殺菌率近100%的纖維抗菌技術 (2004年11月05日)
我國腫瘤放療達到「精確制導」水平 副作用減少 (2004年11月05日)
中國民用飛機研製提速 正研究論證大型干線飛機 (2004年11月05日)
我國西北乾旱區沙塵暴預警與服務研究取得進展 (2004年11月04日)
退休老人陳繼忠發明「油水分離」獲專利 (2004年11月04日)
山鷹高級教練機將定型投產 (2004年11月04日)
我國探月計劃分三步 20年後有望實現太空游 (2004年11月03日)
「神六」宇航服研製成功 宇航員可在太空除衫 (2004年11月02日)
大豆超高產育種獲重大突破 最高畝產逾312公斤 (2004年11月02日)
艦船有了「中國芯」 國產燃氣輪機珠海航展面世 (2004年11月02日)
我國已研製成功三大系列直升機成熟產品 (2004年11月01日)
我國科學家嘗試用核酸干擾技術治療乳腺癌 (2004年11月01日)
「神六」明年兩人飛五天 航天員首進軌道艙生活 (2004年11月01日)
成活場景全球共享 卧龍的大熊貓也「上網」 (2004年10月28日)
中科大辦滅火機器人表演賽 學子欲以智慧勝火害 (2004年10月28日)
重慶農民種出五彩大米 色彩斑斕米香撲鼻(圖) (2004年10月28日)
我國菌草技術研究與應用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2004年10月27日)
深圳將建危險廢物處置設施 實現全程安全化無害化 (2004年10月27日)
全球最小的3G手機昨北京亮相 (2004年10月27日)
南京大學專家提出腫瘤細胞免疫分析新方法 (2004年10月26日)
我國航天測控用新方法對C星實施定點獲成功 (2004年10月26日)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古植物化學研究獲新突破 (2004年10月26日)
成吉思汗創立的蒙古汗國「國徽」復製成功 (2004年10月25日)
雪龍號考察船今日離滬挺進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 (2004年10月25日)
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清漂船」將在三峽庫區投入使用 (2004年10月25日)
黑龍江省歷時四年 培育成功「黑色馬鈴薯」 (2004年10月22日)
世界首例雜交旱稻誕生 (2004年10月22日)
中國古代72道制瓷工序在景德鎮完成復原圖並首展 (2004年10月22日)
外觀好看抗病性強 烏魯木齊:彩色土豆上市 (2004年10月21日)
國產首條垃圾焚燒發電示範線輸送設備在唐山誕生 (2004年10月21日)
新疆首次引種加拿大維達爾葡萄取得成功 (2004年10月21日)
車子似輪椅 電瓶當動力 首批地鐵爬樓車月底啟用 (2004年10月20日)
二氧化碳血管造影術臨床應用獲重大突破 (2004年10月20日)
群體監控 我國建第一個沿流域水電工程地震台網 (2004年10月20日)
中科院自動化所展示教育娛樂機器人等新成果 (2004年10月19日)
上海建成世界最大的「巨無霸」集裝箱起重機 (2004年10月19日)
中國第一顆業務型「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2004年10月19日)
世衛正式命名浙江首次發現的兩個人類新基因 (2004年10月18日)
世界首種彩色陶瓷在景德鎮面世 明年即可量產 (2004年10月18日)
雲南:覆蓋全省的遠程可視醫療網動工興建 (2004年10月18日)
先進技術製作的「立體地圖」首次亮相烏魯木齊 (2004年10月15日)
武漢協和醫院完成一例嚴重漏斗胸患兒矯形手術 (2004年10月15日)
陸軍集團軍測繪手段實現傳統技術到數字技術轉變 (2004年10月15日)
退伍軍人楊嘉能熱心研製開發勞動防護用品 (2004年10月14日)
高效集約化機采棉技術在新疆石河子推廣成功 (2004年10月14日)
「神舟」六號飛船擬明年升空 有望載兩名宇航員 (2004年10月14日)
國內惟一產業化電動車亮相 充電40元可跑350公里 (2004年10月13日)
北京新技術監考成人高考 「手機探測狗」反作弊 (2004年10月13日)
中國第一件納米免熨襯衫在京上市 (2004年10月13日)
河南研製成SARS快速檢測試劑 確診只用一個半小時 (2004年10月12日)
❽ 一張圖片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誕生內幕
時間:2007-3-2 評論 0 條 查看評論
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
1970年的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狂飆中,街頭遊行屢見不鮮,然而4月25日的遊行與以往不同——北京、上海、天津、沈陽、西安……全國各地,幾乎萬人空巷。因為此前的一天,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西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呼嘯升空。
「大躍進」與放衛星
1957年蘇聯人造衛星上天,舉世震驚。中國高層極為重視,指示中國科學院密切關注有關情況。中國科學院將研製人造衛星列為1958年的重點任務。這項絕密的工作被定為代號「581」任務。
1958年的「大躍進」,堪稱「放衛星」之年。那年頭「爭上游」爭得十分狂熱,「放衛星」就變得極其荒唐:各行各業都爭著「放衛星」:某地「放衛星」畝產水稻3萬斤,某地又放「大衛星」畝產水稻13萬斤,某座高爐放衛星日產萬噸0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竟成了《人民日報》社論的標題。
其時,中國經濟各個方面距發射衛星的條件差得很遠,但在當時「大躍進」熱潮的影響下,科學院在6月份召開的「大躍進」動員大會上,提出放重型衛星,向1959年國慶十周年獻禮。一幫年輕人干勁十足,夜以繼日,苦幹了三個月。當年10月就在中國科學院躍進成果展覽會保密館里展出了衛星和火箭的設計圖和模型,包括載有科學探測儀器和小狗的兩個探空火箭頭部模型。而這些模型全是年輕的科技工作者用手工敲打出來的。實際上,這些年輕人對火箭、衛星知識的了解,還不如現在的中學生。
模型雖然做出來了,但由於科技人員缺乏火箭、衛星基礎理論知識,沒有設計資料、計算手段,總體設計參數難於選擇。試驗手段與測試條件更差,材料、元件供應不上……一大堆實際問題解決不了,衛星研製工作擱淺了。
遭「老大哥」冷遇
通過向「國慶獻禮」這一段的工作體驗,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深深地認識到:沖天的熱情不能代替科學,需要學習再學習。
1958年10月,根據中蘇科學技術協定,由趙九章、衛一清、楊嘉墀、錢驥等科學家組成的「高空大氣物理代表團」到前蘇聯考察,主要目的是考察衛星工作。
代表團到達後住進了莫斯科中國飯店,接待的人很熱情,今天安排參觀市容,明天安排參觀博物館,就是不安排到科學研究機構參觀。負責接待的人說,參觀衛星設備要赫魯曉夫批准,所以一直拖延著。以致代表團呆了兩個半月,僅考察了一些天文、電離層、地面觀測站等,未能參觀到衛星研製部門及有關的地面試驗設備。關於合作、技術援助問題更是沒有涉及。由於中蘇關系已開始緊張,蘇聯單方面取消了科技合作協議,中國派出的幾個科技代表團都受到了同樣的冷遇。
原本對前蘇聯很崇敬的科學家們深有感慨。當年積極提倡搞人造衛星的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先生說,「靠天,靠地,靠不住!發展宇航科學主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1
在前蘇聯雖然沒有達到考察衛星研製工作的目的,但蘇聯先進的工業和科技還是使中國的科學家們開了眼界。他們對比蘇聯和中國情況,意識到發射人造衛星是一項技術復雜、綜合性很強的大工程,需要有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強大的工業基礎作後盾。代表團在總結中寫到,發射人造地球衛星中國尚未具備條件,應根據實際情況,先從火箭探空搞起。同時,應立足國內,走自立更生的道路。
1959年1月21日,主持領導衛星研製工作的張勁夫向科學院傳達了鄧小平的指示,「衛星明後年不放,與國力不相稱」。「衛星還是要搞,但是要推後一點」。根據中央的方針,張勁夫提出「就湯下面」,因國家經濟困難,暫停衛星研製工作,集中力量先搞探空火箭。
「651」任務
由於縮短了戰線,中國很快在探空火箭研製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1960年2月,中國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此後,各種不同用途的探空火箭相繼上天,有氣象火箭、生物火箭等。1964年6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成功;10月,爆炸成功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此時,中國在衛星能源、衛星溫度控制、衛星結構、衛星測試設備等方面都取得了單項預研成果。此時中國的科學家們覺得發衛星可以提上日程了。
1964年12月全國三屆人大會議期間,當年積極倡導中國要搞人造衛星的趙九章,提筆上書周恩來總理,建議開展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與此同時,知名科學家錢學森也上書中央,建議加速發展人造衛星。
1965年5月,周恩來總理指示科學院拿出第一顆人造衛星具體方案。負責衛星總體組的錢驥,帶領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很快便拿出了初步方案,歸納為三張圖一張表:用紅藍鉛筆畫成的衛星外形圖、結構布局圖、衛星運行星下點軌跡圖和主要技術參數及分系統組成表。
該方案先後拿到文津街3號科學院院部和國防科委大樓,分別向張勁夫等科學院領導和羅舜初等國防科委領導作了詳細匯報,並由錢驥等直接向周恩來總理作了匯報。當周總理知道錢驥姓錢時風趣地說:我們的衛星總設計師也是姓錢啊,我們搞尖端的,原子、導彈和衛星,都離不開「錢」啊!
1965年8月,周總理主持中央專委會議,原則批准了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確定將人造衛星研製列為國家尖端技術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並確定整個衛星工程由國防科委負責組織協調,衛星本體和地面檢測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載火箭由七機部、衛星發射場由國防科委試驗基地負責建設。因是一月份正式提出建議,國家將人造地球衛星工程的代號定名為「651」任務。全國的人、財、物遇到「651」均開綠燈,這樣中國衛星就從全面規劃階段,進入工程研製階段。
重量上要超蘇美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科學院受國防科委委託,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方案論證會,歷時42天。會上,錢驥報告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方案。與會的軍、民包括海、陸、空方面的120多位專家,對發射人造衛星的目的、任務進行了反復論證。
這個代號為「651」的會議上確定: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為科學探測性質的試驗衛星,其任務是為發展中國的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氣象等各種應用衛星取得基本經驗和設計數據;發射時間定在1970年;成功的標志是「上得去、抓得注聽得見、看得見。」
會上較為保密論證的一個議題,便是中國第一顆衛星重量如何確定。這一問題涉及到導彈武器的水平。因為早期發射衛星的運載工具,都是在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放衛星實質上是展現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雖然中國衛星工程起步較晚,但專家們都認為中國的起點要高,第一顆衛星在重量、技術上要做到比美、蘇第一顆衛星先進。蘇聯第一個衛星重量83.6公斤,美國的第一顆衛星只有8.2公斤。會議最後確定中國第一顆衛星為100公斤左右(實際上,最後上天時是173公斤)。
鋁板琴奏出「東方紅」
30年前上街遊行的人們可能已忘記了當時的慶祝場面,但衛星從太空中發出的「東方紅」悠揚樂音卻長久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提起「東方紅一號」的命名、樂音的誕生,不能不談到中國航天事業中一位默默無聞的鋪路人--何正華。
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呼叫信號是嘀嘀噠噠的電報碼,遙測信號是間斷的。中國的衛星信號應該是什麼樣的?衛星總體組的組長何正華認為,中國應該超過蘇聯,發射一個連續的信號,且這個信號要有中國特色,全球公認。當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外呼號是「東方紅」樂曲,某種意義上「東方紅」也成了「紅色中國」的象徵。出於對毛澤東的崇敬,何正華亦提出了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的建議。這些提議在「651」會議上得到了專家的贊同。1966年5月,經國防科工委、中國科學院、七機部負責人羅舜初、張勁夫、裴麗生、錢學森等共同商定,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取名為「東方紅一號」。1967年初正式確定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要播送《東方紅》音樂,讓全球人民都能聽到中國衛星的聲音。
由於當時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中,播送「東方紅」樂音不僅是科研任務,也成了責任重大的政治任務。如果衛星上天後,變調或不響,按「上綱上線」的說法,無疑是重大的政治問題,研製者就有可能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在沉重的思想負擔和精神壓力下,何正華和樂音裝置的主要設計者劉承熙冒著政治風險,開始了他們技術上的探索,解決了樂音錯亂和樂音變調等一系列問題。「東方紅」樂音最後採用電子音樂,用線路模擬鋁板琴聲奏出。樂音裝置的第一批正樣產品,是1968年上半年在重慶一家工廠生產的,由於當時生產秩序極不正常,產品中許多元件出現虛焊現象。最後上天的產品是由上海科學儀器廠重新生產的。
紅海洋中的「一塊綠洲」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工程的整個研製工作,大部分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最動亂的年月里進行的。那時席捲全國的「紅色風暴」沖擊到承擔衛星工程任務的每一個單位。1967年初,中國科學院和七機部及下屬單位均被「群眾組織」奪權,衛星設計院的原來的領導都「靠邊站」了,很多的科學家當時被定為「反動學術權威」、「特務」、「牛鬼蛇神」遭到批鬥。即使普通的科技人員,也有不少親屬和社會關系在運動中受到沖擊和株連。衛星的研製工作與「革命」發生了沖突。
當時的「革命」要求大家手捧「寶書」,口念語錄,心地虔誠地表忠獻忠。衛星研製只能等參加完「革命」才能去做,否則就會被扣上「不突出政治」的帽子。科學家被批判時,科技業務骨幹還要參與陪「斗」。武鬥不斷,交通受阻,器材供應不上,衛星研製事業已面臨夭折的危險。
在這種情況下,1967年初,周恩總理來與聶榮臻副總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宣布: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任院長,編入軍隊序列,不開展「文化大革命」的「四大」(即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空間技術研究院從許多單位抽調出精兵良將,把分散在各部門的研究力量集中起來,實行統一領導,使科研生產照常進行,保證了中國第一顆衛星的如期發射。
在空間技術研究院建院之初,研製衛星所需的物質條件十分缺乏,如測試設備少,試驗設備不齊,加工設備不足等等。衛星製造廠是由科學儀器廠轉產的,在人員、技術、設備和管理方面都面臨很多困難。鉚接,是衛星製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可當時衛星廠未乾過,在衛星的初樣和試驗階斷,沒有鉚槍,更沒有固定工件的桁架,工人們就靠一把小錘,用自己的身體當桁架,將鉚釘一個個敲上去。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衛星廠解決了鉚接、陽極化電拋光、光亮鋁件大面積鍍金、鋁件熱處理等多項工藝問題。
為了檢驗設計的正確性與合理性,「東方紅一號」衛星從元件、材料,到單機分系統以至整星都要在地面進行多種環境模擬試驗。發射場預定發射衛星的時間氣候寒冷,而衛星廠又沒有符合要求的試驗場地,「熱控試樣星」的試驗是1968年的夏季於海軍後勤部的一個冷庫中進行的。很多的困難都是靠科技人員因陋就簡、土法上馬、群策群力解決的。衛星上天後,許多國際友人來空間技術研究院參觀衛星,當時的環境條件讓參觀者大為感嘆:「東方紅一號」能誕生,是個奇跡!
難忘4.24
1970年4月1日,裝載著兩顆「東方紅一號」衛星、一枚「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專門列車到達中國西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4月份的西北戈壁灘上,白天也要穿棉衣,到夜間,裹著皮大衣也感到寒冷。在離地面30多米高的龍門塔工作平台上,科技人員不分白天黑夜,排除一切故障,一次次地測試。
1970年4月24日3點50分,周恩來總理電話告知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毛澤東主席已經批准這次發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勁,過細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為祖國爭光。
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新聞公報剛發表,頃刻間,首都北京燈火通明,鑼鼓聲四起,鞭炮齊放,人們帶著「文革」時代特有的狂熱,湧上街頭高呼著「毛主席萬歲」、「慶祝文化大革命的偉大勝利」、「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勝利萬歲!……
然而,為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傾注了全部心血的趙九章先生卻未能等到這一刻。無端受誣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已經含冤去世。不少的科學家是在「牛棚」中聽到「東方紅」樂音的。
「東方紅一號」衛星升空後,星上各種儀器實際工作的時間遠遠超過了設計要求,「東方紅」樂音裝置和短波發射機連續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遙測參數,為後來衛星設計和研製工作提供了寶貴的依據和經驗。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的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
❾ 快影怎麼製作漫畫長圖
摘要 首先打開美圖秀秀軟體,這里我們需要用到的是【美化圖片】功能,點擊進入即可。
❿ 錄音:天津城市建設成果圖片展 閱讀短文
錄音:天津城市建設成果圖片展 ;
各位聽眾: :
「天津城市建設成果圖片展」作為2002國際住房與規劃聯合會第46屆世界大會的內容之一,將如期開展。昨日上午,大會籌委會負責人再一次對展覽籌備情況進行了檢查,記者也來到位於大會主會場側邊的展廳先睹為快。
(現場檢查音響) i
(壓混)籌委會的同志認真地審定著每一幅照片,每一段文字介紹,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市容委總工程師劉紅堯告訴記者: ;
(錄音)「現在的布展狀況已經審查過兩次了。因為來的好多都是外國朋友,我們想通過這次展覽盡量把我們天津市發展的歷史和最近舊城改造的一些情況介紹給外國朋友和全國來的代表。這次檢查以後還要根據大家提的意見補充、完善、調整。像規劃方面的內容都是第一次對外公布。」 j
記者在展廳看到,展覽共分十三個部分,以大量圖片為主,附以中英文介紹。每一幅圖片都非常精彩,從最佳角度展現著一處處津城美景。天津市城市科學研究會副會長王明皓說:這些照片都是專業人員從專業角度拍攝的。 i
(錄音)「這些圖片都是規劃院組織的,規劃院本身就是考慮如何將城市藝術、城市景觀結合起來的。這次展出的好多照片都考慮到了城市美、整體美,特別強調建築本身的美和環境的配合,講究構圖,建築的韻律、線條、色彩都充分用上了。」 i
這些精美的照片就來自於我們這座日新月異的城市,照片上的地方可能我們每天都會路過,王明皓會長希望每一位市民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多發現一些存在於生活中的美:
(錄音)「希望大家對我們的城市多關心,在路上走的過程中:站下來看看,就是很莢的。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城市的美像交響樂的美。
相信在不斷發現城市美的過程中,我們都會更熱愛我們的城市。
1文中加點字「認真」能否刪去?為什麼?
2.這次建設成果圖片展的目的是什麼?請結合文中的相關句子來 回答。
-
3.倒數第三段中說「這些精美的照片就來自於我們這座日新月異的城市,」說照片的「精美」,文中哪些語句對之進行了說明,請找出來。
4.文章中「錄音」內容可否刪去?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