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優秀道德成果有哪些
需要繼承和借鑒的優秀道德成果有:
1、中華傳統美德
2、傳承和發揚中國革命道德
❷ 蔡守秋的主要成就
他長期從事環境資源法律和政策、國際環境資源法律和政策、可持續發展法和政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曾參加《環境保護法》等10多項環境資源法律、法規的立法起草研究工作。曾主持、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六五」、「八五」、「九五」規劃法學重點項目等10多項科研課題。已發表190多篇論文、20部著作或教材。多次組織和主持召開全國性環境資源法學會議及環境資源法學國際會議。從1985年起招收環境政策和法律碩士研究生,從1996年起招收環境法博士生,是教育部批準的首批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國家重點研究基地(國家環境保護局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和國家重點學科(環境資源法學)的學術帶頭人。是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多次獲湖北省、武漢市社會科學和法學優秀成果獎。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於2000年12月授予他「環境保護傑出貢獻者」榮譽稱號。代表著作有《中國環境政策概論》(1988年)、《國土法的理論與實踐》(1991年)、《環境行政執法和環境行政訴訟》(1992年)、《環境外交概論》(1992年)、《環境法教程》(1995年)、《環境資源法論》(1996年)、《環境政策法律問題研究》(1999年)、《環境資源法學教程》(2000年)、《當代海洋環境資源法》(2001年)、《歐盟環境政策法律研究》(2002年)、《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資源法制建設》(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調整論》(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環境資源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代表論文有《應該提倡環境道德》(1981年)、《環境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1981年)、《環境權初探》(1982年)、《論環境法與可持續原則的關系》(1992年)、《行政處理環境污染民事糾紛中的『二論』》(1996年)、《論可持續發展對我國法制建設的影響》(1997年)、《論當代環境法學的發展》(1998年)、《環境法學理論的要點和意義》(2001年)、《人與自然關系中的環境資源法》(2002年)、《論法學研究範式的革新──以環境資源法學為視角》(2003年)、《第三種調整機制──從環境資源保護和環境資源法角度進行研究》(2004年)。
他熱心環境資源保護事業、法律事業和教育事業,對環境資源法制建設有著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三十多年來他一直堅持在環境保護工作的第一線,致力於推動我國的環境資源法學、環境資源政策學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他是建立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的主要倡導者和組織者。在他及其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從無到有,逐步發展成了中國最早、亞洲最大並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的環境法研究所,成了我國最大的環境資源法學博士點、首批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國家級重點學科。 1、《中國環境政策概論》,蔡守秋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2、《國土法的理論與實踐》,蔡守秋獨著,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
3、《環境外交概論》,蔡守秋獨著,香港中華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
4、《環境行政執法和環境行政訟訴》,蔡守秋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5、《中國環境法制通論》,蔡守秋與馬驤聰二人合著,學苑出版社1990年版。
6、《中國環境法的理論與實踐》,韓德培主編,蔡守秋為主要撰稿人,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7、《環境法教程》,蔡守秋主編,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8、《環境資源法論》,蔡守秋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9、《環境政策法律問題研究》,蔡守秋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0、《環境資源法學教程》,蔡守秋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2002年再版、同時在香港出版繁體本教材。
11、蔡守秋擔任《外國環境法選編》叢書編委會編委,擔任《外國環境法選編》(第一輯,上下冊)的常務副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2、《當代海洋環境資源法》,煤炭工業出版社2001年版,蔡守秋、何衛東著。2002年在香港出版繁體版。
13、《歐盟環境政策法律研究》(34.5萬字),蔡守秋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4、《中國大網路全書(環境科學卷)》(修訂版,2002年4月出版),蔡守秋為環境法的副主編,並撰寫了近萬字的環境法詞條(5條),即:環境政策;國土整治法;環境外交;環境行政復議;環境資源糾紛的行政處理。
15.《中國大網路全書(法學卷修訂版,2002年版)》撰稿,共撰寫5篇文章:《環境法的基本原則》、《環境法基本制度》、《環境標准》、《環境監測》、《可持續發展》。
16、《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資源法制建設》, 蔡守秋等著,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17、《環境資源法學》(21世紀法學創新系列教材),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版。本書蔡守秋教授任主編,並承擔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的撰稿任務(約16萬字)和統稿工作。
18、《環境法學教程》,蔡守秋主編,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19、《調整論──對主流法理學的反思與補充》,蔡守秋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0、《環境資源法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蔡守秋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1、《人跪狗善哉》於2011年1越20日晚在博客發布,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商榷。 蔡守秋秋著的《應該提倡環境道德》等一組論文1982年獲武漢大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蔡守秋等人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修訂稿(討論稿)及研究論文),1983年獲武漢大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蔡守秋著的《環境權初探》,1985年獲湖北省法學會法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蔡守秋的自編教材《中國環境政策概論》,1987年獲武漢大學優秀教材二等獎。
蔡守秋著的《關於我國對外經濟開放地區環境立法及其理論研究》一組論文,1986年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同時獲1986年湖北省法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蔡守秋著的《關於環境保護制度立法研究》一組論文,1989年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同時獲1989年湖北省法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蔡守秋著的《中國環境政策概論》,1991年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同時獲1988-1989年度湖北省法學會優秀成果獎。
蔡守秋1993年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蔡守秋著的《環境外交概論》一書,1995年獲武漢大學第七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科研成果獎。
蔡守秋著的《環境資源法論》一書,1997年獲武漢大學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蔡守秋著的《關於提高武漢市環境質量的政策措施的研究》和《論建立中國式的源削減法律制度》論文,1998年6月獲武漢市法學會第四次法學優秀論文(1995-1997年度)二等獎,1998年10月獲「武漢市第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優秀獎」。
蔡守秋著的《論當代環境法學的發展》(系列論文)》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1994-1998年)三等獎,湖北省人民政府於2001年10月8日頒發獎勵證書。
蔡守秋著的《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環境資源法》(1999年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年會),獲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1999年優秀成果獎。
蔡守秋著的「實現環境法治的前提條件」,獲「21世紀中國法治展望徵文」優秀論文二等獎。
蔡守秋著的蔡守秋著的《論環境資源法學理論體系的框架》(2000年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年會),獲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2000年優秀成果獎。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在2001年1月授予蔡守秋「環境保護傑出貢獻者」稱號。
蔡守秋著的《環境政策法律問題研究》,獲武漢市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獲司法部2002年優秀成果三等獎。
蔡守秋著的《環境資源法學教程》,獲2002年武漢大學本科優秀教材獎。
❸ 苗莉的代表性成果
課題:2012.5-2014.12,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創業視角的微型企業發展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2BGL048。
課題:2008.1-2009.12,主持遼寧省教育廳2008年度高等學校教學規劃項目《基於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的遼寧省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08GH26。
課題:2007.12-2009.12,主持遼寧省社會學科學界聯合會課題《遼寧高等教育發展與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07lslktjjx-69
課題:2006.12-2008.12,主持遼寧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遼寧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課題:2002.7-2004.7,主持遼寧省教育廳項目《遼寧國企轉制過程中的獨立董事制度研究》,項目編號202291266。
課題:2010.1-2011.8,主持大連市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連培育和扶持中小企業對策研究》,批准號10DLSK241,結題證書編號2010-241。
課題:2010.12-2011.12,主持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度教學研究項目《案例教學在工商管理專業本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YY10017。
專著:《創業視角的企業持續成長問題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專著:《城市就業問題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譯著:《公司創新的新模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編著:《企業戰略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論文:《戰略決策過程:批判性回顧與未來研究展望》,《管理世界》,2012(1)
論文:《管理學百年回顧與展望》,《管理學報》,2012(2)
論文:《管理學發展百年之際中國語境下的思考與對話》,《管理學報》,2012(1)
論文:《大連市中小企業扶持政策探究》,《學習與研究》,2012(1)
論文:《理論「借鑒「:意味著什麼以及何時適用於管理學界?》,《管理世界》,2011(3)。
論文:《交叉處的理論構建:是擴大影響的秘訣還是一條無果之路》,《管理世界》,2011(3)。
論文:《基於Probit模型的遼寧省大學生就業難易度分析》,《財經問題研究》,2010(11)
論文:《基於組織間學習的聯盟設計與管理》,《財經問題研究》,2009(11)
論文:《基於擴散指數的逐步回歸改進失業預警模型及實證分析》,《中國人口科學》,2008(5)。
論文:《中國醫療衛生支出公平性的實證分析》,《財政研究》,2008(7)。
論文:《經濟倫理學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光明日報》(理論版),2007-6-25。
論文:《三贏的彈性就業觀》,《人民日報》(理論版)2007-1-29。
論文:《論我國企業社會責任觀的重塑》,《中國改革報》(理論版),2007-7-17。
論文:《促進大連市失地農民就業的對策》,《遼寧經濟》,2007(7)。
論文:《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對策》,《大連日報》(理論版)2006-11-29。
論文:《基於企業內創業的企業持續成長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05(2)。
論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如何重點突破》,《光明日報》,2004-3-16,轉載於人大復印資料之《社會保障制度》2004年第6期。
論文:《基於BP神經網路的企業未來獲利能力智能綜合評價》,《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4(5)。
論文:《獨立董事的功能定位及制度保障》,《現代企業》,2004(8)。
論文:Intelligent Synthetic Evaluation for Enterprises Future Profitable Ability,入選」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s,2001」。論文被《工程索引》(EI)和《科技會議錄索引》(ISTP)兩大國際檢索工具收錄,索引號2003BP 358EP 361。
論文:《兩類管理者晉升》,《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2(3)。
論文:《我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發展滯後的原因及其解決對策》,《經濟界》,2002(5)。
論文:《道德風險:醫療社會保險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中國衛生政策》,2002(9)。
論文:《合肥超市惡性倒閉事件的啟示》,《遼寧工商》,2001(5)。
論文:《企業內創業:國有企業可持續成長的新途徑》,《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1(6)。
論文:《發展和完善我國投資銀行業務的對策》,《資產與產權》,1999(9)。
論文:《國有企業冗餘勞動力自主轉移的福利壁壘》,《經濟管理》,1998(2)。
論文:《論隱性失業顯性化的現實途徑》,《經濟界》,1998(3)。
科研獲獎情況:
《基於組織間學習的聯盟設計與管理》,2011年7月榮獲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獎論文類二等獎
《基於DEA方法的大學生就業扶持政策有效性分析》,2010年8月榮獲第四屆中國社會保障論壇-2010主題徵文活動中榮獲優秀獎。
《失業監測預警理論方法研究及實證分析》,2011年10月榮獲遼寧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創業視角的企業持續成長問題研究》, 2008年7月榮獲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著作類)三等獎
《基於企業內創業的企業持續成長研究》,2007年7月榮獲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獎論文類二等獎。
《基於神經網路的企業未來獲得能力智能綜合評價》,2006年榮獲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二等獎。
《城市就業問題研究》,2006年6月榮獲遼寧省自然科學優秀成果(專著)三等獎。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如何重點突破》,2004年榮獲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以企業內創業推動遼寧企業的可持續發展》,2004年榮獲遼寧省第二屆學術年會暨第五屆青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三等獎。
《組織晉升問題研究及啟示》,2003年榮獲遼寧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
《管理者晉升問題的解析及啟示》,2002年榮獲遼寧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其它獲獎情況:
2010.12被中共大連市委高校工委、大連市教育局評為大連高校2009-2010學年度優秀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2010年7月「東財人 母校情」畢業紀念活動中被2010屆畢業生評選為「畢業生心中最有影響力的恩師」。
2010年7月東北財經大學優秀共產黨員
2004年3月東北財經大學「三八」紅旗手
❹ 梁樹發的代表成果
1.新技術革命與唯物史觀的發展(與趙家祥合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西方馬克思主義辭典(主編之一) 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版
3.馬克思主義史 第3卷(主編)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5.唯物史觀的堅持與發展(執行主編之一)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版
6.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觀 光明日報 1999年2月26日
7.談談馬克思主義觀 馬克思主義研究 1999年第6期
8.關於「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提問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0年第4期、新華文摘2000年第10期
9.盧卡奇方法至上的馬克思主義觀評析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02年第3期
10.柯爾施的革命馬克思主義觀及其啟示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03年第4期
11.葛蘭西的實踐哲學體系——一種關於葛蘭西的馬克思主義觀的新的觀察視角 浙江學刊 2004年第6期
12.梅洛-龐蒂的「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04年第1期
13.新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主題的幾點思考 教學與研究 2002年第6期、新華文摘2002年第10期
14.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主體的若干思考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年第6期、新華文摘2005年第17期
15.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的實質 教學與研究 2005年第8期
16.世界歷史、全球化的社會形態意義——兼論世界社會形態概念的合理性哲學研究 2005年第12期
17.科學發展觀與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18.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科內涵及建設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07年第3期
19.西方馬克思學與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建設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年第1期
20.馬克思逝世周年紀念性話語及其啟示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新華文摘》2008年第18期
21.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路徑的思考 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12期
22. 正確認識和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經驗——從劃清馬克思主義具體化民族化與馬克思主義「多元論」界限談起 解放軍理論學習 2009年第2期
23.「以人為本」何以是一個唯物史觀的科學命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哈爾濱) 2009年第2期
24.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學者關於馬克思主義認識的發展——從「西方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關系的認識談起(第一作者,合作者黃剛) 學術研究 2009年第4期、新華文摘2009年第16期
25.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學者關於馬克思主義認識的變化與發展——從馬克思恩格斯關系的認識談起 (第一作者,合作者李娉)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09年第4期
26. 理論提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形式與可能 理論視野 2009年第12期
27. 學科化——馬克思主義與科學發展的互動 黨政幹部學刊 2010年第2期
28. 馬克思恩格斯關系研究方法辨析(第一作者,合作者李慧) 江西社會科學 2010年第2期
29 .試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形成的科學基礎(第一作者,合作者黃剛)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0年第3期
30.梁樹發,於樂軍. 關於「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J]. 理論視野,2010,(8).
31.梁樹發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思潮研究三題[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12-02(004).
32.梁樹發,彭冰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關系的認識發展[J].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1).
33.梁樹發. 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的路徑問題[J]. 理論視野,2011,(2).
34.梁樹發. 共產黨人要做馬克思主義者——寫在紀念建黨90周年之際[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35.梁樹發. 科學「馬克思學」的意義[J].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
36.梁樹發.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基礎理論[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7).
37.梁樹發. 具體化視域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J]. 理論視野,2012,(9).
38.梁樹發.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的幾個方法問題[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12).
39.梁樹發. 中國經驗、中國式表達中的哲學解讀與哲學發現[J]. 理論視野,2013,(10).
40.梁樹發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會長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推進三個結合,拓展兩個視野[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10-28(B02).
41.梁樹發. 試論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系統[J]. 教學與研究,2014,(1).
42.梁樹發. 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書寫中的三個關系問題[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1).
43.梁樹發.強化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J].河北學刊,2007,(4).《新華文摘》2007年第27期。
獲獎成果:
1.《新技術革命與唯物史觀的發展》1991年獲光明杯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著作二等獎;
2.《馬克思主義史》1997年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一本好書」獎、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3.《新技術革命與社會革命》、《評肢解馬克思主義的幾種形式》、《關於「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提問》分別獲中國人民大學論文一等獎。
4.《新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主題的幾點思考》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論文獎
5.《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主體的若干思考》 原載《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年第6期 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2009年9月4日
6.《馬克思逝世周年紀念性話語及其啟示》獲北京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10.
❺ 劉景華的主要成果
一、主持或獨立承擔的國家級(3個)和省部級社科項目(7個):
1、200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轉型時期英國經濟發展中的外國人和外 國資本,經費7萬元,2004-2007年。
2、199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世紀西歐城市新論 -城市與社會經濟全局發展之關系的研究,經費2萬元。已於2000年2月由全國社科規劃辦鑒定結項。
3、199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5—16世紀西歐城市經濟研究,經費0.8萬元。己於1995年3月由全國社科規劃辦組織鑒定結項。
4、教育部「十五」人文社會科學規劃第一批項目(2001年11月下達):轉型時期西歐商人的社會作用和社會形象研究,經費5萬元,2001-2005年,已結項。
5、國家教委「九五」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全額資助項目:16至18世紀社會轉型時期西歐各國城市發展不同道路的研究,經費1.6萬元,已於2001年結項。
6、 2000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歐早期現代化進程中的商人和商人集團研究,已結項。
7、湖南省教育廳重點科研課題:轉型時期商人的社會作用和社會形象研究,經費4萬元,已結項。
8、湖南省教委高校教學改革項目:研究生素質教育與跨世紀創新人才的培養,經費1萬元,已結項。
9.天津市社科基金項目(2006年下達):文藝復興時代歐洲的科學和技術,經費0.6萬元,2006-2008年。
10. 主持天津市社科規劃重點研究項目:《轉型時期英國的地區經濟及其整合》,經費2.00萬元,2008年12月。
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3個)
1、作為主要成員參加吳於廑先生主持的「八五」國家社科規劃重點項目研究(1992年下達):鄭和與哥倫布時代的東西方世界,總經費5萬元。本人為子課題「東西方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負責人。
2、 作為主要成員參與200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劉明翰教授主持)研究:歐洲文藝復興研究,總經費6萬元。本人為子課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和技術」負責人。
3.作為主要成員參與200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侯建新教授主持):15至19世紀西歐社會過渡問題研究,項目總經費10萬元。
三、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勵(6項):
* 2008年12月,著作《走向重商時代》獲天津市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2002年6月,學術專著《西歐中世紀城市新論》獲「湖南省首屆社會科學基金優秀成果二等獎」。
* 2002年4月,《西歐中世紀城市新論》獲「湖南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2001年3月,《歷史學專業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獲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三等獎(排名第二);
* 1997年12月,《城市轉型與英國的勃興》獲「湖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 1992年6月,論文《十六和十七世紀英國城市經濟職能的變化及其意義》獲「湖南省首屆社會科學(1978—1989)優秀成果獎」;
四、已出版的著作(著作18部,譯著2部,未註明者均為獨著,論文同):
1、《歐洲文藝復興史·科技卷》(劉景華、張功耀著,學術代表作),48萬字,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
2、《走向重商時代 —轉折中的西歐商人和城市》(學術代表作),32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
3、《大國衰落》(劉景華主編),38萬字,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4、《城市轉型和英國的勃興》(學術代表作),20萬字,中國紡織出版社1994年
5、《西歐中世紀城市新論》(學術代表作),29萬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6、《人類六千年》(上、下)(學術代表作),100萬字,花城出版社2000年
7、《東方的『西方』——日本國的起落興衰》(劉景華主編),36萬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
8、《夢幻帝國 ——星條旗與世界》(劉景華、趙士國),37萬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
9、《『日不落』的落日 ——大英帝國的興衰》(劉景華主編),38萬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
10、《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要》(劉景華、劉新庚),34萬字,湖南師大出版社2000年
11、《世界文化典籍導讀》(劉景華、王茂俠編著),30萬字,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年
12、《世界史畫卷·歐洲卷》,17萬字,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版,1998年再版
13、《世界史畫卷·德意卷》,16萬字,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版,1998年再版;
14、《世界史畫卷·英法卷》(劉景華、劉啟良),16萬字,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版,1998年再版;
15、《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讀叢書·歷史學卷》,38萬字,花城出版社2003年1月
16、《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讀叢書·政治學卷》(劉景華、李群編著),33萬字,花城出版社2003年1月
17、《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讀叢書·文化、社會、人類學卷》,34萬字,花城出版社2003年8月
18、《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讀叢書·地理、旅遊、探險卷》(劉景華、曹松林、隋陽編著),40萬字,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
19、《過渡期的英國城市》(薛國中譯、劉景華校),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20、《美國工業設計史》(李妲莉、何人可、劉景華編譯),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年
五、主編的叢書(3套)
1、《外國政體和官制史叢書》(共8部),湖南師大出版社1998—2000年出版。
2、《20世紀大國叢書》(共4部),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3、《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讀叢書》(已出6部),花城出版社2003—2005年出版。
六、發表在國家級權威刊物上的學術論文(共16篇):
* 經濟社會史研究的創新者 ——龐茲和他的《歐洲中古經濟史》、《中世紀城市》
載〈世界歷史〉2008年第6期;
* 從經濟史到經濟-社會史 ——「歐洲經濟社會史」研究三十年(侯建新、劉景華)
載〈世界歷史〉2008年「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特刊
* 文藝復興研究成就的最新展示 ——〈歐洲文藝復興史叢書〉前6卷的學術特色
載〈史學理論研究〉2009年第1期
* 《人文關懷的技術體現》 世界歷史 2006-5
* 《多模式的封建時代,多元化的精神文明》 世界歷史 2007-3
* 《十五十六世紀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姚凱、劉景華) 世界歷史 1986-3
* 《十五和十六世紀英國城市勞動者和城市資本向農村的轉移》 世界歷史 1986-7
* 《十六、十七世紀英國城市經濟職能的轉變及其意義》 世界歷史 1989-6
* 《近代荷蘭經濟興衰演變的全景圖》 世界歷史 1991-4
* 《海上馬車夫何以落伍?》 中國社會科學 1991-6
* 《評〈商品經濟與荷蘭近代化〉》 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 1993-3
* 《生產不足論:關於西歐中世紀城市興起問題的新思考》 世界歷史 1993-4
* 《鄉村工業發展:英國資本主義成長的主要道路》 歷史研究 1993-6
* 《中世紀義大利城市衰落的經濟結構因素分析》 世界歷史 1996-1
* 《評〈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 中國社會科學 1997-1
* 《轉型時期西歐商人資本的獨立發展和消極作用》 世界歷史 2001-2
* 《<社會轉型中的西歐與中國>讀後》 世界歷史 2002-5
* 《商人研究新視角》(劉景華、沈琦) 史學理論研究 2004-1
* 《評<新編劍橋中世紀史>》 史學理論研究 2004-3
七、其他重要學術論文(發表在其他核心刊物或重要論文集、或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或被歷史學年鑒評介、摘要)
* 世界歷史上的大國及大國衰落問題
載〈湘潭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中世紀英國的義大利商人(劉景華、宋家臣)
載〈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 文藝復興歐洲科技與社會的互動 ——兼談李約瑟難題
載〈經濟-社會史評論〉第4輯(2008年10月)
* 漢薩商人在英國的活動及其對英國社會的影響(劉景華、宋峻)
載〈廣州大學學報〉2008年第11期,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2009年第3期全文轉載
* 近代英國崛起中的尼德蘭因素(劉景華、徐艷麗)
載〈史學集刊〉2009年第1期,〈新華文摘〉論點摘要2009年第11期
* 試論崛起時期英國經濟地理格局的演變
載〈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 《14-15世紀英國大眾生活狀況探討》(劉景華、張道全),《長沙電力學院學報》 2004-4 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叢刊2005-5 全文轉載
* 《近代歐洲早期農業革命考察》 史學集刊 2006-3
* 《近代槍炮的起源》 歷史教學 2006-7
* 《歐洲印刷術與知識的大眾化》 經濟-社會史評論(第二輯),三聯書店2006年10月
* 《中國學者對英國中世紀城市的研究評述》(劉景華、陶峻) 都市文化研究(第二輯),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上海師范大學 「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辦,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8月
* 《封建時代中西城市比較的幾個問題》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 2007-2
* 《人文主義學者的技術情懷》 人文論叢(2007年輯),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辦,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 《中世紀英國市民的社會與經濟生活》 現代化研究(第四輯),教育部南開大學 「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主編,商務印書館2009年6月
* 《世界歷史新四分法》 全球史研究(第一輯),首都師范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主辦,2008年12月
* 《前工業時期英國城市問題的研究》 世界史研究動態 1986-5
* 《領導者的地位與階級的形成》 武漢大學學報 1986-3
* 《西歐中世紀城市興起問題新認識》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論叢 1986-1《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87年第2期重點摘登
* 《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述要》 世界史研究動態 1987-4
* 《鄉村工業興起與西歐的早期近代化》 長沙水電師院學報 1989-1
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叢刊1989-4全文轉載
* 《中世紀晚期西歐城市危機論》 長沙水電師院學報 1990-1
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叢刊1990-5全文轉載
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叢刊1990-5全文轉載
* 《周圍農村與中世紀西歐城市的興衰》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1990-1
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叢刊1990-4全文轉載
* 《英國城市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軌跡》 湖南教育學院學報 1990-3
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叢刊1990-10全文轉載
* 《試論歷史的橫向發展》 長沙水電師院學報 1990-4 人大復印資料《歷史學》叢刊1991-3全文轉載
* 《15、16世紀英國城市勞動者和城市資本向農村的轉移》 載吳於廑主編《十五十六世紀東西方歷史初學集》續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 《商人資本歷史作用的局限性簡論》 長沙水電師院學報 1991-3
人大復印資料《政治經濟學:前資本主義部分》叢刊1992-1全文轉載
* 《十五世紀以前中國航海技術的考察》 長沙水電師院學報 1992-4
人大復印資料《科技成就與管理》叢刊1993-3全文轉載
* 《十六世紀前後英國城市經濟考察》 載吳於廑主編《十五十六世紀東西方歷史初學集》三編,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 《關於西歐中世紀城市經濟沖擊農村的第二次高潮》 長沙水電師院學報 1993-3 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叢刊1993-10全文轉載
* 《關於西歐中世紀城市起源問題的各種學說及其評析》 長沙水電師院學報 1994-2 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叢刊1994-6全文轉載
* 《義大利資本主義萌芽為何夭折》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 1995-3 《世界史研究年刊》總第2期(1996)重點摘登
* 《論中西封建社會共同體意識的差異性》 載中國史學會編:《成長中的新一代史學 ——全國首屆青年史學工作者代表大會論文集》,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 《中世紀歐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考察》 長沙水電師院學報 1996-1
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叢刊1996-5全文轉載
* 《義大利中世紀城市衰落的歷史過程》 長沙電力學院學報 1997-1
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叢刊1997-5全文轉載
* 《阿拉伯人造船和航海技術考察》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 1997—3 《中國歷史學年鑒》1998重點評介
* 《重新認識中世紀天主教的歷史地位》 武漢大學學報 1997-6
* 《論研究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1998-6
* 《世界文化概論》 載何祖健主編《大學生文化名著導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 《霍爾頓「後封建社會」理論評述》 長沙電力學院學報 1998-1 人大復印資料《社會主義研究》叢刊1998-4全文轉載
* 《關於西歐中世紀城市沖擊農村的第一次高潮》 長沙電力學院學報 1999-1 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叢刊1999-6全文轉載
* 《從對自然的認識差異到真善美觀念的不同 ——中西文化觀念比較一說》文明比較研究 創刊號(2000),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東北師大文明比較研究中心主辦
* 《關於西歐資本主義過渡某些問題的再思考》 載侯建新主編《經濟-社會史:歷史研究新方向》,商務印書館2002年。
❻ 周啟超的個人成果
[專著]
[ 1] 《俄國象徵派文學研究》社科文獻出版社1993年
[ 2] 《俄國象徵派文學理論建樹》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 3] 《「白銀時代」俄羅斯文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 4] 《現代斯拉夫文論導引》,25萬字,河南大學出版社即出
[ 5] 《跨文化視界中的文學文本/作品理論研究-----當代斯拉夫文論與歐陸文論大家名說論衡》
40萬字,已交稿並通過專家鑒定,鑒定等級:優秀
[評論集]
《守望白樺林——20世紀俄羅斯文學散論》昆侖出版社1998年
[論文集]
《對話與建構》安徽文藝出版社 2004年
[譯著]
[ 1] 羅曼·羅蘭 著《莫斯科日記》灕江出版社 1994年(該書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譯文受到好評)
[ 2] 瓦·勃留索夫 著《燃燒著的天使》(合譯) 哈爾濱出版社 1994年
[ 3] 安·別雷等 著《吻中皇後》(合譯)哈爾濱出版社 1994年
[ 4] 萊蒙托夫 著《當代英雄》灕江出版社 1995年;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5年
[ 5] 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孿生兄弟》,收入世界文學名著文庫《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
[ 6] 米·巴赫金 著《俄羅斯文學講稿》,收入《巴赫金全集》卷四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 7] 米·布爾加科夫 著《孽卵》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7年
[ 8] 魏列薩耶夫 著《生活中的果戈理》(合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 9] 果戈理 著《鼻子》、《伊萬·伊萬諾維奇與伊萬·尼基福羅維奇吵架的故事》,收入《外國幽默諷刺小說選》(下),花城出版社2004年
[10] 瓦·哈利澤夫著《文學學導論》(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2008年再版
[論文]
[ 1] 《類型學研究:定位與背景》,載《中國比較文學》,1997年第3期
[ 2] 《「類型學」》,載《比較文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1998年,第2次印刷
[ 3] 《「白銀時代如是觀」》,載《世界文學》,1999年第2期(該文被《新華文摘》1999/6 全文轉載)
[ 4] 《直面原生態檢視大流脈》,載《文學評論》,2001年第2期
[ 5] 《「比較詩學」何為?》,載《中國比較文學》,2001年第3期
[ 6] 《「復調」-----巴赫金文論關鍵詞》,載《外國文學》,2002年第4期
[ 7] 《「解構」與「建構」,「開放」與「恪守」——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文論建設的基本表徵》,載《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 8] 《開放中有所恪守 對話中有所建構——關於文學理論學科建設的一點思索》,載《湖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該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3/6與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文藝理論》2003/7轉載)
[ 9] 《獨特的文化身份與「獨特的彩色紋理」——雙語作家納博科夫文學世界的跨文化特徵》,載《外國文學評論》,2003年第4期
[10]《超越國界的角色轉換——「20世紀僑民文學」的文化功能芻議》,載《譯林》,2003年第6期
[11]《徘徊於審美烏托邦與宗教烏托邦之間——果戈理的文學思想軌跡芻議》,載《外國文學評論》, 2004年第4期
[12] 《理念上的「對接」與視界上的「超越」——什克洛夫斯基與穆卡若夫斯基的文論之比較》,載《外國文學評論》,2005年第4期
[13] 《俄國形式主義文論》,載《外國文論簡史》,劉象愚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4] 《文學理論:「跨文化」抑或「跨文學」——關於文學理論的境況態勢與發育路向的反思》,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年1月。(該文被《新華文摘》2006/11和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文藝理論》2006/6全文轉載)
[15] 《「形式化」·「語義化」·「意向化」——現代斯拉夫文論中「文學性」追問的不同路經之比較》,載《新疆大學學報》(哲學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文藝理論》2006/11全文轉載)
[16] 《反思中整合,梳理中建構——國外文學理論現狀的一份檢閱報告》,載《文學評論》,2006年第4期(該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5 轉載)
[17] 《多聲部當代外國文論譯介》/載《文景》2007/3
[18] 《現代斯拉夫文論----文學理論跨文化的一個案例》,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8/3
[19] 《文學理論跨文化的一個標本----略論現代斯拉夫文論的價值》,載《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4
[20] 《「開放」與「恪守」,「解構」與「建構」----今日俄羅斯文論氣象剪影》,載《文學理論前沿》第六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1] 《巴赫金的文本理論略說》,載《江西社會科學》2009/8
[22] 《在反思中深化文學理論——「後理論時代」文學研究的一個問題》,載《江蘇社會科學》2009/6
[主編]
[ 1] 《俄羅斯「白銀時代」精品文庫》四卷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年
[ 2] 《果戈理全集》九卷本,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 3] 《新俄羅斯文學叢書》8種,昆侖出版社1999年
[ 4] 《世界小說名家名篇名譯·大眾叢書》(30種),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7至2005年
[ 5] 《跨文化的文學理論研究》(第一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 6] 《當代國外文論教材精品系列》(第1輯四種),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2007,2008兩次重印)
[ 7] 《跨文化的文學理論研究》(第二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
[ 8] 《跨文化的文學理論研究》(第三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即出
[編著]
《愛倫·坡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編選]
[ 1] 《果戈理精選集》,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
[ 2] 《20世紀全球文學經典珍藏·外國短篇小說經典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 3] 《布爾加科夫中短篇小說選》,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年,2009年
[獲獎情況]
[ 1] 專著《俄國象徵派文學研究》,1995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青年科研優秀成果獎
[ 2] 論文「直面原生態 檢視大流脈」,2003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2000—2002年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 3] 專著《「白銀時代」俄羅斯文學研究》,2006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2003-2005年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 4] 論文「文學理論:『跨文化』抑或『跨文學』——關於文學理論的境況態勢與發育路向的反思」,2009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2006--2008年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 5] 主編《果戈理全集》九卷本,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這是果戈理全集第一部中文譯本)
獲第五屆全國外國文學圖書出版二等獎
獲第十三屆華東地區優秀圖書一等獎
獲第四屆安徽圖書獎二等獎
❼ 誰有2010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的名單
2010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出
2010年度省社科優秀成果獎於日前評審結束,共評出榮譽獎5項,等級獎177項,其中:一等獎16項,二等獎99項,三等獎62項。現將等級獎中一、二等獎予以公示,時間9月14日至16日。
電話:0371—65904172
省社科優秀成果評獎辦公室
2011年9月13日
2010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獲獎篇目
一等獎(16項)
中國傳統文化導論 陳江風等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論 王少安等
中國中部農區發展研究 李小建等
文化強省與中原崛起戰略 李庚香
18歲成人儀式教育:進展、問題及改進建議 王北生等
20世紀50年代黨風廉政建設問題研究
——制度分析的視角 李義凡
梁啟超與中國書法 金玉甫
文化軟實力的維度 王桂蘭等
創新型河南建設與高等教育戰略轉型 嚴全治等
體制轉變增添發展動力
——關於濟源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蘇長青等
中原經濟區研究 喻新安等
論構建「中原經濟區」 朱夏炎等
中國控告申訴檢察管理模式研究 張國臣等
歷史與現實的追問
——英國教師在職教育的發展與動因研究 杜 靜
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 安國樓等
黃河文明的歷史變遷叢書(儒學與中國政治、中國
古史傳說的英雄時代、殷商甲骨文研究) 李玉潔等
二等獎(99項)
政治·文化·翻譯 朱耀先等
中韓近代新小說比較研究 趙 楊
把握內涵 研究受眾 拓寬路徑 扎實推進社會主
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孔國慶等
大學精神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王 凌
在城鄉統籌中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 王建國
文藝的理想不能脫離現實 張樂林
積極發展壯大循環經濟 李東升
公共行政正義研究 楊冬艷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有新思路 陳明星
實現黨的領導與村民自治有機統一 趙保佑
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戰略選擇
——關於構建中原經濟區的調研與思考 賴謙進等
中國共產黨執政經驗研究 何雲峰
傳統與現代 張改娥
鄉土寫作的可能性 張鴻聲等
六言詩體研究 衛紹生
循環經濟下企業的運行機制研究 王 晶等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模式論 王浩斌
反思與重構:大學制度倫理研究 張開洪等
意識形態結構與中國當代文學
——《文藝報》(1949-1989)研究 武新軍
文化基因與社會變遷
——中國社會主義路徑走向的民族文化解析 趙傳海
新興媒體受眾消費行為研究 方雪琴
美術鑒賞 劉世聲等
基於城鄉統籌視角的城鎮密集區發展研究 劉榮增
真實的背後
——中國電視紀錄片話語分析 邢 勇
從政治到文學:建安文人業緣的歷史走向 張振龍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研究 李世書
黃淮流域生態系統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陳曉景
大學尊嚴的意義、構成與維護 鄭永扣
勞動合同法理論與實務研究 袁紹義等
分析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論研究 曹玉濤
轉型期中國女性職業變動研究 蔣美華
靈寶西坡墓地 馬蕭林等
水法概論 王國永等
諾頓環境實用主義思想研究 田憲臣
轉型與升級
——鄭洛工業走廊發展研究 劉道興等
中國保證保險制度研究 何紹慰
詩學語言學研究 周瑞敏等
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趙有軍
法治城市建設研究 丁同民
環境倫理與和諧生態 田文富
農村發展策論 白選傑等
英語教學方法及教學研究 劉立娥等
唐宋飲食文化比較研究
——以中原地區為考察中心 劉朴兵
高校廉潔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 張國臣等
漢民族形成之研究 李龍海
農民工資性收入問題研究 楊雲善等
圖書館知識轉移與共享 周九常
河南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苗長虹等
中國憲法結構研究 黃建水
中原崛起的軟實力支撐研究 程振凱等
公務員心理健康導論 張海芹
民事訴訟契約研究 張嘉軍
《甲寅》與《新青年》淵源新論 孟慶澍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及其規律研究 林志友等
中國婦女通史(民國卷) 鄭永福等
世界電影史概論 曹毅梅等
英國政治思想史 閻照祥
城鎮化進程中鄉鎮政府職能研究 王艷成
會計信息傳導效率研究 李曉東
中國中小企業間接融資困境及解決途徑研究 楊 雪等
民辦高校品牌戰略研究 楊雪梅
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理念與文化精神 汪振軍
課程教師論 邱德樂
民間經典文化書系(7本) 孟憲明等
社會轉型中的縣域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研究
——以河南省延津縣為表述對象 趙成福
現實、歷史、邏輯與方法:教育技術學研究範式
初探 蔡建東
媒體的力量
——抗戰時期《新華日報》研究 王永恆
教育學視閾中的人
——基於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思考 劉黎明
企業空間演變
——基於傳統農區工業化的微觀分析 宋 偉
列寧關於社會主義的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張興茂
傳承的使命: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問題研究 李申申等
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理論與實踐探索 李培林
教師精神文化研究 李清臣
包容性增長理念與單位管理創新 聶世軍
應急物流理論與實務 韓 松
在改革、革新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
——試論二十多年來中共理論創新和越共理論思維革新
於向東
《走進河南檔案》叢書 王國振等
國有大型企業技術創新關聯機制研究 楊 俊等
日本德川時代貨幣制度研究 周愛萍
後危機時期河南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林憲齋等
法律英語 胡光全等
猶太律法的淵源 饒本忠
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及其評價問題的理論思考 郭學德
耕地保護的外部性及其經濟補償研究 牛海鵬
報紙采編考評研究 李增生
現代中國文學漫步 姬學友等
明代官員給謚中的特殊現象解讀 田 冰
中國剪紙藝術欣賞與創作 朱曉紅等
二語中的非賓格動詞被動泛化及其發生機制 李素枝
多重主體策略下的自我命名
——論五四女作家筆下的女性基督 郭曉霞
量詞「叢」和「簇」的認知語義考察 魯 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義務教育投資體制發展歷程的反思 刁玉華
大學語文 王建庄等
區域金融的協調發展與短板效應解析 田 霖
中國經濟增長、產業發展與勞動就業的耦合機理
分析——基於VAR模型的動態實證分析 劉 瀑
音樂鑒賞新編 朱英萍
當代文藝理論的媒介研究「轉向」
——從艾布拉姆斯接著說 李 勇
河南省能源人才發展戰略 胡衛民等
中原文化概論 賈文豐等
三等獎(62項)略
❽ 李無未的學術成果
(一)漢語語音史、漢語音韻學史
1.日本大矢透《韻鏡考》「要說」尋繹。《古漢語研究》2008年3期。
2.近代日本漢語音韻學研究的特點。《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6期。
3.中日漢語音韻學研究的學術差異。《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4期。
4.日本學者越南漢字音研究。《延邊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5.日本學者的漢梵對音譯音研究。《延邊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6.日本漢字音時間層次及其確認的證據和方法。中國社科院《當代語言學》2005年第3 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6年第2期。
7.日本佛教「聲明」與漢字音聲調考訂。《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2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5年第7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3期。
8.日本學者滿(女真)漢對音譯音研究,《延邊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5年第10期。
9.日本學者對日語漢字音與漢語近代音關系研究。《音韻文獻與音韻學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
10.《詞韻》音系聲調。董琨、馮蒸主編《音史新論-慶祝邵榮芬先生八十壽辰學術文集》,學苑出版社,2005年5月。
11.日本《漢吳音圖》所見《中原雅音》。《音韻文獻與音韻學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
12.日本學者對日語漢字音與漢語上古音關系研究。《延邊大學學報》2004年3期。
13.《中原雅音》的體例問題。《音韻論叢》,齊魯書社,2004年1月3日。第七屆漢語音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音韻學會編。
14.日本學者日本語漢字音與漢語中古音關系研究。《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3期。
15.清末日本學者北京官話「四聲之辨」(日文)。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日本文藝研究》第 56 卷第2號。2004年9月。
16.日本學者的《韻鏡》研究。《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4期。
17.《中原雅音》研究的起始時間問題。中國社科院《中國語文》2004年第3期,商務印書館。
18.日本學者對朝鮮漢字音的研究。中國社科院《民族語文》2004年3期。
19.日本學者對《中原音韻》及相關韻書的研究。北京大學《語言學論叢》第30輯,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
20.《辨音纂要》所傳《中原雅音》。中國語言學會主辦《中國語言學報》第11期,2003年9月。商務印書館。獲吉林省政府第五次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2004)。
21.明抄本《辨音纂要》初探。國家圖書館《文獻》2003年1期。
22.對外漢語教學課本編寫中的「變調」標記符號問題。(合作)《漢語學習》2003年6期。
23.新時期音韻古籍整理的簡要回顧與思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6期。
24.從幾組數據看南宋孫奕俗讀聲調的變化。《語言文字學論壇》(第一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25.退溪次韻朱子《武夷棹歌》問題。東方詩話學會編《詩話學》第3、4輯合刊。韓國梨花社2002年1月。第二次東方詩話學國際學術會議(香港浸會大學)。大會報告。
26.南宋孫奕俗讀「平分陰陽」存在的基礎。台灣《聲韻論叢》第10輯,台灣中國聲韻學會與輔仁大學主辦,學生書局2001年5月。由本人在台灣第十八屆聲韻年會的大會(台灣台北,2000年5月)上宣讀。
27.《中原音韻》與吉安方音。《第六屆漢語音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編。
28.釋「平中清濁,仄中抑揚」。東方詩話學會編,《詩話學》第2輯。韓國梨花社1999年10月。大會宣讀,韓國大田忠南大學1999年7月。
29.《醒世姻緣傳》「挺」字與今東北方言〔t『iN〕音。《漢語學習》1998年第3期。
30.南宋孫奕俗讀「入注陰平」性質。《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論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31.《九經直音》「明本」兩種例說。《語苑擷英》,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32.南宋孫奕俗讀「清入作去」考。中國社科院《中國語文》1998年第4期,商務印書館。獲吉林省政府第四次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2001)。獲第五次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中國古文獻學」博士生二等獎(1999,一等空缺)。
33.《九經直音》北圖藏本三種敘說。《語言研究》1998年6月刊,第五屆漢語音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編。
34.南宋已「平分陰陽」證。北京大學《語言學論叢》21輯,商務印書館1998年10月。在中國語言學會第八次會議上宣讀。《中國語文》1995年5期《會議紀要》。
35.南宋孫奕音注「濁上歸去」問題。《慶祝金景芳95壽辰論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4月。
36.南宋《示兒編》的俗讀音。《延邊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37.南宋《示兒編》音注「俗讀」的「入注三聲」性質。《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3期。
38.南宋《示兒編》「聲訛」的正音性質。《語言研究》1996年6月刊,中國音韻學會第9次學術年會論文集,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編。
39.南宋《示兒編》音注「濁音清化」問題。《古漢語研究》1996年第1期。
40.《九經直音》反切的來源及其相關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1期
41.韋應物詩韻系。《延邊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42.《山海經校注》「珂案」音釋獻疑。(合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4年第2期。
43.《九經直音》反切與《經典釋文》正讀考異。《語言研究》1994年6月。中國音韻學會第8次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編。
44.「圖們」的口語讀音及其來源。《東疆學刊》1993年第3期。
45.《漢字古音手冊》訂誤舉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3年第1期。
46.《晉書音義》的「協韻音」。《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3年第1期。獲吉林大學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獎。
47.王昌齡詩用韻。《延邊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
48.岑參高適詩韻系異同比較。《延邊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在中國音韻學會第六次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上宣讀。
49.岑參詩韻譜。《語言文學論文集》,延邊大學出版社19990年12月。
50.《醒世姻緣傳》詩詞用韻考。《煙台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
51.《<韻鏡>校箋》跋。楊軍《<韻鏡>校箋》,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52. 清末中日學者北京官話「變調」意識。日本早稻田大學《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26輯,2007年5月。
53. 十九世紀末葉北京官話聲調初探——以日本人編《官話指南》為依據。(合作)《近代官話
語音研究》,語文出版社,2007年2月。
54.日本傳統漢語音韻學研究的特點。《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第6期。
55. 高本漢用「二手資料」構擬《廣韻》檢討. (合作)《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1期。
56.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教科書和工具書。《漢語學習》2007年第6期。
57.日本漢語音義書語音研究。《楊耐思先生80壽辰慶祝文集》,2011年1月,中華書局。
58.南宋《九經直音》「蕭豪韻」的構成。(合作)《繼往開來的語言發展之路》論文集,語文出版社,2008年2月。
59.《正音捃言》音系聲母的特點。(合作)《語苑擷英——唐作藩教授八十壽辰祝賀論文集》,2008年2月。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60.高畑彥次郎對高本漢《切韻》研究的修訂與補充。(合作)《當代語言學》2010年4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11年2期全文摘編。
61.南宋《九經直音》「支思韻」問題。(合作)《中國語言學報》第14期,2010年10月。商務印書館。
62.清初韻書《五音通韻》構擬問題。(合作)《陝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3期。
63.當代日本漢語音韻學研究的特點。《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1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10年2期。
64.日本漢語上古音研究。《古漢語研究》2010年第2期。
65.現代日本漢語音韻學研究的特點。《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2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10年2期。
66.日本漢藏對音譯音研究.《民族語文》,2010年第6期。
67.滿田新造對高本漢《切韻》研究的批評意識。《中國音韻學》第16次會議論文集,九州出版社,2012年3月.
68.《<韻鏡考>:日本江戶後期韻鏡學的構建》,《古漢語研究》2012年第2期。
69.《日本<東音譜>(1719)所記漢語方音問題》,韓國《中國東南方言與中韓文化》(6),韓國文化社,2013年2月。
70.《韻鏡》與日本明治人名命運預測。《中國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
71.賀知章《回鄉偶書》詩「衰」字音。《延邊教育學院學報》1992年第1-2期。
72.唐代古體詩的「葉韻」問題。《延邊大學函授教育》1992年第1期。
73.從用韻看《葯性賦》產生的時代。《延邊醫學院學報》(社科)1992年第1期。
74.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學點音韻知識。《吉林教育》1989年2-3輯。
75.重建清代東北方音史:向混沌求新知——評鄒德文教授《清代東北方言語音研究》。《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
76.《韻鏡》研究史上的四條「主線」。《中國音韻學》(廈門大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77.清末民初東北官話語音系統——以新發現日本明治漢語課本為依據。中國社科院《方言》2013年第4期。
(二)對外漢語教科書、漢語史、東北方言、古書校勘
1.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會話」課本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第4期。
2.漢語史研究的基本理論范疇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第2期。
3.從中國語教科書「序」「跋」看朝鮮時期的語言教學意識(韓文)。韓國《韓華學報》總46期,2006年2月。
4.《醒世姻緣傳》與吉林方言詞語探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第2期。
5.校點嚴可均《全晉文》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年第4期。
6.《周禮》「諸侯之邦交」斷句正誤。國家圖書館《文獻》1998年第4期。
7.《莊子》「v.o.以.o」句及其變式。《東疆學刊》1990年第1期。
8.走向系統研究東北方言的第一步。(合作)《漢語學習》1989年第3期。
9.談唐詩中的「何事」。《東疆學刊》1988年3期。
10.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教科書研究的基本問題。《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1期。
11.中國學者與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教科書的刊行。(合作)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漢語教學動態與研究》2007年第3期。
12.19世紀朝鮮漢語教科書語言的干擾。(合作)中國社科院《民族語文》2007年5期。
13. 日本漢語口語語法研究的先聲——讀1877年刊行的《支那文典》。北京大學《語言學論叢》第37輯,商務印書館2008年6月。
14.《滿洲土語研究》與20年世紀30年代東北方言。《東疆學刊》2010年第2期。
15.日本明治後期北京官話語法理論——《清語文典》。廈門大學國學院《國學集刊》第三輯,2011年3月。
16.倉石五四郎對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翻譯的意義。刁宴斌主編《黎錦熙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暨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10年5月。
17.《日本「軍用」東北方言教學意識——讀1933年(增訂版)<日滿會話>》。韓國漢陽大學《漢語方言研究論文集》,2010年4月。
18.清末民初北京官話語氣詞例釋(合作),《漢語學習》2011年第1期.
19.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古今考,《中華讀者報》2008年6月27日。
20.《馬氏文通》與廣池《中國文法》——清末中日漢語文言語法理論體系的建立。《廈門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21.《晚清東北方言詞語考訂》(合作),《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3期。
22.《清末民初北京口語詞彙及其漢語史價值》(合作),《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年第2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12年第7期。
23.《試論漢語史研究史評理論范疇》,《東疆學刊》2012年第1期。
24.《日本明治後期<支那語學>月刊傳播北京官話的歷史意義》,《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3期。
25.《漢語史研究系統要素視角理論范疇》,韓國中國言語文化學會《中國言語文化》創刊號,2012年2月。
26《日據初期台灣閩南話會話課本教學和漢語史價值》(合作),《台灣研究集刊》2012年第4期。
27..《日本明治後期北京官話語法教學理論---讀1905年版<清語文典>》,《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三輯),中華書局,2012年7月。
28.《東亞語言學視閾的漢語史研究》,《東疆學刊》2013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14年第1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3年第6期)
29.《岡氏之中國文典》(1887):日本漢語文言語法體系初次構建,《復旦學報》2014年。
30漢語現代語言學理論體系的最初構建——日本《現代中國語學》(1908)的意義(同李遜合作)。《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年第1期 。
31朝鮮朝漢語官話質正制度考論(同張輝合作), 《古漢語研究》2014年第1期 。
32. 14世紀末至20世紀初東亞國際通語——漢語之應用(第二作者,同張輝合作),《延邊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 。
(三)古代禮儀制度及其它
1.退溪不諱言「詩以隨俗」解。東方詩話學會編《詩話學》第5、6輯合刊。韓國梨花社2004年10月。第三次東方詩話學國際學術會議(上海大學)。大會報告。
2.西周覲禮初探。《遯亨集——呂紹剛教授古稀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3.春秋聘問的衰變。《金景芳百年誕辰紀念文集》,2002.9.吉林大學出版社.
4.春秋朝覲的衰變。《東疆學刊》2002年第3期。
5.周代朝聘制度簡論。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年鑒》,2001年創刊號,商務印書館,2001年10月。
6.戰國時期朝聘制度的破壞。《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4期。
7.退溪家禮「循俗」問題(韓文)。韓國《退溪學報》第107期,2000年12月。又收入(韓國)柳寧夏編選《退溪先生禮學論文集》(僅6篇),《退溪學報》別刷本。陶雲會社2001年7月發行。
8.略談西周會盟制度。《延邊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9.商代朝聘及其相關問題。《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1期。
10.晚清文人對朝鮮使臣「中華意識」的感知。日本創價大學《創大中國論集》第14輯,2011年3月。
11.《清客新話》:日本對馬藩尉探問清初「新知」——福建「漂海唐船」日記的意義。《廈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1期。又見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明清史》2013年第5期。
這其中包括少部分與他人合寫論文。還有其它已發表論文近20篇。論文發表後,或被轉載、論點摘編、引用、評述多次。 (一) 專著
1.《音韻文獻與音韻學史》,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6月。被列為日本廣島大學文學部中國語史教科書,授課教授狩野充徳。
2.《周代朝聘制度研究》,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書評《揭示周代朝聘制度》,見《光明日報》2006-07-04 。2006年9月獲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圖書獎(太原)。2007年11月獲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歷史學3等獎. 2007年11月廈門市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台灣《經學論叢》專門介紹。《清代朝覲制度研究》等幾十種著作引述.
3.《宋元吉安方音研究》,專著(與李紅合作),2008年6月,中華書局出版。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5年1月完成,2005年2月通過專家鑒定。日本《日本中國學會報》2009年介紹。2009年11月獲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歷史學3等獎。劉曉南《宋代四川語音研究》等論著引述。
4.《中國歷代賓禮》,專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9月。幾十種著作引述。
5.《日本漢語音韻學史》,專著,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日本語學會《日本語研究》、《古漢語研究》、《中華讀者報》、《中國社會科學報》、《辭書研究》、日本中國學研究會《日本中國學會報》(2012)等報刊均有述評。2013年10月12日獲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2等,中國語言學最高獎項,又獲福建省第10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2等獎。2013年12月。同時,獲廈門市第9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2等獎。張玉來、潘鈞、陳東輝、陳寧、耿軍等引用。
6.《漢語史研究理論范疇綱要》,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列為博士生教科書。
7.《東亞視閾漢語史論》,專著,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8.《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課本語音研究》,專著,合作,商務印書館,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12年完成。鑒定等級為優秀.
9.《日本近現代漢語語法學史綱》,專著,商務印書館,2014年。
(二)編著
1.《漢語音韻學通論》,教材,編著,主編,列入國家級「十五」教材出版規劃(2002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被國內外多所大學列為研究生教科書或參考書。
2.《古代神童考錄》,編著(與陳家禎合作),延邊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
(三)編校
1. 《音韻學論著指要與總目》(上、下,140萬字),主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日本權威的《日本中國學會報》2009年介紹,是國內外漢語音韻學論著目錄收羅最為全面的工具書。馮蒸列為學習漢語音韻學必讀書。
2. 《語言文字學論壇》(第一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3.《古代漢語》,教材。合作編寫,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曾被吉林省八所大學中文系採用。
4.《對外漢語教學論著總目》(80萬字),主編(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報》海外版、》、《中華讀者報》等均有書評。
5. 《對外漢語教學論著指要》(70萬字),主編(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報》海外版、《中華讀者報》等均有書評。
6.《黌門鍾呂》,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7.《韓非子》(譯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3。
8.《後漢書》(譯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6。
9.《全晉文》(點校,2人合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0.《日本漢語教科書匯刊(1912年前)》,主編,四十冊,中華書局,2013年。
11.朱熹口語文獻語言通考(四種,語音、詞彙、語法、修辭。合作),合作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12.《中國歷代禮儀制度文化叢書》(五種,《中國歷代婚禮》、《中國歷代葬禮》、《中國歷代家禮》、《中國歷代賓禮》、《中國歷代祭禮》),第一主編(與張黎明合作),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9月。台灣義守大學列為通識課程教科書。幾十種著述引用。
13.《新編古代漢語》,國家級教材。合作編寫,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14.《大一中文課堂》,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15.《海洋文明與漢語語言文字書寫》,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16.《東亞漢語史書系》,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
17.《黃典誠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主編(與葉寶奎教授合作),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
18.《中國音韻學》(廈門大學與中國音韻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
另有其它4種編著。這其中包括少部分與他人合寫者。
❾ 如何吸收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幾千處的儒釋道傳統文化本來就是世界所有文化中最優秀的,是聖人們為專慈悲後世而屬留下來的珍貴財產,早已被證明過其永恆的正確性。本來跟社會主義文化沒有區別,並且更好落實。現在人斷章取義,把一些民俗類的封建糟粕誤認為是傳統文化,不認真理解傳統文化的實質和核心,不按儒釋道文化來建議社會主義文化,幾乎處處碰壁,處處受障礙,成本越來越高,又何苦呢?所以現代人若要真正吸收儒釋道傳統文化,一定要放下現代人自傲的架子,深入到經典裡面去,並且認真做到,那麼中華文明的復興一定指日可待!
❿ 袁勇麟的成就
袁勇麟教授撰寫的39萬字的《20世紀中國雜文史》(下),是國內外第一部全面研究近50年來中國大陸和台港雜文的學術論著,1997年11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後,在學術界、雜文界、出版界引起很大反響,1999年10月榮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2000年12月,榮獲福建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999年11月獲福建師范大學優秀科研項目特等獎和福建師范大學第二屆青年教師科研成果一等獎。《中國教育報》、《文匯讀書周報》、《中華讀書報》、《文藝報》、《雜文報》、《文學評論》、《雜文界》等20多家報刊發表了有關書訊和評論。1999年4月7日,《文藝報》在京召開《20世紀中國雜文史》研討會,《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雜文界》也刊發了研討會消息。何西來研究員在《一部有開拓性的文體專史》的文章中指出:「這部專史用一半的篇幅論述了人民共和國建國五十年來雜文發展的曲折歷程,這也是有開創性的研究。由於種種歷史原因,要對這一階段的雜文作深入的探究與歷史的描述,其實是難度最大的。另外,把台、港、澳的有代表性的雜文家也收入百年考察的視野中來,進行敘述與評論,這在大陸學者的雜文專史研究中,亦屬難能可貴。」俞潤生編審在《回眸歷史展望未來》一文中認為:「這部專著論述建國後雜文的掙扎和沉寂,有近12萬字篇幅;論述新時期雜文的繁榮和拓展長達27萬字,這兩部分加起來就是39萬字,可以說是一部建國後的雜文史。作者把這樣長的篇幅融入《20世紀中國雜文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作者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史識重要表現,也是作者站在世紀之交回眸歷史的意義所在。」「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新時期雜文的繁榮和拓展』中分別介紹了香港雜文和台灣雜文的情況,並進行了必要的評述。這就克服了以往由於搜集資料的困難而付諸闕如的缺憾,不但開拓了研究的領域和視野,而且起到填補空白的開啟之功。」
袁勇麟教授1997年-1999年在復旦大學中文博士後流動站期間完成的出站報告《當代漢語散文整體觀》(2002年6月由上海三聯書店改名為《當代漢語散文流變論》出版,10月再版,2003年獲福建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被以著名學者章培恆教授為首的專家委員會評為優秀成果。章培恆教授指出:「《當代漢語散文整體觀》是一個填補空白的項目,把當代國內外華文作家的散文做整體性的研究,既能闡發華文作家在當代的活力,也將進一步闡明國內外漢語散文的特色及其發展趨向,其意義也很重大。這兩項研究全都需要搜集大量材料,也需要具備敏銳的理論概括力。袁勇麟同志較好地完成了這兩項研究,顯示出他在這兩方面都具有較高的水平。因此,本站專家委員會認為他在站期間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優秀的成績。」陳思和教授認為:「出站報告以廣闊的學術視野和豐富的資料構築起中國大陸、台灣、港澳以及世界華文等四大板塊的漢語散文創作,這是中國第一部有份量的華文散文史的研究,無論是資料的奠基還是學術研究的深度,都是第一部有價值於後世的著作。」上海三聯書店出版後,《人民日報》、《中華讀書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當代作家評論》、香港《文匯報》、《大公報》、《文學世紀》等20餘家報刊發表評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袁勇麟教授1999年10月14日在第十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上宣讀了出站報告的「導論」部分《當代漢語散文的人文背景》,受到與會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著名學者的充分肯定,《台港文學選刊》1999年第11期刊發此次會議的綜述文章中特別提到該論文「從語言研究出發,以新的美學視角介入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中,探討了海外華文文學的人文背景、文化精神以及民族的家園意識等一系列內涵豐富的問題,在這一研究領域構築了一條亮麗的風景線。」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刊《華文文學》主編吳奕錡教授在2000年11月舉行的第十一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近20年來台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述評》中,也認為:「袁勇麟的《當代漢語散文的人文背景》等文章,或是從當代的語言哲學,或是藉助後殖民批評等不同角度去闡釋他們對世界華文文學的嶄新理解,無疑已經站在了當今的學術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