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原始地質資料匯交要求
(1)匯交人應按《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16號)的規定,在匯交成果地質資料的同時,匯交原始地質資料的復製件和依法不需匯交原始地質資料的原始地質資料目錄。
(2)2012年7月1日起,除國土資源部實施委託保管的油氣、放射性及海洋礦產的原始地質資料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一律應按國土資源部令第16號的規定,接收、驗收、保管原始地質資料及目錄,並向社會提供利用服務。
② 實物地質資料與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的關系
實物地質資料與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有著密切關系。成果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項目完成或階段性工作完成後,按一定的技術規范和格式編成,以文字、圖、表、多媒體、資料庫、軟體等形式存在的反映地質工作最終成果或階段性成果的一套科技文件材料。概括地說,成果地質資料是實物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的高度概括和理論總結;原始地質資料是在進行地質工作時直接形成或採集、反映地質現象或地質體、以各種載體類型存在的原始記錄、中間性解譯資料、最終地質工作成果原稿等。原始地質資料是實物地質資料的自然現象的描述與綜合;而實物地質資料則是成果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的物質依據。三者之間既有密不可分的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實物地質資料是不能脫離原始地質資料獨立存在的,沒有原始地質資料的實物地質資料是沒有任何研究價值的。
作為資料的一種形式,實物地質資料有成果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無法比擬的特點,就是資料的客觀性、真實性和唯一性。
一方面,由於地質科學研究方法、技術手段、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即使對同一地質現象或地質體,不同的學科或不同的專家學者往往也會有不同的認識,表現為成果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認識上的不同。實物地質資料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是不受主觀認識影響的,因而也起到了良好的物證作用。另一方面,由於受科學理論發展階段性的制約,與實物地質資料同時產生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可能會因為科學認識的進一步發展而落後;而實物地質資料則可以不斷地被認識和發現,地質科學理論的發展歷史足以證明這一點。
唯一性是實物地質資料不同於成果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的另外一個特點,無論是紙介質還是電子文檔形式的成果地質資料或原始地質資料,都可以利用科學手段進行復制,而實物地質資料是一種實體,其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是不可復制的。當然,未來隨著3D列印技術等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實物地質資料被復制的可能性猶未可知。
③ 成果地質資料
功能描述:用於對匯交到本省地質資料館的項目、探礦權、采礦權的成果地質資料發放驗收合格確認。
操作描述:登錄系統後,見到: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
(3)選擇項目、探礦權、采礦權,雙擊一行記錄,可以查看該記錄的基本信息、成果資料匯交信息及轉送信息。用戶可根據實際驗收情況,選擇對該資料發放合格單、補充修改通知、退回通知。系統自動創建合格單、補充修改通知書、退回通知書。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
(4)用戶可以根據成果地質資料的驗收情況(合格、補充修改、退回),點擊【發放合格單】或【補充修改通知】或【退回通知】。
(5)文本的內容處於可編輯狀態,用戶編輯好後,點擊【列印】,列印相應的文件後,點擊【確定】進行發送。
④ 原始地質資料整理立卷程序
郭錦萍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
摘要 本文依據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則和相關規范要求,闡述了地質原始資料的歸檔內容、積累整理、立卷歸檔工作全過程。對地質原始資料的完整規范整理、系統立卷、准確歸檔,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原始地質資料 立卷 歸檔
1 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工作的重要性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項目工作以來,國家投入了巨量資金,形成了大量的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就是其中一部分。它是地質勘查、科學研究工作中形成的第一手資料,具有數據信息全面、翔實、准確的特點,是凝聚了廣大地質工作者艱辛工作的結晶。規范整理和管理好原始地質資料,對指導今後地質工作和國民經濟建設各個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由於項目組人員及立卷人並不固定,而且由於項目人員工作繁雜,且多穿插參加多個項目工作,項目結束立卷工作要麼滯後不能及時整理立卷,造成資料散失,使日後的立卷工作更加困難;要麼多是由剛參加工作或工作時間不長的年輕人來做。他們基本沒有整理立卷經歷,更缺乏這方面工作經驗。即便是對一些相對簡單沒有多少野外原始資料的科研、綜合研究項目的歸檔工作,雖經反復講解、指導,仍然是一知半解,感到茫然。據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將原始地質資料的整理、立卷、歸檔工作過程做一系統闡述,幫助指導項目人員了解立卷工作方法程序,准確、順利地完成歸檔工作。
2 原始地質資料的歸檔范圍和要求
2.1 歸檔范圍
1)每個地質項目工作從立項開始形成的立項材料,到任務書下達、設計書編寫及設計評審文件、野外勘測及野外驗收文件、室內綜合整理、編寫成果報告及成果評審文件等各階段所形成的資料都屬歸檔內容,要保證歸檔的原始地質資料齊全成套,每件內容要素構成應完整並符合地質工作規范要求,責任簽署完備,反映一項地質工作的全過程。
2)中途停止或階段性完成的地質工作,也應按規則要求立卷歸檔,並在備考表立卷情況欄內註明工作中斷的原因和原始地質資料可供利用的程度。
3)兩個以上單位共同合作的項目,由負責單位立卷歸檔,協作單位應將需歸檔的原始地質資料送交項目負責單位統一歸檔,以保證地質原本檔案的完整性。
4)多年度的項目工作,因工作的連續性,資料還要使用,一般在項目工作全部結束時再立卷歸檔。
5)收集的地質資料若已為地質工作所利用,並轉化為該地質工作原始地質資料的,也應立卷歸檔。
2.2 密級確定
原始地質資料的密級、保密期限在各項目(課題)立卷時依據國家有關保密規定提出建議,並由所在單位保密委員會審核確定,資料管理人員接收歸檔後,編目整理時在具體資料和裝具上進行相應密級標注。
2.3 歸檔質量要求
原始地質資料的格式及規格大小應符合有關地質工作規范和歸檔保存要求,資料應字跡工整醒目,圖面清晰美觀,概括為:完整、准確、系統、規格、清晰、載(體)質(量)、整飾7個方面。具體如下:
1)完整。地質工作項目從立項起到成果評審工作結束各個階段,應歸檔的驗收資料要齊全成套,每一件原始資料反映的內容完整。
2)准確。原始資料要如實反映地質工作內容,數據准確,符合野外工作客觀實際,責任簽署完備,內容與審批(查、核)文據一致。歸檔范圍、立卷類別劃分准確、合理。
3)系統。各類原始資料整理系統科學,符合其自然形成規律及保持內在聯系,符合地質工作的客觀規律,符合突出主體,層次分明的原則。
4)規格。各類原始資料包括報告、圖件、表格等的格式及規格大小符合有關地質工作規范和歸檔保存要求。文字材料、表格等為A4或16開紙,圖冊A3紙。圖件折疊時圖面朝里,按A4規格折疊成手風琴樣式,最後將圖簽折在外面。
5)清晰。文字記錄、計算數據、圖面注記等要字跡工整,書寫清楚。
6)載質。各種原始資料要選用優質載體(紙張、膠片、光碟等),書寫材料符合規定要求。禁止使用圓珠筆、彩色筆等易褪色筆跡的材料書寫或復寫紙復印。
7)整飾。地質報告的全部底圖和編錄圖件、野外編錄中的各種素描圖、重要數據、觀測點、樣品編號、標本編號等一律著墨,書寫工整。需裝訂的原始資料,必須用線或膠裝(比較薄的),左側或上方裝訂整齊,逐頁編碼,厚度一般不超過2cm。不允許用金屬釘或塑料等易銹蝕、老化材料裝訂。成冊的文件材料要用統一格式的歸檔封面。
3 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依據及整理方法
3.1 立卷依據
立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行業標准《DA/T41—2008 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則》。
3.2 資料收集
項目正式評審後,在提交地質成果資料之前,項目負責人應組織本項目技術人員將項目所有應歸檔的技術文件材料收集齊全,並指定立卷人負責立卷歸檔工作。立卷人也可在項目啟動時認定,這樣由專人負責隨時收集、整理和保管原始資料,有利於項目進行中資料的形成、積累的齊全性和完整性,並由於對所保管資料情況比較了解,對項目後期整理立卷歸檔工作的順利進行將大有益處。
3.3 分類整理
首先由立卷人將收集到的技術文件材料按照立卷歸檔「整飾」要求進行整理,需著墨的地方按要求認真進行著墨;成冊的資料去除金屬、塑料裝訂物,用線裝訂好,製作統一的歸檔封面裱貼好;圖件按要求折疊好,再按照《立卷規則》中的類別將資料歸入相應類中,並依照各自的自然形成規律或內在聯系,進行系統的排列。
3.4 資料編號
將整理好的技術文件材料逐件進行類別編號,類別號由地質檔案類別代字(代號)與件號組成,類別代字由漢字作代字,件號以每類為單位編流水號,一件(張、冊)一號,採用4位阿拉伯數字,從0001編起。
3.5 建立賬冊
由立卷人編制地質資料移交明細清冊,即按照《立卷規則》規定的移交清單「地質檔案文件目錄」編制原本地質檔案明細賬。地質檔案文件目錄包括封面、目錄索引表、文件目錄、電子文件使用說明書和備考表5部分。
1)地質檔案文件目錄封面左上角的「案卷號」即檔案號,向資料館(室)索取。
2)文件目錄填寫次序從「底」類開始,依類逐件進行,順序號即所有立卷資料的大流水號,類別代字由漢字作代字,件號即以類為單位的小流水號,從件號0001開始,按件依次填寫文件題名、單位、數量、密級、載體形式、紙介質盒(袋)號、電磁載體編號、電子文件位元組數等欄目。
3.6 電子文件的整理
1)文件目錄中凡是「載體形式」中有電子文件的都要製作電子文檔,具體為一級目錄為「案卷號」,二級目錄為「類別代字」和「地質檔案文件目錄」,三級目錄為各類別中所有的電子文件,其每個文件夾命名為「案卷號+類別代碼+件號」,如:256 D0012,它表示為:256號檔案,「底」字類第12個文件。
2)電子文件所提供的信息應齊全、完整、准確,如同時有紙介質,必須與紙介質對應一致。電子文件一般不加密,如果加密應將密鑰同時歸檔。電子文件不允許壓縮存儲,具體可參照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的相關規定。
3)刻錄歸檔電子文件應使用優質光碟,要求載體無劃痕、斑點、霉變、變形等損傷,並能在通用讀取設備上正確讀取且不攜帶病毒。
4)最後製作光碟標簽,內容有密級、保管期限、案卷號、載體號、題名、形成時間等。
3.7 立卷檢查
立卷工作完成,立卷人要將「地質檔案文件目錄」和所有立卷資料交由項目負責(或項目負責指定人員)進行檢查,主要檢查需歸檔技術文件材料是否完整准確。對檢查出來的問題,由立卷人進行修改或補充。一時解決不了或無法解決的問題,立卷人應把情況在備考表立卷情況欄內詳細書寫清楚。最後將地質檔案文件目錄交由項目負責瀏覽過目,立卷人和項目負責分別簽字。
3.8 質量檢查
立卷人將編制好的「地質檔案文件目錄」及全部歸檔資料交由負責接收原始資料歸檔的資料管理人員進行質量檢查。資料管理人員將依照《立卷規則》和歸檔質量7個方面要求逐件進行檢查驗收,對不符合歸檔質量或收集不齊全等問題應將資料退還給立卷人,並講明修改補充要求,限期修改、補充完善。立卷人在限期內將退回的技術文件材料進行修改、補充。此項工作立卷人應認真按照資料管理人員提出的要求進行。
3.9 清點接收
資料管理人員對修改補充完畢的技術文件材料進行質量復查,檢查提出的問題是否已解決,若仍有問題則再次退給立卷人,限期修改,直至符合歸檔要求為止。資料接收人員復驗完全合格後,最後在移交清單上由移交人、驗收人和資料部門負責人分別簽字。然後將一份移交清單交立卷人,另一份存檔備查,並簽發《原始地質資料歸檔合格憑證》。至此,一個項目(課題)的立卷歸檔工作就全部完成。
以上歸結為簡單的工作流程即:收集→整理→分類→填寫檔案文件目錄→電子文件整理→檢查→審核簽字→清點移交。
⑤ 原始地質編錄、資料綜合整理
6.8.1 原始地質編錄
6.8.1.1 原始地質編錄是觀察研究地質現象的現場記錄和觀察研究手段的記錄,應真實、客觀、完整。6.8.1.2 原始地質編錄包括實測剖面、地質填圖、探礦工程、采樣的編錄等。
6.8.1.3 原始地質編錄必須經檢查、驗收,未經驗收或檢查不合格的不得利用。
6.8.2 資料綜合整理
6.8.2.1 地質資料綜合整理是地質勘查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必須貫穿地質勘查工作的始終。
6.8.2.2 資料綜合整理內容包括對地質填圖、探礦工程、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化學樣品的分析、測試、岩礦石物理技術性能測試、測量、物探等數據和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匯總、研究,並編制綜合圖件、綜合圖表及估算資源/儲量等。
6.8.2.3 資料綜合整理成果必須經過嚴格質量檢查和驗收。
6.8.2.4 為提高資料綜合整理水平,數據、圖表、圖件等應積極採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數據處理和制圖。
⑥ 原材料與原始材料
原材料 即原料和材料。原料(raw material)一般指來自礦業和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產品;材料(processed material)一般指經過一些加工的原料。舉例來講,林業生產的原木屬於原料,將原木加工為木板,就變成了材料。但實際生活和生產中對原料和材料的劃分不一定清晰,所以一般用原材料一詞來統稱。
原始資料(firsthand data,original data):在所有地質調查工作中獲得的第一手材料(第一性資料)都稱原始資料。
簡介
原材料即原料和材料。原料(raw material)一般指來自礦業和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產品;材料(processed material)一般指經過一些加工的原料。
原材料是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經加工改變其形態或性質並構成產品主要實體的各種原料及主要材料、輔助材料、燃料、修理備用件、包裝材料、外購半成品等。原材料是企業存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品種、規格較多,為加強對原材料的管理和核算,需要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
種類
原材料可分為:原材料及主要材料、輔助材料、外購半成品、修理用備件、包裝材料、燃料。
原材料按其存放地點可分三類:在途物資,庫存材料,委託加工物資。
原始資料是進行各項綜合整理、分析研究的基礎。如區域地質調查中的原始資料包括:地質觀察路線、實測剖面、礦點檢查、物化探工作等的原始記錄和圖件;各類岩石、礦物、古生物標本和各種樣品采樣、鑒定記錄;金屬量測量(包括水系沉積物測量)、重砂分析、薄片等的分析鑒定成果;還有各種數據、登記卡片、登記簿、數據處理程序及記錄等。上述資料的齊全、詳細和可靠程度,將直接影響地質圖件的質量和地質礦產的研究程度。
收集原始資料的基本方法
編輯
首先,要明確資料的收集范圍,如地域范圍、時間范圍,編專業志還要限以專業范圍。地域范圍是根據行政區域所確定的范圍,但應注意收集有關部門經濟、文化輻射與被輻射等超越地域范圍的資料。時間范圍是每部志書凡例所規定的上下限。專業范圍,凡專業所涉及的內容均在范圍之內,應注意打破部門界限,不要收集專業以外的非專業資料。
其次,要了解資料的來源,資料來源極其廣泛,根據資料的不同存在形式,一般分為文字資料、實物資料、口傳資料、音像資料、圖片資料。其中文字資料是編修地方誌主要的資料來源,涉及面廣,主要包括檔案、報刊、史志、譜牒、私人著述、工商實業資料等方面。實物資料,指那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實物,如文化遺址、古墓葬、文物、金石、地圖、藝術品、建築物等,都是考察和研究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資料。我國歷史上編史修志,都很注重實物資料。口傳資料,包括口碑資料和口頭回憶資料。如民間流傳的故事、典故、民歌、民諺、民謠、方言、曲藝和歷史見聞、回憶等。
根據不同的資料來源,可以採取不同的收集方法。
1、文字資料收集方法。文字資料需要藉助各種目錄索引,有的放矢地收集。一是圖書目錄,二是報刊目錄,三是檔案目錄,四是傳記資料索引。
2、實物資料收集方法。對本地區的山川、景物、道路、古跡、文物等要進行實地考察,用現代科學方法加以觀測記錄,可以採用文字描述、測繪、拓印、攝影、錄像等手段。
3、口傳資料收集方法。口傳一般通過采訪獲得,采訪形式可多種多樣,如登門拜訪,開座談會、發函征詢等。民歌、方言、曲藝等必須做錄音。
4、音像資料收集方法。一是收集音像資料原件,二是通過復制的辦法取得所需要的資料。
5、圖片資料收集方法。除了收集原件外,應廣泛收集影印件,如圖片集、地方誌、年鑒、期刊及其他圖書中的有關部門圖片資料。
著手收集資料之前,應編制收集資料提綱。提綱是根據志書篇目編制的,逐一注出資料的詳細來源。
此外,還需要合理地安排好工作步驟,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步驟通常有如下七先七後:
(1)先普查後細查。先根據所收集資料的存在形式和來源,做好普查工作,編出一個資料目錄,然後再依照目錄作深入細致的查閱、收集。
(2)先內後外。先查閱本單位、本系統收藏的檔案資料,後去外單位、外系統、檔案館、圖書館查閱,避免盲目地去外單位收集本單位已有資料的情況發生。先本地區,後外地區。本地區確實查無的資料,再去外地查閱。
(3)先口碑後文獻。應緩收文獻資料,迅速搶救活資料。
(4)先文字後實物。文字記載不全,或有疑問,再進行實地考察。
(5)先古後今,由遠及近。當代歷史資料極其豐富,知情者多,可以放後收集。
(6)先易後難。對於個別收集難度較大的資料,可以放後一步進行,先收集那些省時省力、易查易找的資料,然後再集中力量解決難度較大的資料收集問題。
(7)先直接後間接。不論文獻資料,還是口碑資料,都要先收集原始的第一手的,沒有經過加工的資料。在確實查無直接資料的情況下,再行收集間接資料。
當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些步驟可以同時並舉,或交叉進行。有時為了弄清一個問題,往往需要反復查訪,因此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要先入為主,執一而是。
⑦ 原始地形地貌測繪需要提交哪些測量成果
原始地形地貌測繪需要提交
1、施工控制網原始觀測手簿及平差計算資料。
2、施工控制網布置圖、控制點坐標及高程成果表。
3、竣工建基面地形圖和縱、橫斷面圖。
4、建築物的實測坐標、高程及設計坐標、高程。
5、測量技術總結報告。
地形測量工作主要步驟為:
1、制定工作計劃,確定實施方案;
2、收集測區已有資料,並根據實際情況編制地形測量技術設計書;
3、組織人員,成立項目部,設立技術組及質量檢查組;
4、准備各類測繪儀器及器材,製作測量標志等;
5、進行控制測量;
6、進行地形圖野外數據採集,包括各地物點、地形點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數據;
7、內業計算機數據處理,成圖及各種資料整理;
8、質量檢查及驗收工作。
(7)成果和原始地質材料清單擴展閱讀
地形測量包括控制測量和碎部測量。
控制測量
控制測量是測定一定數量的平面和高程式控制制點,為地形測圖的依據。平板儀測圖的控制測量通常分首級控制測量和圖根控制測量。
首級控制以大地控制點為基礎,用三角測量或導線測量方法在整個測區內測定一些精度較高、分布均勻的控制點。
圖根控制測量是在首級控制下,用小三角測量、交會定點方法等加密滿足測圖需要的控制點。
圖根控制點的高程通常用三角高程測量或水準測量方法測定。
碎部測量
碎部測量是測繪地物地形的作業。地物特徵點、地形特徵點統稱為碎部點。
碎部點的平面位置常用極坐標法測定,碎部點的高程通常用視距測量法測定。按所用儀器不同,有平板儀測圖法、經緯儀和小平板儀聯合測圖法、經緯儀(配合輕便展點工具)測圖法等。
它們的作業過程基本相同。測圖前將繪圖紙或聚酯薄膜固定在測圖板上,在圖紙上繪出坐標格網,展繪出圖廓點和所有控制點,經檢核確認點位正確後進行測圖。
測圖時,用測圖板上已展繪的控制點或臨時測定的點作為測站,在測站上安置整平平板儀並定向,通過測站點的直尺邊即為指向碎部點的方向線,再用視距測量方法測定測站至碎部點的水平距離和高程。
按測圖比例尺沿直尺邊沿自測站截取相應長,即碎部點在圖上的平面位置,並在點旁註記高程。這樣逐站邊測邊繪,即可測繪出地形圖。
⑧ 原本地質資料的後期整理
後期整理是指對經過前期整理後的地質資料,在進館歸檔前,按館藏要求進行的整理。
地質礦產單位對地質研究、礦產勘探、礦產開采、礦山建設有專業性的分工,是環環相扣的鏈條式的協作,同樣一份地質資料,就可能在多家下屬單位存檔。如鑽井工程設計,擬稿在工程設計院,審批和蓋章在上一級主管單位,在工程設計院資料室存原本無可厚非,鑽井工程設計的編寫者理應存檔;鑽井公司是按此設計組織鑽井施工的,是鑽井工程設計的鑽井部分實施操作和執行隊伍,在鑽井過程中,根據施工實際情況,對設計會提出修改的建議,所以鑽井公司將鑽井工程設計歸檔原本也是應當的;錄井公司是按鑽井工程地質設計中的錄井要求組織錄井的,測井公司是按鑽井工程地質設計中的測井技術要求組織測井施工的,同樣測試、化驗分析、試采、采礦都在按鑽井工程地質設計的部署開展工作,它們對鑽井工程地質設計都進行了歸檔。造成了工程設計院、鑽井公司、錄井中公司、測井公司、測試隊等單位多頭歸檔。這在立檔單位來說,保存鑽井工程地質設計是齊全的要求,也方便立檔單位利用。但這些保存的原本地質資料在交到地質資料館即上一級館藏單位後,就造成重復。
還有些輔助性的地質服務單位也保存地質資料,這些文件材料分發給地質服務單位,目的是讓他們做好相關服務與配合工作,僅僅只有局部意義,後期整理必須對此做出安排。原本地質資料的後期整理應從歷史的角度、從大局的考量做出取捨、確定歸檔。
(一)後期整理的質量要求
在保證歸檔文件完整齊全情況下,重復歸檔的必須剔除,已破損的文件材料需要進行修補或調換,字跡不清的要進行復原或復印。紙的質量,書寫材料、裝訂材料必須符合國家對科技檔案的防護和保管要求。
(二)後期整理的工作內容
後期整理的內容主要有:鑒定、局部調整、排列和編目等。
(1)進館資料的鑒定是對原本地質資料價值的分析。在上一章我們已對地質資料鑒定工作做了廣義上的闡述,進一步分析,原本資料、成果資料、磁質資料和實物資料的後期整理各自有著不同的特點,這里只針對原本資料的個性特點補充闡述。
原本地質資料進館後的鑒定,決定著具體某件地質資料是否需要進館保存,決定該件地質資料保管期限是定期保存還是永久保存。鑒定的過程是:挑選有價值的保存,剔除無須保存件。鑒定還能發現歸檔地質資料的缺項,並對相關缺項通過規定程序進行補充。
鑒定的標准,原始地質資料的歸檔與文書檔案的歸檔標准不同,文書檔案歸檔有國家檔案局的標准,《關於機關檔案保管期限的規定》、《文書檔案保管期限表》、《機關文件材料歸檔和不歸檔的范圍》等。地質資料品種豐富,來源復雜,國家沒有統一劃分歸檔與不歸檔的范圍,原始地質資料歸檔大多沒有統一的保管期限表,在一個地質區塊,如果沒有替代性新資料出現,原資料會作為永久期限保存。
地質資料雖然沒有規范性的「不歸檔范圍」,但普遍存在「歸檔清單」,在歸檔清單中列出的原始性地質文件材料有的是必須歸檔,有的是「有則歸」。在勘探開發工程施工中,形成的地質科技文件材料也有固定式的種類和資料名稱,如處理報告、解釋報告、儲量報告、完井報告、測井報告,剖面圖、地質圖、區域井位部署圖、錄井柱狀圖、測井曲線圖等,也便於列出歸檔清單。
在甲乙方的施工合同中,常用這種歸檔清單形式要求移交施工方提交歸檔。這些清單其實就給單個工程劃定了歸檔范圍。
在勘探研究和開發研究或基礎研究課題中,哪些需要歸檔,哪些不需要歸檔,這是原始地質資料鑒定工作的主要內容。作為勘探研究、開發研究或基礎理論研究的成果報告被印刷的科技文件材料,在原本地質資料中只保存定稿(根據終審要求修改的修改稿),其他的一稿、二稿都不在歸檔范圍內。
在地質科技文件材料進館鑒定實踐中,剔除重復件是重要工作。
地質資料的鑒定工作是由資料管理機構和課題或項目管理部門共同進行的。在項目管理部主任和資料館長領導下展開的。正常情況下,組成項目或課題驗收組,對項目或課題形成的地質資料進行鑒定、驗收,並形成驗收意見。
鑒定工作是採用的通用方法:直接鑒定和評審鑒定。
直接鑒定法就是直接審查地質資料。它要求審查人員逐件、逐頁地審查資料,而不是根據目錄清單或地質資料標題判定其保存價值、保存期限和保密級別的准確與否,如這一檔與其他檔是否重復件歸檔、密級標注是否出錯等。在某一單井資料中,鑽井地質工程設計,錄井單位、測井單位交到資料館來的是否重復,一份化驗分析報告分別在單井資料、勘探報告中分別歸檔時,在進入資料館時碰到這種情況應將重復件剔除並在剔除卷註明在其他卷存在的情況。
評審鑒定是由項目單位和驗收單位共同組織的對項目、課題驗收式的鑒定。由主管課題或項目的部門組成評審組,對需要進行驗收的該課題或項目的地質資料做驗收准備,由評審組集體對包括工程質量和地質資料在內的多項內容進行驗收通過。評審組中一般由地質專家、地質資料管理業務鑒定人員、業務技術主管領導組成。在評審會召開之前,地質資料管理業務鑒定人員根據合同條款中應提交的地質資料清單,對需要參加評審的項目或課題地質科技文件材料「過堂」,拾遺補闕、初定密級和保管期限、剔除重復件,「過堂」合格後提交評審組概略審查驗收,形成評審意見。
館內鑒定是由地質資料館組織的一種鑒定方式。一般情況下,不是對進館資料進行鑒定,因為地質資料在進館前已經經過了驗收程序,館內鑒定是地質資料館所存資料定期檢查,對保存期限已過的地質資料的剔除出來,造冊銷毀的過程。有時在非正常情況下,地質資料館也會接收一些未經過鑒定和驗收程序的地質資料,需要對這些地質資料進行仔細檢查和鑒定。如徵集到的地質資料、從即將離退休的人員手中接收的個人收集或積累的地質資料。
館內鑒定必要時可組織專門的鑒定小組,吸收有關專業的專家以辨別資料的真偽和評估價值的重要程度。2010年前後,全國地質資料館組織的「全國地質行業地質資料清理」工作,就是一項館內鑒定工作。先清理成果地質資料,再清理原本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清理完後,提交清理工作總結和清理資料目錄。清理工作成立了清理工作領導小組、清理工作小組,領導小組由地質資料館的主管部門和主管領導組成,清理工作小組由地質、物探、開發、測量等方面專家和地質資料鑒定專家組成,由館長牽頭組織鑒定。
地質資料館對地質資料的鑒定,需要編制一份適用性的或示範性的指導標准,以便館內鑒定開展工作。如本館的「歸檔與不歸檔范圍」、「保管期限表」等。
(2)局部調整是著眼於資料管理更大系統,從歷史角度、勘探技術未來發展,數據重新處理利用的可能性,審視地質資料的潛在價值,調整由工程項目單位或課題研究單位的前期整理基礎上進行的。
調整原則:充分利用前期整理的工作基礎、保持地質資料之間的有機聯系、有利於管理和查找利用。
充分利用前期整理的工作基礎是指以前期整理的次序作為基礎,不要輕易打亂重整。這是因為:前期整理是花了智能資源的,打亂重整會增加工作量,提高人力資源成本和拉長整理工作時間,前期整理過後,成了有序可循,有目可查,有據可依資料群體,保持原有體系是聰明選擇。當今的資料管理已經向前延伸,有的館藏單位實施了前端控制,在有地質資料管理人員指導經過前端整理過的原本地質資料,可整體融入地質資料館體系,只作融入後的少許調整。課題組或項目組進行的前期整理,有時雖然沒有專業地質資料管理人員現場指導,但也有項目驗收和課題評審的關口要過,所以地質資料的質量基本有所保證。對這部分地質資料也應力求保持原有整理秩序。如果動輒改變前期整理秩序,可能質量上有所提高,重新梳理也可能破壞了原有的自然形成規律。所以後期整理著眼於資料館的視覺整體優化。
保持地質資料之間的有機聯系。
第一,是源頭方面的聯系,地質資料產生於同一源頭是根本的有機聯系,如同一台設備的持續鑽井施工記錄,同一工程項目不同專業隊伍鏈式作業,同一課題的多個子課題等。
第二,是時間方面的聯系,源頭出自一處,時間上是連續的,銜接是自然的,中間不能武斷地人為斷開。
第三,是內容方面的聯系。地質工作、礦產勘探與開發有時呈間隙性特點,某一區塊地質勘探項目在某一時段無法繼續下去,可過一段時間或換一個思路或勘探技術有了發展,又重新開展這一區塊的地質勘探工作。產生的地質資料在內容上屬於同類,並在技術上有深化和提高痕跡。如老資料用新的技術方法進行解釋、進行處理,對老井重新測試等,這就需考慮「保持地質資料內容之間的有機聯系」。若是一口井的資料進行重新處理解釋,或用新方法對老井重新測試,在整理時應統籌考慮。在實踐中,一口井的實物資料做化驗測試或分析化驗,過幾年後有研究項目需要,對這口井又進行采樣和新的化驗分析,其化驗分析報告作為這口老井岩心化驗資料的一部分整理是恰當的。
在某一地質區塊里有一礦區,這一礦區里共打六口井,在資料整理時就礦區的六口井考慮建立某種「有機聯系」,甚至於這一礦區的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探、遙感、野外踏勘資料建立有機聯系。
後期整理,關注地質資料間的有機聯系,以組合的群體形式存在和被管理著,能系統地反映出地質工作、礦產勘探開發區域歷史。
有利於管理和查找。保持地質資料之間的有機聯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能為聯系而硬將其湊合在一起。便於查找和利用才是目的,這也是地質資料管理的出發點。雖說,現在的搜索功能已經很發達,搜索引擎逐步在完善了,只要資料名稱輸入進去,就能查找到相關資料,但筆者認為總不如相關資料排列在一起好,如一口井的資料,要查就在這一檔,利用後歸位也很方便,對歸還後的資料缺還是不缺進行的檢查,排列一下馬上就能看清楚,歸位時不用這里插一件,那兒插一件地分多個乃至幾十個「號」址插入歸位。後期整理應有利於管理和利用。
第一,不同密級的應分盒管理,防止在借閱中無意間泄密。
第二,不同載體的資料,雖然有的聯系非常密切,由於保管條件要求不一樣,需要分庫整理和保管。如地球物理勘探數據磁帶、岩心岩屑、油和水樣標本,盡管與相關紙質資料聯系緊密,由於載體保管條件和要求不同的限制,必須有區別地安排分庫,妥善管理。
我們強調後期整理時需要注意保持地質資料間的有機聯系,卻不能機械地運用保持資料間聯系的原則。應根據情況分別整理,恰當組合,才是最佳選擇。為了避免切斷它們間的有機聯系,可在資料庫或備考表中註明「互見號」予以彌補。
(3)排列和編目是指對進館資料在館內安置的排序和編目。這種排序和編目是對進館資料經過後期再整理,根據重新確定的排序。前期整理有的在基層資料室已經編目,交到上一級資料館後,不是完全推翻前期整理的秩序,後期整理是在前期整理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說,這里的排序和編目只對後期調整的進行變動。編目是以前期整理的目錄為藍本,有的資料館後期整理調整變動很少,就直接利用前期整理目錄,只在剔除件備注欄標注,在備考表中說明變動原因與時間。
⑨ 成果地質資料的後期整理
1.質量要求
成果地質資料與原本地質資料質量要求有區別:
載體要求上的區別:原本地質資料紙張要求為無酸紙張,原圖一般要求透明圖聚乙烯質底,而成果地質資料70克印刷紙張即可。沒有無酸要求。字跡要求上的區別:原本地質資料的字跡,要求著墨牢靠,墨跡耐久;成果地質資料的字跡可是列印機輸出的噴墨,可以是激光列印字跡,可以是小型印刷機印刷,其圖件可以是機出列印件,可以是正軌印刷廠的印刷件,還可以是蘭曬圖、復印圖。能看清、方便利用即可,對墨跡無特殊要求。
裝訂要求上的區別:原本地質資料要求線裝,規格是三孔一線,也可用不銹鋼訂書針裝訂;成果地質資料無特殊要求,普通的印刷裝訂和一般的訂書機裝訂都行。
份數要求上的區別:原本地質資料歸檔一份,而成果地質資料歸檔多份,除了歸檔份數外,還可在庫房裡暫存多份,以替換利用率高而遭受磨損的成果資料。成果地質資料還可根據需要分發給相關科研生產部門,只需辦理領用手續即可。
2.成果地質資料的後期鑒定
對日常館內的成果地質資料的鑒定基本沒有工作量,微調而已。日常對因借用而磨損而不能繼續供借閱利用件,從成果地質資料的暫存庫內拿出備用件進行替換,或電子件列印出一份紙質件進行替換,從暫存部分拿出來替換歸檔的成果資料,用被替換舊資料的檔號,被替換的舊資料淘汰出局,備案銷毀。
成果資料沒有確定的保管期限要求,以滿足日常借閱確定歸檔份數。
成果資料有保密要求,同一檔資料,對不同密級的成果資料分盒保存,防止借閱時泄密。
成果資料分類與原本資料相同,但編號不可能同步。在歸檔清單與案卷目錄、卷內目錄中多了「份數」一欄。因為成果資料為了滿足借閱要求,往往歸檔多份,各館藏單位一般按實際借閱需求情況決定歸檔份數。實際情況是指:借閱利用率情況。
成果資料編目獨立成冊,與原本資料目錄分開管理。
⑩ 原始地質資料和成果地質資料的區別
區別是:原始地質資料是一手為整理歸檔的材料。成果地質資料是經過對原始地版質資料整權理後的資料,方便查閱,補充。
原始地質資料又稱原本地質檔案,是在進行地質工作時直接形成或採集的,反映地質現象或地質體的,以各種載體類型存在的原始記錄、中間性解譯資料,最終地質工作成果原稿等,包括各種有關的文件底圖、底稿、原圖、記錄本等。
成果地質資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是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基礎要‍素,對相關地質項目的最終驗收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