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營改增的成果

營改增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24 04:52:17

Ⅰ 營改增所具有的宏觀與微觀效應都有哪些

一、我國資源稅制度的演進軌跡資源稅,在我國的歷史十分悠久,可以上溯至周朝的「山澤之賦」,此後歷朝歷代在不同程度上都對礦冶資源、鹽業資源等課稅。但我國現代資源稅制度起源於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征的鹽稅,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的變革和調整,逐步走向成熟並形成了現有的制度框架。(一)萌芽階段(1949—1983年)1949年l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簡稱中財委)召開第一次全國稅務會議,決定將鹽稅作為一個單獨的稅種,在全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新型城鎮化包容性發展的路徑設計與戰略選擇」(批准號:12&ZD100)、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不同市場結構下我國環境稅效應研究」(批准號:13BJY149)、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培育)項目「環境稅『雙重紅利』效應研究」(批准號:2013PYYJ1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專項資金項目「中國環境稅改革路徑研究——基於OECD國家經驗」(批准號:swul409126)和「環境稅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機制研究」(批准號:Swu15093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3宏鞏鋰濟研完2015年第9期國范圍內徵收。國務院於1950年1月20El頒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全國鹽務工作的決定》,統一全國鹽政,確定了鹽稅徵收原則、鹽稅稅額和管理法。1950年1月31El,政務院發布《全國稅政實施要則》,正式將鹽稅單獨列為一個稅種;3月8號,中國鹽務總局正式成立,負責全國范圍內鹽的生產和鹽稅征管。從1958年7月1El起,鹽稅徵收工作由鹽務部門移交給稅務部門。此後,鹽稅經歷了多次調整,但最大的一次調整是1973年將鹽稅作為一個稅目並人工商稅。這一時期的鹽稅具有三大特點:一是由實物形式的稅收逐漸轉變為貨幣形式的稅收。最初的鹽稅稅率以糧為標准,由中央統一分類分區等差核定,之後調整為從量定額徵收貨幣。二是鹽稅完全作為中央稅,由財政部統一調度使用,且佔全國稅收收入的比重較高。三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鹽的產、供、銷都由政府指令性計劃確定,因而鹽稅的規模可以通過政府人為地控制。新中國成立初期至「利改稅」以前的鹽稅主要是為解決戰後財政資金困難而設立的。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鹽稅籌集了大量比較穩定的收入,為社會經濟的快速恢復作出了較大的貢獻,但也存在局限性。一方面,這一時期的資源稅實際上就是鹽稅,征稅范圍僅限於實行國家專賣且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都很低的鹽,並未考慮對其他礦產類資源征稅,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橫向稅收不公的問題。另一方面,作為資源稅的鹽稅,其首要功能是籌集財政收入,並未考量其調節經濟和促進鹽業資源節約利用的作用。(二)初步建立階段(1984—1993年)2O世紀80年代初,我國正處於「撥亂反正」之後的經濟發展時期,國家財政資金嚴重匱乏。同時,國家開始重新審視稅收與國有企業利潤之間的關系,開始進行「利改稅」的探索。在財政缺錢和「利改稅」的背景下,資源稅應運而生。1984年9月18日,國務院頒布《資源稅條例(草案)》,決定從當年10月1El起開征資源稅,以調節開發自然資源的企業和單位因資源結構、開發條件等稟賦差異造成的資源級差收入,妥善處理國家與企業之間的資源收益分配關系。不過,當時的征稅范圍僅限於原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其他礦產品暫緩徵收資源稅,徵收基數是銷售利潤率超過12%的部分,徵收方式為超率累進,表1為1984年資源稅稅率結構。自1984年至分稅制改革這段時期,資源稅制度經歷了多次調整,但最主要的一次調整是1986年將煤炭資源稅由從價計征改為從量計征。這一時期的資源稅制度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稅收模式上屬於利潤型資源稅,計稅依據為資源企業和單位開采資源獲得的超額利潤。二是稅收功能定位在調節資源級差收入,特別強調稅收公平,銷售利潤越高其資源稅稅率也就越高。1984年開征的資源稅,實際上是當時財政缺錢的產物,但在客觀上也發揮了經濟和社會功能,這屬於資源稅制度設計的「意外收獲」。在經濟層面上,由於實行多級超率累進稅率,資源稅能夠充分發揮「經濟自動穩定器」的功能。在表11984年資源稅稅率結構銷售利潤適用稅率12%(含)以下不繳納資源稅超過12%至25%的部分按銷售利潤率每增長1%、稅率增長0.5%累進計算超過20%至25%的部分按銷售利潤率每增長1%、稅率增長0.6%累進計算超過25%的部分按銷售利潤率每增長1%、稅率增長0.7%累進計算4宏觀飪濟研2015年第9期資源行業發展形勢好的時期,資源企業利潤較高,適用較高的稅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資源行業過熱的趨勢;在資源行業不景氣的時期,資源企業的利潤相應下降,適用較低的稅率,可以起到減稅的作用,促進資源行業復甦。在社會層面上,超率累進的資源稅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促進行業利潤平均化,實現稅收公平目標;另一方面,對於抑制過度開採行為、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這一時期的資源稅制度也存在比較明顯的缺陷。一是征稅范圍較窄,僅對原油、天然氣、煤炭和鐵礦石征稅,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稅負橫向不公平的問題,也不利於促進資源環境政策目標的達成。二是多級次的超率累進稅率雖然有利於縱向公平,但計算比較復雜,稅收成本較高,這也是1986年煤炭資源稅改為從量定額徵收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納稅地點為資源企業所在地,可能造成稅源和稅收的背離問題。(三)成型階段(1994—2009年)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央政府財政收入比重持續下降,而地方財政相對寬裕。為提高中央財政比重並妥善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稅權劃分問題,我國啟動了一次影響深遠的稅收制度改革,即分稅制改革,資源稅制度在此次改革中更加完善。1993年12月2513,國務院發布《資源稅暫行條例》,於1994年1月113起正式施行。此次改革奠定了我國現行資源稅制度的框架,此後一直保持相對穩定。當然,政府在這期間(主要是2000年以後)也在資源稅稅額標准、減免稅優惠等方面進行過一些微調,如表2所示。1994年分稅制改革建立的資源稅制度主要實現了兩大轉變。一是由中央稅轉變為地方稅。為了彌補分稅制改革對地方稅權的「侵佔」,中央將除海洋石油資源稅外的其他資源稅收入劃歸地方收入。二是由利潤型資源稅轉變為產出型資源稅。1994年以前,除煤炭外,原油、天然氣、鐵礦石都按照超額利潤累進徵收資源稅;1994年改革後對所有資源稅目實行從量徵收。總體而言,1994年的資源稅改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成功的。第一,此次改革基本解決了國家的身份問題,明確劃分了租和稅的關系。④改革明確界定了資源稅是國家基於政治權力參與資源產品剩餘價值分配的一種形式,區分了國家基於資源所有權而取得的資源補償收入或資源利潤收入,將征稅范圍擴大至鹽、黑色金屬礦原礦、有色金屬礦原礦和其他非金屬礦原礦。第表22003--2009年我國資源稅制度調整情況年份調整內容2003石灰石、大理石的單位稅額分別調至0.5—3元/噸、3一l0元/立方米2004煤炭:陝西、青海、內蒙古、山西調高稅額2005年1、煤炭:安徽、寧夏、重慶、貴州、福建、山東、雲南、河南調高稅額2、石油:幅度稅率調高為14—30元,噸3、天然氣:幅度稅率調高為7—15元/千立方米2006年1、煤炭:江蘇、湖南、四川、江西、吉林、遼寧、甘肅、湖北、河北、廣西、陝西、內蒙古、廣東調高稅額2、礦原礦:取消有色金屬礦原礦減征30%的優惠政策,對冶金礦山鐵礦石減征40%稅額,調高錳、釩礦石稅額3、開征石油特別收益金2007年1、煤炭:焦煤調為8元/噸2、礦原礦:提高三類礦石(鉛鋅礦、銅礦和鎢礦)的單位稅額3、鹽:實施減稅的優惠政策2008年礦原礦:提高硅藻土和玉石、磷礦石、膨潤土、沸石和珍珠岩的單位稅額2009年煤炭:新疆調高稅額此次改革更加有利於稅收征管。將資源稅改為從量計征,既降低了稅務機關的征管難度,又減少了企業的計算困難,有效降低了稅收征管成本和納稅遵從成本。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1994年資源稅制度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一是從量定額征稅不能反映資源產品的價格變化。自1994年以來,我國資源產品價格持續上漲,但資源稅稅額標准並未相應提高,政府不但未能分享資源市場繁榮帶來的收益,反而由於其他稅種的快速增收弱化了資源稅的地位。二是稅率過低使得資源產品價格偏低,導致企業在使用生產要素時產生了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一方面,相對於其他生產要素,資源產品價格低激勵了企業用資源投入替代其他要素投入;另一方面,低價格提高了企業的實際購買力,增加了對資源產品的購買。這導致了嚴重的資源浪費,使得企業的發展過分依賴於資源開發和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技術創新。鑒於這些問題,理論界和實務界要求改革現行資源稅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四)改革階段(2010年至今)早在2007年,資源稅改革的方案就已經提交國務院審議。但由於當時通貨膨脹壓力較大、宏觀經濟過熱,改革被暫時擱置。直到2010年6月1日,新疆率先進行原油、天然氣資源稅從價計征試點,標志著資源稅改革取得重要突破。⑤同年12月1El,原油、天然氣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試點由新疆擴大至內蒙古、甘肅、四川、青海、寧夏等西部12個省區。2011年l0月10Et,國務院正式發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的決定》,要求從11月1El起將原油、天然氣從價計征改革推向全國。與此同時,資源價格機制改革也正式啟動。2012年,在兩廣地區開展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試點;2013年,在部分地區實施了部分金屬和非金屬礦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試點。2014年,作為改革重頭戲的煤炭資源稅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自12月1El起,煤炭資源稅全面實行從價計征,稅率為2%一10%,同時清理相關收費基金。與此同時,國家還對原油、天然氣資源稅費制度進行了調整,主要是將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降為零,將資源稅適用稅率由5%提高至6%。改革內容:1、新疆率先試點原油、天然氣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稅率為5%,並對高含硫天然氣、三次採油、稠油和高凝油實施2010綜合減征率政策2、資源稅改革試點擴圍,西部12省區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稅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1、煤炭:提高了部分煤炭產品的稅率20l12、石油天然氣: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從價計征改革,對中外合作企業的礦區使用費改為徵收資源稅1、鐵礦石:自2012年2月1日起,鐵礦石資源稅調整為減按規定稅率的80%徵收20122、天然氣:在兩廣地區開展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試點2013自2013年1月1Et起,在部分地區實施部分金屬和非金屬礦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試點1、自2014年1月1日起,資源稅部分稅目稅額調高:(1)岩金礦石:一等至七等礦山每噸稅額分別調整為10元、8元、7元、6元、5元、4元、3元;(2)磷鐵礦:稅額調整為每噸4元2、自2014年12月1日起,煤炭資源稅改革:(1)改革煤炭資源稅計征方式,由從量定額改為從價定率;(2)實行2%一10%的浮動比例稅率,由各省市自行確定適用稅率;(3)取消煤炭礦產資源補償費及部分各地方政府收費基金項目20143、自2014年12月1日起,原油、天然氣資源稅調整:(1)原油、天然氣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降為零;(2)資源稅適用稅率由5%提高至6%;(3)對稠油、高凝油和高含硫天然氣資源稅減征40%,對三次採油資源稅減征30%,對低豐度油氣田資源稅暫減征20%,對深水油氣田資源稅減征30%;(4)對中外合作油氣田及海上自營油氣田資源稅徵收管理作出調整6宏鞏鋥濟研2015年第9期年間我國資源稅制度的調整情況。這一階段的資源稅制度在改革試點中發展,並逐步走向完善。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比較明確的,即改從量定額的徵收方式為從價定率,擴大征稅范圍,並適當提高稅率。但是,這一階段的資源稅改革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改革涉及深刻的利益調整,遭遇來自各方的阻力,存在「政府俘獲」現象。例如,對原油、天然氣實行從價計征改革的同時,「兩桶油」成功地說服政府調高石油特別收益金起征點,使得資源稅增加的同時,石油特別收益金以更大的幅度降低。二是新一輪的資源稅改革選擇在我國經濟進入中低速增長的「新常態」時期實施,政府需要考量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的因素,改革面臨諸多壓力困境二、資源稅制度改革面臨的現實1994年分稅制改革搭建了我國現代資源稅制度的基本框架,此後經歷了原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等重大調整,但很多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讓當前資源稅改革面臨四大現實困境。(一)限制了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第一,資源稅征稅范圍過窄,有悖於市場經濟公平公正的原則。目前,僅對原油、天然氣、煤炭、黑色金屬礦原礦、有色金屬礦原礦、其他非金屬礦原礦、鹽等列舉資源產品徵收資源稅,而將水、珍稀動植物、土地、森林、草場等自然資源排除在征稅范圍之外。這種制度安排存在兩種效應:一是替代效應,即選擇性的征稅政策人為地造成資源產品稅負不公,在客觀上鼓勵了用不征稅資源替代征稅資源,扭曲了企業的經濟決策;二是收入效應,即這種制度設計不僅讓國家放棄了部分資源產品的稅收權利,還鼓勵了對不征稅產品的過度使用,造成比較嚴重的資源浪費問題。第二,資源稅多數稅目實行從量計征,難以反映市場機制運行的結果。除原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稅陸續實現從價計征改革外,其餘稅目仍然實行從量定額徵收資源稅。實際上,各類資源產品的市場價格整體波動幅度一般較大,徵收從量稅難以發揮資源稅「經濟自動穩定器」的功能。在經濟繁榮高漲、資源投入增加、資源價格攀升的時期,國家既不能因經濟增長、資源產品價格上漲獲得額外的稅收收益,也不能對過度膨脹的資源需求起到一定的抑製作用,以達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目的。而在經濟疲軟下行、資源投人減少、資源價格低迷的時期,資源稅又無法對要素成本進行有效調節,從而促進經濟恢復。第三,資源稅稅率整體偏低,人為扭曲了資源價格形成的市場機制。長期以來,國家採取人為壓低資源產品和農產品價格的方式推進工業化進程,對資源產品的價格進行諸多管制,使得資源價格長期低於其社會成本,同時對資源產品徵收很低的資源稅,讓生態環境承擔部分發展成本。這種制度安排在客觀上加速了經濟發展,但也存在諸多後遺症。一是自然資源被過度開采使用,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壓力,經濟的發展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二是經濟增長對要素投入增加形成路徑依賴,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技術創新,不利於經濟轉型和結構升級。但最深層次的影響則是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形成制度羈絆。如果資源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稅收制度體系都不是市場化導向的,微觀市場主體的資源要素投入決策就不能反映市場機制運作的結果,整個經濟也就缺乏市場化的微觀基礎。(二)調節資源級差收入的稅種定位不能體現國家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利的差別不論是1984年正式建立資源稅制度,抑或7宏觀謹濟研2015年第9期是1994年分稅制改革,再到後來的原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稅改革,都將調節資源級差收入作為資源稅的一個重要目標。現代公共財政理論認為,稅收是國家基於政治權力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一種制度安排,體現的是作為國家代理人的政府與納稅人之間的一種管理與被管理關系,收費(租金)則是國家基於經濟權利取得的收入。實際上,礦產資源補償費、礦區使用費、采礦權使用費以及各級地方政府設置的資源收費項目等都屬於資源收費(租金),是基於國家經濟權利、讓渡資源使用權而取得的收入,在調節資源級差收入方面具有很大的彈性和很強的作用。資源級差收入是資源租的一種,資源租又有絕對資源租與級差資源租兩種形式,前者因國家對資源的壟斷而產生,後者由資源稟賦各異而形成,兩者都源於國家對資源的所有權,是作為資源所有者的國家與作為資源開采使用者之間平等交易的結果,體現的是國家的經濟權利。因此,用資源稅調節資源級差收入,在理論上存在缺陷,混淆了國家政治權力所有者和自然資源所有者的兩種不同身份。(三)資源稅在分稅制財稅體制中的定位存在偏差根據分稅制改革的制度安排,除海洋石油資源稅作為中央收入外,資源稅被劃人地方稅,其收入由地方政府享有。在完善地方稅體系的宏觀背景下,理論界和實務界存在一種流行甚廣的觀點,認為在推進「營改增」的同時,可以全面推進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並擴大征稅范圍、適當提高稅率,將資源稅培育為地方主體稅種。在資源私有化或者資源豐富的國家,這種制度安排有其合理性,但在我國,如果「營改增」以後不對增值稅分成比例進行調整,資源稅作為地方主體稅種缺乏可行性。第一,資源稅作為地方稅種與資源全民所有制在理論上有沖突。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為國家所有,作為國家代表的中央政府理應享有自然資源稅收的收益權。第二,我國自然資源分布極不均衡,資源稅作為地方稅種會造成省際橫向稅收分配失衡。以煤炭為例,其探明儲量的80%集中分布在北方,其中,華北地區則集中了64%的儲量;而石油探明儲量的98%左右分布於北方地區。將資源稅作為地方收入,使得資源豐富的省市獲得了一筆可以自由支配的稅收收入,而作為資源主要消費地的其他省市在承擔資源稅稅負的同時卻無法分享資源稅收人。以2013年為例,甘肅省資源稅收入l9.5億元,佔地方稅收的比重為4.9%,佔九個地方稅種∞收入的比重為21.7%;而重慶市資源稅收人僅為8.4億元,佔地方稅收的比重為0.82%,佔九個地方稅種收入的比重為1%左右。第三,將資源稅作為地方主體稅種,會造成資源節約利用的「負激勵」。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短期稅收收益,可能縱容破壞性開采自然資源的行為,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利於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結構。第四,我國資源稅征稅范圍整體偏窄,收入規模太小,不足以支撐地方財政收入。以2014年為例,全國資源稅收入共計1083.66億元,佔全國地稅收入的比重僅為2.1l%。除山西、陝西、內蒙古、新疆等少數資源大省外,資源稅整體規模難對地方政府稅收收入造成明顯影響,即便全面實施從價計征改革,將整體稅負提高1倍,資源稅也難以成長為地方主體稅種。表4為201l一2014年全國部分省市資源稅收人情況。(四)改革過程中存在「政府俘獲」現象我國的資源稅改革從一開始就未能擺脫「政府俘獲」的魔咒,部分決策包含了對各利益集團的妥協,未能真正體現資源稅改革的初衷,影響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政策目標的實現。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原油、天然氣資源稅改革以不提高國宏觀鋥濟研2015年第9期表42011—2014年全國部分省市資源稅收入情況201120l220132014資源稅收入佔地稅比重資源稅收入佔地稅比重資源稅收人佔地稅比重資源稅收入佔地稅比重(億元)(%)(億元)(%)(億元)(%)(億元)(%)全國598.961.8O904.32.141005.722.131083.662.11北京O.30.010.800.030.820.O30.780.02天津2.643.1331.553.3929.442.7628-352-3O重慶8.01O.988.690.968.390.829.70.84廣東12.210.3l31_350.9733.150.6533.90.59湖北10.131.2512.431.O616.23l。1518.831.14遼寧68.834.6486.675.4589.623.8573.923.55內蒙古56.816.8668.1O6.7170.646.4572.7O6.38山西38.765.1843.784.5751.654.8558.9O5.99l陝西49.446.4761.596.2278.777.3284.907.72l新疆65.0112.2869.3510.5871.749.2978.179.75註:①資源稅收入包含海洋石油資源稅數據;②2014年資源稅數據來源於國家稅務總局2015年初稅收快報,可能與最終核算數據存在少許差別。資料來源:2012--2014年《中國稅務年鑒》和國家稅務總局2015年初稅收快報有壟斷資源企業整體稅費負擔為前提。一方面,在油氣資源稅從量改從價計征的同時,國家提高了石油特別收益金的起征點。2006年3月25日,國務院決定對石油開采企業銷售國產原油因價格超過一定水平所獲得的超額收入徵收石油特別收益金,但為配合原油、天然氣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財政部決定自2011年11月1日起將石油特別收益金的起征點由40美元每桶調高至55美元每桶,基本抵消了資源稅稅負上升的影響。另一面,在提高資源稅稅負的同時又保留了諸多稅費減免優惠。國家對油氣田企業實行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顯著降低了企業的實際資源稅負水平。油氣田企業資源稅按5%的稅率徵收@,但隨著綜合減征率逐年提高,其實際資源稅負率遠低於5%。@綜合考慮石油特別收益金起征點提高和各種優惠政策的影響,油氣田企業的實際稅費總負擔還略有下降。第二,煤炭資源稅改革@考慮了過多的政治因素。此次煤炭資源稅改革方案是多方博弈、相互妥協的結果,「政府俘獲」的成分較重。一方面,2%一8%的幅度比例稅率體現了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的「俘獲」,過大的稅率幅度是中央向地方妥協的結果。全國煤炭資源分布極不均衡,各省市從煤炭資源中獲取的財政收入規模和比例差別很大。對山西、陝西、新疆、內蒙古等產煤大省而言,煤炭稅費收入是政府財政收人的重要來源@,而對北京、上海、廣東等東部發達省市而言,很少有來自煤炭行業的稅費收入。為了減少煤炭資源稅改革在地方政府層面的阻力,中央政府通過制定2%一10%的幅度比例稅率默認了部分省市的資源依賴型財政利益,原有的煤炭收費項目的收益可以通過「換名」和提高稅率的方式得以保留。另一方面,此輪煤炭資源稅改革方案體現了煤炭行業對政府的「俘獲」,削弱了煤炭資源稅改革的意義。資源稅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推動技術創新,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但煤炭資源稅改革以不增加煤炭行業宏觀稅費負擔為前提,資源稅實際上淪為政府獲取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和工具,無法通過市場機制對企業形成有效的創新激勵,更難以在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加快經濟轉型和結構升級方面有大的作為。

Ⅱ 營改增對工程施工企業有什麼影響

營改增對建築施工企業的影響:

(一)對建築企業稅負產生的影響

在建築企業營業稅改徵增值稅後,最先涉及到的是進項稅額的抵扣問題。舉例說明:

以建築施工企業為例,假設其工程毛利率10%,工程結算成本中,原材料約佔55%(建築材料成本中水泥約佔45%,鋼鐵約佔40%,其他材料約佔15%),人工成本約佔30%,機械使用費5%,其他費用佔比不超過10%,假設其全年完成營業收入為11100萬元,營業成本9990萬元(營業收入和成本均含增值稅)。

營改增前,應繳納營業稅為333萬元(11100×3%)。

營改增後,人工成本不能抵扣進項稅額,因此能夠抵扣進項稅額為870萬元[9990×(55%+5%)÷(1+17%)×17%]銷項稅額為1100萬元[11100÷(1+11%)×11%](註:2011年11月,國務院批復了《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方案》(財稅[2011]110號),方案里建築業適用的增值稅稅率改為11%.)這樣計算,應繳納增值稅為230萬元(1100-870),建築施工企業的稅負有所下降。

以上是理論上的演算法,但實際上建築施工企業的特徵會給增值稅的計算帶來很多挑戰,如,建築材料來源方式較多,增值稅進項稅額抵扣難度大,由於發票管理難度大,很多材料進項稅額無法正常抵扣,使建築業實際稅負加大。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部分貨物適用增值稅低稅率和簡易辦法徵收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9號)規定,一般納稅人銷售自產的下列貨物,可選擇按照簡易辦法依照3%徵收率(註:根據2014年6月13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簡並增值稅徵收率政策的通知》(財稅[2014]57號),自2014年7月1日起執行3%徵收率,原徵收率6%不再適用)計算繳納增值稅:①建築用和生產建築材料所用的砂、土、石料;②以自己採掘的砂、土、石料或其他礦物連續生產的磚、瓦、石灰(不含黏土實心磚、瓦);③自來水;④商品混凝土(僅限於以水泥為原料生產的水泥混凝土)。以上所列貨物,都是工程項目的主要材料,在工程造價中所佔比重較大。假設施工企業購入以上材料都能取得正規增值稅發票,可抵扣的進項稅率為3%,而建築業增值稅銷項稅率為11%,施工企業購入的以上材料必將增加8%的納稅成本,從而加大建築業實際稅負,擠占利潤空間。

由於企業購進的機械設備可以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有利於企業提高機械設備裝備水平,建築施工企業通過引進新的機械設備,減少作業人員的人工費用,為企業更新設備,擴大運營規模提供了有力條件,同時機械作業水平的提高能夠減少施工重大事故的發生,促進安全生產,保證作業人員生命安全。

(二)對造價管理及核算的影響

一是建設單位招標概預算編制將發生重大變化,相應的設計概算和施工圖預算編制也應按新標准執行,對外發布的公開招標書內容也要有相應的調整。

二是這種變化使建築企業投標工作變得復雜化。如,投標書的編制中有關原材料、燃料等直接成本不包含增值稅進項稅額,實際施工中,編制標書中很難准確預測有多少成本費用能夠取得增值稅進項稅額。

三是由於要執行新的定額標准,企業施工預算需要重新進行修改,企業的內部定額也要重新進行編制。

(三)對經營形式的影響

營業稅改增值稅有利於遏制非法轉包、分包現象。有些企業在承包工程後將全部工程轉包他人,這是建築法所明確禁止的,在工程全部轉包的情況下,作為第一承包人的建築企業(從發包方承接工程的單位)應按從發包方取得的全部工程結算收入和價外費用計算確定銷售額和銷項稅額,從第二承包人(從第一承包人處承接工程的單位)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作為其進項稅額,從其賬務處理中能夠發現沒有可供抵扣的外購材料,從而很容易判斷出工程全部轉包的交易實質。建築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禁止總承包單位將工程分包給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單位",如果分包單位是小規模納稅人或包工頭,抵扣進項稅額將大幅降低,企業稅負將上升,利潤也隨之減少。一旦稅務機關確認為非法轉包或非法分包,就會禁止第一承包人抵扣進項稅額,此時第一承包人的稅負將大大增加,利潤將大大縮水,對於利潤空間本來不大的建築施工企業經營成果產生較大沖擊,這將對非法轉包行為起到一定遏製作用。

另外一種常見形式是掛靠,目前許多掛靠單位購買材料不要發票,材料采購價格較低。稅改後若不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被掛靠單位就不能獲得抵扣收益,稅負就會提高,如果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必須有真實的交易,材料供應商往往會趁機加價,掛靠單位利潤將大幅減少,這將嚴重打擊掛靠行為。

對於聯營項目,由於營業稅與成本費用基本沒有關系,以工程總造價為計稅依據計征營業稅,不存在稅款抵扣問題,聯營合作方往往沒有健全的會計核算體系,沒有索取發票的意識。實行增值稅後,增值稅與工程造價、成本費用密不可分。如果聯營合作項目在采購、租賃、分包等環節不能取得足夠多的增值稅專用發票,那麼增值稅進項稅額就很小,可抵扣的稅款較少,繳納的稅款較多,稅負甚至超過項目的利潤率,總包方和聯營合作方都將無利可取,涉稅風險會威脅到聯營合作項目管理模式的生存和發展。

(四)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施工企業施工項目分散在全國各地,材料采購的地域也相應分散,材料管理部門多而雜,每筆采購業務都要按照現有增值稅發票管理模式開具增值稅發票,且數量巨大,發票的收集、審核、整理等工作難度大、時間長。按現行制度規定,進項稅額要在180天內認證完畢,其工作難度非常大。現實中的稅務問題並不如理論分析的簡單,如拿到對方開來的發票,應注意是否為專用發票,發票上的時間,發票章是否正確等。這些無疑對施工企業財務人員,乃至經營部門工作人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營業稅與增值稅的納稅地點不同,建築施工企業由於其經營特點,納稅地點也會產生較大變化。

(五)對財務會計的影響

由於建築施工企業購置的原材料、輔助材料等存貨成本和機械設備等固定資產需要按取得的增值稅發票扣除進項稅額,這樣,企業的資產總額將比沒有營改增前有一定幅度下降,引起資產負債率上升。

對於企業的財務報表,營改增之前,主營業務收入是含有營業稅的,屬於含稅收入額,營改增之後,主營業務收入不包含增值稅,屬於稅後收入額,由於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企業的利潤率數值也不同,假定企業在實行營業稅與增值稅的營業收入與實際稅負相等,營改增後會出現企業營業收入減少而利潤率升高的現象。

對企業現金流量的影響。由於建築施工企業普遍實行的是代扣代繳營業稅方式,建設單位驗工計價時,採取從驗工計價和付款中直接代扣營業稅,營改增後,建設單位將不能直接代扣代繳增值稅,而直接由建築施工企業在當期向稅務機關繳納增值稅,但此時建設單位驗工計價並不立即支付工程款給建築施工企業,也即繳納增值稅在前,收取工程款在後,有時滯後時間比較長,這將導致企業的經營性活動現金凈流量增加,加大企業資金緊張程度。
參考:http://www.chinaacc.com/shuishou/zcjd/wa1501156071.shtml

Ⅲ 我國去年減稅降費取得哪些成果

據統計,2017年,我國落實並完善營改增試點政策,出台簡並增值稅稅率等措施,進一步清理規范政府性基金和涉企收費,全年為企業減負將超過萬億元。

5年來,我國營改增累計減稅近2萬億元,全面推開試點以來所有行業稅負實現只減不增。此外,取消、免徵、停徵和減征1368項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涉及減收金額3690億元。

Ⅳ 「營改增」後如何加強社會綜合治稅

立足當前,在夯實稅收征管基礎上下功夫。一是加強戶籍管理。嚴格按照「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工作流程和要求規范辦理企業設立、變更、注銷業務;落實全員建檔管理機制,健全納稅人登記信息;全面推行國地稅聯合辦證,加強國地稅信息共享和比對分析,加大管戶日常巡查力度,有效杜絕漏管漏征情況發生。二是要加強納稅申報管理。合理簡並納稅人申報次數,全面推行納稅人自主申報,規范催報催繳行為,加強申報後續監控管理,進一步提高申報率和申報質量。三是要開展長期停業不經營企業和非正常戶清理工作,擠出稅務登記中的水分,還原真實的稅務登記信息。四是要加強單位納稅人的變更與注銷管理,強化稅務登記變更與注銷、股權轉讓行為的核查,有效防止變更和注銷過程中的稅收流失,規避變更和注銷清算過程中執法風險。
著眼長遠,在強化地方各稅征管上想辦法。認真調查、准確核實房產原值及土地基礎信息,及時更新維護資料庫,為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的徵收夯實基礎。嚴格落實車船稅明細申報制度,定期開展保險公司代收代繳車船稅工作的檢查,確保代收代繳車船稅能及時足額徵收;對自行申報及特種車輛建立電子監控台賬或者錄入征管系統進行監控,強化自行申報及特種車輛車船稅稅收徵收管理。嚴格落實土地增值稅預征、清算、核定徵收管理制度,及時比對分析增值稅與土地增值稅計稅依據,堵塞征管漏洞,切實加強土地增值稅徵收管理。進一步理清耕地佔用稅、契稅稅收政策,加強與財政、土地、房屋等管理部門的協調配合,建立完善的綜合治稅工作機制,嚴格「先稅後證」辦稅流程,使耕地佔用稅、契稅應收盡收。認真貫徹落實資源稅改革的各項措施,結合資源稅改革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資源稅管理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加強企業所得稅預繳和匯算清繳管理,嚴格落實個人所得稅全員全額扣繳明細申報,強化高收入行業和個人個人所得稅管理,抓好股權轉讓個人所得稅管理。
創新應用,在信息管稅上求實效。營改增後,我們要持續強化信息管稅:一是深化金稅三期系統應用。充分挖掘金三系統功能強大的優勢,發揮金三系統在信息管稅中的作用,不斷增強地稅系統信息化水平。二是強化第三方涉稅信息應用。加強同財政、工商、國稅、土管、房管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建立信息共享和交換機制,及時獲取第三方涉稅信息、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第三方涉稅信息,真正發揮涉稅信息在稅源管控、組織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快實施「互聯網+稅務」信息管稅工作。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發展成果,不斷拓寬和深化互聯網在稅收征管、納稅服務各領域的應用,努力推進稅收現代化水平。
積極主動,在爭取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求發展。緊緊依靠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是地稅部門發展和壯大的基礎。營改增的實施,是對地稅部門的嚴峻考驗,可以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地稅部門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搶抓機遇、應對挑戰。一是要積極向地方黨委、政府匯報營改增帶來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條件,爭取地方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傾斜,加大地方稅源的培植力度,多為地稅的發展創造條件。二是要加強宣傳,爭取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為地稅的發展構建優良的外部環境。

Ⅳ 地方營改增紅利顯現了嗎

全面營改增推進一年多來,地方層面的稅改紅利已開始密集顯現,營改增釋放出多重效應,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業內權威專家表示,下一步,營改增改革仍將在稅制完善等方面繼續深入推進,增值稅稅率仍有進一步簡並空間,建議進一步調整增值稅稅率。

業內專家稱:「下一步應結合試點運行情況、宏觀經濟運行情況及企業的承受能力,在整體稅制結構優化的基礎上,適當簡並增值稅的稅率檔次。借鑒國外的經驗,除零稅率之外,增值稅的稅率以不超過三檔為宜,且對於部分應稅貨物、勞務和服務都應按照標准稅率征稅,將徵收率統一設定為3%。」

Ⅵ 營改增取得哪些成效

中國國家稅務總局28日公布消息說,截至2017年7月底,中國建築、房地產、金融、生活服務四大行專業納稅屬人共計1218萬戶,比2016年5月1日四大行業改革前國地稅交接戶數增加207萬戶。

營改增使增值稅公平、中性優勢得以體現,減輕了納稅人稅收負擔,激發了市場主體創業積極性。國家稅務總局貨物和勞務稅司副司長林楓介紹說,隨著時間推移,營改增試點擴大稅基效應日益明顯。2017年,四大行業試點納稅人月均增加20萬戶,顯著高於2016年的月均增加8.4萬戶。

Ⅶ 營改增對投標報價有什麼影響該如何投標報價

營改增後如果採用簡易徵收交稅計入工程造價的材料費是稅後價格按照財稅(2016)36號文件規定,採用簡易計稅方式,增值稅不能抵扣,即構成造價的人、機、材、管理費、規費、利潤都不能抵扣,即使取得進項增值稅票,也不能抵扣,因此採用簡易計稅方式計價的工程造價和從用營業稅計稅方式計價的工程造價實質是一樣的。只有採用一般計稅方式計價的工程造價,材料費以不含稅價格計入造價。

Ⅷ 營改增後對建築業有何影響

「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

「營改增」後,收入由不含營業稅的營業收入變為剔除了增值稅稅款後的營業收入,資產變為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後的資產,從而導致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的一系列變動。

第一,收入和利潤下降。建築業「營改增」後,與原有營業稅確認的收入相比,其增值稅應稅收入原則上應按《增值稅暫行條例》的有關規定確定,需要剔除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影響。如營業稅制下建築業確認收入100億元的工程項目,改增值稅後確認營業收入為100÷( 1 + 11 %)= 90 . 09 (億元),僅此一項,收入下降比例9 . 91 %。相應地,與成本有關的增值稅進項稅額也不再計入營業成本,如原材料、燃料和租賃費產生的增值稅額等。因此,合同預計總成本將比「營改增」前減少。此外,當期確認的合同收入中是按總價剔除了增值稅進項稅額,而當期確認的合同費用中只是部分剔除,從而當期確認的合同毛利比「營改增」前要少很多,利潤總額和凈利潤也隨之下降。

第二,資產下降,負債增加。建築企業購置原材料、固定資產時,在會計處理上要按取得的增值稅發票將進項稅額從原價扣除,資產的入賬價值將比實施營業稅時有相當幅度的下降。而固定資產、原材料和輔助材料是建築企業的重要資產,從而導致企業總資產產生相當幅度的下降。在短期內負債總額變動不大的基礎上可能導致資產結構變動以及資產負債率上升。從負債方面看,由於固定資產入賬價值降低帶來累計折舊金額的下降,以及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相應減少,負債總額會有所降低。但由於購買固定資產等可以進項稅抵扣,會促進企業進行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等經濟活動,帶來貸款的大量增加和利息的激增,而大額的貸款利息沒有進項抵扣,就會造成企業負債增加,使企業權益資產負債率增加。

第三,現金流減少。由於建設企業驗工計價款的支付經常性滯後,且驗工計價款支付時直接扣除5 % ~ 20 %的預留質量保證金、墊資款、暫留金等,導致建築企業需要墊付未收回款項工程的稅金。同時,由於建築企業可能對分包商、材料商拖延付款,得不到其開具的增值稅發票,導致無法進行進項抵扣。這些都會導致企業經營性現金流量支出增加,加大企業資金緊張的局面。此外,由於「營改增」後購買固定資產能夠抵扣進項稅,將可能增加建築企業的投資沖動,進行大規模投資,其融資產生利息壓力將加大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的程度,甚至影響企業生產經營。

第四,需要修訂現有預算、核算、決算等制度。建築業「營改增」 ,需要對現有的稅務管理相關制度辦法進行修訂,建立集團增值稅管控體系;需要修訂現行財務管理、會計核算制度,建立完善增值稅相應的核算科目;需要修訂有關預算管理及考核管理辦法。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短期內建築業「營改增」給企業財務管理、稅務管理將帶來不小的壓力。如有疑問,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立迅財稅,希望能幫到你。

Ⅸ 建築業營改增後,對企業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影響

1、倒逼企業索取進項稅額。

過去,一些建築企業只接項目不做項目,層層分包坐地分成。營改增會倒逼企業索取進項的專項增值稅發票,層層分包的模式將難以為繼。

2、對於企業控製成本提升難度。

全面營改增後,建築業稅率由3%營業稅上升到11%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可選擇簡易計稅方法徵收3%增值稅),單看稅率在四大行業中漲幅最大,雖然稅基由營業額轉變為增值額(即銷項稅額減去進項稅額),產生大量抵扣,但仍對於企業控制稅務成本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3、使建築企業投標工作變得復雜化。

如投標書的編制中有關原材料、燃料等直接成本不包含增值稅進項稅額,實際施工中,編制標書中很難准確預測成本費用能夠取得增值稅進項稅額。建設單位招標概預算編制將發生重大變化,相應的設計概算和施工圖預算編制也應按新標准執行,對外發布的公開招標書內容也要有相應的調整。

4、引起企業資產負債率上升。

由於建築施工企業購置的原材料、輔助材料等存貨成本和機械設備等固定資產需要按取得的增值稅發票扣除進項稅額,這樣,企業的資產總額將比沒有營改增前有一定幅度下降,引起資產負債率上升。

5、稅制改革對聯營合作項目沖擊大。

在施工企業內部,聯營合作項目普遍存在,聯營合作方大部分不是合法的正規企業,且部分合作方是自然人沒有健全的會計核算體系,工程成本核算形同虛設,采購的材料、分包工程、租賃的機械設備和設施料基本沒有正式的稅務發票,也沒有索取發票的意識。

但在增值稅下,應納稅額為當期銷項稅額抵扣當期進項稅額後的余額,如果聯營合作項目在采購、租賃、分包等環節不能取得足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那麼增值稅進項稅額就很小,可抵扣的稅款較少,造成實際稅負較大。

Ⅹ 關於論文「營改增」的提綱該怎麼寫有沒有模板

論文常被用來進行科學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
論文格式封面論文常指用來進行科學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總稱為論文[1]。論文格式就是指進行論文寫作時的樣式要求,以及寫作標准。直觀的說,論文格式就是論文達到可公之於眾的標准樣式和內容要求。
結構
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附錄)可有可無。論文各組成的排序為: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英文題名、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附錄和致謝[2]。
題目
1.題名規范
題名應簡明、具體、確切,能概括論文的特定內容,有助於選定關鍵詞,符合編制題錄、索引和檢索的有關原則。
2.命題方式
簡明扼要,提綱挈領。
3.英文題名方法
①英文題名以短語為主要形式,尤以名詞短語最常見,即題名基本上由一個或幾個名詞加上其前置和(或)後置定語構成;短語型題名要確定好中心詞,再進行前後修飾。各個詞的順序很重要,詞序不當,會導致表達不準。
②一般不要用陳述句,因為題名主要起標示作用,而陳述句容易使題名具有判斷式的語義,且不夠精煉和醒目。少數情況(評述性、綜述性和駁斥性)下可以用疑問句做題名,因為疑問句有探討性語氣,易引起讀者興趣。
③同一篇論文的英文題名與中文題名內容上應一致,但不等於說詞語要一一對應。在許多情況下,個別非實質性的詞可以省略或變動。
④國外科技期刊一般對題名字數有所限制,有的規定題名不超過2行,每行不超過42個印刷符號和空格;有的要求題名不超過14個詞。這些規定可供我們參考。
⑤在論文的英文題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詞均不用。
摘要
摘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3]。

閱讀全文

與營改增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