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自動化科學成果

自動化科學成果

發布時間:2022-01-21 20:54:30

㈠ 武漢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近五年來,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1項,其中基金重大項目1項,基金重點項目2項。承擔「973」計劃、「863」計劃、「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軍口預研項目課題等20餘項。承擔其它科研項目1000多項、總經費4.5億元。
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32項,其中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7項。出版教材和專著3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2000餘篇,SCI檢索論文400餘篇,EI檢索論文900餘篇。發明專利授權160餘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00餘項,100多項科研成果被轉換為現實生產力,一大批研究成果在國內占據領先地位,部分科研成果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㈡ 工廠自動化的工廠自動化成果

據美國科學院對麥道飛機公司、迪爾拖拉機公司,通用汽車公司、西屋公司和英格索爾銑床公司等五家企業的調查分析 。採用全廠一體化控制獲得如下效益, :產品質量提高 2— 5倍 、生產效率提高 40— 70% 、設備利用率提 著 2—3倍 、生產周期縮短30一 60% 、工程師的工作能力提高3— 35倍。

㈢ 吳家豪的科技成就

中國鐵路減速頂及其調速技術的創始人之一
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吳家豪多次下現場調研和參加勞動鍛煉,親眼目睹編組站調車人員進行列車解編調車,從車上「飛下飛上」,在股道間來回奔跑,使用手閘或鐵鞋,對溜放車輛進行人工調速。同時又了解到,全國鐵路每年因調車事故造成許多人員傷亡和車損事故。他對車站落後的調車設備和作業條件深感不安,因而產生要研製、採用先進現代化調速設備的責任心和緊迫感。對這一課題國內有的研究單位和生產現場已研究試驗了約15年,但因中國鐵路調車作業的運營條件十分苛刻,調車設備落後的難題一直未能解決。1974年10月為解決哈爾濱鐵路編組站下行調車場(簡稱哈二調)的「目的制動」,他根據掌握的國外鐵路駝峰調速的先進技術與經驗,首次提出採用能適應中國鐵路調車運營條件「低、大、長」要求,不需要外部能源和控制設備,能對溜放車輛連續自動化調速,使「目的制動」達到「勾勾安全連掛」的減速頂及其調速系統的建議,被哈爾濱鐵路局領導和科技人員採納,由哈爾濱鐵路局、哈爾濱工業大學和鐵科院運輸所科技人員組成的會戰組,經過兩年多研究試驗,於1976年研製成中國第一代減速頂。1977年減速頂通過鐵道部鑒定後,他與科研人員一起,從東北到東南,從東部到西部,從國內到國外,進行推廣應用,並進一步開發更先進的減速頂及其調速技術。由於各級領導的支持和參與研製、設計、施工、運營、維修的廣大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至今中國的減速頂及其調速技術,不僅在設計、理論等軟體領域,而且在產品、控制等硬體領域;不僅在駝峰解體調速,而且在尾部編組調速;不僅在大、中型技術站,而且在小型技術站和工業專用線;不僅在技術站調車作業,而且在客、貨運站止輪防溜都取得長足發展和良好的運營效果。
中國鐵路樞紐站場設計優化的倡導人和力行者
吳家豪借鑒國外鐵路的先進技術和建設發展動向,有針對性地對提高中國鐵路樞紐站場設計優化及設計水平,提出了很多有重要理論和實用價值的建議。他撰寫的「鐵路樞紐與編組站建設發展的主要技術政策」,被中國鐵道學會評為1993年一等獎優秀論文。
吳家豪先後主持和參加了五次全中國鐵路編組站合理布局與分工的研究和規劃工作,為鐵道部制定編組站建設規劃提供了依據。在20世紀80年代研究、規劃全路中長期鐵路編組站布局與分工時,為了合理使用國家有限的投資,和貫徹投入產出的經濟效益原則,分別輕重緩急建設發展我國鐵路編組站,他首次提出建議:將中國鐵路網上的編組站,按其分布位置、作用、任務、作業量,劃分為路網性、區域性、地方性三大類,被鐵道部運輸局、計劃局採納。20世紀90年代,他又撰文建議:為充分發揮鐵路中長距運輸優勢和確保鐵路大通道的暢通,應將設置在鐵路大通道上的主要編組站的建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來安排,並提出了這些編組站的具體設計原則和要求。他撰寫的「建設和強化鐵路大通道是當務之急」一文,被中國鐵道學會評為1997年一等獎優秀論文。
他曾主持研究了編組站合理布置圖型、工業編組站合理圖型、大中型自動化駝峰布置圖、小型現代化駝峰布置圖等有關樞紐站場布置圖型設計優化的項目,其研究成果或編入設計規范,或被編入設計圖冊,供設計人員作為設計的依據。
他還主持和參加多項有關自動化駝峰線路平縱斷面設計優化的研究,都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成果,通過鐵道部鑒定後獲得了獎勵。其中包括已在全路幾十個中小技術站採用的微機可控頂調速系統,特別是在深圳北站自動化駝峰建設過程中,他堅決主張、支持並和哈中心領導、科技人員竭盡全力,突破了傳統駝峰線路按「三難」(難行車、難行條件、難行線)設計峰高和縱斷面的定律,首創按中行車設計駝峰線路峰高和縱斷面的優化設計,建成了居世界鐵路先進水平的中國第一個馬鞍形駝峰反坡自動化連續調速系統。
自20世紀90年代中國鐵路技術站調車場普遍採用減速頂調速,溜放車輛基本達到勾勾安全連掛的新局面。他又多次撰文建議:縮短調車場股道有效長(原按車輛不準連掛留「天窗」,規定有效長加長20%);縮小調車場股道間距(原按有調車制動員作業,規定間距加寬800毫米);縮短調車場和駝峰與編尾咽喉區的長度,以達到既節省站場用地、工程投資和運營支出,又提高調車作業效率和改編能力的目標。

㈣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截至2014年底,該所獲得國家、中科院、各部委及地方獎勵300餘項,形成了機器人技術、光電信息技術、先進製造及自動化技術三大研究方向。
研究所在水下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工業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方面取得多項有顯示度的創新成果。其中「『CR-01』6000米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科研成果被評為199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並獲得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工業機器人成功實現產業化,「工業機器人研究開發及工程應用」項目獲200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工業現場匯流排技術打破中國國外壟斷,研發出基於FF現場匯流排技術的系列化產品。「基於現場匯流排的新一代全分布式控制系統(中科SIACON)」2001年被評為「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優秀科技成果,「現場匯流排分布控制系統開發及應用」獲200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研製電視跟蹤與測量設備多次成功地執行了「神舟」號系列飛船發射、回收的跟蹤與監測任務,受到了中央軍委、國防科工委及總裝備部的表揚與嘉獎。
沈陽自動化所研製開發了極地機器人、飛行機器人、納米操作機器人、仿生結構智能微小機器人、反恐防暴機器人等多種特種機器人,開展了網路化設計與製造、快速成型、納米材料製造設備、工業無線現場匯流排、精準農業、專用集成晶元、汽車電子等多方面高新技術與產品的研究與開發,獲得大批科研成果,在中國國內外形成技術領先優勢。
開發的極地機器人先後三次參加中國的極地科考活動,從北極到南極,從陸地到水下,為中國獲取極地科學數據做出貢獻;「靈蜥」系列反恐防暴機器人進入多個省市公安武警系統,成為反恐前線的忠誠衛士;飛行機器人成功完成地震搜救演習並獲得中央領導的高度評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場匯流排標准——《用於工業測量與控制系統的EPA系統結構與通信規范》被國際標准化委員會認可,實現了中國在工業自動化國際標准化工作中零的突破,標志著中國在現場匯流排領域擁有了國際認可的自主核心技術。 《機器人》 《機器人》創刊於1979年,原名《國外自動化》,1987年更名為《機器人》;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中國自動化學會共同主辦的科技類核心期刊,主要報道中國在機器人學及相關領域具有創新性的、高水平的、有重要意義的學術進展及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
該期刊被Ei 資料庫、Scopus 資料庫、Inspec 資料庫、劍橋科學文摘 (CAS) 資料庫、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中文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等中國國內外資料庫收錄。 《信息與控制》 《信息與控制》創刊於1972年,原名《自動化》,1978年更名為《信息與控制》;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中國自動化學會共同主辦的科技類核心期刊,主要刊載信息與控制科學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具有創新性的、高水平的、有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該刊以控制科學理論為基礎,以信息技術推動控制理論和系統發展為目標,重點關注控制科學與技術、與控制理論相關的應用信息技術在機械製造、能源電力、冶金化工、資源環境、航空工業以及國防工業等國家重要高科技和經濟領域中的應用研究成果。主要內容包括:1)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2)智能信息處理;3)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4)先進控制與優化技術;5)企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6)工業控制網路與系統;7)人機系統等。
該期刊被Scopus資料庫、INSPEC資料庫、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等中國國內外資料庫收錄。

㈤ 國家冶金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成果

中心已承擔和完成的科研項目14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項,「863」高技術計劃9項,國家攻關計劃9項,企業大型自動化工程項目28項。
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金礦企業綜合自動化系統」、「多變數智能解耦控制技術及應用」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多變數智能解耦控制理論、方法及應用」獲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非線性系統的自適應控制理論及其應用研究」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復雜系統的新型自適應控制演算法及其應用研究」獲原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在應用研究方面,「金礦選礦生產過程綜合自動化系統」獲國家經貿委黃金科技進步特等獎,「先進控制技術在元寶山發電廠大型火力發電機組中的應用」獲原冶金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鋼球磨中儲式制粉系統的智能解耦控制」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清河發電廠1-4號機組計算機集散控制系統」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工業過程多媒體計算機集散監控系統」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心成立以來,共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被EI檢索收錄150餘篇,SEI檢索收錄20餘篇。中心累計為我省鋼鐵企業、電力部門的綜合自動化工程項目培訓維護人員、操作人員近100人。為我省大中型企業培養在職博士、碩士生近20人。

㈥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中國發射首枚人造衛星

1970年4月1日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

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

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2、神舟五號進入太空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號衛星升空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4、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5、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閱讀全文

與自動化科學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