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柴窯最新研究成果

柴窯最新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22 02:36:25

❶ 歷史上真的有柴窯么現在有實物發現么

歷史上事實存在五代後周〈柴世宗〉燒制的柴窯,否則古文獻就不會詳細記載五代後周柴窯的特徵了。其實後周〈柴世宗〉燒制的柴窯,的確有超越時代的絕品,後周柴窯有獨特的(四如)特徵,「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除此之外還有更神奇的兩個特徵,釉面滋潤有細眉,底足粗黃土。朋友,如果你的瓷器都符合以上特徵的,再加上你的瓷器如果是宋早期或五代瓷器,基本上可以判斷符合五代後周柴世宗燒制的柴窯。

❷ 柴瓷論最權威的,專家認可的研究成果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古代文獻是怎麼記載柴瓷的吧。明代洪武時曹昭的《格古要論·古窯器論》中記載:「柴窯器,出北地河南鄭州。世傳周世宗柴氏時所燒者,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清梁同書的《古窯器考》中記載:「柴窯,後周柴世宗所燒,以其姓柴故名。後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鄭州,其地本宜於陶也。宋政和,官窯亦起於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轄之州。柴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有細紋。相傳當日請瓷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足多粗黃土,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

❸ 誰是鑒賞柴窯瓷器的權威

所以現在的任何專家、藏家、學者、商家及陶瓷研究單位對柴窯瓷器的鑒賞都處在一個起跑線上。世界上任何行業都像體育運動員一樣有技藝競爭突顯岀他的能力而超越別人,我們在認識、研究柴窯瓷器及鑒賞它的特徵也同樣是這個道理。 就目前世界的人們關心重視研究柴窯瓷器的人眾多,人們在一個起跑線上就看誰對柴窯瓷器的認識和研究跑到最前面,並對柴窯瓷器的時代特徵揭示最真實最科學最有鐵證來證實它就是柴窯瓷器真品,誰有實物特徵為依據誰就對柴窯瓷器就具有話語權,誰能達到這些條件誰就是鑒賞柴窯瓷器的權威!筆者既是收藏界的運動員又是裁判員,要對鑒賞柴窯瓷器權威的人制定考核標准,要成為鑒賞柴窯瓷器權威的人起碼要認識以下方面的特徵:1. 首先你要正確認識理解柴窯瓷器實物上的時代特徵,柴窯不是單一的「天青色」釉,它是多色彩釉,釉質是以礦物顏料和少量的石灰鹼混合釉質,從釉面氣泡形成的稀疏和明亮且大的特點證實了釉中有少量的石灰鹼成分。因石灰鹼成分少而致氣泡層較薄,在上千年的釉質老化過程中首先突顯了氣泡的死亡和氣泡層的破開特徵。這種氣泡的死亡和破開現象證實了柴窯瓷器實物存在不可逾越的時代特徵和時空特徵。柴窯瓷器多是礦物顏料為釉,器物胎釉在強光下不透光或微透光,這是柴窯瓷器的時代特徵之一。2. 柴窯瓷器的製造工藝是失蠟法,因此胎體形成「薄如紙」,胎質是單一的瓷石原料在高溫燒制岀「聲如磐」的特點,胎坯面有蠟油浸跡致使釉質折射光強因此釉面有「明如鏡」的視覺感,因釉質色彩如天空中的彩虹明代人們總結釉質為「青如天」。由於瓷坯是蠟模形成的原因,在高倍鏡下釉下有蠟質渣的微細顆粒,胎面有油浸痕跡,在露胎的圈足處能依稀見到經燒制過的黃色油跡。3. 柴窯瓷器的紋飾工藝繁雜,器表有模印紋飾、釉下彩紋飾、釉里紅紋飾(它不是唐代和元代用銅紅料為呈色劑,而是用礦物顏料作呈色劑,圖案的紅色淡雅穩定,色彩突顯自然,如人物衣服的紅色和魚紋的紅色均體現古代服裝的古樸和寫實性)。釉上金粉繪畫工藝、鑲嵌寶石工藝等等。4. 柴窯瓷器的繪畫技法有幾種:傳承唐代畫家周昉的「撲蝶畫」技法、綺羅人物畫技法、五代首創的卷雲皴技法及勾勒法等等。5. 柴窯瓷器的款識多為篆體的「柴」「官」「柴世宗」等款,均以長方形彩料框顯釉色字的印刷式款識。6. 柴窯瓷器曾被明代永樂朝皇宮收藏為六大名窯之首的瓷器,宣徳朝在柴窯瓷器上雕刻有宣徳年號和銘文、紋飾等圖案,這種柴窯實物證實了明代大臣呂震記載的真實性,凡有明代皇家雕刻的銘文、紋飾圖案、年號、鑲嵌寶石的柴窯瓷器應作為柴窯標器。7. 我們根椐柴窯瓷器實物的具體特徵,對柴窯的認識和研究突破了一些舊的觀點而產生了一些新的觀點:宋以前器無款識的觀點;柴窯只是「天青色」的觀點;柴窯不存在的觀點;柴窯只是釉薄如紙的觀點;柴窯是粗黃土足的觀點;柴窯岀北地等等舊觀點。新的觀點是:柴窯釉色為多彩色;柴窯胎質為單一的瓷石原料;柴窯是蠟模製瓷坯;柴窯釉質為礦物質原料;柴窯胎釉不透光;柴窯釉中有稀疏的氣泡;柴窯釉中有死亡氣泡和氣泡破開現象;柴窯紋飾有印模、釉下彩、釉里紅、釉上金彩、寶石鑲嵌等工藝;柴窯的繪畫技法有「撲蝶畫」、「綺羅人物畫」、「卷雲皴」、「勾勒法」;柴窯瓷器的窯址應該是景德鎮窯(五代時稱昌南窯)。柴窯瓷器的胎質是景德鎮附近的優質瓷石;柴窯瓷器被歷代皇家壟斷收藏;柴窯瓷器被明代永宣朝確定為六大名窯之首;柴窯瓷器的四大特徵是明代學者總結的;宋代官方沒有仿製柴窯,只是民窯以旋車拉坯仿製無柴窯款識特徵的柴窯並多為藍綠釉色。8. 筆者歡迎收藏研究柴窯瓷器的人們在學術研究學術討論問題上,對本人收藏的柴窯實物和理觀點能拿岀更具有鐵證的柴窯實物與理觀點來推翻我的「假國寶」「偽理論」「偽國寶幫」「偽藏家」。包括北宋「易定」瓷器、南宋章生一哥窯瓷器、隋代青花瓷器。這些中國陶瓷瑰寶不因找不到它們的窯址就否定它而認為是贗品和現仿,這是對陶瓷精品極不負責任的瞎話!也是最沒有水平的專家、藏家、學者!

❹ 五代陶瓷史理清,柴窯的浮出水面還將有待時日。

轉帖於某位藏家的部分觀點

「麻沙本」和版本目錄學
麻沙是個地名,位於福建北部建陽地區。當地盛產榕樹,起木質松軟,適宜雕版刻印,故宋代開始盛行印書業,但因質量粗糙,常出現脫文錯字,誤人子弟,逐漸失去了市場信譽。「麻沙本」遂成為一個錯版書刊、誤人子弟的典故。
研究古陶瓷,如果對版本目錄學缺乏了解,很容易犯「麻沙本」的錯誤。最近有人撰述文章,論及柴窯與耀州窯的關系,即是一個典型範例。
最早提到柴窯產地的文獻是《格古要論》一書,該書作者為曹昭,成書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但洪武刻本今已無存,該書傳到景泰七年(1456年)時,即已殘缺。王佐根據當時的老個版本進行增補,修訂《格古要論》,歷時4載,只天順三年(1459年)完成,刊刻於世,易名《新增格古要論》,共13卷。王佐修訂《格古要論》時,距曹昭成書時間僅68年,而且有傳世版本為據,王佐的修訂工作做得十分認真,脫文漏字的地方均已補齊,不能補的和沒有確切把握的,也都註明了「原文缺」。而王佐新增訂的內容,也都註明了「後增」、「新增」。可以認為王佐的書完全保留了曹昭《格古要論》的原貌。《新增格古要論》柴窯條目註明:「出北地河南鄭州」,且沒有「後增」、「新增」字樣,說明該條目就是曹照原書所載。
而現存最早的《格古要論》刻本是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的《夷門廣牘》本,據曹昭原刻本已有209年,據王佐修訂時也有141年,且該本校刻不精,偽誤較多,屬於「麻沙本」一類的劣質書刊,只能用於校勘參考,不能用於引經據典的學術研究。在這個刻本中記述柴窯條目時,僅對其產地記述了「出北地」三個字。而論述柴窯與耀州窯關系的人,引文都是出自《夷門廣牘》本的這個「麻沙本」,卻對於校刻精良的增訂本視而不見。根據目前存世的各種版本來比較,僅人用《格古要論》一書,只能以王佐的增訂本為據。
筆者並非寫論文論述柴窯問題,僅是提出做學問應該具備版本目錄學的基礎常識,少走彎路,否則就要出「麻沙本」的笑話,會貽笑大方的。順便提醒一下,研究柴窯問題,另有兩本書也是不能引用的,一是《宣德鼎彝譜》,二是《宣德彝器圖譜》,這兩本書不但是「麻沙本」,而且是明末或清初人精心編撰的偽書。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認真讀讀原書,便會知其偽在何處了。
再論「麻沙本」和版本目錄學
《「麻沙本」與版本目錄學》一文發表後,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說談到柴窯產地的最早文獻是《格古要論》,某某專家不是引經據典地講到,歐陽修《歸田集》就論述過柴窯嗎?
我原想從側面提醒諸多研究者,少走些彎路,不想出任何人的丑,但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如果不去糾正,勢必會引起諸多誤會。
閑談《歸田集》一書。故宮圖書館藏書夠豐富的了,但平裝書中未見有《歸田集》,僅在線裝古籍中發現清人喬萊所著的一本《歸田集》,發行量很少,且未見刊刻年代,書面有紅色印章「江蘇省長送」字樣。如果有人能發現歐陽修的《歸田集》,肯定是一個特大重要的發現。歐陽修著述頗豐,在他的著述中僅有一本《歸田錄》,而無《歸田集》,這在文史界是盡人皆知的常識,如果我沒猜錯,可能使編輯同志或排字同志將「錄」字誤排為「集」字。歐陽修《歸田錄》一書僅有15000多字,共繼續是115條,中華書局在1981年出版過校對注釋本,李偉國同志點校相當認真,在這個點校中精良的版本中,我們找不到歐陽緒論及瓷器的一句話。我不知引經據典著引自何書,只好照抄其所謂的論述柴窯的文獻如下:「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著,以金飾為器。北宋汝窯頗彷彿之,當時設窯汝州,民間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誰見柴窯色,天晴與果實。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
稍有些文學史常識和陶瓷史常識的人,都會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偽處。第一,歐陽修《歸田錄》一書著於1071年,歐公時年65歲,第二年便去世了。汝窯的設置是在1086年宋哲宗登基以後的事情,歐陽修不可能見過汝官窯瓷器。第二,像文中那樣的詩的水平,如果是出自歐陽修之手,恐怕他也不會被後人評為著名的文學家了。第三,歐陽修不是預言家,怎麼會知道宋朝會分為北宋和南宋呢,故於1072年歐陽修身值北宋中朝,如果他沒在南宋時復活,怎麼會說出「北宋汝窯」之語呢?總之這段文字漏洞百出,只能出於明中朝以後的某個「麻沙本」。不過也有可能使我孤陋寡聞,讀書不精,如果真是那樣,希望前輩和智者指出我我的錯誤,也讓我少走一些彎路。
三論麻沙本和版本目錄學
《再論麻沙本和版本目錄學》一文發表後,有人問我:「即使別人引錯了文獻,可是你又憑什麼斷言那首關於汝窯和柴窯的詩不可能出自歐陽修之手呢?」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現在流行對文物的真贗對比,幾乎每期的收藏雜志上都刊有相關的文章,從造型、紋飾、畫風、工藝特徵上,掌握真品的特徵,找出贗品的敗筆,從而斷其真偽。這也是科學,其要領是掌握真品的特徵,總結其規律。文學也有辨偽之說,且早已流行於文壇,其要領也是掌握真品特徵,總結其規律,如果你多讀讀歐陽修的詩文,肯定也能熟悉他的藝術風格,再去辨偽應該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把歐陽修的詩比作官窯精品水平,則那首關於汝窯和柴窯的詩只能算普通的民窯水平,二者差距太大,一望便知。當然,詳細論證每一個細節,恐怕也要寫上數千甚至上萬字的論文,故在此不再贅筆。但是有一點應該指出,歐陽修治學精神十分嚴謹,流行至今的寫作掌故中,如果輯錄出書,他似乎是最多的,最起碼也是最多者之一。到了晚年他仍然在一絲不苟地校對自己寫過的詩文,連他的夫人都感到有些厭煩了,指責他說:「你這么大年紀了,何必還要這樣自討苦吃呢?找個人幫忙抄一抄就行了。你又不是小學生,難道還怕先生來責備你嗎?」歐陽修答道:「我哪裡是怕先生生氣,二是怕後生笑啊!我不把他抄清楚,難道還要子孫們去考辨不成?」歐陽修留下的「怕後生笑」的這段佳話,實在最耐人尋味。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沒想到千年之後居然因一個麻沙本,一生治學嚴謹的大文學家,卻被莫名其妙地推上了汝窯和柴窯的論爭之中。歐陽修在天有靈,恐怕也會哭笑不得。
在陶瓷史的研究中,引用文獻務必要核對原文,找到原始之處,才能做到言之有據,圖省事是做不了大學問的,投機取巧找快捷方式,也難攀上頂峰。不怕前任笑,難道還不「怕後生笑」嗎?

❺ 當代柴窯瓷器

柴窯,據記載創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初年(954年)河南鄭州(一說開封),本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御窯,所以從北宋開始稱為柴窯。但是至今未發現實物及窯址,故不在當代公認的宋代五大名窯(鈞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之列。
第一種解釋所講的不是我們目前所說的柴窯,我們目前所說的柴窯就是指用木柴燒的窯來燒制瓷器
二、柴窯的特色
1.燒窯的燃料-松木,松木燃料對陶瓷有滋潤作用
「景德鎮柴窯」是景德鎮獨有的一種窯爐。這種窯體燒爐過程中形成的窯內氣體氛圍非常適合景德鎮當地的瓷胎原料,能燒制出白里微泛青的瓷胎效果,使景德鎮陶瓷具有白如玉的獨特地方風格。
陶瓷是土與火的完美結合,用柴窯燒瓷與氣窯、電窯造瓷,就像我們用水汽蒸饅頭與用微波爐蒸饅頭的區別一樣,一個松軟可口,一個則硬邦邦。柴窯燒瓷傳統上一直採用松木,松木富含松脂,在燃燒過程中揮發出來的松脂對陶瓷有滋潤作用;其燒制原理是通過不斷添加柴火讓溫度慢慢上升,使窯中的器皿慢慢受熱,加上爐內的水汽與瓷器釉料的有機結合,使燒出來的瓷器釉面含蓄、滋潤。
2.柴窯燒制風險大成本高
窯爐內前端的溫度偏高,後端偏低,中間溫度最為適中,因此同一爐燒出來的瓷器質量有很大差異。柴窯的火候與溫度依賴人工來控制,把樁師傅常常是吐一口口水到火眼裡,通過口水的蒸發快慢來判斷何時添柴、何時減火。
由於全憑經驗,稍有疏忽就會出現「塌窯」意外,經濟損失動輒以數10萬元計算。所以,使用柴窯是一種高成本、高風險的燒瓷方法,沒有過人的工藝、雄厚的資金不敢輕易嘗試。因此,從上世紀末開始,景德鎮的陶瓷燒造全部改用溫度容易掌控、成本低的氣窯、電窯,真正還開窯的柴窯已經非常罕見。
3. 柴窯燒成的陶瓷藝術品與一般的電窯,瓦斯窯最大的差別在於木材燃燒所產生的灰燼和火焰宜接竄入窯內,在坯體上產生自然落灰的現象,經長時間的高溫融合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澤溫暖,層次豐富,質地粗獷有力,與一般華麗光亮的釉不同;不會重復且很難預期它燒窯的成果,若是橫焰式窯,則具有方向性。因此燒成的陶瓷產品有受火面與背火面的陰陽變化與火焰痕跡。它散發一種質朴,渾厚,古拙的美感,正是柴燒陶藝家為它著迷而投入龐大心力去追求的原因所在。
目前景德鎮仍在正常生產的柴窯只有國粹寶瓷林千年官窯基地,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位掌握高仿工藝的瓷藝大師,他們在仿燒明清時期的精品古瓷時沿用了傳統柴窯燒制,以此達到原汁原味還原老瓷胎面、釉面的韻味。這種「柴窯」古瓷高仿品無論從造型、瓷胎、釉料成分、畫工到風格均價值和古瓷十分接近,具有較高的藝術與收藏價值。

❻ 誰知道柴窯長什麼樣大神們幫幫忙

產生於五代時期的柴窯,因無法發現窯址,至今尚不得見其實物,又加之缺乏確證的史料,致使這一國之重器無法定性和對之做出可靠的結論,也一直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大懸案。本文將從史料分析入手,結合與之相關的歷史問題的考證,提出個人對柴窯瓷器的看法。 一、 文獻記載,柴窯器應是青瓷 有關柴窯的記述,盡管是在明代開始的,但有關文獻並不少見。明代早期有《格古要論》、《宣德鼎彝譜》,明中期以後至清代主要有《玉芝堂談薈》、《遵生八箋》、《清秘藏》、《事物紺珠》、《筠軒清BI錄》、《五雜俎》、《博物要鑒》、《長物志》、《調燮類編》、《相祖筆記》、《七頌堂小錄》、《陶說》、《文房肆考》、《景德鎮陶錄》等。 上述文獻,有的記述:「柴窯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有的則說:「古窯器以柴、汝為重」,有的則曰:「今之論瓷者,必曰柴汝官哥定」。可以說,自明代以來,凡論及古陶瓷的文獻,大都對柴窯有記述。一種古陶器,有如此多的文獻作為重品論及,尚屬僅見,我們對此沒有理由不引起極大的重視。 有關柴窯的記述,最早而又最為詳備的見於明早期曹昭的《格古要論》。需要說明的是《格古要論》有兩種版本,兩書記述略有不同,一是天順本,一是四庫全書本,今據前者。《格古要論》詳細記述道:「柴窯出北地河南鄭州,世傳周世宗柴氏時所燒造,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這里曹昭關於柴窯的產地、名稱、由來以及主要特徵的記述,是清楚且又詳備的。稍後的《宣德鼎彝譜》列出古窯器二十九種,柴窯則列為諸窯之首。我們從上述文獻可以清楚地看出:柴窯是一種青瓷,而且因其質量高,所以被排在汝、官、哥、鈞、諸窯之首。 成書於明中晚期的徐慶秋《玉芝堂談薈》則說:「陶器柴窯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與金壁同價。蓋色既鮮碧,而質復瑩薄,可以裝飾玩具,而成器者不復見矣」。徐慶秋還認為柴窯器類越窯秘色瓷。隨後,因為實物不見了,出現了柴窯究竟是厚瓷還是薄瓷的異議。稍晚於徐慶秋的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則雲:「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然余未之見,且論制不一。有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薄瓷也?而曹明仲曰,柴窯足多粗黃土,何相懸也!」在這里,高濂直接提出質疑,並感嘆這兩種說法未免太懸殊了。此後,有關柴窯的說法愈加復雜,愈加令人非解,薄瓷也罷,厚瓷也罷,然而,關於柴窯是青瓷的記述卻始終屬定論無疑! 從以上引證可以看出,明早期有關柴窯的記述本來是清楚的:柴窯是一種天青色、有紋片、釉質滋潤細膩、足多是粗黃土的瓷器。到了明中晚期,因為柴窯瓷器失傳,才出現了關於柴窯器究竟是薄瓷還是厚瓷的異議,弄得這一問題撲朔迷離,令後人不知所雲。但是,我們不應忽視一個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問題,即:凡是論述柴窯的文獻,都無一例外地說明柴窯是一種青瓷,在這一點上從無任何矛盾或疑點:「天青色」、「青如天」、「雨過天青」、「蓋色既鮮碧」,都是指的青瓷。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只要認清這一點,我們就會為昭示柴窯之迷邁出可靠的一步。 二、柴窯不可能是白瓷 要弄清柴窯的真實面目,我們也離不開對唐代至五代時期我國的陶瓷狀況的了解與分析。 陶瓷界一般認為是從北齊時起,白瓷開始出現,白瓷的出現,打破了古代中國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到了隨唐時期,尤其是唐代,是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顛峰時期,交通運輸、商業貿易空前繁榮,瓷器市場由國內擴大到海外。對於這一時期,人們通常用「南青北白」來概括唐代的瓷業特點,並以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分別作為其典型的代表。當然,這只是一個輪廓性的提法,因為除青瓷、白瓷之外,唐代還燒造了黃瓷、黑瓷、花瓷、紋胎瓷、較釉瓷等等。五代時起,瓷業生產出現了名窯林立的局面,但「南青北白」仍居其首的情況並沒有改變。這樣,問題也很清楚,柴窯的產地暫且不論,其或者是青瓷,或者是白瓷,二者必居其一,別無選擇。 我們先來看白瓷的情況。唐李肇的《國史補》曾經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然而,到五代時,蜚聲唐代的邢窯卻已衰落。但是,白瓷的生產並沒有因此衰落,反而呈現出名窯林立的狀況。這一時期,河南鞏縣窯、鶴壁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交城窯、渾源窯、平定窯,都燒制白瓷;此時的景德鎮窯尚蓄勢待發,而河北曲陽定窯取代了邢窯,代表了這一時期白瓷的最高水平。 從白瓷與青瓷的燒制水平來看,白瓷還是遜色的。唐代成書、經後人增補修改的《茶經》對當時的各大名窯作評述說:「越州上,鼎州次,婺(WU)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或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從中國陶瓷史的情況來看也是如此,自從北齊時白瓷出現以來,稱雄於瓷業的仍是青瓷,直到元代,白瓷才呈現獨占熬頭的局面,明代時起,才形成一統天下的局面。有的日本學者曾提出柴窯很有可能是清白瓷的看法,這是不能成立的。五代時期,清白瓷的燒制水平與越窯相比就相去甚遠,莫說是與「諸窯之冠」的柴窯相比了。而且,上述所列白瓷諸窯的器物無論無何,均與有關柴窯的記述不符,包括杜甫描述過的大邑白瓷在內,均屬風馬牛不相及。 柴窯既然不屬於白瓷,那就只能是青瓷,它決不可能有另外的答案。 三、柴窯是河南青瓷 柴窯是一種青瓷,這是沒有疑問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獨步一時的越窯,五代時期發展到了一個全盛時期,但同時也跌入衰落的門檻。根據文獻記載,錢越國有向柴榮進貢瓷的記載,但無進貢柴窯的記述。而此時的龍泉窯還處於起步階段。越窯與龍泉窯青瓷顯然都與柴窯毫無干係。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地區,不僅在白瓷的燒制方面,青瓷業更是異軍突起,上述產白瓷的北方諸窯,青瓷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尤其是耀州窯,更是後來者居上,成為這一時期的佼佼者。 這里特別值得重視的是河南一地陶瓷業的迅猛發展。早在唐代,河南就以陶瓷業發達而文明遐邇,受到朝廷的青睞。所以,成書於清乾隆年間卻頗具考據之風我國第一部古陶瓷專著《陶說》就記述說:「後周都汴京,唐屬河南道。考《唐書-地理志》,河南道貢瓷石之器,是其地本宜於陶也。宋政和,官窯亦起於汴,汝亦河南道所轄之州,柴窯當其在其內。」可見,柴容定都汴京,對河南一帶的陶瓷業更是起了促進作用。除上列鶴壁窯、鄧州窯都燒造青瓷外,我們更應重視的是鈞窯的發展。至遲在五代時期,鈞窯就已成功地燒制出行雲流水般的窯變釉。這無疑也對與之相距不遠的柴窯起了促進作用。在目前,我們雖然在鄭州一帶尚未發現古代的窯址,但曹昭關於柴窯出北地鄭州的說法,恐怕是出處有據的。 青瓷在南北方,包括在河南一帶能得到迅速發展,與古人尚青這一世俗有直接關系,所以藍浦轉引《爰日堂抄》就說:「自古陶重青品,晉曰縹瓷,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過天青,吳越曰秘色,其後宋瓷雖具諸色,而汝瓷在宋燒者淡青色,官窯、哥窯以粉青為上,東窯、龍泉窯其色皆青,至明而秘色始絕」。因此,朱琰在記述柴窯的情形時說:「後周柴窯,柴世宗時所燒者,故曰柴窯。相傳當日請瓷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據此,陳萬里先生在《青瓷燒造的開始及其發展》一文中就正確指出:「據說當時有人問周世宗關於瓷器色釉的要求,周世宗說他需要的是『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這是一種很美麗的釉色,『雨過天青』四個字,可以代表一種青釉的特點」。 根據對史料所作的分析,包括對五代以前的陶瓷的出土物及傳世品的研究成果來看,我們完全有理由斷定,柴窯是一種青瓷,而且其質量在包括「秘色瓷」在內的越窯青瓷之上,代表了五代時期青瓷燒制的最高水平,為「諸腰之冠」。青瓷是唐、五代及至兩宋時期的「帝玉瓷」,這決不是邏輯上的推論,而是一個不爭的史實。古人不僅尚青,還尚重,《肆考》雲:「故有古取沉重之說」。所以,柴窯不可能是薄瓷。 柴榮在位不足六年,英年早逝,即為趙宋王朝所取代,時隔一百多年後,河南又燒制出聞名天下的汝瓷。古人在論及古代陶瓷的情況時,往往將五代的柴窯與宋代的官汝瓷並稱,這就是古文獻中常說的「古窯以柴汝為最重」。這清楚的說明了,柴窯的性質與汝窯是十分接近的。 四、非鈞非汝的柴窯器 如果只是對柴窯做出定性的分析,而無量化作為例證,那麼,其論點恐怕不足以成立。我在上文中詳細引用了曹昭關於柴窯的論述。曹氏治學嚴謹,《格古要論》關於古窯器的記述大都是可信的,故經常為學者作為引證。《格古要論》有關古窯器的記載總共才有17種,而能詳述其產地、特徵的不過半數。我認為深通古窯器的曹昭是親眼見了柴窯實物的,是柴窯瓷器的見證人,因此才能以及其精當的語言,概括而又逼真的描述出柴窯器的外部特徵。目前來說,鄭州一帶雖然尚未有古代窯址的發現,但曹昭關於柴窯出北地鄭州的說法一定是出處有據的。長期以來,由於在考古方面一直沒有發現實物依據,使得柴窯器問題一直為陶瓷學界的一大懸案。 祝你好運!

❼ 什麼是柴窯

五代柴窯據說為後周世宗柴榮的御窯,故稱柴窯。窯址一般認為在河南省鄭州一帶。據文獻記載,所燒瓷器「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粗黃土」。柴窯很可能是一個規模不大的窯址。

五代時期的柴窯,是我國天青釉瓷的創燒者,它的產品以天青釉瓷見長,瓷器表面應該是素麵,釉色溫潤純朴,胎體較薄,就像後人形容的那樣「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柴窯創制的天青瓷生產工藝,為鼎盛發展的宋代官汝、官仿官天青釉瓷的發展開創了先河,並奠定了我國天青釉瓷生產的工藝基礎。

相傳柴窯器物傳世不多,世有「片柴值千金」之說。但由於始終未發現窯址,因此也無法確定何者為柴窯器。

❽ 有真正的柴窯嗎

可能有

有「天下第一美瓷」之譽的柴窯器,其特點被總結為:「色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現代人形容天色,大多說天藍色,但古人形容天色則為天青色。柴世宗所說「雨過天晴雲破處」,意在強調雨過天晴時天空潔凈,沒有塵埃,那種顏色是最接近青色的。

柴窯是五代時期後周柴世宗所燒的御窯,清代的朱琰在《陶說》中記載:「柴世宗時燒者,故曰柴窯,相傳當日請瓷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然而今人從沒見過柴窯實物傳世,也沒發現窯址。

清人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也提出了柴瓷的可貴:「今論窯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就不可得矣。得殘器碎片必為冠飾、絛環、玩具,亦足珍貴。」連大名鼎鼎的歐陽修在《歸田錄》中亦覺得:「柴氏窯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但盡管歷史上有諸多文人墨客寫下過如許關於柴窯的語句,因為沒有可與文字相印證的物件面世,所以有人認為柴窯根本不存在,也有一部分人認為陝西耀州窯就是柴窯,或是覺得景德鎮早期的青白瓷就是柴瓷。眾說紛紜之下,似乎只有一點大家是達成共識的,那就是:柴窯瓷器乃瓷器中的極品,是無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藝術瑰寶。

那麼什麼是「明如鏡」呢?古代流行青銅鏡,古人當初對鏡子的要求是能映照出人面五官,我們今天看到一些高質量的瓷器也能模糊地照出人面,柴窯製品即達到了這樣一種「明如鏡」的工藝技術程度。

在五代時期,耀州窯已經出現了胎質非常薄的單色釉。上面還有官、內服等款式,所以頗有一部分人將這些耀州窯出產的瓷器誤認為是柴窯瓷器。柴窯的確是繼承發展了耀州窯那種薄胎的傳統,其器物的胎質厚薄和器件的大小成正比,但筆者以為柴窯並非耀州窯,而且「薄如紙」是一種略帶誇張的描述,一種理想狀態,此話的意思是指柴瓷的分量很輕,拿在手中的分量和紙差不多。

很難想像,瓷器能達到「聲如磬」的藝術效果。盡管柴窯器物胎質較堅硬,但泥土做的胎質和天然的石磬還是不能同日而語的。「聲如磬」只能說是在同類瓷器中,柴窯出品的瓷器聲音質量非常出類拔萃。不過,也有人推測,五代的柴窯瓷器瓷胎里還有其他成分的加入,否則,「聲如磬」一說似乎就過分誇張了。(來源:國家文化藝術品網)

❾ 柴窯價值百億有這么高嘛

柴窯,難覓稀有,這樣集文化與藝術一身的價值是無法衡量的。但是「百億」只是說說而已,
世界上有幾個人買得起?買得起的人又未必懂得這個文化,或未必對此感興趣,如果真的你擁有周世宗的柴窯,那麼可以在有信譽的拍賣行上一見分曉。古藝術品的價值上下幅度極大,在於買賣雙方的心情而定。
柴窯雖然一般人誰都未見過實物,是因為柴世宗執政僅六年,柴窯的製作年期要比之後的汝窯短得多,汝窯已是如此珍稀昂貴,柴窯就不在此話下。我們深信柴窯是的的確確存在的中國陶瓷文化中的瑰寶,流散在民間而不為人所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研究古陶瓷的人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古陶瓷傳承的軌跡,自有唐鈞至宋元鈞瓷之間的五代末期的柴窯是個什麼樣子,你或許可以意會了。

❿ 傳說中的柴窯存在嗎,最早記載柴窯的歐陽修《歸田集》竟是假的呢

01 柴窯珍貴,世不一見

因為存世量少、窯址神秘而鮮為人知的柴窯,甚至被人們懷疑是否真實存在,是不是只是一個傳說。

後周世宗柴榮

當然也有人認為歐陽修是成就很高的史學家,應該不至於寫假的東西。出現“北宋”一詞應該是後來校印者或刊刻者自己添加上去的。當然這也只是推測。

更多人認同的是上述關於柴窯、汝窯的描寫是康熙年間翰林學士高士奇關於兩者的研究,蹭了歐陽修的熱度而已。

閱讀全文

與柴窯最新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