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雜交水稻的成功有什麼重大意義
通俗地講雜交水稻的成功解決了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也是一個人口大國,雜交水稻的成功使有限的耕地養活了龐大的人口,解決了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雜交水稻不僅使我國的糧食增產,還被廣泛應用於世界上許多國家,比如印度,伊朗,菲律賓,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都引進了雜交水稻。它是一項造福於世界人民的方法。
作為發明雜水稻的人,袁隆平在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1)水稻雜交成果擴展閱讀:
雜交水稻的特點
一、根系更發達
雜交水稻與一般常規水稻品種相比,具有根多、根長、根粗、根系生長快、入土深、吸收能力強等特點,所以,雜交水稻耐肥、抗倒、不早衰,自然就具有了一定的產量保證;
二、生長力更旺盛
分櫱能力強是雜交水稻的突出點,也正是基於這一點,雜交水稻的莖葉生長更為旺盛,葉面積大;
三、穗更大、粒更多
在雜交水稻的各個生育期內,葉面積系數都會要比常規水稻更大,穗就比較多,光合作用強,製造的有機物也多,產量自然會有所提升;
四、適應性更強
很多作物的品種是有所局限性的,這當然也包括水稻,有的水稻品種並不適合所有地區播種,但是,雜交水稻的適應性就比較強,山區、丘陵區、平原區、肥田等,都可以栽培雜交水稻,並且,增產效果都很明顯!
㈡ 雜交水稻屬於哪一領域的科技革命成果
那麼雜交水稻它應該屬於是生物雜交工程科技領域的,那麼這種情況的話,它是相當的一個非常出色的一個品種。
㈢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後人,都有何成就
人們談起袁隆平,談起那些偉大感人的事跡無不為之傾佩和淚目,袁先生的“水稻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他用自己不懈的努力為人類帶來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獲,更為世界的和平和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而袁隆平的孩子們也如父親一樣優秀,乘風破浪在各自的領域中發揮著不容小覷的影響和意義。所謂虎父無犬子,我想在這里被詮釋的淋漓盡致,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多麼深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師”。
㈣ 袁隆平院士研究了一輩子雜交水稻,都完成過哪些重大突破
袁隆平對中國農業的貢獻有多大?應該受到怎麼對待?
這個問題問得有意思,大家都知道袁隆平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旨在肯定他對雜交水稻作出的巨大貢獻,更被咱們不少人成為「當代神農」。但是空口白話的羅列一些袁隆平的榮譽老張覺得顯得太單薄,在此老張就談談自己的感受吧。
當然,袁隆平也獲得了無上的榮譽,中國科學獎第一批得主!中國工程院第一批入選院士!受邀美國農學院外籍院士!這些都是國家和世界給予袁隆平的肯定和嘉獎,在此老張一個農民,也做不了什麼能上今日頭條的大事情,只能祝福已經年近九十依然奮戰在科研一線的袁隆平院士長命百歲,早日研製出海水稻!
㈤ 袁隆平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給我國及世界各國帶來了什麼
水稻產量增加了,增產的每年可以養活600萬人
㈥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取得了哪些成就
袁隆平在中國家喻戶曉,以開發出第一個大幅提高產量的雜交水稻品種而聞名。他在中國中部湖南省省會長沙的一家醫院去世。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花費了 50 多年時間,幫助中國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奇跡——用不到世界總耕地的 9% 養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袁老1930年9月出生於北京。年輕的時候,他親眼看到人們吃不飽。“1949 年以前,我看到人們在路上餓死的令人心碎的場景,”袁回憶說。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從事農業教育和研究工作。
近年來,他的研究重點轉向探索維持糧食安全的可持續方法。2017年9月,袁征團隊與湖南省農科院合作開發的一株低鎘秈稻,在重金屬污染地區,水稻平均鎘含量降低90%以上。同年,他的團隊成功培育出耐鹽鹼水稻品種,2020年中國東部江蘇省最高平均畝產800公斤以上,或每公頃12噸。耐受性水稻品種也在迪拜等地得到推廣,並被高度評價為對抗全球糧食不安全的新方法。
㈦ 中國雜交水稻現在的成果研究的如何
前不久在長沙舉行的中國稻米高峰論壇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滿懷信心地表示,2010年,他主持的超級稻研究項目第三期畝產900公斤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而目前,已有個別百畝連片的實驗基地,平均畝產創記錄地達到980公斤以上。
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一直遙遙領先於國際社會。2004年,袁隆平從以色列領取了「沃爾夫」獎後,又從美國捧回「世界糧食獎」。一年之內連獲兩項國際農業類最高獎項,其輝煌的背後,是國際社會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高度認可和贊譽。世界糧食獎基金會贊揚他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水稻的雜種優勢並加以應用而獲得成功。他為促使中國由糧食短缺不足轉變為糧食充足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研究的雜交水稻以20%的增產幅度在中國得到迅速推廣,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數千萬人口。
中國對雜交水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4年,當年袁隆平偶然發現了水稻的雜交優勢。1966年,袁隆平發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論文,突破了「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奠定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基礎。此後他和同事埋頭研究,於1973年完成三系雜交水稻研究,1976年大面積推廣種植成功。1987年7月,安江農校青年教師鄧華鳳在袁隆平的理論指導下突破了兩系法雜交的制約瓶頸,經過七八年的攻關,1995年中國宣告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
袁隆平根據國內外發現的育種新材料,1987年發表了「雜交水稻育種戰略設想」的論文,大膽而科學地把雜交水稻育種劃分為互相銜接的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為主的品種間雜交優勢利用;到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再到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為中國雜交稻研究確定了技術路線。1997年中國啟動了「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項目,確立了常規稻和雜交稻並舉、三系法和兩系法並重、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的發展思路,在著力提高產量潛力的同時,注重改善稻米品質、增強病蟲抗性和生態適應性。目前,超級稻研究畝產700公斤的一期目標於2000年實現,畝產800公斤的二期目標也已於2004年提前實現,目前正在進行三期研究。
我國雜交稻從1976年大面積推廣以來,到2003年已經累計種植了45億畝,幫助農民增收稻穀4億噸。袁隆平介紹說,世界上已有20多個國家研究或引種雜交水稻,在東南亞、南亞、南美、非洲等多個國家的試種示範都取得了極其顯著的增產效果。越南、印度、菲律賓等國引種雜交水稻後,產量大幅增加。2003年越南種植60萬公頃雜交稻,每公頃單產比常規稻高出40%以上;在中國和一些國際組織幫助下,菲律賓種植3000公頃雜交稻,每公頃單產高達8.5噸,比當地水稻平均單產高出近一倍。
早在十五六年前,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被世界糧農組織列為解決世界上糧食短缺國家的首選技術,這項成果還獲得中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然而,這項科研成果早期並沒有在知識產權方面進行保護。「過去我們的技術都是敞開的,現在知識產權意識逐步加強,我們也開始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研究成果。」袁隆平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由於不重視知識產權,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在轉讓中曾蒙受過巨大損失。1981年當中國向美國轉讓11項雜交水稻核心技術時,美方只承認1項有效。上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逐步加強了雜交水稻知識產權的保護,一些雜交水稻研究機構制定了保護知識產權的相關規定,加強了研究開發、生產經營以及科技人員流動、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活動中知識產權保護措施。
袁隆平說,對於這個為人類造福的科技產品,中國對其知識產權的保護絕不是永久的,只能是保護一段時間。為了讓更多的人受惠,目前中國的三系雜交水稻技術在國際上是完全公開的。
㈧ 雜交水稻之父的貢獻
袁隆平作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將自己的畢生心血都用於研究雜交水稻的技術,他發明了三系法燦型雜交水稻,並且成功研製出兩系法雜交水稻,還創立了超級雜交水稻體系,為我國的糧食安全以及農業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非常傑出的貢獻。
袁隆平老先生一生熱愛祖國,造福人民,是中國雜交水稻開創者,更可以說是當代的神農,他那不畏艱險,執著追求的堅強意志,是值得我們當代中國每一個人去學習的。
㈨ 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團隊又取得了什麼成果
1、研製出了沙漠稻。眾所周知,沙漠地帶天氣乾旱少雨,土壤貧瘠,完全不適宜水稻的生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克服了種種的困難,經過不懈的努力研製出了適宜在沙漠環境中生長的水稻。
袁隆平團隊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水稻產量進行統計最終的結果顯示,沙漠水稻畝產達到了500公斤,這還是全球第一次有人嘗試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並且取得了成功。來自印度的測產專家伊什特地 給袁隆平電話發來祝賀說:「這樣的測產結果讓人非常激動,印象深刻。」
袁隆平院士表示:「我有兩個夢想,一個禾下乘涼夢,還有一個雜交稻覆蓋全球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