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意義
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歲月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與此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著許多問題,形勢嚴峻,不容樂觀。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並發布了加強遺產保護的通知。
Ⅱ 如何保護傳統文化
一、首先就是要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1、一是要審視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二是要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
3、三是要堅守住傳統文化的基本元素。
4、四是要建立傳承的保障機制。
二、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進行系統性的文化教育
既包括由國家組織的小學、中學、大學及以上的國民教育,也包含了具備基礎教育功能和高等教育功能的非行政教育。制定相關教育制度,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保障教育階段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三、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賦予傳統文化現代意義
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對傳統文化賦予現代的意義,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對傳統文化做出當代表述,為文化發展開辟出更大的空間。
只有調整適應當前時代的變化,推進傳統文化創新創造,才能使得優秀傳統文化始終與當代文明相互映襯,相互協調,成為新時代的新動力。
當代中國文化之間存在割裂現象,傳承與弘揚方式較為單一
1、全球經濟、文化交融發展,外來文化的影響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對我國傳統文化形成了強烈的沖擊。特別是在一些青少年群體中,存在盲目追求西方文化,鄙棄民族文化的現象。
2、二是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存在偏差。廣大群眾的文化敬畏感逐漸喪失,也導致了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集體退步,對傳統文化的珍視感日益減弱。
3、三是傳統文化沒有與當代文化有機結合。對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解讀不夠,使得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出現割裂現象。
4、傳承手段較為單一。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社會參與度不高,多是由政府實施的傳統文化「包辦傳承」。
Ⅲ 論述文化多樣性,保護的價值和意義
文化多樣性的意義:在全球化浪潮下,國際上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呼聲日益
高漲。回顧人類文明史,世界上各國家、各民族都是人類文明的創造者;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所擁有的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都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發展已經成為共識。
1.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和發展,有利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面對全球化浪潮,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傳承與變遷、創新與調適成為世界性的重大課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能夠體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演進的自覺水平。現代許多國家民族都大力保護民族文化,培養統一的民族文化意識、民族文化自豪感,以利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1.1 民族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紐帶。文化作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對國家經濟、政治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力和影響力。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質的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和獨特文化氣質。是該民族在發生和發展中所有物質的、精神的、社會的多層面的完整復合體;是其生存方式、思維方式、創造方式、信仰方式、感受方式、表達方式、道德習俗的歷史積淀和知識系統;代表了該民族的價值取向和潛意識中的社會心理趨向,鑄造了最核心的民族性格。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標志,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創造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寄託。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紐帶。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有利於進一步整合民族精神,強化國家、民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
1.2 民族文化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文化資源、人文環境和民族素質,是一個國家、社會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民族文化的繼承、保護、弘揚和利用,將成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豐富的經濟生長資源,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如果沒有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民族文化作為支撐,經濟和社會發展就沒有後續力量,就無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民族文化在未來的國家發展中又占據著重要地位,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構成要素;民族文化產業有巨大的經濟潛力,可持續地創造國內生產總值,增加社會財富;促進社會消費,拉動內需增長。所以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保護就不僅僅是一個文化問題。
1.3 民族文化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民族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之一,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象徵。文化在人類文明歷史發展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一個民族的文化體現了這個民族步入文明、發展文明的特殊路徑。對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能夠體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演進的自覺水平。
文化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民族、一個時期文化發展水平的標志,作為精神產品的生產能力的文化軟實力,對社會的精神面貌和社會發展發生起著深刻的影響。歷史也同樣告訴我們,能在國際斗爭中占據主動地位,縱橫馳騁的國家,歷來都是硬實力和軟實力兼具的國家。而現實經驗表明,在世界多極化和全球化的格局下,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
2.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和發展,有利於對抗文化霸權主義
在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憑借經濟、技術和綜合國力的優勢,加緊了對發展中國家從意識形態和經濟模式的全面輸出,從某種程度上講,全球秩序是西方的價值觀念、體制和規則的擴大和延伸,其中不可避免地帶有霸權主義和新殖民主義的色彩,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一體化是一種壓力,是對傳統民族特性的沖擊。面對西方經濟霸權、政治強權和強勢文化的刺激,民族國家出於維護本民族和國家利益的需要,本能地以民族主義來抵抗,特別是中、小國家由於受到自身實力所限,不能藉助某種國際機制來抗拒這種壓力,民族主義便成為唯一有力武器,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認為文化之間的競爭具有了戰略意義。
2.1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利用經濟、政治等綜合優勢在全球化進程中推進文化霸權。在冷戰結束以後和經濟全球化時代,關於全球政治的一個共同認可的假設是誰贏得文化,誰就將贏得世界。也就是說,誰的文化觀念、價值標准、行為方式在全球贏得更多人的認可,誰將成為國際規則的制定者。因此,推廣傳播各自的文化成為當代各個國家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不遺餘力的戰略目標。
2.2 全球化進程中,各國、各民族的自我意識普遍增強。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權利的分布。19世紀以西方殖民主義表現形式的西方權利和20世紀美國的霸權把西方文化推廣到當代世界的大部分地區。隨著現代化所帶來的非西方社會權利的日益增長,卻導致非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復興,那些本土的、植根於歷史的習俗、語言、信仰及體制正在自我伸張。 3.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和發展,有利於減弱民族沖突
伴隨著日益緊密的國際、族際交往,關注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是減弱文化民族主
義沖突的有效途徑。當今世界上很多不安定的因素都與人們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有關。由於認同所造成的異差而產生的民族、種族、文化上的歧視、紛爭與沖突比比皆是,其中很多國家及地區發生地緣沖突、宗教沖突、民族沖突等不安定因素大都可以從政治文化或政治亞文化的變異上找到原因。這些沖突往往或者是由權力觀念、宗教信仰、民族特質的狹隘利己性、排他性所引發的,或者是由於存在著對其他文化不平等的態度而導致的。正因為當今時代此起彼伏的國際地緣沖突和動亂事件中,常常顯現文化的動因、文化的矛盾,所以,人們認為當今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進入了「文化的時代」,而關注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則是減弱民族沖突的有效途徑。
每一種文化都是人類文明的成果,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特別的優長之處,人類社會或國家民族的發展都需要吸收全人類文明的成果。文化繁榮更需要寬容、兼容、包容。如果世界文化趨於一元化,人類文化繁榮就無從談起。因而,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保護文化多樣性,前提是認識與尊重文化多樣性。而尊重文化多樣性,就要尊重文化的獨立性、異質性和完整性。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文化能趨同,文化亦可立異。這既需要各民族在理性地看待自身的文化傳統的同時,也更需要理性地面對其它文明。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各國各民族必須要遵循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相互尊重,和諧共處,多樣並存,共同繁榮。
4.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和發展,有利於重新配置世界格局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期,文明之間的交往是間斷的,或者說規模有限。大約自公元1500年始,西方民族國家--英國、法國、西班牙、奧地利、德國和美國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擴張、征服、殖民,決定性地影響了所到之處的文明。冷戰時期,全球政治成為兩極化,一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團與一個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展開了競爭,這是一個無所不在的意識形態的、政治的、經濟的,甚至是軍事的競爭。但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蘇東」巨變,冷戰的國際體系成為歷史。
冷戰的結束,徹底改變了國際政治格局。亨廷頓指出,從此「人民之間最重要的區別不是意識形態的、政治的或經濟的,而是文化的區別」,人們認同於部落、種族、宗教、民族以及在最廣泛的層面上認同文明,這是因為:首先,冷戰的結束使民族主義超越了意識形態主宰國際秩序的局面,使一些民族國家擺脫了外國的掣肘獲得了完全獨立和主權,使其有可能走上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也使一些民族擺脫了異族的束縛走上了獨立建國和自主的發展
Ⅳ 政府怎樣保護文化研究成果
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比如個人專利,知識產權保護等等
Ⅳ 為什麼要保護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保護包括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與此同時,也應清醒地
國家文物局:文化遺產人人保護 保護成果人人共享 看到,當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著許多問題,形勢嚴峻,不容樂觀.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並發布了加強遺產保護的通知.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
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文化遺產保護-緊迫性
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書籍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收到嚴重威脅.不少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古建築、古遺址及風景名勝區整體風貌遭到破壞.文物非法交易、盜竊和盜掘古遺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違法犯罪活動在一些地區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貴文物流失境外.由於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許多重要文化遺產消亡或失傳.在文化遺存相對豐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由於人們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遷,民族或區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刻不容緩.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從對國家和歷史負責的高度,從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Ⅵ 文物保護的重要性
保護文物,人人有責
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是金錢買不到的。經過多少年的風風雨雨和戰亂,流傳至今的文物相對來說已經不多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留傳於世的文物會越來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貴,我們也應該愛護文物。
文物是指具體的物質遺存。文物有這樣兩個基本特徵,一是由人類創造,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二是成為歷史的遺存,不可能再重新創造的。 按照國際上的一般慣例,文物是指一百年以前製作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遺存。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 各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盡管有文獻記載的描述,但是因為缺乏具體的形象,人們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歷史特徵。只有文物,才能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藝術形式生動地展示出來。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 各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盡管有文獻記載的描述,但是因為缺乏具體的形象,人們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歷史特徵。只有文物,才能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藝術形式生動地展示出來。
通過對文物的鑒賞,不僅可以體味文物本身的藝術價值,還可以聯想到文物製作者生活的歷史時期的文化風貌和時代精神。魯迅有一篇《看鏡有感》,寫到自己在鑒賞古鏡時的感想,其中「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漢唐雖然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等認識,都體現出十分透徹的歷史眼光。他由一件文物而涉及歷史,涉及時代風格的變遷,涉及近代化,涉及國民性,進行了十分深刻的文化分析。不過,他說「海馬葡萄鏡」是「漢代的鏡子」,卻是一種誤會。現在考古學者已經明確知道,這種鏡是唐代製作。「海馬葡萄鏡」又稱「海獸葡萄鏡」,也有「禽獸葡萄鏡」、「天馬葡萄鏡」和「瑞獸葡萄鏡」等稱呼。
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成為人們自立和進取的精神支柱。文物體現了不同國家和民族長期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傾向、意識風格、生活習俗等。因此,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文物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象徵。另外,文物又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也就是說,文物不僅是各個國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也是全人類的共同的文化財富。 現代社會工業化、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人為的和自然的破壞和損壞文物的因素顯著增長,文物保護成為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4年6月發起了歷時6個月的保護文物古跡的國際運動,要求各成員國充實和改進保護文物的技術和法制措施,同時要求各成員國加強文物保護的宣傳,使文物的價值觀念家喻戶曉。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8年11月,第20屆會議又通過了《關於保護可移動文化財產的建議》。
中國原本就有保護文物的傳統。秦始皇曾經派千人打撈沉沒在泗水的周鼎。漢武帝得到出土的銅鼎,將年號改為「元鼎」。據《宋書?五行志》記載,西晉的武庫中收藏有孔子穿過的鞋子和漢高帝斬白蛇劍。 《呂氏春秋?節喪》中寫道,對於盜墓行為,要「以嚴威重罪禁之」。《淮南子?論》說,當時法律有「發墓者誅」的條文。唐代法律包括制裁盜墓行為的內容,《唐律疏議》卷一九有關於對「發冢」者處以刑罰的明確規定。 明代法律還規定,不論是國有土地還是私有土地,凡地下發掘得到的古物,限期上繳國家,否則予以懲處。
不管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文物都是十分珍貴的,我們應該保護文物,保護中華上下五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
Ⅶ 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已經得到空前的重視,比如( ).( ).( )等。
比如我國的武夷山、泰山、黃山、九寨溝、武陵源等已被害人列為世界自然遺產。按照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將依靠國際間的協助得以保護,以便永遠傳遞下去。
Ⅷ 非物質文化遺產幫他名錄和代表傳承人保護體系不斷完善,保護水平不斷提高,成效更加顯著怎麼翻譯
Protection for the U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ists and heritage representatives had been continually improved, and its protection level had been continually enhanced. All of them had been made a more noticable effect. 不擅長中譯抄英, 大概意思應該沒問題,句子比較拖沓。
Ⅸ 近年來我國文化成就
1,改革釋放活力 文化產業勢頭強勁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實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等文件,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文化產業增速始終高於GDP增速,保持強勁發展勢頭。
據統計,截至去年12月底,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數量達297.65萬戶,注冊資本14.29萬億元;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數從2012年的3.6萬家發展到2016年的5萬家,實現營業收入80314億元。
正在深圳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一批龍頭企業、數字文化創意精品和「文化+」「互聯網+」新業態集中亮相,文化與科技、互聯網、金融、商業、旅遊、體育、時尚等產業融合發展成果及新型文化產品不斷涌現。
2,立足文化自信 「走出去」步伐加快
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於民族文化自信,搭載文化產業發展快車,我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國際傳播能力實現了大幅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2016年,全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885.2億美元,其中出口786.6億美元;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直接投資39.2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18.6倍;國際版權輸出不斷增加,圖書版權貿易逆差逐步縮小。
在歷屆文博會上,中華文化漸受外商青睞。以深圳文博會為例,2016年實現出口交易額176.972億元,同比增長7.35%。正在舉行的2017年文博會,吸引了40個國家的117家海外機構參展,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等99個國家和地區約2萬名海外客商前來參會,展會的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3,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由娛樂市場、演出市場、音像市場、電影市場、網路文化市場、藝術品市場等組成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以綜合行政執法、社會監督、
行業自律、技術監控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市場監管體系初步建立,文化市場法規不斷完善。近幾年,全國文化產業增長速度在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6—8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
4,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進步,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逐漸拓寬,以《文物保護法》和《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規章為基礎,保護體系日臻完善,國家自2006年起設立「文化遺產日」。
普查建檔工作深入開展,中國民族民間10部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工作收集資料多達100億字,第三次文物普查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40多萬處。
5,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根據中央提出的改革目標和任務,改革不斷深入。一批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完成轉企改制,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40個省級、147個地市級、
240個縣級演出公司、展覽公司、電影公司、音像公司、影劇院等文化單位完成改制。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內部改革不斷深化,國有院團改革步伐日益加快。
Ⅹ 關於文化保護行動的作文800字
在海灣戰爭中,美國每個官兵都在讀中國的《孫子兵法》。或許,有人疑惑,一個科技如此強大的軍隊,為何需要《孫子兵法》呢?其實不然,這正體現了《孫子兵法》的價值。美國人接受了《孫子兵法》的價值,並懂得引進和運用,而作為中國人自己是否更應該去了解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接受古人的熏陶,傳承中國的優秀文化呢?
唐朝時期的中國可以稱得上是歷史的鼎盛時期,其中重要的便是中西文化的交流。而清朝時期中國閉關自守,使中國與西方先進社會的差距越來越大,並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令中國人引以為榮的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和火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是用來測風水和做鞭炮、爆竹;而西方人卻用指南針確定航向周遊世界甚至侵略中國,用火葯做炮彈、子彈擊垮清朝政府自認為堅不可破的城牆,並盜取中國珍貴文化遺產。於是,變出現了現在,圓明園獸首在海外拍賣的事件。因此,對本國文化過分自信是不可取的。一個小偷,竟然可以這樣公開拍賣他曾犯下的罪行,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現代的青年人對本國的傳統文化抱以鄙視的態度,很多人對外來文化盲目推崇,熱衷於美國大片,盲目追趕時髦,追求外國名牌,總認為外國的東西才是好的。也許外國的一些東西確實好,一些科技確實比我們先進,如果是好的東西,我們就應該學習,而不是盲目的追崇。俞敏洪說:「你是一隻豬,不要因為貼了一隻時髦的標簽就以為自己不是豬了」。因此,盲目的推崇外國文化也是不可取的。很多年輕人痴迷於日劇.韓劇,而韓國卻將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申請成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連小學生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中國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難道說,以後我們吃粽子的時候,要告訴我們的後代,這是韓國的節日嗎?
中國的文化深邃而精深,源遠而流長。儒、道、墨、法、兵……雖然立場不同,卻不曾相互詆毀和排斥,每個學派各抒己見。《詩經》對美好愛情的嚮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待人處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的文化對世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從鄭和七次下西洋到現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想要孤立的存在於這個世界,這將是不可能實現的。
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者,有義務好好繼承和發揚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於那些並未了解的文化,應丟棄戒備之心,嘗試接納和吸收其中的精華,將中國文化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子孫享受祖先留給他們的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