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浙江第六次水土流失遙感普查成果

浙江第六次水土流失遙感普查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22 09:12:00

㈠ 您好,您有雲南省土壤侵蝕遙感調查報告么。求借閱

給發個郵箱

㈡ 水土流失的觀測和普查

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比例進行抽樣調查,不僅可以反映我國自然與人為因素所導致的水土流失復雜性和特殊性的特點,而且能夠保證監測結果的定量、准確與客觀。新中國成立以來水土流失定點監測和土壤侵蝕定量研究的積累,不僅使我國通用土壤侵蝕預報模型的開發成為可能,而且已經有了相關研究成果,能夠應用於水土流失監測。我國目前已經十分完善的水土保持監測網路為該方法的實施提供了管理、硬體與技術保證。該方法具有相當的靈活性,可根據財力狀況和迫切性,確定抽樣比例。一般而言,第一次投入較大,以後的動態監測都是以第一次成果為基礎,可結合多種數據源尤其是遙感資料進行數據更新。

㈢  浙江已往的遙感調查概況和成果

原浙江省地質礦產廳(浙江省地質礦產局)是浙江省最早將遙感技術應用於地質調查的部門,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1∶20萬區域地質調查中就開始應用黑白航空照片解譯來解決一些地層、岩性和構造問題。70年代末期,現代遙感技術引入我國不久,浙江省地質礦產局就抽調骨幹,於1979年建立了浙江省地質礦產局遙感地質站(1992年經省政府批准更名為浙省地質遙感中心),是全國較早設立遙感地質專業工作機構的省份之一。20多年來,浙江省遙感地質站以及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和生產單位先後開展了《太湖流域圍湖造田遙感調查》(1981~1984年)、《上海經濟區海岸帶遙感綜合調查》(1984~1988年)、《杭州、寧波城市遙感綜合調查》(1988~1992年)等工作。此外還編制了浙江省1∶20萬衛星影像解譯地質圖系、浙江省1∶25萬遙感影像地圖,並配合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開展了1∶5萬區域地質調查遙感方法研究。

在土地資源調查方面,由省土地資源調查辦公室組織進行(1986~1996年),利用航片或正射影像圖和1∶1萬地形圖為工作底圖,採用求積儀或計算機量算系統進行面積量算,歷時10年,已基本查清了全省各縣(市、區)、鄉(鎮)、村、場的土地總面積和各種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及其分布狀況;查清了全省各縣(市、區)、鄉(鎮)、村、場范圍內的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的權屬和面積及其插花情況。此外,原浙江農業大學遙感所與紹興市土地局曾利用TM影像圖開展了1990~1996年紹興市城鎮用地擴展情況的調查工作。浙江大學大地科技開發公司與浙江省水土保持委員會辦公室應用分別取自1996~1998年的9景TM數據對浙江的水土流失狀況進行了調查(1997~1999年),編制了《浙江省1∶25萬水土流失現狀圖》。

在海洋遙感方面,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於1978年建立的遙感應用研究室,是我國主要從事海洋遙感數據接收、處理和海洋遙感應用基礎研究的單位,20多年來,先後承擔完成國家和省級項目近百項,其中海洋水色遙感和航天SAR海洋遙感應用研究在國內居領先地位,在國際上亦有一定影響。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1978年在我國高校中率先建立遙感專業,在承擔完成許多重要項目的同時,至今已為我國各遙感研究和應用機構培養了數百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現在他們已成為這些單位的骨幹力量。

原浙江農業大學農業遙感與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所在土壤、上地資源遙感調查、評價、規劃,土壤和土地信息系統建設,水稻長勢遙感監測與估產等方面開展了許多重要的工作。

綜上可知,20多年來,浙江的遙感研究與應用工作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這些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遙感研究和應用機構及相關技術力量為我省開展國上資源遙感綜合調查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已完成的國土資源遙感調查工作對浙江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然而比較系統的浙江省國土資源遙感調查工作至今尚未開展。另·方而,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最近十年來,浙江經濟飛速發展,城市、交通、生態環境等變化較快,各種人類活動對國土資源與環境的擾動和影響也日益加劇,先前的基礎調查結果的現時性已受到嚴重製約,許多基礎性圖件必須得到更新。另一方面,由於受當時調查方法和技術手段等條件影響,有些重要的基礎資料,例如浙江大陸海岸線和島嶼岸線的長度、面積在500m2以上的島嶼數量、海岸灘塗面積、灘塗被圍墾面積及其開發利用情況等基礎數據,在各種報告中往往出入很大。

此外,在以往的遙感調查工作中,尚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①缺乏從區域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國土資源與相關的經濟、社會和人文等信息進行綜合的分析評價,而這方面的工作對制定浙江在新世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②對遙感信息的提取主要採用圖像的目視解譯方法,並且未涉及深層次的GIS系統應用;③對多源遙感數據的融合及鑲嵌處理等新的遙感圖像分析技術的應用比較薄弱。

利用遙感宏觀、動態、綜合、快速、多尺度、多時相的技術優勢,輔以其他技術方法,對浙江省國土資源和環境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綜合調查研究,在我省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工作,是集多種現代高新技術手段為一體應用於我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工作的一次較全面嘗試,標志著對浙江省國土資源基礎資料進行全面更新的開始。因此,它的實施與完成不僅將為浙江省的國土資源綜合開發整治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供新的重要基礎資料,為城市化發展的科學規劃與合理布局、重大工程建設以及地質環境保護等提供科學依據和積極有效的技術服務,而且將為發展「浙江數字國上」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㈣ 水土流失定義

水土流失:指在山地丘陵台地區和風沙區,由於水力或風力作用,引起水分和土壤流失,造成土地退化的現象。狹義的水土流失也指土壤流失。每年每平方千米面積上的土壤侵蝕量以t/km2·a表示。

據估計,全世界每年有200億t(平均3t/人)土壤被沖刷,其中中國佔25%,而美國認為建築業造成的侵蝕率平均為其他土地利用形式的20倍。20世紀末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約367萬km2,占國土總面積的1/3,其中水蝕面積179萬km2。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因水土流失而毀掉的耕地達4000萬畝,因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00億元以上,大中型水庫累計淤積泥沙達200億t以上。1988年廣西遙感普查結果表明,全區水土流失面積3.06萬km2,佔全區總面積的12.9%,其中大於100km2的有58個縣市,廣西平均土壤侵蝕總量7401萬t/a,平均土壤侵蝕模數313t/km2·a。

㈤ 中國的遙感技術取得過哪些重大成果

中國遙感技術應用現狀
1957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升空標志著人類進入了太空時代,從此人類以嶄新的角度開始重新認識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空間信息技術是本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的科學技術,遙感技術,包括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則是對地觀測的重要手段。中國的遙感技術從70年代起步,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努力,已發展到目前的實用化和國際化階段,具體表現在具備了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實用化能力和全方位地開展國際合作使其走向世界的國際化能力。
* 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中國目前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對國家資源環境的影響程度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對國土資源進行動態監測是我國政府一貫重視的問題。我國國土資源面積大、類型多,遙感技術在國土資源動態監測上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和潛在的市常如,在1980~1985年期間,我國曾利用陸地衛星MSS數據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資源調查,並按1∶50萬比例尺成圖,宏觀地反映了我國大地資源的基本狀況;1984年開始由國家土地局主持開展了全國范圍的土地資源詳查工作,採用了航片和地面實地測量的方法,對農地採用1∶1萬比例尺成圖、林地及草地採用1∶5萬比例尺成圖、在西部地區利用航片與陸地衛星數據結合按1∶10萬比例尺成圖。但是由於區域范圍大,使項目實施歷時長達10年,可見實施全國的土地資源調查迫切需要高空間解析度的衛星遙感圖像。據估計覆蓋我國整個國土面積需要600景TM圖像,而斯波特圖像則需要6000多景, 可見遙感技術在我國具有相當大的市場,因而盡快發射我國自己的資源衛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十分迫切的任務。「八五」期間中國科學院和農業部「國家資源環境遙感宏觀調查與動態研究」小組在1992~1995年的3年時間里完成了全國資源環境調查,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資源環境資料庫,較過去開展一項單項專題的全國資源環境調查需5~10年的時間是一個很大進步。在項目實施中全部採用了90年代接收的最新陸地衛星TM圖像作為主要的信息源,同時也使用了我國近年內發射的多顆返回式資源調查衛星的高解析度圖像,在大興安嶺、秦嶺、橫斷山脈一線以東選用1∶25萬比例尺,此線以西採用1∶50萬比例尺進行遙感圖像判讀、制圖及資料庫建立工作。為此,須完成全國陸地部分國際標准分幅地圖近500幅幅面的調查、制圖與數據分析工作。除全國范圍的國土資源調查外,各主要省市,如北京、天津、浙江、陝西、內蒙等許多省市自治區也開展了國土資源調查工作。
除此以外,80年代後期的「三北」防護林帶綜合遙感調查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遙感調查」以及「遙感技術在西藏自治區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中的應用」等項目都是比較重大的遙感工程。但是,從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來看,類似於全國土地資源調查等大型工程項目應該增加動態監測的能力,如在我國東部地區應該每年調查一次,西部地區每5年一次。可見,我們面臨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 遙感應用的市場是非常廣泛的。
* 具有對重大自然災害災情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的能力
中國是自然災害頻繁且嚴重的國家,每年因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高達上千億元人民幣。對重大災害進行動態監測和災情評估,減輕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是遙感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
我國在「八五」期間建立了重大自然災害(洪水、林火、乾旱、地震、雪災等)遙感監測評估系統。針對洪澇災害採用了包括陸地衛星、氣象衛星和具有全天候觀測能力和應急反應能力的機載合成孔徑雷達遙感等多高度的立體監測手段,不僅具有監測的宏觀性、動態觀測能力,而且通過機-星-地實時傳輸系統能夠實時地將災情圖像及時地傳送到中央指揮部門。自1987年以來,我國先後在永定河、黃河、長江、淮河等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防汛遙感綜合試驗。尤其是1994年在福建閩江、廣東的西江和北江,1995年在鄱陽湖、洞庭湖和遼河的洪水監測評估工作中,已分別將洪水災害的初評估與精評估的時間壓縮至2天和2周。整個技術方法與流程已達到實用化水平。如在1991年太湖流域洪澇災害遙感監測中,採用了多個時相的諾阿衛星影像、陸地衛星TM影像和側視雷達圖像,通過多時相的遙感信息復合得到了准確的災情數據。
1987年5月發生在我國東北大興安嶺的特大森林火災, 第一個發現火災的是諾阿氣象衛星圖像。在火災發生期間連續接收了過境的氣象衛星和陸地衛星圖像,每天提供火區范圍、火勢變化、火頭位置移動、新火點出現以及撲火措施效果等方面的信息。火災後的1988 年和1989年利用陸地衛星TM圖像還進行了火燒跡地恢復的遙感調查,實現了森林火災早期預警、災中的動態監測、災後損失評估以及後期的生態恢復調查的遙感動態觀測,得到了國家領導人很高的評價。
此外,我們還利用氣象衛星遙感數據與地面氣象數據相結合的方法,在黃淮海平原建立了旱情遙感動態監測評估系統,為農業管理、合理灌溉等提供了決策依據。
總之,中國的自然災害之多、危害之大是驚人的,應用遙感技術進行減災的效果是顯著的,同時應用的潛力也是巨大的。
* 利用遙感技術進行農作物估產和林業資源調查
我國是農業大國,糧食問題是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的問題。早在80年代中期,在國家經委的支持下,以中國氣象局為主組織開展了北方10省市冬小麥估產試驗。這標志著氣象衛星非氣象領域工程化應用的開始,也是我國首次開展大規模遙感估產工作。目前利用氣象衛星進行農作物估產的應用已得到了普及和深化,並形成了一種業務化的手段,估產對象也從冬小麥擴展到玉米、水稻等其他作物。
「八五」期間我國建立了主要產糧區主要農作物(小麥、水稻、玉米)估產信息系統。其中大面積冬小麥遙感估產運行系統是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將整個遙感估產的各個作業環節納入計算機系統運行,使其整體具有數字化作業能力,並能輸出各種估產結果。1992~1995年近3年在黃淮海地區進行冬小麥遙感估產試驗的結果表明,利用遙感技術對大面積農作物估產的精度能夠達到95%以上,無論是大區域還是分省(區)估算,均能達到規定的精度指標。隨著系統運行年限的累積,估產精度將會逐漸提高,運行費用也會逐年減少。同時針對國家急需了解農業種植結構變化和進行種植面積測算、長勢監測和單產模型建立等的要求,對我國主要農作物進行了遙感估產,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支持下,構成了農作物估產的實用運行系統。此外,其他農作物如水稻、玉米等也都分別在江南的太湖平原和東北的三江平原建立了估產信息系統,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95年國家遙感中心組織力量完成了《中國農業狀況圖集》,採用圖表相結合的方式,形象直觀地反映了我國農業發展的綜合水平,以及糧食、棉花、油料等方面的狀況及變化,揭示了農業發展中面臨的耕地減少等問題,為中央和地方政府進行宏觀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該項工作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
* 地質礦產資源遙感調查
中國的礦產資源豐富,遙感技術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遙感技術在區域地質填圖方面的應用已比較成熟,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內蒙古、山東、江西、四川等省區開展的32 項1∶5萬圖幅的地質填圖工作中,採用遙感技術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填圖的質量,而且節省了填圖的費用,每幅圖的實際費用僅占常規方法所需費用的三分之二;在承德地區採用 TM圖像進行1∶25萬比例尺的區域地質填圖工作中, 除建立的遙感地層單元符合1∶25 萬區域地質填圖單元技術要求外, 在地質構造和礦產研究方面也有更多的發現,並且大大地縮短了周期、節省了經費。這必將為我國在本世紀內實施並完成200萬平方公里1∶5萬區域地質填圖和全國范圍的l∶25萬區域地質填圖項目起到重要作用。
在地質礦產資源調查方面,遙感技術在我國已經從間接探測發展到了直接探測階段,如在新疆准葛爾利用細分紅外和多光譜掃描技術直接探測到了岩金礦的蝕變帶,取得了利用遙感技術直接尋找金礦的重大進展。我國還利用短波紅外成像光譜掃描儀在新疆進行了石油天然氣資源的遙感直接探測試驗。利用該遙感圖像數據通過信息增強和提取,捕捉到了油氣藏在地表的微滲漏所造成的烴異常,進而達到直接探測的目的。該項目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多次生產試驗中得到了證實。這些技術的成功應用為加快我國西部的開發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此外,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干涉測量雷達技術已經在三峽大壩等大型工程的環境監測和油氣區地面沉降等應用領域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
中國遙感技術應用展望
「九五」期間,中國國家科委已經把「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及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綜合應用研究」列為「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重中之重項目,至此遙感信息技術已連續四個五年計劃被列入國家優先項目,說明了國家對遙感事業的重視。可以預見,該項目的實施,可以有效地將這一高新技術廣泛地應用於國民經濟建設的各個方面,使其走上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 推動業務性遙感信息綜合服務體系的形成
「九五」期間遙感科技攻關的重點是在以農業資源為主體的資源與環境動態信息服務方面。屆時將建立一個國家級的宏觀信息服務體系,同時使對水旱災害為主的遙感監測與評估系統走向業務化運行。
(1)國家級基本資源與環境遙感動態信息服務體系的建立
我們將針對全國范圍內的基本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狀況,建立空間型信息系統,形成每年動態更新一次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向國家高層次部門提供以國家農業土地資源、城市化發展及其動態變化為主的數字圖件,其中包括1∶25萬全國分及分重點區域的土地資源及其生態環境背景圖件和數據;重點開發地帶和大城市周邊地區的1∶10萬圖件和相應的資料庫;每年一次1∶25萬比例尺的中國東部耕地與城鎮動態變化圖件和資料庫;較為完整的全國基本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背景資料庫;對國家資源熱點問題,如耕地動態變化、城市化等每年提供一次專題報告等。按計劃,1999年以前我們將建立網路型國家級信息服務體系,提供相應的資源環境信息及輔助決策信息,保證系統連續穩定地運行。
(2)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評估運行系統的完善
以水旱災害監測與評估為重點的運行性綜合監測與評估業務系統將於1999年建成並投入相關業務部門使用,使之具備定期發布全國旱情、隨時監測評估洪澇災害和重大自然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該系統具有以下功能:對突發性水災,在系統進入狀態後2天內提供受淹范圍、各類土地面積等信息, 一周之內提供包括受災人口、受淹房屋等信息的詳細報告;對重點地區,實施每天一報淹沒地區及面積的信息服務;在危機時刻,提供實時災害現場圖像顯示和注記;從1998年開始,每10天報一次全國的旱情數據,成災地區對農田乾旱狀況每5 天上報一次災情數據;對重大森林火災和地震等自然災害進行監測並及時提供相關信息,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 繼續趕超世界遙感科技前沿
在「九五」期間按照863計劃將加大向對地觀測系統建設的傾斜力度,除繼續強化支持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樣機的研製外,還要研製開發先進機載對地觀測系統。
目前海洋監測已經列入了863計劃,海洋資源的遙感監測已經得到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它是對地觀測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發展預警海洋災害、監測海洋環境所急需的高技術,為建立我國海洋立體監測系統提供技術支撐,提高海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障能力,加速與全球海洋觀測系統的接軌,力爭本世紀末在海洋自動觀測系統、水聲遙測和海洋遙感技術應用的主要方面達到90年代中期的國際先進水平。
「九五」期間我國還將支持如下四個方面的新技術研究:以高光譜解析度遙感為主的高解析度遙感信息對水稻的識別,小塊種植面積的測定以及農作物長勢監測技術研究;雷達遙感新技術在有雲天氣條件下對水稻和棉花的識別以及農業土地面積測算技術研究;新型遙感技術大數據量信息的快速處理、分析以及提取技術研究;以新型遙感信息為基礎的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融合處理技術以及基於遙感信息提取的地理信息系統快速生成、更新技術研究

㈥ 水土流失的概述

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是指「在水力、重力、風力等外營力作用下,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包括土地表層侵蝕和水土損失,亦稱水土損失。」--(《中國水利網路全書·第一卷》,《中國大網路全書·水利卷》,《水土保持學》王禮先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1981年科學出版社《簡明水利水電詞典》提出,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質、岩石受到水力、風力、重力和凍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種破壞和移動、堆積過程以及水本身的損失現象。這是廣義的水土流失。狹義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蝕現象。」
這與前面講的土壤侵蝕有點相似,所以人們常將「水土流失」與「土壤侵蝕」兩詞等同起來使用。
根據中國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k㎡ ,其中:水蝕面積:165萬k㎡ ,風蝕面積:191萬k㎡ ,在水蝕、風蝕面積中,水蝕風蝕交錯區水土流失面積26萬k㎡ 。
在165萬k㎡的水蝕面積中,輕度83萬k㎡ ,中度55萬k㎡ ,強度18萬k㎡ ,極強6萬k㎡ ,劇烈3萬k㎡ 。
在191萬k㎡風蝕面積中,輕度79萬k㎡ ,中度25萬k㎡ ,強度25萬k㎡ ,極強27萬k㎡ ,劇烈35萬k㎡ 。
凍融侵蝕面積125萬k㎡(是1990年的遙感調查數據),沒有統計在中國公布的水土流失面積當中。
1991年中國國務院頒布《水土保持法》,為中國第一部專業水保技術法規,為中國水保工作者長期無法律依靠劃上了句號。
2005年中國水利部在中國范圍內開展了為期一年的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科學考察。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水土流失面廣量大。據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成果,我國現有水土流失面積294.91萬平方公里。嚴重的水土流失,是我國生態惡化的集中反映,威脅國家生態安全、飲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糧食安全,制約山丘區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目前,全國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積已達到107萬平方公里,累計綜合治理小流域7萬多條,實施封育保護80多萬平方公里。1991年《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以來,全國累計有38萬個生產建設項目制定並實施了水土保持方案,防治水土流失面積超過15萬平方公里。
不過,水土保持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等一系列新要求還不能完全適應,與廣大人民群眾對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新期待還有一定差距,水土流失依然是我國當前面臨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

㈦ 中國第一次水土流失普查是什麼時候

全國水土流失普查已進行了兩次。第一次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利用人工逐級匯總,得到水土流失(水力侵蝕)面積為 153 萬平方公里。第二次是在 80 年代,這是我國第一次利用遙感信息源調查土壤侵蝕,查清當時全國土壤侵蝕面積 367 萬平方公里,每年土壤侵蝕總量達 50 億噸。

㈧ 中國發生水土流失的地方

中國水土流失嚴重,治理的速度趕不上破壞的速度。水土流失面積從解放初期的116萬平方千米增加到近年的150萬平方千米,每年流失量達50億噸以上,相當於全國的耕地上颳去1厘米厚的土層。其中氮、磷、鉀肥料元素的流失量相當於4000萬噸的化肥,等於全國的化肥施用量,相當於每公頃耕地沖走了375千克肥料。全國受水土流失的耕地約佔耕地總面積的1/3。水土流失涉及全國近1000個縣,主要分布在西北黃土高原、江南丘陵山地和北方土石山區。每年被輸入黃河的泥沙量達16億噸,居世界河流之冠。其下游400千米的長的河床,每年因大量泥沙的沉積,河底抬高10厘米,現在已成為河底高出周圍地面的一條「懸河」。長江流域的土壤流失也日趨嚴重。長江流域的1.8億公頃土地中的20%,即3600萬公頃土地發生了水土流失,每年流失表土達24億噸,其中5億噸被帶入東海。中國科學有早在1979年就發出了「長江會變成第二條黃河」的警告。

地處中國西北的黃土高原總面積64萬余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積45.4萬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黃土高原平均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量高達16億噸,造成黃河下游泥沙淤積、河床抬高、水資源緊缺,是困擾中國的生態「難題」。

㈨ 哪裡有水土流失

根據全國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km2 ,其中:水蝕面積:165萬km2 ,風蝕面積:191萬km2 ,在水蝕、風蝕面積中,水蝕風蝕交錯區水土流失面積26萬km2 。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和母親河,不僅傳承著幾千年的歷史文明,而且也養育著祖國8.7%的人口(據2000年資料統計)。然而,目前黃河的生態危機正在日益加劇,並面臨著土地荒漠化,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積增大,水污染嚴重,斷流加劇,生存環境惡化等諸多問題交織的嚴峻形勢,給流域人民乃至整個國家都發出了嚴重的警示。
近年來,每到春天,一場場鋪天蓋地的黃沙自甘肅河西走廊騰空而起,從西北到東南,幾乎席捲大半個中國。這個歷史上曾以「絲綢之路」聞名於世的「西部金腰帶」,如今,正在風沙的威脅下漸漸褪色,處處可見廢棄的村莊,撂荒的耕地,成片成片枯死的林木。成了沙逼人走,生態失衡的「難民區」。生態專家在考察河西走廊後認為,這里不僅是我國風沙東移南下的大通道,而且還是我國北方主要沙塵天氣的策源地之一。

㈩ 浙江省哪個地區水土流失最嚴重

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通知 浙政發[1999]141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麗水地區行政公署,省政府直屬各單位: 為全面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和《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有效地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減輕水旱災害,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我省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為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監督區和重點治理區。現將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監督區和重點治理區公布如下: 一、重點預防保護區 指目前水土流失較輕,林草覆蓋率較大,但存在潛在水土流失危險的區域。 (一)天目山千里崗山重點預防保護區。主要分布在:德清、餘杭、桐廬、建德縣(市)的西部,湖州市區的西南部,安吉、淳安縣的南部和東部,臨安市的中部和東北部,開化縣的東部,常山、衢縣的北部。土地總面積5860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1150平方公里。 (二)仙霞嶺洞宮山重點預防保護區。主要公布在:江山、龍游、衢縣、金華、青田縣(市)的南部,武義、遂昌縣的北部、西部和南部,景寧、雲和縣的西部,松陽縣的東北部和西南部,泰順、文成縣的北部,龍泉市,慶元縣。土地總面積10800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620平方公里。 上述地區要實施天然林保護,保護現有的植被和其他水土保持設施,防止亂砍濫伐,防止發生新的水土流失,同時要搞好局部地方嚴重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 二、重點監督區 指資源開發和基本建設活動比較集中和頻繁,損壞原地貌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危害後果較為嚴重的區域。 (一)浙北重點監督區。主要分布在:長興縣的東部和北部,湖州、杭州市區的西部,德清縣、餘杭市的中西部,富陽市的中部。土地總面積2870平方公里。 (二)浙東南沿海重點監督區。主要分布在:台州市區和蒼南、平陽、瑞安、樂清縣(市)的東部,三門縣的北部和西部,臨海市的中部,溫嶺市的西部,永嘉縣的南部,溫州市區。土地總面積5480平方公里。 上述地區要搞好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防止因生產活動和城市建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對所造成的水土流失與開發建設同步治理。同時,要採取有效措施,對原有的水土流失進行綜合治理。 三、重點治理區 指現有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對當地和下游造成比較嚴重水土流失危害的區域。 (一)錢塘江中上游重點治理區。主要分布在:開化、衢縣、桐廬縣的中部,淳安、縉雲縣的西北部,臨安、永康、磐安縣(市)的西部,富陽市的中西部,諸暨市的東南部,常山、龍游、蘭溪、金華、義烏、東陽縣(市)的大部,金華、衢州市區的北部。土地總面積15500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積4920平方公里。 (二)浙東丘陵山地重點治理區。主要分布在:紹興縣、上虞市的南部,仙居縣的北部,嵊州、新昌、天台縣(市)的大部。土地總面積5560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950平方公里。

滿意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浙江第六次水土流失遙感普查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醫院矛盾糾紛工作總結 瀏覽:351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