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目前國外專家對李爾王的研究成果

目前國外專家對李爾王的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22 18:54:03

『壹』 怎樣評價《李爾王》

批評家大概都認定李爾王是一部偉大作品,但為什麼偉大呢?這可從兩部分研究,一為題材的性質,一為表現的手法。

詩人雪莉在詩辯里說:「近代作品常以喜劇與悲劇互相摻和,雖易流於濫,然實為戲劇領域的一大開展;不過其喜劇之成分應如李爾王中之有普遍性,理想的,並且有雄壯之美,方為上乘。即因為有此原則,故吾人恆以李爾王較優於兒底婆斯王與阿加曼姆農。……李爾王如能經得起此種比較,可謂為世上現存戲劇藝術之最完美的榜樣。」

雪莉此言是專從悲劇與喜劇混合之一點立論。哈茲立則更籠統地說:「李爾王為莎士比亞最佳的戲劇表現,因為在此劇中,莎士比亞的態度最為誠摯懇切」。像這一類絕口贊揚的批評,我們還可以舉出斯文本、雨果、布蘭兌斯等等。

李爾王的題材是有普遍性永久性的,這戲里描寫的是古今中外無人不感覺密切的親子關系。父母子女之間的倫常的關系是最足以動人情感的題材。莎士比亞其它悲劇的取材往往不是常人所能體驗的,而李爾王的取材則有絕對的普遍性,所謂孝道與忤逆,這是最平凡不過的一件事。所以這題材可說是偉大的,因為它描寫的是一段基本的人性。

單是題材偉大,若是處置不得當,仍不能成為偉大作品。但是我們看看莎士比亞布局的手段。喬斯教授說得好:「李爾王的故事本身,自析分國土並與考地利亞爭吵以後…僅僅是一篇心理研究…只是一幅圖畫,描寫一個神經錯亂的老人,因受虐待而逐漸趨於頹唐,以至於瘋狂而死。

所以這故事本身缺乏戲劇的意味,因此莎士比亞乃以哀德蒙的故事來陪襯李爾與考地利亞的故事。……經過此番糅和,故李爾個性的描寫以及其心理潰壞的寫照便成為此劇美妙動人之處,而哀德蒙的情緒動作及其成敗之述,乃成戲劇的骨骼與活動。」

這一段話非常中肯,兩個故事的穿插配合不能不說是成功的技法。以互相呼應的表現手法,以末襯主,綠葉襯紅花,當使得故事的節奏更緊湊,內容也相對地更豐碩。

回頭再來看李爾王的結尾處,莎士比亞把傳統的「大團圓」一改而成為悲慘的結局,雖然因此而為十八世紀的一些批評家所詬病,但以我們的眼光來看,「詩的公理」在此地是沒有維持的必要。

就大致論,李爾王的題材與表現都是成功的,不愧為莎氏四大悲劇之一。

『貳』 李爾王的藝術特點

一.關於反諷
「反諷」在西方文論界是一個古老的研究課題,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式反諷」及豐富語言表現力的辭格反諷,到19世紀的「浪漫主義反諷」、「戲劇反諷」,再到20世紀的新批評派的詩歌反諷、小說反諷,「反諷」這一概念逐步得到豐富。首先,「反諷」一詞來自希臘文eironia,原為希臘古典戲劇中的一種固定角色類型,即「佯裝無知者」,在自以為高明的對手前說傻話,但最後這些傻話證明是真理,從而使對方只得認輸。在柏拉圖的語匯中反諷指蘇格拉底的推論方法和風格。蘇格拉底佯裝無知,在辯論中首先認可別人的結論,然後以討教的方式向對方提問,逐步把論述引到相反的結論上去,從而駁倒對方,人們把這種方法稱之為「蘇格拉底式」的反諷。在希臘和羅馬修辭學中,反諷被作為「反語」「反話」來應用。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思想家施萊格爾兄弟認為,反諷就是矛盾的形態。20世紀以來,人們對反諷又有不同的解釋。根據D.C.米克在《論反諷》一書中的總結,反諷有五個構成因素:⑴「無知」或「自信而又無知」的因素。【2】這種態度在反諷者方面是佯裝的,在受嘲弄者方面是真實的。⑵事實和表象的對照。這就是說,反諷要求表象和事實相抵觸,對照越強烈,反諷越鮮明。⑶喜劇因素。「喜劇因素似乎是反諷的形式特點所固有的因素,因為在根本上相互沖突、互不協調的事物與或真或假的深信至無知無覺地步的態度結合了起來,……因此故意設置的矛盾的表象,便製造了一種只能在笑聲中求得消解的心理張力。」⑷超然因素。這一因素隱藏在「佯裝」的概念里,在反諷的情景中,反諷者的心態表現為居高臨下、超脫感和愉悅感。⑸美學因素。把生活中的反諷因素通過集中、概括、精煉之後強化反諷的反差和特徵。【3】 新批評派則把反諷概念變成詩歌語言的基本原則。其中布魯克斯對反諷作了最完備的解釋,他把反諷定義為「語境對一個陳述語的明顯的歪曲。」【4】 布魯克斯的反諷已經不單純的停留於語言的表層的反諷,而是努力發掘出並不明顯的為讀者所忽略的反諷。

二.語言修辭層面的反諷藝術
從語言修辭的角度來研究反諷,我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反諷話語的形式特徵和語義特徵,然而,反諷又並不一定表現在具體的詞或句上,而在於語境之中。所以結合語境來談《李爾王》中的反諷藝術至關重要。《李爾王》是一部詩劇,它的語言主要表現為人物的語言活動。因此對其語言反諷藝術的探析則主要在人物的語言修辭層面。在《李爾王》中,劇中人物語言修辭層面的反諷隨處可見。一是在語言上劇中的人物將截然相反的詞語並在一起使用,通過邏輯或常識上的矛盾在文字層面的展示,揭示表面荒謬之下隱含的真理。而這些真理在劇情的展開中逐漸地顯露出來。「最秀麗的考黛蓮,貧窮但也最富有,孤獨無依,但最是無雙地美妙,被人所賤視,可是最受我珍愛,如果取人家遺棄的可稱合法,我如今便取得你和你的那種種美德」。「還有那性情高貴心地真實的鏗德給流放了出去!他的罪過只是誠實!真奇怪」。貧窮與富有,遺棄和珍愛,罪過是真實這樣矛盾的字眼構成一種語境的張力。在分割王權的角逐中,大女兒和二女兒極盡阿諛之能事,小女兒把最忠誠的心向父親表白,卻什麼也沒得到,忠誠老實的大臣鏗德極力規勸,卻落得個流放的下場。顯現出李爾作為一位父親,一位君王的昏潰和專斷跋扈。將最愛自己與最忠實自己的人放逐。把權利和榮譽給了欺騙自己的人。
二是人物輕松滑稽的話語方式,由於社會制度的制約,人們談到性,王權的尊嚴等禁忌或神聖領域話題以及政治禁忌話題時,往往採取幽默的方式,而這時的幽默又往往採取反諷來掩蓋真實意圖。在《李爾王》中這種話語方式在傻子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作為傻子,他無需顧及顏面,而且他又是李爾身邊的「紅人」,因而他的話語方式明顯的不同於其他人。莎士比亞用反諷的手法把《李爾王》中的無名弄人刻畫成一個集荒誕「傻瓜」與非凡「哲人」於一身的矛盾統一體。弄人來自社會底層,沒有人身自由,在宮廷中逗人發笑,供人玩弄。自中世紀起至17 世紀,英國各地王公貴族的奴僕中,常有一兩名被稱為弄臣,他們是講笑話或滑稽故事等給主人開心解悶,他們的處境與奴僕無多大差別,只配供君主取笑作樂,常受到貴族的侮辱和歧視。在劇中,他因地位低下,甚至連名字都沒有,只被稱為「傻瓜」(fool) 。他裝瘋賣傻,在正常人中間以非正常的姿態生活著,「他不斷發現生活中的荒謬,他便同荒謬生活在一起;他扮演荒謬,成了荒謬的化身。」【5】弄人(傻子)的語言與歌唱,滑稽幽默中充滿了反諷。「老伯伯。你給我一個雞子兒,我給還你兩頂冠冕」。「哎,我把雞子兒打中間切開,把里邊吃了個精光,便還你兩頂蛋殼的冠冕。你把你的王冠分作兩半都送給了人,便好比騎驢怕污泥弄臟了驢蹄,把驢子馱在背上走;你把黃金的頭蓋送人的時候,你那透頂的頭蓋里準是一點靈性都沒有了」。「一個人腦子生在腳跟里,它有沒有生凍瘡的危險」?「蝸牛有房子,為的是好把它的頭縮在里邊,不是為拿去送給它的女兒們的,結果卻倒反弄得自己的角沒有一個殼兒裝」。弄人滑稽幽默的話語中對李爾分化自己的王權的荒誕行徑進行了批判和反諷。弄人表現的像傻子,其實是智慧的象徵。「雞子兒」、「蛋殼的冠冕」、「腦子長在腳跟上」、「蝸牛」等等這些看似荒誕不經的事情,在當時的語境當中理解起來,讓人發笑之餘,我們會思考的更多,李爾就是這樣的荒誕事物的製造者,他丟了自己的王冠,分了自己的窩,最後被兩個女兒趕出了家門,流浪荒原,「反弄得自己的角沒有一個殼兒裝」。從而更顯出李爾的昏潰和無知。
三是人物語言的誇大陳述(overstatement)和剋制陳述(understatement)。這一點在三個女兒的語言中得以體現。剛瑙烈:「父親,我愛你不能用言語形容,要勝過我愛目力和空間與自由勝過一切富麗和珍貴的有價品;我愛你不差似愛一個溫雅,健康,美麗,和榮譽的生命;自來兒女愛父親至多不過如此,父親也從未見過更多的愛親心;這愛啊,只嫌語言太薄弱,言語不靈通;我這愛沒有邊沿,漫無止境」。雷耿:「我和大姐賦得有相同的品性,我自付和她同樣地堪當受賜。我撫心自問,但覺她正道出了我預言未道的衷忱;只是她尚有未盡:我自承我仇視官能銳敏到登峰造極時感到的那一切的歡愉,我認定唯有你為父的慈情真能使我幸福」。而造成這一局面的語境則是李爾的宣言:「女兒們,說我聽,如今既然我們要解除政柄,捐棄國疆的宗主權,消泯從政的煩擾,你們三人中哪一個對我最存親愛?如果誰愛親的天性最合該消受親恩,那麼,我自會給與她最大的恩賜。」可以說李爾是阿諛奉承,欺騙的引誘者,權力的引誘從而必然決定言說者的話語會不真實,會存在虛誇。大女兒和二女兒的語言越是華麗,虛誇,得到豐厚的財富和權力,越說明李爾的無理性,昏庸和潰敗。讓我們來看看小女兒考黛蓮的話語:「(旁白)然後是貧乏的考黛蓮!可是並不然:我確信我的愛,沉重要賽過嘴上的誇張」。「我沒有什麼話說,父親」。「不幸的很,可是我的心不能把它放在嘴上,我愛父親按著做女兒的本分不多也不少」。「哎,好父親」。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與大女兒和二女兒極盡阿諛奉承的能事,把自己對李爾的愛假情假意地誇張的情形相比,三女兒克制了自身對李爾深厚的愛,用非常貧乏卻真實的語言來表達,卻什麼也沒有得到。這就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反諷,李爾所極力鼓吹的兩個女兒們對自己的深厚的愛,為欺騙者獲得了地位、尊嚴、權力,而鼓吹欺騙行徑的李爾失去了三女兒的愛,最後連另外兩個女兒所謂的對自己的「愛」也絲毫沒有的到,最後一無所有。這是對李爾自身荒誕行徑的反諷。

三.意象運用的反諷藝術
在劇本創作中,意象是劇作家通過語言表達,由外在景物和主觀感情、思想觀念、精神、感官經驗交融組成的綜合體。在《李爾王》中存在眾多的意象,我主要選取眼睛和人物的服飾意象所體現的反諷藝術來探討。
1. 眼睛的意象。眼睛常被人們稱為「心靈的窗戶」,了解一個人,我們從眼睛的交流中把握對方。然而我們在擁有眼睛的同時更需要一雙慧眼。這樣我們才不會被眼前的浮雲所蒙蔽。眼睛這一意象在劇本《李爾王》中多次出現,在劇作中一直隱含著眼睛失明與洞察力恢復的反諷過程。莎士比亞最初是通過剛瑙烈(正是她命令要挖掉葛羅斯特的眼珠) 虛假的表白向我們介紹了這一重要的意象, 「父親, 我對您的愛, 不是言語所能表達的; 我愛您勝過自己的眼睛、整個的空間和廣大的自由。」自然, 她後來對李爾的虐待也只能激起暴風雨中的李爾呼籲迅捷的閃電將眩目的火焰噴射「進她惡毒的眼睛。」在啟幕一場中, 當李爾因為考黛蓮誠實地說出「什麼也沒有」而憤怒地剝奪了她的繼承權時, 他忠誠的大臣鏗德誠心誠意地勸告他:「看得清楚些,李爾,讓我常為你作一方鑒戒的明鏡」。可惜, 剛愎自用的李爾卻不能「看」清楚。可以說此時李爾的眼睛是一雙混濁的,無法辨明真假的眼睛。也是從此刻起, 李爾的眼睛逐漸地回歸明凈。當李爾第一次遭到女兒剛瑙烈的斷然拒絕後, 他大聲疾呼:「這兒有認識我的人嗎?這不是李爾。李爾是這樣走路的嗎?這樣說話的嗎?他眼睛在哪裡」?他為自己未能分辨兩個女兒的虛偽而自責。由於受到她們的迫害, 他的頭腦變得神智不清,然而, 他的眼睛的「視力」卻因此而增加。在他開始喪失理智時, 他才看到自己的真實境況。在他完全喪失理智時, 他才有了斷斷續續的心領神會, 使得他在自己復仇般的憤怒的風暴間歇中, 看到這個世界的內部真相———他的第一次認錯「我對不起她」, 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難,他對衣不蔽體的不幸的人們的同情以及他對罪惡的假想審判, 等等。雖然在女兒那裡遭受虐待, 李爾卻不願哭泣,「痴愚的老眼, 要是你再為此而流淚, 我要把你挖出來。」然而, 這還不過是即將到來的瞎眼一幕的諷刺性前兆。葛羅斯特對剛瑙烈虐待李爾的控訴的辯解既可以作為對他個人遭懲罰的一種提示,也可以作為緩和我們由即將發生的瞎眼場面產生的精神痛苦的一種手段: 「因為我不願意看見你的凶惡的指爪挖出他的可憐的老眼。」葛羅斯特的兩隻眼珠確實被康華爾的「凶惡的指爪挖出」。他成了瞎子, 被曾是他的佃戶的老人領著。但是葛羅斯特叫他離開, 以防他遭到同樣的毒手。面對老人的疑問「你眼睛看不見,怎麼走路呢?」葛羅斯特承認, 「我沒有路, 所以不需要眼睛; 當我能夠看見的時候, 我也會失足顛仆。」沒有眼睛,然而比有眼睛更能看清這個世界,有眼睛時,他看到的是事情的假象——愛德伽對他的背叛。沒有眼睛時,他的 「洞察力」卻得以再生。他開始意識到自己錯怪了他親愛的無辜的兒子愛德伽, 因此他祈禱, 「要是我能在未死以前, 摸到你的身體, 我就是說, 我又有眼睛啦!」他的祈禱很快地應驗了, 當時愛德伽(依然裝成可憐的湯姆) 正走上前來幫助他。葛羅斯特由於同情可憐的湯姆而忘了自己的痛苦, 讓老人去找些衣服來給這個乞丐遮遮裸露的身體。第三個「視力」再生的暗示出現在當他將自己唯一的財產———一個錢囊給可憐的湯姆後, 他對上天發出極富同情心的懇求:天道啊, 願你常常如此!讓那窮奢極欲、把你的法律當作滿足他自己享受的工具、因為知覺麻木而深迷不悟的人, 趕快感到你的威力吧; 從享用過度的人手裡奪下一點來分給窮人, 讓每一個人都得到他所應得的一份吧。這個禱告與李爾在暴風雨中的「命令」相回應:安享榮華的人們啊,睜開你們的眼睛來, 到外面來體味一下窮人所忍受的苦, 分一些你們享用不了的福澤給他們, 讓上天知道你們不是全無心肝的人吧!莎士比亞為兩位「瞎眼」老人安排會面,從那一刻起, 一個成為「徹頭徹尾的君王」 另一個則會「用眼眶子」「看這世界的丑惡」。
2.人物的服飾意象。服飾作為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物,在劇本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的運用體現人由獸性向人性,神性復歸的歷程。李爾開場時是一個威嚴的君王,他的服飾的典型即是王冠。一頂金光閃閃的王冠是權力與尊嚴的象徵。與之相應的則是奢華的衣著。然而他的話語,行為與他的服飾並不般配,穿著華麗奢侈的衣著,他卻充滿了獸性:昏潰,暴力,獨斷,看不到民眾的苦難。隨著他將王冠分與兩個女兒,他的尊嚴也隨之消減。最後被兩個女兒驅逐出去,在荒原中流浪。這個時候他沒有了黃金的王冠,華麗的衣著也變的破爛不堪。當他見到愛德伽時,他感嘆到:「嚇?咱們這一夥兒三個都是裝孫子的。你才是真東西;原來不穿衣服的人不過是你這樣可憐的一個光溜溜的兩腳動物。去,去,你們這些裝場面的廢物!來,扣子解掉」。【撕去衣服】這時,衣著對於他而言,只是廢物。毫無意義。他看到了民眾的苦難,知道了自己統治下的疆土到處是黑暗,壓迫,丑惡。他覺得光著身子的兩腳動物似的民眾反而比穿著華麗服飾的庸人更高尚,所以他主動地撕去身上的衣物。在第四幕第四景中,李爾「癲狂得像激怒了的大海;高聲歌唱著;又把叢生的玄胡索和田間的野草,所有的牛蒡,毒葯芹,蕁麻,假麥,杜鵑花,和養人的麥子里蔓蕪的莠草,都采來編成了草冠戴在頭上。最後身上亂插野花。與李爾相似的則是愛德伽。劇本開始,他是葛羅斯忒伯爵的長子,同時是國王的教子。地位是非常崇高的。穿著華麗的衣裳,同時還配有一把象徵身份的利劍。他逃亡時,則變成了可憐的苦湯姆。「我已經決心裝一副貧困糟蹋人,把他逼近了畜道的那絕頂卑微和可憐的外觀;我要用泥污塗面,用氈毯裹腰,使頭發纏繞打結,用自願的裸露來凌冒風威和天降的虐待」。「把一些鐵針,木刺,釘子,迷迭香的小枝,刺進他們的那麻木無知的裸臂」。然而李爾見到他時,卻把他當作雅典人(即哲人),稱贊他的高尚。自願撕去身上的衣服,願做一個光溜溜的兩腳動物。此時,人在脫去象徵尊嚴的虛假外表——華麗的服飾之後,洗滌了最初的獸性,同時回歸了人類最本真的人性、神性。王冠,華麗的服飾這些虛榮的外表只能蒙蔽人的神性,讓人披著華麗的外衣,干不可告人的事情,同時也為那些虛偽惡毒的人提供了外衣,剛瑙烈,雷耿,愛德蒙則是這一類的人物,是穿著華麗服飾的野獸!
綜觀《李爾王》這一悲劇,本文所探討的語言層面的反諷將人物的性格淋漓盡致地展現給讀者,同時莎士比亞將意象完全融入戲劇結構之中,用意象作為象徵和暗示的手段,賦予抽象觀念以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式,豐富了戲劇的思想內涵。喚起讀者和觀眾對人類社會和人生的全方位思考。反諷藝術的巧妙運用給《李爾王》增添了無窮的藝術魅力,從而也使得《李爾王》獲得了更為廣闊的闡釋空間。成為說不盡的《李爾王》。他的同輩劇作家本·瓊生的話是無比正確的:莎士比亞「不僅屬於一個時代,而且適於千秋萬代」

『叄』 算術研究的高斯的成就

高斯原本計劃繼續撰寫《算術研究》第2卷,但由於工作的變化和研究興趣的轉移,這一計劃未能實現。
高斯的許多數學成就都是在他去世後才被人們發現的。從1796年3月30日高斯用尺規作出正17邊形後,他開始記科學日記,並且長期堅持下來,到1814年7月9日。高斯的科學日記是1898年哥廷根皇家學會為了研究高斯,向高斯的孫子借來的。從此,這本科學日記的內容才在高斯逝世43年後流傳。這本日記共146項研究成果,由於僅供個人使用,所以每一條記錄往往只寫三言兩語,十分簡短。有的條目簡單得甚至專家也摸不著頭腦。
1796年10月11日, Vicimus GEGAN
1799年4月8日,REV. GALEN
這兩項研究成果,至今仍是個謎。
在1796年7月10日中有這樣一條日記:
Ευρηκα!num=△+△+△
Ευρηκα是希臘文找到了的意思。當年,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時候突然發現了浮力定律,興奮地從浴缸一躍而起,在大街上狂奔高喊的就是「Ευρηκα!」高斯在這里找到了費馬提出的一個困難定理的證明:每個正整數是三個三角數之和。
高斯的科學日記一經披露,轟動了整個科學界。人們第一次了解到,有許多重大成果高斯實際上早就發現,而公開發表得很晚,有的甚至生前根本沒有發表。有關橢圓函數雙周期性的內容一直到日記發表的時候人們才知道,以致這個重大成果在日記里整整沉睡了100年。1797年3月19日的一條日記清楚表明,高斯已經發現了這個成果;後來又有一條,說明高斯還進一步認識到一般情況下的雙周期性。這個問題後來經過雅可比(1804—1851)和阿貝爾獨立研究發展,才成為19世紀函數論的核心。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這樣大量的重大發現在日記里竟被埋沒了幾十年甚至一個世紀!面對這一不可思議的事實,數學家無不大為震驚。如果及時發表這些內容,無疑會給高斯帶來空前的榮譽,因為日記中的任何一項成果都是當時世界第一流的。如果及時發表這些內容,就可以免得後來的數學家在許多重要領域中的苦苦摸索,數學史因而將大大改寫。
當時的社會環境和高斯個人性格
為什麼會出現這現象呢?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高斯個人性格有十分重要的關系。
18世紀,數學界貫穿著激烈的爭論,數學家們各持己見,互相指責,由於缺乏嚴格的論證,在爭論中又產生了種種錯誤。為了證明自己的論點,他們往往自吹自擂,互相諷刺挖苦,這類爭論給高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斯雖然出身貧微,卻和他的父母一樣,有著極強的自尊心,加之他對科學研究的極端慎重的態度,使他生前沒有公開這本日記。他認為,這些研究成果還須進一步加以論證。他在科學研究上遵循的格言是「寧少毋濫」。
高斯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雖然使後輩科學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也給科學研究帶來了好處。高斯出版的著作至今仍然像第一次出版一樣正確而重要,他的出版物就是法典,比人類其他法典都更高明,因為不論何時何地從未發現其中有任何毛病。
高斯治學的態度正如他在自己的肖像下工工整整地寫下的《李爾王》中的一段格言一樣:
「大自然,您是我的女神,我一生的效勞都服從於您的規律。」
高斯在數學領域中的成就是巨大的。後來人們問起他成功的秘訣,他以其特有的謙遜方法回答道:
「如果別人思考數學的真理像我一樣深入持久,他也會找到我的發現。」
為了證明自己的結論,有一次他指著《算術研究》第633頁上一個問題動情地說:
「別人都說我是天才,別信它!你看這個問題只佔短短幾行,卻使我整整花了4年時間。4年來我幾乎沒有一個星期不在考慮它的符號問題。」

『肆』 李爾王觀後感

[李爾王觀後感] 昨天晚上睡覺之前看了莎士比亞的悲劇故事 -——李爾王,李爾王觀後感。 不知道別人讀後是什麼樣的感覺,每個人讀後應該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誰也不能去將莎士比亞這一偉大的悲劇故事去定性為某一種思想定性,所以我對那些所謂專家做出的研究全是作為參考的態度,尤其是不懂英文的專家.他們有自己去理解這篇文章的權利,卻永遠不能將其強加給每一位讀者.我建議每一位懂英文的讀者去用莎士比亞的原文讀一遍,因為中文裡面多多少少會有翻譯者的一些思想感情. 莎士比亞這一著作確實有令人深深回味的價值!將其聯系在我們當今的現實生活中也是非常合適的!它體現了一種人性的丑惡與人性的美麗! 莎士比亞是一個語言大師。在文章中,第一幕第一場葛羅斯特與肯特的一段對話,葛羅斯特就用了低俗語言,這種流行於社會底層的俗語,卻更能揭示葛羅斯特真實的內心世界,這種低俗語言的運用消解崇高,降低了高雅語言虛偽的自以為是,起到了引導觀眾洞悉真實而遠離虛假的作用。 在第三幕第四場里,李爾被兩個女兒驅逐出門以後,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民,跑到暴風雨的荒野,詛咒女兒忘恩負義。在雷電交加中,李爾對窮苦的人們喊道:「衣不蔽體的不幸人們,無論你們在什麼地方,都得忍受這種無情的暴風雨的襲擊,你們的頭上沒有片瓦遮身你們的腹中飢腸雷動,你們的衣服千瘡百孔,怎麼抵擋得了這樣的氣候呢?啊!我一向太沒有想到這種事情了,觀後感《李爾王觀後感》。安享榮華的人們啊,睜開你們的眼睛來,到外面來體會一下窮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們享用不了的福澤給他們,讓上天知道你們不是全無心肝的人吧!」在這個價值迷失的時代,李爾對整個社會貧富懸殊的憤怒和批評,表達了人們在傳統價值崩潰時代迷途的痛苦和尋求的渴望。莎士比亞在這里向我們表達了人的激情,他以一個瘋狂國王所有的可怕威風怒號出來,同猛烈咆哮激動的自然相抗衡。這種激情和自然界的暴風雨親和成一體,使劇情悲憤達到高峰 故事中許許多多的現在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的. 在我們身邊的官場里,職場里!為了得到滿足自己利益的溜須拍馬的小人隨處可見,然而所謂的領導就喜歡這樣的小人,有多少剛步入社會的正義學子們,被這種風氣「感化了」,最終改變了自己立志已久正義之夢.不知道這是因為現在的社會風氣造成的還是這就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都說養兒防老,可是又有多少的老人被自己的兒兒女女女拋棄,又有多少為了爭奪家產的親兄弟,最後反目成仇!都說好人有好報,可又有多少好人得到了好報?還不是有許多壞人逍遙法外! 也許莎士比亞正是沒有能力去改變這種現象,才用紙和筆去批判. 很多人都說這篇文章些的好,可又有多少人從中感悟到了它的真諦,又有多少人認識了自己的錯誤與不足?又有多少人在認識自己的不足與錯誤後改變了自己. 〔李爾王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伍』 李爾王的點評鑒賞

從權力角度考察《李爾王》中的倫理思想,對李爾王分封國土的舉動也不能給予徹底的否定。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認為李爾王分封國土的情節不可信,但是卻忽略了中外歷代統治者尤其重視繼承權問題。在家天下的思想支配下,李爾王在沒有兒子繼承王位的情況下,考慮自己百年以後的權力繼承問題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從親情的角度考慮,准備將國土分給自己的三個女兒也是他的唯一選擇。在家天下的君主政權統治下,這樣的分封是無可指責的,也是君王企求自己家族的統治千秋萬代的唯一最佳選探,即通過父權與王權的雙重作用,保證統治者繼承權的延續。
在李爾王的意識里,作為君王,這個國家的一切都是屬於他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李爾王的分封是合理的,其中不包含任何不正義的行為。而柯苔莉亞以道德的名義不贊成李爾所要求的花言巧語,雖然其中沒有任何欺詐和搶劫的意願,但是,在李爾看來,反對一方的柯苔莉亞的「真話。對他的權威構成了不可饒恕的挑戰,她不但得不到她所應該得到的一份應有的財產(國土),而且被李爾視為是「非正義「、「非道德」的舉動,在李爾一方藉助了君王的倫理,同時,在柯苔莉亞一方也藉助了道德倫理的力量,而最後,大多讀者是傾向於後者的。 從擁有到失落、被剝奪,到最終的放棄,李爾完成了他由一個至尊的王者淪落為絕望的貿者的蛻變。在這個過程中,生存是因為他相信自己還有「擁有」的可能和希望,他無情剝奪了考狄利亞的緩承權,他相信他還擁有其他兩個女兒的忠誠和愛戴;他毅然離開里櫻的塌地,他相信他還擁有高納里爾的愛,被高納里爾逐出城堡後他在暴風雨的荒原上無所顧忌煌詛咒呼嘯,他相信他還擁有呼喚自然的威力來報復這無情世間的力量。但是,當他終於意識到他已經一無所有的時模,那種支撐他精神和心靈的柱子便襲然倒塌,瘋癲也成為李爾無可逃脫的宿命。對這一點,奈茨曾做出評論;「李爾執拗地認為他還拿著自己根本不能行使的權力,但在無能為力的時候,他只好大發脾氣,痛哭流涕……他仍在臆想已經給了人的東西……。」
可以說,李爾王瘋癲的根本原因是曾經「擁有權力」這現實以及由此帶來的虛榮和慾望。他曾經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個權力使他被奉承和諂媚所包圍.而這種氣氛中人往往趨向於「不受自己的秘密性質的控制,而成為世界表象一切誘惑肉體和靈魂的事物的犧牲品。」在頭上那頂王冠的光芒的籠罩下,任性成為李爾性格的主要特徵。
他被剝奪了權力之後.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都顯得不中用,或者說他的任性不再被任何人所包容和接受,而且這一切都產生一種後坐力,使他成為必然的獵物。正如格蘭威爾所言:「李爾在戲劇與精神上的進程,是他的自我意識的消逝的進程……和喪失自我、變成瘋狂的過程。
更糟糕的是,當人們在使用權力緩解自卑感的同時,並不能真正賦予權力者以精神的力量,於是內心上更為實在而根本的空虛導致了人類權力的濫用和意志的絕對不滿足。只有在面對貪婪時,意志才是自由的。
而現代社會解決矛盾的方法的邏輯則是這樣的一既然個人對權力的慾望不可能消滅並且一方壓迫另一方的局面不可避免,那麼乾脆以整個教會或者國家主體作為剝削者對每個個人進行奴役——無論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在這個意義之下人類才有可能是平等的。權力是看似邪惡,但確實為生命的本質
而不可消滅,任何入對其權力的剝奪都不可避免地淪為李爾王的「徹底的空虛」,所以權力的「溫和轉化」比權力的消滅來得更加實際。而這—過程中的代表性事件便是權力在概念上馴化為「權利」(溫和的政治權力)與「金錢」(可量化操作的財產權力)。
翻開現代文明史,權力與瘋癲的矛盾隨處可見,就連極力鼓吹權力意志的尼采也最終滑入瘋癲的泥潭。於是;同樣關注權力的福構格探究的目光投向權力規訓下的人,他明確提出,人應該回歸自我。而回歸自我的訓練方法之一就是「忍耐和節制」正像—般斯多葛主義者所提倡的那樣.每個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世界的最佳狀態,國王與平民對自然而言同等重要。所以,人只有徹底承認人類自己的不自由性,放下自我的先入為主與情感的固執,徹底的順應自然而不僅僅地順其自然,才有可能冷靜地看到人生的真傷,避免老李爾王的悲劇。而反過來說,如果人類無法看見自己的不自由性,無疑便會在自由意志的重重迷霧下四處碰壁,永遠也無法達至真正的自由。 是考狄莉姬而非李爾真正代表了莎士比亞人文主義理想。雖然對李爾著筆最多,但他是主要人物而絕不是最重要的人物。莎翁在此只不過把他當作考狄莉姬的陷襯來描寫刻畫,用前者的暴烈、虛榮襯托後者的溫柔、真誠;用前者的悲傷遭遇襯托後者的幸福(嫁給仁愛的法蘭西王)。李爾的人性復歸也是在見到考狄莉姬並得到她的寬恕、愛憐後才完成的,「盡管李爾的雙手被捆了起來,但他卻感到是自由的,因為他得到了考狄莉姬,對世界找到了新的認識」。她對生活自私、虛偽的一面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也許她已看見了黑暗中的一點朦朧亮光,但還不夠清晰。

『陸』 李爾王的英文讀後感

口中出蜜,心必劍——《李爾王》讀後感 《李爾王》約寫於1605年,取材於英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家喻戶曉的傳說,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呂甘、二女兒貢納莉,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逐到國外。科第麗霞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准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達到目的後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凄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後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李爾王這個糊塗虛偽的老國王,因為自己的虛榮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活該、是自食其果,話又說回來,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應該說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慘的是最善良的女兒又死在了自己的前頭。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是一個平常人,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聽別人的勸言和真話的時候又怎麼能夠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現在,又怎麼能夠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於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一呼百諾的宮廷之中,周圍都是爭先恐後向他邀功獻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著他轉動,以他的好惡為好惡,以他的是非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個上了癮的吸毒者,奉承和獻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離不開歌功頌德。當他失去了王位、權勢,歷盡磨難,卻因而恢復了人性,他臨終的悲鳴不是為當初他迷戀的宣赫的聲勢、帝王的威嚴,而是為了當初被他驅逐出宮受到他詛咒的小女兒,但他卻不能從她的長眠中喚回她那顆洋溢著仁愛的熱心了,正因為這種種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寶貴的是不能用金錢、權勢收買的人間真情。可是,正當兩個女兒都向他獻媚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偏偏小女兒科第麗霞沒有搖尾乞憐似的向他奉承,不怕和他頂撞,大大掃了他的興,一怒之下把小女兒趕出了自己的國家。小女兒科第麗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順的,同時她也是固執沖動的,如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良、孝順又有什麼用,既然知道自己的兩個姐姐是什麼樣子的又為何不能在此爭得一地之位,以此來為自己為老父鋪好一條後路呢?保持自己的尊嚴和作風是沒錯,可是人有的時候是需要用言語向他人表白說明的,有的時候言語比行動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因為自己的一無所有而得到了一個真心愛她的郎君,這是她的兩個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擁有的,她是一直活在愛與被愛之中的。但同時她也是沖動的,因為父王受到了兩個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對待而出兵討伐她們,到最後失敗受辱而死於獄中,這難道不是她的沖動嗎?自己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時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己沒有準備完善的時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不敗之理。李爾王的大女兒呂甘和二女兒貢納莉更不用說了,是一個狠毒、不忠、不孝、不貞、無知的女人,為了各自的利益驅趕自己年邁的老父,為了自己心中喜歡的浪人而毀滅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殘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們喜歡的那個男人也同樣是一個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斷地利用她們罷了,或許是因為她們是國土的擁有都而對待依附她們的丈夫不屑一顧,甚至罵自己的丈夫是懦夫,可憐的兩個男人,因為權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一生。她們根本就沒有一個為人妻、為人女的樣子,可能她們直到死都沒有明白一個為人的道理吧!這里最壞的、用謀最高一籌的應該說是葛羅斯脫的私生子愛特門了,為了家產、為了更高的地位同樣是迫害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直把他當作孝子的父親,這些對他來說還不夠,居然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語把所有的人哄得團團轉,最終有兩個女人因為他的虛情假意而死於自己的手中,而他自己到最後一無所有,還葬送了自己。說真小人可惡,可像他這樣的帶著假面具的偽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惡得太多太多。

滿意請採納

『柒』 李爾王的梗概,詳細一點的

口中出蜜,心必劍——《李爾王》約寫於1605年,取材於英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家喻戶曉的傳說,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呂甘、二女兒貢納莉,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逐到國外。科第麗霞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准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達到目的後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凄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後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
李爾王這個糊塗虛偽的老國王,因為自己的虛榮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活該、是自食其果,話又說回來,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應該說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慘的是最善良的女兒又死在了自己的前頭。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是一個平常人,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聽別人的勸言和真話的時候又怎麼能夠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現在,又怎麼能夠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於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一呼百諾的宮廷之中,周圍都是爭先恐後向他邀功獻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著他轉動,以他的好惡為好惡,以他的是非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個上了癮的吸毒者,奉承和獻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離不開歌功頌德。
當他失去了王位、權勢,歷盡磨難,卻因而恢復了人性,他臨終的悲鳴不是為當初他迷戀的宣赫的聲勢、帝王的威嚴,而是為了當初被他驅逐出宮受到他詛咒的小女兒,但他卻不能從她的長眠中喚回她那顆洋溢著仁愛的熱

『捌』 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所要表現的是什麼主題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是其四大悲劇之一。故事來源於英國的一個古老傳說,故事本身大約發生在8世紀左右。後在英國編成了許多戲劇,現存的戲劇除莎士比亞外,還有一個更早的無名氏作品,一般認為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是改編此劇而創作的。故事講述了年事已高的國王李爾王退位後,被大女兒和二女兒趕到荒郊野外,成為法蘭西皇後的三女兒率軍救父,卻被殺死,李爾王傷心地死在她身旁。
blob.png
作品主題
倫理思想
從權力角度考察《李爾王》中的倫理思想,對李爾王分封國土的舉動也不能給予徹底的否定。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認為李爾王分封國土的情節不可信,但是卻忽略了中外歷代統治者尤其重視繼承權問題。在家天下的思想支配下,李爾王在沒有兒子繼承王位的情況下,考慮自己百年以後的權力繼承問題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從親情的角度考慮,准備將國土分給自己的三個女兒也是他的唯一選擇。在家天下的君主政權統治下,這樣的分封是無可指責的,也是君王企求自己家族的統治千秋萬代的唯一最佳選探,即通過父權與王權的雙重作用,保證統治者繼承權的延續。
在李爾王的意識里,作為君王,這個國家的一切都是屬於他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李爾王的分封是合理的,其中不包含任何不正義的行為。而柯苔莉亞以道德的名義不贊成李爾所要求的花言巧語,雖然其中沒有任何欺詐和搶劫的意願,但是,在李爾看來,反對一方的柯苔莉亞的「真話。對他的權威構成了不可饒恕的挑戰,她不但得不到她所應該得到的一份應有的財產(國土),而且被李爾視為是「非正義「、「非道德」的舉動,在李爾一方藉助了君王的倫理,同時,在柯苔莉亞一方也藉助了道德倫理的力量,而最後,大多讀者是傾向於後者的。
權力慾望
從擁有到失落、被剝奪,到最終的放棄,李爾完成了他由一個至尊的王者淪落為絕望的貿者的蛻變。在這個過程中,生存是因為他相信自己還有「擁有」的可能和希望,他無情剝奪了考狄利亞的緩承權,他相信他還擁有其他兩個女兒的忠誠和愛戴;他毅然離開里櫻的塌地,他相信他還擁有高納里爾的愛,被高納里爾逐出城堡後他在暴風雨的荒原上無所顧忌煌詛咒呼嘯,他相信他還擁有呼喚自然的威力來報復這無情世間的力量。但是,當他終於意識到他已經一無所有的時模,那種支撐他精神和心靈的柱子便襲然倒塌,瘋癲也成為李爾無可逃脫的宿命。
可以說,李爾王瘋癲的根本原因是曾經「擁有權力」這現實以及由此帶來的虛榮和慾望。他曾經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個權力使他被奉承和諂媚所包圍.而這種氣氛中人往往趨向於「不受自己的秘密性質的控制,而成為世界表象一切誘惑肉體和靈魂的事物的犧牲品。」在頭上那頂王冠的光芒的籠罩下,任性成為李爾性格的主要特徵。

『玖』 李爾王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

《李爾王》背景:由於從事戲劇創作和演出的工作在當時還屬於不入流的低級職業,因此現存有關莎士比亞的生平資料極少,這使得有些人甚至開始懷疑是否真有莎士比亞這一人物的存在。有人推測出這些劇作可能是培根所寫,支持這種說法的有馬克·吐溫和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等。還有人認為這些作品都是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一位才子馬洛所作,可惜一直未能找到確切的證據。因此,有關這些作品著者的具體真相,恐怕還有待於研究的繼續深入。然而無論如何,莎士比亞的作品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備的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就是《莎士比亞全集》。1984年選舉世界十名偉大作家時,莎士比亞名列第一。這些都說明莎士比亞是有史以來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他被譽為「奧林匹亞山上的宙斯」。英國還有句諺語說:「寧可不要一百個印度,也不能沒有莎士比亞。」由此可見莎士比亞的影響力。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上首屈一指的代表,他創造的戲劇人物豐富多變,各有風采,劇情生動,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直到今天,只要有莎士比亞的劇目上演,觀眾必然會如潮水般擁入劇場。而且莎士比亞還是一名出色的語言大師,語言既有口語的活潑,又有散文的輕快和詩歌的優美,其中還蘊涵著深刻的哲理。

閱讀全文

與目前國外專家對李爾王的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