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控制論方面,你知道有哪些科學成果呢
控制論是一種跨學科的方法,用於探索監管和有目的的系統。它們的結構、約束和可能性。該學科的核心概念是循環因果關系或反饋,即將行動的結果作為進一步行動的輸入。控制論關注這些過程,無論它們是如何體現的,包括在環境、技術、生物、認知和社會系統中,以及在設計、學習、管理和對話等實踐活動的背景下。
控制論者研究的概念包括但不限於:學習、認知、適應、社會控制、涌現、融合、交流、效率、功效和連通性。在控制論中,這些概念(否則已經是生物學和工程學等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是從特定生物體或設備的上下文中抽象出來的。
控制論研究提供了一種檢查任何系統的設計和功能的方法,包括商業管理和組織學習等社會系統,包括為了使它們更高效和有效。受控制論影響或受控制論影響的研究領域包括博弈論、系統論(控制論的數學對應物)、知覺控制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尤其是神經心理學、行為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精神分析、哲學、建築學和組織理論。系統動力學起源於 1950 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的 Jay Forrester 將電氣工程式控制制理論應用於其他類型的模擬模型(尤其是商業系統),是一個相關領域。
⑵ 我國古代在科學技術發明的突出成就
一)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及其西傳
⑶ 中國有那些重大科研成果有那些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錢三強(1913-1992)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1948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為原子能所)所長、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二機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1992年逝世。
中國原子能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第一台迴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儀器設備。使我國的堆物理、堆工程技術、釺化學放射生物學、放射性同位素制備、高能加速器技術、受控熱核聚變等科研工作,都先後開展起來。在蘇聯政府停止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後,一方面迅速選調一批優秀核科技專家去二機部,直接負責原子彈研製中各個環節的攻堅任務,一方面會同中國科學院有關領導人,組織聯合攻關。使許多關鍵技術得到及時解決,為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重要貢獻。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組織中子物理理論與實驗兩個研究組開展氫彈的預研工作,為氫彈研製作了理論准備,促成了中國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僅兩年零八個月,就研製成了氫彈。
4、愛迪生(1847~1931)
Edison,Thomas Alva
美國發明家。以創辦工廠實驗室、開辟使技術開發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的途徑而名垂史冊 。1847 年2月11日生於俄亥俄州的邁蘭的一個荷蘭移民家庭。1931年10月18日於新澤西州西奧蘭治逝世 。幼時只受過3個月正規教育 。12歲起做過報童、小販、報務員等以自謀生計。因受M.法拉第的影響,一生從事電學實驗研究和發明。1868年他發明了一台選票記錄儀想推銷給國會,但沒有被採用。愛迪生的第一項發明沒有找到市場使他更注意發明的實用性。1869年,愛迪生由波士頓移居紐約。他改進了金指示器電報公司的電報機,得到公司經理的賞識 ,受聘月薪300美元( 這在當時是很高的月薪 )。1870 年 ,移居新澤西州 ,開始他的高效發明時期 。1874年改進了打字機 。1876年 ,給A.G.貝爾發明的電話加裝了炭粒話筒,提高了受話的聲響。
5、牛頓第一定律
Newton's first law of motion
牛頓運動定律之一。內容為: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不變,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這條定律是牛頓根據伽利略、笛卡爾等人的研究成果總結出來的,是牛頓力學的出發點,故又稱運動第一定律。伽利略在《兩門新科學的對話》中,根據圓球沿光滑堅硬斜面滾動,上滾減速,下滾加速,他說:「沿斜平面向下有加速因素,向上有減速因素,可見在水平面上的運動是永久的,不會慢下來,更不會停止,因而是勻速的。」首次提出無外力作用時物體作勻速運動的新觀點。在伽利略之前,人們把力和速度聯系在一起,認為力是維持物體作勻速運動的因素,一旦力消失,物體將停止運動,而伽利略認為力消失後物體將永遠運動下去,因此力不是維持運動狀態的因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即加速或減速的因素。既然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勻速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不變的性質,就把這個性質叫做物體的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就叫做慣性定律,它是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的基礎,也是慣性參考系的依據。無外力作用時,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就是運動不滅;保持靜止狀態不變,就是運動不能自生;牛頓第一定律體現了運動不能自生自滅,是運動守恆(包括動量和動能的守恆)的特例。
附加幾個希望對樓主有用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作為傑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書:《瑪麗亞·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為她艱苦、辛酸和奮斗的生命歷程描繪了一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像。
下面是最好的
牛頓——英國科學家,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牛頓三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等發現影響深遠。
西門子---發電機
本茨----汽車(內燃機趨動)
貝爾----電話
馬可尼---無線電報
諾貝爾---炸葯
愛迪生----電燈
湯姆遜(1856—1940)英國物理學家。1897發現物質結構的第一種基本粒子一電子。
富爾頓(1765—1815)美國發明家。1807年,富爾頓製成蒸汽汽船。
本茨(1844一1929)德國工程師。1868年,製成世界上第一輛三輪內燃機汽車。
伏打(1745-1829)義大利物理學家。1800年,他製成伏打電堆,不久又發明伏打電池,使人們第一次獲得了穩定而持續的電流。
奧托(1832一1891)德國工程師。1876年,製成第一台四沖程循環的煤氣內燃機。使汽車和其後飛機的問世成為可能。
戴姆勒(1834一1900)德國機械工程師。1883年製成的第一台汽油機,1886年又製成世界上第一輛四輪內燃機汽車。
帕森斯(1854—1931)英國發明家。1884年製成第一台多級反動式汽輪機。
狄塞爾(1858-1913)德國工程師。1897年製造了第一台柴油機。
貝塞麥(1813—1898)英國工程師。1856年發明轉爐煉鋼法。
愛迪生(1847—1931)美國發明家。他一生完成1300多項發明,對人類產生了巨大影響。1897年,他成功地研製出白熾燈。
莫爾斯(1791—1872)美國發明家。1837年,發明電報機,1844年5月24日,拍發出世界上第一封電報。
貝爾(1847—1922)美國發明家。1876年發明電話。
馬可尼(1874—1937)義大利工程師。1895年發明無線電報。1899年3月28日,他成功地實現了無線電通信。 1 被譽為「中國現代火箭之父」的錢學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氣動力專家。他早年留學美國,在馮•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剛剛36歲的錢學森被聘請為美國麻省工學院的終身教授。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錢學森那裡,他想:「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了報效新生而落後的祖國,錢學森從1950年起在美國向其當局正式提出回國申請。但是,美國當局卻百般阻撓並加以迫害,沒收了錢學森的各種資料和書籍,並誣蔑陷害他為「間諜」,對他進行審訊和監禁,將他關押在一個孤島上,僅半個月,就使他的體重減輕了14公斤。當時美國當局聲稱,只要錢學森放棄了回國念頭,就照常給他提供實驗室和儀器設備。可是,錢學森寧死也要回國,始終沒有屈服。通過五年的艱苦鬥爭,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錢學森於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歸國的路程。回國後,錢學森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躍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2 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錢三強,1937年赴法國留學研究原子理論,被小居里夫婦認為他是最優秀的科研人員。1948年,錢三強和夫人何澤慧提出回國,導師和同事們都再三勸說、挽留。國民黨政府駐法大使惡狠狠地威脅說:「看他能上得了大陸的岸,那才怪呢!」這意思很明白。如果錢三強堅持要回祖國,國民黨特務就會在半路上下毒手。錢三強不顧個人安危,置生死於不顧,與夫人抱著剛剛半歲的女兒,果斷而機智地回到祖國懷抱,為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彈之父」。
3、中國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早年為了支持抗日戰爭,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趕出去,他就將自己家中積蓄的白銀、首飾全都獻給了祖國。1961年,當國內出現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錢財十分短缺時,身在蘇聯的王淦昌就將自己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十四萬盧布(約合人民幣2至3萬元)交給中國駐蘇大使館轉贈給祖國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將自己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獎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贈給了小學。
4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苦讀六年,取得了地質學碩士學位。他的老師鮑爾敦教授勸他留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後再回國。李四光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他回答說:「不,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盡快貢獻給我的祖國。」1920年回國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止。後來,一度出國,在國外仍堅持地質學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棄國外優厚條件,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毅然從英國繞道回國,作為新中國的地質部長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卓越功勛。
5、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美國要給他很好的條件和優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長期在美國工作。但是,鄧稼先並未因高官厚祿而動搖他回祖國工作的決心。1950年,他胸懷報國之志,回到了祖國,為「兩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2.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3.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發現者;
4.愛迪生--發明電燈;
5.鄧稼先--「兩彈」元勛。
⑷ 新中關國科學技術偉大成就有哪些
一、生物技術
——生物科學
(1)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牛胰島素基因後,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該胰島素.諾貝爾獎金委員會主席蒂斯利尤斯對此評價說:「比核能力更有說服力的是胰島素.因為,人們可以從書本中學到製造原·子彈,但不能從書本上學習製造胰島素……」
(2)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運用基因方法重組人胰素.
(3)1984年3月9日,我國青年學者旭日干與日本學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試管山羊」,1989年,「試管綿羊」被成功培育.
(4)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
——基因工程
(5)從1980年開始,由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與復旦大學遺傳研究所合作進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轉基因羊研究獲得重大突破,使我國的轉基因羊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6)一種生長耗料低、肉質好、抗病力強的轉基因豬,已由湖北省農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導入總效率2.1%,比國外高出一倍多,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7)在基因葯物方面,1988年,我國研製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製成功治療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療效的合成人工干擾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葯物,其中一些葯物已進入市場.
二、農業技術
(8)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2)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三、通信技術
——大型計算機
(14)1983年12月,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研製出被命名為「銀河」的大型計算機系統.從此,我國踏進了世界研製巨型機的行列.
(15)1993年10月,「曙光一號」大型並行計算機研製成功.
——微電子技術
(16)自1965年研究開發成功第一塊單片集成電路以來,建立了幾個集成電路重點科研和生產基地.現在每年可生產2.5億塊電路,增長幅度達45%.「九五」末期集成電路批量生產的水平為1—1.5微米,研究水平為0.8微米,並在0.5—0.6微米工藝技術預研取得成果.
——智能機器人
(17)目前,我國已研製成功的智能機器人主要有:核工業移動作業機器人;壁面爬行機器人;室外惡劣環境下工作的移動機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無纜機器人……
——激光技術
(18)經過10餘年的研究,我國在X光、氧碘化學激光、自由電子激光、高功率固體鈦玻璃激光和準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
(19)80年代,我國陸續建設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輻射裝置.
——新材料技術
(20)繼美國、德國等少數國家後,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了微合金鋼.
(21)我國現已能夠拉制出直徑為300毫米、重量達81公斤的大直徑硅單晶.實際信息寫入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22)能源、陶瓷、超導等材料方面的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四、兩彈一星及航天技術
——兩彈一星
(23)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全世界為之震驚;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是我國著名的「兩彈」.
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著《東方紅》飛出地球,進入了太空.自此,「兩彈一星」被寫入新中國科技史冊.
(24)1960年,中國第一枚近程地對地導彈研製成功.
——長征系列火箭
(25)60年代初我國就開始了研製大型運載火箭技術.1980年5月,向太平洋海域發射大型運載火箭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26)根據航天運載的需要,我國研製成功了「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等4種「長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國的長征火箭家族已發展為有9種型號的火箭系列,使國外認識到中國航天的運載能力和水平,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具有堅實的基礎.
——人造地球衛星
(27)1970年4月24日,我國進行了首次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地將第一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1972年3月3日,我國又發射了第二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1975年11月1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
(28)1999年11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至2002年又相繼研製並發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神舟5號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製的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五、能源技術
——核能的和平利用
(29)1966年10月,中國首次發射導彈核武器實驗成功.
(30)1971年8月,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31)1958年6月,在前蘇聯的幫助下,我國建成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位於浙江省的秦山核電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核電站.它採用世界上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的壓水堆型,並採用經過實踐檢驗的安全設計標准.1984年動工,1991年12月建成並首次並網發電.
迄今,我國已擁有秦山和廣東大亞灣兩座核電站,國家擬在近期再建設4個核電項目.
(32)此外,我國還在研製的其他幾種核反應堆:1、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已研製成功5兆瓦核供熱反應堆;2、60萬千瓦的先進壓水堆核電站AC600,目前正在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研製;3、10兆瓦高溫氣冷堆實驗堆開發研製,目前正在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進行;4、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核電站預計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業運行;5、聚變反應堆核電站的廠家自1958年起,現已列入「863計劃」.
——其他新能源
(33)磁流體發電自60年代開始研究,80年代已經建立了3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研究基地,目前此項目已列入「863計劃」,計劃在本世紀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體發電一蒸汽聯合循環實驗裝置.
(34)太陽能發電的研製始於1958年,目前全國約有38個單位和大學從事光伏的研究和與發展工作.自1976年開始地面用太陽電池商品化生產以來,現在已共有12條地面用太陽電池的生產線或工廠.
(35)風力發電在三北北部地區和東南沿海及島嶼發展迅速,1986年山東榮成市引進3台發電機組,組成我國第一個風力電站,1991年與德國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風力發電站的建設,並網發電均運行良好.
(36)生物質能源是近年來我國政府採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補,合理利用,講求效益」的政策,大力發展的農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顯的效果.
(37)地熱能方面,我國西藏地區已建成利用地熱發電的羊八井地熱電站,發電容量為2.7萬千瓦.
(38)我國在東南沿海地區建有數座實驗性潮汐能電站,裝機容量為40—640千瓦.
六、科學考察
——青藏科學考察
(39)從60年代開始,我國對青藏高原地區的科學考察活動一直沒有間斷.60—70年代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兩次科學考察與70年代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西藏自治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冊著作.
自1973年以來,幾代中國科學家先後8次赴大峽谷進行科學考察,對大峽谷形成歷史、資源環境及其與人類和自然資源之相互關系有了新的認識.
——遠洋和極地科學考察
(40)1970年,「向陽紅5號」船首次進行太平洋特定洋區的綜合調查,獲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質、水文等多學科珍貴資料.1980年5月,「向陽紅5號」船再赴太平洋執行任務,為探索「厄爾尼諾」現象,為我國海洋事業、國防建設和國際海洋合作做出了貢獻.
(41)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極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登上喬治島,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1985年2月20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在南極大陸落成.
(42)1999年6月,我國首次赴北極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3)1984—1995年,我國科學家在雲南澄江發現大批動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進化的突發性,向傳統的「漸進論」為代表的達爾文進化理論提出了挑戰,被國際科學界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44)1997年,我國科學家在貴州甕安考察前寒武紀含磷地層,發現大量微型多細胞動物及礤胚胎化石,將動物起源時間向前推進5000萬年,再次取得早期動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斷代工程
(45)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項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相結合解決三代紀年問題的大型項目.工程設置9個課題、40個專題、170名學者經過聯合考察,在文獻學、天文學、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成就將成為邁向21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點.
⑸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突出成果
在眾多院校中,江南大學的學科建設尤為成熟,在發酵食品及糧油方面都極具特色:原鄭州糧食學院(現河南工業大學)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糧油食品工業高等學院;同處一地的鄭州輕工院則被同行譽為培養煙草專業人才的「黃埔」。華南理工在製糖工程方面獨占鰲頭。此外,西南農業大學的「農產品貯藏與加工」為全國重點學科,而雲南農業大學在蜂學方面獨樹一幟,建有專門的「蜂學研究所」。因此,偏愛於食品專業某一方面的同學可按自己的「口味」選擇合適的學校。
目睹食品專業的成長與壯大,做出最大的貢獻的教育工作者和學術帶頭人。正是他們將科學的火種一代代延傳下去,為中國食品行業不斷輸送著大量「新鮮血液」,像致力於「食品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及其工程化技術」研究的前無錫輕院校長丁智霖教授,在「食品親水膠體和食品多糖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許時嬰教授等等。縱觀中國食品專業的發展,「教」與「學」的成果都是喜人的。但作為三大支柱產業之一的食品工業仍面臨著人才嚴重短缺,特別是高層次人才遠遠不足。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食品工業專門人才僅占職工總數的3—4%,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食品科技人才更是奇缺。同時,全國各地食品人才不平衡,許多縣級小廠甚至沒有專門的食品技術人員。上述種種都與在全國各工業部門總產值排行榜中高居榜首的第一大工業的地位極不相稱。而放眼海外,西方發達國家食品專門人才在職工總數中的比例可達20%以上。這是因為發達國家十分重視食品人才的培養,幾乎所有的知名大學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NIT)、威史康遜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均設有食品科學與營養科學系。因此,中國大力發展高等食品專業教育,培養該行業科技人才已是形勢所迫、不容忽視。
⑹ 礦產勘查的潛科學思維方法
潛科學思維方法,是我國學者在探索科學認識發展規律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橫斷性科學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不僅在揭示科學認識演進規律上發揮著特殊的作用,而且在地學和礦產勘查思維方法研究中也具有指導和借鑒作用。潛科學思維在地學哲學中的應用,將促進對地學和礦產勘查學的發展。
一、潛科學及潛科學思維
1.潛科學的概念及含義
所謂潛科學是相對顯科學而言的。如果把那些已被世人所公認的科學理論構成的科學稱為「顯科學」,那麼,它的前身,即那些尚處在孕育階段、不甚成熟的科學胚胎,就可稱為「潛科學」(Potential Science)。以這種科學胚胎的發育規律和新科學思想的社會確診過程為研究對象的學問,即為「潛科學學」(Sci-ence of Potential Science)。
潛科學學就是研究潛在形態科學的科學。相對於顯科學,潛科學學具有兩個含義:一是從科學認識過程看,它指的是「孕育中的科學思想」,任何一個科學成果,都有一個由「潛」到「顯」的過程,把孕育中的科學思想稱為潛科學,比如科學問題、科學幻想、科學猜想、科學經驗、科學悖論等。二是從科學發展曲折性看,指未被人們所承認,由於種種原因而被忽視、排斥、壓制、埋沒、扼殺,有一個蒙難的歷程。把雖然認識上已達到「顯」的階段,但並沒有被人們所確認和運用而仍處於潛在狀態的科學成果也稱為潛科學。
2.潛科學思維的產生與演化
潛科學思維的產生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新事實與舊理論的矛盾。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常常出現新事實與舊理論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的解決往往導致潛科學思維的產生,並由此逐步轉化為科學理論。
(2)理論體系自身的矛盾運動。一種科學理論形成以後,在開始時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往往對其完善性抱有懷疑態度。這種懷疑有的是由於理論體系自身的缺陷造成的,也有的並非因為理論體系自身有問題,而只是一種表面錯覺。但無論哪一種情況,都能導致原有理論體系的矛盾運動,並常常獲得新的發展。
(3)思想方法的變革。有些潛科學思維產生於思想方法的變革之中。在科學史上,常常出現這種現象:對一個問題,用傳統方法長期無進展,但一改變思想方法就立即解決了。容易引起思想方法變革的思維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非常規思維方法往往起到特殊的作用,尤其是直覺、反思、靈感、想像等思維方式更顯得尤為突出。
(4)科學發展中的「危機」。科學在其發展的進程中,無論是個體發育,還是整體系統化,都可能發生「危機」現象。「危機」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現存理論體系自身發生了根本性的矛盾。人們開始懷疑這一理論的正確性,從而導致了「危機」。二是大量試驗事實一再證明某種技術是有效的,但就是作不出正確的理論說明,或缺乏科學的理論根據,由此懷疑這一技術的可靠性,從而導致「危機」。科學史表明,科學「危機」的產生,常常導致科學理論的重大變革,但這一變革又必然以為解決這一「危機」而產生的潛科學思維及其創造性活動為開端。
(5)實際的需要。實際需要大體可分為直接實際需要與間接實際需要兩種。直接實際需要是從生產、生活和日常實際工作中直接提出來的,並由此獲得的適應其需要的潛科學思維,進而創造科學新成果。所謂間接需要,是指那些通過間接途徑提出的一種需求。這種需求同樣可以導致潛科學思維的創生,促進科學的發展。
潛科學思維產生以後,便開始了自身的演化和發展。由於它具有科學性與假定性的雙重特徵,故演化發展的體系有的被否定了,有的則被肯定下來,最後轉化成顯科學理論成果。每一種能轉化為科學理論的潛科學思想都有一個演進的過程。一般說來,這一過程發端於科學問題,再經過科學幻想、科學猜想、科學敬仰、科學悖論等潛科學形態,進入科學假說(或假設)這一中間過渡形式,然後逐步演化發展為科學理論,從而完成了由「潛」到「顯」的轉化。由潛科學思維轉化成科學理論並未完結,它必然繼續開始新的深化和發展過程,即科學理論孕育產生新的科學問題,經過一系列中間環節又演變發展為新的科學理論,即完成了又一個潛科學思維循環。這是潛科學思維演進的一般形式。
3.潛科學思維的基本特點
潛科學思維特點有三:一是創造性。潛科學是未來科學的先導,而科學的本質又是批判的,革命的,因而潛科學思維必然具有創造性。創造性是潛科學的靈魂。潛科學作為科學胚胎,要形成,要發展,不能沒有創造。這種創造又比較集中地表現在反常思維上。根據某些科學事實,運用思維規律,提出與常規思維相對立的新見解,往往導致科學的重大突破。潛科學的這種創造性還表現在科學胚胎形成,即潛科學思維的創造過程,以及潛科學成果與傳統觀念的相抵觸性。正是因為潛科學具有創造性,它的成果必然具有新穎的性質。二是待完性。既然我們把孕育中的科學思維稱為潛科學,那麼它就是不夠成熟的東西,就有一個在認識上尚待進一步深化、完善和確定的過程。其結果可能被肯定,亦可能被否定。事實上,在科學發展中,科學問題、科學幻想、科學猜想、科學悖論等科學形態,經常大量出現,但最後真正轉化為科學理論的卻是很少。三是高難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潛科學創造本身是件很艱難而困苦的工作。科學認識的道路是艱難曲折的。第二,潛科學的高難性表現在科學成果取得後往往得不到人們的承認,甚至長期被埋沒。潛科學思維轉變成顯科學理論的過程艱難曲折。
二、在礦產勘查中要樹立潛科學意識
潛科學思維方法對認識科學發展規律,科學發明與創造方面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從礦產勘查的進展看,它既包括礦產勘查理論的發展,又包括礦產勘查實踐的應用與創新的發現。因此,用潛科學思維方法來考查和作用於礦產勘查的理論與實踐,對發展礦產勘查事業是有益的。
1.礦產勘查理論發展需要潛科學意識
礦產勘查理論是以地質學為基礎的,而地質學理論中,由於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往往包含有許多假說。假說實質上是一種潛科學的表現形式,而許多地質理論又是從假說進一步發展而來的。也就是說,地質理論的形成方式往往是由地質問題→地質假說→地質理論。然而這一形成方式就含有由「潛」到「顯」的思維過程。由此可以看出,潛科學思維方法有利於認識和促進地質理論的發展。
地質和礦產勘查學中某一理論的形成或假說的建立是一種潛科學思維的創造過程。這一創造過程首先是潛科學創造階段,它是科學發現活動的第一個階段,是指科學家頭腦中孕育著的尚未成熟、尚未經過檢驗並獲得公認的胚胎形態的科學。這是形成礦產勘查理論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利用潛科思維進行科學發現的認識立體是科學家這種「集約化主體」。所謂集約化主體一是指必須把當時社會已經掌握的有關知識集約化於自己的頭腦中;二是必須把頭腦中孕育的豐富多彩的潛科學材料集約化為假說的建構。潛科學創造活動主要是在集約化主體精神世界中進行的,科學認識在這一階段所處的場相就是主觀精神場相。因此在礦產勘查領域集約化主體是形成新勘查理論的前提條件和基礎,這也反映出在礦產勘查中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從這一角度看,礦產勘查業的發展必須重視集約化主體或礦產勘查科技人才的發現和培養。
利用潛科學思維方法進行礦產勘查理論創新的途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思考:
一是已有的礦產勘查理論與新的礦產勘查事實的矛盾。由於礦產勘查對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往往造成已有礦產勘查理論無論解決的礦產勘查實際問題和地質現象,造成理論與實踐的矛盾,這種矛盾的解決往往產生潛科學思維,並由潛科學思維轉化為假說或理論。比如在礦產勘查時,經常使用高地球化學異常來指導找礦,然而在江西德興銅礦田外圍有1個含銅量不高的45ppm的暈圈,再往外才是含銅量較高的65ppm的大暈圈。這與高值異常對應礦體的傳統化探已有理論出現矛盾。在解決這一矛盾時,通過硫同位素分析,發現硫有深部和淺部兩種來源;成礦流體性質分析,並不完全是深部水,有部分天水,因此提出整個地區一套老地層含銅量較高,在上升深部熱流體的作用下,圍岩中的一部分銅集中到銅礦體里,造成銅礦外圍低銅的異常,從而提出了德興復合型成礦模式,並指出了低地球化學異常的找礦意義。
二是理論體系自身的矛盾運動。在傳統地質學中使用「地槽——地台」的理論,由於在實踐中人們對其理論懷疑性增加,進而產生地窪學說。地窪學說的創立,開拓了找礦視野。
三是思想方法的變革。在認識地質現象和地質規律時,用傳統的思維方法長期無法進展,但改變思維方法就可得到解決。從邢邯地區的鐵礦的找礦歷程可以看出,由於只注意高磁異常找礦,雖取得一定進展,但也漏掉了礦體。王曰倫等學者從反思角度提出低磁異常和負磁異常也有找礦價值。他們認為磁性體在不同深度和不同地層中,在其地表所反映的磁性強度是不同的。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在中奧陶統灰岩中有火山噴發型鐵礦的低磁異常,收到了一定找礦效果。
四是礦產勘查理論發展中的「危機」。在礦產勘查中,有許多的地質事實是用已有的地質勘查理論所無法合理解釋的。這種「危機」是創造出新的潛科學思維成果的增長點。在江西德興斑岩銅礦成因認識上,成礦物質並非全部來自深部斑岩體,而是部分來自周圍地層,這使斑岩型成礦模式的普適性產生「危機」。正是這一「危機」促使復合型斑岩成礦模式得以產生。又如,三元成礦假說的產生,又是在傳統的岩漿熱液成礦理論出現「危機」,促使人們懷疑開始,面對具體的地質現象,在潛科學思維支配下,探尋新的熱液成礦理論的結果。
2.礦產勘查實際需要潛科學意識
礦產勘查是一種發現、認識礦產的社會生產實踐活動。礦產勘查實踐的過程也是一種科學發現和創造的過程。如何做到有效地發現和勘探礦產資源,需要有潛科學的意識。在礦產勘查目標合理、明確的前提下,思維方法對路,礦產勘查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
礦產資源在哪?怎樣快速有效找礦?是礦產勘查的核心問題和實際工作的中心問題。找礦問題不能單憑「運氣」,總體上講,應抓住成礦作用規律、控礦作用規律和成礦後期改造規律。然而在礦產勘查實際中,尋找礦體和掌握礦體的各種規律。首先是要依靠集約化的礦產勘查主體的潛科學思維,針對礦產勘查的實際需要,通過觀察和實驗結果和集約於勘查者頭腦中的各種礦產勘查理論,在勘查者頭腦中首先發生非線性的交互作用,形成潛科學的網路結構,然後通過集約化主體的選擇和重組作用,在更高的層次上有序化而整合為對礦產的科學認識或假說。只有在對礦產的科學認識基礎上,才能達到勘查開發礦產資源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潛科學思維有助於指導礦產勘查實踐活動。
例如,瑞昌地區位於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在該區開展了1∶5萬化探工作,圈出單元素異常109處、綜合異常31處、Au異常23處、Hg異常10處。眾多異常分布於445平方公里范圍內,如不加以勘查工作前的潛科學思維,逐一對異常查證,必然費時、耗資、效果差。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首先將化探結果和已有各種成礦理論和相關知識集約化於勘查主體中,並在頭腦中非線性的交互作用,採用排中律和矛盾分析,對異常篩選,結果對剩下31個有濃集中心、分帶明顯、套合好的綜合異常進行普查,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效果。
另一方面,礦產勘查的所面對的研究對象非常復雜,在已有知識無法解決勘探對象時,必然要求一種新的理論來加以解決。而這種新理論的產生就是依據礦產勘查復雜的研究對象,經過集約化礦產勘查主體的潛科學思維,在解決這一研究對象時產生的。我國在研究南嶺地區石英脈型黑鎢礦的實踐中,從總結找礦標志實際出發,總結出「五層樓」式成礦作用和找礦模式,其中就包含有從科學問題出發而形成科學假說的潛科學思維方法。
三、強化礦產勘查中由「潛」到「顯」的轉化過程
潛科學中,科學發現的第二個階段是由「潛」到「顯」的中介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使科學假說「社會化」,也就是說要使作為潛科學成果的假說在社會中經過檢驗、修正並發展成為被學術界公認的顯科學。這一階段的認識主體主要的不是集約化主體而是社會化主體。即參與這一階段的不僅是提出假說的科學家本人,更重要的是必然通過科學共同體乃至整個學術界的檢驗。
由潛科學向顯科學轉化的轉化機制主要以下幾方面:
(1)樹立正確的科學成敗觀。正確的科學成敗觀,要求人們在成功時不忘乎所以,能清醒地意識到成功背後往往隱伏著失敗;在失敗時不氣餒,從失敗中積極吸收教訓,自覺探尋失敗中成功的因素。這些要求恰是科學由「潛」到「顯」轉化的必要條件。
(2)積極開展科學爭論。科學爭論可以使不同的學術觀點相互交鋒,各抒己見,彼此評說,從而迫使人們對自己的觀點想得更深,加強其成熟性,對他人的觀點則盡力提出疑難,發掘矛盾,提高其分析批判能力,提高其思維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通過爭論,使不成熟的見解逐漸成熟起來,從而使不成熟的潛科學轉化為成熟的顯科學。
(3)自覺運用科學方法。科學由「潛」到「顯」的轉化,就是要自學地運用科學思想方法,從傳統方法失敗中汲取成功的思想方法,或者創立新的科學思想方法,是潛科學向顯科學的標志。
(4)「毛遂自薦」與伯樂扶植。這是科學假說和認識成熟後如何盡快得到學術界承認的必要條件。
礦產勘查及地質學中許多認識成果都處於潛科學階段,多以假說的形式體現出來。對許多復雜礦質的認識也只是停留於潛科學階段,比如地體構造學說、山根構造學說、磷礦大洋環流成礦學說、薩勃哈鹽礦成礦學說,以及各種成礦和找礦模式等,都需要通過科學界的檢驗和考查,從而使之上升為理論。由於地學和礦產勘查學中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在礦產勘查中只有類似的礦床,而很難找到完全一樣的礦床的事實,對潛地學成果的普適性的檢驗受到限制。正因為如此,更應強調潛科學思想向顯科學理論的轉化過程。
復習思考題
1.礦產勘查思維方法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2.在礦產勘查活動中如何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
⑺ 我國在信息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及其成果是什麼
在高性能計算機、移動通信和軟體方面,打破了國外壟斷,跨越式地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曙光4000A高性能計算機的研製成功,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製造和應用十萬億次級商用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曙光4000A攻克了一系列「大規模機群」計算的關鍵技術,在性能價格比和性能功耗比等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其研究成果實現了多項全球第一,並申請了38項專利,其中包含31項發明專利。以龍芯、眾志等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CPU設計技術經歷了從初步掌握到逐步成熟的發展過程,初步改變了我國信息產業「空芯」的狀況
⑻ 古代中華兒女曾經創造出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歷法、數學、醫學等尤為突出,科學理論方
⑼ 中恆取得突出科學成就是什麼
我時常會忍不住感嘆:你也太可愛了吧。不再有心思去在意星空和月亮,所有的專注都只想放在你身上。和你對視的時候不需要理智,只需憑著感覺尋找你的唇,人是不能沒有愛的,但你比愛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