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諾貝爾化學獎的成果之一

諾貝爾化學獎的成果之一

發布時間:2022-01-25 04:09:11

⑴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

1914年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 美國 「精確測定了大量化學元素的原子量」

1932年 歐文·蘭米爾 美國 「對表面化學的研究與發現」

1934年 哈羅德·克萊頓·尤里 美國 「發現了重氫」

1946年 詹姆斯·B·薩姆納 美國 「發現了酶可以結晶」

1946年 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 美國 「制備了高純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質」

1946年 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國

1949年 威廉·吉奧克 美國 「在化學熱力學領域的貢獻,特別是對超低溫狀態下的物質的研究」

1951年 埃德溫·麥克米倫 美國 「發現了超鈾元素」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美國

1954年 萊納斯·鮑林 美國 「對化學鍵的性質的研究以及在對復雜物質的結構的闡述上的應用」

1955年 文森特·迪維尼奧 美國 「對具有生物化學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別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國 「發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進行年代測定的方法,被廣泛使用於考古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以及其他學科」

1961年 梅爾文·卡爾文 美國 「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1965年 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國 「在有機合成方面的傑出成就」

1966年 羅伯特·馬利肯 美國 「利用分子軌道法對化學鍵以及分子的電子結構所進行的基礎研究」

1968年 拉斯·昂薩格 美國 「發現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關系,為不可逆過程的熱力學奠定了基礎」

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國 「對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別是對其氨基酸序列與生物活性構象之間的聯系的研究」

1972年 斯坦福·摩爾 美國 「對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與其化學結構之間的關系的研究」

1972年 威廉·霍華德·斯坦 美國

1974年 保羅·弗洛里 美國 「高分子物理化學的理論與實驗兩個方面的基礎研究」

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國 「對硼烷結構的研究,解釋了化學成鍵問題」

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國 「分別將含硼和含磷化合物發展為有機合成中的重要試劑」

1980年 保羅·伯格 美國 「對核酸的生物化學研究,特別是對重組DNA的研究」

1980年 沃特·吉爾伯特 美國 「對核酸中DNA鹼基序列的確定方法」

1980年 羅德·霍夫曼 美國

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國 「對特別是金屬配合物中電子轉移反應機理的研究」

1984年 羅伯特·布魯斯·梅里菲爾德 美國 「開發了固相化學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國 「在發展測定晶體結構的直接法上的傑出成就」

傑爾姆·卡爾 美國

1986年 達德利·赫施巴赫 美國 「對研究化學基元反應的動力學過程的貢獻」

1986年 李遠哲 美國

1987年 唐納德·克拉姆 美國 「發展和使用了可以進行高選擇性結構特異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1987年 查爾斯·佩德森 美國

1987年托馬斯·切赫 美國

1990年 艾里亞斯·詹姆斯·科里 美國 「發展了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學」

1992年 魯道夫·馬庫斯 美國 「對化學體系中電子轉移反應理論的貢獻」

1993年 凱利·穆利斯 美國 「發展了以DNA為基礎的化學研究方法,開發了聚合酶鏈鎖反應(PCR)」

1994年 喬治·安德魯·歐拉 美國 「對碳正離子化學研究的貢獻」

1994年 馬里奧·莫利納 美國

1994年 弗蘭克·舍伍德·羅蘭 美國

1996年 羅伯特·柯爾 美國 「發現富勒烯」

1996年 理查德·斯莫利 美國

1997年 保羅·博耶 美國 「闡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機理」

1998年 沃爾特·科恩 美國 「創立了密度泛函理論」

2000年 艾倫·黑格 美國 「發現和發展了導電聚合物」

2000年 麥克德爾米德 美國

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諾爾斯 美國 「對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的研究」

2001年 巴里·夏普萊斯 美國 「對手性催化氧化反應的研究」

2002年 約翰·貝內特·芬恩 美國 「發展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鑒定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軟解析電離法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質譜分析」

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國 「對細胞膜中的離子通道的研究,發現了水通道」

2003年 羅德里克·麥金農 美國 「對細胞膜中的離子通道的研究,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的研究」

2003年 歐文·羅斯 美國

2003年 羅伯特·格拉布 美國

2003年 理查德·施羅克 美國

2006年 羅傑·科恩伯格 美國 「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的研究」

2006年 馬丁·查爾菲 美國

2006年 錢永健 美國

2006年 托馬斯·施泰茨 美國

2010年 理查德·赫克 美國 「對有機合成中鈀催化偶聯反應的研究」

2012年 羅伯特·萊夫科維茨 美國 「對G蛋白耦聯受體的研究」

2012年 布萊恩·克比爾卡

2013年 馬丁·卡普拉斯 美國 給復雜化學體系設計了多尺度模型

2013年 亞利耶·瓦謝爾 美國

2014年 埃里克·白茲格 美國 超解析度熒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

2014年 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 美國

2014年 保羅·莫德里奇 美國

2018年 弗朗西斯·阿諾德 美國 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於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

2018年 喬治·史密斯 美國

2019年 約翰·古迪納夫 美國 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的貢獻

⑵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研究成果

另據《今日美國報》10月8日報道,目前,三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已經應用於廢氣凈化及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研究中,並可用於優化汽車催化劑、葯物和太陽能電池的設計。報道稱,諾貝爾化學獎的頒獎時間正是美國洛杉磯的凌晨三點,被半夜叫醒而問到獲獎感受時,瓦謝勒表示,感覺好極了。美國化學協會主席馬蘭納對三位科學家獲獎十分興奮,她認為三位科學家的研究是理論和實驗的完美結合,有助於科學家解決那些僅靠實驗是無法理解的難題。

⑶ 2013諾貝爾化學獎的研究成果

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在新聞稿中解釋了三位獲獎者的研究成果。
他們說,卡普拉斯、萊維特和瓦謝爾研究的開創性在於,他們讓經典物理學與迥然不同的量子物理學在化學研究中「並肩作戰」。以前,化學家必須二選其一。依靠用塑料棒和桿創建模型的經典物理學方法的優勢在於計算簡單且能為大分子建模,但其無法模擬化學反應。而如果化學家選擇使用量子物理學計算化學反應過程,但巨大的計算量使得其只能應付小分子。為此,在20世紀70年代,這三位科學家設計出這種多尺度模型,讓傳統的化學實驗走上了信息化的快車道。
多尺度復雜化學系統模型的出現無疑翻開了化學史的「新篇章」。化學反應發生的速度堪比光速。剎那間,電子就從一個原子核跳到另一個原子核,以前,對化學反應的每個步驟進行追蹤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在由這三位科學家研發出的多尺度模型的輔助下,化學家們讓計算機做「做幫手」來揭示化學過程。例如,在模擬葯物如何同身體內的目標蛋白耦合時,計算機會對目標蛋白中與葯物相互作用的原子執行量子理論計算;而使用要求不那麼高的經典物理學來模擬其餘的大蛋白,從而精確掌握葯物發生作用的全過程。
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在當天發表的聲明中說,對化學家來說,計算機是同試管一樣重要的工具,計算機對真實生命的模擬已為化學領域大部分研究成果的取得立下了「汗馬功勞」。通過模擬,化學家能更快獲得比傳統實驗更精準的預測結果。
三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已經應用於廢氣凈化及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研究中,並可用於優化汽車催化劑、葯物和太陽能電池的設計。

⑷ 三位科學家因「對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獲得200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成果之一是通過構築核糖體的三

A、核糖體是蛋白質的合成場所,真核細胞中,核糖體的形成與核仁有關,A正確;
B、密碼子共有64種,其中有三個終止密碼不決定氨基酸,因此對應的反密碼子應有61種,即細菌體內的①共61種,B錯誤;
C、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其細胞結構中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C正確;
D、②表示mRNA,RNA是由四種核糖核苷酸組成的,D正確.
故選:B.

⑸ 介紹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的生平事跡和他們的主要貢獻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是,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英裔美國科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與日本科學家吉野彰共同獲得此獎,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3人將均分900萬克朗(約合人民幣650萬元)的獎金。

3位科學家研發的鋰電池,開啟了電子設備便攜化進程。自從1991年首次進入市場以來,鋰電池就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它可以儲存大量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使無化石燃料社會成為可能。

約翰·古迪納夫是美國固體物理學家,是二次電池產業的重要學者。他目前是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

斯坦利·惠廷厄姆現任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化學教授;

吉野彰是日本化學家,現任旭化成公司研究員、名城大學教授。今年97歲的古迪納夫成為有史以來年齡最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打破了2018年以96歲高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阿瑟·阿什金的年齡紀錄。他最早在美國耶魯大學就讀的專業是文學和數學,而化學只是大一時的選修課,但古迪納夫後來卻在鋰電池領域獲得輝煌成績,被形容為「為鋰電池而生」的科學家。多年來,他幾乎每天都前往實驗室,研究與鋰電池相關的課題,至今仍未退休。

追溯起來,上世紀70年代,世界石油危機成為學術界關切的問題。今年的獲獎者之一惠廷厄姆,正是從那時起致力於開發無化石燃料的能源技術方法。他與古迪納夫因在鋰電池領域取得的開拓性研究成果,在2015年被湯森路透預測為諾貝爾化學獎的候選人。

而從1981年開始研究鋰電池的吉野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做研究的原始動力是我的好奇心,它驅使著我前進。」

上述3人都被譽為「鋰電池之父」。多年來,鋰電池一直被各種諾獎預測「看好」,今日眾望終有所歸。

⑹ 諾貝爾化學獎的成果之一是對CO催化過程的研究,即一氧化碳在鉑催化劑作用下的反應,這一過程可以表示為:

A、鉑在①②③過程中,起到催化作用,它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會改變.故A正確;
B、CO?CO ad ,O 2 ?2O ad ,CO ad +O ad →CO 2 該過程無反應條件,所以,CO不需要達到著火點就能轉化為CO 2 .故B錯誤;
C、該反應是兩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所以是化合反應,該反應中鈣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後發生的變化,所以屬於氧化還原反應,故C正確;
D、CO?CO ad ,O 2 ?2O ad ,CO ad +O ad →CO 2 該過程不需要其他條件,就可將一氧化碳轉化為二氧化碳,這一反應原理應用於汽車尾氣處理,會使尾氣中一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而造成酸雨的主要氣體中還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等物質,所以,該反應不能治理酸雨.故D正確.
故選B.

⑺ 簡述近三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及主要成就

近三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及主要成就如下:

1.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英國科學家理查德·亨德森,以表彰他們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的貢獻

2.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弗朗西絲·阿諾德和喬治·史密斯以及英國科學家格雷戈里·溫特,以表彰他們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於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方面取得的成果。

3.2019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JohnB Goodenough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M.stanleyWhittl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學家AkiraYoshino,以表彰其在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方面作出的貢獻。

⑻ 近五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15年,托馬斯·林達爾,瑞典、保羅·莫德里奇,美國、阿齊茲·桑賈爾,土耳其

成就: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

2019年 ,約翰·B·古迪納夫,美國 、M·斯坦利·威廷漢,英國、吉野彰,日本
成就: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貢獻

⑼ 諾貝爾化學獎的成果之一是對CO催化過程的研究

B;
有催化劑的存在不一定就能轉變,有催化劑的情況,還是需要一定的溫度,只是活化能降低,所以著火點降低;
有問題請追問!

⑽ 2019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獲獎者是憑借什麼成果獲獎的

諾貝爾獎項一共有五項,分別是化學、物理、生物、文學以及和平獎項,這幾個獎項無論頒給誰都是一個極大的肯定,至今,諾貝爾獎的頒發已經有了118年的歷史了,到現在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也是很多的了。


鋰電池的發展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可以說是十分普遍的,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會有有鋰電池的身影,在手機上就會使用到鋰電池,而鋰電池便可以說是我們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了。

這次三人對鋰電池的開發上做出了進一步的改變,鋰電池也有了質的飛躍,所以我們能獲得諾貝爾獎也就不奇怪了。

閱讀全文

與諾貝爾化學獎的成果之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