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利用成果導向教學
為了迎接新工業革命對高等工程教育的挑戰,同時為了適應由於公共問責制的興起、人們更加關注教育投入的回報與實際產出的現實需要,成果導向教育(
OBE)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成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OBE是由美國首先提出來的。作為教育強國的美國,人們對其在科技方面的貢獻及表現並不滿意,例如人造地球衛星由前蘇聯搶先發射成功等,人們開始反思教育的實用性以及教育成果的重要性。在這種背景下,OBE在1981年由Spady率先提出後,以驚人的速度獲得了廣泛重視和應用。經過此後10年左右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至今仍被認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確方向。美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並將其貫穿於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始終。2013年6月,我國被接納為「華盛頓協議」簽約成員。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導工程教育改革,具有現實意義。
一、成果導向教育及其實施架構
1、什麼是成果導向教育
OBE是指,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後所取得的學習成果。OBE強調如下4個問題:
(1)我們想讓學生取得的學習成果是什麼?
(2)我們為什麼要讓學生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
(3)我們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取得這些學習成果?
(4)我們如何知道學生已經取得了這些學習成果?
這里所說的成果是學生最終取得的學習結果,是學生通過某一階段學習後所能達到的最大能力。它具有如下6個特點:
(1)成果並非先前學習結果的累計或平均,而是學生完成所有學習過程後獲得的最終結果。
(2)成果不只是學生相信、感覺、記得、知道和了解,更不是學習的暫時表現,而是學生內化到其心靈深處的過程歷程。
(3)成果不僅是學生所知、所了解的內容,還包括能應用於實際的能力,以及可能涉及的價值觀或其他情感因素。
(4)成果越接近「學生真實學習經驗」,越可能持久存在,尤其是經過學生長期、廣泛實踐的成果,其存續性更高。
(5)成果應兼顧生活的重要內容和技能,並注重其實用性,否則會變成易忘記的信息和片面的知識。
(6)「最終成果」並不是不顧學習過程中的結果,學校應根據最後取得的頂峰成果,按照反向設計原則設計課程,並分階段對階段成果進行評價。
從如下5方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OBE的內涵:
(1)OBE強調人人都能成功。所有學生都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功,但不一定同時或採用相同方法。而且,成功是成功之母,即成功學習會促進更成功的學習。
(2)OBE強調個性化評定。根據每個學生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的評定等級,並適時進行評定,從而准確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對教學進行及時修正。
(3)OBE強調精熟。教學評價應以每位學生都能精熟內容為前提,不再區別學生的高低。只要給每位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機會,他們都能達成學習成果。
(4)OBE強調績效責任。學校比學生更應該為學習成效負責,並且需要提出具體的評價及改進的依據。
(5)OBE強調能力本位。教育應該提供學生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教育目標應列出具體的核心能力,每一個核心能力應有明確的要求,每個要求應有詳細的課程對應。
可見,OBE要求學校和教師應該先明確學習成果,配合多元彈性的個性化學習要求,讓學生通過學習過程完成自我實現的挑戰,再將成果反饋來改進原有的課程設計與課程教學。
2、成果導向教育的特點
成果導向教育能夠衡量學生能做什麼,而不是學生知道什麼,前者是傳統教育無法做到的。例如,傳統教育衡量學生的常用方法是,從幾個給定答案中選擇出一個正確答案。這種方法往往只能測試出學生的記憶力,而不能讓學生展示出他們學會了什麼。也就是說,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記憶。對內容的理解所體現的認知能力比對內容的記憶所體現的記憶能力重要的多。OBE要求學生將掌握內容的方式,從解決有固定答案問題的能力拓展到解決開放問題的能力。
OBE要求學生通過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例如提出項目建議、完成項目策劃、開展案例研究和進行口頭報告等,來展示他們的能力。這樣的任務,能讓學生展示思考、質疑、研究、決定和呈現的能力。因此,OBE是將學生置於發展他們的設計能力到完成一個完整過程的環境之中。OBE更加關注高階能力,例如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綜合信息的能力、策劃和組織能力等。這種能力可以通過以團隊的形式完成某些比較復雜的任務來獲得。
3、成果導向教育的實施原則
OBE的實施原則如下:
(1)清楚聚焦:課程設計與教學要清楚地聚焦在學生在完成學習過程後能達成的最終學習成果,並讓學生將他們的學習目標聚焦在這些學習成果上。教師必須清楚地闡述並致力於幫助學生發展知識、能力和境界,使他們能夠達成預期成果。清楚聚焦是OBE實施原則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原則,這是因為:第一,可協助教師制定一個能清楚預期學生學習成果的學習藍圖;第二,以該學習藍圖作為課程、教學、評價的設計與執行的起點,與所有的學習緊密結合;第三,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評價,都是以讓學生能充分展示其學習成果為前提;第四,從第一次課堂教學開始直到最後,師生如同夥伴一樣為達成學習成果而努力分享每一時刻。
(2)擴大機會:課程設計與教學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在時間和資源上保障每個學生都有達成學習成果的機會。學校和教師不應以同樣的方式在同一時間給所有學生提供相同的學習機會,而應以更加彈性的方式來配合學生的個性化要求,讓學生有機會證明自己所學,展示學習成果。如果學生獲得了合適的學習機會,相信他們就會達成預期的學習成果。
(3)提高期待:教師應該提高對學生學習的期待,制定具有挑戰性的執行標准,以鼓勵學生深度學習,促進更成功的學習。提升期待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提高執行標准,促使學生完成學習進程後達到更高水平;二是排除邁向成功的附加條件,鼓勵學生達到高峰表現;三是增設高水平課程,引導學生向高標准努力。
(4)反向設計:以最終目標(最終學習成果或頂峰成果)為起點,反向進行課程設計,開展教學活動。課程與教學設計從最終學習成果(頂峰成果)反向設計,以確定所有邁向高峰成果的教學的適切性。教學的出發點不是教師想要教什麼,而是要達成高峰成果需要什麼。反向設計要掌握兩個原則:一是要從學生期望達成的高峰成果來反推,不斷增加課程難度來引導學生達成高峰成果;二是應聚焦於重要、基礎、核心和高峰的成果,排除不太必要的課程或以更重要的課程取代,才能有效協助學生成功學習。
4、成果導向教育的實施要點
OBE的實施要點,或者說關鍵性步驟如下:
(1)確定學習成果。最終學習成果(頂峰成果)既是OBE的終點,也是其起點。學習成果應該可清楚表述和可直接或間接測評,因此往往要將其轉換成績效指標。確定學習成果要充分考慮教育利益相關者的要求與期望,這些利益相關者既包括政府、學校和用人單位,也包括學生、教師和學生家長等。
(2)構建課程體系。學習成果代表了一種能力結構,這種能力主要通過課程教學來實現。因此,課程體系構建對達成學習成果尤為重要。能力結構與課程體系結構應有一種清晰的映射關系,能力結構中的每一種能力要有明確的課程來支撐,換句話說,課程體系的每門課程要對實現能力結構有確定的貢獻。課程體系與能力結構的這種映射關系,要求學生完成課程體系的學習後就能具備預期的能力結構(學習成果)。
(3)確定教學策略。OBE特別強調學生學到了什麼而不是教師教了什麼,特別強調教學過程的輸出而不是其輸入,特別強調研究型教學模式而不是灌輸型教學模式,特別強調個性化教學而不是「車廂」式教學。個性化教學要求教師准確把握每名學生的學習軌跡,及時把握每個人的目標、基礎和進程。按照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提供不同的學習機會。
(4)自我參照評價。OBE的教學評價聚焦在學習成果上,而不是在教學內容以及學習時間、學習方式上。採用多元和梯次的評價標准,評價強調達成學習成果的內涵和個人的學習進步,不強調學生之間的比較。根據每個學生能達到教育要求的程度,賦予從不熟練到優秀不同的評定等級,進行針對性評價,通過對學生學習狀態的明確掌握,為學校和教師改進教學提供參考。
(5)逐級達到頂峰。將學生的學習進程劃分成不同的階段,並確定出每階段的學習目標,這些學習目標是從初級到高級,最終達成頂峰成果。這將意味著,具有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將用不同時間、通過不同途徑和方式,達到同一目標。
5、成果導向教育三角形框架
綜上,可將OBE的實施框架歸納為:1個核心目標、2個重要條件、4個關鍵前提、4個實施原則、5個實施要點。由此構成了OBE的三角形實施框架(見圖1)。
圖1 成果導向教育三角形實施框架
其中,一個核心目標:所有學生都要達成頂峰成果。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描繪成果藍圖,建立一個清晰的學習成果藍圖,並勾勒出哪些是必備的能力與內容,即確定學生在畢業時應該達到的能力結構;二是創設成功環境,為學生達成預期成果提供適宜的條件和機會。三個關鍵前提:一是所有學生均能通過學習達成預期成果,但不一定同時和通過相同途徑、採用同樣方式;二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學習的成功會促進更成功的學習;三是學校要對學生成功學習負責,學校掌握著成功的條件與機會,直接影響學生能否成功學習。四個實施原則是:清楚聚焦、擴大機會、提高期待和反向設計。五個實施要點是:確定學習成果、構建課程體系、確定教學策略、自我參照評價和逐級達到頂峰。
二、成果導向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比較
這里所說的傳統教育是指相對OBE而言目前的具有普遍性特徵的教育。
1、成果導向教育的新突破
(1)成果決定而不是進程決定。傳統教育的課程教學嚴格遵循規定的進程,統一的教學時間、內容、方式等。教學進度是以大部分學生可以完成的假設為前提預設的,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未完成學習,將被視為達不到教學要求。OBE的目標、課程、教材、評價、畢業要求等均聚焦於成果,而不是規定的進程。OBE強調學生從學習的一開始就有明確目標和預期表現,學生清楚所期待的學習內涵,教師更清楚如何協助學生學習。因此,學生可以按照各自的學習經驗、學習風格、學習進度,逐步達成目標,所有的學生均有機會獲得成功。
(2)擴大機會而不是限制機會。傳統教育嚴格執行規定的學習程序,就像將學生裝進了以同樣速度和方式運行的「車廂」,限制了學生成功的機會。OBE強調擴大機會,即以學習成果為導向,以評價結果為依據,適時修改、調整和彈性回應學生的學習要求。「擴大」意味著改進學習內容、方式與時間等,而非僅僅延長學習時間。
(3)成果為准而不是證書為准。傳統教育學生獲得證書是以規定時間完成規定課程的學分為准,而這些課程學分的取得是以教師自行設定的標准為准。OBE獲得證書是以學習成果為准,學生必須清楚地展現已達到規定的績效指標,才能獲得學分。將學習成果標准與證書聯系起來,使得證書與學生的實際表現相一致,而非只是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業的證明。
(4)強調知識整合而不是知識割裂。傳統教育只強調課程體系,實際上是將知識結構切割成了一個個課程單元,每門課程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界限清晰的知識單元,這些知識單元之間的聯系被弱化了,學生的學習往往是「只見大樹、不見森林」。OBE強調知識的整合,是以知識(能力)結構出發反向設計,使課程體系支撐知識結構,進而使每門課程的學習都與知識(能力)結構相呼應,
最終使學生達成頂峰成果。
(5)教師指導而不是教師主宰。傳統教育以教師為中心,教什麼、怎麼教都由教師說了算,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安排來完成學習。OBE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該善用示範、診斷、評價、反饋以及建設性介入等策略,來引導、協助學生達成預期成果。
(6)頂峰成果而不是累積成果。傳統教育將學生每次學習的結果都累積起來,用平均結果代表最終成果。這樣,學生某一次不成功的學習,就會影響其最終成果。OBE聚焦的是學生最終達成的頂峰成果,學生某一次不成功的學習,只作為改進教學的依據,不帶入其最終成果。
(7)包容性成功而不是分等成功。傳統教育在教學進程中的評價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最終成果也被劃分成不同等級,從而將學生分成了不同等級的成功者。OBE秉持所有學生都是成功學習者的理念,僅將學生進行結構性區分或分類,採取各種鼓勵措施,創造各種機會,逐步引導每一位學生都成為成功的學習者,達成頂峰成果。
(8)合作學習而不是競爭學習。傳統教育重視競爭學習,通過評分將學生區分開或標簽化,將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關系置於一種競爭環境中。在這種環境中,學習成功者和學習失敗者之間不可能建立一種和諧互動的關系。OBE強調合作式學習,將學生之間的競爭轉變為自我競爭,即讓學生持續地挑戰自己,為達成頂峰成果而合作學習。通過團隊合作、協同學習等方式,使學習能力較強者變得更強,使學習能力較弱者得到提升。
(9)達成性評價而不是比較性評價。傳統教育強調比較性評價,在學生之間區別出優、良、中、差等不同等級。OBE強調自我比較,而不是學生之間的比較。強調是否已經達到了自我參照標准,其評價結果往往用「符合/不符合」、「達成/未達成」、「通過/未通過」等表示。由於採用學生各自的參照標准,而不是學生之間的共同標准,故評價結果沒有可比性,不能用於比較。
(10)協同教學而不是孤立教學。傳統教育將教學單元細化為一個個孤立的課程教學,承擔每門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獨立開展教學工作,很少顧及不同課程教學之間的協同效應。OBE強調教學的協同性,要求每一名承擔課程教學的教
師,為了達到協助學生達成頂峰成果的共同目標,進行長期溝通、協同合作,來設計和實施課程教學及評價。
2、成果導向教育與傳統教育對比。
表1從學習導向、成功機會、畢業標准、成就表現、教學策略、教學模式、教學中心、評價理念、評價方法和參照標准等10個方面,對OBE和傳統教育進行了對比。
三、基於成果導向教育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成果導向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確方向。正如前述,成果導向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與操作模式。但在推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時,我們絕不能徹底摒棄現有的高等工程教育體系,應將成果導向教育理念融入高等工程教育體系中,改革與此不相適應的做法。結合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現狀,考慮到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要求,基於成果導向教育的工程教育改革首先要實現如下三個轉變。
表1 OBE與傳統教育的對比
1、從學科導向向目標導向轉變
傳統的工程教育是學科導向的,它遵循專業設置按學科劃分的原則,教育模式傾向於解決確定的、線性的、靜止封閉問題的科學模式,知識結構強調學科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完備性,教學設計更加註重學科的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專業的需求。成果導向的工程教育是目標導向的,它遵循的是反向設計原則,其「反向」是相對於傳統工程教育的「正向」而言的。反向設計是從需求(包括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開始,由需求決定培養目標,再由培養目標決定畢業要求,再由畢業要求決定課程體系。正向設計是從課程體系開始,逆反向過程到畢業要求,再到培養目標,再到需求。然而,這時的需求一般只能滿足內部需求,而不一定能滿足外部需求,因為它是教育的結果而不是教育的目標。因此,傳統工程教育對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等外部需求只能「適應」,而很難做到「滿足」。而目標導向下的工程教育則不然,它是反向設計、正向實施,這時「需求」既是起點又是終點,從而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教育目標與結果的一致性。
目標導向下的工程教育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強調如下四個方面:培養目標要以需求為導向,畢業要求要以培養目標為導向,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要以畢業要求為導向,資源配置要以支撐畢業要求與培養目標的達成為導向。畢業要求的達成要能支撐培養目標的達成,課程教學要求的達成要能支撐畢業要求的達成。所有參與教學的教師要明確自己所教對達成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的貢獻與責任,每位學生要明確自己所學對達成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的作用。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表述要有利於對目標和要求的達成度進行評價。
2、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
所謂以教師為中心是指,教學設計主要取決於教什麼,教學過程主要取決於怎麼教,教學評價主要取決於教得怎麼樣,這是學科導向教育的必然。所謂以學生為中心是指,教學設計主要取決於學什麼,教學過程主要取決於怎麼學,教學評價主要取決於學得怎麼樣,這是成果導向教育的使然。也就是說,以學生為中心的工程教育要求整個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都要緊緊圍繞促進學生達到學習成果(畢業要求)來進行,要求提供適切的教育環境、了解學生學什麼(內容)和如何學(方式與策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並實施適切的教學評價來適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
以學生為中心的工程教育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緊緊圍繞學生的發展來確定;教學內容根據對學生的期望而設計;師資與其它支撐條件判斷標準是是否有利於學生達成預期目標;評價的焦點是學生學習效果與表現;是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優秀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工程教育強調「教主於學」的教學理念,即教之主體在於學、教之目的在於學、教之效果在於學。遵循以學論教的教學原則,即教什麼取決於學什麼,怎麼教取決於怎麼學,教得怎麼樣取決於學得怎麼樣。重教輕學是傳統工程教育的痼疾,至今仍然主導著課堂教學。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解決兩個基本問題:教學本質與教學理念。
教學本質回答的是教學是什麼。傳統的認識是:教學是「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這種傳統認識有5個局限:教學局限於教書,教書局限於課程,課程局限於課堂,課堂局限於講授,講授局限於教材。我們理解的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教學生「樂學」、「會學」、「學會」。其中「會學」是核心,要會自己學、會做中學、會思中學。教學理念回答的是教學為什麼。傳統的認識是:「教」是為了「教會」,「學」是為了「學會」。我們提倡的教學理念是「教為不教、學為學會」。「教為不教」有兩層含義:「教」的目的是「不教」,「教」的方法是「大教」。「教,是為了不教」是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名言。這種「教」是教學生「學」,這種「大教」是「善教」。施教之功,貴在引路,妙在開竅。葉聖陶先生曾講:「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
3、從質量監控向持續改進轉變。
我國高校目前的教學質量管理,還停留在對教學環節進行質量監控的初級階段,初步具備了監督、調控功能,但缺乏改進功能。一個具有完善功能的質量管理體系應該具備「閉環」特徵,即通過監督功能發現偏差,通過調控功能糾正這些偏差,再通過改進功能分析產生這些偏差的原因,並對系統進行改進。也就是說,這三個功能是首尾搭接,互為輸入和輸出的關系。
成果導向的工程教育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它要求建立一種有效的持續改進機制,從而實現如下功能:能夠持續地改進培養目標,以保障其始終與內、外部需求相符合;能夠持續地改進畢業要求,以保障其始終與培養目標相符合;能夠持續地改進教學活動,以保障其始終與畢業要求相符合。
建立持續改進體系的要點包括「1個目標、2條主線和3個改進」:1個目標是保障質量,2條主線包括培養目標的符合度與達成度和畢業要求的符合度與達成度,3個改進為培養目標的持續改進、畢業要求的持續改進和教學活動的持續改進。這3個改進,通過三個循環來實現,即:通過外循環持續改進培養目標、通過內循環持續改進畢業要求、通過成果循環持續改進教學活動。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符合度與達成度這兩條主線,是對其符合度和達成度的評價與改進過程。首先,評價畢業要求(培養目標)是否與培養目標(內外需要)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就要改進畢業要求(培養目標);然後,評價畢業要求(培養目標)是否達成,如果沒有達成,就要改進教學活動(畢業要求)。教學活動的改進包括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持條件、學生的學習機會、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
四、結束語
成果導向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在美國等一些國家已有了多年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至今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施模式,而且已證明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確方向。為了使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更好地適應國家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迎接新工業革命的挑戰,需要我們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引導下,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著力實現三個轉變,即:從學科導向向目標導向轉變、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和從質量監控向持續改進轉變。
㈡ 我們為什麼不以中華的高度信仰出發,汲取人類文明史的所有優秀成果來組織國家
你說得很對,但是這只是你一個人的想法和看法,其實改變社會,改變國家這些都是有當政者說了算,我們能夠做的只是提個意見而已,他採納則已,不採納就當我們從未說過!就那馬克思來說吧,當今社會人士又有幾人尊奉著馬克思的思想呢!其實至始至終都是那些執政者說了算,我們能做的只有順從和尊從他們的意思!
㈢ 建立合理的科學評價體系
搞好科來技成果評價工作自是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前提。根據成果類型,建立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為實現科技成果評價的科學化、規范化,要針對不同類型的成果,建立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基礎研究來說,發表高水平的論文,是其成果評價的重要標准之一。對於技術成果的評價,適當減少成果理論價值的分值,增加市場需求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指標的比重。
逐步引入市場評價機制,健全科技成果評審分離體制。在評議方式上,需改變現行科技行政主管部門既是立項部門,又是評價組織部門的雙重角色。除國家機密科技成果外,引入市場機制,減少行政和人情干預。同時,要改變單一的同行評議,積極引入外部系統的評價,特別是企業界人員參與,真正的成果要由應用者說了算。
充分運用現代信息網路技術,建立國土資源科技成果共享服務體系,將科技項目執行情況、階段性成果和發表論文,成果評價過程和標准及結果及時在互聯網及媒體上公示。對公示的科技成果,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均有權監督並提出異議,建立強有力的監督機制;對有爭議的及有問題的成果,要由審核機構負責調查處理。
㈣ 如何理解司法體制改革成效如何說一千道一萬要由人民群眾說了算
百姓滿意了才能算有了成果。
㈤ 大學養那麼多教授做研究,成果不給學生給誰了
不是教授單方面不想講,所有大學都有保護自己研發成果的制度,這些成果不僅是研回發者個人的榮譽和財答富,也是大學的榮譽和財富,沒有這個,大學何大子有何學?所以這個制度是基於良性發展的私藏。
學術科研是階梯式的,一步一階,我們學生首要任務是夯實專業基本理論與運用的儲備,到了一定階段,不僅可以實在地理解他們的研究,甚至可能不需要理會他們那個研究,我們自發地就進行研究,直到有自己的成果。
開個玩笑或許是老師把自己難住了,突發奇想說這個是科研成果不能講了,有可能也能忽悠一片人,哈哈,只是玩笑。
㈥ 什麼才是最大的成功呢
我所認為的成功人士應該是「有著自己的尊嚴,有著對人類的作出的卓越貢獻,而最後享有較高的榮譽地位」。首先,不論成功與否,每個人都要時刻保留自己的尊嚴,若一個人為了成功而舍棄自己的尊嚴,我覺得這種成功是沒有價值的成功,但保留尊嚴並不意味著永遠不低頭,如果為了保留自己的尊嚴,從而從不低頭,這是生活中最不明智的選擇,該低頭時低頭,該彎腰時彎腰,才是必要的。
㈦ 怎樣看待中國改革的成果
最近,參加了幾次有關改革的研討會,有朋友將我的發言內容整理成了一篇《改革的方向不容懷疑》的文章,引發不少反響。
此文發表之際,又拜讀到許多討論改革的文字,如大名鼎鼎的「皇甫平」的《改革不可動搖》,吳敬璉的《中國改革四大缺陷》、梁小民的《鼓吹停止改革是禍國殃民》以及郎咸平的《我國的整個主導思想是錯誤的》(人物專訪)等,還上網查看了許多網友的評論,並和一些網友在我和朋友主持的「經濟人俱樂部』中進行友好爭論。原來感覺很清楚的一些問題,現在發現還有必要繼續梳理,茲列出有關當前改革爭論的四大問題。
一是如何看待過去的改革,其成敗得失究竟如何。這個問題本來以為是不會有什麼爭議的。香港的張五常教授到大陸來,驚嘆大陸的成就,說一個落後國家的經濟在二十多年內跑到世界前六,改革的貢獻已是明顯擺在那裡。但其實不然,總起來講,我發現,年紀和我相仿或者大於我的人,大多傾向於肯定改革的成就,而年紀較小,尤其是70年代中後期出生、30歲以下的人更多傾向於否定改革。原因何在?也許,對於象我這樣的人來說,有過飢餓的回憶,有過政治運動的回憶,格外珍惜今天和平建設的時代,對改革成就的評價也更高一些。但對於年紀更輕一些的人來說,他們會很自然地用更高的參照系來要求這個時代,所以其對改革更多批評的背後是希望改革的步子邁得更大一些,改革的成就更大一些。在這里,肯定改革的人和否定改革的人,其實應該能夠找到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中國現在還不完善,就連改革本身也有許多的問題,需進一步完善。
嬰兒洗澡椅熱季促銷行政侵奪科學的災難美女博客決賽進行北京手機資費下調
那麼,中國如何能變得更好,更完善呢?顯然還是要改革,但改革朝何處改,改革的方向是什麼呢?這就牽涉到改革的第二大問題,改革的方向。
原先,我以為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國際化、市場化、私人產權、民主政治等方向都應該成為共識,就連和我改革觀點相左的一些朋友似乎也沒有把這個問題當成問題。但當系統地我閱讀了有關改革的爭論文章後,我發現問題並非如此簡單。可以說,幾乎所有過去曾經取得改革共識包括方向上的共識現在都面臨斷裂。國際化(與世界接軌)曾是改革的共識,但現在已有學者提出,中國人不能再為世界打工,更有人提出,中國的經濟要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民主化尤其是憲政改革應該是是改革的共識吧。非也。有人的主張恰恰是大國家主義下的「法治化」。那麼,產權改革呢?就更不是共識了。有學者呼籲停止一切產權改革,國有企業效率比民營企業的效率更高,中國應大力發展國有企業才是。市場化總該是中國改革的方向了吧。也不盡然。有人說了,市場化導致中國社會貧富分化,使得中國成了五千年最壞的時代。那中國怎麼辦,計劃經濟還是管制經濟……
曾經有過的改革共識顯然已經斷裂,改革派不得不站出來對過去已經說過的觀點再說上一遍。所謂國有企業比民營企業更有效率因而要大力發展國企的奇談怪論,早已遭到海內外經濟學界(張文魁、劉小玄、陳志武、徐滇慶等)的痛斥,此後這一觀點不復招搖過市。對於市場化導致貧富差距的指責,耶魯大學的陳志武教授最近撰寫長篇文章,有力地證明:事實恰恰相反,中國的貧富差距是由於政府管制的強化才出現的,要縮小貧富差距,應堅持市場化並進行憲政改革而不是加強對經濟的管制。對於中國應不應該加入全球化,為世界打工,周其仁教授等近期作出了正面回應,分析中國為什麼要融入全球,指出中國既要品牌,更要貼牌,中國並沒有到高唱不打工的詠嘆調的時代;至於不談憲政和市場化的「法治化」,更是遭到了憲政學家和自由主義者們的嘲笑,斥之為不懂法治和法制和法盲,因為在憲政文明市場文明建立之前根本談不上法治,只有人治下的法制。
但這些在學者們似乎很清楚,而且改革開放至今一以貫之的觀點,並不能夠讓一般民眾口服心服。這里頭牽涉到當前改革的第三大問題。
這第三大問題就是,改革究竟給每一個民眾帶來了什麼,改革的成本和收益是如何分配的。很顯然,中國改革迄今並沒有從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進而達到全社會共同富裕的目標,恰恰相反,相當一部分人甚至越來越多的人承擔了更多的改革成本,卻未得到相應的收益,他們在改革中受到了傷害。一般來說,改革派們不會承認是改革對弱勢群體造成了傷害,而會批評是改革太慢,政府權力介入太多、改革被扭曲導致民眾的利益損失的結果。但對於被傷害被剝奪的一般民眾來說,他們是無法區分什麼是主張改革者理想中的改革,什麼是現實中的改革的,他們所遭遇到的現實是唯一的改革。而這個改革所形成的結果,他們不能接受,或者已經不能再繼續接受下去。在這種情況下,你改革的方向再正確,又有什麼意義呢?
這個問題的更具政策含意的變形話題就是:改革將如何繼續,改革的成本和收益的分配在未來會不會有新的變化。如果沒有任何變化,那麼對不起,無論主張改革的人所認定的改革的方向有多好,大多數的民眾都可能不支持改革進一步繼續。
那麼,改革的成本和收益曲線如何發生變化呢?這涉及到當前改革的第四大話題:改革的路徑。也就是,改革按什麼樣的程序進行,其成本收益分配路徑是怎樣的,其可能形成的改革結局將是什麼。
回顧中國的改革路徑,在家庭聯產承包制時期,曾是自下而上,由自發形成而蔚然成風,那是改革的黃金時代。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後,改革逐漸演變成自上而下以及「內部人主導型」的方式。也就是說,改革如何改,怎麼改以及改的結果其實是在改革的旗號下,由少數內部人說了算;改革的成本由社會掏,利益則由少數人獲取。這種「內部人主導型」的改革偏離了改革的方向,敗壞了改革的名聲,消解了改革的共識,毀壞了改革的動力機制。所以,對於社會民眾來說,他們將不能不關心中國下一步將進行怎樣的改革,由誰來參與和主導改革的問題。
那麼,如何重建改革的路徑,重建改革的動力機制呢?擺在當政者面前的可以說有三條思路。一是激進自由派如經濟學家楊小凱等提出過的,要通過憲政變革來鞏固市場化成果。陳志武的文章也證明,市場化+代議制民主的國家和地區,其收入分配差距最小,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兩者齊上,次優選擇是市場化單兵突進。自由主義者的這一改革立場和思路是迄今為止中國改革的最徹底的思路。但對於大多數的改革派來說,他們擔心的中國尚未進入政治改革的成熟時期,因此主張比較現實的邊際演變方式,一是強調更加規范的改革,在規范中改革,在改革中規范,尤其是主張社會大眾參與的改革(筆者概括出與「內部人主導型」相對照的「社會參與型」改革路徑),二是呼籲政府由經濟建設型轉向公共服務型,更多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改善社會大眾的福利。當然,也有另外一種觀點,那就是強調大政府主義,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強調嚴刑峻法。但問題在於,中國政府已經夠大了,中國的法律也已經非常嚴酷,因此真正重要的是中國大的政府如何有效,中國嚴酷的法律如何能夠保證公平。
夜深了。這一篇的文字已經太長。且到此打住。相信這個話題肯定還會有漫漫長長的探討。只是,歷史的時機會漫漫長長地等待中國人嗎?
㈧ 你在職場值不值錢,這項能力說了算
你在職場行不行,你說了不算,市場說了算!經常有人跟我說誰誰誰其實特別水,但就是混得特別好!以前我也這么覺得,看誰都不如自己,就會忽悠人!直到這兩年才發現,年輕真好,就是有時候太自以為是。不是說沒有一些靠混就能一步步走上人生巔峰的驢糞蛋,但事實上大部分位高權重或商業上成功的人都不是大草包。他們有很多共同點,但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學習能力。最近見了很多候選人,幾乎每個人的簡歷里在自我評價那項中都有「學習能力強」,可惜面試下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
首先,在我看來,一個學習能力強的人有著強烈的學習慾望,對自己的現狀極其不滿,對於已知和未知領域的知識都充滿渴望。有人說咪蒙之所以篇篇100000+是因為三觀壞掉了,那請你也壞一次換個100000+試試,我願意為此為你付上幾萬塊的稿費。盡管我一點不喜歡她文章的觀點和風格,但是我從不掩飾對她的敬佩之情。如果你從早期就關注她,她很早就說過,如果不保證每周兩本書籍的閱讀量,不可能寫出像樣的文章。而這次在朋友圈刷屏的在新榜分享的她的爆款方法論,一個個數字背後就是持續的學習,和書本學習、和對手學習,和用戶學習,和實習生學習!今天,咪蒙已經如此成功了,她還在「變本加厲」地學習,這種一直融入到血液里的持續學習意識在今天這個浮躁的世界實在太可貴了。我曾經在一次活動中見到了另一位話題女王——馬薇薇。馬薇薇說,他們每一個子領域的運營者,都認真研究過該領域至少500個公眾號。所以,如果你認為他們的成功僅僅靠「博出位」,你就永遠是那隻只會笑話別人的井底之蛙。試問我們自己對於學習的渴望到底有多強烈?是買個有聲課程賬號緩解一下與日俱來的焦慮,還是拿幾本互聯網大佬推薦的書裝裝逼,還是回到校園搞個課程或學歷回回爐?如果內心意識不到自己的差距和必須付出持續的行動,所有的表象都是扯淡。
其次,你的學習計劃是什麼?檢驗學習成果的標準是什麼。幾乎每個面試者都說愛讀書,學習計劃是一年至少讀10本書或者更多,成果是一年至少讀了10本書。於是我讓他們隨便給我講講他們最近或最喜歡的一本書,結果書名、作者、背景、主要內容說得清楚的人都少之又少,更別說思考、吸收、轉化成自己的知識、方法和觀點的了。如果偶爾能逮到一個,二話不說先穩住再說。光讀書、聽書、甚至上課,如果不思考、不轉化,那一切都是零。這就像上學時大家都坐在課堂里學習,但考試的時候成績卻天壤之別。好學生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中等生會死記硬背、臨時抱佛腳,差等生則只能連蒙帶猜、聽天由命。所以,即使大家看起來有學習的行為,並不代表真正具備學習的能力。真正的學習,學僅僅是個開始,思考和轉化才是核心
最後,很多人都說沒時間。我有個觀點,學習不是非要拿出一整段時間讀書,也不是非要花幾十萬讀個EMBA,而是是否養成捕捉每個場景和每個事件進而思考的習慣。我們每天都有很多無聊的會,會上總有一些我們討厭的SB嗡嗡嗡叫個沒完。通常情況下,大家還是有習慣去記錄和學習自己認為優秀的內容的,但很少有人對於自己看不上的人和事花時間、精力去思考和學習。比如你覺得別人的想法和做法很屎,但是你是否想過把自己放在那個位置上又會如何思考和處理?如果你多嘗試幾次,就會發現好多情況下你確實不是SB,因為你都不知道從何下手!點評別人總是容易的,試著把自己放進那個場景也許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這樣的次數多了,對於很多人和事的心態也就變了,漸漸會生出一種東西,我把它叫敬畏心。有了這玩意兒,你的世界突然就安靜了,因為你聽不到太多的噪音,你更專注於自己如何追趕與這個世界的差距。有人說,80後有下半場;有人說,贏了所有人卻輸給了時代。無論你是叱吒一時的風雲人物,還是擁有話語權的媒體工作者;無論你是多年行走江湖的老炮兒,還是初入職場的小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危機與焦慮。
學習並不是焦慮的解葯,很多時候反而越學習越焦慮,因為你更真實、更無法逃避地看到自己的無知與差距。但是人生就是這樣,要麼選擇活在泡泡里享受著五顏六色的光,等著有一天破了再傻眼;要麼選擇在地面行走,有山峰自然也有溝壑,唯有武裝自己、一路走過、無怨無悔。
㈨ 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成功是指人或動物通過有意識努力,達到了預期目標。成功在動物世界裡沒有對錯,一切都是為了競爭資源。
而在人類社會成功還有另外一個衡量維度,即那些通過合法的且符合道德約束的行為到達預期目標的人被稱為「成功的人」。
人生會經歷無數的成功和失敗,希望我們失敗時不要氣餒,因為只要我們找到正確的方式且付出行動去實現,我們一定會到達預期目標,一定會成功!
關於成功的名言:
1、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要依依耐人際關系、外世技巧。軟與硬是相對而言的。專業的技術是硬本領,善於處理人際關系的交際本領則是軟本領。——卡耐基
2、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艷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冰心