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勞動的勞動和價值
生產力就是人的勞動能力、人的實踐活動的能力和生產的本質力量。
從本原看,生產力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跟生產資料相結合而構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古猿通過勞動轉化為人,形成勞動生產力,是生產力形成的標志和歷史上的開始,——恩格斯的觀點。
恩格斯對生物進化、勞動進化的看法是建立在科學水平的基礎上的。從完全的意義看,所謂生產力,乃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社會和塑造自我的能力,歸根結底, 是人類的本質力量在歷史中的全部展開。
任何耗散結構都具有一定的自組織能力,它們在自組織過程中,一方面通過基因變異的方式來形成信息(包括正價值信息和負價值信息),另一方面通過優勝劣汰的方式來選擇信息,並通過基因遺傳的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生物信息的積累使生物組織之間、及生物個體之間能夠產生越來強的相干作用與協調作用,各組織的結構越來越精細,個體之間的協作越來越和諧。
用信息標准衡量,人類無疑是進化水平最高的生物,是生物進化藤蔓上最碩大的果實。但是,人類的進化與生物的進化並不完全相同。
人類進化過程在基因重組和機體結構創新基礎上增加了文化創造的內容,並且隨著進化水平的提高,文化創造的部分所佔比例越來越高。人類獨占的文化積累模式使人類形成了適應自然的獨特方式。在人類獨有的文化積累中,勞動無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正因為如此,恩格斯指出,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認為,手的使用和語言、思維的產生,都是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正是由於勞動,人才得以從動物界中分化出來,所以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統一價值論認為:勞動的本質就是「消除不確定性」,而「消除不確定性」等同於「提高有序性,「提高有序性」就是「提高功能有序性」,「提高功能有序性」就是「增加價值量」。
因此,勞動的根本作用和本質內涵在於改變系統的價值總量,即勞動是價值的真正源泉。 人類在勞動過程中,一方面通過行為方式的變換與思維方式的變換來形成信息,通過價值判斷與價值評價來選擇信息,並通過經驗和能力等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發展和完善各種形式的擴展耗散結構(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社會關系、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等)來形成信息,通過價值判斷與價值評價來選擇信息,並通過科學與技術等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第三方面,勞動促進了手與腳的分工,使人學會了製造和使用工具;勞動促進了語言的產生,加速了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勞動促進了大腦和機體的進化,加速了信息的積累與處理。
人類勞動分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與生理力勞動三種基本形式。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和生理力勞動都可以凝聚一定的信息,因而都可以產生價值增值,其中生理力勞動凝聚的信息通常是以生理信息的形式凝聚於人的機體之中,主要表現為機體健康性、身體靈活性、感官靈敏性、環境適應性、思維創造性等方面的加強,有時也表現為缺陷器官的修復與強化、體液與組織的彌補和替代等。人類最早的信息也是全部來源於生物進化,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
由於生物進化過程非常緩慢,它所產生的信息可以忽略不計,因此人類勞動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唯一來源。於是,「信息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就基本上等價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了。總之,勞動之所以被確認為價值的唯一源泉,並不是因為抽象意義上的定義,而是因為勞動在信息(包括人類機體的生物信息)的形成、傳播、處理和運行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可以說勞動創造了所有價值,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 人類的一切活動(經濟活動、政治活動與文化活動)在本質上都是價值的運動,都是各種不同形式的價值不斷轉化、不斷循環、不斷增值的過程。這種價值運動具體表現為:使用價值、勞動潛能、勞動價值與新使用價值的循環迴路,所有復雜形式的價值運動最終都可以分解為若干個這樣的循環迴路,所有復雜的社會現象都是由若干個這樣的循環迴路有機地組合而成。圖1給出了一個直觀的經濟領域的價值模型,稱為價值循環流量圖。
↓←—————←——————←—————←—————←
↓ ∣→新的使用價值(生活資料)↑
使用價值→勞動潛能→勞動價值∣
(生活資料) ↑ ∣→新的使用價值(生產資料)↓
↑———————←———————←
圖1 價值循環流量圖
一般情況下,價值的循環運行可分為三個基本階段:消費階段(使用價值→勞動潛能)、勞動階段(勞動潛能→勞動價值)、生產階段(勞動潛能→勞動價值)。
消費階段:使用價值向勞動潛能轉化。人們消費各種各樣的生活資料,雖然在主觀動機上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主觀需要,但在客觀目的上是為了維持和發展自己的勞動能力,更直接的意義是為勞動過程積累必要的勞動潛能。通常把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為勞動潛能的過程稱為消費。
消費效益:消費過程中產出的勞動潛能Qp與投入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Qu的比值,定義為該消費過程的消費效益,用E1來表示,即
E1=Qp/Qu (1)
勞動階段:勞動潛能向勞動價值轉化。勞動者在生產系統中通過具體的勞動方式,把勞動潛能釋放出來並轉化為勞動價值。通常把勞動潛能轉化為勞動價值的過程稱為勞動。
勞動效益:勞動過程中產出的勞動價值Qv與投入的勞動潛能Qp的比值,定義為該勞動過程的勞動效益,用E2來表示,即
E2=Qv/Qp (2)
生產階段:勞動價值向新的使用價值轉化。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價值與生產系統中的生產資料相結合,並作用於勞動對象,使勞動對象的品質特性發生變化,從而增大其使用價值,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勞動價值向新使用價值的轉化過程。通常把勞動價值向使用價值的轉化和增值過程,稱為生產。
生產效益:生產過程中新增的產品使用價值Q′u與投入的勞動價值Qv的比值,定義為該生產過程的生產效益,用E3來表示,即
E3=Q'u/Qv (2-33)
由價值循環流量圖可以看出,使用價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與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勞動潛能與勞動價值都是價值的具體形態,它們之間相互轉化、相互促進、互為前提,勞動價值不再是「抽象的」,它與使用價值一樣是具體的,屬於相同的范疇,它來源於使用價值,又服務於使用價值,它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它是「勞動力」這種特殊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它與使用價值具有完全相同的度量單位。由於「勞動潛能」是(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向勞動價值轉化過程中的過渡形式,它必須通過轉化為勞動價值以後才能真實地體現出來,不能算作價值的基本形態,因此價值的基本形態就是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兩種。 人的勞動分為市場交易型勞動和自理型勞動。有價勞動是指生產和創造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無價勞動是說將產品從這個地方運到那個地方。同樣是勞動,有時相對獲得的利益或報酬是不同的,價值不同,人的意義也就不一樣。
我們知道,投資是尋找東西和地方賺錢,這種勞動就是要獲得更多更大的利潤。沒有利潤的勞動在很大程度上是難以調動人的積極性的。但是,不是所有的勞動都能創造財富,也不是所有的勞動都能獲取利潤,更不是所有的勞動都能得到報酬。勞動是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需要,更是人類發展、成長和存在的需要。我們通過勞動改變自己,改善生活,改造世界。因此,不同的勞動有著不同的收益,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追求有著不同的勞動,不同的職業有著不同的奉獻。
無論是有價勞動還是無價勞動,都是可貴的和值得珍惜的。苦也好,累也罷,勞動不僅有關人的健康和智慧,也有關人的快樂和美好。勞動使我們生活豐富多彩,勞動鍛煉和造就了我們人類。人的偉大其實就在於會勞動、能勞動和愛勞動。沒有勞動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能體現勞動的生活是充滿幸福的。
勞動證明我們不懶惰,勞動說明我們不貧窮,勞動表明我們不落後。只要我們想進步、想擁有、想改變,勞動一定能夠為我們實現。——選自葉千華《千華隨筆》「對勞動的認識」第104頁。 統一價值論認為,人的勞動量與他所消耗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消費量之間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經過理論論證,提出:
勞動量的度量方式:採用「社會必要補償性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消費量」來度量勞動者的勞動量。
這里要掌握四個方面的規定與條件限制:
生活資料使用價值
價值形態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價值層次包括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人尊與自尊類、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四個方面;表現形式包括商品和非商品(如服務)兩個方面;享受范圍包括個體生活與居住條件、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三個方面;享受方式包括個體獨享(即工資、補貼、保險等)、集體共享(即集體福利)和社會共享(即社會福利)三個方面;價值延伸范圍包括幼兒與少年成長、中年與青年發展和老年退休三個方面;價值使用途徑包括生活、教育(含義務教育費和職業培訓)和工作三個方面;價值用途包括贍養父母、養育子女和維持自己生活三個方面;價值體現方式包括工資、補貼和保險(含勞動保險、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三個方面;等等。
補償性
生活資料的消費可分為三種基本情況:補償不足、補償平衡、補償有餘。實踐表明,當勞動和補償不能和諧統一時,如果所消費小於一定值,則會出現「補償不足」,如果所消費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大於一定值,則會出現「補償有餘」,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將得到增強而逐漸發展。如果所消費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正好等於一定值,則會出現「補償平衡」,此時勞動的耗費量正好等於勞動的補償量,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將會維持原狀。這就表明,只有在「補償平衡」狀態,勞動者所消費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量與勞動量才能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社會必要的
同一社會時期,勞動者的消費熟練度不同,相同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將會產生不同的勞動潛能,消費熟練度高的人,只需要消費較少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就可以產生較多的勞動潛能,因此所謂「社會必要的」就是要求勞動者具有社會平均的消費熟練度;同一社會時期,勞動者的勞動熟練度不同,相同的勞動潛能將會產生不同的勞動量,勞動熟練度高的人,只需要消耗較少的勞動潛能,就可以產生較多的勞動量,因此所謂「社會必要的」就是要求勞動者具有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度。 單位時間內,提供滿足社會目標客戶質量、安全、數量標準的數量越多,表示勞動強度越大。
背景知識:
馬克思認為:「增進勞動的強度,意思就是說在同一時間內增加勞動的支出」,他還將勞動強度定義為勞動的內含量或勞動的密度,並認為:「提高機器的速度,和擴大同一勞動者照管的機器的范圍」、「提高勞動的緊張程度,更加細密地填滿勞動時間的微孔」、「增進勞動的規律性、劃一性、秩序性、繼續性和能量」(《資本論》第1卷第438頁)等都可提高勞動強度。然而,勞動的內含量或勞動的密度是什麼內涵呢?他並沒有闡述清楚。勞動強度是一個容易進行主觀感覺而不容易進行理性抽象的概念。過去,人們往往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勞動強度。一是勞動者主觀感覺的緊張性、疲勞性和痛苦性,二是勞動過程所完成的工作量密度。
統一價值論認為,勞動強度的提高,對於勞動對象來說,加大了勞動者作用於勞動對象的力度(對於腦力勞動者來說,就是加大了大腦對於第二信號系統的處理力度),表現為工作量密度在增大;對於勞動者來說,加大了內部生理、心理和精神的緊張性和痛苦性,表現為勞動者用於補償勞動耗費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在增加。由此可見,提高勞動強度實際上就是提高主勞動密度,並維持附加勞動密度的相對不變。因此,對勞動強度做出如下精確定義。
勞動強度:主勞動密度與附加勞動密度之比值,稱為勞動強度,用I來表示,即
I=Mlt/Mlb 勞動熟練度提高的基本特徵
我們經常看到這種現象:新工人在機床上操作時,開始總是感到笨手笨腳的,心理很緊張,動作遲緩,廢品率高,不安全性大,每天下班回家感覺很疲勞,身體許多部位感到疼痛。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以上現象逐漸減輕並消除。這種現象是由勞動熟練度的提高而產生的。以體力勞動為例,熟練勞動行為有兩方面的特徵:(1)與熟練勞動行為無關的多餘動作逐漸減少,精神緊張性逐漸消失。例如,兒童初學寫字時,常常是手指緊握筆桿,面部肌肉緊張,並且嘴唇噘起,眼睛歪斜,表現出一些多餘動作和精神的緊張。(2)熟練勞動行為中各個具體動作之間在時間和空間排列上越來越緊湊,在功能特性上越來越協調一致,並具有越來越高的精確性和靈巧性。如優秀運動員的精彩表演、雕刻家的精美作品往往使人贊嘆不已,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熟能生巧」。第一個特徵標志著勞動者在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時所耗費的勞動量逐漸下降;第二個特徵標志著勞動者所耗費的勞動量不變時所完成的工作量逐漸增加。總之,勞動熟練度的提高可歸納為一個基本特徵:工作量不變,勞動量下降。
勞動熟練度的生理機制
由心理學可知,大腦皮層的機能系統性最主要的表現是動力定型,簡稱為動型,它是大腦對一定的刺激物系統所產生的反應系統。動型:就是以幾個不同的條件刺激物(聲音、光線等)按一定時間間隔和順序組成為一個定型系統,對動物進行反復訓練,動物就會逐漸形成一個跟各個刺激物的強弱、性質以及相互關系相對應的穩定的反應系統。在這個反應系統中,機體對前一個條件刺激物的反應變成了後一個反應的條件刺激物,各個刺激物只具有始動作用,而各個反應的性質由整個定型系統來決定。在動型的情況下,高級神經活動可免除一些不必要的或不重要的活動,用以保持神經系統的活動不受次要因素的干擾,以減少能量的耗費。動型在人的身上表現為鞏固的、習慣了的行為動作、思維方式、情感取向等。體力勞動熟練度的生理機制是:人通過對某些具體動作按照固定的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進行多次反復練習,使其產生某種程度上的動型,從而逐步實現這一行動的自動化,從而逐漸減少機體內部的物質與能量的耗費(即勞動量的耗費)。例如,工人在操作機器方面、運動員在體育項目方面的熟練都是長期勤學苦練的結果。腦力勞動熟練度的生理機制與體力勞動熟練度的生理機制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發動型的一系列刺激信號均為第二信號系統,即語言與文字信號,具體表現為大腦神經系統中暫時神經聯系產生某種程度上的動型,從而逐步實現腦力思維「動作」的自動化。生理力勞動的熟練度的生理機制與體力勞動的熟練度的生理機制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發動型的一系列刺激信號為機體內部組織所發出的生物化學信號,而產生的反應是機體內部組織的生物化學變化。
勞動的熟練化傾向與非熟練化傾向
由於動力定型的存在,每一個人對於任何勞動量或工作量所付出的勞動潛能都是一個隨時間而不斷變化的量。不過,對於確定的生產領域來說,同時存在著兩種變化傾向:熟練化傾向:是指同一個人完成同一工作量所付出的勞動量,隨著勞動時間的增長而呈下降的趨勢。非熟練化傾向:是指在確定的生產領域,由於勞動力的新老交替,勞動者平均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所付出的勞動量,隨著勞動時間的增長而呈上升的趨勢。當生產領域的熟練化進程與非熟練化進程大體均衡時,對於確定的工作任務,整個生產領域每個勞動者所付出的社會平均勞動量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值。
統一價值論認為,勞動熟練度就是用來描述和反映勞動者勞動熟練化發展狀況的一種客觀尺度。顯然,它是一個相對概念。由於勞動熟練度的基本特徵是工作量不變而勞動量下降,它反映了勞動者個人相對於社會平均熟練者完成相同的工作所節省的勞動量,因而反映了勞動者相對於社會平均熟練者的熟練化狀況。為此可以對勞動熟練度做出如下精確定義:
勞動熟練度
設勞動者完成某工作所需的勞動量為Ql,該工作所需的社會平均勞動量為Qlo,則把
Rl=(Qlo-Ql)/Qlo
定義為勞動熟練度。 職業勞動、專業勞動、跨職業勞動、跨專業勞動,涵蓋不同職業、不同專業類型越多,復雜程度更高。
背景知識:
「勞動復雜度」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價值理論界,許多學者對此作了大量的嘗試性研究,但沒有取得滿意的結果。雖然,人們意識到復雜勞動所創造的勞動價值量相當於加倍的簡單勞動,但並不清楚到底為什麼會這樣?也不知道復雜勞動應該以什麼原則折算成加倍的簡單勞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復雜勞動比簡單勞動的勞動價值密度要大。但是,熟練勞動同樣比非熟練勞動的勞動價值密度要大,高強度勞動同樣比低強度勞動的勞動價值密度要大。然而,勞動復雜度、勞動熟練度和勞動強度這三個基本因素各自以何種獨特的方式來影響勞動價值密度呢?
統一價值論認為,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在其外部特徵和內部反應上存在一系列的差異,這些差異存在如下的邏輯關系:引發復雜勞動的前提條件是提高勞動者的培養費用;由此產生的直接結果是提高勞動者的技能質量水平;從而使勞動者能夠改造那些在組織功能上或邏輯結構上日趨復雜的勞動對象;勞動對象的復雜性必然引起勞動者內部反應的復雜性和勞動量支出的復雜性,從而產生了與簡單勞動之間在勞動量上的倍比關系;這種倍比(價值)關系必然反映在它們所體現的交換關系之中,也必然反映在它們的勞動主體所體現的社會關系之中;這種交換關系或社會關系必然為人們所反映,並形成相應的觀念與意識。由此可見,只有透過復雜勞動所表現出的外部特徵,才能准確發現復雜勞動的本質內涵。
實踐表明,提高勞動密度可通過三個基本途徑來實現:①提高勞動強度;②提高勞動熟練度;③提高勞動復雜度。由於勞動熟練度的提高只是改變不同勞動者之間勞動密度的相對差異,並不改變整個社會在勞動密度上的平均水平。提高勞動密度只能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一是提高附加勞動密度;二是維持附加勞動密度相對不變,提高主勞動密度。顯然,第二個途徑實際上就是提高勞動強度,那麼第一個途徑無疑就是提高勞動復雜度。
事實上,附加勞動密度的提高,改善了機體的內環境,提高了勞動行為的技術質量水平,從而對主勞動密度產生了一定的功能放大效應,使勞動者能夠對較為復雜的勞動對象施加作用力,這本身就意味著提高了勞動復雜度。勞動復雜度的提高通常需要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專業技術的培訓和實踐經驗的總結來實現。因此可以對勞動復雜度做如下的精確定義。
勞動復雜度:復雜勞動的附加勞動密度Mlb與簡單勞動的附加勞動密度Mlbo之比值稱為勞動復雜度,用G來表示,即
G=Mlb/Mlbo
2. 勞動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勞動的意義和價值不只是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更是務實、做事、操作、實踐,勞動的意義,貴在讓人用身體丈量物理和心靈的世界。
人類在勞動過程中,一方面通過行為方式的變換與思維方式的變換來形成信息,通過價值判斷與價值評價來選擇信息,並通過經驗和能力等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
而且任何勞動都具有能動性和受動性。能動性是指人們按照自身對自然界的規律性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受動性是指不論人們是否認識這些規律人們總是受這些規律支配、不得不按照這些規律進行活動的過程。
在一定意義上,這兩個過程同時並存,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專家把人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動的一面取得的成果叫做「自由自在的勞動」,並賦予其作為美的本質規定。
3. 勞動成果為什麼要珍惜怎樣珍惜勞動成果
從心理抄學上講,心理學中有一個「黃金法則」。 也就是說,「我希望他人對我怎樣,我就要先對他人怎樣」。 你希望別人珍惜你的勞動成果,所以你要先珍愛他人的勞動成果。 從社會心理學上講。有一個「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也就是說,我們會對認可和接納自己的人,反過來給與肯定與支持。 你珍惜他人勞動成果,是對他人的認可和接納,反過來對方也會支持肯定你,這樣有助於社會人際關系的建立。
滿意的請採納哦!
4. 關於勞動創造價值的作文素材
魯迅先生說過:「偉大的成績與辛勤的勞動總是成正比例的,付出的勞動越多,創造的幸福就越多。」這次下鄉活動更是讓我深刻地體驗了勞動的含義。
勞動是人類幸福的源泉。中華民族更是秉承這一理念,從半坡聚落、河姆渡,到夏商周文化,再到先秦兩漢元明清,一項項成果無不向我們昭示勞動創造幸福之一理念。大家都知道魯濱遜,他獨自一人來到荒島,一頑強的勞動與信心,戰勝了自然,戰勝了自己,成功地成為了小島霸主;李時珍不畏艱辛,拔山涉水,走遍大半個中國,終成《本草綱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建設小康,使我國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這一個個例子無不昭示勞動的含義。
雖說我從小生活在農村,但由於家裡地不多,而且地理種了果樹,我很少有機會下地幹活。這次學校組織了下鄉活動,讓我得到了真正的鍛煉。
我們幾人來到地里,田地里金黃的麥田,間套著果樹,棵棵桃杏張開笑臉迎接我們,路兩旁挺拔的楊樹衛士守護者水渠。美景盡收眼底,一次又一次地沖擊著我的心靈。我們的目的地是一片閃耀地,大約有七八畝吧,翠綠的山葯蔓蜿蜒在竹竿架上,生機盎然呼之欲出。這美景不是大自然創造的,而是人們勞動的結果。我的心在這份美中也漸漸活躍,平常在學校里只是枯燥的學習,沒有在意身邊的景色,今天才發現原來身邊有這么多美,看城市中潔凈的柏油馬路將我們的城市切割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一幢幢高樓就是畫面上的點綴,街道上休閑地人們就是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大路上車水馬龍構成了一道道流暢的線條……這一幅幅活躍的畫面給了我前所未有的美的享受,我的思緒徜徉在這美的海洋,深深的感動,我更喜歡這種生活的美,它的樸素更讓我折服,更能讓人貼近生活、感受生活。我贊嘆這種美,更明白了:勞動不僅創造了幸福,更創造了美。
開始幹活後,我們才真正發現了勞動者的幸福。隨著太陽越升愈高,我們都有了一絲懈怠,但看到叔叔阿姨們都干勁十足我們便強硬著頭皮撐下去,直到收工,回頭看到我們今天的成果,心頭湧上點點甜意。晚飯時向村中老人交談,才發現勞動的幸福真正在那田間地頭,看著自己的莊稼收獲,這是一種滿足,更是一種幸福,是物質與慾望縱橫的城市所缺少的。所謂勞動的幸福,就是能偶衣食安康,能夠在勞動之餘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能夠在閑暇時的到那些許的慰藉,這便是勞動者的幸福。使我們在城市中得不到的那滿足。
天地有大美,唯勞動之美永存!
天地有大幸福,唯勞動為真!
5. 談談勞動的價值
勞動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
它是將事物轉化的一個過程,在事物被轉換或轉化的過程中,既可以看到收獲又可以使你得到滿滿的成就感。
例如:一個燒爐工要將很多的水燒開,他在不停地往爐堂里添加煤炭,用自己的力量和燃煤發出的卡熱轉換成開水(或熱水)給人們飲用,洗澡。水燒開了(或熱了)是勞動對事物的轉化過程,是勞動人的成果。也是勞動價值的具體體現。
腦力勞動是腦細胞在工作,一個人腦子里在不停地計算一道題,或者在組織文獻材料,.他的運算過程或組織過程就是勞動。所得到的答案就是勞動成果,運用這個成果就是價值。
總而言之,勞動負出換回來的勞動價值始終大於勞動成本,來回運作,得出剩餘價值,再用剩餘值發展生產,維持生計,或奉獻社會
。勞動是轉換.轉化事物的過程,而價值則是這個過程集中體現!
1、勞動的意義:
人類的一切活動(經濟活動、政治活動與文化活動)在本質上都是價值的運動,都是各種不同形式的價值不斷轉化、不斷循環、不斷增值的過程。
這種價值運動具體表現為:使用價值、勞動潛能、勞動價值與新使用價值的循環迴路,所有復雜形式的價值運動最終都可以分解為若干個這樣的循環迴路,所有復雜的社會現象都是由若干個這樣的循環迴路有機地組合而成。
給出了一個直觀的經濟領域的價值模型,如下圖稱為價值循環流量圖。
2、勞動對人的價值:
勞動價值既來源於使用價值:勞動者通過消費一定形式和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後,將其轉化為勞動潛能(這是一種過渡的價值形式),在勞動過程中再將勞動潛能轉化為勞動價值;它又服務於使用價值。
勞動價值;它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它是勞動力這種特殊的商品所產生的使用價值,是一種能夠產生價值增值的使用價值,
勞動是價值的實體和內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沒有價值。勞動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賣,無論如何必須在出賣以前就已存在。但是,工人如果能使他的勞動獨立存在,他出賣的就是商品,而不是勞動。
6. 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勞動的意義和價值不只是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更是務實、做事、操作、實踐,勞動的意義,貴在讓人用身體丈量物理和心靈的世界。
人類在勞動過程中,一方面通過行為方式的變換與思維方式的變換來形成信息,通過價值判斷與價值評價來選擇信息,並通過經驗和能力等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
而且任何勞動都具有能動性和受動性。能動性是指人們按照自身對自然界的規律性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受動性是指不論人們是否認識這些規律人們總是受這些規律支配、不得不按照這些規律進行活動的過程。
在一定意義上,這兩個過程同時並存,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專家把人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動的一面取得的成果叫做「自由自在的勞動」,並賦予其作為美的本質規定。
7. 勞動的價值是什麼
在資產階級社會的層面上,工人的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格,表現為對一定量勞動支付的一定量貨幣。在這里,人們說勞動的價值,並把它的貨幣表現叫做勞動的必要價格或自然價格。
勞動是價值的實體和內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沒有價值。勞動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賣,無論如何必須在出賣以前就已存在。但是,工人如果能使他的勞動獨立存在,他出賣的就是商品,而不是勞動。
(7)於勞動成果與價值擴展閱讀:
1、尺度穩定性高。由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度量單位是能量單位,具有極高的穩定性,因而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勞動量的度量單位也具有極高的穩定性,不會因地域的變化而變化,也不會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2、直觀性強。用具體的、可感覺到的生活資料形式來度量勞動量,比用抽象的時間形式更容易理解和更具有直觀性。
3、可量化性高。由於把勞動者產出的勞動價值量與投入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量聯系起來,建立了一個新的投入產出模型,有利於與經濟學、價值工程學等數學化程度較高的學科建立聯系,從而可大大推進價值理論的數學化和自然科學化。
4、適應性廣或靈活性高。這種度量方法無需對生產條件、勞動強度、勞動熟練度和勞動復雜度等做特別的規定,從而具有廣泛的時空適應性和靈活性。
勞動價值:它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它是勞動力這種特殊的商品所產生的使用價值,是一種能夠產生價值增值的使用價值。
它既來源於使用價值:勞動者通過消費一定形式和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後,將其轉化為勞動潛能(這是一種過渡的價值形式),在勞動過程中再將勞動潛能轉化為勞動價值;它又服務於使用價值,目的是為了使使用價值產生增值。
8. 勞動價值與勞動力價值二者的區別
勞動價值與勞動力價值有3點不同:
一、兩者的實質不同:
1、勞動價值的實質:勞動是價值的實體和內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沒有價值。勞動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賣,無論如何必須在出賣以前就已存在。但是,工人如果能使他的勞動獨立存在,出賣的就是商品,而不是勞動。
2、勞動力價值的實質:勞動力價值是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決定的。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在資本主義的條件下,資本家購買的是僱用工人的勞動力而不是勞動。
二、兩者的分類不同:
1、勞動價值的分類:在資產階級社會的層面上,工人的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格,表現為對一定量勞動支付的一定量貨幣。在這里,人們說勞動的價值,並把它的貨幣表現叫做勞動的必要價格或自然價格。
另一方面,人們說勞動的市場價格,也就是圍繞著勞動的必要價格上下波動的價格。但什麼是商品的價值呢,這就是耗費在商品生產上的社會勞動的物化形式。
2、勞動力價值的分類:維持勞動者自身正常生活狀況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維持勞動者家屬子女即勞動力的接替者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勞動力的教育與培訓費用。
三、兩者的性質不同:
1、勞動價值的性質:勞動價值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是勞動者或勞動力所具有、所釋放的使用價值,而使用價值是指一般事物所具有、所釋放的價值。
2、勞動力價值的性質:像任何商品一樣,勞動力商品也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但是,勞動力是特殊的商品,他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具有不同於普通商品的特點。
勞動力價值是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決定的。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在資本主義的條件下,資本家購買的是僱用工人的勞動力而不是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