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孫中山的成就
孫中山被國人稱為國父。不管是共黨還是國民黨,一致將孫先生尊為國父。如果沒有孫中山先生,清庭可能還會苟延殘喘一段時間,還會跟列強簽訂割地條約。所以說孫中山是將中國從封建主義中喚醒的人,這是一種脫胎換骨的變化。
② 為什麼說孫中山的偉大貢獻還在於他的思想成就
孫中山的偉大貢獻還在於他的思想成就。作為民族民主主義者,他從1894年成立「興中會」時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到1905年同盟會成立的誓詞中,更是明確地提出隨之歸納而成的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像這樣系統而凝練地把中國的命運表達得如此深刻,孫中山是空前的,同時也對毛澤東等革命者產生了重大影響。
③ 孫中山有哪些成就
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孫中山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他成長於一個貧困家庭,其兄孫眉赴茂宜島墾荒、經營牧場和商店後,家境有所好轉。
1875年(光緒元年),孫中山得以入村塾讀書,接受傳統教育。當時,村中有個太平天國遺兵馮爽觀,時常向孩子們講述太平軍反清的故事,孫中山對此很感興趣,對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
艱苦探索
1879年(光緒五年),孫中山隨母赴檀香山。他的長兄孫眉資助孫中山先後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系統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83年(光緒九年),孫中山自檀香山歸國。他對祖國的貧困落後頗感不滿。居翠亨期間,在他倡議下,村裡採取了一些興革鄉政的措施,「如教育、防盜、街燈、清道、防病,皆為籌辦」。為破除封建迷信,他又與同村好友陸皓東毀壞了北帝廟偶像。這種瀆神行為遭到村民的指責,他被迫赴香港。年底,孫中山在香港入基督教。
1883至1885年,中法戰爭中,孫中山目睹清政府的賣國、專制和腐敗,開始產生反清和以資產階級政治方案改造中國的思想,經常發表反清言論,同時與早期的改良主義者何啟、鄭觀應等有所交往。
1892年(光緒十八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隨後
ttt17張
孫中山生平圖片
在澳門、廣州等地一面行醫,一面結納反清秘密會社,准備創立革命團體。
1894年(光緒二十年),孫中山上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但未被接受。同年11月,孫中山從上海去檀香山,組織興中會,取「振興中華」之意,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鑒察」為誓詞。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2月,在香港聯合當地愛國知識分子的組織輔仁文社,建立香港興中會。同年10月,興中會密謀在廣州起義,事泄失敗。孫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10月,在英國倫敦曾被清公使館誘捕,經英國友人康德黎等營救脫險。此後,孫中山詳細考察歐美各國的經濟、政治狀況,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並與歐美各國進步人士接觸,產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義理論,三民主義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孫中山赴日本,結交其朝野人士。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10月,派鄭士良到廣東惠州(即惠陽)三洲田發動起義。義軍奮戰半月,開始頗為得手,後因餉械不繼而失敗。戊戌變法以後,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動,孫中山與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談過合作問題,但因改良派堅持保皇、反對革命,合作未能實現。
④ 孫中山的貢獻
貢獻:辦過中國同盟會,領導武昌起義,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國國民政府,創辦黃埔軍校,中山大學,提出三民主義
經驗:出身農民,體會老百姓的感受,十四歲去國外就學接受先進思想,1883年,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長送回家鄉。於同年冬天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在公理會受洗入基督教,並就讀於拔萃書屋(今日之拔萃男書院)。
1884年,進入中央書院(今日之皇仁書院);
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
⑤ 孫中山的成就及其歷史影響
孫中山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孫中山的最大成就是領導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孫中山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組織革命政黨,發動武裝起義,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專制統治,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風起雲涌的歷史新篇章,功載千秋,萬古流芳。
孫中山與歷代反抗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英雄和同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顯著不同之處在於:
一是通過其他方式獨到的認真學習和深入思考,將歐美資本主義制度之精華與中國落後封建專制制度之國情相結合,從「以民為本」 的宗旨出發,不僅提出了「三民主義」基礎學說,同時還就改造落後舊中國的偉大目標,從國體、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諸方面作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設想和規劃,形成了系統化的革命理論;
二是他自發動和組織革命伊始,終其一生,在領導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程中,始終不渝地堅持徹底的反封建立場和堅定的革命方向,面對滿清朝廷的通揖、反動軍閥的圍攻、帝國列強的威逼、維新保皇派的論戰、陣營內部的叛亂、同黨戰友的分歧,在極其艱難充滿風險的環境中,幾番組織和改造革命政黨,多次發動武裝起義,「愈挫愈奮,再接再厲」,不屈不撓,戰斗不息;
三是他始終堅守「一心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從建立興中會、同盟會,發動廣州、惠州、黃花崗等十次武裝起義,到領導辛亥革命、建立臨時政府、舉行二次革命,到組織和改造國民黨、組建黃埔軍校、實施國共合作,直至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拋卻個人名利,彰顯博大胸懷,大公無私,一生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孫中山的理論學說、立場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說是獨秀一枝前無古人 ,也正是由於孫中山的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革命理論的宣揚,才使得廣大中國民眾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走出對民主共和的「反動」政治思想認識誤區,有力的促進了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擴大了民主革命運動的影響,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後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也是在孫中山工作的基礎上才得以發展。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活動領導人。特別是在學醫行醫期間結識了不少國際友人華人華僑等為以後革命奠定了基礎與支持。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外語,有醫生學歷,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去世後,蔣介石領導他創建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由於當時參與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特別是蔣介石、汪精衛兩人,均為孫培育出來的領導人物,故當時的國民政府當以孫為最高的精神領袖,並推舉三民主義為治國的最高指導。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成為蔣介石之外,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徵人物之一。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為號召,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因此到戰爭中後期,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的國父。
對於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確系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復雜的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善後措施較為寬容,不採徹底鏟除之作法,與蔣介石或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他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復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
孫中山在倡導革命思想,組織、領導革命團體都是處於領導者的地位。孫中山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犧牲與貢獻也為多數人所認同。然而孫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執以至與同志反目。例如同盟會時代之章太炎、中華革命黨時之黃興,皆曾為孫之股肱,而後來反目不相往來。
如若從孤立的視角單純地看待這一史實事件,確實,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世凱,是導致袁世凱竊國、革命政權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論、史說由此引申出「孫中山一大失誤」的評價,似乎順理成章。然而,從客觀現實來看,把此事件放在當時清末民初的歷史大范圍和社會大環境中考察,卻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評價——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不僅不是失誤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專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幟飄揚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歷史功績。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劉覺民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採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⑥ 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推翻封建帝制;開辟資產階級革命道路;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做好准備;鍛煉了國民黨;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啟蒙教育。民生道路的提出。
⑦ 孫中山的思想主張
三民主義。
分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
舊三民主義是1905年同盟會成立時提出的,是當時的革命綱領。
舊三民主義的主要內容包括:
(1)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它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但它沒有意識到帝國主義的壓迫是中華民族獨立的最大障礙,沒有明確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2)民權主義:建立民國。這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的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但民國實質是資產階級共和國。
(3)民生主義:平均地權。說明孫中山顧及了廣大人民的利益,但由於站在資產階級私有制的立場上,反對沒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徹底的個土地革命綱領。
新三民主義,是與國共合作,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結束後提出的,是新民主革命的綱領。
(1)民族主義:提出具體反帝斗爭要求,認清了國內反動勢力和帝國主義的本質及關系,以及對中國革命的危害。孫中山的民族主義的內容演變成排滿興漢→反滿貴族→明確反帝斗爭。[2]
(2)民權主義:強調國家政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強調它的人民性、群眾性。「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這樣將資產階級民權政治與反帝民族主義斗爭相結合,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和飛躍。
(3)民生主義:「中國國民黨之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權,二曰節制資本。」更新解釋了「平均地權」,提出了新的方針。「農民之缺乏土地淪為佃戶者,國家當給以土地,資其耕作」,即「耕者有其田」,明確反對封建剝削。「節制資本」,「凡本國人及外國人之企業或有獨占的實質,或規模過大,為私人之力所不能辦者,如銀行、鐵路、航路之屬,由國家經營管理之,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工人之失業者,國家當為之謀救濟之道,尤當為之制定勞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民生主義和扶助農工政策緊密地結合起來,推動國民大革命。
望採納
⑧ 孫中山的成就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光輝旗幟。他系統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綱領——三民主義,並為之奮鬥了終生。先生剛強不屈,連遺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推翻封建君主制,捍衛共和制度。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推翻了中國的封建專制,創建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這是先生最偉大的歷史功績。為了維護後來的共和國,從保護法律到北伐,孫中山先生一直沒有停歇過。建立起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孫中山先生晚年更促進了革命統一戰線的成立,直接推動了國內第一次革命高潮的來臨。他對三民主義作新的解釋,成為了國共合作的基礎。在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農運動蓬勃發展,孫中山與工農日益接近,他參加工農群眾的集會,稱贊工農是革命的先鋒和基礎,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號。
(8)孫中山的思想成果擴展閱讀:
後世評價孫中山,說孫中山家境優越,大哥在夏威夷茂宜島有一個成功的農場,被稱為茂宜王,因此孫中山結交了大量知識分子和華僑富商。利用家族的影響力和財力,才得以步步為營,最終聯絡起一個擁有巨大力量的革命黨派。他完全可以什麼都不做,但他選擇了革命救國。
毛澤東說「孫中山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強調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他全心全意地為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015年11月8日,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2016年11月12日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
⑨ 孫中山主要的成就和功績
他最大的成就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
⑩ 孫中山的重大思想理論成果是什麼
孫中山:三民主義,民主,民權,民生。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