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內土地復墾研究現狀
我國復墾工作起步較晚,20世紀50年代末還處於自然發展狀態,直到1989年《土地復墾規定》的頒布才代表著我國土地復墾正式走上法制化的道路。在《土地復墾規定》頒布後,國內多所高校和科研單位對土地復墾進行了深入研究,如長沙黑色礦山設計研究院、冶金設計研究總院、煤科院唐山分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等,參與其中的專業人員也涉及采礦、地質、測量、農學、地理學、土壤學、水利學、生態學、土地規劃與利用、林學等多個學科和專業。近年來,我國又先後頒布了多個與土地復墾有關的法律法規,如2006年七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加強生產建設項目土地復墾管理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6〕225號);2007年國土資源部下發的《關於組織土地復墾方案編報和審查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81號);2011年2月22日國務院第145次常務會議通過《土地復墾條例》,並在同年3月5日頒布;2012年12月11日國土資源部第4次部務會議審議通過《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並在2013年3月1日起施行。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完善了土地復墾約束機制,為復墾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大批高素質專業研究隊伍的研究成果也使我國在這20 多年中的土地復墾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胡振琪(1996)認為,土地復墾模式具有導向和典範作用,並具有很強的技術特徵,應結合土地復墾的任務加以取名,土地復墾模式應分為土地管理模式和復墾技術模式兩大類。其具體系統結構見圖1-1。
圖1-1 土地復墾模式分類框圖(據胡振琪,1996)
土地管理模式包括破壞的資源管理模式和復墾過程管理模式。
(1)破壞的資源管理模式。它包括破壞或退化的土地資源管理模式及生態環境管理模式,是指對破壞或退化的土地和環境,利用土地科學和環境科學中的土地及環境資源的管理方法,對破壞和擬破壞的土地及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管理的模式,即復墾前與復墾後的資源管理。對採煤塌陷地的土地資源可採取「臨時用地模式」、「以地換地模式」和「集資復墾模式」。
(2)復墾過程管理模式。它包括復墾工作的宏觀管理模式和單一復墾項目的全過程管理模式,是指土地或環境行政管理部門從宏觀和單一項目兩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復墾管理方式。宏觀管理是從總體上對復墾工作進行調控與指導,單一項目管理更側重於項目的實施管理與質量控制。
復墾技術模式包括工程復墾模式、生物復墾模式和生態復墾模式三種。
(1)工程復墾模式,是指對破壞或退化的土地、環境採取各種整治工程(主要是土木工程),它包括許多具體的復墾工藝模式,如「挖深墊淺」、「充填復墾」、「剝離開采復墾一體化工藝」等。
(2)生物復墾模式,是指在破壞、退化或復墾的土地上迅速、高效恢復生物活性的各種措施。主要是指各種生物和農業技術(包括農、林、牧、副、漁業生產技術),如各種迅速植被技術、土壤改良技術、作物生產技術、污染土地的生物處理技術等。
(3)生態復墾模式,是指在恢復生態系統的各種措施的總稱。往往是利用生態學,特別是生態工程方法,恢復重建破壞或退化的生態環境。
在土地復墾模式的研究中,工程復墾模式已得到一定研究,但生物復墾與生態復墾研究還不夠深入,且名詞、概念不夠清晰,往往會把兩者混為一談。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的科學,主要側重於研究生物有機體的結構、功能、發展、分布及生命過程;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及其環境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更側重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因而相應的生物復墾與生態復墾的區別也就容易理解了,生物復墾側重生物恢復,生態復墾則側重於系統環境的恢復重建,但它往往也離不開一定的工程復墾和生物復墾措施,所以復墾技術模式中的這三大模式類型在某些情況下是交叉、相容的。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引起重視,生態復墾將越來越重要。
孫冠英(2004)提出了土地復墾的三點標准:①恢復到破壞前的土地利用標准。在施工前的土地徵用過程中,利用工程設計和測量的地形圖,測算出破壞前的土地利用程度。破壞後的土地仍以破壞前的土地利用程度為標准進行土地復墾工作,使土地適宜性、生產力及生產潛力恢復到建設以前的水平。②改造在新環境條件下的可耕土地。由於不同地區的土地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性,因此在土地復墾時,對多宜性的土地要進行具體分析。一般情況是土地在破壞前的多宜性,經過非農業建設後,使多宜性土地發生變化。土地復墾規劃時,應以最高的經濟效益來決策,例如,某地礦區,既適宜種樹,又適宜種草,還適宜農作。在無水利條件下,可恢復為旱作農田,種植經濟作物或中草葯;在有水利條件下可以灌溉,變旱地為水田。在具體決策時,根據當地社會經濟條件,擬定最高經濟效益的農田為土地復墾標准。③封育土地,順其自然。天然草原地區,土壤植被有其自然發展規律,遵循自然,順從自然,這是最明智的決策。破壞前的土地往往具有多宜性,破壞後有所降低。提高土地某一類適宜性的利用水平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故在具體擬定標准時,要考慮復墾對象的地域差異性。在規劃復墾時,將復墾費移至易於開發的土地上,將破壞的土地視為荒地進行封育,在現代化畜牧業發展的情況下,也可規劃為現代牧場。總之,植被的重建是檢驗復墾成功與否的前提,土壤重構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
李淑慧等(2008)研究礦區地形地貌對土地復墾的影響,提出,地形、地貌特點、地面坡度、地質、土壤及與城市的相對距離等條件決定了土地利用的適宜性,地貌直接決定著其他要素的分布及變化特徵。礦區土地復墾工作需要根據地形地貌進行削坡、覆土和植被恢復,根據礦區的地形、地貌特點和受損特徵,可以確定復墾工程的治理措施。不同地形、地貌的場地的平整參數決定了工程實施階段挖方量和填方量的大小。
樊文華(2011)研究了不同復墾年限及復墾植被對復墾後土壤肥力的影響,他認為:隨著復墾年限的增加,微生物總數呈增加趨勢;復墾植被的選擇不僅影響復墾區水土保持情況和土壤肥力情況,還對土壤微生物數量影響很大;微生物數量除了與土壤的水分、溫度有關,還和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密切相關,土壤的肥力和微生物數量是成正相關的。
當前,土地復墾主要解決吃飯和建設用地的矛盾。土地復墾標准既是土地復墾中的科學問題,又是生產實踐中的問題。雖然我國的土地復墾技術較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疏排」、「挖深墊淺」和利用礦山固體廢棄物充填等復墾技術方法仍是我國目前土地復墾中最主要的工程技術方法。但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探索,經歷了從單一型復墾到多技術手段復墾;從無組織的零星自發性復墾到有組織的自覺有計劃的復墾;從傳統簡單的工程復墾、生物復墾、生態修復到當前比較前沿的綜合復墾、超前復墾和動態復墾;從無法可依到有據可尋到不斷完善的巨大變化。無論是農用地復墾、建設用地復墾還是工礦廢棄地復墾,在技術和手段上都取得了長足發展。近年來,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復墾也越來越得到重視。
『貳』 拆舊區土地復墾項目是什麼意思
拆舊區土地復墾應該隸屬於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屬於其的一個子項目,主要為綜合整治項目規劃的拆舊區(一般多為村莊及廢棄的采礦用地)的復墾,將其村莊拆遷,進行土地平整、農田水利及田間道路規劃,將其變為耕地,使其能夠進行耕作。
(2)復墾區成果擴展閱讀:
土地復墾:
第一條為了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規范土地復墾活動,加強土地復墾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土地復墾,是指對生產建設活動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採取整治措施,使其達到可供利用狀態的活動。
第三條生產建設活動損毀的土地,按照「誰損毀,誰復墾」的原則,由生產建設單位或者個人(以下稱土地復墾義務人)負責復墾。但是,由於歷史原因無法確定土地復墾義務人的生產建設活動損毀的土地(以下稱歷史遺留損毀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復墾。
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復墾。
第四條生產建設活動應當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不佔或者少佔耕地;對依法佔用的土地應當採取有效措施,減少土地損毀面積,降低土地損毀程度。
土地復墾應當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經濟可行、合理利用的原則。復墾的土地應當優先用於農業。
第五條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土地復墾的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土地復墾的監督管理工作。
『叄』 復耕與復墾的區別是什麼
土地復墾和土地整理在定義和內容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區別,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土地復墾,是指對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破壞的土地,採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復到可供利用狀態的活動,稱為復墾。
土地復耕是指原來就可以耕種和養殖的土地
閑置後又重新使用的。
拓展資料
土地復耕在20世紀50年代末稱其為「造地復田」。當時為了克服自然災害帶來的吃糧困難,礦山職工自發地在排土場、尾礦場上墊土種植蔬菜和糧食。在「以糧為綱」的年代,土地復耕的概念一般是指將廢棄的土地重新開墾為農田種植農作物。隨著時代的發展,土地復耕的內涵在擴展,即土地復耕後的用途不再僅僅是種植農作物,也可以植樹造林,進行水產養殖,或是作為建設用地。
「填渣蓋土」式土地復耕模式。這是土地復耕的主要方式。這種「填渣蓋土」式土地復耕模式,就是通過「築壩護區(塌陷區)、廢渣回填、植樹固土、蓋土造田」,把塌陷耕地的土壤層挖出來,把廢礦渣墊上去,在墊到離正常地面1米的地方用黃土覆蓋,最上面蓋上土壤層,這樣就可以耕種作物了,經過一到三年的耕種,這些土地基本上就能恢復到正常的耕種狀態。
土地復墾是對因採掘、建材工業發展和其他工礦廢棄物堆積等而被佔用或破壞的土地,通過整治改造使失去的生產能力得到重新再利用。是國土整治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解決採掘、建材等工礦企業與農、林、牧、漁業爭地的矛盾,防止環境污染、恢復生態平衡的有效途徑。
參考資料
『肆』 什麼是復墾區
「復墾區」是指對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占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壞,通過採取整治措施,能使其恢復到可供利用狀態的土地區域
『伍』 復墾是什麼意思
復墾,是指對被破壞或退化的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態系統恢復的綜合性技術過程。由於采礦業是破壞土地最嚴重的行業,因此狹義的講土地復墾是指對工礦業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系統恢復。
作用:
1、是對因採掘、建材工業發展和其他工礦廢棄物堆積等而被佔用或破壞的土地,通過整治改造使失去的生產能力得到重新再利用。
2、是國土整治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解決採掘、建材等工礦企業與農、林、牧、漁業爭地的矛盾,防止環境污染、恢復生態平衡的有效途徑。
原則:
1、生產建設活動損毀的土地,按照「誰損毀,誰復墾」的原則,由生產建設單位或者個人(以下稱土地復墾義務人)負責復墾。
2、由於歷史原因無法確定土地復墾義務人的生產建設活動損毀的土地(以下稱歷史遺留損毀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復墾。
復墾標准:
1、接近破壞前的自然適宜性和土地生產力水平
一般來說,任何一種土地資源被破壞以後,很難使其絕對地恢復成原有的狀況,而只能通過盡量地減少由於破壞所造成的後果,使其達到原有的適宜性和生產力。實際上,這是土地復墾所能達到的最高標准。
2、通過復墾改造為具有新適宜性的另一種土地資源
考慮到有些待墾土地的破壞形式和程度,一般很難使其達到前一種復墾標准。往往只能擬定適應所在地環境條件下的新適宜性、新生產力與潛力水平的復墾標准。
3、恢復植被,保持其環境功能
對於某些地區來說,由於經濟實力的制約或復墾工程的困難,土地復墾的目標主要是讓其恢復生態系統,減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質量的進一步退化
『陸』 復墾區和復墾責任范圍有什麼區別如何界定
其實復墾區和復墾責任區的區別就在於:永久征地留用和不留用兩個部分。如果你做的項目,不存在永久征地。那麼復墾區就等於復墾責任范圍,即項目損毀面積。
『柒』 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成果在土地復墾和整理中的應用
農用地分等定級與評估成果可以直接反映土地復墾和整理的成本與收益,利用該成果可以在進行土地復墾和整理前對土地的復墾和整理進行經濟評價,確定如何進行土地復墾和整理工作。這樣有力地推動了農用地分等定級與評估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使符合實際和市場經濟規律的法律法規得到逐步完善,從而使決策層在解決農村和農業的實際問題時,有法可依,依法辦事,更好地體現了公平、公正、合理原則。
1 農用地開發、復墾、整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1)相關法律政策。盡管我國有相關的法律規定,但並不盡完善,操作性較差,漏洞較多。我國相應的法律法規要比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落後近三十年,在執行過程中也不能做到令行禁止。當然,法律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探索。
(2)資金保障問題。土地的復墾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所需資金因各地的情況不同而各異。以陝西省咸陽市為例,造一畝水澆地的成本一般為2400元(其中包括水利道路等配套設施),這部分資金主要由地方政府負擔,但面對日益緊張的財政狀況,復墾土地的資金往往難以保證。另外,在造地過程中會出現一個資金缺口時期,即在用地單位的補償資金還沒有到位以前要求先造出同質量同數量的耕地,而這一資金缺口要由當地政府墊付,這對於地方財政來講無疑是很重的負擔。
(3)自然差異。土地復墾工作因自然差異性而具有地域性,以咸陽市為例:南部地區復墾的對象主要是灘塗和廢舊的磚瓦廠;在中部地區復墾工作的對象為空心村、地坑院以及坡度小於25度的荒山地帶;北部地區的復墾面積較大,一般為基窯、地坑院和荒山。由此也導致了復墾費用和農民復墾積極性方面的差異。
(4)產權問題。很多復墾土地由於原有土地產權的多樣性而無法保證復墾投入者獲得穩定的經營收益權。如灘塗、廢舊的磚瓦廠、空心村、地坑院、基窯和荒山等,都可能由於原單位所有權問題而牽涉產權糾紛。在產權不明晰的情況下,很難調動農民開發復墾土地的積極性。因此,需要法律在產權問題上加以明確,長期不使用的土地要及時收回產權並保證復墾者的實際產權,真正體現「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
2 農用地復墾和整理的經濟學分析
土地復墾和耕地後備資源整理,其實質是將現狀不滿足耕作需要的土地進行某種處理,使之成為能夠進行農業耕作的土地的過程。究其經濟學上的意義,就是一種投入和產出(收益)的關系。
復墾土地的收益為各年預期收益的折現值,只有土地預期收益的折現值大於復墾成本時,復墾項目在經濟上才是可行的,否則應當重新選擇復墾項目。設復墾土地需要一次性投入資金C,在復墾的第二年開始投入生產,預計復墾土地在前五年的純收益分別是R1、R2、R3、R4、R5,且逐年增加,從第六年開始獲得穩定的收益R(該收益由定級定產成果反映),設土地還原利率為i,則從復墾土地可獲得的總收益為:
土地資源監測調查工程論文集[2]
當∏>C時,該復墾項目在經濟上才是可行的。反之,當∏<C時,復墾工程在經濟上的凈收益為負,這種情況下的復墾行為難以形成良性的經濟循環,無法長期維持下去。
3 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成果在土地復墾和整理中的應用
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是對農用土地的地貌條件、土壤條件、農田設施條件等方面進行分類總結,它可以起到反映土地復墾和整理的成本與收益等作用。
3.1 利用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可以明確土地復墾和整理所需的成本費用
《土地管理法》中規定,佔用農業用地必須先補後占,占補平衡,在質量上和數量上實現耕地數量的穩定。因此從理論上講復墾成本的高低與佔用土地的產量級別有關,即在同樣的自然條件下,復墾土地的質量要求越高,投入的就越多,造地成本也就越高。由於各地具體情況的差異很大,《土地管理法》與《土地復墾規定》中並沒有明確說明復墾後或者整理後的土地應該具備的具體條件,而只是給出了一個總的原則:「復墾標准由土地管理部門會同有關行業管理部門確定」。這樣利用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規定的條件對破壞土地或者未利用土地進行復墾和整理,就可以方便地確定進行復墾或者整理所需的工作量,結合當地的人工費、機械費用標准進行成本的測算。但在實踐中以佔用土地的等級和產量來確定復墾土地的目標質量和造地成本,操作性不是很強,因為復墾土地的等級和產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然力的作用過程逐漸變化,而且通常情況下新造復墾土地的產量在短期內與被占土地的產量是無法相比的。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基層土地管理部門往往實施的是造出與復墾當地普通質量的耕地相等的標准。但這樣就可能在被占和復墾的土地中產生收益的差距,我們應當以收益作為最終的評價結果,就是說如果復墾後的土地等級較低,就應該增大復墾面積以達到收益相同的目標。
3.2 利用土地分等定級成果可以明確土地復墾和整理的直接產出(收益)
如前所述,一項經濟行為之所以能夠進行,其收益應當大於成本。但是對破壞後土地進行復墾和對未利用土地進行整理的投入往往大於土地在短期內的直接產出。對於復墾土地的成本大於預計收益折現值的情況,可以通過明確復墾土地的經營權和收益權來鼓勵和帶動社會上其他有能力參與復墾工作的人的積極性,對於參與復墾的人員給予稅收等方面的優惠,將政策性的復墾計劃和社會中其他復墾參與者的復墾行為結合起來,做到佔用者支付一部分、未來的復墾土地經營者和受益者支付一部分。當這兩部分資金總和仍不足以滿足復墾要求時,這個資金缺口就需要由地方財政進行補貼。當然,如果此缺口過大,那麼該土地就屬於目前不適合復墾或整理的土地。
利用土地分等定級成果可以預先測定此缺口的大小。設預計需復墾一塊S畝的土地,造地成本為C,而佔地單位為此支付的耕地復墾費用為C1,預計這塊地的產出凈收益折現值為V,經營者要求的利潤率為i,則當C1+V÷(1+i)<C時,政府部門就必須動用其他的資金來源以保證復墾計劃的順利實施。
3.3 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在復墾和整理的法律規定中的應用
依據目前的《土地管理法》規定,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的,按照「佔多少,墾多少」的原則,由佔用耕地的單位負責開墾與所佔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
在復墾中,「佔一補一」的政策過於死板,復墾土地必須「大小質量都相同」,此項政策如何操作是個問題,絕對的講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塊土地,大小相同都不容易做到,質量就更難了,所以說這一條的可操作性較差。建議將「佔一補一,占補平衡」解釋為:用土地評級後的土地級別做比較,計算平均差價,實行「多退少補」的政策,或以「用面積換質量」的方法進行操作。
3.4 成果在土地復墾和整理中的應用舉例———以陝西省咸陽市農用地復墾和理方案為例
3.4.1 制定方案的依據
土地分等定級成果;《耕地復墾規定》;咸陽市土地開發、復墾和整理案例。
3.4.2 確定標準的具體方法
土地資源監測調查工程論文集[2]
復墾土地收益損失補償=(平均復墾土地產量×糧食單價-投入的成本)×5……(補償年限為五年的情況)
咸陽市三原縣某村將某塊農用地共2畝轉作建設用地,而根據分等定級成果可知被佔耕地屬於旱地中的三等5級地,每年產量為350~380千克。而在當地建造一畝同等水平的地需要2400元,因此建設單位應繳納復墾和整理費共2400×2=4800元,在沒有其他的土地經營者介入的時候,新建復墾土地未來的使用權單位不變,對土地的原有單位來說,復墾費還應包括對未來土地收益減少的補償部分,假定復墾後的土地在五年內每年的平均產量只有原來的一半,則建設單位還應支付未來五年中的收益損失部分。
即:
土地資源監測調查工程論文集[2]
總的復墾賠償費用為
土地資源監測調查工程論文集[2]
3.4.3 咸陽市土地復墾和整理方案可行性分析
利用土地分等定級成果可以在進行土地復墾和整理前對土地復墾和整理進行經濟評價,確定如何進行土地復墾和整理工作。
在進行土地復墾工作之前,應當按照土地分等定級成果,結合當地土地現狀,確定一個相對合理的開發、復墾或整理的標准,按照此標准,估算成本費用,同時按照該等級土地的定產成果預測土地開發、復墾和整理後的直接收益。如果成本與直接收益之間產生較大的缺口,就需要會同政府財政部門重新確定開發、復墾和整理標准。
《耕地復墾規定》中第四條:「土地復墾,實行『誰破壞、誰復墾』的原則」。但是,如果破壞土地的單位無能力進行土地復墾,可以通過繳納土地開墾費的方式解決土地復墾成本來源的問題。土地開發費的計算標准應該充分考慮到被佔用耕地的等級和復墾耕地的造地成本。對於復墾土地費用的收取應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一個合理的標准。過高的費用會增加用地單位的成本,不利於本地企業的競爭,同時還會影響到對外部資金的吸引力。而過低的耕地開發費用不足以完成開墾任務,也難以完成耕地保護的任務,地方復墾資金的長期短缺勢必加重日益緊張的財政負擔。
土地分等定級成果在土地開發、復墾和整理中的應用應著重於對土地復墾和整理工作中的收益和成本的比較評價中,結合社會中的土地開發、復墾和整理力量走政府扶持的市場道路,做到開發、復墾和整理資金由佔用單位、復墾土地的經營者和使用者以及地方政府適度的分攤,形成良性的循環。
『捌』 廣東省對市、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成果的要求
根據《廣東省來市、源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技術指引(試行)》要求,市、縣級規劃成果有如下要求:
(1)規劃文本及說明。在大綱文本及說明基礎上,編制規劃文本及說明,並按有關部門要求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2)規劃成果圖件。對規劃大綱成果圖件進行修改、完善,編制並提交如下圖件成果:①基本農田保護區分布調整圖;②中心城市控制范圍圖;③建設用地二次開發利用規劃圖;④其他專題分析或示意圖件,包括節約集約用地情況分析圖,補充耕地潛力分析圖、重大建設項目分布圖、土地開發整理復墾規劃圖等。
(3)縣級規劃資料庫成果。在大綱數據要求基礎上,縣級規劃應根據《廣東省縣(市)土地利用規劃資料庫標准》建立規劃資料庫(市級、鎮級規劃參照執行)。縣級規劃資料庫存成果包括資料庫建設工作方案、技術方案、工作報告、技術報告、元數據等。
『玖』 復墾區和復墾責任范圍有什麼區別如何界定求解
你這是亂滴,復墾區是你實際復墾的面積,復墾責任范圍是你需要復墾的面積即破壞面積,所有復墾區<=復墾責任范圍
『拾』 土地整理復墾的方法
是整理還是復墾?復墾的話又分充填復墾和非充填復墾方法,充填的有煤矸石充填或者粉煤灰充填,非充填的有挖深墊淺法,疏排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