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水的粘性對靜水壓強實驗有影響嗎
沒有影響。因為測量的是最終靜止下來的壓強,不涉及流動阻力。
『貳』 靜水壓強 特徵 分布規律
特性
靜止液體作用在每單位受壓面積上的壓力稱為靜水壓強(hydrostatic pressure)
二個特性
(1)靜水壓強的方向垂直並且指向受壓面(Vertical point to acted surface.)
(2)靜止液體內任一點沿各方向上的靜水壓強大小都相等(The pressures from every direction are equal in size. )
分布規律
P.W.Bridgman曾進行了不同金屬材料在靜水壓力下的拉伸試驗,及著名的Bridgman實驗,發現以下結論:
(1)靜水壓力與材料體積的改變近似地服從線彈性規律,若除去壓力,體積變化可以恢復,沒有殘余的體積變這樣就可以認為各向均壓時體積變化是彈性的;
(2)靜水壓力與材料的屈服極限無關,但對於軟金屬、礦物及岩土等材料時,靜水壓力的影響比較明顯,不能忽略,必須放棄這一假設。
(2)靜水壓強實驗成果分析及小結擴展閱讀
彈性問題可能是線性的,也可能不是線性的,因為有勢的向量場也包括非線性場。通常在力學上把彈性問題分為兩類,一類叫做線性彈性問題,一類叫做非線性彈性問題,就是這個原因。
1、彈性包括線彈性和非線性彈性,彈性簡單說指卸載後變形按原路徑返回,沒有殘余變形,線彈性是應力與應變是直線關系,非線性彈性應力與應變是曲線。
2、在材料力學中,有比例極限與彈性極限兩個概念,比例極限是符合虎克定律的最高限,彈性極限是沒有塑性變形的最高限,那麼在比例極限到彈性極限這一區段內,應力、應變是什麼關系?怎麼理解?是否可以理解為在比例極限到彈性極限區段內,雖然仍是彈性變形,但E值已非常量。
續:彈性極限范圍內:構件發生彈性變形,即撤除外力構件沒有塑性變形;比例極限范圍內:構件出了滿足上面的條件,其應力-應變還成線性關系。即:比例極限就是線性彈性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靜水壓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靜水壓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線性彈性
『叄』 靜水壓強實驗什麼情況下3,4兩根測壓管的高度相同
(1)用U形管兩側的液面高度差的大小來反映液體內部壓強的大小,這是運用了轉換法;
故答案為:存在壓強.
(2)從表中數據1、2、3可以看出,當液體的密度相同時,液體的深度越深,U形管兩側的液面高度差越大,說明液體內部壓強和液體的深度有關;從表中數據3、4可以看出,當液體的深度相同時,液體的密度越大,U形管兩側的液面高度差越大,說明液體內部壓強和液體的密度有關.
故答案為:增大;密度.
(3)研究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是否相等,應控制凡是影響液體壓強的其他因素:保證同種液體、同一深度,改變的是要研究的因素:壓強計在液體中的不同方向.
故答案為:液體密度;金屬盒探頭在液體中的深度;金屬盒探頭在液體中的不同方向.
(4)金屬盒在30mm深處水的壓強是:p=ρgh=1×103kg/m3×10N/kg×0.03m=300Pa;
從壓強計測出的壓強為:p=ρgh=1×103kg/m3×10N/kg×0.028m=280Pa;
按液面高度差計算的壓強值小於按液體深度計算的壓強值,原因是金屬橡皮膜也會產生壓強.
故答案為:300;280;金屬盒橡皮膜也要產生壓強.
『肆』 注冊岩土工程師基礎考試具體是那18門課程我大專畢業,需要幾年工作經驗
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執業資格考試報考條件為:
凡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恪守職業道德,具備相應專業教育和職業實踐,並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可申請參加基礎考試:
①取得本專業(指勘查技術與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下同)或相近專業(指地質勘探、環境工程、工程力學專業,下同)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位。
②取得本專業或相近專業大學專科學歷,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1年。
③取得其他工科專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位,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1年。
一. 數學
1.1空間解析幾何 .
向量的線性運算;向量的數量積、向量積及混合積;兩向量垂直、平行的條件;直線方程;平面方程;平面與平面、直線與直線、平面與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點到平面、直線的距離;球面、母線平行於坐標軸的柱面、旋轉軸為坐標軸的旋轉曲面的方程;常用的二次曲面方程;空間曲線在坐標面上的投影曲線方程。
1.2微分學
函數的有界性、單調性、周期性和奇偶性;數列極限與函數極限的定義及其性質;無窮小和無窮大的概念及其關系;無窮小的性質及無窮小的比較極限的四則運算;函數連續的概念;函數間斷點及其類型;導數與微分的概念;導數的幾何意義和物理意義;平面曲線的切線和法線;導數和微分的四則運算;高階導數;微分中值定理;洛必達法則;函數的切線及法平面和切平面及切法線;函數單調性的判別;函數的極值;函數曲線的凹凸性、拐點;偏導數與全微分的概念;二階偏導數;多元函數的極值和條件極值;多元函數的最大、最小值及其簡單應用。
1.3積分學
原函數與不定積分的概念;不定積分的基本性質;基本積分公式;定積分的基本概念和性質(包括定積分中值定理);積分上限的函數及其導數;牛頓一菜布尼茲公式;不定積分和定積分的換元積分法與分部積分法;有理函數、三角函數的有理式和簡單無理函數的積分;廣義積分;二重積分與三重積分的概念、性質、計算和應用;兩類曲線積分的概念、性質和計算;求平面圖形的面積、平面曲線的弧長和旋轉體的體積。
1.4無窮級數
數項級數的斂散性概念;收斂級數的和;級數的基本性質與級數收斂的必要條件;幾何級數與p級數及其收斂性;正項級數斂散性的判別法;任意項級數的絕對收斂與條件收斂;冪級數及其收斂半徑、收斂區間和收斂域;冪級數的和函數;函數的泰勒級數展開;函數的傅里葉系數與傅里葉級數。
1.5常微分方程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變數可分離的微分方程;齊次微分方程;一階線性微分方程;全微分方程;可降階的高階微分方程;線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質及解的結構定理;二階常系數齊次線性微分方程。
1.6線性代數
行列式的性質及計算;行列式按行展開定理的應用;矩陣的運算;逆矩陣的概念、性質及求法;矩陣的初等變換和初等矩陣;矩陣的秩;等價矩陣的概念和性質;向量的線性表示;向量組的線性相關和線性無關;線性方程組存解的判定;線性方程組求解;矩陣的特徵值和特徵向量的概念與性質;相似矩陣的概念和性質;矩陣的相似對角化;二次型及其矩陣表示;合同矩陣的概念和性質;二次型的秩;慣性定理;二次型及其矩陣的正定性。
1.7概率與數理統計
隨機事件與樣本空間;事件的關系與運算;概率的基本性質;古典型概率;條件概率;概率的基本公式;事件的獨立性;獨立重復試驗;隨機變數;隨機變數的分布函數;離散型隨機變數的概率分布;連續型隨機變數的概率密度;常見隨機變數的分布;隨機變數的數學期望、方差、標准差及其性質;隨機變數函數的數學期望;矩、協方差、相關系數及其性質;總體;個體;簡單隨機樣本;統計量;樣本均值;樣本方差和樣本矩;z。分布;r分布;F分布;點估計的概念;估計量與估計值;矩估計法;最大似然估計法;估計量的評選標准;區間估計的概念;單個正態總體的均值和方差的區間估計;兩個正態總體的均值差和方差比的區間估計;顯著性檢驗;單個正態總體的均值和
方差的假設檢驗。
二.物理學
2.1熱學
氣體狀態參量;平衡態;理想氣體狀態方程;理想氣體的壓強和溫度的統計解釋;自由度;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理想氣體內能;平均碰撞頻率和平均自由程;麥克斯韋速率分布律;方均根速率;平均速率;最概然速率;功;熱量;內能;熱力學第一定律及其對理想氣體等值過程的應用;絕熱過程;氣體的摩爾熱容量;循環過程;卡諾循環;熱機效率;凈功;致冷系數;熱力學第二定律及其統計意義;可逆過程和不可逆過程。
2.2波動學』
機械波的產生和傳播;一維簡諧波表達式;描述波的特徵量;陣面,波前,波線;波的能量、能流、能流密度;波的衍射;波的干涉;駐波;自由端反射與固定端反射;聲波;聲強級;多普勒效應。
2.3光學
相干光的獲得;楊氏雙縫干涉;光程和光程差;薄膜干涉;光疏介質;光密介質;邁克爾遜干涉儀;惠更斯一菲涅爾原理;單縫衍射;光學儀器分辨本領;射光柵與光譜分析;x射線衍射;喇格公式;自然光和偏振光;布儒斯特定律;馬呂斯定律;雙折射現象。
三.化學
3.1物質的結構和物質狀態
原子結構的近代概念;原子軌道和電子雲;原子核外電子分布;原子和離子的電子結構;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周期族;元素性質及氧化物及其酸鹼性。離子鍵的特徵;共價鍵的特徵和類型;雜化軌道與分子空間構型;分子結構式;鍵的極性和分子的極性;分子間力與氫鍵;晶體與非晶體;晶體類型與物質性質。
3.2溶液
溶液的濃度;非電解質稀溶液通性;滲透壓;弱電解質溶液的解離平衡;分壓定律;解離常數;同離子效應;緩沖溶液;水的離子積及溶液的pH值;鹽類的水解及溶液的酸鹼性;溶度積常數;溶度積規則。
3.3化學反應速率及化學平衡 。
反應熱與熱化學方程式;化學反應速率;溫度和反應物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活化能的物理意義;催化劑;化學反應方向的判斷;化學平衡的特徵;化學平衡移動原理。
3.4氧化還原反應與電化學
氧化還原的概念;氧化劑與還原劑;氧化還原電對;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原電池的組成和符號;電極反應與電池反應;標准電極電勢;電極電勢的影響因素及應用;金屬腐蝕與防護。
3.5有機化學
有機物特點、分類及命名;官能團及分子構造式;同分異構;有機物的重要反應:加成、取代、消除、氧化、催化加氫、聚合反應、加聚與縮聚;基本有機物的結構、基本性質及用途:烷烴、 烯烴、炔烴、芳烴、鹵代烴、醇、苯酚、醛和酮、羧酸、酯;合成材料:高分子化
合物、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工程塑料。
四.理論力學
4.1靜力學
平衡;剛體;力;約束及約束力}受力圖;力矩;力偶及力偶矩;力系的等效和簡化;力的平移定理;平面力系的簡化;主矢;主矩;平面力系的平衡條件和平衡方程式;物體系統(含平面靜定桁架)的平衡;摩擦力;摩擦定律;摩擦角;摩擦自鎖。
4.2運動學
點的運動方程;軌跡;速度;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平動和繞定軸轉動;角速度;角加速度;剛體內任一點的速度和加速度。
4.3動力學
牛頓定律;質點的直線振動;自由振動微分方程;固有頻率;周期;振幅;衰減振動;阻尼對自由振動振幅的影響一振幅衰減曲線;受迫振動;受迫振動頻率;幅頻特性;共振;動力學普遍定理;動量;質心;動量定理及質心運動定理;動量及質心運動守恆;動量矩;動量矩定理;動量矩守恆;剛體定軸轉動微分方程;轉動慣量;回轉半徑;平行軸定理;功;動能;勢能;動能定理及機械能守恆;達朗貝原理;慣性力;剛體作平動和繞定軸轉動(轉軸垂直於剛體的對稱面)時慣性力系的簡化;動靜法。
五.材料力學
5.1材料在拉伸、壓縮時的力學性能
低碳鋼、鑄鐵拉伸、壓縮實驗的應力一應變曲線;力學性能指標。
5.2拉伸和壓縮
軸力和軸力圖;桿件橫截面和斜截面上的應力;強度條件;虎克定律;變形計算。
5.3剪切和擠壓
剪切和擠壓的實用計算;剪切面;擠壓面;剪切強度;擠壓強度。
5.4扭轉
扭矩和扭矩圖;圓軸扭轉切應力;切應力互等定理;剪切虎克定律;圓軸扭轉的強度條件;扭轉角計算及剛度條件。
5.5截面幾何性質
靜矩和形心;慣性矩和慣性積;平行軸公式;形心主軸及形心主慣性矩概念。
5.6彎曲
梁的內力方程;剪力圖和彎矩圖;分布載荷、剪力、彎矩之間的微分關系;正應力強度條件;切應力強度條件;梁的合理截面;彎曲中心概念;求梁變形的積分法、疊加法。 』
5.7應力狀態
平面應力狀態分析的解析法和應力圓法;主應力和最大切應力;廣義虎克定律;四個常用的強度理論。
5.8組合變形
拉/壓一彎組合、彎一扭組合情況下桿件的強度校核;斜彎曲。
5.9壓桿穩定
壓桿的臨界載荷;歐拉公式;柔度;臨界應力總圖;壓桿的穩定校
核。
六、流體力學
6.1流體的主要物性與流體靜力學
流體的壓縮性與膨脹性;流體的粘性與牛頓內磨檫定律;流體靜壓強及其特性;重力作用下靜水壓強的分布規律;作用於平面的液體總壓力的計算。
6.2流體動力學基礎
以流場為對象描述流動的概念;流體運動的總流分析;恆定總流連續性方程、能量方程和動量方程的運用。
6.3流動阻力和能量損失
沿程阻力損失和局部阻力損失;實際流體的兩種流態一層流和紊流;圓管中層流運動;紊流運動的特徵;減小阻力的措施。
6.4孔口管嘴管道流動
孔口自由出流、孔口淹沒出流;管嘴出流;有壓管道恆定流;管道的串聯和並聯。
6.5明渠恆定流
明渠均勻水流特性;產生均勻流的條件;明渠恆定非均勻流的流動狀態;明渠恆定均勻流的水平力計算。
6.6滲流、井和集水廊道
土壤的滲流特性;達西定律;井和集水廊道。
6.7相似原理和量綱分析
力學相似原理;相似准數;量綱分析法。
I I.現代技術基礎
七.電氣與信息
7.1電磁學概念
電荷與電場;庫侖定律;高斯定理;電流與磁場;安培環路定律;電磁感應定律;洛侖茲力。
7.2 電路知識
7.3 電路組成;電路的基在物理過程;理想電路元件及其約束關系;電路模型;歐姆定律;基爾霍夫定律;支路電流法;等效電源定理;迭加原理;正弦交流電的時間函數描述;阻抗;正弦交流電的相量描述;復數阻抗;交流電路穩態分析的相量法;交流電路功率;功率因數;
三相配電電路及用電安全;電路暫態;R-C、R-L電路暫態特性;電路頻率特性;R-C、R-L電路頻率特性。
7.3電動機與變壓器
理想變壓器;變壓器的電壓變換、電流變換和阻抗變換原理;三相非同步電動機接線、啟動、反轉及調速方法;三相非同步電動機運行特性;簡單繼電一接觸控制電路。
7.4信號與信息
信號;信息;信號的分類;模擬信號與信息;模擬信號描述方法;模 擬信號的頻譜;模擬信號增強;模擬信號濾波;模擬信號變換;數字信號與信息;數字信號的邏輯編碼與邏輯演算;數字信號的數值編碼
與數值運算
7.5模擬電子技術
晶體二極體;極型晶體三極體;共射極放大電路;輸入阻抗與輸出阻抗;射極跟隨器與阻抗變換;運算放大器;反相運算放大電路;同相運算放大電路;基於運算放大器的比較器電路;二極體單相半波整流電路;二極體單相橋式整流電路。
7.6數字電子技術
與、或、非門的邏輯功能;簡單組合邏輯電路;D觸發器;JK觸發器數字寄存器;脈沖計數器。
7.7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系統組成;計算機的發展;計算機的分類;計算機系統特點;計算機硬體系統組成;ePu;存儲器;輸/k/輸出設備及控制系統;匯流排;數模/模數轉換;計算機軟體系統組成;系統軟體;操作系統;操作系統定義;操作系統特徵;操作系統功能;操作系統分類;支撐軟體;應用軟體;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
7.8信息表示
信息在計算機內的表示;二進制編碼;數據單位;計算機內數值數據的表示;計算機內非數值數據的表示;信息及其主要特徵。
7.9常用操作系統
Windows發展;進程和處理器管理;存儲管理;文件管理;輸入/輸出管理;設備管理;網路服務。
7.10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與計算機網路;網路概念;網路功能;網路組成;網路分類;區域網;廣域網;網際網路;網路管理;網路安全;Windows系統中的網路應用;信息安全;信息保密。
程管理基礎
八. 法律法規
8.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
總則;建築許可;建築工程發包與承包;建築工程監理;建築安全生 產管理;建築工程質量管理;法律責任。 8.2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總則;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保障;從業人員的權利和義務;安全 生產的監督管理;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救援與調查處理。
8.3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
總則;招標;投標;開標;評標和中標;法律責任。
8.4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一般規定;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變更和轉讓;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違約責任;其他規定。
8.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總則;行政許可的設定;行政許可的實施機關;行政許可的實施程序; 行政許可的費用。
8.6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總則;節能管理;合理使用與節約能源;節能技術進步;激勵措施;
法律責任。
8.7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總則;環境監督管理;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法律責任。
8.8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
總則;資質資格管理;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發包與承包;建設工程勘察設計文件的編制與實施;監督管理。
8.9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
一總則;建設單位的質量責任和義務;勘察設計單位的質量責任和義務;施工單位的質量責任和義務;工程監理單位的質量責任和義務;建設工程質量保修。
8.10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
總則;建設單位的安全責任;勘察設計工程監理及其他有關單位的安全責任;施工單位的安全責任;監督管理;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 。
九.工程經濟
9.1資金的時間價值
資金時間價值的概念;息及計算;實際利率和名義利率;現金流量及現金流量圖;資金等值計算的常用公式及應用;復利系數表的應用。
9.2財務效益與費用估算
項目的分類;項目計算期;財務效益與費用;營業收入;補貼收入;建設投資;建設期利息;流動資金;總成本費用;經營成本;項目評價涉及的稅費;總投資形成的資產。
9.3資金來源與融資方案
資金籌措的主要方式;資金成本;債務償還的主要方式。
9.4財務分析
財務評價的內容;盈利能力分析(財務凈現值、財務內部收益率、項目投資回收期、總投資收益率、項目資本金凈利潤率);償債能力分析(利息備付率、償債備付率、資產負債率);財務生存能力分析;財務分析報表(項目投資現金流量表、項目資本金現金流量表、利潤
與利潤分配表、財務計劃現金流量表);基準收益率。
9.5經濟費用效益分析
經濟費用和效益;社會折現率;影子價格;影子匯率;影子工資;經濟凈現值;經濟內部收益率;經濟效益費用比。
9.6不確定性分析
盈虧平衡分析(盈虧平衡點、盈虧平衡分析圖);敏感性分析(敏感
度系數、臨界點、敏感性分析圖)。
9.7方案經濟比選
方案比選的類型;方案經濟比選的方法(效益比選法、費用}匕選法、
最低價格法);計算期不同的互斥方案的比選。
9.8改擴建項目經濟評價特點
改擴建項目經濟評價特點。
9.9價值工程
價值工程原理;實施步驟。
下午部分
十、土木工程材料
10.1 材料科學與物質結構基礎知識
材料的組成 化學組成 礦物組成及其對材料性質的影響
材料的微觀結構及其對材料性質的影響 原子結構 離子鍵
金屬鍵 共價鍵和范德華力 晶體與無定形體(玻璃體)
材料的宏觀結構及其對材料性質的影響
建築材料的基本性質密度 表觀密度與堆積密度 孔隙與孔隙率
特徵 親水性與憎水性 吸水性與吸濕性 耐水性 抗滲性
抗凍性 導熱性強度與變形性能 脆性與韌性
10.2 材料的性能和應用
無機膠凝材料氣硬性膠凝材料 石膏和石灰技術性質與應用
水硬性膠凝材料水泥的組成 水化與凝結硬化機理 性能與應用
混凝土原材料技術要求 拌合物的和易性及影響因素 強度
性能與變形性能 耐久性抗滲性抗凍性鹼骨料反應 混凝土外加劑與配合比設計
瀝青及改性瀝青組成性質和應用
建築鋼材組成組織與性能的關系 加工處理及其對鋼材性
能的影響 建築鋼材和種類與選用
木材組成性能與應用
石材和粘土組成性能與應用
十一、工程測量
11.1 測量基本概念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面點位的確定 測量工作基本概念
11.2 水準測量
水準測量原理 水準儀的構造使用和檢驗校正 水準測量方法及成果整理
11.3 角度測量
經緯儀的構造使用和檢驗校正 水平角觀測 垂直角觀測
11.4 距離測量
捲尺量距 視距測量 光電測距
11.5 測量誤差基本知識
測量誤差分類與特性 評定精度的標准 觀測值的精度評定
誤差傳播定律
11.6 控制測量
平面控制網的定位與定向 導線測量 交會定點 高程式控制制測量
11.7 地形圖測繪
地形圖基本知識 地物平面圖測繪 等高線地形圖測繪
11.8 地形圖應用
地形圖應用的基本知識 建築設計中的地形圖應用 城市規劃
中的地形圖應用
11.9 建築工程測量
建築工程式控制制測量 施工放樣測量 建築安裝測量 建築工程
變形觀測
十二、職業法規
12.1 我國有關基本建設建築房地產城市規劃環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規
12.2 工程設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與行為准則
十三、土木工程施工與管理
13.1 土石方工程 樁基礎工程
土方工程的准備與輔助工作 機械化施工 爆破工程 預制
樁灌注樁施工 地基加固處理技術
13.2 鋼筋混凝土工程與預應力混凝土工程
鋼筋工程 模板工程 混凝土工程 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製作
混凝土冬雨季施工 預應力混凝土施工
13.3 結構吊裝工程與砌體工程
起重安裝機械與液壓提升工藝 單層與多層房屋結構吊裝
砌體工程與砌塊牆的施工
13.4 施工組織設計
施工組織設計分類 施工方案 進度計劃 平面圖 措施
13.5 流水施工原則
節奏專業流水 非節奏專業流水 一般的搭接施工
13.6 網路計劃技術
雙代號網路圖 單代號網路圖 網路計劃優化
13.7 施工管理
現場施工管理的內容及組織形式 進度技術全面質量管理 竣工驗收
十四、結構設計
14.1 鋼筋混凝土結構
材料性能鋼筋 混凝土 粘結
基本設計原則結構功能 極限狀態及其設計表達式 可靠度
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計算受彎構件 受扭構件 受壓構件
14.2 受拉構件 沖切 局壓 疲勞
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驗算抗裂 裂縫 撓度
預應力混凝土軸拉構件 受彎構件 構造要求
梁板結構塑性內力重分布 單向板肋梁樓蓋 雙向板肋梁樓
蓋 無梁樓蓋
單層廠房組成與布置 排架計算 柱 牛腿 吊車梁 屋架 基礎
多層及高層房屋結構體系及布置 框架近似計算 疊合梁
剪力牆結構 框剪結構 框剪結構設計要點 基礎
抗震設計要點一般規定 構造要求
14.2 鋼結構
鋼材性能基本性能 影響鋼材性能的因素 結構鋼種類 鋼材的選用
構件軸心受力構件 受彎構件(梁) 拉彎和壓彎構件的計算和構造
連接焊縫連接 普通螺栓和高強度螺栓連接 構件間的連接
鋼屋蓋組成 布置 鋼屋架設計
14.3 砌體結構
材料性能塊材 砂漿 砌體
14.4 基本設計原則設計表達式
承載力受壓 局壓
混合結構房屋設計結構布置 靜力計算 構造
房屋部件圈樑 過梁 牆梁 挑梁
抗震設計要求一般規定 構造要求
十五、結構力學
15.1 平面體系的幾何組成
名詞定義 幾何不變體系的組成規律及其應用
15.2 靜定結構受力分析與特性
靜定結構受力分析方法 反力內力的計算與內力圖的繪制
靜定結構特性及其應用
15.3 靜定結構的位移
廣義力與廣義位移 虛功原理 單位荷載法 荷載下靜定結構
的位移計算 圖乘法 支座位移和溫度變化引起的位移 互等
定理及其應用
15.4 超靜定結構受力分析及特性
超靜定次數 力法基本體系 力法方程及其意義 等截面直桿
剛度方程 位移法基本未知量 基本體系 基本方程及其意義
等截面直桿的轉動剛度 力矩分配系數與傳遞系數 單結點的
力矩分配 對稱性利用 半結構法 超靜定結構位移 超靜定結構特性
15.5 影響線及應用
影響線概念 簡支梁靜定多跨梁靜定桁架反力及內力影響線
連續梁影響線形狀 影響線應用 最不利荷載位置 內力 包絡圖慨念
15.6 結構動力特性與動力反應
單自由度體系周期頻率簡諧荷載與突加荷載作用下簡單結
構的動力系數振幅與最大動內力 阻尼對振動的影響 多自
由度體系自振頻率與主振型 主振型正交性
十六、結構試驗
16.1 結構試驗的試件設計荷載設計觀測設計材料的力學性能與試驗的關系
16.2 結構試驗的載入設備和量測儀器
16.3 結構靜力(單調)載入試驗
16.4 結構低周反復載入試驗(偽靜力試驗)
16.5 結構動力試驗
結構動力特性量測方法結構動力響應量測方法
16.6 模型試驗
模型試驗的相似原理 模型設計與模型材料
16.7 結構試驗的非破損檢測技術
十七、土力學與地基基礎
17.1 土的物理性質及工程分類
土的生成和組成 土的物理性質 土的工程分類
17.2 土中應力
自重應力 附加應力
l7.3 地基變形
土的壓縮性 基礎沉降 地基變形與時間關系
l7.4 土的抗剪強度
抗剪強度的測定方法 土的抗剪強度理論
17.5 土壓力地基承載力和邊坡穩定
土壓力計算 擋土牆設計地基承載力理論 邊坡穩定
17.6 地基勘察
工程地質勘察方法 勘察報告分析與應用
17.7 淺基礎
淺基礎類型 地基承載力設計值 淺基礎設計 減少不均勻沉
降損害的措施 地基基礎與上部結構共同工作概念
17.8 深基礎
深基礎類型 樁與樁基礎的分類 單樁承載力 群樁承載力
樁基礎設計
17.9 地基處理
地基處理方法 地基處理原則 地基處理方法選擇
『伍』 為什麼在分析靜水壓強的特性時,不考慮液體的黏性
好乂!你在家裡的時候回來了嗎丁啉
『陸』 注冊岩土工程師考試科目
基礎考試為閉卷考試:
上午段主要測試考生對基礎科學的掌握程度,設120道單選題,每題1分,分11個科目:高等數學、普通物理、普通化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流體力學、電工電子技術、信號與信息技術、計算機應用基礎、工程經濟、法律法規。
下午段主要測試考生對岩土工程直接有關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設60道題,每題2分,分8個科目: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測量、土木工程施工與管理、工程地質、結構力學、結構設計、土力學與基礎工程、岩體力學與岩體工程。
專業考試的專業范圍包括:岩土工程勘察、淺基礎、深基礎、地基處理、邊坡和基坑、特殊土和不良地質、建築工程抗震、地基檢測。專業基礎考試上午和下午各100分;
專業案例考試,上午段和下午段各有30個題目,從這30個題目中選擇25個進行考試,上午下午各50分,共計100分。
(6)靜水壓強實驗成果分析及小結擴展閱讀:
報考資格
凡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恪守職業道德,並具備相應專業教育和職業實踐條件者,均可申請參加註冊土木工程師(岩土)執業資格考試。
(一)具備以下條件之一者,可申請參加基礎考試:
1、取得本專業(指勘查技術與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下同)或相近專業(指地質勘探、環境工程、工程力學專業,下同)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位。
2、取得本專業或相近專業大學專科學歷,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1年。
3、取得其他工科專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位,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1年。
(二)基礎考試合格,並具備以下條件之一者,可申請參加專業考試:
1、取得本專業博士學位,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2年;或取得相近專業博士學位,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3年。
2、取得本專業碩士學位,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3年;或取得相近專業碩士學位,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4年。
3、取得本專業雙學士學位或研究生班畢業,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4年;或取得相近專業雙學士學位或研究生班畢業,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5年。
4、取得本專業大學本科學歷,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5年;或取得相近專業大學本科學歷,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6年。
5、取得本專業大學專科學歷,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6年;或取得相近專業大學專科學歷,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7年。
6、取得其他工科專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位,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8年。
(三)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可免基礎考試,只需參加專業考試:
1、1991年及以前,取得本專業碩士及以上學位,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6年;或取得相近專業碩位士及以上學,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7年。
2、1991年及以前,取得本專業雙學士學位或研究生班畢業,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7年;或取得相近專業雙學士學位或研究生班畢業,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8年。
3、1989年及以前,取得本專業大學本科學歷,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8年;或取得相近專業大學本科學歷,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9年。
4、1987年及以前,取得本專業大學專科學歷,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9年;或取得相近專業大學專科學歷,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10年。
5、1985年及以前,取得其他工科專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位,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12年。
6、1982年及以前,取得其他工科專業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9年。
7、1977年及以前,取得本專業中專學歷或1972年及以前取得相近專業中專學歷,累計從事岩土工程專業工作滿10年。
參考資料:網路----注冊岩土工程師
『柒』 流體力學 靜水壓強實驗 麻煩哪位大神幫我處理下這組數據 或者跟我說說方法
測的都是液面高度,根據p = rho*g*h,液面高度h(也就是水頭)可以轉換為壓強。在每根細管里氣壓都和水壓平衡,Po>Pa或者Po<Pa是看加壓和減壓對水頭有什麼影響
『捌』 靜水壓強實驗誤差與水的粘性有關嗎
誤差值與氣柱高度和其位置有關。對於非堵塞性氣泡,雖不產生誤差,但若不排除,實驗過程中很可能變成堵塞性氣柱而影響量測精度。檢驗的方法是畢託管置於靜水中,檢查分別與畢託管全壓孔及靜壓孔相連通的兩根測壓管液面是否齊平。如果氣體已排凈,不管怎樣抖動塑料連通管,兩測管液面恆齊平。
『玖』 物理學對社會進步做出的貢獻,從中所受啟
物理學的發展和人類科技的進步 世界從蒙昧到明麗,科學關照的光輝幾乎從沒有終止過任何瞬間,一切模糊而不可能的場景和一切超乎尋常的想像,都極可能在科學的輕輕點綴之下變得順從、有序、飄逸而穩定。風送來精確和愉悅的氣息,一個與智慧和靈感際遇的成果很可能轉眼之間就以質感的方式來到人間。它在現實中矗立,標明今天對於昨天的勝利;或者標志人們昨天的生活方式已經一去不復返;或者標志一個科學偉人已徐徐來到人間……在人類的黎明,或我們的知識所能知道的過去的那些日子,我們確實可以看到科學在廣博而漫長的區域里經歷了艱難與失敗,但它更以改變一切舉足輕重的力量推動著歷史滾滾前行,卓然無匹地建立了一座座一望無際的光輝豐碑。信心、激情、熱望與無限的快樂就是這些豐碑中任何一座豐碑所暗示給我們的生活指向,使我們篤信勤奮、刻苦鑽研、熱愛生活、深思高舉……與此同時,我們也更加看到了科學本身深深的魅力,人文的或自然的,科學家的或某個具體事物的,都如一面垂天可鑒的鏡子矗立在我們面前,我們因為要前進和向上就無可迴避地站在它的面前梳理自己的理性和情感,並在它映照燦爛光輝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從而使我們的創造性更加有所依託,更加因為積累的豐厚顯得更加強勁可靠。
在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物理學始終站在解放生產力的前沿,而在物理學發展中的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伴隨著極大的艱難與曲折,都是在傳統與現實之間的長期碰撞中才得以獲得發展和進步,其間既閃耀著拓荒者們智慧的靈光,同時也有讓無數科學先輩們在追求科學真理的道路上進行不曲不撓的斗爭中揮灑的血光與淚光。作為新時期的青少年,非常有必要踏尋這條荊棘之路,我們並不期望大家每一次在這條路上都能采擷到爛漫的鮮花,哪怕每一次只要能在這條路上聞到沁人心脾的花香,也算是對無數科學先輩們英魂的告慰。這就是我們開展本次科普知識系列講座的初衷。 (一)物理學的啟蒙與發展階段 物理學的發展經歷了十分漫長的啟蒙階段。在中世紀以前,物理學一直沒有被確認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被劃分到哲學這一范疇。在這一漫長的時期內,人們都是根據當時生產力的需求或者統治者的意志去開發和利用物理學知識(從無意識到潛意識),是以我根據人類發展進程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以及應用物理學知識的程度,把這個時期物理學的啟蒙階段作以下劃分:
1、火器時代:
人類的祖先首先進行了手和腳的分工,用自由之手製造工具,提高了勞動效率。這一時期人類最早製造的工具就是石器,石器的製造宣告了勞動的開始,同時也宣告了簡單物理學的啟蒙。
隨著石器的發展,出現了較為復雜的工具―――弓箭,從而產生了「狩獵」這個最早的生產部門。人類祖先憑自己的智慧和經驗製造了石斧、石刀和弓箭,我們在這里可以用物理學的原理說明其優越性:壓強和壓力成正比,和受力面積成反比。石斧的石刀的鋒刃做得很薄就是為了通過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使它們在不大的壓力作用下就能夠進入到物體里去;弓箭的使用不僅用到了物理學中的壓強知識,還用到了牛頓第三定律――當箭給弓弦一個作用力時,弓弦同時也給箭一個反作用力,這樣才能把箭射出。當時這種微妙的思想也被祖先們挖掘出來,足見祖先思想的進步。
我們知道,「鑽木取火」在人類發展史上有著巨大的意義。可以毫不誇張地講這是人類科技史上的第一次偉大的革命。隨著人工取火的實現,標志著人類已經「在實踐上發明機械運動可以轉化為熱」,「第一次使人類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分開」。
有了隨時可以製造火的技術,才能使火進入到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在生產上,人們首先發明了用火燒制陶器―――制陶技術的出現,標志著人類對材料的加工第一次改變了材料的性質,從而創造了一種人工材料,並在加工過程中第一次使用了自然能源。後來人類又學會了煉銅和煉鐵的技術。世界上最早的生鐵冶煉技術,出現在我國春秋時代,到戰國時代,鐵器已被廣泛應用。至東漢時期,已有高五、六米、容積三四十立方米的大型冶鐵高爐。在鐵的基礎上,中國還最早發明了煉鋼技術,與煉鋼工藝同時還發展了淬火技術。這樣,大約到漢末,中國古代的冶鐵、鑄鍛、煉鋼和淬火技術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各種工藝方法已大致齊備,在當時世界上處於絕對領先地位。從而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最基本的材料的加工技術基礎。
在取火和用火的技術條件下,人類實現了從石器向銅器和鐵器時代的轉換在人類歷史上引起了生產工具的革命,大大地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從而使生產力有了前所未有的進步。而且鐵器文明不只是技術的發展,還推動了科學的誕生。2、領先世界的中世紀中國物理學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在戰亂不斷的歷史縫隙里,中國的科學技術並沒有放慢前進的步伐,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系統逐漸得以提高和充實。並涌現出如王充、張衡、劉徵、祖充之、賈思勰、畢升、沈括等著名的科學家。其中張衡曾製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轉動的渾象,即渾天儀,以及一種能測定地震震中方向的儀器,定名為「候風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其靈敏度很高,比歐洲地動儀早1700多年;在度量衡這個領域里,不論是我國在遠古時期發明的在天文上通過立圭表測影進行觀象授時,還是後來人們在實踐中發明的利用靜水壓強來量度時間的儀器―――漏刻,在沒有鍾表的古代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發明,在遠距離計量長度時,那時候還發明了計量里程的鼓車,當車前進時,利用車輪的轉動,可直接或間接地把車行駛的距離表示出來,這在當時世界上都堪稱是首屈一指的;到宋元時期,由於生產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實行扶植科技的政策及民族之間、中外之間的科學技術交流,宋元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在隋唐的基礎上,達到了整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這一時期,冶金技術、名窯瓷器、建築技術、紡織技術、水利建設、造船和航海技術都有巨大的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在不斷的改進中已被廣泛應用到航海,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在火器和兵器的改進技術上大顯神威,史書上記載的「飛空擊賊震天雷炮」和「神火飛鴉」,至今仍作為現代火箭與火箭炮的雛形,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膠泥活版印刷術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與進步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總之,中世紀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成績是喜人的,但隨著時間的發展,中國科技在以後的歲月里進入緩慢發展時期,而歐洲科技在度過科學的「黑暗時期」之後,正一日千里地興起,並很快地趕超了中國。 3、後來崛起的輝煌燦爛的西方物理學
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在這個時期的文明。在封建社會以前,古希臘的科學和文化在歐洲處於領先地位:當時最著名的學者就是後來被西方史學家稱為「科學之父」的泰勒斯,他提出了影子與實物長度成正比關系的原理,並利用這一原理准確地測量計算了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同一時期還出現了另一位為後世稱頌不已的古希臘的學者―――畢達哥拉斯,他提出了數學是宇宙萬物之本的學說,並以提出畢達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弦定理)而聞名,他還發現了無理數,引起了第一次「數學危機」;還有當時很有影響的科學權威―――留基伯,他和他的繼承人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論,要知道原子論是現代科學的基石;在古希臘學者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人物是集雅典學派之大成的亞里斯多德,他對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醫學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在當時的自然科學的發展中作出很大的貢獻;古希臘學者中還有一位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阿基米德,他發現了浮力定律、杠桿原理等,並利用杠桿原理,巧妙地發明了滑輪、螺旋器,以阿基米德命名的阿基米德螺線,在現代機械中應用極為廣泛,他是一位非常重視實驗的發明家,曾創造了許多儀器和機械,特別在軍事上發明甚多,此外他在天文學、幾何學、數學、圓周率等方面均有特別的貢獻。所以科學史上稱阿基米德是「站在整個希臘、羅馬古代科學家的最高峰而為亞歷山達里亞時期增添了光彩」,「是理論天才與實踐天才集於一身的理論化身,與近代的偉大人物相匹比,在很多領域都有巨大的獨創和真正的發現」……
在中世紀,歐洲在天文物理學方面發展迅猛,成效卓然。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哥白尼、布魯諾、第谷和刻卜勒。哥白尼的偉大之處是實現了太陽中心說和前人已有的數學方法的結合,使太陽中心說牢固樹立在實際觀測與科學運算之上,使科學進入了新紀元。他在1543年出版的《天體運行論》中指出: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僅僅是引力月球軌道的中心;⑵、所有天體都繞太陽運轉,所以太陽在宇宙處於中心位置;⑶、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遠遠小於地球到恆星的距離,所以恆星看起來是不動的;⑷、地球像其他行星一樣繞太陽運轉,太陽的視運動起因於地球的運動;⑸、行星的表現逆動不是它本身運動引起的,而來自於地球的運動。哥白尼還大體上描繪了太陽系結構的真實圖景―――人們看到的日月星辰東升西落,乃是地球自身轉動的結果;火星、木星等行星在天空中有時順行,有時逆行,並非天皇教會所說的「動作奇特,行蹤詭秘」,而是由於它的繞日運行的軌道和速度不同所造成的綜合表現。哥白尼作為一名天主教徒,十分了解他的學說的「危險性」,所以他遲遲沒有發表。經過他的朋友再三敦促,在他去逝的那一年(1543年)才把《天體運行論》手稿復印發表。
義大利天文學家布魯諾是哥白尼學說的積極宣傳者和捍衛者,1584年他發表了《論無限性、宇宙與世界》一書,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成著名的天文學家。不幸的是,由於他極力反對地心說,擁護哥白尼的日心說,主張宇宙是無限的,被教會打成異教徒,並於1600年3月17日在羅馬的鮮花廣場上被活活燒死。
1600年後,刻卜勒當了第谷的助手,開始與第谷合作,這是科學史上科學合作的美妙範例。1601年第谷去世時把他一生中收集的極其珍貴的全部天文資料都留給了刻卜勒,刻卜勒經過認真總結和研究,於1609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公布了關於行星運動的兩個定律―――「軌道定律」和「面積定律」,又經過9年的研究和無數次運算後,他發現了第三定律―――「周期定律」(關於三大定律,這里不作一一贅述)。刻卜勒行星三大定律的偉大貢獻,在於把哥白尼的理論向前推進了一步,為專業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提供了支持日心說的強有力的論據,被後人稱譽他為「天文立法者」。
這里要說的另一位科學家伽利略大家可能比較熟悉(擺的等時性原理和著名的比薩斜塔落體實驗),他在近代科學史上,是一位劃時代的代表人物,他在天文學、力學、物理學、數學等許多方面都有重大貢獻,被公認為近代實驗科學的創始人,為後來經典物理學的建立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是當之無愧的「近代物理學之父」。(二)物理學發展的第一個黃金階段―――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
伽利略的出現,開辟了實驗物理學的先河,為後來經典物理學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論據,但是他的許多發現都是對亞里斯多德學說的否定,因此也受到羅馬教廷的警告。他於1632年發表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更加激怒了教會甚至教皇本人。1633年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傳喚,並被判處終身監禁。在監禁中他克服重重困難,寫出了科學巨著《關於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伽利略設法將此著作秘密送到荷蘭,於1638年出版,為近代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在新對話中關於力學知識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總結,成為後來牛頓提出力學三大宣言的基礎,不僅如此,他還創立了實驗和數學相結合的現代科學研究方法。所以說他是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是科學的鬥士,是打開近代科學大門的人,是不足為過的。
1642年,伽利略逝世了,但另一位未來的科學誕生了,他就是未來的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經典物理學的創始人牛頓。
1661年,18歲的牛頓進入劍橋大學,有機會學到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後來他按照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撰寫出他的輝煌之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64年,牛頓成為他老師巴羅的助手,1665年倫敦流行瘟疫,牛頓不得不回到家鄉。表面上看來,牛頓隱居於窮鄉僻壤的田舍山村之中,但是在他的頭腦中卻掀起科學革命的巨浪。在家鄉的一年半時間里,是牛頓一生中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的時期,也是近代科學史上數學、光學、力學的「黃金時代」。他發明了微積分,提出了著名的「萬有引力」,他還通過三棱鏡把光分解成7種顏色的單色光,從而奠定了現代光學的理論基礎。
1666年,牛頓製成了能夠放大40多倍的反射望遠鏡。1671年,他向皇家學會正式提交關於反射望遠鏡問題的論文;第二年,他又向皇家學會提交《光與色的新理論》。這些光學論文是牛頓顯示自己科學才能並把它們公諸於世的第一批科學成果。牛頓在物理學方面,除了取得力學、熱學、光學等多方面的成就外,更主要的是他還是經典物理學的開創者。他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總結出了三大定律,創立了經典力學體系:
牛頓第一定律:
任何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而被迫改變自己的狀態之前,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這就我們今天學習的慣性定律的最初表達)
牛頓第二定律:
動量的改變與所加的力成正比,其方向沿著該作用力的作用方向
(該定律我們將在高中一年級學到牛頓第二定律「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的最初表達)
牛頓第三定律: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換句話說,兩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該定律我們目前初中階段已經學過,只是沒有以定律形式呈現)
牛頓關於物體運動的這三條定律是我們認識一切力學現象的依據,也是整個經典力學的基礎。
關於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廣泛流傳著「蘋果落地」的故事,其實這不過是故事而已。即使此事確實發生過,也不應過分誇大這件事本身的意義,只是我們要從這個故事中有所啟發,要留心觀察自己身邊發生的每一個現象。如果說牛頓由於看到蘋果落地就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那就歷史過於簡單化(不過西方一直流傳著這個說法,並且有「上帝說:讓牛頓去做吧」的普遍說法,足見牛頓當時在科學界的威望)。站在歷史的高度客觀評價,在對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中做出貢獻的科學巨人之中,要首推刻卜勒和伽利略。牛頓不過是集大成者,並解決了別人未能解決的問題,走完了最後、最高的一步罷了。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說過:「被德國人餓死的刻卜勒是現代天體力學的真正奠基者;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已經包含在刻卜勒的所有三個定律之中,在第三定律中甚至明顯表示出來了。」難怪他在談到他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成就時說過這樣的謙遜的言辭「就象一個在沙灘上玩耍的小孩拾到幾個貝殼而高興不已」、「我的一切成就都是因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緣故」。總之,萬有引力定律的誕生,對當時的天體力學乃至於當代天體力學的研究,都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論保障。
在經典力學創立和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人們開始意識到科學方法的重要性,特別是實驗方法的重要性。歷史上第一個探索新方法的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他在《新工具》一書中主張把經驗和理性的職能統一起來,要獲得科學知識,首先要進行實驗,最後在實踐中得出結論,另一位提出實驗的科學家是伽利略,他認為真正的科學就是宇宙、自然界,人們必須通過實驗去閱讀這部「自然之書」。可以說,正是培根和伽利略站在實踐和理論上的工作給科學指明了方向,使自然科學脫離了哲學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要知道雄辯術―――優雅的語言和爭論的技巧,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是沒有用處的,自然科學必須要通過實驗事實來說話。事實也無不說明了這一點:後來的托里拆利、帕斯卡、波義爾、牛頓、托馬斯.揚、梅曼等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的。
到了18世紀,牛頓力學向著深度和廣度兩方面進軍。一方面,通過人的努力,近代數學方法廣泛用於力學,形成了「分析力學」,它甚至被看做是新的數學分支;另一方面,牛頓力學又與具體物性相結合,形成了「固體力學」、「彈性力學」、「流體力學」等許多力學分支,使力學達到了相當完美的地步。
可以說在伽利略和牛頓時代,力學已形成了嚴密、完整、系統的科學體系,成為物理學發展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正是由於力學的帶動,物理學科已初具規模,並且在另一批科學家的努力下向著更深更廣的領域進軍。
</SPAN></FONT></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