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質資料的編研
地質資料的編研就是地質資料管理人員以館藏地質資料為基礎,進行匯編和研纂的一項工作,編研成果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地質資料匯編型
地質資料的匯編,即按照地質資料的內容專題、涉及區域、工作時間、成果作者、或某一特定內容選編成冊,在一定范圍內供地質科技人員參考利用的一項工作。匯編的題名通常有《匯編》、《叢編》、《選編》、《選集》等。如《下揚子區中古生代地質任務書文件匯編》、《獲獎地質科技成果文摘匯編》、《岩心外送樣分析數據匯編》、《蘇北盆地新生代單井坐標選編》、《某某院士地質論文選集》等。
匯編的類型還可分為文字型、數字型、圖像型和混合型。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匯編,它們有其共同的特點:
原始性。材料都是從原本地質資料中選取的,不做加工。這是匯編的主要特點。
系統性。圍繞選取的主題,有序編排,內容一般具有邏輯聯系。方便利用,可作為地質科技人員的工具性資料。
權威性。它是根據第一手資料的摘編匯纂。因為第一手的原始資料就是具有憑證作用和法律效應,《匯編》可作為地質工作深度思考和研究的依據。
(二)編史修志型
參加地質工作或礦產行業的歷史研究和編史修志。主要有年鑒和地質礦產志的編寫。如《吉林省石油工業志》、《江蘇油田年鑒1997卷》等,它已成為地質礦產行業的一項光榮傳統,「地方誌」編寫隊伍組合力量中的一支。
(三)挖掘性研究的著述型
在地質和礦產部門或企業,為使地質資料得到充分利用,發現新的利用價值,組織開展「老資料二次開發」、「三次開發」。發現了不少伴生礦產或新的目標層。華東一石油企業,利用已有的找油地質資料,發現其他礦產蛛絲馬跡,與地質科技人員合作立項專題編研,編研出相關《礦產地質報告》近十個,發現了江蘇的金壇、淮安、洪澤三座大型鹽礦和一個中型二氧化碳氣田。
發掘性編研,需要地質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並且以他們為骨幹,地質資料管理人員參予,方能不斷出彩。
地質資料是個金礦,可以從中不斷發掘出新的財富來。
2. 編研成果分為綜合性,專題性和系列性是根據什麼區分的
編研成果分為綜合性,專題性和系列性是根據內容結構區分的
3. 深度編研
深度編研是指在現有的地質資料基礎上,對資料上的信息有了新的認識或礦物發現後,進行新的研究而取得新的成果。
能進行深度編研的人,不是一般的地質資料管理人員,通常是具備地質專業技術和地質專業技能素質的專業出身人員。在地質資料管理隊伍中,有一些年紀較大的原來從事地質專業技術專業人員轉崗來到館內做地質資料管理工作,他們對熟悉地質專業研究,有深厚的專業技術積累,是由於年齡關系不能適應地質野外工作的艱辛而轉崗到資料管理崗位的,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地質資料管理實踐後,在空餘時間開始翻閱自己感興趣的相關地質資料,有時也是無目的地翻看,卻在其中發現了地質認識或礦產新的閃光點。在地質工作崗位上從事的地質工作,往往任務是上級布置的課題,整天圍繞課題工作,無瑕顧及自己的興趣,現在可以利用管理地質資料的崗位這一得天獨厚的「淘寶」條件,潛下心來利用空餘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研究。於是出現了地質資料的深度編研。
深度編研,需要將各獨立單元的物探、鑽井、化驗分析等地質資料聯系起來思考,創造出新的成果,這樣的成果會更加方便地質科技人員利用地質資料,屬於資料利用服務的層次的提升;深度編研需要在思路上另闢蹊徑發現新的閃光點。
(一)深度編研的要點
1.熟悉館藏
了解資料館中所藏資料家底,做到胸中有數。然而要了解館藏,就得翻閱分類目錄。翻閱了分類目錄後,已對館藏有了初步了解,再對自己感興趣的資料群詳細查閱二級目錄,進行綜合分析,發現自己的興趣點。
2.搜集資料用戶的反饋
對用戶需求進行調研,因為地質資料的管理與編研是為了服務於用戶。用戶在利用資料方面有什麼需求,是需要進行回訪、調查研究的。用戶回訪這也是現代企業中的一項客戶制度。滿足用戶的需求進行工作是至高無上的。如某企業展開綜合找礦研究,地質資料館得知後,就錄井信息中的其他礦產進行關注和研究,收集單井礦物錄井信息資料。
3.觀察實物資料
根據興趣點,有目標地選取實物資料進行了解,到現場仔細觀察岩心岩屑,查看這些實物資料以往做過的實驗測試報告,確定自己的興趣點是否具有實用價值。
4.取得領導支持
對具有實用價值的興趣點目標,作過細資料分析,形成初步計劃,並努力爭取得領導和項目管理部門的支持。
5.立項,獲取資金支撐
沒有資金支撐,深度編研會受到制約。而爭取立項是獲取資金支撐的源泉。作深度編研,僅靠現有資料做新的集成可能不夠,往往需要進一步收集本館沒有的相關地質資料,如果是礦產資源,還要進行市場需求調研,進而投入一部分新的地質工作量,求證儲量,必要時取樣進行特定化驗測試,研究礦產開發與環保的可行性,成本與收益分析等。
在內蒙古自治區古東烏珠穆沁旗銅多金屬區,有色地質部門等不同勘探隊伍在不同時期進行過地質、物探、化探工作,各自形成了一些地質資料。地質資料管理或地質技術人員分別出去收集全相關資料,彌補自身館藏了不足。通過對該區物化探資料的綜合分析,優選出8個極有找礦前景的銅、鉛、鋅、銀等金屬礦靶區和靶位,單位在此基礎上展開了野外調查,市場調研和環保認證,最終得以立項。
(二)深度編研主要成果類型
1.成果圖件
了解以往區域內工作程度,進行勘探程度圖件編制。如:下揚子區勘探井井位編圖、揚子區地球物理勘探程度圖等。還有一些單位,編制了「勘探圖形資料庫」,為礦區勘探開發程度、課題研究和管理發揮了作用,相關部門給予高度評價,編研成果利用率大幅上揚。
2.二次解釋
利用新設備、新技術對歷史數據資料進行重新處理或解釋,修正原來解釋結果。二次解釋,主要是對地球物理勘探工區的二維數據、三維數據重新處理和解釋,對地球物理測井數據的重新處理與解釋等。由於技術軟體和處理設備的不斷進步,重新處理或重新解釋能在原勘探區內有新的發現和新的認識或新的思維促動。對歷史資料進行重新處理或重新解釋,拓寬了原有的勘探思路,能擴大礦區認知面積。
大港油田在2001年度,查閱了600多口井的井史資料,從開發資料庫中獲取8萬點數據信息,通過新技術、新方法、新思路對歷史資料進行重新評價和綜合分析,復查發現964個微型構造,有233口井改變了解釋結論,為85口新井位的提出提供了依據。
3.新礦藏地質報告
在地質資料中發現新的礦產,編寫出新的礦產地質報告。如華東一個礦產企業是石油天然氣勘探的專業隊伍,工作中積累了大量油氣地質資料。他們在發現油氣錄井圖顯示出其他礦產跡象,如江蘇金壇地區油氣資料情況異常而又不是油氣跡象,於是查看了金7井的岩心,發現了氯化鈉礦床。1997年組織精細查閱,立專題研究,先後編寫出《金壇鹽礦勘探地質報告》、《金壇鹽礦首采礦區認證報告》,1983年江蘇相關地方政府針對這樣的礦產資源優勢基礎上,建起了年產300萬噸真空鹽廠。1981年,還是這個單位,從三十多條地震剖面中發現了蘇北一區塊有類似「鹽丘」的地質構造特徵,單位仔細研究分析了該區所有地質資料後,立項「蘇北坳陷區淮安—洪澤地區成鹽找鉀地球物理特徵及地質條件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該區內氯化鈉礦床儲量在2500億噸以上。交由地方開發利用。華東的油田企業對找油地質資料進行深度開發,立專題編研,找出了金壇、淮安、洪澤三大鹽礦和黃橋大型二氧化碳氣田,開發這些礦產,帶動了一批鄉鎮企業的發展,使地方出現了相應的產業群,產業群的上下游企業為當地提供了「鏈式」就業機會。
鹽礦標本、天然鹼標本
山東某地質調查研究院是原是做礦產調查的事業單位,他們利用自己積累的基礎地質資料,增加了少許調查手段,先後為山東電力設計院完成了山東第一核電站可行性研究認證報告,其成果得到國家核安全局、水電部專家高度贊揚。同樣是他們,還開展了同江—三亞高速公路的萊西—膠南段工程地質報告、東營市農業生態地質調查和有關地區環保地質調查成果。
江西有色地質調查局,引入新技術指標開發老資料,使「呆礦」獲得了新生。如江西景德鎮庄灣砂金礦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用岩金礦工業指標圈這礦體,結論顯示:品位低、礦體零散,不具工業價值。到20世紀80年代,他們引入了採金船生產指標,對資料進行重新研究,發現礦體大部分達到工業指標要求,寫出礦點工業遠景規劃,1985年投產後給當地帶來巨大經濟效益,成了江西省黃金工業支柱礦山。
河南省有色地礦局存有大量普查地質資料,在有色勘探地質資料中發現水泥灰岩顯示,他們於是對鎮平縣山一個水泥灰岩立項詳查,編寫了水泥灰岩地質勘探報告,探明儲量體3000多萬噸,後來建成了日產2500噸高標號大型水泥生產基地。
地質資料管理單位或部門還可就地質資料利用建立咨詢檔案,積累標准答案,還可主動就用戶利用「目標」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有針對性地開展後續服務。信息咨詢服務工作,強調針對性和及時性和准確性。
地質資料的深度編研,與當代的知識服務不謀而合。
4. 檔案編研的內在意義
1、編研工作是檔案利用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檔案部門系統、廣泛地向社會提供利用服務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有了編研工作,才能通過主動提供檔案的編研成果,直接服務於社會各項事業,有助於推動和促進地方人文歷史、社會科學的研究。
2、編研工作是保護檔案史料、方便利用的有效措施。檔案大部分為孤本,在開展利用服務時,老是把原件提供利用,容易破損,影響檔案的壽命。以編寫檔案史料的方式提供利用,可以避免檔案原件的重復使用,減少磨損,從而延長檔案的壽命。也能使這些資料長久保存,便於後人利用。
3、開展檔案編研工作,可以擴大檔案工作部門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通過編研工作,向社會提供編研成果,使廣大利用者看到檔案的價值,加深對檔案和檔案工作的了解,能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
4、檔案的編研成果具有存史、資政、文化功能外,其教化功能更為明顯。如我館編研成果中的「紅軍活動」,「抗戰時期的講稿、詩文」,「鼠疫及預防措施」等重大歷史事件的專題資料,都是對廣大公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的生動教材。
5、檔案編研工作有利於做好統戰工作。檔案中有許多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其中不乏個人的檔案資料,這些檔案的主人在當時往往是有一定影響的人物,現在他們的子孫遍布祖國各地。通過編研工作,把這些檔案信息提供給他們的後代,使其更加了解祖輩的情況,從而與之交友,建立友誼,互通信息,獻計獻策,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5. 什麼是三次檔案編研成果
三次檔案編研成果是在一、二次檔案編研成果的基礎上,經過綜合分析而編寫出來的文獻,人們常把這類文獻稱為「情報研究」的成果,如綜述、專題述評、學科年度總結、進展報告、數據手冊等。
6. 城鄉規劃編制研究中心與甲方簽訂咨詢協議,出成果報規劃局。請問編研中心具體做的工作規劃局不能自己做嗎
當然不能了 可以聯系合同雙方 這個問題
7. 查詢一本檔案編研成果圖書,並說明類型,大事記,專題概要
最為缺乏的就是人文教育,彷彿這個時代只有經濟利益的驅動,使得人在快節奏中無版暇顧及權讀書給人帶來人文精神的提升,讓人看到的只是金錢和物質的消費,很難領略到人文科學的發展魅力。一個人和一個地方的發展到最後都是歸根於人文的提高和品位的差別上。
8. 蘇州市規劃局編研中心的職能
主要職能有:
1、負責蘇州城市化發展戰略、城市規劃編制方法及重大規劃項目可行性的前期研究,參與區域性規劃、村鎮規劃、各類市政基礎設施規劃、景觀規劃及各專項規劃的編制。
2、負責經營性用地上市計劃的制定與協調及地塊拍賣規劃條件設計任務書的編制。
3、參與重大規劃項目可行性的前期研究、重大建設項目選址、重要基礎設施項目的規劃論證工作。
4、參與重大建設項目、重要基礎設施項目的建築方案設計、組織及研究工作。
5、負責規劃編制的實施、動態跟蹤及調整工作,組織規劃任務編制、規劃方案評選(包括合同擬定、招標、評標等),開展規劃編制後期成果評估,協助規劃成果驗收。
6、建立、完善、維護和管理蘇州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及相關工作。
7、開展規劃(信息化)的社會服務工作。包括規劃咨詢、規劃公示和相關規劃信息化資料。
8、逐步建立數字化城鄉規劃管理系統,開展數字化城市工作。
9. 規劃局編研中心有行政審批權嗎在裡面有沒有前途
規劃編研中心是規劃編制研究中心,沒有行政審批權。
規劃編研中心一般地講,是規劃局在行政體制改革中,為擴充編製成員衍生出的規劃局附屬部門,隸屬規劃局,但參事業編制並非公務員,但在實際操作時,行駛的是規劃局的行政職能。
至於前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看你個人的。我認為,編研中心是一個不錯的舞台,好好乾,豐富自己的規劃業務技術知識,打好基礎,積累經驗,為本市的規劃作出貢獻。
一般規劃局長會兼任該中心的主任或法人代表,副主任一般也會是正科級以上,因此如果你想從政,也是會有機會的。
還有問題,可繼續留言,我願意為你服務。給個好評吧,謝謝。
10.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10)局編研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