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地質礦產勘查項目成果驗收申請表

地質礦產勘查項目成果驗收申請表

發布時間:2022-01-25 00:55:51

Ⅰ 地質調查項目的成果

一、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含義

廣義上,地質調查成果可以表述為:在一定的地質理論指導下,運用一定的地質方法和手段,由專門的地質技術人員對客觀地質體取得的認識。在社會經濟的應用當中,地質成果是指「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提供的各種階段性或最終的礦產資源儲量和地質資料」。

在上述的成果定義中,包含了以下幾方面的理解:

(1)地質調查成果是在一定的地質理論指導下取得的。不同的客觀地質體,需要不同的地質理論,地質理論與客觀地質體相一致。如在岩漿岩區開展地質工作,必須運用岩漿岩地質學理論指導地質工作。

(2)運用一定的地質方法和手段。不同的地質工作、不同的地質工作階段需要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如地質填圖、鑽探、物探、化探等。

(3)地質工作的對象是客觀地質體。這個客觀地質體主要是指地球上的客觀地質體,因為目前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提供的物質原料仍然來源於地球。但是天體地質學也可以對諸如月球、火星等其他天體上的地質自然現象進行研究,取得地質成果。

(4)地質調查成果是由專門的地質技術人員取得的。說明地質工作是一種研究工作,需要專門的技能和理論。

(5)地質調查成果是一種信息「產品」,是用報告、圖表、數據、實物、模型等綜合表達方法描述對客觀地質體的認識,並提出對客觀地質體的評價,包括客觀地質體位置、數量與質量、價值、成因、規律和運動等。

地質調查成果是地質成果的主體成果,地質調查成果大多數是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的成果。以項目形式取得的成果就是地質調查項目成果。

二、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特徵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屬於科技成果,它既有科技成果的一般特徵,又有自己的特殊性。科技成果是指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試驗研究、調查考察取得的具有一定實用價值或學術意義的結果,包括研究課題結束,已取得的最後結果,研究課題雖未全部結束,但已取得的可以獨立應用或具有一定學術意義的階段性成果。研究工作的一般工作進展不屬於階段性成果。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信息性。地質調查項目成果資料是一種信息「產品」,通過地質調查活動,獲得對客觀地質體的認識和了解,提交反映客觀地質體情況和礦產儲量的地質調查報告,通常用文字、圖表、影像、數據來表達,還有一些具有代表意義的實物資料。

(2)述實性。地質調查成果是按地質調查的規則取得的對客觀地質體的認識,這種認識是調查取得的,是客觀存在的,即使有推測的成分,也是按照允許的規則所作的主觀判斷。例如,經過地質調查查明了一條斷層的傾向、走向、規模及斷層的性質,並對其活動性質作出的評價,都是客觀存在的,經驗證查實的,具備一定的精度和准確性,可以用於國民經濟規劃和建設的地質依據。

(3)地質調查成果產出的周期長。地質調查活動以地質調查項目為單元進行,一個地質調查項目從開始立項到最終提交地質調查報告通常需要幾年的時間,有的勘查項目,從普查到勘探甚至需要幾十年的時間,無論是階段性成果還是最終成果的產出,都不是在短期內所能完成的。

(4)地質調查成果既有使用價值,又具有潛在價值。有效的地質調查成果可以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是地質調查成果的使用價值。地質調查成果中的各種地質資料對於國民經濟各部門來講具有現實的使用價值,而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則是一種潛在的使用價值,會在以後的礦產開采中得到體現。

馬克思說:「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的價值。」地質調查活動既然是生產與科研的統一,其勞動也是科研的一部分,勞動的耗費凝結在地質調查成果中,形成地質調查成果的價值。

(5)地質調查成果的公益屬性與排他性。從地質調查成果的經濟屬性來講,公益的地質調查工作由政府投資進行,其成果無償向社會公眾提供使用,為政府規劃決策和商業投資提供基礎依據。而商業地質勘查成果則具有排他性,其成果往往表現為礦權(包括探礦權和采礦權)和勘查評價報告,在經濟活動中可以作為無形資產參與投資、轉讓等商業運作。

三、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表達形式與內容

1.表達形式

如上所述,地質調查項目成果是一種信息產品,與工農業產品和一般的信息產品不同。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其本質是用一種合適的方式,對認知的客觀地質體的形體、成分、規律、成因的表達,其目的是將取得的認知應用於現實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因此,有其特殊的表達方式。它既包括項目完成後提交的成果報告、礦產資源量、科研成果、相關軟體和技術方法,也包括了調查和研究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原始資料。地質調查項目成果一般有以下幾種表達方式:

(1)紙介質為載體的成果報告。目前仍然是地質調查成果的主要表達形式,如各類地質調查評價報告、專題報告、各類圖件表格、照片、影像、在各類專業刊物上發表的論文等。

(2)計算機為載體的成果報告。包括紙介質的成果報告直接轉化成的各類電子文檔、資料庫,平面的、立體的、動畫的模擬、演示系統,計算軟體等。

(3)實物資料。如需要保存的岩(礦)心、樣品、標本等。

(4)原始資料。野外地質調查過程中取得的原始記錄、原始數據、原始圖件等。原始資料是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原始資料的綜合整理、研究,形成了可提供社會使用的成果形式。

2.成果分類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建立國土資源科學技術成果管理的新體系,實現對國土資源科技成果的科學化、規范化管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科技成果共享和轉化,國土資源部於2001年制定了科技成果管理辦法,將國土資源科技成果分為4類:

(1)基礎研究類科技成果;

(2)應用基礎研究類科技成果;

(3)技術開發類科技成果;

(4)軟科學類科技成果。

在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管理辦法中,沒有對上述4種成果內容進行詳細說明,天津市科委2001年制定的科技成果管理細則,將科技成果劃分為3類,可以借鑒。

(1)理論成果

指闡明某一自然現象、特徵、規律及其內在聯系的在學術上具有新見解,並對科學技術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理論成果。

(2)應用技術成果

1)具有新穎性、先進性和實用價值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計和生物、礦產新品種以及計量、標准、科技信息、環境科學等研究成果。

2)科技成果在應用推廣、轉化過程中取得新的進展、創造或與之配套的科技成果(包括工藝技術、檢測方法等)。

3)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取得的科技成果。

(3)軟科學研究成果

為推動決策科學化和管理現代化,對促進科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起重大作用,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直接應用的研究成果。

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地質調查項目成果按項目性質分為3類:

(1)地質調查評價類報告(包括區域地質、礦產地質、區域地球物理、區域地球化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遙感地質等)。其中包括:

1)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報告、說明書及地質圖;

2)礦產資源調查評價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3)水文地質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4)環境地質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5)地球物理調查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6)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7)航空物探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8)航空遙感攝影成果報告及有關圖片;

9)遙感地質解譯成果報告及有關圖件;

10)地質調查科技項目成果報告;

11)礦產勘查報告。

(2)技術方法類報告(包括物探、化探、鑽探工藝、遙感技術、實驗測試、信息技術等)。其中包括:

1)實驗測試新方法、新工藝和新流程;

2)物探、化探新方法;

3)地質施工新方法或新工藝;

4)消化、吸收或引進新技術研究的新成果;

5)地質調查技術標准。

(3)研究類報告(包括基礎研究、戰略研究、規劃編制、標准制定、管理制度制定、資料庫建設、重大項目預研究等)。其中包括:

1)地質調查科技信息;

2)地質調查管理科學;

3)為政府決策和規劃部署進行的戰略研究;

4)地質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結合的宏觀研究等。

上述成果內容側重於成果的表達,或者說側重於可以提供用戶使用的成果形式,而將原始資料作為科技檔案的管理內容,歸入了地質資料的內容。實際上,地質調查的主要任務是對客觀地質體和地質現象認識取得的客觀、公正、科學的數據,經過整理加工以後直接提供社會使用,而這些數據恰恰存在於原始資料當中。因此,對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不同認識,決定了對地質調查項目取得的原始資料的對待方式和管理形式。

Ⅱ 要不斷加強地勘單位的地礦文化建設——以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為例

周強 楊濤

(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鄭州 450012)

摘要 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以突出基層一線、宣傳重大項目、弘揚河南新地礦精神為抓手,通過外宣、網路、常規手段和文娛形式,整合媒體資源,強化對河南新地礦精神的宣傳。

關鍵詞 找礦突破 地質服務 地礦文化

河南省地勘局積極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努力服務全省經濟發展,較好地在實現中原崛起中發揮資源帶動作用、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發揮地學支撐作用、在實現科學發展中發揮環境保障作用、在實施「走出去」戰略中發揮開路先鋒作用、在國土資源規劃與管理中發揮業務支撐作用,地質礦產勘查成績卓著,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發現和評價了大批礦產資源,確立和鞏固了河南省資源大省、礦業大省的地位。

河南省地勘局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地礦文化建設,但目前,地勘單位的地礦文化建設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是零散而不系統。由於缺少統一策劃,雖然有著生動的實踐,卻沒有形成系統,削弱了影響力。

二是缺少有影響力、震撼力的作品。缺少一個有影響力的平台,向社會推出自己的作品,構築精神高地於地礦職工心靈之上。

三是向社會宣傳不夠。由於宣傳不夠,社會不了解地勘單位,缺乏大家的共鳴和認知。

「一個沒有文化的單位是走不遠的單位。」各地勘單位要以地礦文化建設為重點,打造屬於自己的文化品牌。地勘單位不但要成為地質找礦的先行者,也要成為地質文化建設的先行者!在行業文化建設方面,地勘單位也要開風氣之先,走在前頭。

2008年以來,河南省地勘局根據地質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提出了建設河南新地礦的發展道路,並找到了實現路徑。就是:「找礦、服務、促發展」的「職能定位」,發展地質事業和地礦經濟的「戰略取向」,「兩個確保」(確保國家和我省下達的地質任務全面完成,確保地礦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工作目標,「兩個主力軍」(全省地質找礦主力軍和地質服務主力軍)的主體定位,「兩大建設」(重大項目建設和能力建設)的重要抓手,「兩個並重」(資源與環境並重,立足省內與「走出去」並重)的戰略布局。在該局黨的工作會議上,黨委書記、局長張錦同明確要求「以突出基層一線、宣傳重大項目、弘揚河南新地礦精神為抓手,通過外宣、網路、常規手段和文娛形式,整合媒體資源,強化對河南新地礦精神的宣傳。」為此,他們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 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構築地礦文化高地

新時期,河南省地勘局眾多地勘單位不約而同地在「三光榮」傳統、「四特別」精神基礎上,創新著地礦文化內涵。如地調院、地勘四院等在新疆、西藏喊出「缺氧不缺精神」的豪言壯語,地礦二院在非洲彰顯「敢為人先」的精神,地勘二院在新疆新昆侖會戰中提出、環境二院在抗旱打井工作中提出了發揚「三勇一大」精神(勇於挑戰、勇挑重擔、勇於負責、顧全大局)等。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該局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形成了河南特有的地礦文化建設內涵。

一是在全省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中爭取了有利政策。2012年,該局積極向省委、省政府爭取政策支持,保留局屬事業單位21家,其中20家為財政全供事業單位,爭取了比較有利的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發放政策和地勘事業單位經費財政全額撥款政策。二是成立了國有地勘企業集團。2012年7月中旬,該局豫礦資源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標志著全局事業、企業兩條發展主線更加明晰,事業企業分體運行的格局基本形成。三是搭建了事業企業共同發展的制度平台。既擁有地位穩固的事業單位,又擁有實力雄厚的企業,這是廣大幹部職工長期為之奮斗的「夢想」。四是謀劃支撐全局經濟發展和能力提升的大項目。2009年開始,每年都要在全局范圍內篩選出20個左右的局級重大項目、50個左右的院級重大項目,實施「2050」工程,全力予以保障,謀求重點突破,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將其培養成地礦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新支柱。

一系列改革措施,促進了地質找礦突破,促進了地勘單位發展,也有力地帶動了該局地礦文化建設。

1.1 弘揚地質文化

每年評出十大找礦成果和十大找礦發現,對項目帶頭人給予獎勵。組織有關人員對重大找礦成果進行宣傳報道,擴大地勘單位的影響力。對有影響的重大成果,組織專業人員撰寫幾內亞地質找礦、嵩縣模式報告文學。中央電視台和河南衛視分別采訪地調院在豫西南、航遙中心在小秦嶺找礦的地質隊員,產生了極大的反響。

1.2 弘揚勞模文化

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突出勞動光榮這個時代主旋律。局屬重點項目,加強該局標准化營地建設。給營地統一配備空調、辦公桌、床鋪等用品和修建標准化洗澡間、廁所等,努力改善野外一線職工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職工野外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

1.3 弘揚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

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河南地勘局積極倡導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處處彰顯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承擔小秦嶺地區接替資源勘查任務的第一地質調查院首次將構造蝕變控礦模型概括為「一街五巷三層樓」。其中「一街」指主控礦斷裂,「五巷」指與主控礦斷裂平行的同序次含礦斷裂;「三層樓」指的是圍岩蝕變分帶或成礦元素的地球化學軸向分帶。中國工程院院士裴榮富指出,該項目對小秦嶺金礦田深部開展了定位定量預測,圈定了深部成礦預測區,對小秦嶺開展深部找礦具有較好的示範指導意義。經勘查驗證,已經發現5個特大型金礦、1個中型金礦,新增金金屬資源量/儲量112.5噸,可延長相關礦山服務年限10~20年,證實了小秦嶺地區仍具良好找礦前景。

2 在地質服務工作中構築地礦文化高地

近年來,河南省地勘局積極拓寬地質服務領域,緊密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中原經濟區建設需求,持續提升地質服務工作水平。圍繞中原經濟區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科學論證並盡快啟動地質環境保障工程,以此提高地質服務的預見性、主動性、計劃性,創新地質服務工作機制,使地質工作更好地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為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服務,為重大工程建設服務,為改善民生服務。

近年來圍繞中原城市群建設和城鎮化發展,該局開展了多目標、多參數、三維城市地質調查,鄭州、洛陽、開封、平頂山等城市地質調查成果為城市規劃與建設提供了基礎資料。相繼完成了焦作雲台山、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的申報與建設,並申報建設了鄭州黃河、洛寧神靈寨、信陽金剛台、山西壺關等一系列國家地質公園,實施了京珠高速、鄭洛高速、合徐高速等地質災害勘查與施工等。承擔的河南省環境地質基本問題研究課題,項目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2.1 弘揚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源泉。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中,該局增強生態意識,適應時代需求,擔當社會責任,把弘揚生態文化作為單位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積極將生態文化建設融入地質環境治理、礦山環境修復治理中,積極倡導地勘單位要成為弘揚生態文化的先行者和踐行科學發展的排頭兵,自覺先行,做出示範,為推進生態文化建設、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2.2 弘揚科普地質文化

在地質公園建設中,他們積極將地質科普、地學文化融入其中,增加地質科普和地學文化在地質公園中的含金量;定期對地質公園解說員進行地質科普培訓,擴大地勘單位和地質工作的影響力。

2.3 弘揚主動作為和科技創新精神

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中,地質隊員處處體現出主動作為、敢於創新的精神。他們積極在「礦山復綠」工作中主動作為、在推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中主動作為、在服務重大工程建設中主動作為、在減災防災及服務民生中主動作為、在創新地質工作服務機制中主動作為。他們加強科技創新能力,積極佔領地質科技的「制高點」,掌握更多的「絕活」和「殺手鐧」。全局先後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後研發基地各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土資源部野外觀測教學基地3個,廳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個、重點實驗室1個。

2010年7月18日,河南省地勘局測繪信息院投資2350萬元的地質信息連續採集運行系統(簡稱河南GICS)建設工程經過一年的試運行,已通過了有關專家的驗收。

「河南GICS」是一個涉及空間技術、現代網路技術、現代測繪技術等多種技術集成的實用化體系,其主要目的是滿足河南省數字地質、大地變形檢測、地質災害檢測與預警、礦產資源管理、城市地質調查、地質環境監測等地質信息實現實時動態連續化的需要。

在驗收會上專家們一認為:該工程率先在全國建立了省級地質信息採集系統,標志著地質信息連續採集運行系統將成為河南省地質工作服務全省經濟發展的新平台,將滿足對地質信息採集的精度和速度越來越高的要求。

3 在和諧隊伍建設中構築地礦文化高地

通過文化平台、文化園地、文化活動的建設與開展,充分發揮地礦文化在促進單位發展的導向作用、塑造團隊精神的凝聚作用、促進職工奮進的激勵作用、陶冶思想情操的教育作用和樹立河南地礦品牌的宣傳作用,使和諧地礦建設呈現出繁榮景象。

3.1 精心打造文化載體,廣泛傳播地礦文化

在該局網站的示範、帶動下,全局20多個地勘單位創辦了地礦文化內部網站和刊物,發現和培養了一批地礦文化新人,也使兩個文明建設成果得以及時傳播和分享。

3.2 蓬勃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大力弘揚河南新地礦精神

該局發起成立河南省地礦系統文學藝術聯合會,下轄文學、書法、攝影、美術、音樂舞蹈5個專業委員會。不斷創新地礦文化載體,豐富地礦文化內容,突出地礦文化特色。精心提煉新時期地礦精神的豐富內涵,組織報告會、文工團分區域巡迴報告演出,大力弘揚河南新地礦精神。

3.3 加強質量技術文化建設,提升職工隊伍的業務水平

該局成功舉辦了測量、地質勘查、工程勘察、鑽探等多項技術比賽,點多、面廣、影響大、效果好,不斷提升了職工隊伍的業務水平。

3.4 機關文化牆建設,展示濃郁的河南地礦文化氛圍

為進一步推進地礦文化建設,各單位都建立了機關文化牆。文化牆所展示的作品,均為河南地礦文聯會員的書法、繪畫、攝影原創作品,鮮明地展現了河南地礦人的工作與生活場景,成為河南地礦局地礦文化建設獨具特色的陣地。

3.5 集中展現文化成果,繁榮地礦文化建設

年終出一本畫冊、一本文學作品集、一次攝影作品展覽、一部專題片。這些成果,鼓舞了士氣、凝聚了人心,推進了和諧地礦建設的繁榮。

Ⅲ  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的現狀

(一)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是全國地質勘查的行業主管部門

在1988年以前,我國地質勘查管理體制經歷了多次變革。其間,國務院雖也授權地礦部對地質勘查的某些工作進行歸口管理,但並沒有形成行業管理的概念。在1988年機構改革中,根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地質勘查產業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對地礦主管部門的性質、任務、職能進行了重新定位,明確了地質礦產部作為國務院領導下的綜合管理全國地質礦產工作的政府職能部門,也是全國地質勘查的行業主管部門。

通過對地礦主管部門職能、職責的調整和變化,確定了其職能轉變的基本導向之一,是地勘工作管理由實際上的部門管理向行業管理為主的方向轉變。地勘行業管理從此走上了制度化的軌道,地勘行業的改革與發展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制度、組織的保證。在1993年機構改革中,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的行業管理職能得到進一步強化。

(二)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的職責和任務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礦產部職能設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4]48號)文,國家賦予地礦行政主管部門對地勘行業進行行業管理的職能與許可權,地勘行業管理的基本職責范圍與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組織編制、指導實施地質勘查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及有關專項計劃,參與制定地質勘查工作體制改革與發展的戰略、方針、技術經濟政策和各項法規制度,統一部署、協調地質勘查工作,負責編制國撥地勘費、國家(中央、地方)所得礦產資源補償費和地質勘查基金分配計劃,參與礦產資源供需形勢論證與技術經濟評價工作,組織開展重要的地質勘查活動及有關經驗交流,以及匯總地質科技、教育的規劃、計劃,組織制訂發展地質市場的政策法規與規劃、計劃等,並對各項有關政策和法規、制度、規劃、計劃等進行實施指導和檢查監督。

(2)負責地質勘查單位(含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海洋地質、航空遙感地質、地質測繪)、岩礦測試單位及礦產勘查企業、事業的資質管理,制訂相關的資質標准,進行資質審查認證;負責地質勘查項目登記管理工作,包括除礦產勘查項目以外的地質勘查項目的勘查權的授予、登記、變更、延續、注銷等管理工作;負責調查處理勘查權屬糾紛,保障勘查者的探礦權和勘查權;負責礦產資源勘查成果登記管理(含礦產地發現權的保護)和地質勘查成果匯總,參與國家重大地質勘查項目立項論證和成果驗收,獎勵表彰在地質勘查活動中有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

(3)組織制訂、指導實施地質勘查工作標准、規范、規程,負責地勘活動質量監督管理,組織調查處理地質勘查重大質量事故和糾紛,組織開展地勘行業質量管理成果評審和表彰,歸口管理中國質量協會地質勘查行業委員會、區域地質礦產地質標准委員會工作;負責地質勘查技術工作的協調管理,參與審批中外合資、中外合作與外商獨資在我國領域和管轄海域開展的礦產資源勘查項目,負責管理、協調我國領海、管轄海域的地質工作,協調國際海底和極地地質科學考察工作,參與重大海洋地質勘查項目和科研項目立項論證與成果驗收。

(4)負責地質勘查行業綜合統計工作,管理地質勘查統計數據信息系統,歸口地質科技、地質教育統計成果,統一發布統計信息,向社會提供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勘查資料以及地質勘查監督的有關資料,接受有關地質勘查的查詢和咨詢,為社會和公眾提供信息服務及有關其他服務;負責聯系、協調行業內外、上下各類相關關系,並提供社會服務。

從1988年確立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的行業管理職能至今,此職能已實行近10年,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是部門管理色彩濃重,政企不分,部門分割,政出多門,難以集中統一實施行業管理;二是權力不明,責任不清,管理乏力;三是政府對地質勘查行業管理過多、過細,許多本應由協會等中介組織管理的任務均由政府包辦代替,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對行業管理的要求。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今後的改革實踐中進一步探索解決。

Ⅳ 有關礦產地質勘查、報告編寫與評審驗收的幾點粗淺體會

杜紹先

作者簡介:杜紹先,原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副局長,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礦產儲量評估師。

地質工作的目的,是研究查明工作區地質構造、礦產資源、水工環(即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情況,為人民生活、國家工農業建設提供基礎地質資料。本文僅就礦產地質勘查、報告編寫和評審驗收方面經常出現的問題,談些粗淺的體會,供閱者參考。

1 礦產地質勘查

1.1 認真執行運用規范

礦產地質勘查規范,是地質勘查中必須遵守的具體規定。它既是工作設計的依據,也是成果審查驗收的基本要求。新中國成立後原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曾幾次組織煤炭、冶金、地質、石油、化工等部門,開展對地質勘查和礦山建設的調查研究,著手編制礦產地質勘查規范,並在實踐中也曾進行過及時修改、頒發。迄今對40多種大宗主要礦產都編寫了規范,並經過批准執行。如金屬礦產方面有鐵、錳、鉻、銅、鉛鋅、鎢、鉬、鎳、鋁、岩金、砂金、汞、鈾、稀有金屬、砂礦、耐火粘土,非金屬方面有硫、磷、石墨、硼、螢石、硅灰石、菱鎂礦、高嶺土、石膏、硬石膏、玻璃硅質原料、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雲岩等,能源礦產有煤、泥炭、石油、天然氣,對一些暫不能作規范執行,則作暫行規定執行。對一些雖有勘查經驗等,但無生產礦山,資料不多的礦產暫未編寫。這些礦產地質勘查規范,對指導勘查工作順利進行,具有重要作用。

1.2 礦產勘查階段劃分

對礦產勘查階段的劃分過去比較混亂,歷經多次變化,例如1987年以前,煤炭部門劃分為預查、普查、詳查、精查四個階段;冶金部門劃分為普查、評價、勘探三個階段;地質部門劃分為初步普查、詳細普查、初步勘探、詳細勘探四個階段;建材、化工、核工業等部門,有的劃分為三個階段,有的劃分為四個階段,名稱也不盡相同。1987年,經全國儲委委員會第五次會議討論通過,並以全國儲委、國家計委、國家經委聯合發布的《礦產勘查階段劃分的暫行規定》統一劃分為普查、詳查、勘探三個階段。2001年,國家質量技術局發布的《固體礦產地質勘探規范總則》又統一劃分為預查、普查、詳查、勘探四個階段。

1.3 預查、普查、詳查、勘探四個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

用簡單的四句話來概括,就是初步了解、大致查明、基本控制、詳細探明。預查就是根據資料分析,野外踏勘,少量工程驗證,初步了解區內有潛力的遠景區,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資料;普查就是在上述有潛力的遠景區內,開展地、物、化、遙和取樣工作,對礦化潛力較大地區作出大致查明,並作概略研究評價,圈出詳查的范圍,為發展地區經濟提供基礎資料;詳查是在普查圈出的詳查范圍內,使用各種勘查方法手段,進行系統取樣工作,對地質構造,礦體的品位厚度、產狀、形狀、規模做到基本控制,通過預可行性研究,圈出勘探區范圍,為制定礦山總體規劃、項目建議提供資料;勘探是在詳查圈定具有工業價值的勘探區,加密各種工程和取樣,詳細探明礦體的數量、質量、空間位置、開采技術條件,並進行可行性研究,為礦山建設生產規模、開采方法,選冶工藝等提供資料。

這四個階段是互有聯系,工作要求程度各有不同。如經前一階段工作結果證明無進一步工作價值即可停止。地質工作的基本程序應該是由已知到未知,由地表到地下,由稀到密,由淺到深。

1.4 地質勘查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1)勘查中要嚴格注意各項工作質量,按照規范、規程要求進行,如發現問題,及時採取補救措施,不要等到最後再來處理。

(2)要注意對礦床中礦石物質組分的研究,(包括有益有害組分)對礦床要注意綜合勘查,綜合評價,防止單打一,造成以後返工補課。

(3)要注意對礦石的選冶性能及時進行研究,普查可以和其他礦床類比,詳查就應該采樣做初步可選性試驗,勘探應做詳細可選性試驗。如發現為難選礦石,則應重點先解決選冶問題再做進一步工作,避免造成勘查結束後礦床不能利用,形成呆礦。

(4)要注意開采技術條件研究,特別是水文地質工作,過去曾發生勘探完後為大水礦床,難以開發利用。

2 報告編寫

地質勘查報告是耗費大量資金和時間而獲得的成果,是勘查隊伍全體職工辛勤勞動的結晶,是礦山生產建設設計的依據,是科研或教育的基礎材料,一定要重視這項最終成果,積極組織力量,認真編好報告。根據以結報告中常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注意事項:

(1)報告名稱應簡明清楚,主要包括三個要素:即地名、礦種、階段。例如××省(直轄市、自治區)××縣(市、自治縣)××礦區××礦(鐵礦、銅礦、鉛鋅礦、磷礦……)普查(詳查、勘探)報告。若為資源儲量核實報告,就寫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2)閉坑報告或生產礦山核實報告要注意生產和勘探的對比,不僅是資源/儲量的增減對比,還要注意地質構造、礦體的產狀,形態等的變化,用生產實踐檢驗勘探成果,總結經驗,提高對礦床的認識,以指導找礦和生產。

(3)關於地質工作及質量評述,不能只籠統地說,合格或基本符合規范規程要求,或達到良好,優秀等。而缺乏反映質量的具體數據,例如鑽探工程質量,礦心採取率有高有低,不能只講平均達到多少,應按六項指標綜合考慮,質量差的鑽孔是孤立零星分布還是成片分布,是在高段儲量或在低段儲量范圍內,以考慮其影響程度。采樣化驗質量,應將內外部檢查數量列表,並說明合格率情況,有否存在系統誤差。

(4)資源儲量估算,首先要附有正式批准工業指標的文件,這是圈定礦體礦塊的依據,要按工業指標圈定連接礦體、合理外推。結合礦體的產狀,勘探方法,選擇合適的儲量估算方法,正確確定各種參數,包括礦體的厚度、品位、面積、體積、體積質量(體重)等,如有特高品位要做處理,努力做到估算的資源儲量正確可靠。

在儲量估算方面經常出現的一些問題,原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1989年5月10日第二期儲委工作簡報轉發了《金屬礦產勘探報告審批經驗交流簡報》。後經各省(直轄市)儲委討論,認為比較好,行之有效,1991年原國儲局發文改為暫行規定,迄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5)文字報告編寫都有統一的報告編寫提綱,要按提綱進行,論述力求簡明扼要,要讓讀者一看就明白,為了達到此目的報告中應多用小圖小表配合敘述,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認識,特別在報告編成後,要不同人反復檢查校對,防止出現錯誤,或錯漏字很多。

(6)如果是生產礦山資源儲量核實報告,首先要闡明核實的目的,核實區的范圍,許可證邊界拐點,地理坐標,面積及有效期。本次估算資源儲量截止時間、和過去最近一次批准上表的資源儲量對比情況,即最近一次核實上表的儲量,扣除開采量(包括損失量),是否有新增儲量和本次保有儲量列表對比,如有差異要說明原因。

(7)報告附圖附件,在報告編寫提綱中也有要求,當然結合實際情況,也可有增減。注意的是圖例要齊全,圖中線條要清楚,不同類別顏色要有區別,總而言之,圖面要清晰,讓人一看就清楚。

3 資源儲量報告評審工作

為了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益,加強對礦產資源儲量管理,確保對礦產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礦山建設生產的順利發展,必須對礦產資源儲量進行評審認定,在評審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3.1 資源儲量報告評審的特點

它和工農業產品的評審驗收不同,工農業產品的檢查驗收,可以藉助於度量衡如長度、質量、面積、體積等,看得見、摸得著,而儲量報告的評審驗收,只有工程質量,物、化探測定等具體數據。地質探礦主要是利用對礦體少數揭露控制點的情況,去推斷判定大部分未知礦體情況,對整個礦體而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最多是地表或坑道里看到一部分,但不是整體。而且一個礦體與一個礦體不同,所以審查驗收主要是分析和研究其規律性,判定已知點的代表性和勘探控製程度,這就需要聘請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來全面評審。

3.2 評審報告的原則

必須實事求是,堅持原則,不能搞關系,講情面,要公開、公平。過去儲委在高指標浮誇風、設計革命搞「三邊」(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時期,為了堅持審批原則,也曾受到許多攻擊誹謗,說儲委是「管、卡、壓」。是「攔路虎」,「絆腳石」……,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在事實教訓面前,證明儲委為國家的資源儲量把好質量關是正確的,這一工作不能可有可無。

3.3 審查資源儲量報告的幾個關鍵性問題

根據以往經驗教訓,審查報告中必須抓好以下問題。

(1)地質研究程度,對地層、構造是否清楚,過去有的礦層是向斜誤認為是兩層礦;另如對成礦有利或破壞礦體的斷層研究不清,這些都影響礦床資源儲量的估算。

(2)工程式控制製程度,確定的勘探類型是否合適?工程間距是否控制住礦體的產狀、形態、厚度、品位變化情況,這都影響礦床資源儲量數據的正確和可靠程度。

(3)勘探工作質量,如坑、鑽工程質量是否符合要求?采樣化驗有無問題,內外部檢查如何?是否存在誤差,這也都影響資源儲量的估算結果。

(4)礦石的選冶性能試驗結果如何?將來能否開采利用?如東川氧化銅礦、墨江硅酸鎳礦、袁家村鐵礦,雖已提交勘探報告,但選冶工藝未解決,礦山不能開采利用。

(5)開采技術條件如何?如河北司家營鐵礦,是大水礦床,開采困難,勘探了也不能利用。

(6)礦床開發經濟技術條件如何?是否做過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要作出將來礦山開采經濟效益的評價。

(7)資源儲量估算,是否有正式批准下達的工業指標?選擇估算方法是否合適?各項參數的確定是否正確?礦體的連接外推是否合理等。

在報告評審中抓住了以上問題,基本上評審通過的報告是可靠的,因為上述問題都是關繫到報告質量,也是影響礦床資源儲量和礦山能否開采利用的主要問題。

Ⅳ 計劃經濟體制下地質工作的運行

一、地質工作任務的提出和確定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地質工作任務全部由國家確定,並統一由國家計劃委員會下達,包括年度計劃和中長期計劃,也包括所有的地質工作部門。構成這個計劃的依據主要有三個條件:

(一)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地質工作的需要

這是確定地質工作計劃的前提,但是由於地質工作的超前性,這種需要,是通過對礦產資源需要的預測和礦產資源形勢的論證來實現的。礦產資源供求形勢,主要表現在已探明可供利用的礦產資源,對礦產品生產需求量的保證程度。為此,需要抓住兩方面的基本數據:

(1)按照一定時期經濟發展目標所確定的礦產品產量。如到××××年,原煤生產需達到×億噸,石油生產要達到×億噸,鋼的產量要達到××××萬噸等。依據這個產量,再根據一定的回收率和開采年限,測算出對礦產儲量的需要量。但是這種測算只是總量的平衡,要具體落實到礦區,還有許多具體問題要解決。如有的礦區,資源量很大,但已有的礦山生產能力難以擴大,有的礦區,已有的資源量不多,但現有礦山的生產能力很大。所以總量平衡,不能代替具體礦區資源供求的平衡。

(2)在一定時限內,已經探明的可供利用的資源量狀況。這里包括各個礦種的保有儲量,可供規劃利用的儲量、可供設計利用的儲量。保有儲量,是指在一定時限內的實有儲量,即資源量中已被探明但尚未消耗掉的部分;可供規劃利用的儲量,是指保有儲量中那些在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下可以利用的儲量。保有儲量中還有一部分由於技術經濟與基礎設施方面的原因,在一定時期內暫難利用。可供規劃利用的儲量中有相當一部分工作程度較低,需進行更詳細的勘查後才能成為可供設計利用的儲量。上述三種儲量,也需要按礦區逐個論證,不能只搞總量的論證。

依據上述兩方面的數據,經過科學的論證,提出在一定時期內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地質成果的需要。

(二)地質條件的可能

這是產生地質勘查生產活動的客觀依據。因為地質成果作為可供交換的商品,不同於一般的商品,它嚴格受到空間的制約,只能在具備成礦條件的地區去找礦,不能盲目從事,更不能單憑主觀願望。為此,必須搞好成礦預測,並在預測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勘查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成礦預測是以地質為基礎的地質、物探、化探、遙感地質各方法的最佳組合。它是以現代成礦地質理論做指導,從分析控礦因素,研究成礦規律,建立區域的和礦床的模式,編制相應的成礦規律和成礦預測圖,應用預測模式,對預測區內潛在的礦產資源做出預測,並篩選成礦遠景區和找礦靶區,在建立找礦模型的基礎上,提出地質找礦的部署意見。

成礦預測主要是一種定性分析,如果把它發展成定量分析,那就是對資源量的預測。資源量預測,對金屬礦、非金屬礦、煤礦、石油天然氣和地下水等,分別根據各自的成礦地質條件,通過類比和推斷加以確定。如對石油推測資源量,是根據區域地質資料與鄰區同類型沉積盆地進行類比,結合盆地或凹陷的初步物探普查資料或參數井的儲層物性,以及生油岩有機地球化學資料,即可估算出資源總量。這種資源總量正是進一步布置地質勘查工作的依據。

(三)地質勘查工作費用

這是產生地質勘查生產活動最基本的物質條件。沒有地質勘查費用,任何地質勘查活動都無法開展。長期以來,我國地質勘查費用只有中央財政預算撥付的地質勘探費和石油工業部門自籌的。這種自籌是由於石油地質勘查費用需要量太大,無法用財政預算加以保證,而經過國家同意預支的,但必須列入國家計劃統一下達。地質勘查工作費用的實際供給,並不是完全按照地質工作的實際需要,主要是根據比例法,逐年有所增加,而且除石油外都是總量控制,並沒有按礦種下達。

二、地質工作運行

地質工作運行在微觀上總是以地質項目為基本的工作對象的。所謂地質項目是指:凡根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納入計劃的,或接受委託的,在指定地區,以客觀地質體為研究對象,完成特定的地質勘查任務,獨立編制地質設計,進行地質作業,並提交地質報告的礦產地或工作地區,即為地質工作項目,簡稱地質項目。地質項目也是地質勘查單位進行經濟管理、經濟核算、組織施工、考核地質找礦成果、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基本對象。

地質項目的分類:

按專業性質分:固體礦產地質勘查項目、石油地質勘查項目、海洋地質調查項目、水文地質項目、工程地質項目、環境地質項目、水工環境綜合勘查項目、區域地質調查項目、地球物理勘查項目、地球化學勘查項目、航空遙感地質工作項目、地質科學研究項目、成礦遠景區劃及資源總量預測項目。

按工作進程分:設計地質工作項目,即報告期只編寫設計並列入報告期地質工作計劃,但並沒有施工;施工地質工作項目,即報告期實際開展工作的地質項目;提交報告的地質工作項目,即報告期內處於報告編寫並提交正式報告為止的地質項目。

按工作階段分:基礎地質工作項目,即對某一地區的礦物、岩石、地層、構造及其發展歷史等基本地質條件進行調查研究的項目,而不是直接找礦的項目;地勘普查工作項目,即在基礎地質調查的基礎上,查明有無進一步工作價值的初步評價項目;詳查地質工作項目,即對經查明證實有進一步工作價值的礦產地,做出是否具有工業價值的詳查評價項目;地質勘探工作項目,即在普查和詳查的基礎上,按照有關規范規定進行勘探工作的地質項目。

地質工作任務是通過一系列計劃指標來表現的。在這些指標中,大致分為三類:

(一)地質項目所要達到的目的

這里又分為兩類,一是礦產地質勘查項目,它是以探明礦產儲量和礦產地為終極目標的。所以它的任務主要通過以下指標來反映:新發現的礦點、礦化點或物化探異常,新發現有進一步工作價值的礦產地,經評價可供詳查的礦產地,提交的地質儲量的數量,提交的工業儲量的數量。

二是非找礦的地質項目,它是為完成特定地質任務而下達的地質項目,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區域地質調查、物化探勘查等。這些項目的地質任務,只要真實地反映了客觀地質體的實際,就是完成了下達的任務。

(二)地質項目所需要的工程手段

為達到地質項目的目的,需要通過一定的工程手段,它也是地質工作投入的直接消耗對象,因此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對這些工程手段也是要通過計劃加以控制。如:鑽探工程、坑探工程、淺井工程、槽探工程、地質測量、地形測量、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采樣、岩礦測試及加工實驗、地質編錄、資料綜合整理等。每種工程年度都有工作量、工作質量、工作效率要求。

(三)地質項目的運行程序

地質項目計劃管理,通常是由下而上的申報和由上而下的批准未實現的。這里所說的上和下,都包括四級,即國家計委、各部委地質部門、各省地區地質局、各地質大隊。

地質項目確立,首先由地質大隊一級向主管地質局申報,包括年度的中長期的。申報的內容主要是立項的地質依據,預計完成地質項目所需動用的工程手段,及需要上級解決地勘費。

地質局根據地質大隊的申報,結合局一級掌握的相關信息,經過綜合平衡之後,向主管中央部門申報。申報內容也主要是立項的地質依據,完成地質任務所需要動用的主要工程手段和地勘費。

中央部委地質部門根據所屬地質局的申報,經綜合平衡之後,向國家計委申報,申報內容主要是地質工作任務和地勘費。

國家計委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結合各部委的申請,確定國民經濟計劃中的地質工作計劃,並按照隸屬關系,層層下達。

在地質工作計劃管理中,不僅對地質工作任務通過地質項目加以管理,而且對完成地質工作任務所需要的條件,也實行計劃管理。包括:對勞動力的管理,分主要類別加以控制,如工人、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對原材料的供應加以管理,包括鋼材、木材、水泥、各有色金屬、油料等;對設備、儀器加以管理,具體控制的種類有規定的設備、儀器目錄。

三、地質工作成果驗收和績效考核

(一)地質工作成果驗收

地質工作成果驗收,是保證國家利益的關鍵環節,也是地質工作管理全過程最後一道宏觀控制的關口。這個關口把住了,就基本上保住了國家利益;這個關口放鬆了,國家利益就要受到影響,所以必須認真抓好。

(1)明確規定各類地質勘探報告和地下水資源的勘探報告,必須經省儲委或國家儲委審批核准才算合格。下列地質報告由省地礦局審批驗收:①不同比例尺的正規區域地質調查,區域物化探調查報告;②不同比例尺的正規水文地質或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報告;③礦產普查、詳查及初勘報告;④新發現有價值礦產地和經濟評價可供詳查礦產地的評價報告;⑤物探、化探異常檢查報告等。所有提交審批驗收的地質報告,都必須先由地質項目承包單位自己組織初審,並形成初審意見書和送審意見書。

(2)明確規定驗收的標准。對基礎地質調查項目,一般的礦產和水文地質普查勘探項目,要按合同規定的具體內容和有關規范的規定,具體進行審查、簽訂、驗收。重點抓住質量標准和時間要求。凡是質量不合格的,必須自費返工重做,不能遷就。時間可分提前、按時、誤期三檔,提前的給予獎勵,誤期的給予懲罰,獎罰兌現。對以下兩類礦產地由於合同規定的不具體,要單獨制定明確而具體的標准。

對新發現有價值的礦產地,要把新發現和有價值兩個標准搞明確:①所謂「新發現」,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在礦種方面,必須符合部、局下達的找礦目標,或者是國家和地方急缺的礦以及國內外新發現的具有工業價值的礦產;二是在發現權方面,必須是通過地質工作新找到的單獨礦產地,包括檢查物化探異常中的發現,普查踏勘中的發現,區調過程中的發現,老礦區外圍普查中的發現等。②所謂「有價值」,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經過比較系統的地質調查,有地表工程揭露和控制,確認有進一步工作意義的礦產地;二是對新發現的礦體或礦化地段,經過比較正規的采樣、化驗,品位達到參考工業指標要求,礦石加工技術條件基本上清楚;三是經地表揭露,礦體具有一定的規模,或根據已經揭露的礦化地段(蝕變帶、異常帶)預測有經濟價值,認定有進一步工作意義的礦產地。

對經評價可供詳查的礦產地,要符合以下條件:①新發現的礦產地或已知礦點、礦化點,經過初步普查,進行了深部工作,擴大了找礦遠景,對礦床總的規模有了基本了解,認定具有工業價值,可進一步轉入詳查的礦產地;②礦石的品位、礦體的厚度等,均已符合參考工業指標的要求,礦石的可選性及伴生有害元素基本上達到工業應用要求;③已經初步證實,礦體的規模按不同礦種要求,確已達到小型礦床下限以上的礦產地。

(3)明確規定成果資料匯交的辦法。凡是用國家預算(地勘費)完成的地質勘查成果,其報告經審查、驗收後必須按地質資料匯交辦法的規定,上交省地質資料處。這些地質資料的所有權是國家,應充分發揮它的作用。那種任意互相封鎖地質資料的做法是不妥當的;不按規定的要求和時間上交也是不妥當的。各地質勘查單位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積極促進對地質資料的充分利用。

(二)地質工作量完成情況的考核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對地質工作任務的考核是雙重的,一方面要考核地質工作的最終成果,如上述地質成果的驗收。這是地質工作的真正目的,國家用貨幣(價值)換取的使用價值就是地質成果。國家並不需要完成地質成果所動用的地質工作量。但是作為國家地質主管部門,光管地質工作的最終成果是不夠的,還必須管理地質工作過程的運作,因為一方面地質成果的取得,是靠投入的地質工作量實現。另一方面國家對地質工作的投入,也是通過地質工作量逐步消耗的,所以國家考核地質工作量的完成情況,也就掌握了地質工作的運行過程。

地質工作量主要包括:

區域地質調查的面積、地球物理勘查的面積、地球化學勘查的面積、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勘查的面積、地質測繪面積、各種鑽探工作量、各種坑探工作量、采樣工作量、岩礦測試工作量等。

對這些地質工作量的考核,主要是看是否按計劃下達的任務完成了,完成的質量和效率如何,以評價該單位的工作業績。

(三)地質勘查資金利用情況的考核

1.地質勘查固定資金的運用效果及其考核

固定資金運用的效果是指因使用固定資產而帶來的勞動消耗和勞動佔用同由此產出的勞動成果的比較。影響固定資金運用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質因素,也有人和社會因素。從具體固定資產來說,從投入使用到維修、技術改造和技術更新,直到報廢清理的全過程的組織與管理狀況,都與固定資產的運用效果有直接的關系。這些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

地質勘查資產(金)的投入數量和投入結構比例。從投入數量來說,由於地質勘查三個主要生產要素共同形成現實的生產力,所以作為地質勘查勞動手段的固定資產的投入,必須與勞動力及勞動對象的狀況相適應。如果固定資產的投入大於勞動力和勞動對象,就會造成一部分固定資產得不到充分利用;如果固定資產的投入小於勞動力和勞動對象,又會造成一部分勞動力的富餘和一部分流動資金得不到充分利用。從投入的結構比例來說,在投入的數量既定的條件下,地質勘查內部各類固定資產的結構比例是否合理,又直接影響其運用效果。如果對某一個工程手段的固定資產投入過多,形成了過大的生產能力,就必然使這個工程手段的一部分固定資產閑置;如果對某一個工程手段的固定資產投入過少,使其生產能力、生產規模不能適應其他工程手段的需要,又會使相關的工程手段的固定資產得不到充分利用,從而降低其運用效果。

地質勘查固定資產的利用程度。很顯然,固定資產的運用效果,只有在其使用中才能實現,不使用根本談不上運用效果。固定資產利用的充分,可以相對延長其經濟使用壽命,並絕對增加其生產成果的數量,可以減少無形損耗的價值損失,因而能夠取得較好的運用效果。

2.地質勘查流動資金的運用效果及其考核

流動資金運用效果是指投入地質勘查生產的流動資金量,與其參與實現的地質勘查產值的量,特別是參與形成的剩餘產品價值量的比較。影響流動資金運用效果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有:

在地質勘查資金總量中,固定資金和流動資金必須各自佔有合理的比例。如果固定資金佔用的比例過大,流動資金數量與過大的生產規模不相適應,不僅會造成部分固定資產閑置,而且會使流動資金數量不足、周轉不靈而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反之,如果流動資金佔用的比例過大,又會造成部分流動資金的積壓和浪費,影響其運用效果。

地質勘查業或地勘單位內的生產結構和品種結構的合理化程度。很明顯,在地質勘查業或地勘單位中,不僅一業為主的主業——地質勘查與多種經營生產周期不同,就是地質勘查業本身的各種產品(工作類別)生產周期也不同,生產周期越長,一次墊支和相繼墊支的流動資金越多,原材料的儲備過程也相應延長。流動資金從投入到迴流的時間也就越長,資金佔用量越大。反之,生產周期短的品種、類別,資金周轉速度快,流動資金佔用量相對較少。

流動資金物質要素再轉化的條件及速度。流動資金的物質要素,特別是勞動對象的再轉化及其速度,取決於多種條件,如原材料的質量和數量、原材料供應地點的遠與近、交通運輸狀況及倉儲條件、地質成果的結算時間等,都對流動資金佔用量和周轉速度影響很大,從而影響著流動資金的運用效果。

Ⅵ 地質成果

一、地質成果概述及成果分類

(一)地質成果概述

地質成果是地勘單位在我國領域內通過合法勘查活動,按規定申請登記後獲得的可供進一步勘查和開發利用的勘查成果及與之相應的探礦權和優先採礦權的總稱。它既不同於實物資產,也有別於無形資產,是一種與自然礦床(礦體)等資源型資產及探礦權、采礦權密不可分的知識性、信息性資產。

(二)地質成果分類

按其性質、用途不同,可以分為:

1.礦產地勘查報告

礦產地勘查報告,是指在特定區域或成礦區帶或已知礦產地,按照地質勘查工作程序,運用地質科學理論和各種技術方法、手段,對客觀地質體進行調查研究所取得的用文字、圖件、表格等形式表述的階段性勘查報告或最終勘查報告。按地質工作階段(或工作程度)不同,劃分為:

(1)地質普查成果,包括固體礦產普查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初查、概查、普查報告;1∶20萬及小於1∶20萬比例尺(不含區調)的水文地質普查報告;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概查、普查報告。

(2)地質詳查報告,包括固體礦產詳查報告;水文地質詳查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詳查報告。

(3)地質勘探成果,包括固體礦產地質勘探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初勘、詳勘、早期開發、油氣田開發地質報告;水文地質勘探報告。

2.有價值的勘查資料

有價值的勘查資料,是指具備以下條件的勘查資料:

(1)以進行了地質勘查成果登記為基準,最早獨立說明某一礦產地的地質狀況,可作為礦產地發現權的證據。

(2)為其他地勘成果做出重大突破的不可缺少的早期成果。

(3)由某種勘探手段而獲得的有價值的資料成果。

(4)能作為勘查登記的唯一依據。

3.實物成果

實物成果是指地質勘查單位在地質勘查過程中取得的可以單獨評估入賬的實物成果,具體包括:

(1)新發現的礦產地(點)、水源地;

(2)工業用油氣井(探采井);

(3)探采結合擴孔水文成井。

地質成果按其所有權不同,可以分為:

(1)地勘單位自有地質成果,是指地勘單位使用自籌資金(包括主管部門投入的資金)等進行地質勘查工作,依法取得礦權的地質成果。

(2)國家地質成果,是指地勘單位使用國家預算資金(包括中央及省級財政預算)進行地質勘查工作,其礦權屬於國家的地質成果。

在現行會計制度中將地質成果視作無形資產進行管理和核算,這主要是從地質成果具有無形資產的某些特性來考慮的:①地勘單位主要是承擔國家預算內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其所有權屬於國家,地勘單位不存在地質成果作為資產入賬問題。地勘單位承擔的社會地勘工作,除了以地質成果作為交換條件的地質項目外,也是一種勞務性的承發包關系,也不涉及地質成果入賬問題。②地勘單位自籌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是以對外轉讓或投資為前提的,地勘單位報經批准將地質成果對外轉讓或用於投資,既是國家對地勘單位的追加投入,也是一種資產讓渡行為。因此,必須將地質成果作為資產入賬。③用於轉讓或投資的地質成果,同購入或自行開發取得的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在獲得目的上是不同的,前者是為了出讓,後者是為了持有。④地質成果實際上是地勘單位的工作成果,類似於企業的產成品,屬於存貨范疇。正因為如上原因,現行制度將地質成果視同地勘單位的一種特殊產品核算是合適的,並不是否定地質成果所具有的無形資產屬性,也不構成與財務制度的矛盾;同時也便於與會計准則規定的無形資產范圍一致。

二、地質成果的計價

(一)地質成果的計價

地質成果的計價是指地質成果的入賬價值的確定。地勘單位擁有的各項地質成果並不是全部計價入賬,只是用於自行開發、轉讓或向其他單位投資的地質成果,才予以計價入賬。也就是說,地勘單位自籌資金進行勘查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以及報經批准用於對外轉讓或投資的國家地質成果,才應作為資產計價入賬。因為地勘單位的自有地質成果,主要是用於自行開發、對外轉讓和投資;地勘單位使用國家預算資金取得的成果,在授權給地勘單位進行對外轉讓或投資時,既是國家對地勘單位的資產投入,也是國家對該項地質成果所有權的讓渡,所以,都應該作為資產計價入賬。

地勘單位的地質成果一般應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地質成果的實際成本是指在取得地質成果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勘查、申請登記及為獲得探礦權、優先採礦權所支付的總成本費用。按其來源不同,可作以下處理:

(1)地勘單位使用自籌資金自行勘查取得的,按其地質項目總成本以及申請登記過程中發生的費用計價入賬。

(2)地勘單位購入的地質成果,按實際支付的價款即買價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稅費計價入賬。

(3)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由國家作為資產投入用於對外投資或轉讓的國家地質成果,按評估確認價值或協議計價入賬。

(二)地質成果入賬時間

地勘單位應作為資產計價入賬的地質成果,其入賬時間也不同:

(1)地勘單位經批准准予轉讓、對外投資的國家地質成果,在轉讓、投資行為確立、產權發生轉移時,按評估確認價值或協議價計價入賬;平時以備查簿形式登記反映。

(2)購入的地質成果,在取得產權時,按實際支付價款加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各項稅費計價入賬。

(3)地勘單位自有地質成果,應於申請登記被主管機關批准後,按其實際成本計價入賬。

三、地質成果的會計處理

(一)科目設置

地勘單位應設置「地質成果」科目進行核算。該科目借方登記由各種渠道取得的地質成果的增加數,貸方登記地質成果轉讓、投資等的減少數,期末借方余額反映地質成果的結存數。

(二)地質成果取得

(1)自籌資金取得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通過自籌資金進行地質勘查取得的地質成果,其發生的各項成本費用應先在「地勘生產」科目進行歸集,待地質項目完成驗收、報告已備案,按規定的程序申請登記後,再按其實際成本,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地勘生產」科目。

(2)國家批准轉入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用於對外投資或轉讓的國家地質成果,由於其實際成本費用已作為國家地勘工作支出由國家預算撥款核銷,因此,地勘單位在取得國家授權時,應對該項地質成果的價值進行重新評估確認,以其評估確認價值作為地質成果入賬價值。批准確認時,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國家基金」科目。

(3)購入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購入地質成果,按實際支付價款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稅費計價入賬。會計處理為,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

(三)地質成果轉讓

我國《礦產資源勘查成果使用管理試行辦法》明確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依法取得的礦產資源勘查成果實行有償使用;有償轉讓地質勘查成果必須經有資格的評估機構進行資產評估;轉讓價格以資產評估確認價值為基礎,本著自願、協商的原則確定。由於地勘單位地質成果的轉讓方式不一樣,其轉讓收入的確定、會計處理方法也不一樣。

(1)地勘單位以拍賣、出售等形式轉讓自有地質成果,以收取價款或取得收取價款憑據時確認收入的實現。按實際收取的轉讓價款,借記「銀行存款」或「應收賬款」等科目,貸記「經營收入——地質成果轉讓收入」科目;同時,按地質成果賬面價值,結轉地質成果實際成本,借記「經營成本——地質成果轉讓成本」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發生的交易費用及上繳稅金,分別借記「經營費用」、「經營稅金及附加」等科目,貸記「銀行存款」、「應交稅費」等科目。

(2)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用國家地質成果對外進行有償轉讓時,應在地質成果資料正式移交受讓方驗收簽證同時收取價款或取得收取價款憑據時,確認轉讓收入的實現。由於國家地質成果資料轉讓實現的收入必須先扣除原已由國家預算撥款核銷的實際成本(作為轉增國家基金)後,其剩餘部分才作為經營收入處理;如果沒有剩餘或者轉讓價格低於實際成本時,則應將全額轉入國家基金。因此,其賬務處理與轉讓自有地質成果賬務處理是不一樣的。將地質成果入賬並計算差額(凈收入)時,借記「地質成果」,貸記「國家基金」、「經營收入——地質成果轉讓收入」;支付交易費時,借記「經營費用」,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收到轉讓價款時,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如低於實際成本,則按轉讓價款全額轉入國家基金即可。

(四)地質成果長期投資

1.科目設置及核算方法

地勘單位以自有或國家地質成果作為投出資產,與其他單位聯營或折價入股,或者投給多種經營企業,應在「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核算。核算內容應包括地質成果的投出、收益和收回等。視其對被投資單位有實際控制權與否,如有實際控制權,應採用權益法核算;反之則採用成本法核算。

2.在成本法下地質成果對外投資的核算

(1)地質成果投資投出的核算

① 以自有地質成果進行投資,按合同價或協議確定價值,借記「長期投資」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當合同價或協議價大於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合同價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地質成果」科目,按其合同價大於賬面價值的差額貸記「地勘發展基金」科目;當合同或協議價小於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合同價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其差額借記「地勘發展基金」科目,按地質成果賬面價值貸記「地質成果」科目。

② 以國家地質成果投資,按評估確認價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國家基金」科目;同時,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

(2)地質成果投資收益的核算

地勘單位以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取得的收益,主要是聯營單位分來的利潤收入或被投資單位派發的股利。這兩部分收益與其他長期投資收益一樣,在「投資收益」科目中進行核算。收到聯營單位分來的利潤或被投資單位派發的股利時,借記「銀行存款」或「應收股利」科目,貸記「投資收益」科目。

(3)地質成果投資收回的核算

地勘單位用地質成果對外進行投資,聯營期滿或轉讓股權收回投資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該項投資的賬面金額貸記「長期投資」科目;收回金額與賬面金額之間的差額,如屬自有地質成果,借記或貸記「投資收益」科目,如屬國家地質成果,借記或貸記「國家基金」科目。具體會計處理如下:

① 以自有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大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的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其差額,貸記「投資收益」科目;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小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投資收益」,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

② 以國家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大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按其差額,貸記「國家基金」科目;當收回的金額小於該項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其差額,借記「國家基金」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

3.在權益法下地質成果對外投資的核算

地勘單位採用權益法進行地質成果投資的核算,其會計處理方法與成本法有所不同,可參照長期投資中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方法處理,在此不再贅述。

(五)地質成果攤銷的會計處理

1.地質成果攤銷期限的確定

地勘單位已登記入賬的地質成果用於自行開發的,應在其收益期限內平均等額攤銷。由於開發性地質成果的受益期限與礦產地有效開采年限密切相關,一般可根據預計礦山服務年限加以確定,沒有服務年限的,按預計受益期限不短於10年期間內攤銷。

2.地質成果攤銷的賬務處理

地勘單位自行開發的地質成果,應從開始開發利用之月起,在其有效服務年限內分期等額攤入管理費用。其賬務處理為:地質成果轉入自行開發利用時,應按其賬面價值,先轉入無形資產,再按每月地質成果的應攤銷金額,借記「管理費用」科目,貸記「累計攤銷」科目。

Ⅶ 地調項目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製作匯交的體會及建議

叢潤祥潘敏

(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廊坊065000)

摘要成果地質資料是重要的地質信息資源,電子文檔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電子文檔製作是否規范是地質資料成功匯交的一個重要環節。本文結合在成果地質資料匯交工作中的一些體會,根據《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210號文)要求,闡述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製作需注意的3個環節,並提出幾點膚淺建議,與大家交流。

關鍵詞成果地質資料匯交格式電子文檔

成果地質資料是指「各類地質工作與科學研究項目完成時,按相應技術規范和原項目設計要求,以文字、圖、表、多媒體、資料庫和軟體等形式提供的反映工作成果的一整套科技文件材料」。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作為代表黃金部隊承擔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深知成果地質資料匯交工作的重要性和責任義務,一直對成果地質資料匯交工作非常重視,組織專門人員及時、依法匯交成果地質資料。筆者通過近幾年對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的製作,取得了一些膚淺的認識,與大家共同磋商探討,為進一步做好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製作匯交奠定基礎。

1 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的製作

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的製作需注意以下環節:一是系統、完整收集整理各類資料——基礎;二是正確運用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製作瀏覽系統——核心;三是全面細致檢查已生成的電子文檔——關鍵。

1.1 系統、完整收集各類資料

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由8個類別構成:正文類、審批類、附圖類、附表類、附件類、資料庫和軟體類、多媒體類、其他類。為確保資料的完整性,製作電子文檔前必須按要求全面收集應匯交的所有文件材料。根據文件形式正確歸類,是保證資料順利匯交的基礎。比如對原始地質資料目錄登記簿的分類,不同驗收單位其歸類不同,有的放入附件類,有的放入其他類,我們認為它不是純粹的管理性文件,而是地質資料信息的一部分,應歸入附件類。另外,其他類涉及的文件較雜,如各年度任務書、各年度設計審查意見書、著錄表、涉密登記表等要收集齊全。

1.2 正確使用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製作瀏覽系統

運用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製作瀏覽系統,將各類資料錄入到系統中,是電子文檔製作的核心。首先,要按照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製作瀏覽系統使用手冊正確安裝ED-Maker 1.0系統;其次,按類將各類文件錄入至系統中,並進行編輯,注意審批類文件的順序、附圖類源文件的系統庫,尤其是電子文件登記表中電子文檔的詳細物理特性、主要文件格式;再次是生成電子文檔,對於使用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7.0軟體轉換成PDF格式的存檔電子文件要編輯。

1.3 全面檢查電子文檔、錄制、匯交

生成的電子文檔包括存檔電子文件和源電子文件兩類,要對其進行全面檢查。一是對生成的電子文件登記表進行檢查,檢查其填寫內容的完整性,對缺項、漏項要重新填寫後再生成;二是對應電子文件登記表檢查電子文檔的存檔電子文件、源電子文件的對應性,文件的可讀、可懂、可復制、可再利用性;三是檢查電子文檔中的文件與紙質資料的對應性,信息內容的清晰性;四是錄制匯交,錄制前查殺病毒,確保匯交資料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2 存在的問題及對今後工作的建議

2.1 部分報告附圖偏色

有些應用MAPGIS6.5製作的報告附圖,JPEG格式圖像存在偏色現象。同為一個文件,由繪圖儀列印機輸出的紙質附圖與顯示器顯示的JPEG圖像顏色匹配性較差,雖然均按「要求」製作,但顏色差別較大。我們認為是由於顯示器和輸出所用的列印設備有關,顯示器色素較多,顯示的圖像色彩豐富;而不同的列印機配色方案不同,輸出的圖像顏色也不同。附圖紙介質與電子文檔色彩上完全一致很難做到,只能選擇相近的顏色代替,力求一致。

2.2 國家行業主管部門需進一步統一資料匯交驗收標准

如《固體礦產勘查報告格式規定》(DZ/T 0131—94)中規定,固體礦產勘查報告字型大小有部分要求為小五號,如表格中的文字、文獻名稱、條文中注、腳注、圖注、標注說明等,而國土資發[2006]210號附件《成果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又規定文本部分電子文件的編制字型大小最小不得小於5號字,使電子文檔製作存在一定的矛盾。

國家行業主管部門應對電子文檔的驗收確定一個統一標准,否則匯交工作開展較費力。作為承擔地調項目的單位,不但要向大區地調中心匯交資料,同時還要向省礦產主管部門匯交,雖然都按「210號文」驗收,但不同的驗收人存在不同的驗收意見。往往地調中心驗收的資料,向其他單位匯交時又會提出不同的意見,且不同的大區中心,對其要求也存在不同,同一份資料其歸類屬性也不盡相同,因而國家行業主管單位應盡早統一一個驗收規范,所有地質資料接收單位按統一標准對地質資料進行接收。避免了匯交單位重復工作,節省人力、物力、財力。

2.3 進一步完善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製作瀏覽系統

現在使用的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製作瀏覽系統(ED-Maker 1.0)能快速組織和製作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並自動生成符合匯交標準的電子文檔。但還有一定局限性,需進一步更新完善。

(1)系統能在Windows98,2000,XP平台下運行,但對目前有些平台(如Windos vista)就不能運行。

(2)製作瀏覽系統目前有12個模塊,即正文類、審批類、附圖類源文件、附圖類存檔文件、附表類、附件類、多媒體類、資料庫和軟體類、其他類、插圖文件、電子文件登記表、載體外標簽,基本能滿足目前電子文檔的製作瀏覽。但若能增加一些現要求匯交的文件模塊,如資料涉密情況登記表、著錄表等模塊,對製作電子文檔會更加迅捷。

(3)製作瀏覽系統可能與其他軟體有些沖突,有些電子文件在電子文檔生成時會產生一些莫名其妙的錯誤,如有些大文件的電子文件轉換生成PDF文檔時,有些插圖會重疊,有些文字會缺失等。

3 結束語

2006年1月20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發布)明確提出「嚴格執行地質資料匯交制度,開展地質資料專項清理,推進地質資料的研究開發,充分發揮現有地質資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復和資料浪費」。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體現,是廣大地質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和歷史記錄,是地質工作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作為由國家出資形成的成果地質資料,必須履行匯交規定,按《地質資料管理條例》要求及時匯交成果地質資料,充分發揮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社會化服務功能,為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和利用提供基礎資料。

參考文獻

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49號

江平.關於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的幾點體會,第五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46~248

關於印發《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文件(國土資發[2006]210號)

姚華軍.深入學習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大力推進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第五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3~9

Ⅷ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應用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需求已經由單一的礦產需求向包括生態地質、農業地質、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等在內的多專業、多學科的需求擴展,與國際地學和全球經濟的融合以及地質事業發展的需要,對地質調查成果管理工作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使得市場對地質調查成果的評價、鑒定機制日趨顯現,在市場的檢驗下,其地質調查項目成果應用的社會經濟效果如何,成為評價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好壞的重要因素。因此,地質調查成果管理工作需要在更高層次、更深內涵方面下工夫。

一、項目成果應用的領域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應用領域極其廣泛,可以說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都會使用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因此,地質調查工作是一個國家非常基礎的一項為社會經濟服務的專業工作。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主要應用領域有以下幾個方面:

(1)為各級政府的規劃、決策和制定相關政策所使用的地質調查成果。如為農業規劃服務的農業地質調查成果、為城市規劃服務的城市地質調查成果、為大型重點工程建設服務的穩定性評價、為政府制定經濟政策服務的資源潛力評價等等。

(2)為企業的投資、開發、經營等提供的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如礦業公司對資源儲量的需求、勘查公司對基本地質情況的掌握、旅遊公司對旅遊資源調查成果的需求等。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地質調查成果在企業的應用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泛。

(3)為公眾了解地學知識提供科普資料的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對掌握與地學相關的科普知識的需求增加,從大眾媒體增加的地學欄目以及公眾的收視率可以印證這一點。提高公眾對地學科普知識的了解和對地球環境的關注,認識自然規律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自覺地規范人類的開發活動和人的日常行為,對於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保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有著重要的意義。

(4)為地學理論的研究和發展所使用的地質調查基礎資料成果。如圍繞認識地質規律、創新地質理論、解釋地質現象、研究地質成因等重大地學研究所開展的地質調查項目。地學研究從來就不是孤立進行的,因此,地學研究與地質調查的有機結合,是地質工作的永恆主題。

二、項目成果應用的層次與形式

有需求,才會有應用;注重了應用,才會促進需求。因此,應用與需求是辯證統一的。相對於地質調查成果而言,需求強調的是成果的使用者,應用強調的是成果的生產者,但是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使地質調查成果發揮應有的效果。服務的層次與對象不同,成果應用的層次與形式亦有不同,在這一點上,成果應用的層次與形式,與地質調查的需求層次是一致的。大致可以確定為4個層次,並且不同層次的應用,其形式有所不同。

(1)國家層面的應用:服務對象以國家部委和國家級的社會團體為主,應用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制定依據和涉及國家安全的重大舉措、重大工程和法律法規。因此,國家層面的應用,要求地質調查成果是區域性、全國性乃至是全球性的綜合和集成,具有戰略性的高度,提出決斷性的建議。這個層次的應用,滿足的是國家需求,體現在國家機關的各個部門,因此,其形式以「國家訂貨」為主。即由國家機關的各部門提出需求,由地質調查部門根據需求提出滿足需求的可能與方案,雙方簽訂使用協議,項目完成後,由使用方組織驗收。

(2)地方層面的應用:服務對象以省(直轄市)、跨省域的經濟發展帶為主,應用於流域、縣域、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劃,尋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國家總體的協調。要求地質調查成果具體、明確、適用,針對性強。這個層面的成果應用以省級地質調查隊伍為主,對於國家地質調查項目,在滿足國家對地質調查成果需要的同時,可以結合地方的具體需求,由地方政府出資,採取「合作協議」的方式,共同出資,實現國家與地方需求的有機結合。

(3)企業層面的應用(包括社會團體):服務對象以企業、社會團體為主,應用於企業的具體需求,如礦業公司需要尋求新的資源基地,為了降低投資風險,需要獲取基礎的地質調查成果。企業層面對地質調查成果的需求面大,成果要求單一、具體,有的可能就是一組數據或一個結論,如天津建地鐵在什麼位置可以過海河。應用於企業層面的成果,特殊的可以採取「合同訂貨」的方式進行;一般地,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系統服務手段,完善服務功能,建立服務網路,全方位地為企業提供公益服務。

(4)公眾層面的應用:服務對象為公眾,服務內容以科普為主,通俗易懂,服務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公眾媒體都是宣傳地學科普知識的載體。

綜上所述,地質調查成果的應用領域廣泛,應用形式多樣。不難看出,從應用的角度講,地質調查成果的表達形式不應該是單一的報告和論文,其內容也不應該是單一的技術表述,而應該是根據不同的應用領域和需求對象,提供不同內容和表達的成果。

三、項目成果應用的途徑

地質調查最直接的成果是向社會提供公正、客觀、科學的系統數據,由使用者利用這些數據進行加工、整理,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評價結論或判斷。同樣的數據,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觀點和方法、應用的領域不同,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或判斷。同樣的,由於應用領域的不同,在同一地區重復調查、采樣、分析,在經濟上也不是最佳的方案。因此,現代地質調查項目的成果應該注重原始數據的收集,保證原始數據的客觀、公正。

1.多渠道、多手段宣傳和發布地質調查成果

(1)採用成果公報形式及時宣傳每年取得的成果。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大區地質調查中心,應採取成果公報形式,向相關部委、廳、局及工作所在地人民政府,及時通報取得的成果,以便當地政府制定規劃和決策。

(2)採用網路形式及時公布取得的成果。由於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可以及時查詢等優越條件,在網上及時發布本地區的地質調查成果;對於重大項目,還應通報階段取得的重要進展。

(3)利用報紙、雜志和電視等媒體及時公布成果。利用中央電視台、地方電視台、國土資源報和各類專業期刊、雜志,及時公布有關成果,並對有關地質、礦產、水工環等問題進行探討,形成共識,促進問題的解決,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

(4)組織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及時與地方政府溝通和聯系。通過與地方政府、人大代表、規劃設計部門和相關協會的及時交流,宣傳取得的成果,徵求他們對地質調查工作的需求,以便在將來立項過程中更有針對性,取得更多能服務於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有效成果。

2.推廣與應用

地質調查成果的推廣和應用是一項服務於經濟建設的工作,是成果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各級成果管理機構的重要職責之一。

(1)積極推廣和應用地質新理論和新認識,推廣基礎地質、礦產資源和水工環等調查成果。通過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評價和水工環地質調查與評價,取得了對一個地區地質特徵的基本認識,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地質資料,總結出地質發展的基本規律,為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方法和武器,所以,應當及時推廣和應用這些新理論和新成果,指導地質找礦、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

(2)普及與推廣地質施工過程中的新工藝和新流程。在工作過程中,由於新工藝和新流程的出現,給地質調查工作帶來了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有必要及時普及與推廣。例如,深穿透地球化學與隱伏區礦產勘查技術,由於出露區經歷了人類肉眼上千年的找礦歷史和一個多世紀的系統地質勘查,找到新的礦產地的可能性越來越少。尋找新的大型礦床的最大機遇在隱伏區。國際勘查界正聚集於占陸地面積一半的隱伏區礦產勘查。這是進入獲取深部直接信息找礦時代所面臨的真正挑戰。要解決外來運積物覆蓋區的地球化學調查與礦產評價問題,首先就必須發展一整套從樣品採集、樣品處理、分析測試、質量監控、數據處理到圖件製作的新方法。在地質大調查中使用這一整套戰略性與戰術性深穿透地球化學調查方法,可大大減少在隱伏區特別是在西部沙漠、黃土及沖積扇地區找礦的盲目性。而在大調查中及時應用這些研究成果,其成敗又可進一步推進深穿透地球化學理論與方法的發展,使之更好地為隱伏區的礦產勘查服務。

(3)及時轉化礦產普查過程中形成的礦業權。近年來,我國礦業權交易的市場化獲得了蓬勃發展,礦業權交易的市場化不僅符合我國加入WTO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而且有利於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益,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有效避免礦業權行政審批中各種腐敗現象的產生。而在地質大調查和資源補償費項目工作過程中,已經不斷形成自己本單位的探礦權或采礦權。每個單位,要根據國家對於礦權管理規定,及時對礦業權進行轉讓、開發或拍賣,為單位和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4)為地區和城市建設規劃提供依據。地質大調查工作獲取了許多現時性很好的成果,對政府制定國土資源規劃、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遺跡保護規劃,指導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有極大的幫助,可以幫助政府工作人員更好地按照地質規律來制定有關政策。目前,長江三峽地質災害和環境保護地質調查工作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在地質調查機構內設立專門的成果應用部門,根據不同的需求,將專業的地質調查成果「翻譯」成非地質專業人員可以使用的、針對需求的成果表達,連接需求與生產,傳遞需求信息。

Ⅸ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評估

成果評估屬於項目的後評價的組成內容,是指成果經過驗收以後,根據項目成果的使用效果,對項目的立項、施工、管理、驗收等全部環節進行系統評價的過程,屬於項目收尾的管理部分。截至目前,地質調查項目管理的過程還沒有延伸到項目的後評估,只是項目終結以後,將成果資料匯交到指定的專門管理部門即完成了一個項目的周期。

一、項目成果評估的種類和程序

成果評估通常是在項目完成以後的一定時間內進行,對於業主來講,項目的後評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業主通過對該項目的管理和執行找出項目各個環節的不足,從而提高項目整體管理水平和決策能力。因此,項目成果的評估是項目管理的重要內容。成果評估一般可分為跟蹤評估、實施效果評價和成果影響評估。

(1)跟蹤評估 項目開始實施後到項目完成驗收之前任何一個時點的評估,主要是考查和評價項目實施過程中資金調整、設計調整、目標調整等對項目預期效益的作用和影響。

(2)成果評估 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所稱的項目實施效果評價(project performance audit report),相當於地質調查的成果評估,是在項目完成以後的一段時間內對項目的評價。通常認為,生產性企業在項目完成以後2年左右,基礎設施行業在項目完成以後5年左右,社會基礎設施行業可能更長一些。這種評估的主要目的是評價成果使用的效果程度、成果使用中的經驗教訓等。

(3)成果影響評估 是在成果評估報告以後的一種評估,主要評估成果使用以後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綜合影響。

二、項目成果評估的內容

成果評估包括6個方面的內容:

(1)立項決策評價 立項決策評價主要是對項目的根本性問題進行評價。如項目調研是否具有一定的力度、項目策劃是否具有成效、項目是否應該立項並實施、項目決策程序是否科學等,其中要害的是調研力度和決策是否科學。

(2)項目實施評價 項目實施評價包括設計、施工、測試、整理和報告編寫等實施過程好壞的評估。可以總結經驗,找出不足,持續改進。

(3)運行管理評價 主要是對項目實施的前期准備、物資管理、人員管理、資金管理等進行評估。如果說項目的施工直接關繫到項目質量的話,那麼項目的運行管理直接影響費用和項目周期控制問題。

(4)應用效果評價 地質調查項目的成果最終的目的是提供給需求成果的部門或人使用,同時項目承擔單位還應評價內部收益等效益指標。

(5)項目影響評價 主要包括經濟影響、環境影響和社會影響3個方面的評價。

(6)項目持續性評價 是指項目的投入完成以後,項目的既定目標是否還能繼續,是否還能持續地發展下去,項目業主是否願意繼續實現既定的目標,項目是否具有重復性,即是否可以在未來以同樣的方式開展同類的項目等。世界銀行和亞洲發展銀行等組織常把項目的可持續性視為其援助項目成敗的關鍵之一,要求對援助項目進行單獨的持續性分析和評價。項目持續性的影響因素一般包括:本國政府的政策;項目的組織和管理;地方參與程度;財務因素;社會文化因素;技術因素;生態因素;其他因素等等。

成果評估一般可以分為以下9個步驟(圖7-1)。

圖7-1 成果評估的步驟

三、項目成果評估的方法

(1)調查統計預測法 對項目的各種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採用科學的方法,對成果使用以後的綜合效果運用預測原理進行評估。通常分為調查統計、資料整理、統計分析、預測4個階段,預測是獲得評估結論必不可少的階段。

(2)對比法 是根據項目成果使用以後的前後對比、預測和實際發生值的對比、有無項目的對比等,判斷並分析成果使用的綜合效果。

(3)邏輯框架法 是美國國際開發署1970年開發出來的一種專門用於項目後評價的方法——logical framework approach簡稱LFA。其基本模式如表7-1所示。

表7-1 LPA的基本模式

甘華鳴在《項目管理》一書中,以某農業項目為例,說明了項目的前提條件與目標層次之間的因果關系(圖7-2)。

圖7-2 某農業項目的假定條件

(4)專家評審與使用者的評價相結合 目前,地質調查成果經過專家評審後,進行原本檔案歸檔和成果報告匯交後,一般可以公開使用和借閱。然而,每年有多少使用者,使用者對成果和原始資料給予如何評價,還需要我們成果管理部門認真分析和思考,制定有效的辦法和措施,進行及時跟蹤,以便指導今後的立項與計劃管理。例如,澳大利亞地質調查管理部門的經驗非常值得借鑒。他們在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和水工環地質評價工作成果完成後,對使用者在借閱資料的同時,發放評價表,要求使用者對成果及原始資料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成果管理部門定期對使用者評價進行分析和整理,對質量較差的地質成果的主要責任者,將限制他們從事地質工作的機會,或者從事次要的工作,他們也將失去提升的機會;對於很少有人過問的地質成果,負責立項和規劃的部門就要認真研究和思考,及時調整今後工作的目標和方向。

(5)成果引用率統計與分析 借鑒科技期刊評比辦法,對成果引用率進行統計和分析,使用取得的成果得到更加客觀的評價,減少人為因素,減少管理成本,增加成果管理對項目立項與實施的指導作用。

(6)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標准,制定相關標准及管理程序 上述措施只是設想,要落實到具體工作中,有必要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標准,或者將現有的質量體系加以改進,把成果跟蹤管理納入到現有地調項目管理中,制定成果跟蹤的時間、方法、程序和標准,為今後開展工作提供依據,使地質調查項目成果水平不斷提高,能夠更加主動地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

Ⅹ 地質礦產勘查方面

一、基礎地質研究程度相對較低、勘查深度不夠,發展不平衡

截至 2004 年底,全地區已完成 1∶50 萬區調、1∶20 萬區調、1∶20 萬物化探工作,但正規的 1∶5 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工作覆蓋面積較小,僅完成 3. 71 萬 km2,全地區重要的成礦帶尚未開展 1∶5 萬區調工作。以往阿勒泰地區地質勘查深度多在 500 m 以內,一大批老礦山 ( 尤其是金礦山) 已面臨資源枯竭,遠不能滿足今後一段時間發展對資源的需求。

從地質調查及勘查工作看,國家、自治區對該區帶的投入不少。據統計,2006 ~2008 年地區地勘投入超過 12 億元 ( 不含油氣,下同) 。2007 年地區地勘投入超過 3 億元,其中商業性地勘投入超過 2 億元,佔地勘總投入的 2/3 以上。但基礎地質工作程度仍然比中東部地區要低。

同時,地質勘查程度不平衡,在阿爾泰山前交通較方便地段,開展了大量的中、大比例尺填圖、區域物化探等工作,對礦點、礦化點、物化探異常等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檢查和驗證,地質工作程度相對較高。而對於廣大的阿爾泰山中北部山區,除白雲母和稀有金屬礦產以外,其他各類礦產勘查、基礎地質工作和地學研究工作均很薄弱,大量的化探異常、地表礦點、礦化點有待檢查驗證。

建議對地區公益性地質調查、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項目進行梳理,對近 20 年來歷年投入公益性基礎地質、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等的資金投入情況進行分析,客觀評價地質勘查投入和產出。提出今後阿勒泰地區公益性地質勘查、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的方向、重點及部署建議,如 「358」項目等。

二、部分地質項目立項依據不充分,地勘費不能充分利用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形勢的好轉,地勘費的來源也由單一渠道而逐漸趨於多元化,伴隨著這一變化,地質項目的立項渠道也逐漸多元化。一些項目在選擇立項過程中未能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論證,有限的資金未用在刀刃上,造成了資金的浪費,因此找礦效果差。尤其是煤礦勘查,各地勘單位承擔的勘查項目過多,勘查面積很大,資金普遍投入偏低,工作質量不高,研究程度較低,勘查效果差。

三、礦業權整合、審批和市場運作中存在的問題

地質勘查單位資質管理弱化,監管不到位。如在進行探礦權和采礦權掛牌競拍時,一些沒有勘查開采能力的單位和機構紛紛加入礦業權競拍,個別探礦權人在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取得勘查許可證後,私下倒賣探礦權,或者搶佔地盤、長期圈而不探。嚴重擾亂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

在礦業權監督管理中,勘查許可證與采礦許可證發放後的追蹤監督管理有待加強,地區地勘監理工作也存在薄弱環節。無證采礦和非法轉讓采礦權,承包和多層分包現象依然存在,整頓和治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的工作仍較艱巨。圈而不探、圈而不開、大礦小開、倒賣礦業權等違法違規問題仍然存在。在執法監督工作中,以權代法,干擾執法和有法不依現象依然存在。上述行為嚴重擾亂了地區礦業權市場建設,為地區開展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增加了難度和阻力。同時,也造成了地區優勢資源配置難度加大。

政府對礦業權進行統一管理整合,要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切實保障投資者享有的 「誰投資,誰受益」的權利,避免使投資者的積極性受挫,從而影響地區礦產勘查投入。

就礦業特區內的礦產資源而言,今後要對已探明礦產資源且擁有儲量優勢的礦種,要按照將優勢資源優先配置給大集團、大企業的要求,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礦產資源規劃要求,大力推進整合,為特區精深加工項目落地提供資源保證。對新探明的礦產資源,要依據地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科學編制單礦種開發利用規劃,體現集約化、規模化要求,以發展深加工為目標,提高開發利用及環境保護等准入門檻,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雙贏目標。對於有資源前景的礦種,要超前進行戰略部署,初期屬於基礎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的,應積極爭取 「358」項目的支持,提高地質工作程度; 達到商業性勘查程度時,多渠道籌資開展風險勘查,加快地質勘查步伐,盡快探明礦產資源儲量,為特區礦業深加工項目提供資源保障。

四、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資料的利用程度低

由於各行業、部門、單位只考慮自身利益的影響,一些本該屬於公益性、基礎性的地質資料不能被各地勘單位在項目研究中公開、公平使用。這一方面使地勘單位在地質立項、靶區優選等方面受到影響,項目進展不順,找礦效果也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也造成地質工作的重復投入和資金的浪費。

地勘等有關單位不同程度地存不嚴格執行地質資料匯交制度的行為,不及時或不按規范要求匯交地質資料,往往對地礦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造成被動。

此外,地礦行政管理部門為企業、社會、中介組織等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今後,地礦行政管理部門要按規定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進一步強化地質資料服務社會的意識和水平,更好地為礦業特區的建設與發展服務。

五、地質、礦業等專業技術、管理人才匱乏

阿勒泰地區現有地質、礦業方面的技術、管理人才遠遠不能滿足礦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地區國土資源局、經貿委、發改委等下屬事業單位礦業出身的人才較少,如作為礦業大縣的富蘊縣,地質專業人員僅有 4 ~5 人,布爾津縣幾乎沒有地礦人才。又如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勘測規劃院,業務雖包括了礦產資源的規劃和研究,但主要業務以土地項目為主,目前難以承擔地區、縣 ( 市) 級礦產資源規劃、礦業發展戰略研究等項目的研究工作,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地礦技術、管理、經濟等高層次人才的短缺。

今後,隨著地區 10 大項目的落地,這 10 大項目中大多數為礦業深加工項目,地區對礦業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會增加。另外,隨著地區礦業企業技改力度的加大,鈹冶煉、超細碳化硅、電石加工、直接還原鐵、不銹鋼、無縫鋼管、銅冶煉等項目的陸續上馬,礦業技術、管理人才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將會日益突出。

針對這一現狀,地區一方面要通過優惠政策加大對地質、礦業等技術、管理人才的引進力度,另一方面應加大對本地人才的培訓,在地區高等職業學院的專業設置中,將地質、礦業等相關專業列為重點學科。通過這些措施,盡快扭轉地質、礦業技術及管理人才短缺的局面,為礦業特區建設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保障。

六、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極端的氣候條件對地質勘查工作產生不利影響

阿勒泰地處歐亞大陸中心腹地,屬典型的北溫帶大陸性乾旱寒冷氣候區。氣候特點為: 夏短冬長,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四季多風少雨。區內地形地貌類型多樣,北部為阿爾泰山山脈,中部為山前丘陵和沖洪積平原區,南部為戈壁、荒漠、沙漠區,隨地形地貌的不同生長有不同的草本和木本植物,由於受地形、地貌、氣象、水文條件的制約,其生長期很長,尤其是稀有植物破壞後很難恢復。自然生態環境的不穩定性、敏感性及生物多樣性,使得本區資源豐富而自然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地質礦產勘查及其開發利用等人類礦業活動給本區脆弱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威脅,礦業與地區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按照地區、縣 ( 市) 級礦產資源規劃確定的不同功能分區的要求,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開展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等活動。

在找礦前景非常廣闊的阿爾泰山系中,冬季漫長,有些地區常年積雪,一年當中適宜地質勘查工作的時間只有 3 個月左右,若遇極端災害天氣時,野外作業時間會更短,在這種特殊的氣候條件下,對礦業特區開展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等礦業活動造成很大的困難。對於阿勒泰地區這種特殊氣候條件,要加強地質勘查前期准備工作,充分利用新技術、先進裝備,配備高素質的專業地質、鑽探、管理等人才,以及高級技術工人,在有限的地勘工作時間內,統籌協調,優化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地質找礦目標。

閱讀全文

與地質礦產勘查項目成果驗收申請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